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很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議題,不只分析極端個案,而是廣泛討論兒童期不良經驗,包括遭遇──被忽視、貧困、身心虐待、家庭變故等情況,日後帶給成年人的影響,從 17337 名長期追蹤案例以及相關研究,所勾勒的事實,令人不由得心生警惕,也帶動美國醫療、教育、社工等領域的實務調整。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 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1980 年左右,美國開始流行液體減肥法,美國大型醫療機構凱薩(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費利帝(Vincent Felitti),便用這種方式幫助一群嚴重肥胖的人減重,按部就班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有人甚至 1 年減掉 130 多公斤。
但另一方面,減重治療的中輟率(dropout rate)也高達 50%,許多原本減肥進度領先的患者,會突然放棄治療,迅速復胖到原本體位,讓醫療團隊很洩氣。費利帝醫師開始詢問患者可能原因,其中有個問題是:「幾歲開始有性行為?(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became sexually active?)」有一次費利帝口誤,不小心把問題說成:「開始有性行為時,體重多重?(How much did you weigh when you were first sexually active?)」
對方回答:「40 磅(18 公斤)。」當時費利帝並沒有會意過來,又再問了一次。對方回答一樣,然後大哭說:「4 歲⋯⋯跟爸爸⋯⋯」行醫 23 年的費利帝之前只遇過一位亂倫病患,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反應,以為是特殊個案。接著,費利帝跟同事約談了 286 個病患,這些患者過半有兒時受虐經歷。
一名減掉三分之二體重之後放棄減重的女病患死前曾告訴醫生:「除了吃東西,我找不到面對痛苦的其他解決方法。」還有一名戒掉每天 3 包菸後又迅速增胖 135 公斤的女性坦言:「變胖是為了保護自己。」,看似健康問題的暴飲暴食,其實是他們面對痛苦的解決之道。
費利帝後來在醫學年會發表這 286 個病患的臨床研究,當時一位美國疾管局官員認為,兒虐經歷如果影響如此深遠,有必要針對一般人展開調查,也因此意外促成了橫跨地域與學門的大規模研究。(資料來源:【註1】)
【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楊為傑兒科醫師說:「兒童期的“不良經驗”,包含了:身體虐待、情緒虐待、忽略等,這些不良經驗可能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各種身體健康。可能早死、容易得癌症、容易得到三高等慢性病、容易酗酒等。這個不難理解。也有很多理論去解釋,為什麼童年期的傷害對孩子有一輩子的影響。」
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楊醫師你不打小孩,你覺得就不該要求小孩嗎?」、「他做錯事的時候,真的不可以責罰嗎?」非也,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在門診問過我的家長,或見過我家小孩的家長可能知道我是很嚴格的父親。只是不我打他並不等於我不要求他。
我非常推薦的方法之一是「訂家規」。將您的底線畫出來,明白地讓孩子知道哪些規矩是他必須遵守的。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跟他一起討論。例如:吃飯一定要坐著吃完才可離開,看電視必須保持三公尺以上,對人一定要說謝謝,犯錯一定要道歉等等。訂完家規,家長只需要擔任「執法者」,而這種方式有好多好處。(資料來源:【註2】)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起的。 它的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俗稱「打屁股」,所以也有將中文譯為「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的訂定起源,原本只是一個一天的活動,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4月30日發起「Spank Out Day」,此組織旨在「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屁股),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這個活動受到不少單位的支持,而人本教育基金會於2006年開始響應。
身為四個孫子的阿公「副總統-陳建仁」談到自身成長歷程,「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也從來沒看過他們體罰小孩。他們總是疼惜、呵護著每個孩子。」陳建仁說,台灣已在2006年通過立法禁止學校體罰,2014年正式加入兒童權利公約,並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CRC)」,這是台灣兒童人權保障新的里程碑,近年政府持續努力推動CRC國內法化,同時致力落實零體罰。他認為,唯有不要用「打」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父母與孩子面臨的困難。(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報導者 The Reporter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https://bit.ly/3e7sAed
∎【註2】:(ETtoday新聞雲)【打罵恐引發後遺症!醫推「這招」降孩童創傷...犯錯不一定該揍】:https://bit.ly/2Vdqroo,作者: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註3】:Newtalk新聞 -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不打小孩要幹嘛?副總統陳建仁這麼說】:https://bit.ly/2wzYBdY
➤➤照片
∎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https://bit.ly/2VlnWRe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4. ❤️響應今年的「430國際不打小孩日」網路串連活動:(人本教育基金會)【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寫下不打宣言,好禮送給你!】 一起響應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 https://bit.ly/39Z3ZFc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兒虐 #兒童期負面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 #CDC #兒童期不良經驗 #國際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無巴掌日 #拒絕體罰日 #副總統 #陳建仁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 #人本教育基金會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 國民健康署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 兒童福利聯盟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
「兒童期負面經驗」的推薦目錄: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國際時事星期二】
成年人的身心失衡,很可能是跟兒童期陰影有關。許多的肥胖、煙癮、酒癮等健康問題,其實是童年經歷創傷的人面對痛苦時的唯一答案,藉此麻痺那些兒童時期羞於啟齒的感覺與回憶......
#報導者 #兒童期負面經驗 #童年 #心理治療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心理師:年幼受虐,未來恐造成永久性創傷!】
台中市3歲男童長期遭親生父母虐待,以衣架毆打,氣球繩綑綁手腕至流血,洗澡時遭蓮蓬頭毆打、頭撞洗手台等,去年11月被送醫已無心跳,台中地檢署依凌虐幼童致死等罪,起訴男童父母。檢察官感嘆「當男童終於獲得醫師治療機會時,已成為冰冷遺體」。
(資料來源:【註1】)
近年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管教或身心虐待事件頻傳,台南市政府社會局家防中心統計發現,去年台南市家庭內兒少保護案件通報案件共1628件,其中有將近9成的施虐者是直系親屬,包含父母或祖父母;其中:
■ 5成1的施虐者: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
■ 3成5的施虐者:具負向情緒行為特質
■ 3成1的施虐者:缺乏親職教育知識
凸顯親職教育需有效強化,才能預防兒少虐待事件的發生。(資料來源:【註2】)
■兒童虐待,明顯與一般管教不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 - 周庭筠 臨床心理師」指出:兒童虐待,明顯與一般管教不同。它是大人有意對兒童進行重複、持續性的傷害,包含身體虐待(毆打、燙傷、摔推等)、性虐待(亂倫、猥褻、強暴等)、精神虐待(冷漠、恐嚇、批評、藐視和威脅等)、嚴重疏忽(未能適當照顧兒童飲食、營養、健康、教育等)以及遺棄。
■小小孩無法自行求救,發現時大多已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周庭筠心理師說,施虐者通常會有些特質或環境狀況,例如:情緒控管不佳、生活壓力大(經濟困難、施虐、婚姻失調)、小時候亦為受虐兒童,或是相信身體處罰是正當的教養方式等;這些個人與環境的因素,讓他們面對孩子時,選擇採取了虐待和傷害的方式。
但遺憾的是,這卻使得兒童心中產生了自我懷疑與嚴重創傷,並對自己、他人、環境缺乏自信和退縮。其實,這樣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往往無法求救,都是等到受虐被發現或通報時,但大多已長期處於極大的生理與心理創傷中。
受虐的孩子除了身體的傷害,心理上也容易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與創傷反應:
1.出現焦慮、恐懼、冷漠、罪惡感、內咎、混亂等情緒。
2.有退縮、壓抑、依賴、逆來順受、酗酒與服用藥物以及反覆不定等行為。
3.產生過於悲觀、低自尊、自責、自傷、自暴自棄等想法。
4.可能引發精神恍惚、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5.出現對於施虐者的依戀與認同。
(資料來源:【註3】)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美國在1990由一位內科醫師Felitti在進行肥胖研究時,發現童年早期不良經驗(例如:身體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與成年期的各種身心狀況有關連,例如:飲酒、藥癮、肥胖症、高血壓、憂鬱症、自殺傾向、性傳染病、癌症或是心血管等疾病(Dube, Anda, Felitti,2001)。
Karevold, Røysamb, Ystrom & Mathiesen等人(2009)在為期11年的長期縱貫性研究也發現,長期暴露在不利環境下的兒童,在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焦慮和憂鬱症狀,且兒童早期負向經驗與成年期的精神疾病也有關聯(Widom,2000)。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知道童年負向經驗對於個人成長中的身心發展、腦心智功能、行為表現都有長遠的影響,因此若是能在早期給予受虐兒童生理、心理、社會協助,運用大腦本身的神經可塑性進行大腦功能的復原,則有助於改善受虐兒童未來的生活樣貌。(資料來源:【註4】)
【Reference】
Dube, S. R., Anda, R.F., Felitti, V. J., Chapman, D. P., Williamson, D. F.,
& Giles, W. H. (2001). Childhood abuse, household dysfunction, and
the risk of attempted suicide throughout the life span findings from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JAMA, 286 (24), 3089-3096.
Karevold, E., Røysamb, E., Ystrom, E., & Mathiesen, K. S., (2009).
Predictors and pathways from infancy to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 (4),1051.
Widom, C. S. (2000). Childhood victimization: Early adversity,
laterpsychopatholo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Journal, 242, 3-9.
1. 來源
➤➤資料
∎【註1】:
2020/04/23 -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衣架毆打氣球繩綑綁雙手 3歲童遭親生父母虐死」:https://bit.ly/2DE2uC8
∎【註2】:
2020/08/11 - 中時新聞網 - 「南市去年1628件兒少通報案 9成施虐者是直系親屬」:https://bit.ly/3bAuaUN
∎【註3】:
嬰兒與母親 懷孕生產育兒情報 「2歲男童被父母虐打致死!心理師:年幼受虐,未來恐造成永久性創傷!」:https://bit.ly/2QZSjuP
∎【註4】: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出版品「兒虐議題之教育推廣與提升警政人員專業兒保效能」:https://bit.ly/2QZ9xIr
➤➤照片
∎ Pexels免費圖庫相片
(哭泣男孩-圖片)(Pexels)攝影師Kat Jayne:https://bit.ly/2GyzHjn
(哭泣男孩-圖片)(Pexels)連結:https://bit.ly/322egQ7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兒虐 #兒童虐待 #兒童期負面經驗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感覺到有些人,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似乎不願意去理解,從別人的觀點跟角度,怎麼認知眼前的事物。甚至於你會感覺,他好像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能力」 。
的確喔~在心理學裡面,這種認知的落差跟認知的障礙,有很多的研究。今天我就想要跟你分享,一個很經典的研究。這個研究跟你分享完之後,我或許沒有辦法提供出,怎麼樣去面對這樣的人,或者是你就是這樣的人的時候,該怎麼辦。
但是呢,我覺得透過這樣的一個理解,不管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是你有沒有遇上這樣的人;多一份理解,就會多一份包容。而有了這份包容,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就不會發生。
這個實驗呢,我們在心理學裡面叫做是「麗莎跟安妮」的實驗。麗莎跟安妮,其實是兩個娃娃;一個叫做「麗莎」,一個叫做「安妮」。那實驗者呢,就用這兩個娃娃,來跟孩子們演出一個小故事。
做實驗是嚴謹的,所以呢,他們在孩子面前先幫這些娃娃命名。讓大家很確定知道,誰是麗莎、誰是安妮。在最初的實驗當中,所有的兒童在問他們,哪一個是麗莎、哪一個是安妮?
所有的兒童都答對了。所以,可以確定不管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如何,他們至少在確認事物的名字,這個連結上是沒有問題的。
接著呢,他們用這個娃娃玩一個遊戲。這遊戲就是,麗莎把一個彈珠放到籃子裡面,然後離開。而安妮這個時候出現了,安妮把彈珠拿出,來藏在自己的盒子裡面。也就是說麗莎原本自己的籃子裡,已經沒有彈珠了。
於是故事到這裡,實驗者就問孩子,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如果孩子是指向麗莎自己原本的籃子,這就通過了信念問題的考驗。
代表他們能夠理解,麗莎現在有一個錯誤的信念。簡單來說呢,就是麗莎並不知道,她的籃子裡面的彈珠,被安妮拿走了。
所以,如果她回來再去找她的彈珠,自然而然會先從她自己的籃子裡去找。但是如果這些孩子,他們指向安妮的盒子,那就沒有通過信念問題的考驗。因為這代表他們知道彈珠藏在哪裡,卻沒有辦法理解,麗莎為什麼不知道彈珠在哪裡。
接下來,實驗者還重複演出整段的情節,但是最後把彈珠藏到自己的口袋裡。那每一次情境結束之後,實驗者都會問兩個關鍵的問題。包含一個叫做「現實的問題」叫做,彈珠到底在哪裡?
因為,大家在看這個故事演出的時候,是用一個全觀者的角度,所以你自然而然會知道,現在彈珠在哪裡。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記憶的問題」,就是彈珠一剛開始在哪裡?
毫無例外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回答對了這兩個問題,代表他們知道彈珠當下的位置,還有他們也記得最剛開始彈珠在哪裡。然而,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那這個時候,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
在這個問題之上呢,孩子的回答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結果。「一般組」的兒童,這邊所謂的「一般」就是他們在身心檢核上,他們並沒有泛自閉傾向,或者是其它的障礙。
「一般組」的兒童,他們的答對率是85%,指向麗莎她自己本來的籃子。而「唐氏症組」的兒童,答對率是86%。所以跟「一般組」的兒童,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如果面對「自閉症組」的兒童,就是他們在身心評估上面,他們有自閉症的傾向。
這些兒童,他們的答對率只有20%。所以,這也意謂著,對於多數的自閉症患者來說,他很難去「換位」到別人的位置,去理解別人其實不知道,或者是別人其實知道某件事。
他只會從自己全觀的角度,覺得自己知道的,別人也「應該」知道、自己認為的,別人也「應該」要這麼認為。所以,這個經典的實驗,最後的結論就是,自閉症的孩童沒辦法理解,自己和娃娃對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這個研究,充分的支持自閉症的兒童,沒有辦法用我們一般人的心智理論。簡單來說呢,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推己及人。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信念跟觀點,因而在需要預測別人的行為,跟情緒的時候,處於一個很嚴重不利的位置。
那麼當你瞭解,這個經典實驗到這裡,可能你的腦海裡,已經連結到某些人的臉孔。但是呢,跟你分享這個,並不是要你直接貼他們標籤,說他們就是「自閉症」或者是「泛自閉症」的患者。
我真正希望你能夠接受的是,第一個,你必須要知道有些人真的就是「不懂」。他們就是沒有辦法運用一般人的心智理論,去理解你的理解。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有很大的情緒的,往往不是在於相關的人,他本身沒有「能力」,而是在於他沒有「意願」。
當你意識到這些人的白目,他可能是沒有「能力」的時候,這時候你還需要發這麼大的火嗎?你會對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生氣,說他為什麼不會自己走路,你會嗎?其實沒有必要對不對?因為,他還沒有能力啊。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牽扯到實際的教學經驗了。在我的實際教學,跟教練的經驗當中發現哦,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這種所謂「泛自閉」的人,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來得更多誒。
然而這些人,往往不是一般認知裡面的「低成就」,反而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只是他們在人際裡,真的非常的辛苦。所以,你也是這樣的朋友的話,可能你所需要的,是第一步「接受」自己的狀態;而第二步,做一些適當有效的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學習人際是不能「套公式」的。因為活的人,不能用死的方法來對待。可是對於「泛自閉」的朋友來說,我就會給一些系統性具體的方法。哪怕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你要知道這些朋友,在他們的生命裡面,他們非常的認真努力,他們在專業裡面站到了一個高度,可是他的靈魂中也有一份渴望,渴望跟人好好的連結。
但是當我們認知到,他有一些功能上的障礙的時候,就好像是當你近視,戴眼鏡就可以了。所以囉,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第一,這世界上,真的有人跟你不一樣;他認知的世界,真的跟你不一樣。
他可能不是沒有那個「意願」好好跟你在一起,可是他沒有「能力」,請你包容這件事。
而第二,當你發現自己在人際裡面,還有生命當中,很多關係的辛苦的時候,為自己付出學習的代價,這永遠是值得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為你帶來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月26號開課的『幸福工作坊』。
這一門課由嘉玲老師擔綱,她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學會,怎樣建立一份美好的親密關係,怎麼樣讓自己長出愛人跟被愛的能力。
不管你現在已婚未婚,不管你現在有沒有伴侶,這個『工作坊』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1月2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Xh1ilmlxU4/hqdefault.jpg)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喜歡寫東西嗎?我這邊的問題是,你喜歡拿起筆在紙上寫東西嗎?
我們現在的工作跟生活型態,對多數的人來說,拿起筆跟紙啊,在寫東西的機會,真是越來越少。
哪怕你是文字工作,多數時候你一定是打開電腦去做編輯啊、去做撰稿;那更不要說一般的上班族,我們在做任何文書處理的時候,幾乎也是都離不開電腦。
連我們在休閒的時候,你滑手機、用平板,是不是也都沒有真正的拿起筆,跟紙來寫字過?
那當然最顯而易見的副作用,就是呢,你一時半刻之間要拿起筆跟紙,在寫字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字突然變醜了!
可是啊,如果單純的只是字變醜那也就罷了;其實哦,有很多教育心理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提筆寫字;事實上,對我們的學習效果會有很負面的影響。
這研究就是印第安納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跟恩格.哈爾特。他們的研究發現哦,那些還沒有學寫字的5歲小孩,他們在學習字母的時候,如果把他們分組。
分成提筆寫字的一組、打字的一組,和描字的一組。描字就是要描字,本用描的這三組。
結果發現喔,「提筆寫字」的那一組,他們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而且認字的能力會最好。那因為這樣的成果,自然這一組的孩子,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相對的得到提升。
而且這個研究呢,還用核磁共振MRI去掃描大腦,就發現了這些小小孩,在拿筆寫字的時候;他們的大腦的左側的梭狀回,還有額葉、額下回,還有後頂葉、皮質,這些區域會呈現很活化的狀態。
說白話文,這些區域就是學齡兒童,和成人從事閱讀的時候,大腦活動最活躍的區域。
所以對孩子來說,或許他認的字不多,可是當他在寫字的時候,他已經為他自己未來的閱讀能力,去做鍛練跟準備了。
還有進一步的研究者,也提出相關的證據,像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米勒,和加州大學的奧本.海默。
他們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在課堂裡面邊聽、邊打筆記,就用電腦打筆記;通常到最後會淪為只是在打逐字稿。
你只是當一個文抄公,你根本沒有用到你的大腦。所以也不會通知大腦,跟這些資訊相關的區域,去做任何的動作。
簡單來說,就是你很認真的打字、打逐字稿,但是你的大腦並沒有啓動,不管是思維、記憶、認知…這些功能。
所以呢,整堂課下來,你很認真的打完筆記,你就把這些內容都還給老師了!
然而我們回觀用手寫筆記的這個動作,雖然手寫的速度很慢,沒有辦法逐字的記錄。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反而會開始積極的運作。
我們會從聽到的內容當中,去篩選對我們有意義,或代表性的關鍵字、關鍵詞;而且把這些概念,提煉成為重點的摘要。
並且呢,會把那些可能聽到了,但是沒有聽懂的部分,去把它標示出來;而接下來只要有機會,這就是你知道怎麼去發問,和你能夠去找到哪裡有問題的關鍵。
這一系列的過程其實非常消耗腦力,但是卻會給我們的大腦強烈的刺激,告訴我們這些內容材料很值得記憶、很值得去做一些邏輯的思維;於是就增強了我們學習的效果。
所以呢,談到這裡,我自己也是一個開班授課的老師,我每次在實體的課程教學裡面,我都會特別認真的,跟那些打開電腦做筆記的同學溝通。
那在過去呢,我可能只能用道德勸說,還有我個人經驗法則的分享。
但當我讀到了這些研究之後,那我想我會有更積極、具體的證據告訴他,其實你在你的電腦上面打再多筆記,基本上都是沒有用的。
那當然了,在聽這一段內容的你,我很鼓勵你,在面對你的工作、生活、學習的時候,善用紙筆吧!
其實熟悉我的朋友就會知道,我每一次在做思維辯證的時候,我很少用電腦這樣的工具。
我在做思維辯證的時候,幾乎都是拿出紙跟筆。甚至於呢,我在閱讀,讀到重要的資料的時候,我會堅持用手寫註記,用手寫筆記。
我知道它可能是個笨方法,而且沒有數位工具的輔助,我要檢索可能會困難
一些;然而比較重要的一點,如果我能夠用一個符合我大腦的方式,讓我學到真正對我有幫助的東西,那麼檢索的便利與否,反而是很次要的事情。
所以今天這樣的分享供你做參考,希望你在學習的路上,能夠更上一層樓;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們;然而如果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的一門線上課程,叫做【理財心裡學】。
如果你想要掌握財富的本質,特別是自己的內在,怎麼樣影響到自己的金錢觀;並且影響到自己一系列的投資理財的行為?
而不是只拘泥在一些投資的技巧跟方法,讓自己變成過路財神;那麼你就千萬不要錯過嘉玲老師的這一門課。
它會陪伴你回歸到自己生命成長過程當中,一些重要的關鍵,讓你深刻的覺察到,自己的金錢觀是怎麼來的?並且用很實做的方法來幫助你,建立起你的富有體質。
甚至於,還會讓你知道怎麼樣花錢,可以越花越有錢的秘密?
這一門課推出到現在,已經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跟支持,如果你還沒加入的話,我們期盼你的加入;讓我們一起在財富人生上面攜手同行,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JuWD6FzxMs/hqdefault.jpg)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紐約大學社會學家薩基研究幾千名兒童的資料發現。
假如一樁謀殺案四天前發生在某個孩子的住家附近(例如同一條街上),這個孩子的閱讀成績會降低10個計分點或2/3個標準差,也會降低詞彙成績半個標準差。
薩基估計大約有15%非裔美國孩童,一年之中至少有一個月成績不理想,是因為住家附近發生了兇殺案。
過去認為只有直接的負面經驗(生理或心理的虐待)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間接的負面經驗也會影響大腦。
不只對孩子有影響,對成人的心智情緒一樣會有衝擊。
每當打開社群媒體或電子設備,你是否被很多的抱怨、謾罵或無病呻吟包圍呢?
或許雞年的第一步,遠離這些「污染源」,會是很棒的選擇!
收聽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koobforbooks
==========================
【熱門講座】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 02/21(二)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835
【5/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3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PaWwpfAFjw/hqdefault.jpg)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童年影響、童年創傷治療在PTT ... 的八卦
兒童 如有被虐待、忽視、和父母精神健康有不良或濫用藥物或酗酒問題,都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發展,例如︰不良經驗會影響腦部伏核,引起對物質的依賴,影響學習 ... ... <看更多>
兒童期負面經驗 在 兒童家暴案例2020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八卦
兒童期負面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很多年前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