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繼續 zoom zoom zoom 到下個月 ⋯
* * * * * * *
前兩天 ohpama 上載的一篇文章:
專家剖析手機如何損害孩子腦部 過去30年專注力不足上升800%
智能設備應是造福人類產品,但是電子大鱷為求利潤,除了出賣個人私隱,操控言論,還會利用各種心理學策略令人上癮,Brad Huddleston 稱為「電子可卡因」,並用他的神經科學方面知識向人在全球各地演講中展示問題。
他指,
當某人不能沒有智能設備時,這就是上癮;
當該項活動干擾正常生活時,這就是上癮。
Brad 指很多小朋友已經是「電子可卡因」的吸毒者,如果家長不相信,嘗試將手機平板拿走,禁止使用一段時間,根據孩子的脾氣大小來判斷上癮程度。
Brad 接著列舉「電子可卡因」對孩子的三種不良影響。
1. ADHD
在過去 30 年 ADHD 增加了 800%,而互聯網也有 30 多年的歷史了。部分病例是先天問題,更多病例是由「電子可卡因」過度刺激而成。
2. 多工問題
神經科學證明了大腦是一個順序處理器,不能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學校卻經常鼓勵智能設備,但是卻會令到學生經常分心。
3. 抑鬱焦慮
Brad 說這些是「電子成癮」的主要症狀,由於濫用數字技術,妨礙了孩子的學習專注能力,令他們容易抑鬱焦慮。
他建議家長應該保護孩子,包括:
1. 勿讓12歲以下的兒童智能設備
Brad 說包括用於教育的智能設備,如 Steve Jobs 也不允許他的孩子使用 iPad。
原因很明顯。
2. 睡前不看手機
成人需要 8 到 8.5 個小時的睡眠,青少年則需要9.25個小時,4 到 11 歲的孩子應該有 9.5 小時睡眠,幼兒長達 10 個小時,所有人的睡房應無手機陪伴入睡 睡前也不要看手機。
3. 任何年齡的人都不可以打機
以教育為名的電子遊戲化也應禁止,否則人會處「後刺激,注意力漂移」的狀態,戰鬥反應刺激大腦的化學物質令人無法集中精神。
4. 不要電子書,用紙本書。
5. 學習、睡覺時不聽音樂
一心二用是神話,一邊聽歌一邊工作或睡眠,會令大腦的壓力一直處於極高水平,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幼兒智能不足症狀 在 葉明修&葉家齊 Facebook 八卦
注意飲食
睡覺關燈
規律運動
對每個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偏食5類型】
陳雨音營養師、高佩琪醫師及小編共同為您整理出5種最常見的寶寶偏食類型,並分析可能造成的問題與爸比媽咪的因應對策:
第1類:嗜吃甜食、零食的寶寶
健康威脅
.進食後的食物殘渣及糖分會附著於牙齒上,供給口腔內細菌生長所需的養分,引起蛀牙。
.甜食進入人體腸胃裡,會被細菌發酵,產生較多氫氣,容易引發腹脹,導致幼兒胃口不佳,吃不下正餐,影響營養的均衡攝取;腹脹亦可能引起消化不良,造成便秘、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各種腸胃症狀。
.甜食與零食的熱量超高,油脂、鈉量也常過量,容易造成肥胖問題。
.有研究顯示,過量甜食可能使孩子注意力不容易專注、甚至有過動傾向,智能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雖然詳細原因仍不確定,但近期研究顯示,體內糖分含量過高會影響寶寶的視力發展,可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使眼內組織彈性降低,引起眼內滲透壓改變,導致近視發生,醫界建議,盡量讓孩子晚一點吃、少吃甜食為預防方式。
.愛喝碳酸飲料的孩子,骨鈣容易流失,很容易長不高。
爸比媽咪這樣做
飯前別讓孩子吃甜點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如果讓孩子在飯前1個小時吃甜食,會讓血糖上升,影響下一餐的食慾,「飯後甜點」一定要在飯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孩子就餓得受不了,想給孩子吃點東西先墊墊肚子時,可以先給他少量的水果、小麵包、小餅乾…等食物,千萬不要給他布丁、蛋糕、果汁、飲料…等很甜的零食,否則孩子絕對沒有食慾再吃正餐了!
別讓孩子把飲料當開水喝
水分的攝取還是以白開水為主較佳,即使要給孩子喝飲料,也要有所節制。如同先前所言,甜食會影響食慾,若孩子經常喝含糖飲料,一天喝好幾次,甚至把飲料當成白開水在喝,除了容易發胖、蛀牙,孩子可能整天都不會感覺肚子餓,更不會乖乖吃正餐,形成必然的偏食行為。
慢慢減量,只吃健康的甜食
習慣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改掉壞習慣也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爸比媽咪可以慢慢降低給孩子甜食的量和次數,讓寶寶慢慢適應少糖的生活,此外,雖然都是甜食,仍有營養價值高與低之分,爸比媽咪在購買時應選購營養價值較高的甜食,如優酪乳、果汁、牛奶…等,少量作為孩子乖乖吃正餐後的獎勵。
第2類:不吃蔬菜的寶寶
健康威脅
.容易缺乏維生素(C、E…等)和礦物質,造成抵抗力降低、容易生病、傷口不易復原與貧血…等問題。
.缺乏纖維質的攝取,容易引起便秘。高佩琪醫師指出,許多2~3歲的小朋友,正處於訓練如廁能力的階段,若他剛好不愛吃蔬菜,大便就會很硬、上不出來,上廁所時會痛,因此,他就不敢上廁所,惡性循環下,大便越來越硬,爸比媽咪在訓練孩子如廁這件事情上,就會受到很大的挫折。
.容易肥胖,甚至很小就有膽固醇過高的情況,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會在孩童期發作,但就如同種下病根,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2011年第8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中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即顯示,孩童期肥胖會增加成人期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達8倍之多。
爸比媽咪這樣做
蓋過氣味+改善口感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不吃蔬菜是最常見的幼兒偏食類型,蔬菜的咀嚼困難是1個原因,再加上某些蔬菜會有其獨特且強烈的氣味,如洋蔥、青椒及苦瓜…等,對於味覺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較不容易適應。
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從烹煮方式上改善青菜的口感,或許可以煮得更軟爛些,觀察孩子的接受程度,此外,也可以透過與其他食材的搭配料理,來蓋過孩子不喜歡的蔬菜氣味。
從較喜歡的蔬菜開始吃
在引導孩子吃青菜的過程裡,爸比媽咪應順應孩子的習慣,從他比較能夠接受的種類開始下手,如:有甜味的蘿蔔、高麗菜…等,不要用強迫的方式,一下子逼他吃很討厭的蔬菜。
利用機會,以半哄半騙的方式,1次只讓他嘗試1種不喜歡的青菜,或許幾次以後,他會慢慢感覺這些青菜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難吃,就忽然可以接受了。
不間斷的供應蔬菜
少子化的現代,父母都非常寵愛孩子,餐桌上菜色的設定通常也都順應著孩子的偏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媽咪就煮什麼。然而,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陳雨音營養師呼籲,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不愛吃某些蔬菜,家裡就從來不煮這道菜,因為這樣一來,孩子永遠都不會改變挑食或偏食的情況。
孩子不喜歡的蔬菜,家裡偶而還是要煮,善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孩子不吃沒關係,爸爸媽媽、哥哥姊姊吃,孩子看久了,就會對這道菜感到好奇:「你們都一直在吃,這道菜真的有這麼好吃嗎?」,有天當他心理準備好,就會想嘗試看看了。
第3類:只吃白飯、白麵,不配菜的寳寶
健康威脅
.營養極度不均衡,缺乏肉類提供的大量蛋白質、鐵質和鈣質,也缺乏蔬果提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許多生長發育需要的原料都供應不足。
.若長久未改善,會使成長發育受限,如長得慢、長不好,免疫系統也較差,容易生病。
.只攝取澱粉類,會讓孩子的肌肉較為鬆垮、不結實。
.攝取過多澱粉也可能讓寶寶有過胖的疑慮。
爸比媽咪這樣做
初期提供質地較軟的菜色
陳雨音營養師指出,這類寶寶可能是在添加副食品階段沒有做好牙齒及嘴巴肌肉的咀嚼訓練,因此他們只吃白飯、白麵…等質地較軟的澱粉類,沒有順利進展到吃蔬菜或肉類…等較難咀嚼、質地較粗食物的階段。
一開始為了兼顧營養的均衡,爸比媽咪要儘量挑些質地與澱粉類同樣鬆軟的食物讓寶寶食用,如豆腐、蛋、肉泥、菜泥…等,也可以讓寶寶喝菜汁或果汁,來補充缺乏的營養素。
漸進式將蔬菜、肉類藏於澱粉食物中
接著必須將孩子的咀嚼能力訓練起來,爸比媽咪可以先將青菜和肉類剁碎,少量的加入孩子所喜愛的澱粉食物中,如稀飯、蘿蔔糕、地瓜球…裡,再依據孩子的接受程度慢慢的增量,質地也從比較細的碎泥,慢慢進步為顆粒狀和塊狀、條狀。
花巧思,說故事,裝點食物
到了後期,當孩子的咀嚼能力稍為進步之後,媽咪可以利用孩子喜歡色彩繽紛事物的心理,在準備食物上多花點巧思,若能利用青菜和肉類的顏色來裝點白飯、白麵…等澱粉類食物,在上面做出許多可愛的圖案,再為孩子講些故事,相信孩子一定會感覺食物裡有菜有肉是件很有趣的事。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其實小朋友很單純,滿好哄的,嘗試過一兩次有趣的用餐經驗後,他甚至還會主動要求想再吃一次。
第4類:素食寶寶
健康威脅
.吃素寶寶容易缺乏蛋白質和鈣質,因牛奶和肉類往往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蛋白質是寶寶肌肉生長與骨骼發育所需要的重要成分,而鈣質亦與骨骼發展息息相關,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影響寶寶的成長發育,可能會有體重過輕、長不高…等現象,甚至於有生長遲緩的問題。
.鐵質和維生素B群也很容易攝取不足,這些營養素都和造血功能有關,因此,素食寶寶較容易有貧血的問題。
爸比媽咪這樣做
3歲前建議奶蛋素
幼兒吃素多半是受爸爸媽媽的飲食習慣所影響,陳雨音營養師建議,3歲以前的幼兒若想讓他吃素,一定要吃奶蛋素,不適合全素,寶寶才能從奶類和蛋類中攝取到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B群,才不至嚴重影響其骨骼發展與造血機能。
加強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鐵質補充
由於素食寶寶能夠選擇的食物種類受到侷限,因此一定要更加注意營養均衡,每餐都要有蛋白質來源,而黃豆製品(豆腐、豆漿或豆皮…等)屬於較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對素食寶寶格外重要。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素食寶寶要常吃海帶、紫菜、各種菇類及堅果類,補充一般蔬菜中較為缺乏的維生素B群,必要時也可以補充一些鐵劑。
定期追蹤成長發育狀況
高佩琪醫師認為,如果是各類營養素都有兼顧到的素食寶寶,理論上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快速成長發育的階段,需要的營養種類及營養量和大人還是不太一樣,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帶素食寶寶到醫院健兒門診追蹤其生長發育狀況,判斷是否一切正常。
陳雨音營養師也表示,如果爸比媽咪不放心,不妨將孩子每天吃的素食食物內容記錄下來(包含種類及攝取量),約記錄1~2星期後到醫院請營養師評估,看看營養是否均衡,需不需要加以調整。
第5類:不愛喝水的寶寶
健康威脅
.人體有70%的成分是水,可見水分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水分可以幫助代謝掉身體中的廢物、毒素,如果攝取不足就容易生病。
.水分是人體內所有生理及化學反應的媒介與溶劑,幫助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及運送,缺乏水分會使腸胃無法正常運作,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及便秘…等問題。
.水分也是身體細胞、組織間的潤滑劑,缺水會使皮膚過於乾燥,缺乏彈性與光澤。
.生病時(如發燒、腹瀉)不多補充水分,會有脫水的危險。
爸比媽咪這樣做
隨手可得,時時提醒
高佩琪醫師指出,如果孩子還在喝奶階段,喝不了太多水是沒有關係的,但如果孩子已開始吃副食品,或是1歲以上,如同成人正常飲食的寳寶,就應該慢慢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爸爸媽媽可以將寶寶的安全水杯放在他隨時可以拿得到的地方,經常提醒喝水,並給予鼓勵,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建立起良好的飲水習慣。
適度給白開水加點味道
如果孩子一開始還不能接受白開水,可能是因為白開水無色無味,難以下嚥,可以少量的在白開水裡添加一點果汁、運動飲料…等增加味覺的元素,並且逐次減少添加量,直到寶寶可以適應白開水為止。
從食物中攝取水分
水分的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飲水,爸比媽咪也可以讓孩子藉由喝湯、喝新鮮果汁…等方式來攝取水分;此外,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大量水分,可以讓孩子多吃一點含水量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瓜、黃瓜、番茄…等。
(網路轉載)
幼兒智能不足症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
公衛史上震撼人類的重大公害疾病「水俁病」【註7】,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被日本稱為「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
1956年左右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發生,確認後依地得名。水俁病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發病起三個月內約有半數重症者死去,孕婦和胎兒也會受到影響,而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註1】
■食米的鎘限量0.4ppm,嬰幼兒米製副食品的鎘含量標準則是0.04ppm:民眾憂心滿周歲吃米是否安全:日前消基會召開記者會指出抽查20件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中,其中4件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衛生福利部訂定之限量0.04ppm,引發許多家長的擔憂。特別是因為嬰幼兒發育不完全,吃到含有鎘的食物,可能會嚴重刺激腸胃,導致嘔吐和腹瀉嚴重可能傷腎。
■鎘存在於自然界元素!環境受污染可能吃下含鎘的食材
鎘是自然界中的元素,如果環境中受到污染,生長出來的植物、動物、魚類等,都有可能會因為透過食物鏈轉移,最後累積在生物體上。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張尊國表示:「由於臺灣未受污染農地所生產的糙米,鎘平均濃度為0.06 ppm,業者所使用的本土原料米中鎘含量在0.1ppm屬於正常,也合乎0.4ppm的標準。」
「然此次事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這些受測的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主要原料為米,且米在產品中的成分佔比可能高達八、九成,因此這些嬰兒食品要符合標準必須慎選原料,否則產品必然超標。」張尊國解釋到。【註2】
■種植環境不良,易受到重金屬影響
米飯是台灣人最常吃的主食,嬰幼兒的副食品亦常用米作為原料,若種植環境不良,稻米中可能含有鉛、鎘、砷或汞等重金屬,而嬰幼兒和兒童由於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受到這些重金屬的傷害。這些重金屬會對嬰幼兒和兒童造成腎毒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等,可能使嬰幼兒和兒童有貧血、智能發育遲緩等症狀。
■微量重金屬長期服用恐傷腦
根據2011年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刊登於《食品科學》(Food Chemistry)期刊的「High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and toxic elements in infant formula and infant foods — A matter of concern」研究指出,知名品牌Organix、喜寶(Hipp)、雀巢(Nestle)、Holle的嬰幼兒食品,皆被瑞典科學家驗出含有微量重金屬。
其中Holle牌有機米糊被檢出7.3ppb的砷、0.38ppb的鎘及0.26ppb的鉛,這類嬰兒食品的重金屬來源,可能是原料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由土壤和水中吸收重金屬,再加上稻米吸收砷的能力,約為其他穀物的10倍等特性,導致所製成的嬰兒食品含砷、鎘及鉛等重金屬。
根據2019年刊登於美國《消費者報導》的「我的嬰兒食品裡面有什麼?」全國性調查研究指出,全美168件嬰兒食品中,95%皆檢測出1~4種重金屬,檢出率由高至低分別為鉛(94%)、鎘(75%)、砷(73%)、汞(32%)。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健康的嬰兒光明的未來》的研究主管指出,這些重金屬尚無已知的安全濃度,長時間在嬰兒飲食中累積的量,身體雖可代謝排出部分重金屬,但是當它們在體內循環時,會造成傷害。該研究指出,可能造成嬰兒的智商降低,並有發展遲緩、學習力和注意力降低的問題。
另外,2019年刊登於《食品科學最新觀點》(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的「嬰兒食品和嬰兒配方奶粉中無機污染物的出現與測定」研究指出,因為他們的發育不成熟和高食物攝入量/體重比,嬰幼兒孩童更容易受到有毒重金屬的傷害,最不利的影響包括:貧血、腎毒性、發育和生殖毒性、較低智商和神經毒性作用。論文中提供穀物類嬰兒食品的限量標準,無機砷(美國)為0.1ppm、鉛(歐盟)為0.05ppm、鎘(歐盟)為0.04ppm。【註3】
■影響孩子智力與神經的五大重金屬
毒性重金屬無處不在,可經由食物、飲水、呼吸…等方式進入人體,金屬對人體的累積性危害,往往需要10~20年才會顯現出來。有些重金屬在進入人體後,會累積而導致慢性中毒,在臨床上會造成一些疾病或症狀如下:
▶ 鉛中毒:
會引發貧血、神經肌肉麻痺、兒童鉛腦症或智力較差、腎臟損傷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狀。
▶ 汞中毒:
會引發神經、腎臟、呼吸道及皮膚炎症與壞死,以及一些早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注意力渙散。
▶ 砷中毒:
雖然不是重金屬,但易污染食物或飲用水。急性中毒症狀有腹痛、血便、溶血、休克、急性肝炎、腎衰竭及抽搐;慢性中毒會有皮膚疹、胃腸症狀及末梢神經炎。【註4】
▶ 錳中毒:
通常是工作環境暴露引起的(因飲水引起的例子很少),尤其是錳的tricarbonyls易自皮膚吸收。工業錳中毒的主要作用器官是腦及肺,其中樞神經作用病變類似巴金斯氏症(Parkinsonism),動作遲緩、顫抖、寫字較小,無法倒退走路等症狀。【註5】
▶ 鎘中毒:
急性症狀類似一般食物中毒,患者會嘔吐、下痢、腹痛等;若為慢性中毒則會出現腎功能障礙,導致骨骼中鈣磷的流失,引發骨軟化症,導致骨頭疼痛,例如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鎘汙染所造成的「痛痛病」即屬之。【註4】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台灣的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物質的管理原則與國際一致,多是針對原料訂定限量,針對原料米訂有鎘限量為0.4ppm,不論任何年齡層的人,只要是吃符合標準的原料米,在正常攝食情況下,都是安全的。
薛瑞元次長並說,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為複合式食品,因此參照歐盟,針對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訂定限量標準為0.04ppm,對象是上市業者的包裝產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吳秀梅補充,去年抽驗市售包裝米600多件,有300件不僅遠低於食米鎘限量的0.4ppm,甚至低於嬰幼兒米製副食品原料的鎘限量0.04ppm,希望民眾安心。【註6】
■家長到底該如何自保,該如何預防或減少鎘的接觸?「食藥署」建議可從這三步驟做好:
1.在家中要將含有鎘的物品安全地收放好,並確保鎳鎘電池放置於孩童無法拿到的地方。
2.均衡的飲食可降低鎘經由食物或飲水的方式攝入體內。
3.鎘為菸草香菸的成分之一。避免在密閉的空間中抽菸,如家中或車內,以降低孩童或家中其他成員受到鎘的暴露量。【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風傳媒 - 「日本「水俁病」事件62周年》近2300人受害、訴訟超過半世紀 禍首企業宣稱:救濟已經結束」:http://bit.ly/2KTcPgR
∎註2
Heho健康 - 嬰幼兒米餅驗出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食藥署教3招減少鎘接觸:
http://bit.ly/2LVcRoV
∎註3
食力foodnext -「雙北地區嬰幼兒米製品重金屬檢測 4件檢出鎘含量不合規定」
http://bit.ly/3myyp7v
∎註4
「國人應重視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http://bit.ly/2LWP1Jt
∎註5
教育部 -「錳中毒」
https://bit.ly/2WF128d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符合鎘限量0.4ppm之米 衛福部:幾歲吃都安全」
http://bit.ly/34xdMCn
∎註7
水俁病 Minamata Disease 環境事件:
一種急性甲基汞(CH3)Hg中毒引起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1953-1959)發現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並因此而得名。因為當地新日本窒素公司所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含有機汞,長期污染水域,當水中的有機汞被水中的生物所吸收,再加上食物鏈的累積效應,最後在魚貝類的體內就含有濃度相當高的有機汞,人們吃了這種魚貝後,會因此而引起以中樞神經腦細胞損傷為主的甲基汞中毒,又分為急性、慢性、潛在性和胎兒性等不同類型。
水俁病的症狀輕重與甲基汞攝入量和持續作用時間有關。
▶短期內攝入1000mg時,會出現痙攣、麻痺、意識障礙等急性症狀並很快死亡。
▶短期內連續攝入500mg以上時,出現肢端感覺麻木,語言聽力障礙等症
▶長期攝入小劑量,會引起慢性中毒。
1964在新潟地區曾再出現新潟水俁病,是孕婦體內的甲基汞透過胎盤,侵入胎兒腦組織,引起胎兒性水俁病。病童有智能不足、發育不良和四肢變形等症狀,迄今仍無有效療法。
1970年日本共有116人罹患此病,其中52人不治,至今水俁病的病人仍然持續在日本各地,及全球各地出現,遭受汞污染的地區,經過數十年仍然無法清除恢復。
➤➤照片
∎註1
圖說:
「水俁病」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
在日本的中學課本里,一直沿用着這樣一幅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託着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着命運的不公。圖片中的少女患上的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公害病的“水俁病”,她是日本數十萬工業汞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食藥署 #重金屬 #鎘 #鉛中毒 #汞中毒 #砷中毒 #錳中毒 #鎘中毒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系館 /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