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持愛的距離,
才能輕鬆地愛著他人愛自己
「即使愛一個人,也要保持一段距離,這距離裡面有自由,彼此都需要的自由。」
什麼叫界線?
梅樂蒂‧碧緹幾乎用了整本書在下定義,因為要把界線講清楚,連控制與依賴的概念都不能漏掉。所以在面對我們投注情感的對象時,找出界線,才會那麼不容易。
我們先把「界線」跟「距離」兩個概念初步拿來對比,對我來說,這雖然是一個簡化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界線的方式。
設立界線,可以先想成保持距離。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想,我們除了跟他人保持距離,也可以試著跟自己保持距離。譬如,我們可以跟自己的認知與情緒保持距離。
舉個例子,我在版面上曾經分享過,當我們情緒很糟的時候,我們除了放鬆靜心之外,也可以透過自我對話,讓自己不至於陷在情緒裡。
「是心情不好,不是我不好!」
構成「我」有很多部分,「情緒」只是其中之一。同理,腦中不自主浮現的種種想法,也只是過去慣性的累積,不代表我們只能聽命行事,現在與未來都要被過去綁架。
外在發生了一件事,我們感覺到情緒波動。我們可以問自己,
「這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好像出自於目前讀書社團正要連載的吳恩瑛醫師的新書裡面,她提到的一句話。
我們人的情緒會彼此感染,我們的神經系統也會因為聲光刺激而感覺興奮,我們的角色可能處在被動而非主動。所以一件事其實跟我們關係不大,但我們又被引發情緒,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現在許多平台,許多商品,許多議題,或者許多團體,都要搶奪一個人的注意力。所以想辦法刺激一個人的情緒,想辦法讓各種事情能推到每個人的心裡,只要讓當事人認為某件事跟他有關係,自然就能成功搶奪到注意力。
問問看事情是不是跟自己有關,也是先跟自己的情緒喊暫停。我們人有時候很喜歡瞎起鬨,到處投射情緒,醒過來之後,搞半天才發現,我們是在幫別人抬轎,我們的生活依舊原樣。沒保持距離,情緒涉入太快,其實我們的心也很勞碌疲累。
當我們被罵的時候,常要想兩個問題:
第一,「罵我的人,是真心為我好嗎?」
第二,「罵我的人,了解我嗎?」
如果兩個問題都是否定,那我們的在意有什麼意義!
其實像很多網路上的酸言罵語,只是對方要發洩情緒,可能連發文內容都沒看清楚。我們沒在心理上劃好界線,自己自動進去對號入座,那等於拿一把劍往自己心裡插。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會罵人,是因為擋到他的利益了,至於我們的權益是否受損,不在他的考量範圍。很多時候我們期待互相尊重、彼此公平,但對方只在意他能佔到多少便宜。
這種情況下,如果距離拉不出來,也有人用心理素質不佳去談,或者抗壓性弱這個講法形容。我們能跟外在的人與事保持多少距離,常跟我們內在有沒有經過好好整理,能跟自己保持多少距離有關。
所以我們平時才要觀察內在的各種變化與流動,花時間跟自己相處。自己的內在搞不定,外在的訊息又一直接收,是不是我們要讓自己崩潰才能停?
然後,才能繼續談,他人給予我們情緒壓力,我們能守住界線,不為所動。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破壞界線,忍不住一時衝動,這也是要練習跟自己保持距離的原因之一。
當然,用距離來定義界線,是一種很簡化的方式。不過,對我來說,能幫助我們入門理解。
有些人因為內在的匱乏,所以一直想跟人靠近,所以才設不出界線,有時候連底線都失守。所以保持適當距離,不只是為了防衛對方,也是要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跟自己相處,能自我探索。這也是為什麼我寫了《跟自己和好》,還有提醒朋友們,要能當自己的好朋友的動機之一。
珍愛自己,常常只能靠自己。祝福懂得珍愛自己的您!
.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
【現正預購中,預計11/29上市】
練習設立界線:在愛裡保持距離,將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全部放手
博客來► https://goo.gl/MNWZf9
金石堂► https://goo.gl/BzR5oh
誠品► https://goo.gl/kTwnAA
讀冊► https://goo.gl/PksaL7
.
--------------------------------------------
洪仲清線上讀書會社團(新文章連載中)
https://goo.gl/yjssfM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79折)
https://goo.gl/fNwH8W
金石堂(79折)
https://goo.gl/P9g26T
誠品(79折)
https://goo.gl/Snaj8b
讀冊(79折)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goo.gl/C6ZSLB
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就是因為沒辦法給出身教,
所以才會一直對孩子說教
我們是誰,比我們刻意教孩子什麼,還更重要。因為我們是親子關係的起點,我們的樣子,會呈現在孩子面前相當長的時間。
所以,只想要孩子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而我們自己不用,那就說不太過去了—尤其是很多內在的特質,那些操之在己的部分。
外在的部分,當然跟時空環境有關係。譬如,上一代偶爾就會說,「我們那個時候沒有機會,你們現在機會這麼多,可以上大學、可以補才藝,就要認真學」。
不過,喜歡學習這件事,也可以是相對內在的部分。如果父母自己不喜歡學習,要孩子變成喜歡學習,本來就比較費力。
而且,如果我們真心認同,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那為什麼當父母的人自己不去做呢?嫌煩、嫌累嗎?那孩子就不煩、不累嗎?
就外在的部分來說,父母為了維持家計,可能真的時間不多。可是,回到比較內在來談,請問一下,空閒時間,父母寧可看一些哈哈笑笑就過去的節目或轉貼的笑話,還是學一些新觀念,表現出好學的特質呢?
這是身教的老觀念,不過,要做到不容易,因為牽涉許多自我成長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做給孩子看,應付應付而已,是自己要真心認同,然後付諸行動,這才有說服力。只做表面功夫,很容易被看破手腳。
如果還是回到內在來說,我們表現出越完整而真實的人性,孩子會有更多的學習。尤其更難的是,父母自己藉著犯錯的過程,歷經未知,慢慢學會站起來面對錯誤的一點一滴,都是孩子學著走人生道路的教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不想寫功課,有的父母會分享以前自己類似的經驗,自己可能怎麼克服,或者一直沒辦法克服。但是有的父母,就是直接要求孩子要把功課寫完,完全避談自己以前也可能有惰性,只想孩子給出一個讓父母滿意的結果。
所以相對於完整而真實的人生,有些父母可能呈現的是,片段而扭曲的人格模板,非常理性化又難達成,然後要把孩子套進去。套不進去,還會把罪過都推給孩子,說是因為孩子不成材。
肯認錯的父母懂得謙虛,知道自己不足,才有學習的動機,才比較有機會積極面對困境。由於現代社會過於複雜,謙虛的父母,願意跟孩子一起探索人生,教學相長,而不是自以為是萬事通,常給孩子否定。
尤其是父母因為犯錯,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靠自我肯定與鼓勵,讓自己能修補與繼續改變。父母對於這個歷程如果足夠熟悉,那麼,孩子也犯了錯的時候,這樣的父母就會嘗試著增強孩子心理的能量,讓孩子學習這一輩子都用得到的內在能力,而不是一下子就幫孩子承擔結果,雖然這樣暫時比較快且省力。
更重要的是,父母藉著自己的樣子來教導孩子,要對自己時時保持好奇,知道自己的限制,容許犯錯。如此,孩子知道錯誤並不是那麼不可接受,常是有所追求的必經道路,那就更有勇氣為自己努力。
那麼,具有啟發性的父母,就會願意嘗試很多新的事物,以身作則,帶領著孩子,探索許多可能性,也藉此認識自己。而不是自己每天過一樣的生活,然後希望孩子的將來可以與我們不同。
有些人,就是因為沒辦法給出身教,所以才會一直對孩子說教。好像說了一堆話,處罰得昏天暗地,情緒弄得很緊繃,才能告訴自己、告訴他人,自己有在教。
.
--------------------------------------------
【新開班 - 父母成長班】http://0rz.tw/GhPqz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獨家限量印章親簽版(兩本75折)
https://goo.gl/mXkKR9
金石堂—限量親簽版+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P9g26T
誠品—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Snaj8b
讀冊—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徵件 &『健康人氣王』人氣投票
http://events.everydayhealth.com.tw/page/18
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們是誰,比我們刻意教孩子什麼,還更重要,影響更深遠。因為我們是親子關係的起點,我們的樣子,會呈現在孩子面前相當長久的時間,說不定是孩子這輩子認識最久的人。
所以,只想要孩子努力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而我們自己可以輕鬆隨便,那就說不太過去了—尤其是很多內在的特質,那些操之在己的部分。
外在的部分,當然跟時空環境有關係。譬如,上一代偶爾就會說,「我們那個時候沒有機會,你們現在機會這麼多,可以上大學、可以補才藝,就要認真學」。
不過,喜歡學習這件事,也可以是相對內在的部分。如果父母自己不喜歡學習,要孩子變成喜歡學習,本來就比較費力。
而且,如果我們真心認同,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那為什麼當父母的人自己不去做呢?嫌煩、嫌累嗎?那孩子就不煩、不累嗎?
就外在的部分來說,父母為了維持家計,可能真的時間不多。可是,回到比較內在來談,請問一下,在空閒時間,父母寧可看一些哈哈笑笑就過去的節目或轉貼的笑話,還是學一些新觀念,表現出好學的特質呢?
這是身教的老觀念,不過,要做到不容易,因為牽涉許多自我成長的努力。而且不只是做給孩子看,應付應付而已,是自己要真心認同,然後付諸行動,這才有說服力。只做表面功夫,很容易被看破手腳。
如果回到內在來說,我們表現出越完整而真實的人性,孩子會有更多的學習。尤其更難的是,父母自己藉著犯錯的過程,歷經未知,慢慢學會站起來面對錯誤的一點一滴,都是孩子學著走人生道路的教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不想寫功課,有的父母會分享以前自己類似的經驗,自己可能怎麼克服,或者一直沒辦法克服。但是有的父母,就是直接要求孩子要把功課寫完,完全避談自己以前也可能有惰性,只想孩子交出一個讓父母滿意的結果。
所以相對於完整而真實的人生,有些父母可能呈現的是,片段而扭曲的人格模板,非常理想化又難達成,然後還可能硬要把孩子套進去。套不進去,還會把罪過都推給孩子,說是因為孩子不成材。
肯認錯的父母懂得謙虛,知道自己不足,才有學習的動機,才比較有機會積極面對困境。由於現代社會過於複雜,謙虛的父母,願意跟孩子一起探索人生,教學相長,而不是自以為是萬事通,常給孩子否定。
尤其是父母因為犯錯,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靠自我肯定與鼓勵,讓自己能修補與繼續改變。父母對於這個歷程如果足夠熟悉,那麼,孩子也犯了錯的時候,這樣的父母就會嘗試著增強孩子心理的能量,讓孩子學習這一輩子都用得到的內在能力,而不是一下子就幫孩子承擔結果,雖然這樣暫時比較快且省力。
父母常解決不了自己內在的挫折,就會常給孩子原本不屬於他的挫折。
更重要的是,父母藉著自己的樣子來教導孩子,要對自己時時保持好奇,知道自己的限制,容許犯錯。如此,孩子知道錯誤並不是那麼不可接受,常是有所追求的必經道路,那就更有勇氣為自己努力。
那麼,具有啟發性的父母,就會願意嘗試很多新的事物,以身作則,帶領著孩子,探索許多可能性與未知,也藉此認識自己。而不是自己每天過一樣的生活,然後希望孩子的將來可以與我們不同,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
有些人,就是因為沒辦法給出身教,所以才會一直對孩子說教。好像說了一大堆話,處罰得昏天暗地,情緒弄得很緊繃,才能告訴自己、告訴他人,自己有在教。
.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內在動機外在動機例子 在 動機心理學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動機的定義,心理學動機理論,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理論,動機理論三因子,動機理論舉例,動機舉例,動機目的,動機怎麼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