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前,在東京購入了一間中古屋。
新住處比舊居多出一個房間,平常拿來當作書房和放置健身車運動的地方,每逢家人和朋友到訪時就變成客房。
小房間因管線配置之故,無法裝設分離式冷氣,只能容下直立式的窗型機。去家電賣場尋找一圈以後,才發現在日本已經很少有賣窗型冷氣了。好不容易終於找著,可惜選擇款項少,而且因為沒什麼銷售競爭力,價錢意外地不便宜。但別無選擇,最終仍決定買下。
安安靜靜的分離式冷氣機,用久了,完全忘記嵌入窗戶上的冷氣是多麼的吵。師傅來裝冷氣的那一天,完工後欲開啟試用。
「準備好了嗎?」師傅問我,而我卻忽地因為這句話陷入莫名的怔忡。怎麼回事?直到開啟電源的剎那,我才明白。
所有關於戰鬥機的記憶,瞬間甦醒。
●
冷氣機與戰鬥機,風馬牛不相及,但小時候在我家指的卻是同一樣東西。
那是一台裝在我們家客廳,遠從中東海運而來的窗型冷氣機。
每當要開啟冷氣以前,負責按鈕的姊姊就會慎重其事地警告大家:「準備好了嗎?」見大家點頭如搗蒜,看到我摀好耳朵以後,姊姊會深呼吸一口氣,露出期待又害怕的複雜表情,小心翼翼地將手放到按鈕上。
「那,要開囉?」再次確認一回,我們也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然後,在所有人屏息以待卻不知道她會在哪一秒鐘壓下按鈕的某個瞬間,冷氣機正式啟動。
「砰—轟隆—轟隆隆—喀喀喀喀——」
冷氣機開啟的瞬間,倏地以劃破天際的噪音,拉出不可思議的巨大聲響,同時把周圍的門窗震動得恍若大震來襲似的,喀啦喀啦地抖個不停。混雜著家裡四個小孩「好大聲呀!」的叫囂,客廳如戰場。
因此,小時候在我們家裡,冷氣機和戰鬥機是同一樣東西。每當要開冷氣時,就像是有一台的戰鬥機從我家客廳裡霸氣起飛。
不過沒有人討厭它。那個年代的台灣,只要餐廳和理髮院裡有裝冷氣的話,老闆常會在門口玻璃上寫出「冷氣開放」四個大字作為吸引客人的優勢。冷氣機還是個奢侈品,能夠在家裡就舒舒服服吹到冷氣已值得感恩。
家裡雖然有冷氣,也並非熱了想開就能開。我們家的冷氣機條款規定,一家六口必須有一半以上的成員都在家才能開。每當能開冷氣的那一夜,全家人都會擠到客廳裡打地鋪睡。像是在家裡露營的熱鬧感,比起吹冷氣本身來說,更令年幼的我感到興奮與期待。
冷氣機是我爸從沙烏地阿拉伯海運回台的,時間是一九七◯年代中期。
台灣和沙烏地阿拉伯當時尚有邦交,在國家安全局上班又轉調外交部的父親,曾經幾度被派到沙國的吉達辦事處工作,每次都待了兩年。那台冷氣機是他當時在沙國住處買來用的,當他搬回台灣時,把一些當時台灣還很少見的家用品、波斯地毯與電器都海運回台,冷氣機也一併遠渡重洋而來。
戰鬥機型冷氣機一直到我上小學搬家以前,每年夏天,都在我們家人的行注目禮之中,一次次任重道遠地降落與起飛。
●
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秋季的我,老家位於台北縣中和市的一處末代眷村裡。現在的位置就是在中和區的景安捷運站附近。直至五歲左右,我都住在這兒的一戶矮平房中,直到社區改建才搬離。
我的三個姊姊年紀長我許多,她們待在眷村的時間久,情感與記憶都比我來得深。眷村拆建後,我們搬到隔壁巷的公寓裡。還沒來得及熟悉新環境,六歲開始,早讀的我便開始跨區就學,每天一個人搭公車來往萬華,然後又在那一帶念完國中。所有熟識的同學全住在學校附近,回到中和住家的我,四周全無玩伴。我只好自己跟自己玩起來,一人分飾多角,自己跟自己下象棋,跳棋也沒問題。
所幸多重人格沒誤用,拿來變成寫小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開始寫作?我都不好意思說,其實只是因為從小沒朋友而已。
高中三年在外住校,緊接著大學和就業以後,生活重心都放在台北市區,然後一晃眼,人已久居在日本。
我所認識的眷村,已經和許多作家筆下所描寫的環境很不同了。末代眷村裡的居民早就不只是外省人而已,來自各個地方族群的人匯聚在此。每一戶家庭背景不同,過日子的方式也不一樣。父親是年輕時移居而來的外省江蘇人,母親則是本省客家人,然而奇怪的是,我們家都不太有這兩邊的色彩。比起眷村裡的典型人家而言,我們的生活風格明顯是更洋派一些。
那可能是跟我父親多次外調異鄉工作有關。加上他在工作上結識的同事也多往返海外,他們經常進出我們家,總會帶來異鄉的禮物。因此除了那台冷氣機之外,小時候家裡用的東西、吃的零嘴和甜點,常常能見到出自於中東、曼谷(當年轉機必經之地)或美國等地,那些過去所謂的舶來品。
●
很多人都說童年環境會左右人一輩子,我也曾這麼相信著,甚至以為影響到我在大學和研究所都選念了英美文學系。
小時候耳濡目染著洋派生活,元素中找不到任何的東洋味,誰知道我活到三十歲卻突然來個大轉彎,整個人徹頭徹尾地變日系,而且移居到日本一住就超過十年。所以曾經在想,除了長大以後受到日劇、日本文學和流行文化的影響之外,是不是有更早的蛛絲馬跡?
後來,我終於從一份豬排飯,追本溯源地找到了理由。
事實上家裡始終有個很受日本影響,但前半輩子隱藏得很好,竟然都沒怎麼顯露出來的人,那個人就是我媽。
小時候,中和沒什麼可以逛街的地方(現在也沒有),當時我媽如果想帶我出門走走時,會去的地方大致上只有三個,分別是南勢角興南夜市;鄰近的永和;搭車過河的台北城中市場、中華商場與西門町。
每次去西門町遇上用餐時分,如果那一天聽見我媽說:「今天,我們去吃好一點的吧!」那麼我就知道,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大車輪日本料理。
我們去大車輪幾乎只會點一種主食,豬排便當。我媽非常愛吃日式豬排,而我對於和食中有豬排這道菜的最初印象,便是來自於此。
坐在迴轉壽司前的吧台座位前,別人是引頸挑選生魚片,而我們則是低頭猛吃豬排便當。
外婆在日治時代受日本教育,曾在日本警察局工作,想必給予我媽的教育也是很日式的。在我媽十多歲時,被送到當時中壢最大的日本料理店寄宿工作,一句日文也不會說的她,卻把菜單上所有食物的日文名字都背得滾瓜爛熟。那其中,當然也包括了豬排。
多年後,當我第一次在日本吃到在地的美味豬排時,才發現真正的日式豬排,根本做法與大車輪賣的不一樣。當然,好吃得太多。不過,我猜想大車輪的豬排,或許跟我媽年少時打工的地方,賣的豬排口感相近吧。
那些年跟著她舟車勞頓地去西門町,在大車輪吃的每一口豬排,是飽足了她的回憶,也餵養著我對東京模樣的想像。
起先是在外頭的餐廳吃,後來,我媽也開始在家裡自己炸豬排。
這麼一路想下來,除了豬排以外,她經常在家烹飪給我吃的東西還包括了蛋包飯、咖哩飯,以及鍋燒烏龍麵。
咦,等一等,這豈不都是在日本的家庭料理?
原來從小到大,我看似過著受我爸影響的洋派生活,可實際上真正潛移默化我身心靈的日常飲食,早就在我媽的調味下偏向日系了。
三十歲人生急轉彎的原因,細節居然藏在這裡。
●
夏天,母親跟外甥女和姊姊來東京玩,住在我家。明明可以分散到屋子裡的不同地方睡,不過他們似乎更喜歡擠在一起。
看著她們倒在榻榻米上的睡墊,有說有笑,討論著明天要去哪裡的時候,那畫面遙遠卻熟悉。
「哎呀,這次來還沒吃到豬排,一定要去吃!」我媽說。
「那有什麼問題。我又找到一間保證合你們口味的店了。」我點頭。
我不只對眷村不熟,事實上對中和也不太熟。真正熟稔的,大概只有我的家,和曾經一起同在屋簷下的家人而已。只要他們存在著,住哪裡都可以。
該睡了。我替他們開啟客房裡的窗型冷氣,頓時,玻璃與窗緣跟著壓縮機震動起來,喀啦喀啦地抖個不停。
雖然不是巨響的噪音,依然令我想起在中和的眷村平房裡,如今已不在人世間的父親,曾經帶來的那台戰鬥機。
飛過三十多年,彷彿又飛了回來,這一天,降落在東京的小房間裡。
https://udn.com/news/story/12661/3511375
(本文發表於2018年)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錄低香港 Doc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30年代蕭條 平野您都唔會買 (D100 為食麻甩騷) 30年代蕭條 平野您都唔會買 (D100 為食麻甩騷) 相關影片: 1. 中式鑊德國設計 即係邊度造... (D100 為食麻甩騷)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jqCCDx2...
阿拉伯飲食文化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不止是泡麵🌍
「席捲全球的泡麵,是家務移工最可愛的家鄉味...」對印尼人而言,印尼著名泡麵品牌營多麵(Indomie)陪伴他們走過童年和學生時代,更在短短幾十年間隨著海外印尼人、無數移工一起,迅速擴張中東、澳洲、歐洲等全球多國,成為讓外國人也風靡的美食。營多麵的口味研發部經理——發明各種營多麵口味、更被譽為「營多麵之母」——努努克諾萊妮(Nunuk Nuraini)在1月27日離世。消息傳出後,引發各國網友哀悼,感謝努努克的營多麵陪伴他們走過童年、青年,甚至經濟困頓的時期,紛紛表示「營多麵是最偉大的發明!」
營多麵創立於1971年,一開始主打雞肉風味,隨後推出不同的口味如:雞肉咖哩、蒜香風味等,但至今最受歡迎的依然是1982年推出的經典印尼炒麵口味。這個口味迅速受到歡迎,讓營多麵自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營業據點在幾十年來迅速擴張:在2012年連續兩年獲得 The Ramen Rater (由美國著名美食部落客於2002年創立的全球泡麵排行榜)評選全世界最美味的泡麵之一;更在2019年被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
當營多麵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之際,各種網友創意吃法也超展開進行。一般最常見和經典的吃法不外乎加顆煎蛋,但也有網友利用各種調味料和配料發明出新式口味,例如加上美乃滋、柴魚片、泡菜、起司片等等。這進而也延伸出不同的料理方式,例如利用營多麵的麵體製作成兩層的泡麵蛋糕、泡麵壽司、泡麵蛋餅、泡麵春捲等等,各式各樣的創意反映出營多麵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作為食譜基底的口味多元性。
除了新式營多麵料理,各種有關營多麵的「周邊商品」也開始出現,例如營多麵鞋子。2019年,一名生活在新加坡的印尼設計師設計了一款以營多麵為靈感的鞋子,鞋子不僅印上營多麵標誌,顏色也以營多麵包裝為主,分別是紅色、黃色和綠色。這個設計意外引起關注,最後更成功推出限量20雙、一雙要價230美元的Indomie Air Jordan的聯名鞋款,短短幾天銷售一空。
然而,營多麵的成功,不只在於它已是印尼國民美食。更特別的是,營多麵隨著無數印尼家務移工,流轉到世界各地。原本只是移工解鄉愁用的「家鄉療癒食物」,卻意外受到雇主家庭、移工輸入國的青睞,在世界各地也造就出獨特的營多麵飲食文化。除了香港、台灣的印尼雜貨店或量販店能看見營多麵的身影;作為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的印尼,出產的營多麵口味符合清真食品標準,也瘋狂席捲其他穆斯林為主的中東國家、以及北非的奈及利亞。
根據《阿拉伯新聞》(Arab News)報導,在1986年,營多麵便隨著當地移工一起進入沙烏地阿拉伯,其後便大受歡迎。營多食品的CEO威利朗(Franciscus Welirang)受訪時表示,沙烏地阿拉伯的消費客群已經是第二代,正是從小看著家務移工進入沙烏地家庭、在她們的陪伴與移工文化下長大的年輕人。在沙烏地阿拉伯,目前已經有三間營多麵工廠,至今仍佔據沙烏地泡麵市場佔有率的 95%。
其後,營多麵的全球帝國也迅速推展到非洲。根據《CNN》報導,1988年,營多麵首次出口到奈及利亞,到1995年開設了第一家工廠。起初是因為價格低廉,每包只賣18分錢美元(約台幣5.04元)的營多麵,成為了奈及利亞普通家庭的主食選擇之一。營多食品表示,目前在奈及利亞,每年可售出超過45億包泡麵,並且在西非擁有3家工廠,每天生產超過800萬包營多麵。甚至,營多食品為了本土化,也在奈及利亞當地推出模仿北非小米(Jollof)口感的限定口味。
2007年,營多麵在埃及開設第一家工廠、2014年生產線更拓展到土耳其。隨著版圖擴大,營多麵也從陪伴家務移工思鄉解憂的療癒食物,到誕生許多在地飲食文化的超大型泡麵帝國,似乎也見證了全球化的飲食產業鏈下,由家務移工所譜寫出嶄新一頁的飲食文化史。
Photo Credit:營多麵官網/營多麵、官網提供的料理食譜包括春捲、壽司跟炒麵麵包
#餓 #一次吃兩包才會飽 #營多麵 #印尼 #移工 #沙烏地阿拉伯 #indomie #miegoreng #NunukNuraini #udnglobal #國際新聞 #轉角國際
阿拉伯飲食文化 在 貓夫人 Facebook 八卦
曾經以為日本是最愛貓的國家
來拜訪土耳其之後真的是大改觀
宗教信仰除了影響政治,生活,飲食
連對動物的包容也有差異
歷史記載著因為穆罕默德喜歡貓
曾經在祈禱時,發現貓Muezza睡在禱告袍的袖子上。
他沒有用喚醒她
而是用剪刀把袖子剪掉!
在13世紀時,
為了保護紙質,糧倉和食品商店免受害蟲侵害外,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更珍視貓,
因為牠們會捕食破壞書籍的小鼠。
因此,在繪畫中經常將貓與伊斯蘭學者和藏書家並列。
儘管傳說可能是傳說
但因為領導人喜歡貓
而讓這生物在這國家有了不同的地位
阿拉伯飲食文化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評價
30年代蕭條 平野您都唔會買 (D100 為食麻甩騷)
30年代蕭條
平野您都唔會買
(D100 為食麻甩騷)
相關影片:
1. 中式鑊德國設計 即係邊度造... (D100 為食麻甩騷)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jqCCDx24)
2. 思浩大談琥珀發現恐龍化石,發現蜂鳥大細嘅最細恐龍!(大家真瘋Show 2020)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QvD4Gr2JY)
3. 思浩大談雲南離奇兇案,蝙蝠飛入屋咬死寵物!(大家真瘋Show 2020)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yzYOYLyd4)
#d100 #馬來西亞 #越南 #爸爸 #係唔係 #係呢個 #唔識 #唔同 #唔肯 #唔似 #唔緊要 #唔該 #唔好呀 #好食 #我相信 #無添加 #我見過 #蚊蚊 #鹹蛋超人 #為食麻甩騷 #d100 為食麻甩騷
阿拉伯飲食文化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評價
醬油蛋點做? 仲有為食筆記簿 (D100 為食麻甩騷)
醬油蛋點做?
仲有為食筆記簿
(D100 為食麻甩騷)
相關影片:
1. 思浩感激梅艷芳同劉培基,唔係都唔識做明星!(大家真瘋Show 2020)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JpeCslMqw)
2. 太古城中產區 咩店舖是嬴家? (D100 為食麻甩騷)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YTkFJTz8U)
3. 思浩大談印度良心初創公司,平價呼吸機賣萬五港紙!(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PhE-VSSp0)
#英文 #d100 #老人 #老人家 #屎 #係咪要 #係咁樣 #唔識 #唔同 #唔覺 #唔記得 #唔買 #唔知佢 #好食 #軟體 #睇唔到 #西多士 #每個人 #花生醬 #第一個 #顯微鏡 #自家製 #筆記簿 #放大鏡 #阿姨你好 #煮飯仔 #自己做 #打唔到 #物理學 #赤小豆 #老黃瓜 #順時針 #鯪魚肉 #上海麵 #為食麻甩騷 #d100 為食麻甩騷
阿拉伯飲食文化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評價
法式牛角酥丹麥酥 竟然來自奧地利 (D100 為食麻甩騷)
法式牛角酥丹麥酥
竟然來自奧地利
(D100 為食麻甩騷)
相關影片:
1. 思浩感激梅艷芳同劉培基,唔係都唔識做明星!(大家真瘋Show 2020)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JpeCslMqw)
2. 思浩細數一眾擔嘢紅嘅影星!波蘭花梗製環保飲管!(大家真瘋Show 2020)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5DKRzlsXU)
3. 太古城中產區 咩店舖是嬴家? (D100 為食麻甩騷) bji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YTkFJTz8U)
#地圖 #d100 #奧地利 #維也納 #法國 #德國 #波蘭 #土耳其 #art #一個月 #師傅 #好多人 #唔識 #唔該 #你自己 #有幾多 #有冇人知 #IE #一個人 #熱辣辣 #十分鐘 #第一個 #好似係 #應該係 #PLA #Qui #成年人 #兩分鐘 #殊途同歸 #為食麻甩騷 #d100 為食麻甩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