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的東西補充一下,特權是在講什麼?我有時候覺得中文真的很不精確,需要額外補充,也不是沒道理。
不然各位可以問一問隔壁的朋友,特權的精準定義是什麼?可能問了10個人,有11種回答,彼此之間不相容的還不少。
所以,以下我就不講特權了,我講的是差別待遇,這個就比較少人會弄錯意思。
差別待遇是非常合理的,就跟警察會去盤查前科犯一樣,即使金盆洗手乖乖做生意多年,但依照統計數據,警察會這樣想也不是不合理。
總之,我的意思是,各位在想特權,也就是差別待遇前,要認真的去想想,這件事情究竟有沒有道理,不是只看表面結果,要看各種情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就像昨天說了,飢荒時米價高騰,政府公開開倉發米糧給可能買不起的,當然是依照收入來發放。若有的地方發的多,有的則領到很少,這是誰的責任?答案是:
「看法條」
如果法條寫的是,鄰里長要統計鄰里的家庭組成,提交到區公所,統計上報縣市政府,然後中央政府依照各縣市提報的資料,指揮軍隊用軍卡把米糧運到縣市政府倉庫,之後再發給各區。那麼會有地方沒拿到,你得要看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例如我們桃園上報需要10萬噸,中央只給了8萬噸,當然不夠,但有沒有合理的原因?當政府的米倉不足以發放全國時,總得打折吧?
如果桃園各區,北桃的蘆竹要1萬,南桃的大溪要8千,沒有哪邊特別急迫,照比例來說就是大家都打八折。但不知為何,蘆竹分到1萬整,大溪才5k,這就顯然有問題,是市府的責任,完全沒問題。至於是市長下令,還是局長自作主張,這就是後續的調查。
到此為止都是常識,我不認為有人會分不清楚。
今天依照優先順序,中低收入戶等先領,有錢人因為米價漲10倍還是買得起,所以順序調後,這也不是沒道理。可是就不知道為什麼,某A里這周應該只能分到1,000包米,打折後800包,卻突然多拿到2倍,變成2,000包,且還是快過期的,里長該怎麼辦?
正常來說,應該是開廣播請本里的人趕快來拿,先發完低收入戶,再依照收入標準發到完。但里長卻沒這樣做,問題是不是在他身上?
也不一定,我想各位就是這個環節卡住,才會被一堆網路謠言弄到頭暈,覺得責任很難定義。
因為,重點並不是在於里長多神通廣大,而是在兩項上
1.「為何這個里會超額拿到這麼多過期米,不發都不行」,照道理快過期的要趕快發發,也應該是就近處理,A里又不是在倉庫隔壁。
2.「哪些人會知道這個里會有多的」,正常來講也是同鄰里的人先知道,怎麼會大溪人跑去蘆竹領多出來的。
但你去看這到底有沒有違法?有時候還真難百分百肯定。
因為,依法或是依慣例,米都放到快過期了,本來就是要快點處理。緊急處置下,為了不浪費只好誰來就給誰,也不是說不通。硬要講,里長也可以說,剩下2小時就過期了啊,不發完我就要被送辦了,只好從LINE群宣布請大家快點來,這也是有道理。
各位有看懂嗎?依法沒有處理這種灰色地帶的辦法,慣例也還沒出現,所以真正的特權,也就是打破正常的差別待遇,是要游走在這種灰色地帶。
兩蔣時代,蔣家要去領米糧,根本不需要插隊,依法把總統三等親,因為國家OOXX理由,不能餓到,直接排在低收入戶前,沒人會說什麼。真的哪個將軍插隊去領,這不叫做特權,這叫做違法,違法是司法問題,請不要跟差別待遇弄混。
但一般人想要享受高人一等的差別待遇,又不能違法,那該怎麼辦?把狀況弄得很混亂不堪就好,這樣就有大量的「緊急狀況」、「不得已」可以當作理由,而且你也不能說完全不合理。
在兵荒馬亂之際,有人莫名多拿了幾包米,也不是不能想像的嘛。然後這種人,會特別的把不得已,與身份職權需求的差別待遇,混為一談,來降低自己的道德上不正確。
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台灣現在不是沒有戶籍資料,納稅收入不能當作真正的基準,鄰里長就住在當地的,他會不知道誰是真的低收入戶,誰是假的嗎?
沒有能力做好列冊管理,就是無能,老實承認就好,不用扯那麼多。
我們都知道,即使造冊列管非常嚴謹,總是會有一些疏漏,但一個里每周1萬包,多發漏發錯發10包,只要沒餓死人,這都可以算到必要的損失。做過工廠的應該都曉得,沒有那種原物料連1g都不損耗的事情。
最惡劣,或者說最無知,就是那種把必然的管理損失,跟管理不善的混亂,將之混為一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18日)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針對今年國一新生只剩25萬人,教育部因少子化減少學校班次,數千名教師恐無班可教,林佳龍要求教育部盡快因應,蔣偉寧回應,將從降每班學生人數及減少代理代課教師比率雙軌並行解決此問題。 林佳龍指出,國一新生今年只剩25萬人,並且逐年遞減,...
超額比序怎麼算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要追求平等或重建信心? 從銀行擠兌經驗看口罩風暴】
口罩供應風波,成了這幾天的熱門新聞話題,行政院限制出口確保產能,被馬英九與韓國瑜批評;到了口罩需求大增,蔣萬安夾手姨又出來喊超商買不到;今天,行政院終於拍板「#口罩實名制」供應,看來下個話題將會是每個人一周兩片太少。
台灣口罩會不夠嗎? 其實在本次疫情發生前,原本國內產量內銷130萬片/日,進口118萬片/日,而根據SARS經驗,SARS流行高峰期,國產內銷量每日增加14萬片,進口量增加150萬片,其中進口並非全為醫療用口罩。因此,本次疫情最高需求,預料不超過130萬+118萬+14萬+150萬=412萬片左右,還小於目前國內的產量400-420萬片。
然而,如果很簡化的算,1931萬名成人都要去買口罩,那麼,每個人每天只能買到0.22片口罩。
這個口罩困境,其實就是相當於「#銀行擠兌」危機。
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法定規定只有15%(資產拿去放款或投資),也就是理論上顧客要把銀行的錢都領出來時,銀行很快就會被領到沒有現金,但這樣的狀況一般來說不會發生,靠得是對金融系統(或是對整體經濟體系)的信心。
擠兌,就是信心問題;口罩也是。
同樣的,並非所有人都需要買口罩,副總統陳建仁前幾天就曾提醒民眾,需要戴口罩的優先順序為:1、第一線醫護人員及防疫人員;2、確定或潛伏期病例之共同居住的家人;3、確定或潛伏期病例經常接觸的親友或同事;4、公共運輸業員工;5、密閉娛樂場所員工;6、到醫院診療或探病者;7、公共運輸工具的乘客;8、密閉娛樂場所消費者;最後是9、其餘民眾。 也就是說,健康成人,在通風良好空間,並不需戴口罩。口罩所必須的消耗量,每日大概不會超過400萬的產能太多。之所以現在有口罩超量需求,來自於買進「避險物資」的心理。
事實上,大多民眾買了口罩也不會馬上用,但寧可先預備一點安全存量(先不論惡意囤積或走私的例子),也不要每天去買三個,這是危機時人之常情。
所以現在口罩的銷量,來自民眾預期N天後爆發全國社區流行,那時候買不到的期望心理,照理說在風險溢價下,口罩作為避險物資一定要漲價,但政府嚴格管制價格,當然會不夠。
所以處理口罩問題,和處理擠兌問題一樣,在重建信心,告訴人民,你的錢放著以後還領得到,或是說你的口罩現在不買,以後還買得到。
那麼,應付擠兌怎麼辦呢,其實有標準做法,例如金管會便曾頒布過《#金融機構危機應變措施》(2002-2008 有效),規定了:調足足夠現金、發表聲明澄清事實、維持營業廳秩序等方式,除了體質面的強化措施外,其實都是「擺出樣子增加信心」,因此在這措施中,我們就會看到「把現金堆在營業廳」;「找自己人來表演領錢讓大家安心(然後走出去以後再把錢存回去)」這些「SOP」。
要應付擠兌時,擺出來的或是找人領走的錢,那個不是給一般人領的,是借來給人看的,告訴大家不用擔心。
所以,要解決口罩問題,除了產能問題外,就是要重建大家對「未來口罩生產」的信心,要拿出「未來的口罩」給大家看,說服大家接受現在只能拿到很小額,但是可以安心的事實,這就是建立日產千萬口罩生產線的重要性,告訴大家,口罩會越來越多,而不需要囤積。
建立全面實名制,大家都可以公平地有口罩,但每個人每天就只能拿到0.3片,問題在於,每個人對口罩的需求並非平均的。
建立信心以及口罩需求分級配給的方法,比全面實名制更實際,但這會非常需要國民對政府政策的信任。
然而,就像我們一開始所說的,有一群人,前天說台灣疫情不嚴重,應該把口罩送給中國,昨天就變成每個人要戴口罩,買不到口罩政府無能,到了今天,還是一樣會找新的方式攻擊政府,這一兩年來,這些配合境外勢力,散播謠言,單純拖政府後腿的資訊戰手法,撕裂了台灣社會,也影響了政令的傳遞與民眾信心的建立。
這樣的悲哀,導致政府必須做120%的努力,有時,這超額的付出,政策上不一定會達到最佳的效益,卻是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不能不做的。
在信任破壞下,導致政府需要建立完全實名制,並設定一個「口罩絕對夠、絕對公平的參數(每人約0.3片/日)」,但在取得購買量大數據後,購買片數、間隔,是可以動態修正的,並在終端控管不可能超買下,有機會留下一定數量預備口罩,投入防疫缺口,並隨著口罩產量逐漸增加,而完全緩解口罩危機。
只是,這已經算是多繞了好幾步了。
(圖:蘋果日報,2008年樹林農會擠兌事件)
超額比序怎麼算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要追求平等或重建信心? 從銀行擠兌經驗看口罩風暴】
口罩供應風波,成了這幾天的熱門新聞話題,行政院限制出口確保產能,被馬英九與韓國瑜批評;到了口罩需求大增,蔣萬安夾手姨又出來喊超商買不到;今天,行政院終於拍板「#口罩實名制」供應,看來下個話題將會是每個人一周兩片太少。
台灣口罩會不夠嗎? 其實在本次疫情發生前,原本國內產量內銷130萬片/日,進口118萬片/日,而根據SARS經驗,SARS流行高峰期,國產內銷量每日增加14萬片,進口量增加150萬片,其中進口並非全為醫療用口罩。因此,本次疫情最高需求,預料不超過130萬+118萬+14萬+150萬=412萬片左右,還小於目前國內的產量400-420萬片。
然而,如果很簡化的算,1931萬名成人都要去買口罩,那麼,每個人每天只能買到0.22片口罩。
這個口罩困境,其實就是相當於「#銀行擠兌」危機。
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法定規定只有15%(資產拿去放款或投資),也就是理論上顧客要把銀行的錢都領出來時,銀行很快就會被領到沒有現金,但這樣的狀況一般來說不會發生,靠得是對金融系統(或是對整體經濟體系)的信心。
擠兌,就是信心問題;口罩也是。
同樣的,並非所有人都需要買口罩,副總統陳建仁前幾天就曾提醒民眾,需要戴口罩的優先順序為:1、第一線醫護人員及防疫人員;2、確定或潛伏期病例之共同居住的家人;3、確定或潛伏期病例經常接觸的親友或同事;4、公共運輸業員工;5、密閉娛樂場所員工;6、到醫院診療或探病者;7、公共運輸工具的乘客;8、密閉娛樂場所消費者;最後是9、其餘民眾。 也就是說,健康成人,在通風良好空間,並不需戴口罩。口罩所必須的消耗量,每日大概不會超過400萬的產能太多。之所以現在有口罩超量需求,來自於買進「避險物資」的心理。
事實上,大多民眾買了口罩也不會馬上用,但寧可先預備一點安全存量(先不論惡意囤積或走私的例子),也不要每天去買三個,這是危機時人之常情。
所以現在口罩的銷量,來自民眾預期N天後爆發全國社區流行,那時候買不到的期望心理,照理說在風險溢價下,口罩作為避險物資一定要漲價,但政府嚴格管制價格,當然會不夠。
所以處理口罩問題,和處理擠兌問題一樣,在重建信心,告訴人民,你的錢放著以後還領得到,或是說你的口罩現在不買,以後還買得到。
那麼,應付擠兌怎麼辦呢,其實有標準做法,例如金管會便曾頒布過《#金融機構危機應變措施》(2002-2008 有效),規定了:調足足夠現金、發表聲明澄清事實、維持營業廳秩序等方式,除了體質面的強化措施外,其實都是「擺出樣子增加信心」,因此在這措施中,我們就會看到「把現金堆在營業廳」;「找自己人來表演領錢讓大家安心(然後走出去以後再把錢存回去)」這些「SOP」。
要應付擠兌時,擺出來的或是找人領走的錢,那個不是給一般人領的,是借來給人看的,告訴大家不用擔心。
所以,要解決口罩問題,除了產能問題外,就是要重建大家對「未來口罩生產」的信心,要拿出「未來的口罩」給大家看,說服大家接受現在只能拿到很小額,但是可以安心的事實,這就是建立日產千萬口罩生產線的重要性,告訴大家,口罩會越來越多,而不需要囤積。
建立全面實名制,大家都可以公平地有口罩,但每個人每天就只能拿到0.3片,問題在於,每個人對口罩的需求並非平均的。
建立信心以及口罩需求分級配給的方法,比全面實名制更實際,但這會非常需要國民對政府政策的信任。
然而,就像我們一開始所說的,有一群人,前天說台灣疫情不嚴重,應該把口罩送給中國,昨天就變成每個人要戴口罩,買不到口罩政府無能,到了今天,還是一樣會找新的方式攻擊政府,這一兩年來,這些配合境外勢力,散播謠言,單純拖政府後腿的資訊戰手法,撕裂了台灣社會,也影響了政令的傳遞與民眾信心的建立。
這樣的悲哀,導致政府必須做120%的努力,有時,這超額的付出,政策上不一定會達到最佳的效益,卻是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不能不做的。
在信任破壞下,導致政府需要建立完全實名制,並設定一個「口罩絕對夠、絕對公平的參數(每人約0.3片/日)」,但在取得購買量大數據後,購買片數、間隔,是可以動態修正的,並在終端控管不可能超買下,有機會留下一定數量預備口罩,投入防疫缺口,並隨著口罩產量逐漸增加,而完全緩解口罩危機。
只是,這已經算是多繞了好幾步了。
(圖:蘋果日報,2008年樹林農會擠兌事件)
超額比序怎麼算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天(18日)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針對今年國一新生只剩25萬人,教育部因少子化減少學校班次,數千名教師恐無班可教,林佳龍要求教育部盡快因應,蔣偉寧回應,將從降每班學生人數及減少代理代課教師比率雙軌並行解決此問題。
林佳龍指出,國一新生今年只剩25萬人,並且逐年遞減,到113學年度更只剩18萬人,由於師資減額超過2600人,但就算目前每年超過50歲的1300名教師全都退休,也還有1300名教師無班可教,而現任教師都可能沒工作,未來師資培育教育體系前途堪慮。
林佳龍指出,教育部針對少子化的因應方式,從98學年度起國中新生編班人數調整為每班 34 人,並採逐年降低 1 人至 30 人,如今已經降到底了,未來到底該怎麼辦?蔣偉寧則回應,未來將把國中班級人數從30人繼續降到25人,同時也會降低代課教師比率,由於目前全國代理代課教師比率約12%,希望每年能降1%,往降到5%努力。
另外,針對明年將上路的12年國教,教育部3月初公布的全國高中職優質認證數,全台496校中竟有447校通過認證,達到9成,招生名額更佔目前高中職94%,教育部所謂認證過後的優質化高中,一年可以提供35萬個名額,林佳龍質疑,多數家長根本不相信這個數字。
林佳龍說,102 學年度國中畢業生也才27萬,且逐年銳減,比通過優質高中職認證的招生量少了8萬名以上,這個優質高中跟跟家長心中認定的標準真的「差很大」,不然家長根本不會為了爭著讓小孩念明星高中,不斷爭執超額比序項目,以現階段而言,所有高中職都拿到優質認證是不可能。
林佳龍指出, 優質認證的評鑑項目缺乏教學正常化、教師進修與教職人員敬業教育,對學校的財務透明作為更顯不足,又加上依照教育部目前的規劃,明年要申請特色招生的學校,必須先通過優質認證後,才能申請特色招生,「校校有特色」的結果將變相衝高特招名額,這樣的搞法,最終只會把認證徹底搞爛,認證將不具意義。
林佳龍最後也要求蔣偉寧承諾,社區大學獎勵金仍維持由教育部負責核定發放,另外,也請部長支持跨黨派提案的「社區大學促進及發展條例」。
超額比序怎麼算 在 國中會考各區採計方式大不同!7分鐘讓你了解!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