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老夫老妻反而最不容易做到換位思考或同理心。
換位思考有助於你合理看待對方的感情和反應,不至於一開始就認定對方很蠢。它也能助你認清自己對某個情況的偏差認知。
當你站在伴侶的立場仔細設想,即使你仍試圖影響對方,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選擇更有用的行為模式,和/或更接納並理解對方的行為。
取自《與焦慮和解2》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講到最後,因為回應某位朋友的留言,眼淚差一點留下來。我事後去感受內在的變化,除了有悲傷、不捨,但也有因為感謝而出現的感動,我真心感謝曾經出現的美好,即使相對短暫。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576939742936971/
換位思考,或者說是同理心,是高我智慧的一種展現。這是提升了觀照,在小我之外,準備好了一個更廣泛的連結,這常能通往慈悲。
高我能作用,愛與關懷的態度比較容易傳遞,因為我們脫離了小我的自我中心。相處在一起久了,常常會誤以為自己足夠了解對方了,因此疏於進行連結。
在一起久了,習慣了,小我便開始透過念頭活在過去。高我幫助我們活在當下,以現在對方的樣子來進行此刻的連結,而非完全透過過去的濾鏡去看待對方。
如此,我們的互動便能更真誠,連結也能更深刻。
高我可以帶著我們,先回到自己的核心,也就是愛的存在,去進行連結。我們得先體驗過被愛,然後透過這本書提醒的「微行動」,學著去愛。
去愛比被愛要難一點,因為曾被愛過,會比較知道怎麼去愛。去愛,是冒險,是時時感受自己,也對對方開放。在挫敗後,依然願意去愛,即便對方不接受,我們依然可能活在愛裡,跟自己在一起。
祝願您,能不放棄去愛,這等同於不放棄自己的存在!
*********************************
【文/ 愛麗絲.博耶斯】
透過你們的關係進而成為健全成熟的個體
不管是你們之間的感情正穩定發展,或者因正面連結愈來愈少而漸行漸遠,善用本節的建議都將獲得助益。若希望感情圓滿,你必須持續感到自己透過伴侶逐漸成長為健全成熟的個體。但感情路上難免有低潮和缺憾,這種感覺不會無時無刻存在,但應該要多數時候都感受得到。
一段關係剛萌芽時,在感情的滋潤中成長可以說輕而易舉。剛開始和一個人在一起時,我們會接觸到新的興趣和嗜好,彼此的喜好、想法和做事方法融為一體時,自我也會進一步擴展。這方面的成長可能來自於伴侶引介的美食或電視劇、新的朋友圈、對政治議題的不同觀點,或者更輕鬆/更好的處事方法。新交往的伴侶也會幫助我們發掘以前忽略的長處。例如,你或許不曾發現自己的幽默感這麼有用又討人喜歡,多虧伴侶讓你重新認識自己。這正是感情協助我們提升自尊的方式。
當你已經非常了解伴侶,這種成長的感覺可能會停頓。如果你們的感情陷入停滯,或許需要大力刺激一下,以便再次觸發雙方透過感情成長的感覺。以下是幾點建議。
I. 透過深刻而有意義的談心增進彼此的親密
【試試看】
如果你們是老夫老妻,你或許會認為自己對伴侶已經徹底了解。請試著探索伴侶的思考領域,找出你不曾發掘的想法。進行這個實驗時,不妨試試阿圖‧ 艾隆(Arthur Aron)教授的三十六個問題。艾隆教授是關係心理學之父,根據他的實驗,雙方共同擁有的脆弱可以使彼此快速產生愛意,因此他設計了三十六個問題。問題從最淺的開始,愈往後愈牽涉到私人層面。你可以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找到這些問題,只要在谷歌搜尋「讓陌生人迅速相愛的三十六個問題」即可。或者你也可以嘗試更簡單的方法:
1. 你不太了解伴侶對某個主題的看法,或許是政治議題,這時不妨直接提問。挑一個你真的感興趣的主題,並容許自己因伴侶的意見而改變看法。
2. 詢問伴侶兒時情景,比如「跟我說說你小時候放暑假喜歡做什麼。」提問時拿出你最好的判斷力,不要問你覺得可能會引發爭執的問題。
II. 將緊張關係化為一同成長的契機
健康關係包括容許對方影響自己的想法和行動,這是一種信任和尊重。對關係緊張的伴侶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你可以試試下列方法。
【試試看】
伴侶有哪個特質或行為表面上激怒你,其實你暗地裡有些欣賞?比方說,伴侶一向逍遙自在、無拘無束,明明快要遲到,但他/她根本不擔心。如果你總是要焦慮不安地催促伴侶,當你提醒到某個程度時(不要口出惡言),不妨對他/她的無所謂心態表示欣賞。你不需要在各方面力挺伴侶的悠閒態度,還是能夠認可這種特質的正面意義。
針對彼此之間某種緊張的相處模式,詢問伴侶的意見,至少可以先從表面問題開始。舉例說明,如果伴侶總是要你整理環境,乾脆請對方提供一些整理的建議,挑一個伴侶可能會訝異並樂於聽到的問題。這個建議和上個建議對改進關係中比較緊張的層面特別有幫助,好比和姻親的相處。
對於伴侶想要討論但你一直迴避或拒絕的話題,不妨由你主動提起。比方說,伴侶最近不斷提到要不要再生一個寶寶,你可以說:「你說得對,這件事需要商量,要不要今晚散步時談一談?」不需要非達到共識不可,至少要讓伴侶覺得你願意傾聽,這場談話將會拉近彼此的距離,或許將來更有可能達成共識。
***
換位思考:良好關係的全方位工具
我無意將重點擺在減少爭執,而是要介紹一個特別技巧,用它來解決緊張關係,效果幾乎像是魔法一樣神奇。換位思考是非常有效(而且簡單)的技巧,適用範圍大得出奇。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已將伴侶的觀點納入考量,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做到。部分原因是錯誤共識效應造成的,我們誤以為別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我們一樣。(事實上,老夫老妻反而最不容易做到換位思考或同理心。)
換位思考有助於你合理看待對方的感情和反應,不至於一開始就認定對方很蠢。它也能助你認清自己對某個情況的偏差認知。舉例說明,你用所謂的「應該」檢視伴侶的行為,或者以偏差認知看待對方,像是「伴侶應該吃完晚餐立刻去洗碗,因為我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
當你發現感情出現摩擦,不妨進行短暫的換位思考。比方說,你對伴侶的逃避行為感到挫敗,於是你天天朝對方嘮叨。然而,你從沒想過對方被你嘮叨的感受。或者,你對伴侶和其父母相處的方式感到挫敗,對方始終不樂意告知父母自己做的所有決定,因為父母總是對伴侶的決定出現過度負面反應。你不曾認真設想過,伴侶一直遭到父母否決,要和這樣的人溝通有多麼難。
當你站在伴侶的立場仔細設想,即使你仍試圖影響對方,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選擇更有用的行為模式,和/或更接納並理解對方的行為。
【試試看】
挑一個對方令你挫敗、失望或生氣的行為,以三個步驟進行換位思考。首先,以你的觀點描述整件事。接下來,以伴侶的觀點描述整件事。最後,以中立的旁觀者立場描述整件事。理想的做法是寫下三個段落,而不只是思考。
以下是換位思考的其他祕訣:
• 檢驗你的換位思考是否正確往往會有幫助。不妨對伴侶說:「這是我站在你的立場設想的情形,我想得對不對?有沒有遺漏?」
• 有些人發現,拉開視覺上的距離有助於保持心理上的距離,因而更容易做到換位思考。不妨想像你正在房間的高處(通常是安裝監視器的牆角)俯瞰令你困擾的整個情況,運用換位思考檢驗你的行動。問問自己:「我也會這樣對待他人嗎?」比如說,也許你下班或出門辦事後回到家,進門時不會對伴侶打招呼,但你對別人不會這樣。
• 換位思考可以立刻解除感情中的緊張或挫敗局面,即使負面情況已經持續一陣子,而且令你非常懊惱,還是能夠立即解決。運用你的情緒(懊惱、挫敗等等)做為提示,嘗試進行換位思考。
.
以上文字取自
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265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 #閱讀 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看到,當時許多民眾都在車廂內,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協助員警,讓我感到相當困惑。 剛好前陣子買了本名叫《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了旁觀者效應,哇嗚,正好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大人學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當你需要幫忙時,團隊成員都袖手旁觀? #旁觀者效應
1964年,一名女性在紐約市皇后區被人謀殺,《紐約時報》報導警方事後調查在歹徒追殺被害人的過程中,被害人曾大聲呼救,而至少有38個人表示曾聽到被害人的求救,但卻沒有一個人施以援手。
這件事雖然被發現是編輯誇大,目擊者其實是有人幫忙報警的,只是剛開始並沒有得到警方的重視,而在歹徒第一次追殺的過程中,也是有一位目擊者出來喝斥。一切並非像報導中所述「孤立無援、冷漠無情」。
然而雖然報導被證實有偏頗,但卻開啟了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他們發現當人越多時,無論是提供幫助的可能性,還是提供幫助的及時性,都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多而迅速遞減。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請一位學生假扮成癲癇發作的路人。當現場只有一位旁觀者的狀況下,85%的機率有人會伸出援手;但現場若有5名旁觀者,則有人施救機率降低到31%。證實了旁觀者越多,越是沒人施救的現象!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旁觀者決定不插手相助,可能跟冷血不冷血關係不大,而是跟「身邊其他人」怎麼做有關。
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叫做 #責任分散效應,當旁觀者越多,每個人越會覺得自己承擔的責任越少。這在職場上相當常見,當專案的團隊成員越多,大家越會有「這應該輪不到我來吧?」的聲音。
那麼,該如何避免 #旁觀者效應 呢?
心理學家「旁觀者從發現狀況到伸出援手」這整段行為,細部拆解成五個步驟,而Bryan再依照自己過去管理團隊的經驗,將這些方法活用在職場中,這些全都收錄在即將上線的【專案心理學】中。
如果你希望團隊成員,包含你的老闆、客戶、甚至供應商,都能在關鍵時刻主動提出協助,那這五個步驟你一定要學起來,並且促成它們依序發生!
早鳥優惠倒數,行動要快喔!
>>https://bit.ly/3rYWUPl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八卦
冷漠
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算是性質較沈重的心理術語
這個由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M. Darley)和比伯(BibbLatané)
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是指當目擊緊急事態的人們,在思考模式上會因周遭的旁觀者影響
進一步使心理達到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以及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效果。
-
達利對這理論展開實驗過,我們就拿一個可悲魯蛇在路上被人攻擊當例子好了:
假設今天只有你是唯一的旁觀者的話,那你會怎麼做?那如果現場有好幾個人的話時,你又會怎麼做呢?
根據達利的研究顯示,當你是唯一目擊的人士的話,大多數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上前制止這種行為發生。
但如果是多數人的場合中,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就會袖手旁觀或是會變得退縮,不太會願意向前幫助他們。
原因是因為當其它人在場時,除了我們自身的想法會抑制利他的行為,使自己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另一方面以免自己的行為太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或是矚目。
使得在進退兩難的狀況下,幫助人的責任自然就會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
每一個人也會認定其他人應該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好幫助受害者的想法。
當這種抑制行為的現象發生時,就會導致責任分散。
反之,當表面上沒有人對事情有所反應,人們也只默默地觀察其他人的反應
於是不對事情故作出任何反應的狀況發生時,就會導致多數無知。
達利跟拉丹為此還提出了五階段模式,說明人們產生助人行為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歷程:覺察、理解、責任、判斷、行動。
在這五階段中,也使用更加詳細的方式去判斷出會影響助人行為的許多因素。
-
那是什麼原因使約翰要投入在這理論的研究呢?
這一切都要回敘1964年的紐約,一位名為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身上。
凱蒂是居住在皇后區的女酒保,事情發生時的午夜她正要下班返回住處
但正當她要走向公寓大樓時,在黑暗中,她發現有位拿著獵刀的男子正偷偷尾隨著她
驚慌的凱蒂急忙跑向公寓的大門,而男子一路追逐著她,從背後砍她兩刀
她不停的大喊求助,企圖引起周圍住戶的注意。
雖然有人開窗大喊制止讓男子逃跑,不過就在十幾分鐘後
男子又折返回來砍殺奄奄一息的凱蒂,不但搶劫其財物,甚至還性侵了她,最後駕車逃逸。
直到半小時,以後凱蒂才被住戶發現倒在大門口,但已經都太遲了。
凱蒂在最後送醫時便傷重不治。
男子後來也被逮捕,但在兩週以後《紐約時報》頭版刊登凱蒂事件的新聞時
這篇文章內卻宣稱有38位住在附近公寓裡的目擊者在聽到凱蒂慘叫時
不僅沒有出聲阻止報警,在訪問時還說不想介入,因此這38位目擊者就是造成悲劇的無形兇手,更反映紐約已經變成冷漠無情的可悲城市。
但在2007年時,這篇報導才被爆出是過度誇大、杜撰有餘的「假新聞」
雖然凱蒂的悲劇是真的,不過38位目擊者還有訪問時偏激的看法全部都只是記者加油舔醋的。就只是想增加銷售率而已(幹)
-
雖然現在真相大白了,不過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卻被此事件影響到。
使得心理學家門便開始著手研究這樣的現象。也行成「旁觀者效應」整套理論形成的背景。
但當然,旁觀者效應也不全然都不存在就是了。
#為什麼文章字數越來越多了啊啊啊
#留言收殺人男子後續與參考文章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 #閱讀
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看到,當時許多民眾都在車廂內,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協助員警,讓我感到相當困惑。
剛好前陣子買了本名叫《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了旁觀者效應,哇嗚,正好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而這項研究的開始,竟來自於50年的謀殺案,再說下去我就變柯南了....
希望你會喜歡我聊心理學的方式,如果你喜歡這類的內容,請留言告訴我喔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墨小鯊 LAZY SHARK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香港人都不團結?納粹黃?|頹言頹語|社會心理學|墨小鯊 LAZY SHARK
---
第一次做這類型既片
字幕應該是最花時間且最苦悶的工序了zzz
分享自己觀察到既社會現象同埋一點個人想法
這次提及的心理學主題圍繞 Group Dynamics
(1) 社會性散漫 Social Loafing
(2) 責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3) 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有興趣不妨google一下更多資料吧 (我就頹
懶音請多多包涵!! (頹聲是個人特色)
認同請廣傳!! (誤
---
#不分化 #納粹黃有感 #心理學
.........................
☀ SUPPORT LAZY SHARK|PAYPAL 贊助!! ☀
❥ https://streamlabs.com/tsukishima_hitomi
.........................
☀ FOLLOW & KNOW MORE ABOUT LAZY SHARK ☀
❥ https://www.instagram.com/moziii_5/
❥ https://www.twitch.tv/tsukishima_hitomi (擺爛中)
❥ https://www.facebook.com/momoda233 (擺爛中)
---
☀ 墨墨的關鍵字 ☀
心理 | 心理學 | 哲學 | 香港YOUTUBER | 人形頹廢鯊魚 | 香港人 | 頹廢鯊魚 | 耍廢 | HEA | TALK | 清談 | 兩性 | 社會學 | 個人觀點 | 成長 | 挑戰自己 | 實驗 | 影評 | 劇評 | 動漫評 | 遊戲直播 | 遊戲實況 | 吹水 | 懷疑人生 | 延伸討論 | 反思 | 分析 | 陰謀論 | 黑暗面 | 負能量 | 厭世 | 正能量 | 價值 | 時間 | 金錢 | 觀念 | 思想 | 回憶 | 網誌 | VLOG
---
References:
詹昭能 (2000) 社會性散漫Social Loafing ❥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24/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旁觀者效應是真的嗎?- 心理學X檔案 - 高上公職 的相關結果
在實驗中,人數一比一的情況下有85%的人會立即行動;三人團體中的比例約為62%;而當人數到達六人團體時,有立即行動的比例已下降到31%。 旁觀者效應的因素. 無知:許多緊急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旁觀者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旁觀者效應 (英語: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負相關。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 《哇賽心理學》 的相關結果
實驗 :「旁觀者效應」旁觀的人越多,我們越不常出手協助? 當時紐約大學的約翰.達利(John Darley)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比博.拉坦納(Bibb Latane)兩位社會心理學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