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盡量敦促年長者外出,透過散步等運動來活動身體吧!
隨著年齡漸長,的確會讓人越來越提不起勁與他人溝通,但最好還是能從事一些足以對認知帶來負荷的事情,例如不斷認識新朋友,或是玩一些能鍛鍊大腦的遊戲。但比起自己一個人玩,不如選擇與兒孫一起玩最近流行的遊戲。加入使用音樂社團、演奏樂器也很棒,不但能增加溝通的深度、認識新朋友,還能獲得挑戰的機會,鍛鍊大腦的效果也會更好。
除此之外,為了穩定精神、增加能提高大腦功能的血清素,必須攝取能夠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食物,並注意大腦的營養補給。舉例來說,多吃肉類或堅果,有助於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的攝取,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取自《理智斷線》
*********************************
各位朋友,晚安:
拜直播所賜,不用出門,在版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長者智慧的光芒。我真心喜歡聽這些長者的閱歷,尤其私下聊天的時候,天啊,好像狂補經驗值的感覺。
但各位別忘了,版面上的各位朋友們,就是您,現在正在閱讀文字的您,您也正在變老,不管您現在幾歲。上面那幾個段落的文字,也可能適合您。
上次跟高姊直播的時候,她講到因為憂鬱症的關係,她還要繼續注意失智的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68995333684609/
我那時佩服高姊對自己的照顧,這是在意自己的健康,這是愛自己的具體表現。高姊還只是有失智「風險」而已,就對自己這麼用心,多少長者,是拖著病體,寧信偏方,也不好好就醫。
現在想來,想到高姊講的這段話,我有點難過。我是真難過,因為失智是一種慢慢跟親人,還有跟自己說再見的過程,這過程不是那麼好受,對大家都是如此。
所以,請大家注意保養自己的情緒與頭腦喔。也許我們還能相陪相伴,在臉書上走向下一個十年。
大腦的退化,讓老人家的情緒波動開始加劇,也越來越固執。請正確理解長者的困境,並且寬容自己對老人家會有的情緒。
祝願您,能多學習、多動腦,對人、對己都好!
*********************************
【文/ 中野信子】
【案例11 疑神疑鬼、容易發飆的「暴走老人」】
▍年長者容易發怒的理由
年長者往往易怒、頑固、聽不進別人的話、疑神疑鬼,這或許是因為大腦老化的緣故。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年長者容易生氣?
第二章曾跟各位說明過,許多人過了七十歲之後,腦部開始老化,額葉萎縮的結果,導致大腦抑制憤怒的功能逐漸衰退。換句話說,就是抑制憤怒的剎車失靈。
即使大腦沒有退化,年長者也往往因為自己這輩子累積了許多豐富的經驗,而在自我意識與認知上產生權威感;尤其是看到年輕人不成熟的地方,更容易覺得「看不過去」。
再加上世代差異造成的代溝,讓他們越來越難理解年輕人,更覺得對方根本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使得年長者的憤怒逐漸累積,最後變得容易生氣。
▍疑神疑鬼的理由
為什麼開始老化之後,人就會變得「疑神疑鬼」呢?
這是因為腦部的老化,讓我們無法再信任別人。
「信任」其實是大腦經過「計算」後的決定。為了獲得信賴與否的答案,必須經過看似單純,實則複雜的計算。
我們必須將獲得信任所需要的前提、對方的資訊輸入腦中,並考慮可能的風險後,才能得到「足以信任」的解答。
總而言之,信任必須經過「風險計算」,而這個計算的過程意外的相當複雜。問題是,計算能力會隨著大腦老化而衰退,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保持高度猜疑心比較好。表現在外,就是變得「疑神疑鬼」。
年長者容易變得「疑神疑鬼」的另一個理由,則可能與記憶有關。
大腦老化時,額葉會先開始萎縮,接著,顳葉和海馬迴也會跟著萎縮。其中,海馬迴是掌管記憶的部位,這也就是記憶力下滑的原因。
如此一來,大腦將會忘記美好的回憶,但不好的回憶與不舒服的經驗卻會留到最後。
這是人類無可避免的天性。因為就算記不住美好的事情,也不會帶來危險,但壞事卻無論如何都必須記住。如果不記住「往這裡走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或者「和這個人往來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下次說不定還會重蹈覆轍。所以大腦天生就容易留下負面記憶,而且還能清楚地回想起來。
另一方面,動物也是如此。動物能夠本能地記住疼痛與危險的經驗,同時會為了保護自己,避免靠近危險來源。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對於不好的回憶難免會記得比較清楚一點。
此外,前面也提過,額葉功能衰退,會讓人逐漸感受不到同儕壓力,這也是年紀越大,變得越頑固的原因。
因為感受不到同儕壓力,就表示應該多傾聽他人意見的理性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才會漸漸聽不進別人的話。
老化造成的血清素分泌減少,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甚至還會因此罹患老年憂鬱症,容易縮進自己的殼裡,不願意和他人打交道。
血清素分泌減少還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就是原本受它調節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多,這也會造成年長者容易發怒的現象。
▍就算上了年紀,也能鍛鍊腦力
面對容易暴怒的年長者時,家人和身邊的人最好能夠理解,大腦一旦老化,就會導致易怒、頑固、聽不進別人的話、疑神疑鬼等情況增加,這其實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老化會造成額葉萎縮雖然是事實,但萎縮的程度卻因人而異。有些人就算將近九十歲,也完全沒有給人大腦萎縮的感覺。
我們可以推測:其原因在於平常有沒有鍛鍊大腦。
即使年紀增長,額葉和海馬迴還是會製造新的細胞,但由於這些細胞沒有和其他細胞產生連結,所以才會萎縮。
即使細胞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誕生,器官和組織還是會逐漸邁向死亡。為了不讓身體太快老化、為了讓這些新生的神經細胞能夠不至於萎縮,我們必須好好使用才行。
新生的腦細胞要是未充分使用,就無法產生連結,所以重點在於別讓額葉與海馬迴「太輕鬆」。隨著年齡漸長,的確會讓人越來越提不起勁與他人溝通,但最好還是能從事一些足以對認知帶來負荷的事情,例如不斷認識新朋友,或是玩一些能鍛鍊大腦的遊戲。但比起自己一個人玩,不如選擇與兒孫一起玩最近流行的遊戲。加入使用音樂社團、演奏樂器也很棒,不但能增加溝通的深度、認識新朋友,還能獲得挑戰的機會,鍛鍊大腦的效果也會更好。
除此之外,為了穩定精神、增加能提高大腦功能的血清素,必須攝取能夠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食物,並注意大腦的營養補給。
舉例來說,多吃肉類或堅果,有助於血清素的原料──色胺酸的攝取,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雖然很多人覺得,年紀大的人最好不要常吃肉,但事實上,常吃肉的長者往往比較健康,我想這是因為確實攝取了色胺酸的緣故。
除了能促進血清素分泌的飲食,做些散步之類的輕鬆運動也很重要。請盡量敦促年長者外出,透過散步等運動來活動身體吧!
.
以上文字取自
理智斷線:不暴走,不傷人,最科學的有益發怒法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3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3-B
金石堂 https://bit.ly/T0400053-K
誠 品 https://bit.ly/T0400053-E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
顳葉記憶 在 Facebook 八卦
傷害腦袋瓜的生活習慣有許多,
這邊列出來的包括:
❤️吃過多的甜食、久坐不運動、失眠、少與人互動以及巨大音量導致聽力退化等等。
我這邊針對聽力退化與大腦失智的關係簡單說明。
國外有研究發現,
⚠️聽力退化越嚴重,
罹患失智風險的機會越高。
因為我們每天聽到、看到、聞到、嚐味道、觸摸到等等都是神經訊號,
這些訊號會回傳到大腦🧠。
以聽力來說,
我們減少了外界聲音的刺激,
自然刺激到大腦顳葉以及情緒、記憶中樞的機會就減少,
大腦收不到訊號,
這個區域的神經就會慢慢地退化。
❗️而如果長期戴耳機,
用很大的聲音來聽音樂,
無形中也會導致聽神經慢慢地退化,
所以平常戴耳機聽音樂的時間必須控制。
我曾碰過一位50歲的女士,
因為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帶耳機聽音樂,
後來在工作體檢的時候,
雙耳聽力呈現中度(50分貝)的神經性退化,
她自己感覺記憶力下降許多。
後來我請她要配戴助聽器,
藉由助聽器讓自己接受外界的聲音的量提高,
溝通輕鬆了,
大腦就活耀起來了,
她自己也感覺好像許多的記憶力都恢復了。
簡單說,
聽覺的維護很重要,
⚠️千萬不要讓長期戴耳機開太大的音量導致聽力退化,
這會得不償失的。
🦻聽力圖摘自「完全根治耳鼻喉疾病」
對耳鼻喉疾病有困擾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146?sloc=main_mb
早安各位好朋友。
#保護好聽力太重要了
#聽力下降
#大腦退化
#戴耳機聽音樂要注意時間不可太長及音量不可太大。
剪報來源:人間福報
顳葉記憶 在 Facebook 八卦
是否有時覺得接電話很煩,寧可傳傳訊息,發發LINE、FB Message、簡訊、What’s APP。寧願不要被打擾,已經是我們現在多數人的生活模式。(本文略長,文末有塵封七年的書寫曝光)
是否覺得很奇怪,為何有人喜歡看別人吃飯直播或是純粹吃飯的畫面。自己用餐的同時,搭配收看他人的吞嚥咀嚼,彷彿我們並非獨自進食。有些人氣高的吃飯直播明星,甚至可以從影片得到贊助獲得六位數的收入進帳(英鎊單位)。
為何有人願意進入直播間打賞?有位易名為Haekjji的吃播明星居然在某場直播受到打賞高達10萬美金?(請見留言處我會貼她的資料)
榮格說:「孤獨並非來自周圍的人沒有陪伴,而是來自不能與人交流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或是觀點不被認可。」
我們現階段處於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孤獨世紀,跟多年前相比,過去我們要跟他人見面需要等待、寫信、打電話。如今科技發展,我們對互動的模式大相徑庭。過去熱烈擁抱的人際期待,此刻多半處於半閉鎖狀況。
以下節錄、修改自部分《#孤獨世紀》摘要(也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下來的沒有複製貼上喔)。這段應該對於一些喜歡研究數據原理的人有幫助。
大腦的顳頂葉交會區是人的同理心關係最密切的區域,孤獨者對於他人承受苦難時,他們的顳頂葉交會區活躍度下降。非孤獨者的活躍度則上升。
此外,孤獨者會強化「壓力反應」,讓身體整體免疫力承受比他者更大的考驗。這種高度警覺,會讓身體彷彿一台汽車處於一檔階段連續開八小時。
因為孤獨者的心靈,在焦慮與警覺影響下,會以自衛為前提運作。這也是為何芝加哥大學大腦動態實驗室主任史蒂芬尼卡喬波博士說:「在樹林漫步時,孤獨的心靈,隨時都會看到蛇。」
孤獨者的血液中,「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特別高,這種賀爾蒙在面臨生命威脅時,會關閉防禦病毒的機制。這代表孤獨者處理身體病痛危機時,特別如癌症,他們的免疫系統相對之下減少了很多防護力。
「壓力賀爾蒙」,也就是皮質醇,孤獨者的分泌速度快。相同的,膽固醇上升速度也相對快。就連血壓也是,孤獨者的「杏仁核」,就是大腦裡面處理「戰或逃」的反應,會讓身體感覺危險意識比較久,會導致白血球製造比較多,還會增加發炎反應,綜合上面幾點。
孤獨者的心靈壓力,確實影響了生理健康。
「孤獨」大概是所有藝術創作中的必要之「惡」,因為孤獨,因為孤獨所衍生來的寂寞、心碎、悲憤、怨懟、憤怒、自我懷疑等等,成就了書寫想像上的豐厚羽翼,或是正值青春年華,愛情激發出我們另一個嶄新人格。
然而,無法逃避的是,孤獨確實是當代最明確的顯學。什麼都可能跟孤獨有關,孤獨拓展出新的商機結構。哪怕是單人套餐取代了雙人下午茶,沒有隔間的大格局還比小兩房、三房來得有設計感空間等等。
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想想很諷刺,明明科技讓我們距離縮短了,但人們卻活得比上個世紀中的人們來得不快樂。
工業革命後的財富分配,到2000年、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導致巨大傳統產業變化,工時變長,人們疲於應付繁雜行政庶務,自然產生了一層心靈防禦機制。我們被迫要孤獨,尋找不被打擾的節奏,享受一個人的怡然靜心。孤獨,成為當代人的集體約束。
我們某種程度上,被迫孤獨。
《孤獨世紀》這本書的作者是諾瑞娜.赫茲,如果你想了解,想知道更多數據。不管是醫學或是經濟,這位作者的大量田調都能讓你嘆為觀止,原來孤獨並非我們想像那樣而已,孤獨也不是歌詞或是文學的濫觴。
孤獨讓我們身處於數位寂寞泡泡而不自知,未來,2030年之前,全球將有40%的人口是獨居(相當於34億人)。這本書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覺得「大驚小怪」。
孤獨不就那樣嗎?有需要這樣研究嗎?但作者的田野調查很認真,甚至發現孤獨等同每天抽15根菸……此外,孤獨更擴大了民粹主義,讓那些不被瞭解的人,在政治上找到了宣洩之處。
作者也觀察了美國政治上的川普競選活動,找到他當年的競選,確實找出了不少經濟底層的孤獨者。相較之下,我們台灣不也有?
已經好久沒有寫新書分享報告,希望這本書能讓你覺得有興趣想讀讀,從來沒想到孤獨會是這麼大的一個危機啊!
寫到這裡,其實想題外補充一下。
大概是2014年左右,有出版社找我寫關於孤獨的散文集,我也覺得這個寫作文體很有意思,於是開發了「一個人」的系列短文,從一個人的衣櫥、電視、餐具開始書寫起來,寫了大概有十個章節,後來發現寫作過程實在耗掉太多體能,最後只能暫時擱淺。
不過我還是列一下當時書的自序前言給大家看看,免得大家覺得我沒有寫。這也是為何我很想推薦《孤獨世紀》這本書給大家看看,這本書像是當年那本還沒完成的書稿,背後的一份大數據考究資料。
前言
獨自來到,獨自離去。人們多半生存於這世界上都是一個人。一個人是當代經濟顯學,我們越來越習慣一個人,一個人成為多數人的社會縮影進行式。
但是,當一個人面對多數人追求戀愛方程式,或是成家立業的理想勝利組時,彷彿就是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的代表吧。隨著當代人們情感川流的律動,一個人勢必慢慢取代兩個人,一個人,越能獨處面對寂寞星光,也必能更誠實地面對自己。
本書分為四個選項:分別是溫度、夢遊、西遊與召喚。讓四個選項重新拼湊,並且理解人生。數好了,一二三,開始。
溫度=親密與永恆之間,我們在黑夜持續失溫
一個人的小宅(完成)
一個人的被單(完成)
一個人的燈泡
一個人的時鐘
一個人的沙發(完成)
一個人的餐桌(完成)
一個人的衣櫥(完成)
一個人的鞋盒
一個人的電視
一個人的相框
一個人的日記
夢遊=關於記憶,選擇夢沒有開始的地方
一個人的睡眠
一個人的下午茶
一個人的晨醒咖啡
一個人的失眠
一個人的跨年夜,節慶之後,動物感傷
一個人的性愛是場Epic Love Story
西遊=延冉而上,取經朝貢胃海洋
一個人的菜市場
一個人的Costco,不合時宜
一個人的蛋糕
一個人的套餐
一個人的麻辣火鍋
一個人的集點
一個人的電冰箱
召喚=引力是不變的黏膩,追尋失語者的咒語
一個人的書店(完成)
一個人的KTV
一個人的旅行(完成)
一個人的漫遊
一個人的殘茶
一個人的散步
一個人的馬拉松
一個人的展覽
一個人的電影,不用買一送一
一個人的病床
這是當時書的結構章節,如果你覺得有興趣也歡迎告訴我,或許哪天我就有動力把這本書完成了,那我就會很感謝如今留言的你與妳。
來幫辛苦的出版社工商服務一下。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商業周刊1739期書摘推薦
誠品選書.香港誠品選書.讀冊選書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P0700151
書展優惠中,推薦搭配桑德爾《成功的迷思》
博客來 http://bit.ly/P0700151-B
誠品 http://bit.ly/3qw5RON
金石堂 https://bit.ly/3s3doEX
讀冊 http://bit.ly/2Nh4BR1
顳葉記憶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最近要應付一些考試,或者是有一些任務,要考驗你的記憶力;那麼今天跟你分享的這個內容,會對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今天要跟你談的,是關於「視覺空間記憶」的部分。先跟你分享一個記憶的方法,叫做「羅馬房間」或者是「位置記憶法」。
它的原則是把你需要記住的物品,和一個熟悉的室內建築空間連接起來;而且要自然形成一個行進之間的順序。
比如說,拿你的客廳作為例子,現在把你想要記住的資訊,用具象的方式來表現,並且想像這些東西,分散在客廳的各個地方。
那如果你聽到這裡,有一點霧茫茫的話沒有關係,我把客廳改成我們的肢體,包含我們的雙手、雙腳跟頭,總共5個位置。
然後我給你一些彼此之間,沒有特定關聯的名詞,然後看看用「羅馬房間」,或者是「位置記憶法」,對於你的記憶有沒有幫助?
第1個名詞是「冰淇淋」;你現在就想哦,你左手拿著冰淇淋。第2個名詞是「老鼠」;你現在想哦,你的頭頂頂著一隻老鼠。
而第3個名詞是「熱狗」;你現在想你的右手,抓著一根熱狗。而第4個是「美國隊長的盾牌」;你現在想哦,你的右腳踩著美國隊長的盾牌。
而最後一個是「哥吉拉」;你現在想哦,你的左腳踩著哥吉拉,或者是左腳穿著一隻哥吉拉造型的拖鞋。好!這5個物品,配置在你的肢體上面。
現在你頭上頂的是什麼?「老鼠」!
現在你的左腳是什麼?「哥吉拉」!
你的右手呢?「熱狗」!
你的左手呢?「冰淇淋」!
而你的右腳呢?「美國隊長的盾牌」。
你稍微練習一下,你會發現你要記住這些,彼此不相干的事物,其實蠻容易的;只要分配在身上的位置,並且創造出連結。
其實當我自己用「羅馬房間」這樣的方式,作為記憶的練習的時候,我曾經最多、最多在自己身上,有50個位置去記住50個,其實彼此沒有任何關聯的詞彙。
而且呢,記得時間可以持續很久;甚至於呢,不按照順序問,跳著問我都還是能夠回答得非常清楚。
就像我現在問你,頭頂上是什麼?你可能很快的,就可以回答出喔~是「一隻老鼠」。
那這樣的方法,其實是一種「視覺空間的記憶」。它結合了我們視覺皮質和顳葉,相關的空間定向的神經路徑。
它讓我們左腦在感知細節上面,功能能夠發揮出來;而右腦又把這些細節,整合成為整體。兩個相加起來,就可以讓我們又見樹、又見林。
其實這樣的方法,在美國有一個籃球名人堂的得主,叫傑瑞.盧卡斯。他自己就用「羅馬房間」,來記住很多雜誌和書本的內容。甚至於,包含整部《新約聖經》。
而在2017年,有一個研究,是針對使用這種方法的運動員;發現喔,他們的大腦發生了實質的變化。
這個變化,不只是發生在特定的大腦區域,還包含每個不同的腦區之間,也就是視覺的中心,和其他地方之間的連結,都變得更好了。
更進一步來看,當科學家訓練一般人,使用「位置記憶法」的時候,他們的大腦也顯示出同樣的變化。
所以呢,如果你感覺自己天生的記憶力不好,或許這是一個可以自我訓練的方法。
最後呢,我再問你左手拿的是什麼?「冰淇淋」;而左腳踩的是什麼?「哥吉拉」。所以你看是不是很簡單?
或許這一段內容聽完之後,再隔一個禮拜,你再問自己,右手是什麼?搞不好你還是回答的出來,是「熱狗」。
所以我常常說喔,很多能力在本質上,並沒有你想像中的困難,只是因為我們可能沒有把握正確的方法。
如果接下來的生活要面對考試,或者是考驗你的記憶力,那麼祝福你透過這一段內容,讓考試、讓你眼前的考驗,圓滿成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者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所提到的,我們常常不太知道怎麼樣對待自己;我們也常常不知道,怎麼樣去使用老天爺給我的腦袋。
因為這樣子,導致我們不快樂之外,也讓我們的效率,變得非常非常的差。所以如果你想要學習回到根本、回到老天爺給你的大腦設定。
知道怎麼使用它、知道怎麼樣好好的對待它;讓你的大腦、讓你的心智,成為你運用自如的工具,提升你的效率,避免自己的拖延。
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把握,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這就是一門,回到你的心智運作、大腦運作的根本;讓你能夠有效避免拖延、提升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
歡迎你的加入,那麼今天的內容,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W_F3e68Fjw/hqdefault.jpg)
顳葉記憶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同理心 和 #共感力 重要嗎?你相信原來人人都是模仿貓?!宜婷看到 吳青峰得到最佳國語男歌手獎時,痛哭流涕!雅惠也因為身旁的人焦慮而顯得不安,您們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經驗,容易對身邊的人或注目的對象產生共感呢?原來這和我們大腦的內建模仿機制有關係喔!今天宜婷和雅惠要和大家談談為什麼我們都是模仿貓!🔜🔜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大腦天生的模仿機制?
🔸模仿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維特效應及帕帕基諾效應!
🔸面對負向情緒的人事物,我們要如何應對!
#影片大綱
🔸天生愛模仿
▫人從小就會模仿,透過模仿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及思考模式。
▫藉由模仿,進而發展出共感、同理心。
▫除人類外,許多動物也都有模仿行為,如:貓、猿、鳥等。
🔸模仿的腦科學-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於1990年代由義大利科學家觀察獼猴行為所發現。
▫在大腦中有許多控制動作和情緒的腦區,包含前扣帶迴、頂下小葉、運動皮質區和頂顳葉溝的皮質區都有分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與人類的表情認知、情緒傳遞和同理心也有極重要的關聯。
▫自閉症的社交障礙,目前研究可能與鏡像神經元的活動難以活化導致。
▫近年fMRI研究顯示,當看到與自己相同或喜歡的族群時,鏡像神經元相對應的腦區有更多活化,代表這與人類的學習、資訊傳遞與社交活動,均扮演重要角色。
🔸維特效應與帕帕基諾效應
▫維特效應一詞來自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出版後,產生的模仿自殺的效應,特別是在大眾媒體對自殺新聞進行不當宣傳報導之後。
▫帕帕基諾效應出自莫札特的魔笛,儘管被觸動自殺的念頭,很有可能在親友及媒體正面報導下,轉念間,生命劇本就會改寫。
🔸結論
▫我們的行為和情緒,都容易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下,慢慢被影響,所以自我察覺十分重要。
▫當遇到負面情緒難以消化時,可以採取行動,如暫時遠離充滿負能量的人事物,或找尋親友或專業人士協助。
TalkShow :賴宜婷 Bear Lai。汪雅惠 Zona Ya-Huei Wang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後製剪輯: 黃詠荃。 Festiva Hsieh 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鏡像神經元 #同理心 #共感 #copycat #維特效應 #帕帕基諾效應 #正向 #腦科學 #集體焦慮 #自我察覺 #獼猴 #社交 #學習 #媒體傳播 #社群 #魔笛 #媒體自律 #情緒渲染 #轉念 #生命劇本 #模仿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Q74N32bLj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