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家都在關心疫情,不過看到一則新聞,覺得要出來講點什麼。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大新竹市的議題,引發一時議論,當然藍綠各有說法。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定期出現的議題戰,畢竟台灣每個地方都吵過要升格嘛,結果不是這樣,連「新竹縣人不夠多就加苗栗」這種講法也出來。
我說啊,這說法一出爐,林智堅是不是想繼續選新竹?沒人這樣想才奇怪,也很難幫他講話,畢竟歷史並非沒有循此模式者。不過他想不想,這不是我這篇重點,我想提的是升格這件事。
基本上我反對新竹升格,原因有三個。
一個是人口基數不夠,依照內政部人口110年7月速報,竹竹苗人口如此
新竹縣573,385,新竹市452,807,苗栗縣540,312
幫忙加一下,大新竹會有1,026,192,竹竹苗1,566,504
直轄市門檻125萬,大新竹是甭想了,竹竹苗倒可以。
若為了新竹所謂的竹科生活圈,刻意切割苗栗,硬擠一個125萬人口出來,那此例一開後患無窮。為何?彰化縣就126萬人欸,人家符合資格的沒得升,然後新竹可以配合升,開玩笑嗎?
另一個原因,是地理環境不適合,竹苗的丘陵地帶比例高,人口高度集中,其他六都升格後,已經出現偏鄉資源更加缺乏的狀況,新的大新竹市長,選票基礎會更偏向新竹市周邊,苗栗大概會比二等國民更下一等去。
這不是只有新竹,其他六都除了台北,現象只是嚴重與否。現實而言,選舉要依靠大票倉,除非我們徹底重改選制,不然此題無解。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根本上反對直轄市的結構,因為直轄市的行政區,區級首長官派,然後沒有區議會,這根本上違反地方自治的原理。我們只看到合併升格後,直轄市因為權力高度集中,大型計劃較易推動,地方反抗力量變小的優點,卻沒看到這就是缺點。
民主國家,民意要能夠反映,依靠的就是民意代表,立委人數減半後已經很清楚顯示其弊端。一者負責區域太大,難以兼顧立法與選民服務; 另一者,形同承認票票不等值,人口少的選區數千票一名立委,人口多的十萬票一名,兩者在國會的地位相等,實際上等於我們降低了人口密集度的選票價值。第三者,最嚴重的弊端,就是我們讓政治業相關人員,失去基層磨練的機會,人民漸漸放棄自己對選區在地的監督,全數交給較大的市議員、市長,這嚴重違背民主政治的真諦。
不過,透過大新竹市的概念,我倒認為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從林全院長開始,到賴清德院長兩任期間,一直都有私下探討國土重劃的合理性,只不過1124讓所有的規劃都成泡影。很多人不解,為何我老講2018,因為1124公投海嘯只是最表面的,許多具有長期性的議題,新產業的開發,全部隨著地方政權更迭,幾乎停擺殆盡,要是當初沒有被公投綁架,今天我們不會整天喊護國神山,而會有更多可以喊的新產業出現。
算了,講這講不完
我的意思是,國土重劃,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今天六都直轄市擁有1,600萬人口,但是極端欠缺中間議會組織,像板橋區擁有55萬人口,比苗栗、嘉義縣都還要多,唯一可以代表板橋人民發聲的民意代表,只有2名立委、9名議員,這合理嗎?
要做,就做得徹底,一條就是把全台組織扁平化,依照人口與地形地勢,切割成適合大小的市,好比說台灣2,300萬人口,就切成11塊,每塊200萬人上下,然後轄下每一區都民選區長,以及用里民數量規劃適當的區議員。
另一條,乾脆三級到底,台灣省廢掉,回到日本的五洲三廳概念,像是整個北北基區就合併為一個600萬人的直轄市,靠近桃園的三鶯跟林口就依照地理切割給桃園,桃園再去合併北新竹,變回古早的新竹州,或成為桃竹市都可。然後在這之下,基隆、台北港等依照港務需求,部分地區收歸中央,同樣舉辦區長跟區議員選舉。當然,博愛特區也可以擴大,整出一個首都特區。
換句話講,我不是無條件反對升格,也不是誰執政就挺誰,而是這種茲事體大的,應該是要好好坐下來談。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直轄市占了多數人口,然後直選民意代表基數超級大,根本亂七八糟,早該改一改了。
結論就是,單純升格這件事,我是很反對。
尾巴來罵幾句,進步派想選舉我沒意見,但自己去從里長、議員開始選可以嗎?2018威脅跟黃白聯合,不然要大家一起死,還想故技重施?我知道林智堅會急,市長連任又正處於衝刺的年紀,想要找新的舞台,這大家都可以理解。但那些從後面出餿主意的,幻想可以藉此撈到提名權的,還是省省吧。
威脅的戲碼玩一次兩次會有用,但選民不見得會再次買單,別以為耍手段弄到黨內提名,就可以逼選民含淚投票。地方選舉可不是總統,吃這套的人沒那麼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Omitsai Mama's Exercise 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黑媽怎麼吃系列 #168間歇斷食 #有準備才會成功 很多人問黑媽, 之前做了一整年的168間歇斷食, 總成績如何呢? 體重的變化,因為我本身不是大基數, 所以最多減到47公斤, 但是減脂的成績讓我覺得厲害, 從21.1%減到15%, 來賓請掌聲鼓勵鼓勵👏 (註:今年開始黑媽改利用168+TDEE...
大小 基數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惡魔歸來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後又踏上了澳洲大陸...」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是澳洲極具象徵性的瀕危動物。早在數千年前於澳洲大陸本土消失殆盡的袋獾,當前全世界僅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找到野生蹤跡。但在本周,澳洲保育團體公布了一項最新復育行動,表示已將26隻袋獾送至澳洲大陸一處動物庇護所,展開階段式的繁殖、復育、野放評估與試驗。然而在澳洲大陸消失千年的袋獾,如今再引入對於地方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利大於弊嗎?
擁有黑、棕色毛髮,胸前與前肢交接處帶有一圈白色鬃毛的袋獾,曾經自然生長於澳洲大陸本土,但在距今約3,000年前後就已在澳洲本土消失殆盡。儘管切確原因未知,但科學界普遍推測可能與氣候變遷、人類獵捕、以及外來種澳洲野犬的引入有關。目前全世界只有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發現野生袋獾。
但為何會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則是因為袋獾是袋鼬目裡最大的食肉動物,儘管成年體重只在8公斤上下,體型大小不過近似於犬類,但卻是下顎十分有力、尖牙利嘴,且不吝於向敵意對方大肆咆嘯的性格動物,若遭遇危急刺激,更會發出如臭鼬般的刺鼻臭氣,嚇阻防身。
一般晝伏夜出的袋獾,以獵捕其他動物或吃腐肉維生,野外平均壽命僅約6年。在過去,袋獾曾因被認為可能咬殺家畜,因而遭人類大量獵捕,使得野生數量大減。儘管其後有關保護法規讓數量一度彈升,但1990年代以來,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未知疾病,卻又讓袋獾遭遇物種危機。
這種不明傳染疾病,會讓袋獾面部與口腔內部,長出大小腫瘤,進而影響進食,最終飢餓死亡,且至今仍無法找到根治辦法。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袋獾野生數量已從15萬銳減至2萬5,000隻,並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
而5日,由保育團體「澳洲方舟」(Aussie Ark)主導執行並公開宣布的袋獾復育行動,便是為了讓野生袋獾數量復歸穩定,不致因為疾病而走入全滅命運。
根據澳洲方舟,今年7月及9月已將總計26隻袋獾送至澳洲本土大陸,巴靈頓山國家公園附近一處動物庇護所。由於復育及再引入計畫不可能一蹴而及,第一批引入的袋獾將先在400公頃大、已排除捕食者等潛在威脅的庇護所生活一段時間,同時透過攝影機追蹤、監測儀器等,評估適應情況。
「我們引入的袋獾都是年輕又健康,他們將先在這個最適切的環境生活6個月,尋找自己的地盤領域,以便為之後的繁殖復育作準備。」澳洲方舟的主席福克納(Tim Faulkner)表示。如若計畫進展順利,第二批、40隻的袋獾則將在後年再引入同一動物庇護所,進行復育與後續野放試驗。
然而,距離袋獾在澳洲大陸消失殆盡早已過了數千年,大自然環境物換星移,幾經演化變遷,再引入的考量是什麼?利大於弊嗎?卻也是科學與保育界長期辯駁的生態議題。
福克納解釋,除了因為袋獾在近代因人類獵捕及上述疾病而野生數量大減,希望能藉此確保物種基數穩定之外,也考慮到了生態平衡。根據澳洲官方有關機構,儘管袋獾在遭遇攻擊時,會為了自衛而可能造成傷害,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與家畜。相較之下,「狐狸還有貓,是(澳洲)將近40種哺乳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之一,袋獾卻是控制狐狸與貓數量的天然解決之道之一。」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袋獾專家漢彌爾頓(David Hamilton)進一步解釋,事實上袋獾不太常獵捕貓作為食物,但野貓為了躲避與晝伏夜出的袋獾起衝突,反而會選擇在黃昏與清晨時段外出獵食,相互錯開。這也讓部分會被貓獵捕、且數量危急的袋狸動物(bandicoot),得以逃過一劫。從數據上來看,袋獾分布數量比貓還要多的許多地區,其袋狸動物數量也確實較多,「理論而言,袋獾(再引入)應不會對澳洲造成負面影響」。
但也有如澳洲迪肯大學的生態專家里奇(Euan Ritchie),保守地指出:任一物種再引入任一生態系統都存在一定風險,對動植物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比如2012年,袋獾引入塔斯馬尼亞東岸的瑪麗亞島,就曾造成當地幾個短尾水薙鳥 (Short-tailed shearwater,物種數量「無危」)群落消失。
儘管袋獾確實讓島上另外兩種會獵食短尾水薙鳥的外來物種——貓與刷尾負鼠(Common brushtail possum)——數量得到壓制,但袋獾卻也被發現會開始吃海鳥的蛋與雛鳥。
不過澳洲方舟與多個保育團體合作的袋獾計畫,雖然終極目標是期待能讓袋獾回歸澳洲大陸,但當前仍只是在庇護所適應觀察的初步階段。對於未來克納則相對樂觀地表示:「我真的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塔斯馬尼亞惡魔會成為澳洲大陸尋常的一份子...3,000年前他們就在這裡了,你知道的,對於生態環境來說,這千年不過一眨眼。」
Photo Credit:澳洲方舟
#澳洲 #塔斯馬尼亞 #塔斯馬尼亞惡魔 #袋獾 #動保 #科學 #動物 #生態 #Australia #Tasmania #TasmanianDevil #animal #science #climatechange #reintroduce #DFTD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大小 基數 在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Facebook 八卦
【世大運之後,從英國經驗來想想台灣】
台灣在這次世大運斬獲佳績,這幾天大家都陷入狂喜。但英國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團隊內的醫療人員交換了一些想法,想在這邊分享給大家。畢竟面對接下來的亞運、奧運,應該要趁這個機會 #系統性思考 接下來我們該努力的方向了。
在先前就看過英國廣播公司 (BBC) 的報導,英國為了2016的里約奧運,在之前的四年投資 了 3.5 億英鎊,大規模去調查比賽項目,評估各項競賽的奪牌優勢,評估國內外選手的整體狀況,選定選手進行重點培訓,從生理、心理、社會上總體去支持選手奪牌,結果里約奧運中,英國拿下團體第二名,總共奪下 27 金 23 銀 17 銅的成績,僅次於美國。
大家可別想「人家是英國啊人家是大國啊」,其實英國截至 2016 年,人口也只有 6564 萬人,而我們台灣也超過 2300 萬人。人家的人口是我們的 3 倍不到,奪牌數目是我們的多少倍? 雖然獎牌數有許多綜合因素影響,但以這樣的人口數跟奪牌的比率,我們絕對還有努力空間。甚至英國的團體成績還技壓 13 億人口的中國隊呢!
在這邊我們先擱置運動到底是「為了健康還是為了奪牌」這個價值觀的爭論,姑且先把「奪牌」這件事情設定為重要目標好了。畢竟我們是個備受打壓的島國,能在國際賽事中產生能見度,對我們國際上的存在感有重大意義。
在許多大國,因為運動參與的基數大,所以自然產生出大量的運動好手。但這點其實未必足以能拿下世界級的獎牌,這也是我們這樣的中小型國家有機會異軍突起的機會。因為要挑戰世界級的舞台,那是「職業級」的水準,需要的絕對不只是天份、興趣、苦練而已,最重要的是 #目標導向的訓練 跟 #身體心理社會上完整的訓練支持 。
想要拿奧運短跑金牌,絕對不是「你就一直跑、一直練、跌倒爬起來繼續跑」就可以達到的。在個人層次就要進行 #科學化的訓練
,在團隊層次更要 #團隊目標導向協同作戰 ,才能發揮整體戰力一起摘金奪銀。
一名選手要能有更好的運動表現,用到的所有肌群的強度、協調性都必須是接近完美的狀態。要達到這樣的狀況,至少就需要復健科和骨科醫師以及營養師的搭配,才能規劃出合理的訓練菜單,把生理的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並降低訓練產生的傷害。
在訓練過程中,難免會有大小受傷,各科醫師的診治、物理治療師協助復健,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協助評估選手受傷受挫後的身心狀態,協助運動員儘快復原回到戰場,這裡面每一項都是專業。
在比賽前夕,還要從訓練模式切換到應戰模式,把身心靈的狀況都調整到最佳,才能在比賽中發揮最佳表現。
至於整個社會的總體支持,就是更大的議題了。近期國民體育法的修正,改革各項積弊以久的協會,擴大全民的運動參與,給優秀運動員更值得信賴的保障,都是接下來立刻能做,也應該做的方向啊~
當然,詳細的運動政策,是非常大的議題。無法在這樣短短篇幅內完整都講清楚。這篇文,最重要的還是提醒大家「科學化」、「系統化」思考與訓練的重要性。科學精神是西方文明主宰世界的重要關鍵之一,不搞迷信、不搞土法煉鋼,實事求是、大膽假設並小心求證,把這樣的精神落實到社會的每個層面,國家當然會進步強盛。
這次我們「回家比賽」,優秀的運動員們為台灣留下大量獎牌,鼓舞了台灣民族的自尊與自信。接下來,這群台灣健兒將要繼續「出國比賽」,除了對他們寄與厚望以外,我們這群沒上場的台灣人除了搖旗吶喊以外,能夠為這這些運動員做些什麼呢?以下是我們的三點建議:
1. 你可以關注 Fair Game!TAIWAN!體育改革聯會 ,讓國內的體育制度更加合理,讓運動員得到更多保障。
2. 你可以實際選擇一項有興趣的運動,不管什麼運動都好,讓運動融入你的生活。
3. 在國民體育法修正後,實際用行動積極加入自己關心的各項運動協會,監督協會的人事及財務,讓協會成為運動員的助力而非阻力。
台灣選手們已經為我們拚盡全力,相信將來他們也會一樣努力。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
--
沒有即時看到 MedPartner 推出的新知破解嗎?
把 MedPartner 設定搶先看!最新資訊不漏接!
--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ackme.tw/ref/GsHuB/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www.medpartner.club
立即醫師線上提問(每天回覆但不即時喔):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大小 基數 在 Omitsai Mama's Exercise Life Youtube 的評價
#黑媽怎麼吃系列 #168間歇斷食 #有準備才會成功
很多人問黑媽,
之前做了一整年的168間歇斷食,
總成績如何呢?
體重的變化,因為我本身不是大基數,
所以最多減到47公斤,
但是減脂的成績讓我覺得厲害,
從21.1%減到15%,
來賓請掌聲鼓勵鼓勵👏
(註:今年開始黑媽改利用168+TDEE增300的方式增重,
目前體重回到5字頭,體脂控制在18~19%)
從我自己的實測經驗來看,
168間歇性斷食不是「減體重」,
也可以利用它來「增重」
因為168最大的目的是幫我們控制「體脂」。
我的操作的方式如下:
👉減體重減體脂,TDEE-300,配合運動。
👉增體重控體脂,TEDD+300,配合運動。
不過黑媽要提醒,
健康的減肥是「減脂」,不是「減體重」,
不要再讓體重數字一直綁架自己了。
雖然間歇斷食看起來這麼神,
但是換成自己執行的時候,
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疑問,
來,今天黑媽整理了10個執行間歇斷食前,
必須先做好的準備與心理建設,
一次幫大家解答,
讓我們找到合適的飲食方式,
幫自己重新建立健康的習慣。
影片中每一個QA的時間對照,方便大家快速搜尋。
00:20~01:54 👉執行間歇斷食前要先準備這個。
01:54~03:13 👉168和1410斷食,我適合那一個?
03:13~04:36 👉斷食時間中我可以吃什麼?
04:36~05:44 👉斷食的時候我可以運動嗎?
05:44~07:22 👉斷食期間運動後要補充營養嗎?
07:22~08:12 👉斷食?少量多餐也會瘦不是嗎?
08:12~09:18 👉我現在的狀況能執行斷食嗎?例如更年期、生理期等。
09:18~11:39 👉斷食對於減少內臟脂肪有幫助嗎?
11:39~13:25 👉執行間歇斷食有停滯期嗎?
13:25~14:14 👉睡前要隔多久不能進食?
#黑面蔡媽媽 #和妳一起運動的好朋友 #超級媽咪 #SuperMami
#168 #間歇性斷食 #飲食控制 #減脂 #減重 #減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LxCCKGdYlo/hqdefault.jpg)
大小 基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叫做「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要告訴你,它其實是錯的!
「比較」這件事情哦,其實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如果以購物的情境來看的話,我們是在一個人為設計的環境裡面,去做抉擇;所以商品之間的微小差異,會被過分的放大。
在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奚愷元跟張嬌,他們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提出了精辟的例子,他的例子是這樣哦!
有一個求職者,他獲得兩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個工作的內容比較無聊,但是年薪有7萬美元,而另外一個工作還蠻有趣的,但是年薪只有6萬美元,你猜他會選哪一個職務呢?
而第2個例子,就是某個人跟他的家人,住在一個略大於美國平均居住面積的房子,大概是280平方公尺。
但是呢,他步行就可以到他的公司,如果以同樣的租金,可以租到1間370平方公尺,但是距離公司有一個小時車程的房子,那他會搬家嗎?
簡單來說,這兩個房子都還算蠻大的,而第1個離他公司比較近,對他來說比較方便;而第2個呢,雖然離他公司比較遠,但是更寬敞更大,那麼回到你身上,剛剛這兩個例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其實啊,這兩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人們面對這些抉擇的時候,往往會傾向選擇那種更高薪的工作,還有更大的房子,似乎好像我們比較看重數字的呈現,比較看重那些明顯可見的差異。
而忽略那些比較難具體化的條件,像是呢,這個工作有不有趣啊,或者所謂的交通方不方便、是不是省時,這樣的主觀感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發現這樣子思考傾向的研究者認為哦,其實原因就出在所謂的「差異認知偏差」,也就是比較的扭曲效應。
他們證實哦,比較不同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我們內在的誤導;我們一旦接受了其中一份工作之後,收入這個要素,其實就會退居次要。
而我們開始會對每天的工作感覺到困擾,也就是在第1個例子裡面,年薪比較高,但是明顯令人更疲累的那份工作。
其實長期來看,你會比較不滿意這樣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也會為你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因為不愉快的工作負荷是你每天都要面對的壓力,而優渥的薪水帶來的良好感受卻會日益消弱啊,一旦習慣了領到某個數字的薪資,漸漸的你就會對這個數字越來越無感。
可是呢,幾乎沒有人會去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選擇高薪,但是枯燥的工作,那些人哦,有可能做出了極為錯誤的選擇。
「比較」這個行為本身,它就會強調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性,但是這些差異性之所以會不重要,是因為我們日後,我會每天做這樣的比較啊!
你不會每天計較自己的薪資,可是你每天的工作內容,卻是你每天都會注意到的事情。
所以你到底要選擇一個薪水比較高,但是無聊透頂、爛透了的工作;還是要選一個薪水、稍微差一點,但是很愉快的呢?
然而這個部分也有其他的解釋,像是在這兩個例子當中的當事人,可能會傾向於高估既成的事實;也就是高估選項當中比較容易測量,而且比較可以合理評估的特徵,像是薪資啊、像是房子的大小啊!
但是在此同時,只能透過感性判斷的這些軟性特徵,就會慢慢的被淡化,科學家把這樣的現象稱為「世俗理性主義」。
世俗理性主義在這裡的體現就是,比起一個多樣化有趣的工作,可以帶來的快樂感,那麼1萬塊美元聽起來似乎感覺起來會更實在,這就是「世俗理性主義」。
而第3種解釋就是,我們的決定比較偏好那些具體有形,而且直接的好處,並且會忽略日後才會出現的缺點。說穿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先拿到錢再說,在心理學裡面叫做「媒介最大化」。
其實這三種行為決策常常發生交互作用,選擇高薪,但是無聊工作的人,顯然高估了薪資比較的結果。
但是由於薪資的差距是鐵錚錚的事實,再加上人們總是會把金錢擺在第1位,所以才會賦予它比較高的重要性。
結果呢,就造成這個決定,會讓當事人一直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然而談到這裡,不管是差異認知偏差,還是世俗理性主義,還是媒介最大化,它都是一種我們簡化知識獲取跟決策的方法。
但這些方法,也就是這些比較的方法,往往都會讓我們做出,我們會後悔而且不快樂的決定;因為長期來看,你可能很快的會對於自己的薪資跟房子大小覺得無感,可是你的主觀的幸福感,你是不是省下時間做你想做的事?
或者是你的工作,是不是讓你每天都很開心,有成就感,它卻是你的everyday life,所以聽到這裡你還要繼續比嗎?
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要繼續比的話,那我只能祝福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還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除了訂閱我們之外,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自信表達力】;其實呢這一門課,回到它的最核心的精神源頭,它也蠻符合我們今天所提的。
我們常常在面對表達任務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想象,也就是把現在的自己,跟那個完美的形象去做比較,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挫折。
你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管做多少努力,都沒有辦法做到那完美的形象,其實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正因為你有一個完美的想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做好表達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如果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從你的內在,去解放這樣的迷思,讓你在表達裡面如魚得水、自然自在的話,那麼【自信表達力】就是為你設計的。
期待你的加入,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vABRlqSoF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