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創作〈小情歌〉,寫下這句歌詞:「我想我很適合/當一個歌頌者」,2019年,我引申創作了〈歌頌者〉這首歌,「歌頌者」三個字我自引〈小情歌〉歌詞。今天,他卻表達「歌頌者」三個字,是他給的建議,讓我不可置信。
從兩年前這件事發生以來,除了法庭上,我從未公開談過此事。我一直不懂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一直希望是一場誤會,也一直覺得或許不談論,是對心中那位曾視為父親的人,最後的尊重、寬容與一點保護。但事實上,這樣的盼望落空了,一次又一次,我終究心死了,也覺得必須好好對關心我的你們交代一次這些事。
【事件經過】
我和林先生在2008年有簽署一份詞曲授權合約,原訂2014年底結束,而因我信任對方,一直自動延續到2018年底。
2018年的9月20日,我跟林先生約在他家開會,我向他表示,覺得自己快40歲了,一直以來感受到人生無常,我擔心自己要是突然死掉,家人什麼都沒有,希望詞曲版權拿回來自己處理,他也同意。
我認為依照我們十多年來互相信賴的關係,當面口頭講是比較尊重的方式。我10月26日寄發存證信函提及此事,怕嚇到他,我也先用LINE知會他,他也表示沒問題。
接著在12月6日,我們簽署「合約終止協議書」在雙方律師見證下,確認詞曲合作終止,也將10月26日的存證信函寫進終止書,以「全部遂其所願」表示同意。林先生也親自在電話裡跟環球版權總經理確認以後我會自己處理版權,也發訊息給我「12月31日前這些轉移的對象都會知道你即將自己做」。
原先我想讓一切靜靜落幕,而林先生要求我擬稿,必須在12月31日公開聲明,對外表示以後我將自己處理自己的工作。我記得他一直告訴我要「妥善處理、好聚好散」,並且希望我們能「樹立典範」,告訴大家,不是每一個藝人跟經紀公司結束都要撕破臉。後來也公開聲明結束合作,沒有一點點讓我懷疑我們還有存續任何合約的可能。
一直到2019年4月,我突然收到他的存證信函,我非常錯愕,何況中間我多次在節目上演唱自己創作,他從未有任何反應。收到存函後我不斷跟他聯絡,好幾天他不接電話、我用各種通訊軟體訊息他也不回,最後用email,他才回覆宣稱詞曲授權還在他身上。
沒多久,林先生開始對我提起假處分、民事訴訟、甚至到刑事,還把我所創作的歌名搶註商標。我的律師苦笑地說:「他送給你全餐耶」。
10月,在被告後第一次見到林先生,記得檢察官希望能促成和解而問他「如果要和解,你的條件是什麼?」我記得他表示「我希望他把寫給蘇打綠的所有詞曲都給我,我想keep住我跟蘇打綠的美好回憶!」我記得檢察官當場回應他「這要求已經超出案件範圍,你告『吳青峰』,現在卻要求『蘇打綠』,連我都覺得強人所難,你怎麼能要求他接受,不要講得很漂亮說是美好的回憶,但其實你是想要某些東西。況且現在都告了,也不美好了。」後來我嘗試庭外再約他和解,他提出的條件依然是「繼續授權所有蘇打綠發表過的詞曲,要使用不需經我同意」,並告訴我「只有他知道我的歌怎麼用最好」。當時訴訟的開端是〈歌頌者〉這首歌,和解條件卻是「蘇打綠過去和未來的歌」,過去近百首歌曲,甚至未來我還沒寫的歌?難道不令人懷疑這才是目的嗎?
【一次又一次的死心】
經過幾次出庭與報導,很多人漸漸發現這件事,但你們不知道的是,你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兩年多來,我不斷收到無數書狀,幾週一次,一次動輒數十頁。應該談法律的書狀,卻成為一次比一次荒謬且攻擊性、情緒性的字眼。你們偶然看到報導覺得氣憤的,卻是我的日常心碎。
合意不續約,安分守己唱自己的歌,卻被形容成「無視法紀,不斷膨脹放大自身之權利。」;
為了承接他瞞著我簽的合約,卻被說成「違約在先,企圖霸王硬上弓」;
一個創作者、著作權人反被「被授權人」稱為「不潔之手」;開庭被往事勾動而難過,卻被描述為「其妄尊自大、不可一世的霸道心態與作法,與其前次開庭時的楚楚可憐形象,根本南轅北轍、判若兩人。」;
在高雄演唱會前被觀眾質疑我不能唱自己的歌,卻說我是「利用『創作者不得演唱自己的作品』之悲情訴求,企圖博取大眾之同情,以炒作演唱會熱度之宣傳手法」;
說一個中文系畢業生「曲解電子郵件文字到這種程度」;
連林先生當時委任的律師,都出庭作證所有人都很清楚三份合約皆已結束。對方卻可以寫成是林先生「隱忍退讓,百般之退讓與成全」,說我「令人瞠目結舌」;
當對方提出假處分,要求法院令我四年四個月內不能使用自己作品,他們說凍結我的作品「影響不大」。為了抗辯,我們提出《太空人》的銷售,以及過往歌曲紀錄,這時對方回應「辯稱因為銷售量大所以就應該容忍其侵權云云⋯⋯然還以此沾沾自喜⋯⋯豈非財大氣粗者就可以任意侵權而可以不負法律責任」、「小情歌歌曲並非著名,亦未與『吳青峰』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小情歌歌曲僅有1619萬次之觀看次數⋯⋯實難謂其非過於膨脹自身之評價」、「無與倫比的美麗僅有1019萬次之觀看次數」等等辯稱凍結我的作品,對一個創作歌手影響不大。
這樣的言語已歷時兩年,在此所提也只是冰山一角,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寫書狀的林佳瑩律師、張志朋律師的言語,還是林先生本人的意思,但無論如何,就算是律師的意思,肯定也經過林先生同意;就算是林先生的意思,也是律師下筆的。
一次又一次,我真的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一個,我曾視為父親的人口中說出。一直以來盲目相信他、永遠感恩報答的我,為什麼要這樣被對待?就因為不合作,十幾年的情誼都不重要了嗎?那些他曾說是家人、是partner,口口聲聲的好聚好散,都是假的嗎?
網路上看到許多擷取片段發表意見的法律人說「青峰犯的錯是沒有在三個月前以書面表明不續約」,但他們不知道我的經紀合約包含了著作權條文,2018年12月我與林先生新簽署的〈合約終止協議書〉終止了「詞曲版權、經紀、唱片三份合約,終止書的副本公開聲明即是不續約的書面文件,這點民事判決書也說:「以後約修正或取代前約,致無須在該年12月31日前3個月為之」。
上一次開庭,林先生當時的委任律師有一段證言讓我很驚訝,她說2018年終止合約時,她詢問林先生三份合約,林先生回答她:「版權早就談好了,是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他兩份因為有工作需要交接,所以要特別寫清楚。」林先生給了她經紀合約與唱片合約,並表示「詞曲合約找不到。」我驚訝的是,我知道林先生全部合約都交給會計張小姐保管,他告訴律師找不到合約的同一禮拜,我也曾向會計張小姐要過詞曲合約來看,不可能找不到。這句話讓我不免驚嚇地懷疑,難道一開始就別有用心?
上一次開庭時,我沒有想到我會哭出來,在證人的證詞中,勾起太多我早已不願回想的往事細節,包括「林先生很擔心我不願意承接騰訊這份合約,他會違約」;但連證人都很訝異我「全盤接受林先生要我承接的」;我曾詢問林先生「是否能聘請你當製作人」卻被林先生拒絕「要斷就斷得乾乾淨淨」;協議結束後我甚至「挽著林先生的手,告訴他:『你不願意一起工作沒關係,我們還可以是家人』」⋯⋯這種種,實在讓我一時沒忍住情緒。
我哭,不是因為我想博取同情,是因為我有真感情。我哭,是因為我至此徹徹底底死心,如同第二次經歷「失去父親」的過程。我哭,是因為我一切都為他著想,但最後換來了什麼,而這一切,竟然是由當時的「對方律師」替我見證的,真是諷刺。
【我對每一個創作者想說的話】
事件開始時,我正面臨《歌手2019》決賽演唱〈歌頌者〉的掙扎,我沒有告訴周遭的人發生什麼事,自己每天回到飯店默默流淚。
坦白說,最開始我問律師:「我們能不能乾脆認輸?他要錢,就照他說的賠,當花錢學教訓、認清一個人,也就不用浪費生命在他身上了。」我很心痛,但我實在不想花費心思在這件事上,依照我們對他以往與其他對象諸多訴訟的了解,他總是纏訟到底,而對我一個創作者而言,我一開始希望版權在自己身上,就是有感於人生無常,就是因為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而現在我卻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訴訟,這些時間如果我能拿來寫歌,該有多好?
但律師說:「你是第一個唱自己寫的歌被告的,沒有前例。如果你不力爭到底,你會害到以後有一樣遭遇的創作者。」正因如此,我一直在為了未來我不認識,但可能面對一樣事情的創作者,拼命面對著。同時,一旦看清蘇打綠的歌曲是被搶奪的目標,我也必須為了蘇打綠六個人十多年的心血奮戰。
我們從小的環境、教育,一直被教導要「尊師重道」、「忍耐是美德」,但就是這些教導,讓過猶不及的我,因為懷著感恩,所以一路以來從不懷疑、盲目相信,最後變成這樣。對於「尊師重道」、對於「感恩」,我自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做到最好,絲毫無愧於心,於情感、於實際收益,我相信我已報恩百倍萬倍。但遇到錯的事,無止境「忍耐」並不是美德,只會縱容、寵壞他人,最終不但會反過來吞噬自己,更有可能害到他人,甚至親眼看著自己最愛的母親、家人陪你難過。
我希望每一個年輕的創作者,記得一開始就要看清楚合約。常懷感恩、努力回報,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但一方面,保護自己更理所當然。如果你合作的「長輩」是正直的,就不會因為你「合理」地詢問自己的權益而惱羞成怒。我希望有所有創作者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要像我一樣遭受這樣的打擊,讓生命如此虛擲。
我從未想過會遭逢如此巨變,也驚覺有時法律保護的,並非對的人或善良的人,而是「懂得怎麼利用法律的人」。我沒想到,創作有時變成一種原罪,為了自己的作品不被奪走,需要浪費這麼多生命、花這麼多心力。我也從未想過,其實有時律師會力挺的,不是法律、不是真相,也不是正義,而是付錢給他的客戶,如此而已。
【結論:我於理、於情都毫無虧欠,更是合理合法、仁至義盡】
我相信我今天一番話,一定會再被對方以各種曲解和利用法律刁難,畢竟對方連我私人臉書的發文都要自行對號入座、要求我登報道歉。但我不怕,因為我沒有一句話是謊言。我也知道這件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得走,我相信對方會不斷想辦法繼續纏訟,而閉上眼睛寫寫書狀就有錢領的好差事,亦有很多律師趨之若鶩。我也希望每個要興訟的人多想想自己的家人、孩子,你怎麼忍心讓他們查詢自己的家人,都是這些新聞。
面對這件事到後來,不只是我,書狀中的無端攻擊,從針對我,也變成針對六個個別團員,更沒想到,連馨儀也遭受這樣的對待。看著身懷六甲的馨儀接著被告,跟看到吳媽媽要面對一樣令我心痛不已。
我是一個創作者,還在努力創作著,我深知,音樂一旦失去靈魂,就只剩下技巧;而法律一旦忽略人心,產生漏洞,就只是文字罷了。
蘇格拉底曾言:「不只要活著,還要良善地活著。」活在這世界上,我相信我期許自己擁有的,不只是作品、名字,而是良善。我一向問心無愧,沒有一絲虧欠,於情,於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大人錯誤的教法_孩子用情緒反彈
今天一位帶孫的阿嬤來問我,說孫子都會常不理或吃定阿公,可是阿公對他很好,怎麼會這樣?我問詳細後,發現阿公跟孫子互動的方法不太對,一下子給孫子很多規定,一下子又很沒有原則,弄的孩子很不喜歡,最後對阿公的情緒總是又魯又歡。
陪伴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找到方法及技巧,如果家中孩子都對特定的人特別兇、特別不聽,就一定要找出可能的原因。
👩👧帶孩子錯誤的9種親子互動:https://pros.is/T6Q6R
在日常中,大人對孩子太多不必要的限制,反而妨礙孩子的發展,甚至引起情緒反彈。有九種錯誤的親子互動行為:
1. 「限制玩遊戲的方式」孩子會情緒反彈:
例如2歲多的小孩很喜歡玩煮菜的遊戲,媽媽買了一盒拼圖,想來陪孩子玩,結果孩子是把所有拼圖倒到鍋子去假裝炒菜,有些大人可能就會急忙阻止,甚至限制,這是拼圖,不是拿來炒菜的,但這樣的舉動,就可能妨礙孩子的發展。過去研究顯示,與18個月以上的孩子玩,若大人太過主導遊戲方式,會影響幼兒的專注力發展。
2. 「強迫要吃多少」孩子會情緒反彈:
大人都可能有大小餐,更何況孩子,差那幾口絕對不會因此餓死或營養不良。儘管媽媽你煮得很辛苦,看到食物剩下來真的很「不舒服」,但把吃飯氣氛弄那麼僵,孩子只會更不喜歡吃,吃飯會有情緒,何必呢?
3. 「邊看手機邊陪小孩」會情緒反彈
孩子是會感受到大人是否有認真陪伴的,而且邊看手機通常就比較不能及時回應孩子,或者是沒看孩子就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是不主動去看大人表情,社會互動的能力變差,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團體中不專心、很做自己。
4. 「規定孩子要照說明玩」會情緒反彈:
就像疊積木,就是要組的跟說明書一樣,或跟著大人一起組,孩子無法自我發揮,大人出發是好的,想要孩子學習,但這樣的規定反而可能讓孩子無趣,玩具就玩不久。
5. 「硬要發音清楚」孩子會反彈:
除了字要講清楚,有些家長還很強調句子的完整度,不到三歲的孩子,句子可能要求的跟中班程度一樣,孩子可能需要兩三次才有辦法將句子說完整,這會讓孩子一直有挫折感,沒自信。
6. 「要求只能乖乖坐著玩」會反彈:
孩子就是有活動量的需求,活動量沒有滿足的孩子,就會容易會有躁動、衝動能行為表現。
7. 「規定幼兒閱讀順序」會反彈
不少媽媽會問,跟孩子看書,我都還沒念完,孩子就一直急著翻,怎麼辦?閱讀這件是要先有樂趣,才有可能深入研究,因此不需要太早強調孩子要一頁一頁看完,反而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圖片,一起找出圖畫中的人物,孩子覺得有趣,大人在逐漸將故事串起來,最後再一頁一頁將故事說完整也不遲。
8. 「覺得髒不讓孩子摸」會反彈:
前幾天聽到一個媽媽有感而發,孩子把盆栽打翻了,為了訓練孩子的責任感,請孩子自己處理,儘管等等媽媽可能要花三倍的力氣收拾善後,結果阿嬤說,不行,土很髒,大人收一收就好了…。甚麼都覺得髒、大人不好清潔,就不讓孩子嘗試,會剝奪孩子的感統發展機會。
9. 「規定什麼都要一起玩」會反彈:
現在媽媽多半不會要求手足間大的要讓小的,會強調一起玩,但殊不知這個一起玩是假公平,有些年紀小的孩子,遊戲發展本來就是平行遊戲,怎麼可能一起玩,結果換來的是兩個都不開心,要讓手足一起玩,大人要有技巧,既然是玩,就要開心,絕對不是說一句一起玩,問題就解決了。
陪伴孩子需要技巧,訂規矩關鍵在過猶不及。下面不知不覺錯誤的陪伴行為,大家中了幾個呢?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李蒨蓉 Lee Chien Rong Facebook 八卦
自從2015年打卡風波重創工作,不僅導致我的生活完全斷炊,也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卸下偽裝已久的面具。以前的我,表面看似光鮮亮麗,讓人以為我是出手闊綽的豪門貴婦,殊不知,我是個價值觀偏差,有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所以當演藝工作一停擺,加上車禍官司被求償八百萬、代言廠商求償三百萬,額外又有官司訴訟費用要支出,只好賣名牌行頭來變現。
阿帕契事件隔年,2016年,正當我的生命還在風雨飄緲,我們家卻成了白頭翁築巢下蛋、安身立命的避風港。而且時至今日,連續五年的時間,一到繁殖季節,就會有白頭翁前來借宿,我和老公曾經認真討論過,這五年到底是不是同一對白頭翁?
答案無從得知,但白頭翁連續五年造訪,著實對我們家帶來特別的象徵意義。一如經文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透過白頭翁來築巢下蛋的意象,天父彷彿在安慰我說,放心,祂必會看顧我!
我相信這來自屬天的平安,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迫切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百業蕭條,特別是很多觀光業叫苦連天。從國內外新聞也可以看到,知名商店和大品牌遭受重大衝擊,有的甚至還宣告破產,感覺整個世界的經濟前景一片灰暗。
藝人當然也是重創區之一,廠商沒有預算下廣告,連帶波及藝人的收入,我的「工作缺」當然也是銳減。財務壓力所造帶來的操心一定有,畢竟我是有家要養啊!但最近看到白頭翁夫妻再次登門,先生和我都喜出望外,雖然財務上的狀況還是無解,但藉著白頭翁的意象,我們依然有信心,今年將會跟過去的四年一樣,關關難過、關關過!
信仰的領受之外,我還稀奇發現到,白頭翁這次築巢叼來的垃圾特別多。相較以往大多是樹枝、棉絮、塑膠袋,今年的紅白塑膠袋明顯增加,甚至多了紅色塑膠繩,我不免在心裡喃喃自語,路邊怎麼有這麼多垃圾?!同時也感慨,人類為了自身方便,製造出一堆垃圾,可憐的鳥兒只能在困境中求生,幸而神賜予牠們生存的智慧,懂得把垃圾變黃金,照樣築出一個溫暖的小窩。
回到白頭翁為我們夫妻倆帶來的心安,這就好比有些人為了求心安,跑去算命一樣。每當我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就需要一些「確據」來相信明天會更好!但過猶不及,過度尋求就會變成是一種盲從或迷信了!
這幾個禮拜為了宣傳新書,上了許多節目,有個節目特地秀出在場每位來賓的星座,當我貼上名牌「藝人 李蒨蓉」,旁邊就外加一個「天秤座」。但我實在不解,難道世界上只能劃分成十二種人嗎?而且倘若星座專家說這禮拜運勢差,你就只能「剉在等」嗎?同樣的,倘若運勢很好,那就可以放心擺爛嗎?
我也曾經很迷星座,所以並沒有要批評星座迷的意思,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被所謂的一周運勢或水逆不水逆,影響你原先對於事情的決定,以及一整周的心情。只要拿捏得當,有時當作娛樂看一看,作為跟朋友之間的休閒話題,其實也無可厚非。
最近上節目,聽到主持人說有網站研究報告指出,平均每年國人至少會花六千元以上去算命,算命的方式可能包含有捐獻香油錢、卜卦、塔羅牌等等。我在新書也有提到自己以前多迷信!別說六千塊了,花個六萬塊我也不會眨眼,反正不是拜這個就是拜那個,甚至還聽從茅山術士的教導,採取一些旁門左道的方式來加持運勢,但結果好像也沒有更好。
當然我也幫小孩算過命!大家有聽過「抓周」吧?就是父母要在小朋友周歲時,擺一些像是計算機、聽筒、鍋鏟等物品在他面前,用他爬去抓到什麼來預測他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我沒讓兒子抓過周,所以就在他大一點的時候,帶他去一家號稱有科學統計作為預測基礎的機構做「皮紋檢測」。
過程中,不只花了一堆錢做系列分析報告,分析小孩的右腦如何?左腦如何?分析師在講的時候還全程錄音,然後讓我們拿回家收好。前陣子在整理書櫃,把舊東西全翻出來,當年的分析報告重現江湖,抖掉厚厚的一層灰,重讀一遍才發現,ㄘㄟ~當時的分析對比兒子當今的發展狀態,一點都不準啊!簡直跟算命沒什麼兩樣。
親愛的朋友們,身為一個「算命過來人」,蒨蓉想鼓勵大家,雖然疫情讓各行各業的處境都變得艱困,可能你是老闆,被迫蠟燭多頭燒,也可能你是員工,覺得自己很衰,為什麼要跟公司共體時艱,心情變得亂糟糟。總之,與其花錢算命求心安,卻仍舊掌控不了未來,不妨試著安靜下來仰望神,專注做好眼前的事,精進能力、累積實力、自我照顧… 套句天菜男神金城武所說的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逆向操作一下,或許反而能享有隨遇而安的平安與自在!
無論是在過往見證,或是新聞媒體的採訪報導,蒨蓉都曾經提過「白頭翁築巢」的故事。若你對這個故事不熟悉,沒關係!但欲知更多詳情,請翻閱新書《美麗 心覺醒》!!
金石堂 https://bit.ly/2UlLll8
博客來 https://bit.ly/38V6aJn
誠品 https://bit.ly/2xEYdLd
讀冊 https://bit.ly/2wgeyps
時報悅讀 http://bit.ly/2vBg5pO
💝版稅所得全數捐給「小中太陽課後陪讀」
#美麗心覺醒 #重生歷程 #上億元的生命成長課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困難 #從心出發 #小中太陽課後陪讀 #買書做公益 #心覺醒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2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AIIYLqn70x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中央有關部門在深圳舉辦座談會,就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聽取意見。若說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周的講話,是為「愛國者治港」原則定調,這次座談會則是討論具體改革主張,有與會者提到改變特首選委會構成、改革立法會選舉制度、設立資格審查委員會、立法會參選人須獲選委會成員提名,云云。由反修例風暴到《港區國安法》,香港政治環境已然改變,無法回到反修例之前,中央要將「反中亂港者」排除出權力架構之外,香港政治及選舉制度必有巨變,然而過猶不及亦非好事。「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制度改革既要保障社會多元,同時亦要避免權力向小撮既得利益者過度傾斜,滋生政治腐敗。
蘋果頭條
47名參與民主派初選的人士被警方控以「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周一(3月1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申押後案件3個月,讓警方繼續調查,反對所有被告保釋。聆訊至晚上10時仍未完成。同一時間,警方在法院門外築起封鎖線,截查所有進入法院人士,一名姓丘男子聲稱是被捕人律師,需進入法院,警方要求他出示相關證明遭拒,警方向之警告後將他拘捕帶走。伍展邦律師向《蘋果》確認,被捕人為律師丘律邦,是其法律團隊成員,該團隊在本案代表9名被告,包括趙家賢、鍾錦麟、劉頴匡、楊雪盈等。他指警員沒有向他解釋為何拘捕丘律邦。
東方正論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特區暴潮又再次印證這句說話。當大家以為止暴制亂見功,打殘反對派,黑暴已經銷聲匿迹,昨日在法院門外聚集的逾千黑衣人與同黨,告訴全世界,他們從來沒有消失,不會就此罷手,只是等候時機出動作亂。去年發起或參與民主派「35+」初選的47人,包括戴耀廷、區諾軒及大量泛民人士,被指違反《港區國安法》,早前被捕及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昨日於西九龍法院提堂,網絡上有文宣造勢,呼籲穿黑衣及到法庭踩場,昨日凌晨時分,已開始有約20人到法院大樓外輪候公眾籌聽審,愈排愈多甚至大排長龍,亦有團體到場示威,現場聚集人數超過100人,多數身穿黑衣。
星島社論
民主派五十五人參與去年七月中「三十五+初選」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今年初被捕,其中四十七人包括初選發起人港大法律學院前副教授戴耀廷、在囚的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等,前日被落案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昨於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控方指控由戴耀廷區諾軒等主導,民動成員支援下,初選舉辦的目的旨在串謀各參選人,取得立法會大多數控制權,戴耀廷形容為「大殺傷力憲制武器」,達致「攬炒」的目標,嚴重破壞及干擾政府的運作,危害國家安全。
經濟社評
新冠疫苗昨天再次開放預約,處處可見輪候,當復星/BioNTech「復必泰」針劑明天起接受登記,港府的準備是否充足,將見真章。疫情近日反彈,優先群組踴躍接種,致一針難求,當局要竭力提升每日的接種上限,無論延長營運時間,或提早開放新接種中心,必須加快打針速度,亦要跟藥廠緊密溝通,確保沒供應樽頸拖後腳。至於家庭醫生,是各國提升接種率的中堅,倘本地業界最終參與度未如預期,當局或應適度提高誘因。本港疫苗開打首4天,即吸引逾2.7萬人接種科興,反應熱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IIYLqn70xM/hqdefault.jpg)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過而不及下一句是什麼? - 雅瑪知識 的相關結果
過猶不及下一句 :事緩則圓。意思是遇到事情不能操之過急,要設法從容冷靜的應對,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另外一個成語是得意忘形(得意發達了 ... ... <看更多>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过犹不及的下一句或者上一句是什么,什么意思。 还有指一个 ... 的相關結果
过犹不及下一句 :事缓则圆。意思是遇到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设法从容冷静的应对,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另外一个成语是得意忘形(得意发达了忘记了自己 ... ... <看更多>
過猶不及下一句 在 過猶不及的下一句或者上一句是什麼,什麼意思。 還有指 ... 的相關結果
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