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外交]「港台雙城論壇」與「台港身份認同」
台灣是香港人最愛的旅遊點之一,由香港坐飛機出發,不用兩小時就可到達台灣各地,而台灣的夜市、書店、民宿等,都是不少港人的心頭好。加上台灣物價比香港低,生活節奏較慢,兩地文化差異又不是太大,種種因素都吸引香港人移居台灣。由於台灣移民門檻低,中產家庭或退休人士都有能力負擔,加上香港前景不明,移居台灣的港人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人數由2013年的4000多,上升到2014年的6900人,比到美國(2200人)、澳洲(1900人)、加拿大(800人)的都多。移居到台灣的香港人多以台北市、新北市為家,因「雙北」有較多金融和酒店業,適合港人謀生,而且相比起重工科的南部大學,台灣北部大學也更看重經濟、金融等科目。近年還有不少年青人希望到台北開辦民宿,以逃避香港急促的生活節奏。那是否代表香港的宜居指數、乃至文化土壤,已遠遠落後?
台北Vs 香港:「慢生活」 Vs「國際化」
某程度上,確是的。台灣在2002年制訂《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把「文化創意產業」例為十大目標之一;在更早的1999年,台北市開放了「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供文藝界人士作表現和展覽,口碑頗佳。這些香港不是沒有,例如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已提出要在西九地段建立文化區,並在當中設立劇院、博物館等設施,但時至今日,文化區仍未成形,而且醞釀得相當由上而下。雖然香港都有以活化古蹟作為藝術中心的例子,如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和曾是已婚警察宿舍的「元創方」,但這類活化例子的規模和口碑,亦比不上台北的1914文化區。至於軟件的文化氣息,在香港的主流社會,幾不存在。
去年9月,台北的藝文界草擬《台北市市民文化宣言》,其後搞了連串論壇和活動。當時還在競選台平市市長的柯文哲,也曾作公開回應,對宣言中強調台北文化主體性和在地文化的部分表示認同,聲言自己也希望把台北打造成亞洲的文化首都。類似的說話,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也講過。劉維公曾在香港《頭條日報》的專訪中表示,「很明白台北不似歐洲大城市般有古大教堂或廣場」,又指出「台北的優勢在於簡單的生活和『Slow Life』,而當局就要把這原有特色寫入政策中」。
然而,香港絕非一無是處。如果台北的本土文化賣點就是「慢生活」,和輕鬆的生活節奏,那香港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就應該重點推動國際化,同時強調自己是中西文化的文匯處。畢竟,香港沒可能照抄台北的慢生活;反而,香港的本土特色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就正如民政事務局介紹其文化政策願景時,第一句就是「香港成為一個國際文化大都會,植根於中國傳統且融會多元文化」。
事實上,香港比台灣更加面向國際,例如有較好的英語能力,同時政府也積極宣傳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龍應台曾經這樣比較香港和台灣:「香港人和台灣人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台灣人在多年的政治封鎖之下,很不幸地已經相當與國際社會脫節,而香港人,由於歷史所提供的多種族、多元共處環境,以及做為中西交匯點的地理條件,很自然地感覺與國際同一個脈動。」香港文化的賣點可以是香港的多元文化;又或者,邁向國際的多元文化,其實已是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不少「本土派」不自覺而已。假如台式「慢生活」和港式「國際化」可以互為補足,大概是不少人的理想人生。
繞過政治禁忌的台港雙城論壇
說到底,香港人雖視台灣為旅遊熱點、甚至移民理想地,但目前為止,香港民間與台灣的接觸,依然是不太系統化的交流。真正到台灣留學、移民以至投資、做生意,簡單如經營一間甜品店、民宿,還有不少切實的計劃和程序需要注意。既然香港人對台北有好感,兩地又有沒有官方的交流活動?答案是有的,理論上。例如「台北-香港城市論壇」(下稱:論壇)曾經在2000、2001和2013年三度舉行,目的是促進兩地的交流,2013年論壇的主題為「活化都市風貌,開展雙城新頁」,有兩地官員、專家、學者出席。代表香港出席論壇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論壇後在網誌表示,「隨着經濟急促發展,港台兩地都要接受在都市更新、古蹟活化、文物旅遊、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挑戰」,又指「台北在環境保護和文物保育方面都相當有成績,並值得香港學習」。雖說是官話,但似乎也跟香港人對台北的印象差不多。
然而,這並非常設框架,對一般人而言,完全可有可無。其實,這是潛力無限的。最近,新任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拋出「兩國一制」,遭不少藍營和內地媒體攻擊,指他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交流,已經連續5年舉辦的「上海-台北雙城論壇」或遇阻力中斷。這正正體現香港的相對優勢:香港與台北組建的「雙城論壇」,由於「香港」和「台北」的城市對口,避開了政治正確的爭議,又相對能淡化「一國」的壓力,理應能繞過政治枷鎖,較務實地交流「落地」的城市民生議題。港台政府之間,乃至民間組織,如能合作多辦其他框架建設,優化儲般接觸溝道和程序,例如在就業、升學、投資等有優惠計劃,民間的接觸當能更加便捷,也讓香港人更有效地在台灣發揮「香港精神」,或謂香港軟實力,最終建立「慢生活」加「國際化」的「台港身份認同」。這模式一旦落實,香港還可考慮與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城市建立「論壇式溝通」,重新建立國際城市的地位,否則,就難逃成為只能搞「內交」的沒落威尼斯了。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3月
延伸閱讀:廣州灣
on.fb.me/24XhSNs
#台灣 #香港 #身份認同 #文化政策 #兩國一制 #雙城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8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由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先生,講述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和現況,當中的爭議與平衡,並分享618上海街活化項目的特色、保育方法和經驗。 分段: 01:42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發展 09:49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現況 15:38 保育爭議與平衡 31:23 項目分享:61...
香港文物保育爭議 在 Knowhere Facebook 八卦
[螞蟻搬家]
江戶東京建物園
一直聽聞江戶東京建物園的厲害,把難以原地保育的文物建築,小心拆掉後遷移至園內,然後重組修復。
年初終於有機會一訪,東京小金井公園內的戶外博物館,寫了一篇簡單介紹,放在PMQ元創方的專欄。
你未必認同這樣一種保育建築的手法,但它的而且確示範了,對一磚一瓦的敬重和巨細無遺。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MQHK/posts/1131536290291724
———————————————
螞蟻搬家,重塑一個時代
動畫大師宮崎駿經常流連的「圖書館」是怎樣的?
那地方叫作「江戶東京建物園」:一個沒有書本的世界,可供參考的,是一幢幢珍貴的歷史建築。
1993年落成的建物園,位在東京小金井公園內,佔地七公頃,是日本極少數戶外博物館之一。
那些散落東京各地,難以保育但文化價值極高的歷史建築,二十年來逐一被遷移至此,開園之初有十三座,至今數量增至三十,包括農舍、住宅、澡堂、照相館、居酒屋等,橫跨江戶至昭和初年。
給拆下來的建築,連帶本來放在裡頭的每一件家具貨品裝飾陳設,統統遷到園內重組修復,然後展出。
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於1985年成立,位置剛巧在建物園附近,見證博物館誕生;而他不時往該處散步,沿路建築都成靈感,孕育為《千與千尋》的場景:電影中大大小小的建築,顯然參考園內樓房而繪製,比如文具店「武居三省堂」,一整排高於牆壁、擺放文具的抽屜,就是湯屋爺爺中藥櫃的原型。
兩者有來有往,後來園方的吉祥物「江戶丸」,由宮崎駿負責設計,靈感來自園內時有出沒的毛毛蟲;2014年園方舉辦過「吉卜力的立體建築展」,特別展出動畫中經典建築的模型、製作過程等,方便戲迷實地比對,親密關係不言而喻。
建物園的出現,除了為研究日本建築打開一面窗口,供應創作養份,尚有更重要的社會意義:每一幢展品都屬歷史真跡,空間運用及佈局均與遷拆前一模一樣,絕非仿製或模型,說得上文化財產,透過建築呈現某段時空的民生風貌。
譬如大正時期(1912-1926),日本受歐洲浪漫主義影響,西洋現代式建築冒起,當中表表者,要數到前川國男的故居:日本近代建築師,曾經留學法國,是日本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推手。
二次大戰期間,他在建材嚴重短缺下建造大屋,放棄鋼筋混凝土設計,以磚瓦作頂,佐以大量木材,意外地保留傳統和式韻味,內部結構可是異常摩登,強調工整對稱、採光度與空間感,並且加設書房、傭人房及西式衛浴等,既古亦今,和洋共融,在當時來說非常破格,是劃時代作品。
園內還有一條昭和年代的商店街,雲集花店、五金行、醬油店、旅館、料理亭等,街道經過堆砌,然而所有店舖都屬真有其戶,如實展示那些年的平民日常。
像已成拍照熱點、1929年啟用的「子寶湯」,男湯以神聖的富士山壁畫作背景,女湯則是鄰近山腰景致,唯有隔著高牆去遠眺(或想望)聖山,反映出某個年頭性別待遇的迥異。
站在古蹟保育角度,這麼一種原地拆卸、覓地重組的手法,或許少不免惹來爭議:當建築離開所在地,跟地區歷史(以及曾拉上關係的使用者)脫勾,是否還能完整無誤地留得住人文涵義?
但無可否認,這些大宅、花店、五金行、醬油店……因為一場螞蟻搬家式的壯舉,具體地封存著當代建築美學,並將繼續為後人帶來啟發。
而日本人巨細無遺的精神,既得以讓年代印記絲絲入扣地呈現,也為經常面臨古蹟保衛戰役的香港,提供了值得思考的示範:敬重一座精彩建築,等於敬重一個城市的過去。
最後留住的不獨樓房,還有身份的憑證,以及一份對美麗該有的堅持。
江戶東京建物園
小金井市櫻町3-7-1(都立小金井公園內)
http://tatemonoen.jp
香港文物保育爭議 在 TUGO CHENG Photography Facebook 八卦
有超過60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的保育問題近日惹起爭議,古蹟辦提出將其歷史建築評級定為三級,不少意見則認為戲院頂部的拱橋式結構獨特,應給予更高評級。然而更高的評級是否就能令此歷史建築逃過被清拆的命運?
香港的歷史建築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法定古蹟,受條列保障;第二類則是已評級的歷史建築,評級機制本身仿效英國,但在根本上有天壤之別:英國的歷史建築評級具法定效力,任何人士要進行清拆或改建等必須申請特定許可,否則屬刑事罪行;而香港的評級屬參考性質,是行政措施而非法定保護,故一級和三級歷史建築的法定地位其實分別不大。雖然受清拆威脅的一級歷史建築可被列為暫定古蹟,但一般只維持12個月,期間政府和私人業主若不能達成保育共識,該建築仍然難逃厄運,何東花園正是例子。有見及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將私人歷史建築列為受保護的法定古蹟,但過程困難重重,業主可透過法律程序提出反對和呈請,而政府亦須依法賠償,當中涉及公帑故必須小心處理。為避免法律爭議,政府盡可能會與業主事前達成共識,可是問題複雜,成功個案少之又少。
作為行政措施,香港的歷史建築評級制度旨在為不同評級的歷史建築提供保育準則,同時透過通報機制讓政府有機會與私人業主協商雙贏的保育方案。可是因為評級本身不具法定地位,整個機制純屬自願性質,成功保育與否完全取決於業主意願。曾經有業主得悉其二級歷史建築原來不受強制保護後,便拒絕與古蹟辦商討保育方案。而通報機制本身亦存在漏洞,2013年的審計報告便指出有已評級的歷史建築被拆卸而古蹟辦事前未獲通知,可見評級制度在本質上和運作上均有待改良。
皇都戲院的歷史建築評級再次喚起社會對保育的關注,而市民普遍亦期望評級能更有效反映歷史建築的價值和政府對文物保育的決心。然而更高的評級始終不具法定地位,實質效果有限。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對症下藥,如爭取擴大法定保護的框架、改善行政措施的執行、增加建築保育的資源(如稅務寬減、財政和技術支援等),在不同層面軟硬兼施地改變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生態。此外,政府亦應加強公民教育,令市民和業主更了解歷史建築的意義和價值,在不同崗位為保育出力。
#heritage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hongkong #culture
香港文物保育爭議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由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先生,講述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和現況,當中的爭議與平衡,並分享618上海街活化項目的特色、保育方法和經驗。
分段:
01:42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發展
09:49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現況
15:38 保育爭議與平衡
31:23 項目分享:618上海街
41:26 如何裝備自己以參與保育事業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
香港文物保育爭議 在 【字幕】古諮會主席蘇彰德:歷史建築物五花八門保育活化如何 ... 的八卦
蘇彰德# 保育 #歷史建築物#恒傳感言#灼見名家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於 香港 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談節目中表示, 香港 擁有濃厚城市文化底蘊 ... ... <看更多>
香港文物保育爭議 在 「保育歷史古蹟會阻礙香港城市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 ... 的八卦
有人說適當保育文物能夠吸引旅客,將新舊建築融合,成為該區特色,帶動香港 ... 對保育歷史古蹟持不同意見的團體造成的爭議越來越多,不同的團體與政府角力,造成社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