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愈多,人們會變得見死不救。
試想像以下情況:
你在街頭看見一個男人正在痛毆一個女人,周圍已經有十多人圍觀,有的拿手機在拍,有的單純湊熱鬧。
問題是:你會伸出援手嗎?
可能你會想,只要十多人合力就一定能制止那男人,當然會上啊!
但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告訴我們,很少人會伸出援手去幫助那個女人。
在1964年凌晨,紐約發生了一宗刺殺案,一名男人用小刀襲擊一名酒吧女侍應。
幸好有一名途人經過喝止了那個男人,男人逃跑走掉,女侍應幸運地沒受傷。
沒想到的是,男人竟然折返再次行刺女侍應。當時女侍應不斷大叫救命,整個襲擊過程歷時三十多分鐘,警方調查後,有多達38名在附近公寓聽到求救聲而目擊事發經過的人。
令人震驚的是,沒人出現制止兇徒,並只有一個人報警。
這件事發生後,有心理學家研究這次慘劇的發生,並提出「旁觀者效應」的理論。
如果目擊者只有一個人,那出手的機率就變高,因為「見死不救」的責任降臨在自己身上。
但當旁觀者愈多,就會造成責任分散的效果。例如你在地鐵車廂看到一名孕婦站著,卻很少人會讓座。
大家都會在想:「其他人也不讓,我也沒必要讓吧?」
此外,人們亦會害怕被人取笑多管閒事或愈幫愈忙,導致不敢讓座。
「萬一那個孕婦只是體型肥胖,那我就出醜了。」
「如果我剛起來讓座,又有其他人同時間起來,那一定很尷尬。」
當然了,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讓個座沒什麼大不了。但遇上危險時,的確大多人會選擇置身事外,見死不救。
近年手機的興起,大家遇到任何突發事件都喜歡拿出手機拍攝,因為「拿手機拍攝再放上網公審」這個行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認為是一件「正義」並「成本較低」的事。
所以下意識地,大家都會拿出手機,加上旁觀者效應,不出手的罪惡感就變得更加低了。
不過,還有一個更加有趣的現象,如果在文章開始受到毆打的女人,換成貓貓或狗狗呢?相信很多人馬上就會伸出援手,痛毆那男人一頓。
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相比起同情人類,更加同情動物嗎?
因為我們都認為,貓貓狗狗與人類的強弱太過懸殊,而且我們沒法瞭解貓狗的叫聲意思,便投射更多感情進去,想阻止眼前的暴力發生。
此外,上面也提到我們害怕貿然出手會被取笑,而貓狗比虐打,這件事的黑與白非常明顯,出手協助一定不會被取笑,所以我們便省略了這一重思考。
(硬要幫文章加個總結)
結論是,下次如果你不幸被追打,可以考慮一下扮狗,會有更多人來協助你。
---------
想看更多冷到廢知識,花半秒Like & Share
《夜谷賓館營業中2》正式開賣!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夜谷2》馬來西亞&新加坡版:
https://bit.ly/2x0Mua6
「旁觀者效應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藍橘子 Facebook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過去的5年你經歷了哪些重要的人生節點?對現在有哪些影響?在知乎五周年時,我在知乎上回答了這個問題。(2011年我們對投資了知乎,如今知乎已成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型討論社區,每天圍繞不同話題展開精彩討論,超過兩千萬知識青年在知乎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這5年時間對於我個人和工廠來說,確實都有不小的改變。
首先,是我個人心態和看待問題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幾年前,我曾經很偏執地相信: 世界因我而改變。我會熱衷於追求影響力的最大化;認為影響力越大,做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卻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正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影響力,當時的我像機器一樣盲目、快速地運轉。直到後來生了大病,養病期間,我才有功夫沉下心來仔細去想:精確地計算每分每秒如何能夠產生最大的影響力,或者幾乎偏執地把運營社交媒體當作人生的重要目標,把獲取粉絲視為志在必得的事情是否正確?
旁觀者角度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但要一個身在其中的人從之前的狀態裡脫離卻很難。我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體會到:珍貴的生命旅程中,只要讓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有成長就好。不必改變別人,只求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換言之:如果我做一件事情,其他人也都來做,那麼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好一點?如果會,現在的我就去做,但不會再用量化的思維計算每件事的“價值”和“意義”。
另外,讓我感到平和與高興的還有創新工廠的穩步成長。
五年前,當工廠團隊很小,也就是我們內部定位處於孵化 + 投資的第一階段時,我認為創新工廠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李開複的品牌。一方面,我對於公司應當有巨大的啟動作用;另外一方面,這對我個人也積攢了非常巨大的壓力。
之後隨著創業者經驗的提升,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不斷地反覆運算,整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也找到了更好的目標。工廠作為投資者,除把錢投給比較好的創業公司之外,也持續提供投後的價值。包含在人員招募、公關、財務方面的幫助,或是公司發展、產品方向的規劃建議,我們都會非常重度參與。在投資 + 投後的這一階段,工廠的團隊有了進一步擴張和成長,合夥人制度保證了公司進入一個規模化、可運營的程度。即便在我生病,沒有辦法具體參與公司的業務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仍舊做的非常好。這些夥伴們有的出來創業成為合夥人,快要上市了。有的則在公司內部進一步成長;管理很大的團隊、很多的資金,方向完全交由他們掌控。工廠對外的形象和投資的成果也被大家進一步所認可。
最近一年來,我們看到行業繼續有一些改變,也看到巨大的機會。
其一,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在接觸、改變著每一個傳統行業。而面對所謂的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提前尋找即將被改變的領域。
其二,本土資本市場開始崛起。它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去理解和對接人民幣的投資人、市場、上市管道以及退出情況。
其三,需要有產業化的投資佈局。比如在互動化的娛樂領域,能否整合發行管道,有沒有互聯網電視的資源,有沒有電影的發行資源,有沒有動漫的資源,甚至有沒有電影院的資源等愈加重要。因為它不是一個全虛擬的行業。創業者一定會希望能夠看到投資人的幫助,不僅僅來源於投資加上投後的概念,也不只是對產業分析的理解,他還希望你能夠有真金白銀,真才實料的後期資源。所以我們手中不能只再有最好的行業經驗分析,而是需要努力達成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或者是資源的合作、互補。 等於投資 + 投後 + 產業資源 + 二級市場。
它的複雜度意味著我們要做、要學的事情越來越多,因為對新的事物, 包括二級市場的融資、退出、券商關係甚至A股的合作夥伴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更加清晰的認知。今天互聯網已經不是獨立的產業,它與傳統產業緊密連接。我覺得對於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個能夠找回初心,繼續出發的新挑戰。
當然,知乎也一直是我特別關注和熱愛的專案。最近半年大家都在談共用經濟,共用經濟是把吃喝玩樂通過互聯網來解決。而實際上人類最有價值的寶藏,是人們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我覺得它也非常的生逢其時,作為一個知識、經驗和智慧的共用,機會和挑戰同樣巨大。我希望知乎能夠找到理想和商業的平衡點,未來和工廠都越來越好。
最後也說些題外話。
借此機會翻看了一下自己的回答記錄,這好像是我最近一年以來在知乎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好久都沒有過回答行為,以至於有的朋友就會私信問我:“開複你作為早期用戶之一,是不是拋棄知乎了?”
其實並非如此。我逐漸比較少參與回答的原因來自於多方面。
大家也許知道,創新工廠成立後投資的前幾個項目,都屬於移動互聯網工具型,因為當時我們預判智慧手機的使用增長會加速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而知乎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個新類型公司,作為初創參與者,我們當然希望幫助每一個被投資的公司發揮它的潛力,達到最好的成長。所以我們也很願意幫助知乎收集到首階段足夠對應的用戶群。而且在當時,我們剛開始做創新工廠,本來也有很多人關注並希望瞭解其中的一些詳情。基於這兩方面因素,我參與了一段時間的深入回答。
而之後我看到知乎有了很好的成長。舉個例子,我回臺灣養病的時候,很多臺灣的朋友說都要上知乎,它的影響廣度甚至比我想的還要巨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知乎帶動了中文互聯網投資、創業等領域的資訊流通。很多討論話題,能夠回答的從業者已經很多,陸續又有很多新的、很厲害的人加入進來,這其實是讓我個人特別欣慰的。
還有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半年前周源和我聊天時也討論到這個問題。周源邀請我除關注科技相關的討論外,也可以參與其他興趣有關的問答。我回答他說:不用你說我也想過。因為生病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呆在家中研究室內裝璜和廚房設計,因此在這方面已經蠻有自信。可是當我真正搜索的時候,才發現相關問題下面已經有很多厲害的設計師的回答了,懂得比我專業很多。不看不知道,看了有井中之蛙的感覺。所以這代表平臺做得不錯,也意味著需要我們雪中送炭的時間已經過了。與其錦上添花,不如把我個人更多的時間花在幫助我們投資的一些新公司上。錦上添花的機會有很多,也是每個投資人都願意做的,但雪中送炭會更重要一些。
另外,經歷了生病的事情後,我確實把放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有意識的減少了一些,包括微博和知乎都是。而且你可能會發現:最近1-2年知乎上有關創新工廠的一些討論,都有我們其他的同事,包括投資經理等做了很詳細、精彩的回答說明,他們已經成為工廠在知乎很好的品牌發聲者了。所以雖然我現在仍然會花時間看,補一補養分,但其實不太有頻繁參與的必要。
之後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有時間的情況下,如果能發現有一個真正有自信答得比別人更好,或者能夠提供比較有價值觀點的問題,我也還是會參與的。也祝知乎五歲生日快樂!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八卦
冷漠
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算是性質較沈重的心理術語
這個由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M. Darley)和比伯(BibbLatané)
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是指當目擊緊急事態的人們,在思考模式上會因周遭的旁觀者影響
進一步使心理達到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以及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效果。
-
達利對這理論展開實驗過,我們就拿一個可悲魯蛇在路上被人攻擊當例子好了:
假設今天只有你是唯一的旁觀者的話,那你會怎麼做?那如果現場有好幾個人的話時,你又會怎麼做呢?
根據達利的研究顯示,當你是唯一目擊的人士的話,大多數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上前制止這種行為發生。
但如果是多數人的場合中,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就會袖手旁觀或是會變得退縮,不太會願意向前幫助他們。
原因是因為當其它人在場時,除了我們自身的想法會抑制利他的行為,使自己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另一方面以免自己的行為太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或是矚目。
使得在進退兩難的狀況下,幫助人的責任自然就會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
每一個人也會認定其他人應該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好幫助受害者的想法。
當這種抑制行為的現象發生時,就會導致責任分散。
反之,當表面上沒有人對事情有所反應,人們也只默默地觀察其他人的反應
於是不對事情故作出任何反應的狀況發生時,就會導致多數無知。
達利跟拉丹為此還提出了五階段模式,說明人們產生助人行為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歷程:覺察、理解、責任、判斷、行動。
在這五階段中,也使用更加詳細的方式去判斷出會影響助人行為的許多因素。
-
那是什麼原因使約翰要投入在這理論的研究呢?
這一切都要回敘1964年的紐約,一位名為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身上。
凱蒂是居住在皇后區的女酒保,事情發生時的午夜她正要下班返回住處
但正當她要走向公寓大樓時,在黑暗中,她發現有位拿著獵刀的男子正偷偷尾隨著她
驚慌的凱蒂急忙跑向公寓的大門,而男子一路追逐著她,從背後砍她兩刀
她不停的大喊求助,企圖引起周圍住戶的注意。
雖然有人開窗大喊制止讓男子逃跑,不過就在十幾分鐘後
男子又折返回來砍殺奄奄一息的凱蒂,不但搶劫其財物,甚至還性侵了她,最後駕車逃逸。
直到半小時,以後凱蒂才被住戶發現倒在大門口,但已經都太遲了。
凱蒂在最後送醫時便傷重不治。
男子後來也被逮捕,但在兩週以後《紐約時報》頭版刊登凱蒂事件的新聞時
這篇文章內卻宣稱有38位住在附近公寓裡的目擊者在聽到凱蒂慘叫時
不僅沒有出聲阻止報警,在訪問時還說不想介入,因此這38位目擊者就是造成悲劇的無形兇手,更反映紐約已經變成冷漠無情的可悲城市。
但在2007年時,這篇報導才被爆出是過度誇大、杜撰有餘的「假新聞」
雖然凱蒂的悲劇是真的,不過38位目擊者還有訪問時偏激的看法全部都只是記者加油舔醋的。就只是想增加銷售率而已(幹)
-
雖然現在真相大白了,不過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卻被此事件影響到。
使得心理學家門便開始著手研究這樣的現象。也行成「旁觀者效應」整套理論形成的背景。
但當然,旁觀者效應也不全然都不存在就是了。
#為什麼文章字數越來越多了啊啊啊
#留言收殺人男子後續與參考文章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旁观者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在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几率与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螳螂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八卦
據社會心理學家觀察發現, ...天下文化「旁觀者效應」知名案例竟是造假! ... 時間長度: 8:37 發布時間: 2019年11月16日責任分散效應- MBA智库百科責任分散效應(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例子 在 旁觀者效應放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旁观者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在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几率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