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國際原油上周又上演了黑色星期一,這一回不是跌塊錢,也不是跌幾十塊,而是一跌就到了負值,把投資人和旁觀者都給嚇傻了,不知道油價竟還有負的這種事。所謂負油價,其實就是賣家要倒貼錢給買家,請別人把油給運走,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關鍵就在現在全世界的儲油槽,現在幾乎都快要滿了,可以說是油滿為患,導致手上持有原油的人,反而如燙手山芋,急著要把原油轉手給別人,所以價格一路下探。雖然說,負價位的情況僅限於期貨市場,現貨的原油,當然不可能是負值,而且現在油價也已經返回了正值,周五美國德州原油的報價,大約是在10幾塊美金,布侖特原油則在20塊美金以上,但負油價事件卻充分凸顯了這一刻的原油市場,正面臨空前的供需失衡危機;在供應面上,原油的生產過剩,在需求面上,能源消耗又因為疫情而極度萎縮,如果石油業因此崩潰,所造成的後果,絕對不只是油價下跌,這個看起來不算太壞的影響而已;石油產業的大量失業,以及石油公司債務違約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都是疫情下全球經濟將面臨的重大風險。】
{內文}
天下沒白吃的午餐,每樣東西都有價,就連參加電視節目,被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砸到。
(節目主持人/歐普拉)
你中獎了、你中獎了、你也中獎了
或是祖上積德,相信好人有好報的幸運參賽者。
(節目主持人/艾倫)
你們贏得了賓士車!
也會很快收到,國稅局寄來的高額稅單,以及伴隨獎品而來的各種費用,看起來不要錢的東西,其實,還是要錢。這個顛撲不破的原則,古往今來皆然,放諸四海皆準,卻在2020年4月20號這一天,被國際原油價格似乎給一舉摜破,因為在這一天,美國WTI五月原油價格,在期貨交易所看板上,出現了-37.63美元收盤價,也就是說,當天買油的人不但一塊錢不必給,甚至可以從賣家那裡,收到每桶37.63美金白花花現金,如此完全顛覆買賣意涵,翻轉市場觀念的異常現象,不只驚呆了原本對石油市場,不甚熟悉的一般大眾,更令能源業與期貨市場資深老鳥搖頭長嘆:
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種市況。
(期貨研究集團/李鮑)
今天大概是芝加哥交易所和紐約所成立以來最歷史性的一天,油價跌到每桶-35、甚至-40美金的價位,原油從來沒有跌到負值的,但今天不只是倒貼,還要倒貼很多錢,這真的是...我個人認為是80年代,原油交易以來最具歷史性的日子
(CNN主播)
油價跌到了負值,這是金融市場今天最驚人的消息,美國最主流的原油商品,西德州輕原油暴跌306%,就如你在螢幕上所看到的,現在是每桶-37.63美金的負價位,這意味著產油業者必須倒貼錢,才有人願意買走
(CNN主播vs.記者)
...請告訴我,價格怎會是負的?這是一輩子很難看到的現象,如你所說,那些握有實體原油的人,現在等於是付錢,請人把油給搬走...
由於新冠疫情,奪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行動自由和衍生能源需求,原油市場疲弱的基本面,早已在3月初油價暴跌和股市崩盤中,清楚地展現出來,但從年初每桶60美金,到3月中25美元上下,到上周五18塊美元再到負油價,原油價格如自由落體的墜落曲線,違背了物理定律,更不符合市場常識,絕不可能只靠「基本面疲軟」一句話就能解釋,異常現象的背後,必有異常因素,而今日油市中的異常因素就是:油太多,多到沒地方放,多到你想要送人,都沒人要。
(能源產業分析師/丹狄克)
目前供需之間有3000萬桶的差距,但減產額度只有1000萬桶,也就是說市場上仍有2000萬桶原油,生產出來卻沒人想要,也沒地方存放,因為儲油設施已經滿了,如果儲油槽已滿,誰都不想要油,事實上,你得掏錢出來,才有人願意幫你運走,這就是今天原油現貨市場的狀況
以脫口秀節目的汽車大放送為例,如果歐普拉和艾倫在節目上宣布,她們要送的,不是最新款房車,而是一輛18輪聯結大卡車,由於法規要求大卡車駕駛人,必須取得特殊職業駕照,同時還要自備能夠停放聯結車輛的大型停車場,那麼,或許你已經能夠想像,現場觀眾聽到「聯結車」三個字臉上表情的變化,同樣道理,可以用來解釋20號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上的戲劇性走勢,由於期貨市場大部分交易人,都是沒有儲油設施,也沒有煉油執照的一般法人或散戶,當五月原油期貨即將在一天後,也就是4月21號到期,必須進行現貨交割手續,也就是實際上把一桶桶原油,交貨給期貨合約的持有人時,依照過去「正常」的做法,法人或散戶會把合約賣給真正有現貨需求,可以操作石油業務的石油業者,但在疫情重創原油需求面,全球儲油設施又近乎滿槽的極度「異常」狀況下,投資人發現自己掛出去,已經是賠本的價格,竟然吸引不到任何買家上門,無奈之下,一路砍價,一直砍到零元以下,也就是倒過來貼錢給買家,才有人願意出面承接。
(NBC主播vs.能源產業分析師/丹狄克)
當合約到期,就必須做交割,把石油運到某個特定場所,以西德州原油來說,就是送到奧克拉荷馬,而這造成了瓶頸,因為已經沒有空間讓你卸貨,來存放這些原油。沒錯,因為期貨制度是一種金融交易,只有金錢易手,但到了交割日,合約到期那一天,這些實體貨物必須得送到某處,這時遊戲規則就全變了,貨物上門,必須要有人出面收貨,但現在沒有地方要收你的貨
(美國總統/川普)
謝謝各位,由於原油跌到史上新低價,如各位所見,現在的油價非常耐人尋味,我們將添購原油,補充戰備儲油;這是買油的最佳時機,我希望國會能夠通過決議,讓我們不僅止於出借油槽給大型石油公司,因為就我所知,目前仍有7500萬加侖剩餘的儲油空間,非常充裕
油價崩盤越演越烈,可能危及整個石油產業根基和長遠的發展,美國總統川普上個月出面倡議,由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出面承接市場無人承接的低價原油,一方面可以逢低買入,節省聯邦購油預算,另一方面也能紓解石油上下游產業鏈,在這個節骨眼上無處存油的燃眉之急,但此一作法,卻遭到美國國會以有圖利聲名狼藉的大型石油公司之嫌,予以封殺。排除在疫情紓困方案之外,雖然川普仍然打算循其他管道,像是以行政命令撥用可支應預算,或是出借油槽給石油業者,來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但平心而論,多數業界人士坦承,政府介入,頂多救一時,以目前評估疫情可能延燒至夏季,甚至更久的預測來看,想要化解這場石油危機,唯一解方,就是順應需求面的崩跌,即刻大幅減產。
(CNN主播vs.油田公司主管/艾伯哈特)
...他們為什麼不關閉油井?問題沒那麼簡單,我告訴你,現在的情況是,很多業者都想要關閉油井,但過去的做法,在原油不景氣時,他們是停止挖掘新的油井,讓既有的油源逐漸耗盡,因為關閉油井,就像殺掉金雞母
(CNN主播vs.油田公司主管/艾伯哈特)
這些開採業者,他們掘了這些油井平常不斷汲取原油,但現在難道不能把機器關掉?關三個月?先熬過這段時間再說?沒有那麼簡單,關閉油井需要投入化學藥劑,要測量油井壓力,不能...,而且通常你不是關井,而是直接封井,但業者已經在開鑿過程中,砸下500萬、1000萬美元的資金
(CNN主播vs.油田公司主管/艾伯哈特)
除此之外,封井還要再花一筆錢,而一旦封井,就是認賠所有投資,而不僅是暫時關閉而已,所以石油公司才遲遲不減產
雖然負油價只是曇花一現,美國原油期貨在第二天21號,隨即反彈,回到了正常的正價位,但在基本面疫情疑慮無從消除,隨時有可能擠壓技術面,再度爆發儲油設施不足等異常因素,不定時突擊原油價格的黯淡前景中,石油產業的減薪、資遣、倒閉潮,已經從耳語,轉變為現實,而當環環相扣的現代經濟體系,崩塌了基底的能源一角,其他的產業、其他人,還能自外於這場石油危機多久的時間?沒人敢樂觀。
(能源產業分析師/丹狄克)
就拿汽車業來說,如果失業率衝上20%,那些1500萬輛、2000萬輛的租賃汽車,有多少會因為付不出汽車貸款,而被丟回銀行拍賣?銀行要怎麼處理這些車子?到了那時,汽車價格也會跟著崩盤,汽車廠賣不出汽車,因為沒有人想要買車,銀行面臨龐大的壞帳壓力,他們查封了大量未清償汽車,拍賣價格又不斷下滑,汽車價格會像油價一樣全面崩跌,跌到近於零,類似的骨牌效應四處擴散,會衝擊所有的期貨商品,不只是石油而已,全都會因為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衰退而受到影響,所以我認為未來景氣只怕會更糟,原油,只是冰山一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PSg4vQd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 #閱讀 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看到,當時許多民眾都在車廂內,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協助員警,讓我感到相當困惑。 剛好前陣子買了本名叫《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了旁觀者效應,哇嗚,正好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
「旁觀者效應新聞」的推薦目錄: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呂欣潔 Jennifer Lu Facebook 八卦
【重整後繼續向前走】
這幾日看見許多網友們對我關於身障同志Vincent會面總統後的相關發言的批評指教,我了解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我PO在婚姻平權小蜜蜂的文較為迅速與短暫,並不是非常縝密,老實說我在寫文的當下並未意識到那是一個兩萬人的社團,而是根據過去我習慣去各地和小蜜蜂們溝通的方式在快速列重點說明,後續因被有心人士轉去gay板,也引起更多討論,因此想在這裏做一個比較完整的解釋。
1. 我一直以來的發言都沒有說Vincent「沒有錯」。我一直強調的是,記憶上如此的落差對我來說是「可理解」的,他肯定有其失言之處,但對當時的我來說,一方面我和他對總統的發言有相同的感受,加上我沒聽錄音檔並不記得細節,另一方面是我認為Vincent並不是一個公眾人物,他在自己的臉書上的任何發言,我覺得基於尊重言論自由,我不應該也沒資格請他撤下,就算我能猜想到可能會對運動有所影響。
身為一個運動者,不該讓運動成為一言堂,這是我的底線。當然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評論,那麼我也可以提出我的想法,各位可以不認同我的想法,但彼此理解傾聽,看見不同位置上的人所看見的事情,通常都會對我們認識事情的全貌有所幫助。
2. 當我說不用過度批判蔡總統或Vincent的時候,是對雙邊有強烈情緒的夥伴們說的。有人說Vincent毀了運動,也有人說總統騙票,這兩邊對我來說都過於極端,並不符合事實與比例原則。然而,我思考了幾日,慢慢嘗試理解到在社群內部或支持的朋友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情緒,或許是因為有許多人覺得被Vincent操弄了感情(就暫且不提那些因為總統被罵就一股腦的說難不成我們要投國民黨的人了),後來覺得總統是無辜的,所以將情緒反過來投到Vincent的身上,覺得Vincent害大家誤會了總統,接著,他的失言就被解讀為「造謠」甚至是「惡意中傷」。
也許「與總統會面」,讓大家覺得Vincent是有掌握話語權的公眾人物。但我想提醒大家,Vincent是一個一般人,一般人在使用臉書時,並不會想到,幾句激憤言語,會上新聞,引起如此效應;既然如此,又怎麼可能是預謀的「惡意中傷」呢?
我認識Vincent多年,我也深深知道,這完全不是他刻意或惡意操弄的手段,這是他非常真實的情緒,而那樣的情緒是因為一次次累積失望而來的。我只是希望指出這點,因為這點凸顯了Vincent失言與護家盟造謠的惡意間的差異,也希望大家注意、理解這點。
3. 當天前往的伴侶們或家庭們,其實多數和你我一樣,都是一般人,或許大家覺得我與大家相比,比較有權力,但老實說,我們都在創造歷史,都在面臨許多抉擇的十字路口,這些經歷的一切,對所有團體和運動者來說也都非常陌生,我們沒有比大家厲害或有經驗多少,也都在學習與試著實踐的歷程中。
所以我對那些可以輕易說出批評的人,確實有許多情緒。如果您真的很有謀略,或有很多想法希望給我們建議,我虛心接受,甚至我們確實非常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來挽救團隊夥伴們早已過勞和掛病號到不行的人生。但,批判很簡單,切割很輕鬆,指著別人的鼻子說豬隊友然後嗤之以鼻,似乎自己就比對方高尚優等許多,也向來容易。然而要整合眾人意見一同向前,把力量聚集到最大,從來就是需要耗費千萬倍的力氣。
我完全可以理解,大家覺得受傷,一股腦想責怪Vincent的心情。但是Vincent罪不至死,而且他和我們是在同一條船上的夥伴,運動本來就是眾人之事,難免有人失誤,我的想法是,在一條船上,風向轉了,彼此責怪並沒有幫助,何不一起思考如何讓一起度過難關呢?
4. 最後,我想要回應,最近出現一種聲音說,「婚姻平權運動,缺乏正確的策略,太過進逼,不為主事者考量。」這樣的聲音,來自許多經驗豐富的政治工作者朋友。從這些朋友的角度看來,這個論點或許沒錯,但身為一位社工、NGO工作者兼政治工作者,我希望能提醒大家注意幾個現實的情況:
首先,婚姻平權不是一場「政治選戰」,它的目的不是政治的意識型態,推法的目的也不為將某人推上位,這是一場關乎真正公平正義的價值選擇。
這場爭執,沒有期限,是用生命血肉而戰。此外,我們一無所有。
其次,推法團體對抗反同團體,在財力與勢力上相比,都是小蝦米對大鯨魚,更別說我們現在也無法確定,國家是否能重然諾,我們是否有需要對抗上國家機器。這場守護台灣民主的戰役,而非政治上國民兩大黨的角力對決。最近聽到「不滿就去支持國民黨啊」,都覺得很錯愕。要求民進黨政府兌現承諾,難道就應被貼上「國民黨支持者標籤」嗎?
現實就是,政府主事者保守旁觀的情境下,無財無勢的推法團體,先天體質不良。既不是「選戰」,就非「競選團隊」,沒有大金主,也沒有組織樁腳。或許也如同總統所說過的,我們沒有組織,那二十五萬人都可能只是積極的支持者,社會多數人是沈默的。但每一位支持的人,都是自由公民,推法團體沒有資格約束他們,為他們談判,做出妥協或交換。
法務部所提出的專法版本能否被接受,還能等多久,是否能繼續忍耐,這些問題,肯定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推法團體們說了算,而是這一群人、這一群支持婚姻平權的人,大家來決定的。
如果情況不如預期,失望過大,崩潰的能量,也不是誰能掌控的。因為我們不是競選團隊,不是政黨,不是軍隊,我們只是一群共同相信人生而平等的人。
當然,這都不代表我們是無腦的向前衝,喊打喊殺,缺乏策略,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有些事,「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對旁觀者而言,這不過是一個議題,等著,總會過的,不能等,是很蠢的策略。
但有一件事Vincent沒說錯,生命確實不能等待。我們已經死太多同志了。
多少年了,我們喜出望外,終於盼到了一個自己親口說「我支持婚姻平權」的總統。如今卻要我們繼續忍耐著無止盡的黑夜,最終會迎來什麼呢?難道是迎來「專法也是婚姻平權」嗎?
但無論如何,我們會努力繼續走,也希望大家可以牽起手來,一起走下去。歷史終將紀錄這一切。現在,我只能希望,總統的話都是真的,她的政見能確實被執行。我希望到那一天,Vincent還活著。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隨著夏天結束,美國兩大黨黨代表大會,也先後落幕,有媒體在最近做了一項統計,他們計算兩位候選人,在黨大會期間相互指名道姓的次數,結果發現共和黨的候選人,也就是現任總統川普,在黨大會演說上提起拜登的次數──當然都是批評和抨擊──前後多達了41次,而相反地,拜登直呼川普名號的次數,卻是零,一次也沒有。這個事實充分反映拜登與川普兩個人的出身背景:拜登是華府正統出身的傳統政治人物,受到文明教條的制約,而反觀川普卻是完全不講禮貌,不跟你客氣,直接衝著對手叫囂的媒體大亨和民粹政客,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這兩個人的個人魅力和選舉氣勢,使得拜登原本領先的民調,在川普登上共和黨黨大會講臺,連續四天的密集曝光之後,開始出現了差距縮小,拜登選情吃緊的狀況。而川普在黨大會上主打的訴求,就是撇開對自己不利的疫情,把矛頭反過來,對準近期不斷擴大的全美種族示威和暴力衝突,聲稱是民主黨執政的地方首長和拜登,在幕後縱容和默許暴民上街,才導致動亂不斷延燒,可以想見川普這一招立刻對中間選民發揮了「恐嚇」的作用,因為中產階級最怕治安不好,最怕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恐懼牌一打,立刻拉抬了共和黨的選情。
{內文}
往大處看,美國很大,大到一起發生在中西部小鎮的街頭槍擊,即使眾目睽睽,所有過程被不只一個人,多隻手機,從不同角度拍下,但對於那些身處千里之外,其他州,就像是另一世界裡的美國人來說,真相依舊非常遙遠,意義更無比模糊,模糊到可以任由政客操弄,任意解讀。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那是你的支持者耶 總統先生),(他殺了人 涉嫌槍殺兩個人),(而他是你的支持者),(你會譴責瑞登豪斯這一類的私刑者嗎),我們會全盤檢視,那天的情況很微妙,你也看到錄影帶了,他其實是想要擺脫追逐者,看起來是那樣,結果他跌倒了,然後...
其他人兇狠地攻擊他,目前他們還在調查沒有定論,但我覺得...他看起來身處險境,很怕別人要殺他,但總之目前仍在調查中
(聲音來源/目擊民眾)
他殺了人!沒錯 他剛才開槍殺人!
同一時間,如果往小處想,美國又很小,而且愈來愈小,小到任何一起偏遠市鎮上的警民衝突,只要對上了黑白種族,族群歧視的框架,立刻就會在社群網路上被不斷轉貼,分享 推播 放大,觸發出遠遠超乎事件本身格局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
現任總統很久以前就放棄了領導風範,他無法阻止暴力,因為他自己就在煽動暴力,他或許以為高喊「法律與秩序」,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強悍,但實際上,他放任支持者四處開槍殺人,只證明他有多麼軟弱
(開槍嫌犯/瑞登豪斯)
退後!醫護人員在哪?
(新聞旁白)
凱爾‧瑞登豪斯持槍上街自命為執法人士,這段畫面是他被群眾追逐,他轉身開槍,殺死兩個人的過程
(新聞旁白)
從這名17歲的槍手,在社群網路上的貼文,可以看出他是一名川普粉絲,這段畫面就是他自行拍攝的川普造勢場,但瑞登豪斯並不是周二晚上,出現在肯諾沙街上唯一的武裝平民,現在畫面中所顯示的就是當晚在一座加油站附近,一群民兵打扮的武裝人士,和抗議人士間的緊繃對峙
(開槍嫌犯/瑞登豪斯)
有人在暴動受傷,我的工作就是保護這些商店,我必須保護他們,若有人受到傷害,我會第一個衝過去,所以我拿了來福槍,因為我當然要保護自己,不過我也帶了醫藥箱
17歲白人少年為了保衛家園,保護自己和鄰近商家財產生命安全挺身而出,持槍巡街,與街頭抗議的群眾發生衝突,結果造成兩死一傷,這樣一起新聞事件和過程的論述,單獨切開看,合情合理也義正詞嚴,然而就在這起槍擊案前三天,同一座城鎮裡才剛剛發生29歲黑人男子,遭白人警察從背後連開七槍,至今仍躺在醫院,半身癱瘓的疑似執法過當事件,當地街道和鄰近地區,隨後立即籠罩在一片黑白對立情緒當中,也才會導致了白人居民武裝上街,引爆又一波美國城市衝突,換句話說,
在淪為戰場一般的美國各地城鎮街頭,一邊是抗議種族不公的平權聲浪,另一邊,是捍衛安居樂業的保守居民,這兩股截然不同的民意趨向和政治論述,正在席捲美國整個社會,挑戰選民的理性和情感,也讓威斯康辛州 肯諾沙,這個人口僅十萬的密西根湖畔小鎮,一夕之間成為2020大選一級戰區,以及全美輿論的聚焦之地。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
我下飛機之後和雅各在電話上談了一下,他已經出了加護病房,我們談了大約15分鐘,我也和他的兄弟姊妹 父母兩人在電話上談了一會
(美國總統/川普)
地方政府不希望我們干預,結果就變成這樣滿目瘡痍,如果早一天求援,我們就可以拯救這家商店,早一天就好了,但州長必須來電,市長必須來電,只要他們求援,聯邦政府就會前來平息暴動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
我以為我可以擊敗仇恨,但它只會躲起來,只是躲起來,一等身處高位的人對著縫隙煽風點火,那些追隨者就會出來鬧事
(美國總統/川普)
我們要譴責那些反警察的危險言論,現在外面越傳越多,很不公平,警察中當然有「壞蘋果」 大家都知道,但壞警察會受到懲戒,外界也會制裁他們,另外,有些警察則是遇事「慌」了,他們面對巨大的...就像我昨天,還有昨晚所說的,他們面臨龐大的壓力,就算是15年資歷的老鳥,紀錄無瑕疵,也得在一瞬間,就做出生死抉擇,可能一毫秒 一毫秒間就要做出判斷...
(南達科塔州長/諾姆)
全美各地民主黨執政的地區,已經被暴力示威群眾占領,那些能逃走的人都逃了,但沒有能力逃離的人,那些善良勤勉的美國老百姓,卻只能自求多福
(川普媳婦/勞拉川普)
川普總統是「法律與秩序」的總統,不管是對移民 還是對暴民
(美國副總統/潘斯)
不容否認的是拜登若當選治安就完蛋
黨代表大會以來,共和黨強打安定牌高舉治安,把全美各地抗議種族差別待遇,譴責警察暴力,呼籲警力改革的民眾與滋事暴民一起畫上了等號,同時也把同情示威者訴求,力挺少數族群,主張替黑人受害者伸張正義的民主黨人,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都一竿子打為馬克斯主義,極左革命陣營同路人,川普陣營重砲猛轟轉移焦點,只求擺脫疫情的泥淖,掩飾個人防疫無能的選舉套路,旁觀者和政治學者看得清楚雪亮,但烏賊戰術對於選情帶來的效果,絲毫不因為被人看破手腳而有所減損,依舊是屢試不爽。
(澳洲天空新聞主播)
川普在一場精彩的黨代表大會之後,民調數據和賭盤都顯示,川普聲勢正快速趕上拜登,一個月前,川普的賠率是一賠三,拜登是一賠1.30,如今川普的賠率降到1.95,
拜登則是1.91
(美國總統/川普)
你的一票將代表你是支持奉公守法的百姓,還是縱容那些胡作非為的無政府主義者
騷亂份子 和犯罪人士擾亂治安,這場大選將決定,我們能否捍衛美式生活方式,還是坐視激進份子摧毀我們享有的一切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夏皮洛)
我認為現在民主黨要非常擔心過去的歷史經驗顯示「法律和秩序」始終是民主黨的弱點,1968年以來就如此,當年尼克森就是打出「法律秩序」牌贏得1968年總統大選
華盛頓郵報分析,持續了整個夏天,從黑人佛洛伊德遭鎖喉斃命之後,就持續上演的全美種族示威,已經在許多關鍵搖擺州,轉為疲乏,甚至是反彈效應,尤其左派陣營提出「縮減警力預算」,或「廢除警察」訴求之後,更引發中間和中產階級選民高度不安,害怕過度激烈的改革,將威脅到既有生活方式與既得利益,而選民趨於保守的心態,對川普而言,無疑是正中下懷,因為捕風捉影 散播恐懼,正是川普最擅長,也最可怕的政治天賦。
(福斯主播vs.美國總統/川普)
我甚至不想提拜登的名字,因為現在根本不是他做主,那是誰?誰在控制拜登的一舉一動?是前總統歐巴馬那批人嗎?...是你從沒聽過的一些人,一群躲藏在陰影裡的人士,什麼意思?你的話聽起來像陰謀論「躲在陰影裡的人」?就是一些你沒聽過在街上活動,在街頭鼓吹暴力的藏鏡人...
多家媒體和民調機構都觀察到,兩黨黨大會之後,原本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的拜登與川普支持度,開始出現幅度縮小的跡象,而由於共和黨成功轉移競選話題,拜登陣營不斷承受來自白宮日以繼夜,毫不間斷的火力攻擊,儼然主客易位,在野黨反而成了被當政者質疑,退居守勢,隨之起舞被動的一方,而原本打算從美國勞動節
9月7號才展開的競選造勢宣傳活動,也被迫提前一周開跑,對民主黨而言,如何重振自家陣營士氣,搶回話語權,把選戰主軸拉回疫情吸納搖擺州選票,將是選前兩個月最艱難,也最重大的課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4KRLtKyVtw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9.06《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FZlMsywm7s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 #閱讀
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看到,當時許多民眾都在車廂內,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協助員警,讓我感到相當困惑。
剛好前陣子買了本名叫《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了旁觀者效應,哇嗚,正好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而這項研究的開始,竟來自於50年的謀殺案,再說下去我就變柯南了....
希望你會喜歡我聊心理學的方式,如果你喜歡這類的內容,請留言告訴我喔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Lifetube社會實驗】旁觀者效應I 你怕唔怕尷尬? - YouTube 的八卦
這次Lifetube為大家帶來有關「 旁觀者效應 」的社會實驗,你試過因為太尷尬不知道該不該提醒當時人出醜了嗎?一起看看到最後有沒有受訪者會主動提醒主持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旁观者效应 - YouTube 的八卦
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閱讀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 ... From the video description.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新聞 在 為何變得冷漠?科學家用實驗揭開真相!旁觀者效應「神秘事務 ... 的八卦
1964年3月13日深夜,28歲的美國女孩,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如同往常一樣,剛剛從酒吧下班,正在駕車,前往她所租住的公寓,當時的時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