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帖街暫不清拆,卻最終拆掉;皇后碼頭「暫別數年」,十二年仍重置無期。以上例子,反映林鄭玩弄語言偽術,「暫」字充滿游移性,我們仍然可以對林鄭有期望嗎?我們還要相信《逃犯條例》不會借故重推嗎?明天,上街吧。
【皇后碼頭今何在】2007年7月30日,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親自撰文:「我們期待皇后碼頭暫別市民數年後,會在中環新海濱重新展現她的風采。」
喜帖街暫不清拆,卻最終拆掉;皇后碼頭「暫別數年」,十二年仍重置無期。以上例子,反映林鄭玩弄語言偽術,「暫」字充滿游移性,我們仍然可以對林鄭有期望嗎?我們還要相信《逃犯條例》不會借故重推嗎?明天,上街吧。
出處:《明報》
原文如下:
平衡保育發展暫別皇后碼頭
前言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與保衛皇后碼頭人士昨日在皇后碼頭舌劍唇槍,今日本版特刊出辯論雙方(林鄭月娥局長以及現正在皇后碼頭絕食抗議的本土行動成員陳景輝)的來文,讓讀者客觀分析雙方的觀點與論據。——編者
我昨天出席了兩個在皇后碼頭舉行的公開論壇,與多個專業團體、保育人士和市民,就香港保育、發展、市區重建和城市規劃課題交換意見。我也和一些自4 月起留守皇后碼頭的朋友真情對話。在與各方人士公開和坦誠的交流中,雖未達成共識,但應增加了彼此對這些重要課題的理解,為日後的溝通開拓了廣闊平台,也強化了特區主要官員走入群眾、聽取民意,與公民社會理性討論的信念。
無法接受「不遷不拆」的苦衷
政府無法接受保衛皇后碼頭人士「不遷不拆、原址保留碼頭」的要求,是有苦衷和理據的。遷拆皇后碼頭是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工程的一部分,讓這個中區最後的填海工程能按計劃完成,提供土地建造有迫切需要的道路網絡,包括P2 路和貫通港島北岸的中環灣仔繞道主幹道路,以紓緩這一帶的交通擠塞。實際上,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工程籌備經年,是由80 年代開始規劃、90 年代展開的中環填海計劃的最後階段。有關工程2000 年經公眾諮詢後通過所需法定程序,02 年獲立法會撥款35億6150 萬興建。工程03 年開展後曾遭司法覆核挑戰,最後亦經高等法院裁決,確立了工程合法和有效。
此外,有關對皇后碼頭歷史價值的討論,亦早於2000 年開始。2000 年11 月,當局就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工程諮詢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古蹟辦決定委託顧問提交《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工程範圍內的歷史建築物與構築物調查報告》。古物諮詢委員會考慮過該調查報告後,並不認為有必要或有理由作出原址保留皇后碼頭,或把碼頭遷移至其他地點保存的建議。古物諮詢委員會其後分別在02 年3 月和06 年12 月(即天星碼頭拆卸後)再次就皇后碼頭遷移計劃發表意見,委員會都沒有提出原址保留碼頭或為碼頭進行歷史評級工作。本年5 月9 日委員會在考慮各個關注團體就保存碼頭而提交的意見後,首次討論碼頭的評級。投票結果是12 名委員投一級、10 名投二級及3名投三級,將碼頭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我們必須先移走皇后碼頭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包括地面和海底)和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範圍內的3 項重要基礎設施有根本的衝突,包括機場鐵路延展掉車隧道、連貫中環主要雨水排放系統的雨水暗渠和藉以紓緩民耀街╱港景街與康樂廣場╱干諾道中交匯處交通擠塞的P2 路。換句話說,要原址保留皇后碼頭,必須放棄或修訂上述3 項重要基建。自今年初,政府的相關部門與專業團體磋商,聆聽了有些團體提出的保存皇后碼頭方案。但幾個原址保留的方案都是技術上不可行,或存在不應冒闖的工程風險。顧及到上述3 項基建對鐵路安全及發展、防洪和紓緩交通擠塞的重要性,政府遂向立法會建議先遷走碼頭使填海工程繼續進行,日後在中環新海濱覓地重置。
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工程至今已進行了一大半,皇后碼頭的碼頭功能亦已遷到新建的9 號碼頭,我們不能罔顧法律程序、合約精神和公眾利益,貿然將工程叫停。事實上,除了在「不遷不拆」的問題上仍有分歧外,政府和保育團體及關心皇后碼頭的人士,已凝聚了很好的共識。經立法會上月批准額外撥款5000 萬元,我們正為保存皇后碼頭展開詳盡和有效的工作。相信任何人士細閱我們上周(7 月24日)提交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交代有關保存皇后碼頭詳情的文件,都不會質疑政府盡力保存皇后碼頭的誠意,先遷移後重置,是務實進取的方案。在中環填海計劃第3期工程所涉範圍、所持理據和所作的廣泛深入討論的大前提下、我們已在發展和保育中,取得了應可為廣大市民所接受的平衡做法。
回顧這幾年從保護維港到保衛皇后碼頭,市民對維多利亞港和文物的關心和訴求,政府已作出積極的回應:
●自然環境和文物的保護,發展和保育並重,已成為特區政府施政的重要部分;
●政府已公開保證在完成配合中環灣仔繞道的中環三期和灣仔二期填海工程後,不再在維港北岸進行任何填海;
●灣仔二期填海經廣泛、深入的公眾參與後,擬議填海的範圍已大幅減少;
●政府致力與市民攜手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中環新海濱,提供更大的公共空間讓市民享用。有關的公眾參與研究工作亦已展開。
04 年成立的共建維港委員會在新一屆任期內將繼續在上述工作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很高興李焯芬教授已同意繼續擔任委員會主席,我們亦即將發信邀請相關團體提名代表擔任委員會成員。
正如我上周在立法會上指出,根據中環填海計劃第3 期的合約條款,我們本應於07 年2 月23 日把皇后碼頭所在位置的用地移交承建商。現在已延誤了超過5 個月,對工程整體完工日期和因承辦商可能索償而出現的開支,已經造成不良影響。
呼籲盡快以和平方式離開碼頭
為了盡早移交工地予承建商,我們很快會展開皇后碼頭的保存工程。我們呼籲目前在皇后碼頭的保育人士盡快以和平方式離開碼頭,好讓圍封碼頭的工作得以順利展開。在圍封碼頭用地後,我們會開始逐一小心拆除並妥善保存碼頭的鐵器、非結構部分、混凝土上蓋和斜尖屋頂、混凝土柱和兩幅受力牆的石面。這些組件會被運往大嶼山的臨時貯存庫妥為保存,待日後重置。
規劃署現正進行「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我們會藉此研究探討重置皇后碼頭的選址和設計方案。對此我們持開放態度,並不排除在原址重置碼頭的可能性。規劃署正製作模型,在下一階段的公眾參與展示不同的方案,包括原址重置,讓公眾提供意見。待研究完成後,我們會定出重置皇后碼頭的位置。
我們已在填海工程的迫切性和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規限下,拿出最大誠意和作出最大努力來平衡發展與保育的需要。我們期待皇后碼頭暫別市民數年後,會在中環新海濱重新展現她的風采。【小題及着重點由編者所加】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8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建築專題課堂──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坑口文曲里公園介紹傳統中國園林的特色、現代公園的設計理念和與園林相關的參考書籍。 分段: 0:16 中國園林特色介紹 14:46 現代公園設計理念 17:33 參考書籍介紹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的推薦目錄: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八卦
【 #全民學古蹟小知識:香港出產的蘇格蘭牛奶】
現時在巿面上的香港鮮奶,都是來自內地牧場。其實,香港曾有大型牧場每日出產本地牛奶,規模之大更媲美外國!現在就帶你找尋真正的「香港新鮮製造」!
這個香港唯一的本地大型牧場,座落於薄扶林整個山頭,橫跨了數碼港山坡、華富邨、置富花園、薄扶林職業訓練局及瑪麗醫院一帶。
故事起源於十九世紀,蘇格蘭外科醫生孟生(Patrick Manson)看準華人對健康食品的需要以及本地洋人對新鮮牛奶的需求,成功遊說5位商人出錢支持,並於1886年斥資三萬元,從英國購入80隻乳牛,在香港建立牧場帝國!
舊牛奶公司經營近百年,可謂養活了幾代薄扶林村民。牧場全盛期擁有超過1500隻乳牛,還有家禽和豬隻。1972年,香港置地向牛奶公司發動股權收購戰,最終「置地飲勝牛奶」。直至1983年,因內地亦有牛奶供應,舊牛奶公司盈利下降,牧場正式結業。
牧場的遺跡眾多,其中最為人知悉有八角牛棚、高級職員宿舍及草廬。可惜,遺跡的命運各異,只有位於伯大尼修院範圍内的八角牛棚被保育下來,以及建於1887年的高級職員宿舍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並計劃活化成博物館。至於其他遺跡,雖然被評為不同等級的歷史建築,現時卻因為欠缺打理,變成叢林之中的廢墟。
古建築或文物,可通過古跡辦被評定為不同等級的「歷史建築」或「法定古蹟」。然而,得到評級的古蹟常中不乏未有妥善保育的例子。問題究竟在評級制度還是保育政策?城市發展與保育又如何取捨?這留待大家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發掘更多精彩古蹟?現時於 #明報出版社網上書店購買《線下導賞:屢見仍鮮的香港古蹟》,即可享獲七五折的折扣優惠!
買書連結:https://bit.ly/3enDmzu
優惠碼:mpp21yxb
《線下導賞:屢見仍鮮的香港古蹟》
各大書店及明報網上書店有售
#尋蹤覓蹟 #香港 #古蹟 #明窗出版社 #歷史 #全民揾古蹟 #牛奶公司建築群遺址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八卦
【十年超過20歴史建築被拆 林鄭認什麼叻?】
中環灣仔繞道通車,林鄭月娥趾高氣揚,話政府基建又搞得好,保育又搞得好,總之乜都好。
基建搞得好唔好,或者更根本地問,搞咁多基建好唔好,相信市民睇到沙中線的混帳,以及公立醫療體系的窘境,應已有自己的判斷。反而保育搞得好唔好,可能唔係咁多市民了解,我在這裏說兩句。
林鄭經常提住的,是2008年皇后碼頭風波後由她建立的「活化歴史建築伙伴計劃」,政策內容簡單說,就是畀錢NGO去管理一些由政府擁有亦不打算拆的歴史建築,例子包括長沙灣的雷生春和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
計劃有其正面之處,正如發展局今日剛剛通過10億基金資助非政府組織使用閒置政府土地和空置學校的計劃,不過十年前和十年後的問題都是,政府只願意搞些聊備一格的項目,派些錢畀機構洗,養住一大班人,大家開心,卻不肯對千瘡百孔的制度進行根本改革。
香港歴史文物保育制度始於1970年代的《古物古蹟條例》,該條例是英國類似法例的移植,兩地都有古蹟和評級歴史建築的指定,但關鍵的分別是,在香港只有法定古蹟才受法例保護,而在英國則連獲評級的歴史建築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法例保護(譬如不同級數的歴史建築可進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大家可能說,咁對法定古蹟有保護都好過冇吖。這個當然不錯,問題是香港只有180個法定古蹟,而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則多達974幢,另外還有400多幢未獲評級的歴史建築。即是說,目前香港絕大部分歴史建築都只得到政府口頭上的肯定,完全沒有法定保護,這對於先進國家或城市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由於千多幢非法定古蹟的歴史建築中,大部分都是由私人擁有,只要價錢夠高,就連理應視錢財為身外物的宗教團體,都會和地產商合作,拆毀宗教建築來起新樓,其他私人公司業主更不在話下。有網友統計過,由2010年至今,已經有22幢歴史建築被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04163776422099&id=227153534123132 ),而且陸續有來。
唯一能夠阻止此趨勢的工作,不是林鄭月娥式派幾億大家開心下的活化計劃,而是修訂超過40年都冇檢討過的《古物古蹟條例》,加添對獲評級歴史建築的法定保護。在星期二的發展事務委員會上,我提出的這個動議意外獲得通過,說明無論民主派或保皇派,對修訂法例起碼不抗拒。
下次聽到林鄭話香港的保育工作做得好,大家識得反駁啦。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評價
「建築專題課堂──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坑口文曲里公園介紹傳統中國園林的特色、現代公園的設計理念和與園林相關的參考書籍。
分段:
0:16 中國園林特色介紹
14:46 現代公園設計理念
17:33 參考書籍介紹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TSvtPyW6eo/hqdefault.jpg)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評價
「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由註冊園境師古兆奉先生,透過位於大埔的綠匯學苑,分享古蹟活化的理念,如何保留當中的歷史記憶,而又兼顧現今環境生態、工程等的種種考慮,讓古蹟在現今社會產生新的意義。
分段:
00:43 古蹟歷史及活化理念
03:02 保留歷史記憶
04:25 現代工程考慮
07:43 環境生態考慮
11:37 推廣綠色生活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YRXRxvwLAM/hqdefault.jpg)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評價
「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由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馬冠堯先生,講述終審法院大樓的發展背景、設計、歷史痕跡和修復活化。
分段:
00:51 發展背景
19:59 建造、設計與象徵
32:10 歷史痕跡
43:45 修復活化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10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74Ngqy0QC8/hqdefault.jpg)
香港文物保育例子 在 【概念通通識】香港的文化遺產保育工作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簡介文化遺產的定義,以及 香港 政府 保育 文化遺產的工作。短片中所使用的素材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均為研究院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研究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