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睡不好 #好眠tips 最近大家也都惶惶不安嗎?門診中入睡困難的人變多了,甚至會出現喉頭卡卡、胸悶、心悸的狀況,因為疫情,許多人生活、工作和人際社交都被迫改變,很多時候明明身體好累,但躺在床上大腦就是不關機、還在亂想狂轉,入睡變得很不容易,到底這是怎麼了?居家防疫和工作期間,我們又該怎麼應對跟舒緩...
呼吸胸口痛看什麼科 在 急診鋼鐵人Dr.魏 Facebook 八卦
[急診黑暗騎士Dr.魏]
深夜,焦急的媽媽抱著一個三歲多的孩子衝到急診。在急救室,兒科醫師評估著全身發紺的小病人,血氧很差很差,已經呼吸衰竭陷入昏迷。
兒科醫師:準備氣管插管!
媽媽崩潰大哭,但眼神裡透露著不安和愧疚。
我剛好目睹了這一切。
意識昏迷的孩子,血氧很差,沒有鼻翼撲動沒有胸廓起伏,呼吸一點也不急促窘迫反而很慢很慢,像被神秘的力量抑制著。我看了一眼孩子的瞳孔,小得像針孔一樣。當下我了然於心,立刻請兒科醫師暫緩插管,讓我一起幫孩子。
我嚴厲詢問媽媽,給孩子用了什麼!媽媽哭著否認!
鋼鐵魏:是不是毒品!
媽媽先是錯愕,才緩緩點頭!
果然是毒品中毒,於是我算了孩子的體重,施打了解毒劑。孩子呼吸很快的恢復正常,意識慢慢恢復,然後開始哭著找媽媽。
儘管我鬆了一口氣,能很快的診斷讓孩子免於插管急救,但下一秒我已經開始擔心投向媽媽懷抱的矇懂孩子。孩子康復之後的每一天,令人擔心。
後來孩子開始出現毒品戒斷症,原來媽媽長期因為孩子哭鬧,所以晚上會對孩子用藥。後來小病人到兒科加護病房住院....永遠記得那時,對孩子很不捨,心痛的感覺一直縈繞在胸口。
----------------------
那年,我的孩子小宇也是三歲多。一樣喜歡抱著媽媽小辣椒當我的情敵。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的愛中長大。
呼吸胸口痛看什麼科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八卦
【孩子車上吃東西,吃到滿車都是】- 看羅老師「寶之呼吸」如何轉換意念
今天難得到小學接孩子下課,由於遲到了些,所以到校門時已看到孩子帥氣地站在圍牆邊等我,而且正開心地吃著一包「科學麵」當點心。
我輕按車上喇叭,吸引到他注意,他走過來上車了。
在車上,他跟媽媽閒聊著。媽媽問他科學麵從哪來?他說,是昨天晚上他發現在上次露營後,家裡櫃子裡原來還剩一包,所以就把它到放書包裡當做是今天「下課後的小確幸」用。
回到家孩子下車後,我轉過頭倒車時,駭然發現後座椅子與地上,就然掉滿好多科學麵的屑屑!!(是怎樣都沒在吃是嗎)
需知我乃處女座之人,其實個性十分潔癖,看到這種畫面不免心裡有一些負面的OS...
於是我邊倒車邊開始想,等一下進到家裡要怎麼跟孩子說這件事:
1 「請你去看一下車子的後座!你是怎麼吃科學麵的?」(命令句+質問句)
2 「你知不知道剛才吃的科學麵掉滿地了?你怎麼每次都是這樣呢!請你馬上去把它掃乾淨!不然下次不要開車載你了!(質問句+命令句+恐嚇句)」
3 「我最討厭你在車裡面吃東西了!你每次都是這樣把東西吃滿地!然後吃完又不負責任、拍拍屁股走人!」(責備句+責備句+責備句)
大家最喜歡哪一句?
個人認為 3 很有力量,但最棒我覺得是 1 + 2 +3 ,一氣呵成地把這些話說完,既痛快又有氣勢。
但當然這些都是「負面的言語」,逞一時之快誰都會,但一時之快之後的結果,卻未必是我們想要的。打罵的教養方式誰都會,但對孩子的的影響,更不是我們希望所見。
於是,我把車停好、熄火,不急著下車,卻坐在駕駛座上... 輕輕閉上眼睛,開始進行『寶之呼吸』。(此乃羅老師之獨門呼吸法,既能讓安定內心,又能連結內在愛與接納)
漸漸,我開始感到自己往內心貼近,胸口處感受到一種柔軟、充盈,把負面情緒漸漸驅散掉。我繼續進行著『寶之呼吸』,覺察著胸口這股美好的體驗。
突然,我聽到心裡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寶鴻啊,你不需要用生氣,來索取別人對你的認可。」
聽到這內在聲音... 我笑了。我體驗到我已接納了這件事、以及這件事帶給我的情緒。
但接納了並不代表就不需要處理,我還是可以選擇如何處理的。於是,帶著已安頓的心,我下車、關門,進家裡,看見孩子正在整理書包。
看到孩子,我會選擇用什麼語句來跟他說話呢?否定句?質問句?責備句?恐嚇句?
我跟孩子說:「羽辰啊~爸爸需要你幫忙,請你出來一下,好嗎?」(禮貌句 /詢問句)
羽辰看一看我,很自然地說:「喔!」並走過來。
於是我們一起到車庫,我把後座的門打開,讓他看見地上的屑屑。
我跟他說:「羽辰啊,椅子上和地上很多科學麵的屑屑...(停頓), 你覺得怎麼辦呢?」(啟發式問句)
羽辰頓了一下,說:「ㄜ... 要用吸塵器。 」
我說:「好喔。」
於是,孩子走到家裡拿小吸塵器,到車上把科學麵的屑屑吸乾淨,我在他後面陪伴著他。
完成後,我跟他說:「羽辰啊,謝謝你願意負責任,把車子裡面的謝謝吸乾淨喔,爸爸覺得你很棒。」(肯定句+鼓勵句)
整個事件在正向的鼓勵中劃下句點。
其實,我最後也可以說:
「你要記得以後如果有把車子弄髒,就要把它弄乾淨,每次都這樣弄得車裡髒兮兮的,真的很煩耶,知道嗎?」(責備句+質問句)
或是:「你以後記得要小心一點,不要再把屑屑掉滿地,知不知道?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也要記得把它弄乾淨,知不知道??」(質問句+質問句)
或是:「以後不准你在我車上吃東西了!聽到了沒有?」(責備句+質問句)
這些話是在我沒有進行「寶之呼吸」時,很容易會脫口而出的。
……….
現在回想這件事,我承認當時看到後座一片狼藉,是有點情緒的。在當下,我也想要好好修理這小子一頓(這事確實有踩到我身為處女座的地雷)。
但我同時也希望,能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於是,我進行了『寶之呼吸』。(其實是「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3A情緒急救法的進階版)
當內心情緒被接納了、安頓了,內心自然就自由了,不再被憤怒束縛,我發現我內心跟我說:「寶鴻啊,你不需要用生氣,來索取別人對你的認可。」於是,可以好好處理孩子的事情。
想到這裡我突然體會到有時候生氣的人,反而是弱者,因為想藉由生氣來屈服別人,獲取自己或他人的認可。
若能虛心學習於教養上,孩子確實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教養路上,真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啊。
呼吸胸口痛看什麼科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睡不好 #好眠tips 最近大家也都惶惶不安嗎?門診中入睡困難的人變多了,甚至會出現喉頭卡卡、胸悶、心悸的狀況,因為疫情,許多人生活、工作和人際社交都被迫改變,很多時候明明身體好累,但躺在床上大腦就是不關機、還在亂想狂轉,入睡變得很不容易,到底這是怎麼了?居家防疫和工作期間,我們又該怎麼應對跟舒緩呢?我想教大家有科學實證的好睡方法!一起看看今天的影片!🔜🔜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鄭淳予醫師的睡眠著作《#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http://bit.ly/39RppVm
本書上市即登:博客來-醫療保健書暢銷排行榜Top1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睡不好的原因有哪些!
🔸居家防疫期間有哪些好眠訣竅!
🔸哪些賀爾蒙引發喉頭、胸口緊繃攣縮?
🔸居家工作和防疫的睡眠該如何改善?
🔸睡前該做些什麼才能增進深眠?
呼吸練習介紹影片連結:https://youtu.be/fvqxrWqn3r4
呼吸練習引導音頻:https://www.chunyuchengmd.com/2018/09/mindful-breathing-brainfog.html
伸展運動影片:https://youtu.be/v2b_8bUmhbE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Festiva Hsieh。鄭淳予
#神經很有事 #壓力賀爾蒙 #淺眠 #睡眠 #失眠 #腦科學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l4Uns_7ic/hqdefault.jpg)
呼吸胸口痛看什麼科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居家運動術 #追劇也能動 下雨潮濕、烈日曝曬或是躲避疫情!我們時常不方便出門運動,該怎麼辦?漸漸在家待得愈久,肢體也愈來愈僵硬、痠痛!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護理師詠荃,陪你一起在家動起來,一面追劇也能做唷!🤜🏻🤛🏼🔜🔜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又該在什麼姿勢下看?
🔸可以一邊追劇一邊進行的簡易運動!
🔸當你看新聞看到無比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
#影片大綱
🔸你追劇的姿勢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
▫如何選擇適合的椅子高度?
▫到底該怎麼好好地坐著?
🔸簡易居家運動
▫弓箭步:雙腳打開與肩同寬,一腳向前跨出弓箭步並微蹲,前側腳大腿與臀部感覺到微微收緊,後側腳趾朝前,腳跟踩地,至小腿有些微
緊痠感即可,鍛鍊過程中,身體應保持直立、肚子收緊、肩膀自然放鬆、下巴微收,此姿勢可以維持10秒,但切記要保持呼吸,10秒後前腳用力將身體帶回,換腳重複一樣的動作,此運動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擴胸運動:將雙手在身體的後方交握,將肩胛骨往後、往下夾緊,可以想像一下背中間有一張紙,而我們的肩胛骨要去把它夾緊的動作,
這樣的動作維持10秒,保持呼吸。但當我們在做擴胸運動的時候,要擴展的是胸口的肌肉,而不是肚子,所以我們的肚子要記得收緊收好,肩膀則是往後往下夾的方向,下巴也要記得微收,此運動也可以反覆進行10回。
🔸情緒焦慮時可進行的呼吸練習
1. 吸二吐四的呼吸節奏
2. 在吐氣的時候觀察自己並逐步放鬆身體
3. 藉由呼吸練習將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黃詠荃。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黃詠荃
後製剪輯: 黃詠荃。謝劭玟
#居家防疫 #居家運動 #追劇 #腰痠背痛 #知識+ #姿勢+ #神經很有事 #安全距離 #社交距離 #良好姿勢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Gos95rMObI/hqdefault.jpg)
呼吸胸口痛看什麼科 在 胸悶、胸痛是因為你的身體這裡生病了?!健康2.0 - YouTube 的八卦
看更多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qTeWNwXIAKc隨著天氣轉涼,日夜溫差變大,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如果這時候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