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編小學堂,上~課~囉!🔔🔔🔔
開學第一週要來介紹 #中研院院長的研究🤓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創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
3個問題,廖院長研究大解析!
-------
📍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為了扭轉 #全球暖化 危機,履行2050淨零排放的承諾,人類必須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不斷提出新方法來處理 #溫室氣體,建立完善的碳循環。這次研究,便是以合成生物學來提出的 #深度減碳新方法!
📍 #創造合成嗜甲醇菌有多難?
📣這次研究突破 #全球近二十年來 的瓶頸。過去,科學家無法解決甲醇對細胞的毒性,更遑論讓細菌利用它。本次團隊集結多種領域的高端知識及技術,#發現甲醇進入細胞的毒性機制,終於進一步解決。
📍 #合成嗜甲醇菌可以幹嘛?
📣有助於讓細菌利用從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未來,可以透過基因技術,讓此菌生產如 #工業化學品、#抗癌藥物、#生質燃料、#生物可分解塑膠 等的原料。
-----
儘管新冠肺炎肆虐,氣候變遷對全球的威脅卻從未止息。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創出世界第一株「合成嗜甲醇菌」!未來,此菌可利用由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來生產各式高價值含碳化合物,如:化學品、藥品及燃料等,為碳循環開闢了更多可能性。研究論文於本(109)年8月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被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624
-----
Academia Sinica President James C. Liao and his research team have successfully utilized laboratory evolution to isolate the first “synthetic methylotropic single strain”. Their research identified key enzymes with a unique metabolic calculation model and modified e. coli through gene editing. Synthetic methylotrophs can convert methanol into high value chemicals, medicines, and fuels, forming a carbon cycle with high green economic value tha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Hailed as “the new benchmark for synthetic biology”, the team’s research article announcing this discovery was published in Cell on August 10.
Press Release: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624
-----
#廖院長的研究
#全世界第一株
#合成嗜甲醇菌
#碳循環新可能
#國際頂尖期刊
#本院連二個月
#發表Cell論文
同時也有54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9萬的網紅Rosalina's Kitchen 蘿潔塔的廚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健康烤薯條,免油炸。比起油炸更健康,裡面鬆軟、外面脆,好吃!Crispy Oven Baked French Fries [Eng Sub] 有字幕記得打開喔! 新增 中文簡體字幕/ 英文字幕 ★喜歡我創作的料理影片嗎?不要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喔~ https://www.youtube.com/ch...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Rosalina's Kitchen 蘿潔塔的廚房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超粒方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關於研究所之論文的起手式- 課程板 - Dcard 的評價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Q: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差別在哪裡,要怎麼寫出分別?
「Introduction 在我個人的理解,其實在於去合理性你的研究的目的。也就是說,你要做這個研究的原因是什麼,是現在的這些做法還不夠好嗎?這裡的這些文獻的回顧,會比較傾向針對某一個疾病,它現在做到哪邊?那哪個問題還沒有被解決?那相關的研究也都沒一個共識,你有什麼樣的想法?
可能之前有一些小的 case report 或是小的 series 看起來好像有幫助,那我們要重新來 analyze 這件事情,因為我有夠多的 case,我要重新來分析,這樣的一個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幫忙。
它比較類似起承轉合,『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你要回答這個問題。但是 discussion 比較偏向『現在有的研究跟你的研究有什麼不同,你的不同帶給人家什麼?能不能有 clinical impact?』
所以你就不用再從盤古開天地講起,而是直接講跟你這個研究有相關的文獻回顧,你是要討論你們之間的差異 ,不是要跟人家講說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所以這本質上還是有一點點不一樣。
確實會有一些重疊,因為在一些研究上,有一些主要的研究,citation 多的就就那幾個而已,會有一些重疊,但是會不太一樣。
Introduction 比較像是要告訴人家我們有做這個,你的 rationale 在哪裡,而 discussion 比較 focus 在你的 finding 是什麼,那你要著重在你的 finding 去做討論,你跟人家有什麼不一樣,你的發現可以帶來什麼樣的 clinical impact。」
--
課後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研究工作坊,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課後好評回饋,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新的一年給自己一個機會,研究起步就從今年。
立即瞭解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講者陣容
【吳昭慶】
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
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
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年輕過、我們起步過、我們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過,所以我們知道。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究竟如何趨吉避凶;不講高深理論,直接從應用切入介紹統計,並實際讓你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初學者應該如何集中資源,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最新活動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Q: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 差別在哪裡,要怎麼寫出分別?
「Introduction 在我個人的理解,其實在於去合理性你的研究的目的。也就是說,你要做這個研究的原因是什麼,是現在的這些做法還不夠好嗎?這裡的這些文獻的回顧,會比較傾向針對某一個疾病,它現在做到哪邊?那哪個問題還沒有被解決?那相關的研究也都沒一個共識,你有什麼樣的想法?
可能之前有一些小的 case report 或是小的 series 看起來好像有幫助,那我們要重新來 analyze 這件事情,因為我有夠多的 case,我要重新來分析,這樣的一個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幫忙。
它比較類似起承轉合,『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你要回答這個問題。但是 discussion 比較偏向『現在有的研究跟你的研究有什麼不同,你的不同帶給人家什麼?能不能有 clinical impact?』
所以你就不用再從盤古開天地講起,而是直接講跟你這個研究有相關的文獻回顧,你是要討論你們之間的差異 ,不是要跟人家講說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所以這本質上還是有一點點不一樣。
確實會有一些重疊,因為在一些研究上,有一些主要的研究,citation 多的就就那幾個而已,會有一些重疊,但是會不太一樣。
Introduction 比較像是要告訴人家我們有做這個,你的 rationale 在哪裡,而 discussion 比較 focus 在你的 finding 是什麼,那你要著重在你的 finding 去做討論,你跟人家有什麼不一樣,你的發現可以帶來什麼樣的 clinical impact。」
--
課後最多校友成功發表的研究工作坊,深入淺出的課程設計、切身受用的交戰經驗。課後好評回饋,不論是初學者或進階者,都能有所收穫,滿載而歸!
▶ 現在就預約,為明年的自己提早準備。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
✓ 怎麼做才最好,成敗關鍵 revision!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
✓ 提供過去的 revision letter,讓你學習參考!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
2021 / 1 / 10(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立即了解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講者陣容
【吳昭慶】
神經外科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之核心編輯成員。從素人狀態起步,歷經 author / reviewer / speaker / editor,用研究與發表,讓世界知道自己的技術與專業。
【吳青陽】
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蔡依橙】
原創論文被引用破百次,領導制訂亞洲心臟電腦斷層 guideline 後,希望協助每個想在國際舞台發光的年輕朋友,於是辭職創業,全心投入課程規劃,協助大量傑出校友,活出更好的人生。
--
年輕的臨床研究者,起步究竟需要什麼?我們年輕過、我們起步過、我們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況開始過,所以我們知道。從稿件送出,經過 editor / reviewer / revision 三關,究竟如何趨吉避凶;不講高深理論,直接從應用切入介紹統計,並實際讓你在自己的電腦上完成;初學者應該如何集中資源,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最新活動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Rosalina's Kitchen 蘿潔塔的廚房 Youtube 的評價
健康烤薯條,免油炸。比起油炸更健康,裡面鬆軟、外面脆,好吃!Crispy Oven Baked French Fries [Eng Sub]
有字幕記得打開喔! 新增 中文簡體字幕/ 英文字幕
★喜歡我創作的料理影片嗎?不要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b9uxCoIgw7RQjQnlgd0Xw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osalinakitchen/
脆皮烤薯條 (免油炸,外酥內軟)
為了這道好吃的烤薯條,我大概有吃一大布袋了吧??臉已經鼓鼓,肚子凸凸,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網路上流傳的方法百百種,能實驗的我都試過,每一種方法都各有支持者。塔塔從最麻煩的方法到最簡單的方法,油炸的,烤的都試過,融合了自己的想法,最後得到這個好吃的烤薯條!!!
今天我示範的是改良自國外一位主廚,Heston 的Triple cooked chips,他研究出方法能把薯條弄得內部鬆軟、外部酥脆! 但是由於他的方法有點複雜,所以一直沒辦法普及化,跟著做的人少,今天我把他炸的步驟改成烤的,簡化一些步驟,一樣得到內部鬆軟的馬鈴薯外部有著一個酥脆的外皮,非常值得一試喔!!
薯條我喜歡粗一點,太細的薯條就很難吃到裡面鬆軟的馬鈴薯,記得不要切太小塊,酥脆度可依個人喜好調整烤箱時間,烤得再久一點點 外皮就會更脆,但是相對的裡面的馬鈴薯也會失去一些水分,這部分就可以依照自己喜好做調整喔!!
持家男跟兩個孩子吃過這薯條後,都一直認為 比速食店的好吃呢!!!
雖然塔塔自己實驗的時候已經吃掉很多很多,但是烤薯條真的很涮嘴~還是會想再吃~
而且熱量遠遠少過炸薯條,還有省去那一鍋油的麻煩!!
💜有很多粉絲問我冷凍薯條的做法:
有很多粉絲問我冷凍薯條的做法:
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製作,也就是先煮好半熟的薯條放涼(吹電扇),然後拿去冷凍,像是自製冷凍水餃一樣,每一根薯條一一排好進冷凍。
然後等到他們不會互相黏在一起的時候,再通通收集起來。
放在塑膠袋中冷凍保存
想吃薯條的時候,只要預熱好烤箱,不需要解凍,將冷凍薯條直接裹上橄欖油,馬上放入烤箱烘烤,210度烤28分鐘左右。
這樣烤出來的薯條也很好吃。我可以用不沾烤盤,不需要鋪鋁箔紙,是蠻方便的。
《有關為什麼會失敗原因》
馬鈴薯水煮的時間是水滾後大概煮六分鍾,時間只是參考,主要是把馬鈴薯煮到半熟。
風乾的目的是不要讓馬鈴薯濕答答,他不會起一層皮,只是要把表面的水份吹乾,表面濕答答 烤的時候水份很多就沒辦法脆。
馬鈴薯不會變色,除非你沒有泡醋水 所以馬鈴薯變色。馬鈴薯黑黑的那是馬鈴薯本來就有黑黑的部分 只是你切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絕對不是風乾造成的。
烤不出脆皮感 原因有二
1、你的烤箱沒有預熱好,設定200度 但是烤箱可能還沒抵達200度你就放進去了。每個人的烤箱狀況不一樣 我的是電子式的 預熱大概6分鐘,有人的烤箱預熱200度需要2 30 分鐘。
2、你的薯條可能切的大小 粗細不一,影片有告訴大家怎麼切,盡量每一根薯條的粗細要一致,有大有小 烤的時候很容易 有的先熟了有的還沒,這樣就很難烤到你要的口感。
🍟一次不要烤太多,放太多薯條 烤箱溫度下降太快,烤的時間就要延長。可能要烤到35分鐘不等。烤到最後 表面一定會脆,只是表面越脆 裡面的水分越少,吃起來就容易乾乾的,請自行斟酌。
❤️還有每個人烤箱狀況不一 還是要依照自己烤箱狀況調整時間,第一次可以在烤箱外面先看一下烤的狀況,直到烤出金黃色的焦香顏色就可以了。
❤️因為薯條有經過水煮,所以每一根薯條都是很飽水的,只要把表面烤乾自然就會形成脆皮,沒有烤出脆皮 通常都是表面的水分還沒乾。
祝福大家都能成功。
#薯條 #烤薯條 #健康烤薯條 #酥脆薯條 #French Fries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 Youtube 的評價
日前《人民日報》的北京新辦公大樓,「一柱擎天」的詭異造型,成為網友們熱議焦點。連外國媒體也開始關注,越來越「驚世駭俗」的中國現代建築。中國究竟還有哪些奇怪的醜建築?請看本台英國主持人郝毅博評選的「中國十大醜建築」。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acebook,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benhedgesntd
訂閱《老外看中國》頻道,觀賞最新有趣分析影片!
http://www.youtube.com/user/Laowaikanzhongguo
Hello大家好! 我是郝毅博,前陣子有棟中國建築在全世界都很紅,沒錯,就是這棟造型有點滿尷尬的大樓。這棟建築物讓我對中國的現代建築感到很好奇,上網研究了一下,發現這種網友們所謂的中國醜建築還真的非常多,今天我選了前10名我覺得最經典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是第十名,有兩位,分別是瀋陽的方圓大廈和廣東塑膠交易所,這個靈感應該是來自於中國的銅錢,不過外國人看到應該是會想到警察最愛吃的甜甜圈。
第九名,安徽淮南的奧林匹克公園,老實說,像賣酒的公司做成這個造型我可以理解,甚至茶文化博物館,要做成茶壺,好,都沒關係,但一個奧林匹克公園裡的建築為什麼要做成酒瓶?很多運動員比賽期間不是禁酒的嗎?
第八名,雖然開發商表示這棟建築的設計概念是來自於蘇州的水陸城門,不過大家應該和我想的都一樣,這就是一件站在空中的大褲子嘛!
第七名,西安新法門寺,前面這個奇怪的幾何造型是雙手合什的手勢,我覺得比較像七龍珠裡天津飯的氣功炮。
第六名,河北的元寶塔和邯鄲的元寶亭,又是錢,但這次比較好,剛剛只用了一個古代的penny,一文錢,太cheap!這次用了元寶,比較有發財的感覺。
第五名,我們沒有搞錯,這不是美國國會大廈的照片,這是山寨版,它其實是阜陽的政府辦公大樓,這棟大樓上榜的原因除了它copy國會大廈以外,其實也反映了中共官場的腐敗程度,當地在中國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但即使如此,當地官員不好好思考怎麼改善人民生活,卻把錢花在這種地方。
第四名,埋在土裡的玉皇大帝,後腦勺還可以住人。好了,來到前三名,第三名,世博中國館,大家覺得是像古代的官帽,還是一個超級大火鍋?
第二名,站在城市裡的福祿壽三仙,北京天子大酒店,不想再嘲笑他們了,因為這三個神仙被蓋成飯店後已經當選最醜建築太多次了!不過他們最近應該很高興,因為終於可以讓最醜建築的冠軍寶座,沒錯!我選的第一名就是剛剛才提到的「人民日報大樓」,首先來看看美國的脫口秀主持人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第一次看覺得他有點在模仿英國的Swiss Re Tower,但就算是模仿,也很失敗,因為Swiss Re Tower外觀怎麼看都像一個優雅漂亮的玻璃子彈,但人民日報,我不知道,可能是想反應中共官場的習慣吧。
我還是比較欣賞傳統的中國古代建築,這些古代建築,除了外觀典雅,而且通常和中華文化的傳統內涵,有著很深的聯繫。
不過大家知道嗎?現在的中共政府,除了愛拆老百姓的房子,也很愛拆中國古代建築,在北京住了十年的美國作家梅英東說,中國是在「毀滅性發展」,真的,蓋醜建築就算了,連漂亮的建築也要拆?希望以後中國的skyline,不會只剩下大褲子、男生女生、被埋在土裡的玉皇大帝,還有三個看起來像玩具的神仙。好的,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 中国 新唐人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評價
這部影片分析了韓國瑜崛起獲得如此多擁戴者的原因,用美國川普以及英國脫歐來借鏡。背後最大的原因,並不是愚蠢,而是我們每天都看的新聞以及社群媒體。我們所有人都能從韓國瑜身上學到教訓,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英國或美國。1/11記得投票。
#2020總統大選 #去投票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Source:
Nerdwriter- Why Donald Trump Is A Gift To Democracy: https://youtu.be/9Tji1g0WrPw
紙牌屋: https://youtu.be/QLf4rnJYUGk?t=127
博恩夜夜秀: https://youtu.be/2pzt4XbdANM
Measuring the Media's Obsession With Trump: https://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18/12/06/measuring_the_medias_obsession_with_trump_138848.html
最近我繼續看了放棄很久的美國政治劇《紙牌屋》,
而其中一段在當下格外令人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的並不只是這位主角口中所說的話與當下的對比,
更是整個世界與影集情境的相較起來的荒唐。
我們活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時代,當權者、坐擁廣大支持者的人,
不是像法蘭克‧安德伍這樣陰狠狡詐,善於權謀的操弄者,
而是一個個荒腔走板、發言無常的娛樂家。
歡迎來到理性已死的年代,更精確地來說,歡迎來到真實世界比虛構故事更為荒唐的年代:
遍及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和情況都讓人懷疑:「他到底是怎麼跑到那裡的?」
川普、英國脫歐以及新首相鮑里斯‧強生、巴西的極右派總統賈伊爾‧波所那羅,
我甚至沒辦法跟你解釋義大利的政治馬戲團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這些如此讓人爭相討論,充滿爭議性以及作秀的政治人物能夠升到當今的崗位?
全世界的人是如何失去理智的?
當然,川普和韓國瑜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物,從背景和表現方式都有著天壤之別。
但是在這兩人以及其他上述政客崛起背後或許有幾個共通原因,
今天我只先聚焦於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社群網站以及媒體,更精確地來說,媒體的嗜血性以及綜藝化。
在《脫歐之戰》這部電影之中,脫歐方幕後首腦多明尼克‧卡明斯的第一個策略就是:
「謀殺傳統智慧」
但是...傳統智慧真的需要他來謀殺嗎? 還是在馬克祖克伯創辦Facebook的那一瞬間就被判死刑了?
社群媒體給了我們無窮的資訊以及與他人連結的方式,但是在這樣溢滿而出的資訊之下,
鮮少有人知道要如何過濾,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資訊,更別提驗證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
記得,社群媒體的所有核心設計就是為了要壟斷注意力的,
而在這樣資訊過量,越來越少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之下,
因應這新的世界秩序,傳統媒體不得不用更為吸引目光的方式做新聞,不得不拿更有爭議性的題材來報導。
而一旦這幾位浮誇脫序的行徑丟出了爭議性的題材,媒體就理所當然拋下了自己「中立」的偽善面具,
爭相蜂擁而上。
在研究國內的情況之前,讓我們借鏡美國已經發生的確切例子。
在川普競選期間,他是所有候選人的報導率最高的,
而讓人意外,但是某種程度上也不是特別意外的是:
他的民調數字與他逐漸升高的報導率呈現高度正相關。
更驚人的是統計從2009年到2018年的報導數字,川普在各大新聞台佔據新聞的總時數高過歐巴馬3倍。
3。倍。
在2015年才宣布競選的川普,報導率高過於在這個期間當了8年總統的歐巴馬,
儘管川普確實是個比較容易搞出高爭議新聞的人物,這個數字還是高得令人擔憂。
而事實證明,這樣大量的報導,儘管其中有不少負面新聞,顯然是給了川普更多的曝光度
你還是覺得轉開電視、打開Youtube和FB嘲笑韓國瑜的脫序和失言行為很有趣嗎?
要嘲笑中天電視台非常容易,太容易了。
但是...其他電視台呢?
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 在 關於研究所之論文的起手式- 課程板 - Dcard 的八卦
「確定你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事實上,研究動機與目的應該是整篇論文中最該 ... 給大家一個概念,給觀眾「你為什麼想做」、「你為什麼要做」、「你發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