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創作〈小情歌〉,寫下這句歌詞:「我想我很適合/當一個歌頌者」,2019年,我引申創作了〈歌頌者〉這首歌,「歌頌者」三個字我自引〈小情歌〉歌詞。今天,他卻表達「歌頌者」三個字,是他給的建議,讓我不可置信。
從兩年前這件事發生以來,除了法庭上,我從未公開談過此事。我一直不懂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直希望是一場誤會,也一直覺得或許不談論,是對心中那位曾視為父親的人,最後的尊重、寬容與一點保護。但事實上,這樣的盼望落空了,一次又一次,我終究心死了,也覺得必須好好對關心我的你們交代一次這些事。
【事件經過】
我和林先生在2008年有簽署一份詞曲授權合約,原訂2014年底結束,而因我信任對方,一直自動延續到2018年底。
2018年的9月20日,我跟林先生約在他家開會,我向他表示,覺得自己快40歲了,一直以來感受到人生無常,我擔心自己要是突然死掉,家人什麼都沒有,希望詞曲版權拿回來自己處理,他也同意。
我認為依照我們十多年來互相信賴的關係,當面口頭講是比較尊重的方式。我10月26日寄發存證信函提及此事,怕嚇到他,我也先用LINE知會他,他也表示沒問題。
接著在12月6日,我們簽署「合約終止協議書」在雙方律師見證下,確認詞曲合作終止,也將10月26日的存證信函寫進終止書,以「全部遂其所願」表示同意。林先生也親自在電話裡跟環球版權總經理確認以後我會自己處理版權,也發訊息給我「12月31日前這些轉移的對象都會知道你即將自己做」。
原先我想讓一切靜靜落幕,而林先生要求我擬稿,必須在12月31日公開聲明,對外表示以後我將自己處理自己的工作。我記得他一直告訴我要「妥善處理、好聚好散」,並且希望我們能「樹立典範」,告訴大家,不是每一個藝人跟經紀公司結束都要撕破臉。後來也公開聲明結束合作,沒有一點點讓我懷疑我們還有存續任何合約的可能。
一直到2019年4月,我突然收到他的存證信函,我非常錯愕,何況中間我多次在節目上演唱自己創作,他從未有任何反應。收到存函後我不斷跟他聯絡,好幾天他不接電話、我用各種通訊軟體訊息他也不回,最後用email,他才回覆宣稱詞曲授權還在他身上。
沒多久,林先生開始對我提起假處分、民事訴訟、甚至到刑事,還把我所創作的歌名搶註商標。我的律師苦笑地說:「他送給你全餐耶」。
10月,在被告後第一次見到林先生,記得檢察官希望能促成和解而問他「如果要和解,你的條件是什麼?」我記得他表示「我希望他把寫給蘇打綠的所有詞曲都給我,我想keep住我跟蘇打綠的美好回憶!」我記得檢察官當場回應他「這要求已經超出案件範圍,你告『吳青峰』,現在卻要求『蘇打綠』,連我都覺得強人所難,你怎麼能要求他接受,不要講得很漂亮說是美好的回憶,但其實你是想要某些東西。況且現在都告了,也不美好了。」後來我嘗試庭外再約他和解,他提出的條件依然是「繼續授權所有蘇打綠發表過的詞曲,要使用不需經我同意」,並告訴我「只有他知道我的歌怎麼用最好」。當時訴訟的開端是〈歌頌者〉這首歌,和解條件卻是「蘇打綠過去和未來的歌」,過去近百首歌曲,甚至未來我還沒寫的歌?難道不令人懷疑這才是目的嗎?
【一次又一次的死心】
經過幾次出庭與報導,很多人漸漸發現這件事,但你們不知道的是,你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兩年多來,我不斷收到無數書狀,幾週一次,一次動輒數十頁。應該談法律的書狀,卻成為一次比一次荒謬且攻擊性、情緒性的字眼。你們偶然看到報導覺得氣憤的,卻是我的日常心碎。
合意不續約,安分守己唱自己的歌,卻被形容成「無視法紀,不斷膨脹放大自身之權利。」;
為了承接他瞞著我簽的合約,卻被說成「違約在先,企圖霸王硬上弓」;
一個創作者、著作權人反被「被授權人」稱為「不潔之手」;開庭被往事勾動而難過,卻被描述為「其妄尊自大、不可一世的霸道心態與作法,與其前次開庭時的楚楚可憐形象,根本南轅北轍、判若兩人。」;
在高雄演唱會前被觀眾質疑我不能唱自己的歌,卻說我是「利用『創作者不得演唱自己的作品』之悲情訴求,企圖博取大眾之同情,以炒作演唱會熱度之宣傳手法」;
說一個中文系畢業生「曲解電子郵件文字到這種程度」;
連林先生當時委任的律師,都出庭作證所有人都很清楚三份合約皆已結束。對方卻可以寫成是林先生「隱忍退讓,百般之退讓與成全」,說我「令人瞠目結舌」;
當對方提出假處分,要求法院令我四年四個月內不能使用自己作品,他們說凍結我的作品「影響不大」。為了抗辯,我們提出《太空人》的銷售,以及過往歌曲紀錄,這時對方回應「辯稱因為銷售量大所以就應該容忍其侵權云云⋯⋯然還以此沾沾自喜⋯⋯豈非財大氣粗者就可以任意侵權而可以不負法律責任」、「小情歌歌曲並非著名,亦未與『吳青峰』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小情歌歌曲僅有1619萬次之觀看次數⋯⋯實難謂其非過於膨脹自身之評價」、「無與倫比的美麗僅有1019萬次之觀看次數」等等辯稱凍結我的作品,對一個創作歌手影響不大。
這樣的言語已歷時兩年,在此所提也只是冰山一角,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寫書狀的林佳瑩律師、張志朋律師的言語,還是林先生本人的意思,但無論如何,就算是律師的意思,肯定也經過林先生同意;就算是林先生的意思,也是律師下筆的。
一次又一次,我真的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一個,我曾視為父親的人口中說出。一直以來盲目相信他、永遠感恩報答的我,為什麼要這樣被對待?就因為不合作,十幾年的情誼都不重要了嗎?那些他曾說是家人、是partner,口口聲聲的好聚好散,都是假的嗎?
網路上看到許多擷取片段發表意見的法律人說「青峰犯的錯是沒有在三個月前以書面表明不續約」,但他們不知道我的經紀合約包含了著作權條文,2018年12月我與林先生新簽署的〈合約終止協議書〉終止了「詞曲版權、經紀、唱片三份合約,終止書的副本公開聲明即是不續約的書面文件,這點民事判決書也說:「以後約修正或取代前約,致無須在該年12月31日前3個月為之」。
上一次開庭,林先生當時的委任律師有一段證言讓我很驚訝,她說2018年終止合約時,她詢問林先生三份合約,林先生回答她:「版權早就談好了,是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他兩份因為有工作需要交接,所以要特別寫清楚。」林先生給了她經紀合約與唱片合約,並表示「詞曲合約找不到。」我驚訝的是,我知道林先生全部合約都交給會計張小姐保管,他告訴律師找不到合約的同一禮拜,我也曾向會計張小姐要過詞曲合約來看,不可能找不到。這句話讓我不免驚嚇地懷疑,難道一開始就別有用心?
上一次開庭時,我沒有想到我會哭出來,在證人的證詞中,勾起太多我早已不願回想的往事細節,包括「林先生很擔心我不願意承接騰訊這份合約,他會違約」;但連證人都很訝異我「全盤接受林先生要我承接的」;我曾詢問林先生「是否能聘請你當製作人」卻被林先生拒絕「要斷就斷得乾乾淨淨」;協議結束後我甚至「挽著林先生的手,告訴他:『你不願意一起工作沒關係,我們還可以是家人』」⋯⋯這種種,實在讓我一時沒忍住情緒。
我哭,不是因為我想博取同情,是因為我有真感情。我哭,是因為我至此徹徹底底死心,如同第二次經歷「失去父親」的過程。我哭,是因為我一切都為他著想,但最後換來了什麼,而這一切,竟然是由當時的「對方律師」替我見證的,真是諷刺。
【我對每一個創作者想說的話】
事件開始時,我正面臨《歌手2019》決賽演唱〈歌頌者〉的掙扎,我沒有告訴周遭的人發生什麼事,自己每天回到飯店默默流淚。
坦白說,最開始我問律師:「我們能不能乾脆認輸?他要錢,就照他說的賠,當花錢學教訓、認清一個人,也就不用浪費生命在他身上了。」我很心痛,但我實在不想花費心思在這件事上,依照我們對他以往與其他對象諸多訴訟的了解,他總是纏訟到底,而對我一個創作者而言,我一開始希望版權在自己身上,就是有感於人生無常,就是因為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而現在我卻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訴訟,這些時間如果我能拿來寫歌,該有多好?
但律師說:「你是第一個唱自己寫的歌被告的,沒有前例。如果你不力爭到底,你會害到以後有一樣遭遇的創作者。」正因如此,我一直在為了未來我不認識,但可能面對一樣事情的創作者,拼命面對著。同時,一旦看清蘇打綠的歌曲是被搶奪的目標,我也必須為了蘇打綠六個人十多年的心血奮戰。
我們從小的環境、教育,一直被教導要「尊師重道」、「忍耐是美德」,但就是這些教導,讓過猶不及的我,因為懷著感恩,所以一路以來從不懷疑、盲目相信,最後變成這樣。對於「尊師重道」、對於「感恩」,我自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做到最好,絲毫無愧於心,於情感、於實際收益,我相信我已報恩百倍萬倍。但遇到錯的事,無止境「忍耐」並不是美德,只會縱容、寵壞他人,最終不但會反過來吞噬自己,更有可能害到他人,甚至親眼看著自己最愛的母親、家人陪你難過。
我希望每一個年輕的創作者,記得一開始就要看清楚合約。常懷感恩、努力回報,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但一方面,保護自己更理所當然。如果你合作的「長輩」是正直的,就不會因為你「合理」地詢問自己的權益而惱羞成怒。我希望有所有創作者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像我一樣遭受這樣的打擊,讓生命如此虛擲。
我從未想過會遭逢如此巨變,也驚覺有時法律保護的,並非對的人或善良的人,而是「懂得怎麼利用法律的人」。我沒想到,創作有時變成一種原罪,為了自己的作品不被奪走,需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花這麼多心力。我也從未想過,其實有時律師會力挺的,不是法律、不是真相,也不是正義,而是付錢給他的客戶,如此而已。
【結論:我於理、於情都毫無虧欠,更是合理合法、仁至義盡】
我相信我今天一番話,一定會再被對方以各種曲解和利用法律刁難,畢竟對方連我私人臉書的發文都要自行對號入座、要求我登報道歉。但我不怕,因為我沒有一句話是謊言。我也知道這件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我相信對方會不斷想辦法繼續纏訟,而閉上眼睛寫寫書狀就有錢領的好差事,亦有很多律師趨之若鶩。我也希望每個要興訟的人多想想自己的家人、孩子,你怎麼忍心讓他們查詢自己的家人,都是這些新聞。
面對這件事到後來,不只是我,書狀中的無端攻擊,從針對我,也變成針對六個個別團員,更沒想到,連馨儀也遭受這樣的對待。看著身懷六甲的馨儀接著被告,跟看到吳媽媽要面對一樣令我心痛不已。
我是一個創作者,還在努力創作著,我深知,音樂一旦失去靈魂,就只剩下技巧;而法律一旦忽略人心,產生漏洞,就只是文字罷了。
蘇格拉底曾言:「不只要活著,還要良善地活著。」活在這世界上,我相信我期許自己擁有的,不只是作品、名字,而是良善。我一向問心無愧,沒有一絲虧欠,於情,於理。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少朋友知道,飾演「波叔」的英國演員 Sacha Baron Cohen 是一名才子: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論文關於美國民權運動,又因為自身是猶太人,懂希伯來文,對反猶歷史十分熟悉,這些知識,都在他的電影展現得淋漓盡致。和第一集「左右開弓」相比,《波叔出城2》對美國右派的諷刺更直白,影響總統大選的意欲...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許藍方博士 Dr. Gracie Facebook 八卦
#drgracieofficial
斯斯有三種
忍住有兩種
請把影片看完後
閉上眼睛
好好思考自己的過程是屬於哪一種
問問自己的身體與心理需求
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只要你喜歡 只要你能開心 只要適度 過猶不及
你的開心請自己定義
祝 健康幸福
G. Hsu
女人我最大
健康2.0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大人錯誤的教法_孩子用情緒反彈
今天一位帶孫的阿嬤來問我,說孫子都會常不理或吃定阿公,可是阿公對他很好,怎麼會這樣?我問詳細後,發現阿公跟孫子互動的方法不太對,一下子給孫子很多規定,一下子又很沒有原則,弄的孩子很不喜歡,最後對阿公的情緒總是又魯又歡。
陪伴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找到方法及技巧,如果家中孩子都對特定的人特別兇、特別不聽,就一定要找出可能的原因。
👩👧帶孩子錯誤的9種親子互動:https://pros.is/T6Q6R
在日常中,大人對孩子太多不必要的限制,反而妨礙孩子的發展,甚至引起情緒反彈。有九種錯誤的親子互動行為:
1. 「限制玩遊戲的方式」孩子會情緒反彈:
例如2歲多的小孩很喜歡玩煮菜的遊戲,媽媽買了一盒拼圖,想來陪孩子玩,結果孩子是把所有拼圖倒到鍋子去假裝炒菜,有些大人可能就會急忙阻止,甚至限制,這是拼圖,不是拿來炒菜的,但這樣的舉動,就可能妨礙孩子的發展。過去研究顯示,與18個月以上的孩子玩,若大人太過主導遊戲方式,會影響幼兒的專注力發展。
2. 「強迫要吃多少」孩子會情緒反彈:
大人都可能有大小餐,更何況孩子,差那幾口絕對不會因此餓死或營養不良。儘管媽媽你煮得很辛苦,看到食物剩下來真的很「不舒服」,但把吃飯氣氛弄那麼僵,孩子只會更不喜歡吃,吃飯會有情緒,何必呢?
3. 「邊看手機邊陪小孩」會情緒反彈
孩子是會感受到大人是否有認真陪伴的,而且邊看手機通常就比較不能及時回應孩子,或者是沒看孩子就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是不主動去看大人表情,社會互動的能力變差,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團體中不專心、很做自己。
4. 「規定孩子要照說明玩」會情緒反彈:
就像疊積木,就是要組的跟說明書一樣,或跟著大人一起組,孩子無法自我發揮,大人出發是好的,想要孩子學習,但這樣的規定反而可能讓孩子無趣,玩具就玩不久。
5. 「硬要發音清楚」孩子會反彈:
除了字要講清楚,有些家長還很強調句子的完整度,不到三歲的孩子,句子可能要求的跟中班程度一樣,孩子可能需要兩三次才有辦法將句子說完整,這會讓孩子一直有挫折感,沒自信。
6. 「要求只能乖乖坐著玩」會反彈:
孩子就是有活動量的需求,活動量沒有滿足的孩子,就會容易會有躁動、衝動能行為表現。
7. 「規定幼兒閱讀順序」會反彈
不少媽媽會問,跟孩子看書,我都還沒念完,孩子就一直急著翻,怎麼辦?閱讀這件是要先有樂趣,才有可能深入研究,因此不需要太早強調孩子要一頁一頁看完,反而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圖片,一起找出圖畫中的人物,孩子覺得有趣,大人在逐漸將故事串起來,最後再一頁一頁將故事說完整也不遲。
8. 「覺得髒不讓孩子摸」會反彈:
前幾天聽到一個媽媽有感而發,孩子把盆栽打翻了,為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請孩子自己處理,儘管等等媽媽可能要花三倍的力氣收拾善後,結果阿嬤說,不行,土很髒,大人收一收就好了…。甚麼都覺得髒、大人不好清潔,就不讓孩子嘗試,會剝奪孩子的感統發展機會。
9. 「規定什麼都要一起玩」會反彈:
現在媽媽多半不會要求手足間大的要讓小的,會強調一起玩,但殊不知這個一起玩是假公平,有些年紀小的孩子,遊戲發展本來就是平行遊戲,怎麼可能一起玩,結果換來的是兩個都不開心,要讓手足一起玩,大人要有技巧,既然是玩,就要開心,絕對不是說一句一起玩,問題就解決了。
陪伴孩子需要技巧,訂規矩關鍵在過猶不及。下面不知不覺錯誤的陪伴行為,大家中了幾個呢?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評價
不少朋友知道,飾演「波叔」的英國演員 Sacha Baron Cohen 是一名才子: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論文關於美國民權運動,又因為自身是猶太人,懂希伯來文,對反猶歷史十分熟悉,這些知識,都在他的電影展現得淋漓盡致。和第一集「左右開弓」相比,《波叔出城2》對美國右派的諷刺更直白,影響總統大選的意欲,也更明目張膽。然而藝術效果,卻有點過猶不及了。這是為甚麼?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3413592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E_mzik_Dgw/hqdefault.jpg)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許藍方博士 Dr. Gracie Youtube 的評價
#沒有任何食物業配 #純粹好友拍照分享 #如果是業配文我會明說
人生就是不斷地與計劃之外巧遇,
是意外還是註定?
誰也說不定。
我只知道很多事情的發生有它的道理,
盡情品嚐它的甜美,感受人生的幸福;
努力經驗它的苦澀,學習人生的課程。
過猶不及都不好,
非黑即白太絕對,
有些灰色地帶正是那麼曖昧誘惑。
逐漸社會化的我,
看盡矯情造作與利益現實,
你會發現與人相遇,
真、難;
自然、也難。
化妝也是,
拍照更是,
如何在裝扮與擺設下呈現一個人最原始的自然,
更難。
與23年閨蜜的相處,
開啟了以為已不存在的心視界,
透過攝影師的特質與技巧,
帶出了原來還存在我們心中的「自然」。
Photographer / 冷
FB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LynnstudioPhotography/photos/a.2962524797202831/2962525187202792/?type=3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ynn9099/
Makeup and hairstyle / Jeanie Huang
Jeanie.H Wedding Makeup & Hairstyle Studio
FB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JeanieWedding/
棚/ 蒸汽雨林 steam rain fore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MK7M73ulDk/hqdefault.jpg)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很少在《一天聽一點》的內容當中,分享一些「親子」跟「教養」這方面的議題,因為呢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這方面領域的專家,那我只是懂心理學,溝通人際這方面的。
可是如果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親子之間其實也是人際關係的一部分,尤其如果我們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那麼親子關係的互動,是在演化當中很有意義的。
包含人類為什麼是用這樣的教養形式,是包含我們的社會互動的結構,這一切都不能跳脫出「親子」跟「演化」,所以呢,我今天就做一個嘗試,跟你分享一些關於親子的部分。
其實這個部分想談很久了,因為它來自於我推薦的一本書叫《讀臉,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它是大是文化出版的喔,我在這一本書也有掛名推薦。
它裡面有一篇內容討論的就是「和寶寶視線交會的好處」,在親子當中尤其是母親跟嬰兒,我們都會直覺覺得他們的感情一定很好,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母親在嬰兒出生之後感情很好,這真的是這樣嗎?
難道沒有其他的因素?還是我們一般覺得的天性使然,如果進一步去研究嬰兒跟母親之間的互動,在這裡面就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原來啊!母親跟嬰兒並非天生就合得來,怎麼說呢?
如果從一出生就開始觀察,嬰兒去注視母親眼睛的時間,看母親看著嬰兒眼睛的時間,你就可以發現在發育過程當中,這是有變化的,不僅是嬰兒看著媽媽的時間,連媽媽看著嬰兒的時間,都會隨著養育的過程當中越來越長。
其實在「發展心理」裡面,我們知道新生兒的視覺發展其實還未完全,所以在模模糊糊的狀況底下,往往會特別喜歡盯著眼睛,或者是任何物品上面,有類似眼睛這樣的一個圖像。
媽媽會發現原本嬰兒只能用朦朧的視力看著自己,也不太確定到底有沒有看自己,或者是看自己,到底是跟我眼神接觸,還是只是把目光投向我的方向。
那就好像是我們在真實的人際關係裡面,你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有「看向」你,但到底有沒有「看著」你,這是在嬰兒跟母親剛開始的時候,是有一點模糊的。
因為嬰兒的視力還沒有發展完全,可是隨著養育的過程當中,嬰兒的視力越來越發展完整,母親就可以確定嬰兒真的是清楚的盯著自己看,那這樣的變化對母親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不要說母親啦,我們在一般的人際當中,你講話的時候,或者你跟他互動的時候,他有好好的看著你,而且那個「看著」你,並不是「看向」你,你就會被鼓勵到,會說的越來越多,或者是越來越想要跟眼前這個人互動。
所以透過這樣的理解,其實不僅是母親跟嬰兒之間的視線交流是重要的,在我們成人的人際關係裡面,「眼神的接觸」也非常的重要啊。
這在我的教學過程當中,常常會花很大的力氣,就是教你怎麼看著別人,怎麼樣看會讓別人覺得自然而且舒服,所謂的「看著」別人,並不是只是「看向」別人,或者是死盯對方,這種程度過猶不及,都會讓別人覺得很不舒服的,而是真正的「看著」別人。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所以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這樣的教學與其說「教」,不如說「喚醒」你本來就有的能力。
其實它是我們演化的基礎,所以希望你聽到這邊,回到你的真實生活裡,請你好好的「看著」別人,而不只是「看向」別人,或者是死盯著對方,這樣子對你的人際關係,勢必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另外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7月21號的『高難度對話』,在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wsgAuBBSpw/hqdefault.jpg)
過與不及過猶不及 在 論語:第25集過猶不及 - YouTube 的八卦
論語:第27集言必信行必果 · 中華文化經典動畫《四書》:大學﹑中庸﹑孔子(論語)﹑孟子 · 中国文化|#《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第一章 · 成语故事| 排难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