比較台灣歷年參加奧運的成績(扣除沒有參加或零得牌),可以看出來,台灣隊今年奧運獎牌確實大爆發,原因是什麼呢?
除了選手自己的努力和條件之外,定宇分享這5年多來台灣體育公共政策的5大改變給大家參考,
蔡英文政府上任5年多以來,在體育政策上的各項措施,包括經費投入、國訓中心等軟硬體翻新、黃金計畫、強化運動科學重要工程,供大家通盤了解。
一、體育經費估計約8年倍增,110年度增至133.9億:
攤開體育署歷年預算變化,以及用來支持選手的預算比例資料,可以發現規劃從105年度到113年度,這8年間有倍增情況。根據資料顯示,105年度總計96.7億元,到了110年度,已經增加至133.9億元,預計在113年度估計約會來到168億元。
在「培訓體育競技運動人才」,以及改善運動訓練環境經費上,從102年度體育署70.03億元,其中培訓體育競技運動人才及改善運動訓練環境經費僅18.02億元,比率為25.74%;到了110年度,體育署經費來到133.93億元,而培訓體育競技運動人才及改善運動訓練環境經費也倍增至36.91億元,比率上逐步提升到27.56%。
至於所謂培訓體育競技運動人才及改善運動訓練環境經費,其中所包含的項目有4大類,包括四級運動人才培訓及改善基層與大專院校訓練場館、補助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辦理奧亞運選手培訓工作經費、運動教練與選手生涯照顧輔導、優秀運動選手教練獎勵金等。
二、2020年東京奧運會黃金計畫,建立黃金梯隊:
面對這次東京奧運,蔡英文政府推出「黃金計畫」,主要針對這次奧運具備奪牌菁英選手,實施專業個人化的訓練,也挑選下屆奧運會奪牌潛力的選手,進行專案培訓,建立所謂「黃金梯隊」。
在「黃金計畫」的內容方面,包括國內、外參賽與移地訓練所需各項支援、專屬人力支援(教練、防護員、物理治療師、體能訓練師與陪練員等),以及訓練及比賽器材(裝備),還有全面運動科技支援,包括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
對於「黃金計畫」的預算編列上,從2018年至2021年,每年編列3億元,共計12億元。在本次奧運執行方面,共有11個運動、38位選手列入黃金計畫,且皆取得奧運參賽資格,其中人員包括舉重女神郭婞淳、體操李智凱、田徑楊俊瀚、拳擊陳念琴、柔道楊勇緯、桌球莊智淵、桌球林昀儒、游泳王冠閎等人。
三、國訓中心硬體設施提升,優化選手住宿環境:
至於硬體設施的精進,近年其實一直有新聞釋出,國訓中心、選手住宿的環境,都一甩過去破舊不堪的狀況。攤開體育署在硬體設施的優化成績,在綜合集訓館方面,在104年落成啟用,為2棟地上7層鋼骨構造之建築物,為符合現代國際訓練場規格及環保規範之綠建築,其內容計有14項運動種類訓練場地及重量訓練室,其中球類館的7項為體操、羽球、籃球、手球、排球、桌球及舉重等,技擊館的7項為空手道、武術、拳擊、擊劍、跆拳道、角力及柔道等。
在宿舍與餐廳部分,在109年落成啟用,宿舍為地下2層、地上8層建築物,而餐廳為地上3層,主要提供教練、選手舒適的居住空間與用餐環境;另外,109年也落成啟用全國首座太陽能發電的直線風雨跑道,主要考量南台灣天氣高溫炎熱,可能造成選手體能負擔,影響到訓練成效,也滿足夜間訓練的需求。
此外,109年也落成「組裝式」游泳池,這是承接2017年台北世大運組裝式游泳池,整合國訓中心周邊設施,提供培訓隊伍訓練使用;而在110年時,落成啟用壘球場室內投打練習場,讓培訓隊不受日曬雨淋的影響。
未來,國訓中心有三期計畫,在109年至113年,5年共編列63億元,就國訓中心用地範圍與整建,包括棒壘球場設施優化、射箭場優化、球館、技擊館優化等。
四、強化「運動科學」、「運動醫學」,提供數據擬定與修改訓練計畫:
過去其實在國訓中心本來就設有「國訓中心運動科學處」,簡稱「運科處」,但是在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任後,擴大強化後勤能量,一改過去蜻蜓點水、短期支援模式,而是由運科人員、體能訓練師、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運動心理師、運動營養師等「直接進駐」。
在運科處當中,分為「運科組」、「醫護組」,主要負責六大領域,包括運動生理生化、運動心裡諮商、運動醫療防護、科學體能訓練、運動營養補給、力學情蒐資訊整合等。
在後勤能量的提供上,運科處會例行性給予選手、教練數據、長期隨隊機制,主要就每一位選手身體狀況、訓練概況進行檢測,也給教練擬定與修改訓練計畫的參考資料。
五、選手退役後的保障與協助:
對於運動員退役後的下一步,蔡政府則推出「優秀選手轉任計畫」,就優秀退役選手轉任運動教練(聘任奧亞運績優退役選手為教練,協助國家隊培訓工作),每4年增聘至100名,共編列15.2億元(目前已聘任30人,今年奧運結束後將再增聘70人),將至各級學校、基層訓練站擔任運動教練或單項運動協會任職協助推動體育事務。
同時,也規劃獎勵措施,包括國光獎章、國光體育獎助學金;更針對績優身心障礙運動選手及其有功教練,設有獎勵辦法。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70的網紅Leanne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腰背痛 #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大分析】總是單邊腰在痛?拉筋都拉不好?背後原因是你意想不到! 腰痛可以算是我接觸最多最多的痛症問題, 那其實我都試過,就是之前去泰國學習瑜伽時, 因為做太多前彎動作以至拉傷了韌帶,都痛了差不多一個月。 還好現在也已經沒事了! 這次就...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王定宇 Facebook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Huang Ting Ying 黃亭茵 Facebook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Leanne Wu Youtube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Re: [心得] 運動傷害的一般復健原則-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世大運物理治療師當選手的後盾 - 大型賽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ptt 的評價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八卦
【體育系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該成長了,好嗎?】
我是體育人,我希望談體育人的榮耀,但今天談的是感嘆。
每當網路上出現什麼教練罰學生跑操場、鴨子走路、跳樓梯,或是選手被操到吐、操到翻、操到受傷,我們看到的不是虛心檢討並且做科學化的調整,往往看到的是許多以前被操過的體育「過來人」,大聲嘲笑說:
『爛草莓,這麼怕操,不要學體育罷.....』
『回家哭吧,金牌沒你的份.......』
『這算什麼,我們以前比這個慘烈多了.......』
『吃不了苦,就不要當選手.......』
你錯了
訓練應該訴諸科學,不是訴求悲情
科學化的訓練,不會比較輕鬆,但是,累也要累在刀口上
製造一堆疲勞,不等於有效訓練
製造一堆受傷,沒什麼好驕傲
訓練的長度不等於強度
訓練的疲勞度也不等於效果
訓練是一個像醫學一樣的高科技領域,不是蠻幹就可以
鐵血教練的背後,是紀律嚴明,還是無知?
很累很累的訓練,就是心智訓練?你確定嗎?你詢問過心理學專家了嗎?
以前被虐待過,所以希望更多人被虐待,這是受害者的後遺症,應該要治療,不是為加害者助陣。
肌肉有快縮肌和慢縮肌,疲勞式的訓練會毀壞快縮肌的能力,會讓人跑不快跳不高,這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數十年前』的科學發現了。
大家因為對運動員的崇敬,和對獎牌的渴望,所以對戰功彪炳的元老總是禮讓三分,但是擁有這種『金牌正義』,也不表示你可以活在違反生理學、物理學和力學的世界裡。
數十年前,留學國外的教授帶回了知識,你們不理
幾年之後,運動科學化訓練的書籍問世,你們不看
就是現在,知識都已經公開在網路上,認識字就可以查到資料,你們還是不予理會
網路時代,錯誤不再那麼容易被隱藏在權威的形象之後,再不思改進,體育人,會被時代拋棄。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Huang Ting Ying 黃亭茵 Facebook 八卦
長年累月的訓練及比賽下,接觸很多的運動醫學與物理治療,
其實運動後體力恢復速度比加強訓練更重要!
身體心肺機能與肌肉的彈性疲勞程度,
是隔天運動表現的關鍵之一🧐
每天體力耗盡後,身心呈現出停機的狀態當下,
什麼事都不想做,想秒趴床上休息😩
後續的恢復動作都沒有做到完整,
不過在培訓隊裡有後勤人員的支援,
總在訓練與賽後給予專業的物理治療☺️
當時間無法配合時,恢復就是靠自己💪
伸展、泡澡、按摩都是基本動作,
再多一個好機器來輔助放鬆,給自己解決了懶惰的藉口😂
#JHT
#震動按摩槍 是個好主意,有四種不同的震動強度,
還有不同類型的按摩頭可以運用在不同的肌肉群,
使用起來順手也操作簡單👍🏻
對於我的肌肉比較敏感,震動到癢癢的感覺會一直不由自主地大笑😂
哈哈哈~這對我個人多了一個好處就是,
笑一笑能舒緩心理壓力😂
連結傳送門→ https://reurl.cc/zyvxre
#一笑解千愁
#震動按摩槍
#👍🏻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Leanne Wu Youtube 的評價
#腰背痛 #物理治療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大分析】總是單邊腰在痛?拉筋都拉不好?背後原因是你意想不到!
腰痛可以算是我接觸最多最多的痛症問題,
那其實我都試過,就是之前去泰國學習瑜伽時,
因為做太多前彎動作以至拉傷了韌帶,都痛了差不多一個月。
還好現在也已經沒事了!
這次就想講一個比較普遍會有的腰痛例子,就是腰方肌損傷引致單側的腰痛。
但當然也不是這麼的簡單⋯⋯?
看下去就知道了!
最後也準備了十個復健訓練動作,大家可以參考試試。
但記得腰痛的成因還有很多很多,如果大家已經自己試過很多方法都搞不好,
或者現在是有急性痛症,最後當然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幫你仔細地檢查清楚,找出真正導致痛症的原因,
給你針對性及個人化的治療和復健運動。
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也歡迎留言或傳訊息給我。
也請給這條影片按讚,分享出去和訂閱我的頻道,
那我之後就再分享其他常見的痛症問題吧
1:42 腰方肌的解剖學
2:01 腰方肌的作用
2:23 腰方肌的激痛點
2:44 腰方肌損傷的原因
4:30 Lateral sub-system
5:32 10個復健運動
記得追蹤我的Instagram: Leannethephysio
會有更多輕鬆簡單實用健身和物理治療分享!
Music by Jonathan Pressley - Desire - https://thmatc.co/?l=4A69A9E1
Music by Connor May - Be Mine - https://thmatc.co/?l=DB69A244
Music by Ryan Little - Talk To Me - https://thmatc.co/?l=47815145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小腿抽筋 #自救預防 最近天氣好冷,不知道大家在睡覺時,有沒有突然發生抽筋的狀況呢?抽筋發生當下,多半感到無助,只能忍耐疼痛到懷疑人生!難道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嗎?今天物理治療師劭玟和詠荃就要教大家「簡單自救」舒緩小腿抽筋的方法,以及平時要怎麼預防抽筋!小腿容易痠緊脹的人做也很好!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什麼樣的狀況容易發生抽筋?
🔸抽筋時,自救三招緩解方法!
🔸平時如何降低抽筋的發生機率?!
#影片大綱
🔸什麼樣的狀況下容易發生抽筋
1.天氣氣溫較低。
2.運動過程,如:暖身不足或肌肉過於緊繃或疲勞。
3.身體不適,如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時。
🔸小腿發生抽筋時,自救三招
▫患側腳板回勾動作:當小腿發生抽筋時,可將腳板往身體方向回勾,降低疼痛症狀。若疼痛比較嚴重而無法自己施作時,可以請身旁親友協助喔!
▫利用毛巾放鬆緊繃小腿肌肉:可以拿一條毛巾,穿過腳底板,往身體的方向回拉,直到小腿肚感覺緊緊痠痠時,停住10秒保持呼吸,重複5到10次。
▫採弓箭步方式,放鬆緊繃小腿:可以將緊繃小腿往後跨一步,記得五個腳趾頭都要朝前,腳後跟往下踩,緊貼地板,維持10秒保持呼吸,重複5到10次。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該怎麼做?
▫熱敷:每日可以1到2次,熱敷約15-20分鐘。
▫容易抽筋者,可以穿長褲或襪子,維持小腿肌肉柔軟度及溫度。
▫加強運動前的暖身及運動後的伸展。
#抽筋 #預防 #自救三招 #熱敷 #小腿緊繃 #姿勢+ #運動不足 #氣溫降低 #電解質 #神經很有事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手腳腫脹的救星 入冬天氣轉冷了,你也常常在早上覺得雙手僵硬、腫脹嗎?還是在忙碌的一天後 #雙腳水腫?末梢循環欠佳帶來的麻木腫脹,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 #末端加壓運動 來緩解喔!今天就跟著物理治療謝老師,帶來簡單又實用的小運動,降低四肢腫脹所帶來的不適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手腳腫脹的問題?
🔸可以增加末端循環的方式!
🔸利用枕頭增加下肢循環的擺位技巧!
#影片大綱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末端肢體循環不佳的狀況?
▫手部患有關節炎、扳機指,或是手部經常過度使用的人
▫經常久站、久坐的人
▫做過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人
🔸增加末端循環的方式
▫溫熱敷:我們可以準備一個溫熱敷包,在我們末端循環比較不好的手或腳上,溫敷10到15分鐘。也可以準備一盆溫熱水,將我們的手或腳泡進溫熱水裡面,也是一樣持續10到15分鐘就可以了。基本上溫熱敷的溫度只要比我們的體溫高一點點就可以了,千萬要小心燙傷的問題!
▫手部抓握幫浦運動(Grasp Pump):將我們的手稍微用力握緊,然後停住5秒鐘,接著再把手部全部打開,也是停住5秒鐘,這樣的動作重複20次,就可以有效解決我們手部末端肢體腫脹的問題。
▫踝部勾放幫浦運動(Ankle Pump):將我們的腳底板往身體的方向用力往上勾,然後停住5秒鐘,接著再將腳板慢慢地往下踩,也是停住5秒鐘,這樣的動作重複20次,就可以有效解決我們腳掌末端肢體容易腫脹的問題。
🔸利用枕頭增加下肢循環的擺位技巧:如果你也是一個需要久站、久坐的人,而且也常常伴隨腳腫脹問題的發生,我們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拿一個枕頭,將我們的小腿墊高且將膝蓋保持在微彎放鬆的狀態,枕頭高度只要稍微比心臟高度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樣也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們下肢水腫的問題喔!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王培樺。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王培樺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手脹 #腳腫 #末端血液循環 #促進血循 #早晨手脹 #晚間腳腫
#知識+ #姿勢+ #神經很有事 #手部抓握幫浦運動 #踝部勾放幫浦運動 #枕頭擺位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 ... ... <看更多>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運動醫學系排名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 ... ... <看更多>
運動醫學物理治療比較 在 Re: [心得] 運動傷害的一般復健原則- 看板MuscleBeach 的八卦
※ 引述《aa24225085 (小外野手)》之銘言:
不好意思因為我最近比較忙一些,所以文章會晚一點才發文,等我週四下課後
你所問的這個議題涵蓋的內容很廣,背景知識也需要不少
至少要了解醫師的養成過程與物理治療師的養成過程
之後的文章裡面會有別的連結,可以去看看這兩個職業的訓練過程
因為這邊並不是職涯分享版所以關於養成過程就不會po在這邊了
---------------------------------------------------------------------------
1.復健科如今淪為非有效率的治療管道
我們一般民眾該如何找有效率的醫生?
或是有效率的醫院?
(因為我個人也跑過大醫院與小醫院的復健科)
(幾乎都是一樣的治療流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幾個層次來回答:
一、復健科有沒有效率?
本來一個問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重點,復健科並不是運動傷害科,復健科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大
[1]中風後的復健(偏癱、吞嚥、神經性腸道、神經性膀胱、失語症)
[2]腦外傷之後的復健(有部分和上面一樣,但是腦傷的病人很多會有認知功能的問題)
[3]脊髓損傷的復健(自律神經失調、下半身癱瘓)
[4]術後復健、心肺復健、老人復健
[5]肌肉骨骼或運動傷害復健
上面只是簡單的列出一個大概,還有小兒或是一些特殊疾病的復健
我想你指的應該是比較偏向肌肉骨骼或運動傷害方面的復健
一個醫療體系或是醫療模式的運動通常是會從公衛的角度謀取整體的最大利益
所以我會說復健科作為所有科別的後線支援科,以宏觀的概念來說不至於沒有效率
如果把範圍限縮到運動傷害這一塊,那就要探討你的效率比較基準是什麼
如果要和國外比較,我不認為台灣在效率這一塊會輸人,因為我們的就醫可近性很高
以英國健保為例,你要先通過家庭醫師的看診,他覺得適合轉介會把你轉到專科
要預約家庭醫師可能就要等上一兩個禮拜,等到專科醫師施這邊可能又要一兩週
台灣在這邊就先屌打至少兩週的時間,在檢查上以做一個MRI為例
英國健保體系至少要等六到八週,台灣大概兩週左右可以做到
英國的健保復健是兩週到三週才做一次,和台灣的一週兩次不一樣
所以在英國沒有人在拉脖子的,因為三週拉一次根本沒用
本來運動傷害這件事情就是需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治療,很難期待一兩週就會好
我覺得有些時候運動傷害對醫師而言有一個先天的劣勢
會有這些傷害的人都不覺得他們生病,所以和一般病人的期待是不一樣的
我想一般民眾還是會先找醫師,然後就會經歷你說的那個階段
沒有用之後再去找自費的物理治療師(最主要應該都是想要運動或徒手治療)
每一個傷害或是疾病都會有他的一個病程,你前面已經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了
後期的好轉究竟有多少比例是因為你後期所接受的治療還是身體自然復原?
一般來說,徒手或是接觸就可能有高達30%的安慰劑效果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徒手治療在運動傷害上面一直沒有辦法做出統計學上顯著的差異
二、如何找到有效率的醫師以及醫院
延續上面的例子,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傷害沒有好的這麼快
以腳踝扭傷來說,稍微嚴重一點點的狀況要達到完全恢復大概要兩個月甚至更多
我覺得目前可以做到更有效率的就是在可以的狀況下及早的進行復健
早期的復健介入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師,但是這一切的重點都不在於被動地被治療
重點在於教育病人進行主動的復健,也就是透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訓練與運動
找醫師與找醫院的這個問題,應該不僅限於運動傷害這個問題
你平常看感冒也一樣會有所謂的名醫,那種排隊要排很長,藥一吃下去就好的
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醫術真的很好,但更大的可能是他用了藥效比較強的藥
例如類固醇或是比較後線的抗生素
這就跟你哪裡痛醫師幫你打一針就好了,效率很好很快,但問題是沒有解決到問題根源
要找出這背後真正的原因本來就很難,因為常常我們沒有辦法在影像或檢查上看到異常
通常只能憑藉著邏輯去思考可能的原因,嘗試去修正,如果結果是好的
那可能就代表我們的猜想是沒有錯的。診斷性的治療在醫學中不是一件罕見的事
要怎麼找到一個好的醫師,我覺得最簡單的還是聽有經驗的人介紹
或是更有說服力一點的就是如果你有認識醫師,請醫師幫你介紹
以醫院來說,大醫院有所有的設備,但是台灣人愛往大醫院跑,所以通常要等比較久
小醫院、診所(特別是自費診所)人會比較少,效率自然就比較快
但是遇到需要比較精密的檢查的時候,還是必須要回歸到大醫院的體系
總結,以復健科來說我覺得我們的效率不算差,以運動傷害來說我覺得也不到太差
如果想要更快或是更有效率,尋求有經驗的人介紹醫師,或是找認識的醫師介紹
醫院的話走自費診所,會有比較好的就醫品質與感受。
但是如果客觀來說是不是真的會好比較快我覺得不一定,人是很情緒性的動物
只要醫師跟你多說幾句話,多摸你幾下,整個心情就很不一樣
------------------------------------------------------------------------------
2.對於即將成為復健科,並且同時專研健身知識的您
您認為現在的體制下
我們一般民眾是否只能找物理治療師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
(至少不會去復健科,說三頭不舒服,就直接幫你三頭放鬆)
(說二頭不舒服,就直接電療、熱敷、震波二頭)
(連看都不看,你哪裡痛,我們就用哪裡這樣....)
(相信有嚴重疼痛的各位,都有復健科看很久都沒好
去物理治療才發現是其他地方有問題的經驗)
這個答案我可以很明確地說是否定的,直接把醫師的治療給排除絕對是不智的選擇
醫師目前最大的價值在於排除掉其他潛在有危險的疾病
舉個例子來說,之前在醫學會有聽說過一個17歲的女子排球選手抱怨右肩症狀
做了一些檢查之後覺得可能是棘上肌的問題,進行了物理治療也做了檢查
覺得有比較好轉了但是症狀仍然存在,最後照了MRI發現是骨腫瘤
這樣的故事我們俗稱鬼故事,這大概是那0.01%的衰鬼才會遇到,但你怎麼知道你不是?
我不認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件不對的事情,畢竟有些時候要先達到症狀緩解
三頭緊放鬆三頭,二頭不舒服往二頭進行治療這沒有什麼錯
確實醫師在尋找這背後的原因比較沒有這麼熱衷或是我們的訓練比較沒有包括到這塊
我也非常認同應該要試著找出背後的原因,但你確定物理治療好之後那就是原因嗎?
有甚麼客觀的證據可以指出就是物理治療師說的那一塊是對的嗎?
以你剛剛上一個問題來說,本來進行一些徒手或是運動治療就會有很大的可能性改善
要在運動傷害這裡找出一個原因很困難,通常原因都不只有一個
因此通常會我們去處理所以看起來跟這個問題有關的其他異常,算是散彈槍的概念
在大型教學醫院裡頭不乏會遇到病人已經到處跑了好多家醫院都沒有好
結果就在最後跑到了台大醫院得到了診斷,得到台大醫院不愧是全台最好的醫院的結論
當然,台大醫院醫師的診斷能力絕對是水準以上但是以前在醫院的時候老師都會說
很多時候你要感謝前面那些沒有診斷出來的醫師,因為他們幫你排除了這些診斷
在前面那些常見診斷都已經被排除了之後,雖然很罕見,但是也就只剩這些了
同樣的道理,位處在醫療階段後面的人有些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優勢
醫師在前面的看診幫助物理治療師排除了一些潛在可能的診斷,所剩下的也不多了
當然有些時候可能真的醫師功力不夠,物理治療師看了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更有經驗
講了這麼多只是希望讓你知道,每個不同的專業都有他們的專長在
以現階段而言,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物理治療師都有著很高的水平
在醫院裡也常常聽到去物理治療或是去整脊之後脖子或手麻到爆痛到爆的例子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醫師會非常的保守,因為醫師可以說是最後一線的守門員
絕大多數的狀況到真的很嚴重的時候,還是要靠一些比較侵入或介入性的治療
我的建議會是在台灣就醫如此便捷的情況之下,除非你有100%的把握
你確定你看醫師之後,醫師也只會叫你去做物理治療,那你可以直接去找物理治療師
不然你還是先去看醫師買個心安,拿到醫師的認可之後再去進行物理治療
這邊補充一點,可以直接去找物理治療師治療而不需要醫師轉介單的情行有兩種
第一種是物理治療所其實有聘僱醫師,只是醫師是負責開單而已
實際上他並沒有看到病人,但是就根據一些病歷記載開出復健單
這理論上應該是不能這樣做的,以前有聽說過有這樣的操作,但是據說現在沒有
第二種是最常見的狀況,也就是他並不是以物理治療的名義,而是以保健或按摩
透過這樣的名目就可以不需要醫師的轉介單,但這也有一點遊走在灰色地帶
試問徒手的物理治療和按摩應該如何區分?
------------------------------------------------------------------------------
3.在現今的體制下,復健科是不是只能這樣了?
即便擁有滿腔熱血研究健身的您,將來也無法避免成為這樣的治療方式?
可能是我還年輕,也剛好趁我還年輕可以說一些大話,我是覺得事在人為
有需求的地方自然就會有供給,醫療本來就是為了人而存在的
醫療環境跟體制會不會改變我不知道,但是我想總是會有一些方式可以加強
我去過日本的筑波大學(體育成績很好的大學,類似我們的北體)
那時候我參觀了他們的骨科門診,他們的治療室和診間是相通的
也就是說醫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進出診間與治療室,像這樣縮短物理性的距離
就可以讓有能力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看一下病人做復健的動作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緻
而在英國,我所看到的是專業之間彼此尊重,醫師和物理治療師是合作夥伴
物理治療師擁有很不錯的轉介能力,也會適時地將病人轉介給醫師
醫師因為看診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可以和病人有更長時間的溝通與衛教
但是仔細聽會發現,其實最後的處理方式以及建議未必有太大的差別
只是醫師會很詳細地把他的想法以及為什麼這樣做告訴病人
我常常會跟朋友說,其實有沒有人介紹你去看那個醫師(俗稱有沒有關係)
很大的機率會影響到你就醫的觀感,也就是醫師會花比較多時間跟你解釋
但是你最後得到的藥單與處置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我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還是可以做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不會因為現實環境的限制而放棄了自己的堅持
可能是因為自己在這個圈子裡面,比較容易看到同業的一些狀況
我覺得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差,真的有很多人對這一方面有興趣
至於他們都在哪裡或是為什麼不見了,我就不知道了
運動傷害這個問題不是一個會死人的問題,所以在嚴重性上就相對低
台灣的運動產值相對於國外又不是這麼的高,以現實層面來說,醫師還是要養家活口
今天我看一個運動傷害的錢跟看感冒一樣,那我花這麼多時間去評估又是為了什麼?
今天我在職業體育界工作拿到的錢跟看一般民眾一樣,那我為什麼要負擔這樣的風險?
很多事情還是有現實層面的考量的,所以真的很難說
我覺得運動醫學是一條相對新的路
當初是想我可以利用一個傳統復健科醫師的優勢維持生計,運動醫學可以當興趣
反正我做這件事情也開心沒有壓力,至少到目前我還是保有這樣的熱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6.233.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78985067.A.7FF.html
--
Dr.M Be Superior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關於復健、運動醫學、傷害防護的種種
希望所有相關從業人員可以用共通的語言溝通,透過運動讓生活更美好
部落格 Dr.M Be Superior:https://weitinglin1204.wixsite.com/website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MBeSuperio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151.46.32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79044324.A.A2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