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學員昨天的私訊,其中他提到的睡眠品質變好,其實已有許多的人有這樣的反映,而可能的機轉也在過去文章詳細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90887971714167/?d=n
另外他提到的夏季至冬季會莫名的情緒煩躁,而到了春季又改善,很像是「冬季憂鬱症」(Winter blue),更正式的診斷名是季節性憂鬱情緒(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常在秋季開始,到冬季嚴重,春季改善。
多見於20歲至3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冬季抑鬱症患者容易疲勞、易怒,精神難以集中,常常偏愛高糖和高澱粉的食物,體重明顯增加,又加重了情緒低落。
而發生原因主要是跟調節人理時鐘的荷爾蒙有關,當不能適應冬季晝短夜長、日照時間短的變化,當褪黑激素跟血清素的原料5-羥色氨酸 (5-Hydroxytryptophan, 5-HTP)的合成減少,就會造成情緒低落。
改善方式一個是增加日曬,就像最近颱風🌀的關係天氣總是烏雲密佈,原本日不落國的高雄連下午一兩點都暗的像黑夜🌌,真的讓人很難不低落。另一個改善方式,就是從腸道找來幫手,請幫忙製造這些5-HTP的益菌加快生產。
我們腸道的微菌不但可以做出多巴胺、5-羥色胺還有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因此研究發現,嚴重抑鬱症患者和健康志願者的腸道菌相存在顯著差異。
經由混合益生元(飲食、特定營養)、益生菌可以促進腸道自己的益菌增殖,甚至是將代謝產物後生元也一起加入,對於這類的情緒是有幫助的。201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55例健康的志願者在1個月中飲用含有兩種益生菌的混合液。在隨後的心理測試中,相比喝了安慰劑的志願者,喝了菌液的志願者們的抑鬱、憤怒和敵意水平顯著降低。
這就是為何曾有吃「4+2R代謝飲食法」而憂鬱情緒改善的人問我:「王醫師,到底是蛋素,還是蛋白粉還是益生菌,還是裡面哪個東西讓我變好?」
說實在,真的缺一不可,身體是個農場或森林,給予肥沃的土壤(營養介入),土壤裡的植物才會欣欣向榮,草木成為其他動物的家跟食物來源,排泄物再成為植物的生長肥料,如此正向循環才能生生不息。
人體的正向循環本來就跟大自然的循環是一樣的♻️
成為不同的人要投胎轉世,但是成為不同的體質這輩子絕對有機會。我們可以砍掉重練,把身體的農場重新整頓,期許能養出嶄新的生態系。
#大家都要身體健康
#用開心農場的概念來生活
#4加2r代謝飲食是以腸道生態為中心的飲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FindDocTV@FindDoc.co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抑鬱症 專題 - 吳家緯醫師@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王先生的太太Kary去年底患上產後抑鬱症,情緒變得不穩定,且有失眠多夢,食慾不振。Kary抗拒食抗抑鬱藥物,故王先生希望中醫能幫助Kary。 (一) 在中醫的角度,導致抑鬱症的原因...
易怒症測試 在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Facebook 八卦
上個月門診,有一個60歲男性到診間來,說他最近變得容易緊張、易怒、很容易忘記事情......我幫他做了幾個簡單的測試,結果發現他很可能有早期失智症。
台灣每100個人,就有1個人是失智症。如果我們不想這麼早就得到失智症,請大家看看這裡,在生活上做出更多改變。
『近年來,失智症議題受到不少民眾重視。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以及國內失智症人口比例推算,105年全臺失智症人口已逾26萬人,相當每100人就有1人;到了130年,則可能增加至67萬人,等於每1百人有3人;醫師建議,年輕時就提早預防,盡量採取「地中海飲食(註1)、不抽菸、控好血糖、血脂、保持運動習慣」等,可透過非藥物治療延緩症狀,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歡迎分享)
#失智
#熟齡人生期中考
【提早預防,降失智症風險】
近年來,失智症議題受到不少民眾重視。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以及國內失智症人口比例推算,105年全臺失智症人口已逾26萬人,相當每100人就有1人;到了130年,則可能增加至67萬人,等於每1百人有3人;醫師建議,年輕時就提早預防,盡量採取「地中海飲食(註1)、不抽菸、控好血糖、血脂、保持運動習慣」等,可透過非藥物治療延緩症狀,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衛福部指出,除了從生活習慣著手,及早揪出患病蹤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延緩病程惡化,減緩記憶喪失、認知功能障礙、生活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有益處。
【正常老化與失智症的區別】
➤「老化情況」是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或若做記憶測試,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罹患失智症」會變成「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也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失智症的分類】
以分類來看,失智症的分類,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兩類,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註2)
事實上,失智症是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有個別差異。若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
【創作、運動 降低患病風險】
研究顯示,從事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均可降低患病風險,建議持續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知;每天可閱讀、猜謎、繪畫、園藝、烹飪等,或參與旅遊、走訪博物館等。
每週規律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有保護作用,不妨維持每週2至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騎單車、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抽菸者風險增加近2倍】
在飲食方面,採地中海型飲食(註1),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罹癌的風險,不妨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的維生素C、E及B群;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少食用飽和性脂肪;多攝取魚類,有飲酒習慣者可飲用適量葡萄酒,切勿過量。
【維持健康體重也很重要】
最好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即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戒菸可降低風險。(資料來源: (青年日報) http://bit.ly/2FBskVv )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50歲後符合其中3項以上老化衰弱症狀,失智症風險高2.57倍!」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肌肉衰弱、行動開始受限,若導致【肌少症】,常讓長者活動量減少,更少出門。而家中的生活環境容易一成不變,又缺乏社交活動,對於刺激大腦活化、促進成長是一大阻礙。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肌少症與失智有關連。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蒐集近兩千名50歲以上民眾【體重減輕】、【手部握力降低】、【容易感到疲倦】、【走路速度變慢】、【活動力下降】等老化衰弱指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若符合其中3項以上老化衰弱症狀,將顯著增加2.57倍罹患非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之風險。
【健走維持肌肉防失智!】
日本腦科學專家「澤口俊之」指出,一般中高齡者只要維持腿部肌肉量,就能夠有效刺激又稱為「抗老化荷爾蒙」的肌肉激素(Myokine)分泌,同時達到預防失智、控制三高,並改善骨質疏鬆的效果。
澤口俊之也建議,民眾在70歲時仍維持健走至少20~30分鐘,且每周運動三到四次的習慣,輕度的運動量就能夠有效刺激肌肉激素分泌。如果是在綠意盎然的公園裡走動還能進一步從視神經刺激腦部,讓腦部機能更活化。 (資料來源: (嬰兒與母親) http://bit.ly/2HyVYgq )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 青年日報(2017/09/16) : http://bit.ly/2FBskVv
∎(嬰兒與母親 懷孕生產育兒情報)醫師:50歲後有這3特徵,失智症風險高2.57倍!」: http://bit.ly/2HyVYgq
∎日本腦科學專家-澤口俊之: http://bit.ly/2UNQQIj
➤➤照片
∎青年日報: https://www.ydn.com.tw/News/254450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一) -從醫院到社區:高齡化社會的新挑戰: http://bit.ly/2BNZQI6
∎醫療體系在高齡化社會的因應策略(二)落實在地老化目標: http://bit.ly/2LojQkh
3.【購買資訊】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 #王培寧
#失智症 #失智 #老化 #阿茲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 #地中海飲食 #不抽菸 #血糖 #血脂 #運動 #肥胖 #過重 #過瘦 #健康體位 #肌少症 #體重減輕 #手部握力降低 #容易感到疲倦 #走路速度變慢 #活動力下降 #澤口俊之
4.
【註1】
「地中海飲食」: 一般人聽到多會誤以為是用地中海進口的蔬菜製作出的料理;其實它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模式,與食材來源無關,只要能掌握「高纖、高鈣、抗氧化」的大原則就是所謂的地中海飲食 (Mediterranean diet)。(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什麼是地中海飲食?多吃「這些食材」讓人更健康】: http://bit.ly/2Oovb75 )
【註2】
「失智症介紹 (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
失智症,從讓人極易忽略的健忘開始,發生忘記東西放在哪?今天是什麼日子?和誰有聚會,或者情緒較為低落、容易胡思亂想等狀況。 (資料來源: 新光人壽互動網-失智症介紹: http://bit.ly/2CIHCWB )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保險司
青年日報
自由時報
嬰兒與母親 懷孕生產育兒情報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易怒症測試 在 四隻小人一個媽 Facebook 八卦
#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講座之重點整理📝
繼前陣子去聽完李宏鎰教授有關兒童專注力的講座,上週日再度去聽了李教授演講的另一場講座,主題是「情緒控制困難兒童的陪伴策略」。
大家也知道最近愚婦常為情所困(為了拿鐵的情緒所困😂),所以雖然家裡的車子GG直到講座前一天都還沒有修復完成,導致愚婦一度有想放棄講座,但後來想想為了自己跟孩子好,還是覺得應該要搭乘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去聽聽。
只能說還好沒放棄,一樣是收穫滿滿。
以下的文章是根據李教授的講座裡的PPT跟當天分享的內容所整理出來,按照愚婦自己的想法編排。因為這次內容非常淺顯易懂(沒有像上次以為自己是在旁修醫學院課程的錯覺了😂),所以整理出來的資料會比較多,但是不變的是,講座內容一樣適合所有孩子,甚至是大人喔!
_
如果孩子易怒、煩躁、重複表現出不受控制的行為,一個禮拜內出現三次以上,孩子可能是有「破壞性情緒控制症」。
有破壞性情緒失調的青少年中,有可能同時罹患過動症、對立即性反叛疾患、合併嚴重憂鬱症,或者合併躁鬱症(#心理疾病很容易共病,#通常不會只有單一症狀)。
_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的可能成因
破壞性情緒失控症是因為大腦杏仁核、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性性不佳。
杏仁核負責覺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而察覺情緒後,要有成熟的前額葉及前扣帶迴,才可對這些反射緩衝後再做成熟的反應輸出,不至於會直接爆衝式地將挫折作不當的反射式反應。
簡單的說,杏仁核代表的是感性,前額葉代表的是理性。(之前兩個打相反了,感謝夏洛克的提醒😊)
現在孩子的杏仁核發展太好(過度沈溺網路、電玩、電視等聲光刺激強烈的虛擬世界中,需求也很容易得到滿足),但前額葉訓練不足,因此面對挫折忍耐力就下降,容易變得不耐煩、情緒失控。這種情況下,就很可能行程破壞性行緒失控症。
因此,我們要如何協助孩子減少失控及面對挫折?
我們應該 #減少孩子使用過多刺激性的電子產品(例如電玩、手機、電視),也不應該溺愛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不有求必應。如果孩子有想要的東西,建議用延遲的方式,讓孩子做出相對應的代價之後,才能獲得相對的回報(例如集點數)。
再來就是多到戶外,#尋找沒辦法使用3C產品的運動讓孩子從事(例如游泳、爬山等)。
愚婦對於如何讓前額葉的功能提升覺得好奇,因此回家之後特地搜尋了有關訓練前額葉的文章,發現不外乎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再來就是避免長時間接觸3C產品、電視,再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運動!運動!運動!
其實意外的簡單耶!但是絕對要父母持之以恆帶著孩子一直保持。因為 #前額葉會到20歲左右才發展完全,所以上述這些行為要一直持續養成,並不會做一下子就奏效喔!
_
憂鬱症的孩子經常會對自己抱著負向評價,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沒有任何價值。因此「獎賞自己」的練習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驕傲,肯定自己的正向表現。
幫助憂鬱症的孩子點燃對未來的希望感很重要。
這兩場講座裡,其實李教授一直有提到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提升他們的自尊感與希望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其實對於所有的孩子甚至是大人來說,我想也是如此吧?!
_
#情緒行為管理策略
1.環境管理
2.家長的溝通策略
3.教導自我調節策略
4.正向行為支持
一二尤其重要,環境、家長本身如果不願意或沒辦法做出改變,直接希望藉由教導孩子自我調節,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沒有效。
_
#我們大人應該學習與孩子的挑戰行為共處
1.降低不合理期待。
2.選擇性忽略。
針對孩子的「重點問題」解決,其他挑釁爸媽應先暫時忽略。例如在處理孩子口氣不好的問題時,不要再把寫功課不認真、不好好收拾房間等問題拿出來講(呃感覺這個女人都很會啊😂😂😂)。
3.重新引導孩子的注意力。
4.提供選擇。
可以跟孩子討論,讓他有選擇。所提供的選擇,必須真的可以實現。
5.退後一步,再試一次。
6.小聲說話,保持中立立場。
有情緒障礙的人對外人的眼神、聲音、情緒等情感表現非常敏感,但對自己的情緒覺察非常頓。因此我們應該 協助這類的孩子多覺察自己的內心情緒,不要過度放大他人情緒,#協助這類的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7.辨認孩子漸增的痛苦。
8.避免面子和權力爭奪。
大人應該拿掉父母的面子和權利,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_
#如何減少孩子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1.計畫性忽略
所謂的計畫性忽略,也就是當孩子出現情緒反應時,我們大人可以先忽略他們的情緒,退到一旁不做反應跟處理。
計畫性忽略「很少立即」見效,而且問題行為的評律和強度可能會暫時提高。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在測試成人的反應,所以問題行為可能會再出現,必須堅持不理會。剛開始執行時行為會變嚴重,原因在於孩子發現不能獲得注意,而採取更激烈的手段。
另外,實施計畫性忽略時,要搭配行為訓練及增強策略。
#不能只是單純忽略,#而是要告訴孩子如何獲得注意的方法,#並在孩子做出適當反應時給予稱讚或增強,這樣才會有更積極的效果。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你做出什麼「正確行為」我才會回應你(行為訓練),並且在孩子確實做到後,立即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很棒,有立刻去處理」(增強策略)。
2.隔離(time-out)
隔離不能在孩子喜歡的情境當中(例如身邊有很多玩具或吸引他的東西),應該將孩子帶至角落或離開現場。
平時生活中就提供充實而有增強作用的活動,只要問題行為一發生,立刻撤除增強物,或者把孩子一到無法得到增強物的地方。例如:孩子喜歡逛夜市,但因為表現不好,應該立刻取消這個禮拜逛夜市的時間,或是馬上帶離夜市現場。
隔離在使用上應謹慎,因為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會更顯著(故意),因此最好能配合其他增強策略使用。
隔離依照年紀場合不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可以在房間角落放一張淘氣毯或淘氣椅,#罰坐時應該設定範圍(不能離開毯子或椅子),#旁邊不能有其他物品或影響孩子的東西。
#隔離不一定要有時間限制,但必須告訴孩子他做錯什麼事,必須做什麼事(道歉或處理後續),只要做到了,就可以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_
#多多使用我訊息(I-Message)
第一階段:我看見(我聽見)...,我覺得...。
「我聽見你說『白痴』(學孩子說白痴的樣子與聲音),我聽了覺得很難過,請你跟我道歉。」
第二階段:我再次提醒你...
到孩子的面前拉著他的手、注視他的眼睛,用堅定的口吻告訴他:「你答應我三次,但是都沒有去做,我覺得不被尊重,請你告訴我原因,否則請你現在立刻行動。」
第三階段:孩子我們好好談一談...
對孩子說:「孩子!我們需要好好談一談。」
接著,請孩子坐下來和你面對面談話。
少用你不行,多用你應該。
_
#極有效建立親子關係的方法
每天花20分鐘單獨跟小孩活動(只能跟一位孩子),做什麼活動由孩子選擇,拼圖畫畫等內容皆可,這20分鐘裡孩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除非遇到孩子有破壞行為要暫停),父母只能給予正向回應(你這顏色畫的很美、構圖很好、你動作好快等等),不能給予任何批評、引導、指正。
補充說明一下活動過程記得一定要「有交流的互動」,不是大人在旁安靜做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有效果喔!
教授說他用這招一個月就收服了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之後,接下來孩子會很容易聽進父母給的簡單指示(幫忙做家事、跑腿等等),再來就可以運用在小孩書方面,一魚多吃的概念。
_
#情緒障礙者的教育
透過情緒繪本讓孩子認識情緒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坊間有很多有關情緒的繪本,例如「我的感覺系列套書」「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等,都是很不錯的書籍。
家長可以在唸完繪本後,跟孩子討論故事內容(什麼事情讓主角生氣了?主角生氣時做了什麼事情?什麼事情讓主角不生氣了?)。
並且引導孩子經驗分享(你生氣的時候會想做什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不生氣?)。
孩子在分享的過程當中 #請勿指正孩子,專心聆聽孩子說就好。如果需要引導的部分,請先講他人,再慢慢帶到孩子所提,#應避免直接指正孩子(例如:媽媽小時候也曾經用摔東西的方式發洩情緒,但後來發現這樣做,我的東西都摔壞了,你覺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_
讓孩子學著感受情緒非常重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再來喊停(告訴孩子暫停),最後問自己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做?(要遵守四個原則: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件、當時環境許可)
_
#正向行為支持
輔導情緒有障礙的孩子絕對不要太理性,應採用非嫌惡、正向的處理策略,才不會有副作用。
如果孩子有太多情緒障礙的情況發生,建議用行為分析表(如照片)紀錄完整過程,了解行為問題的全貌。
_
當孩子在有情緒的狀況下請不要教育(說道理),教育應在日常生活孩子內心平靜的時候。
其實大人也是呀!這跟對方氣頭上的時候急著跟對方說道理,對方通常只會越聽越氣是一樣的道理呀!(這個錯誤男人最容易犯呢😏)
_
李教授在講座裡舉出一些他曾經輔導過的個案當教材,聽完之後愚婦深深覺得:「#一個健康的家庭,#一對關係良好的父母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尤其重要,如果真的因為種種關係被迫分開,請讓孩子跟「愛他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跟「養得起他的人在一起」。對孩子來說,比起一天到晚對他打打罵罵的父母,一天到晚見不到人、講不到話、不跟孩子有任何交流父母相處,其殺傷力更大。
但還是必須要溫馨提醒,打罵雖然有效,但打罵會有副作用,會帶來內心陰影創傷,並且會把一樣的教育方式傳承給下一代。
聽了李教授兩次的講座,覺得他是一位對孩子非常「無所求並且很豁達」的人,兩場講座聽到李教授講了最多的句子就是:「(孩子有進步)這樣就好了嘛!是不是?人生這麼長,贏在前面要做什麼?」
#人生贏在轉折點不是起跑點
#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_
聽了兩場由學障協會舉辦的講座,真心覺得如媽媽朋友說得講座一點都不含糊,內容非常紮實(而且便當也很好吃😂)。
這邊也預告一下在12/15學障協會將會舉辦一場關於「親子溝通」的講座,非常建議大家加入台中學障協會的臉書(請臉書打「迷宮天使」搜尋),並隨時注意相關文章喔!
這場講座愚婦也好有興趣,畢竟愚婦什麼都很強,但最不會的就是溝通了😌
#好長的一篇文章有看完謝謝你們
#看完的是真愛❤️
#按讚的是一點點愛😂
#有關兒童專注力講座的內容連結放在留言處一樓喔
#歡迎分享轉載
易怒症測試 在 FindDocTV@FindDoc.com Youtube 的評價
抑鬱症 專題 - 吳家緯醫師@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王先生的太太Kary去年底患上產後抑鬱症,情緒變得不穩定,且有失眠多夢,食慾不振。Kary抗拒食抗抑鬱藥物,故王先生希望中醫能幫助Kary。
(一) 在中醫的角度,導致抑鬱症的原因是什麽呢?抑鬱症有何常見症狀?0:32
(二) 中醫如何治療抑鬱症?治療時間需多長?成效如何?1:50
(三) 有什麽湯水和食療可幫助抑鬱症患者安定情緒和改善失眠?2:45
(四) 有什麽方法可幫助預防產後抑鬱症?(FindDoc 健康資訊) 3:38
(五) 治療抑鬱症可中西結合嗎?針灸治療抑鬱症有沒有副作用和依賴性?(FindDoc 健康資訊) 5:14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易怒症測試 在 焦慮症檢測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八卦
原因在於症狀多,像是睡眠障礙、心悸、胃脹、腸躁、頻尿,還會影響自主神經的肌肉系統,尤以肩頸緊繃、頭痛最常見,必須經常跑醫院做檢查;情緒上煩躁易怒 . ... <看更多>
易怒症測試 在 警訊!情緒憂鬱脾氣暴躁易怒當心腦子生病健康2 0 - YouTube 的八卦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Zv6ZnleC6tA現在訂閱《健康2.0》➔https://bit.ly/2IBSoRr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二、三、五下午2點,週六、週日晚間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