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邀請到的特別來賓是型男設計師 Nick。 Nick 現在在 Google 總部擔任 UX Designer Manager,這次的直播會聚焦在如何成為頂尖的 UX 設計師上。
本次訪談內容皆為個人意見立場,不代表 Google 或任何公司的立場。
直播影片的大綱內容:
Nick 大學是師大的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主要偏重寫程式、學習網路、資料庫架構相關的學科。 因為他從小學開始就對美術相關的比賽很有興趣,大學畢業後想持續的往設計方面發展, 於是進入交大的應用藝術研究所就讀。
他研究所方向偏向視覺傳達、心理學,學習如何把 coding 、或是邏輯相關的知識應用在藝術、設計方面。 研究所畢業後先工作, 工作幾年後申請美國學校, 來到 CMU 卡內基美隆大學唸 HCI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是 3 個領域的結合, Computer Science + Design + Psychology (電腦科學 + 設計 + 心理學),也都剛好是 Nick 接觸過的領域。
Nick 在大學就讀的過程中, 有和另外兩位朋友一起創業, 那時適逢 2000 年,他們想把許多服務及一些內容辦到網路上, Nick 負責把網站做設計、並架起網站、運行。 大學因為有拿到教師資格,所以畢業後去高中教了一年的生活科技課。
隨後 Nick 決定還是回到設計, 先做了網頁 Desinger , 再到 HTC 做 User Usability Engineer , 再來開始做手機的 UI, UI 做久了開始會思考產品要如何設計可以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從介面的安排位置、顏色、到和使用者的互動等等, 就開始進入 UX(User Experience) 領域 。
探討 UX 前先來確定 UX 使用者經驗的定義是什麼? UI 是被包含在 UX 裡, UI 比較偏向視覺的元素, 而 UX 是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體驗。 ex: 車子的按鈕、儀表板可以比喻成 UI , 而打開車門、開車、停車的整個體驗是 UX。
比如說去迪士尼玩,從買票到在遊樂園裡玩的所有經驗、排隊買演場會的票、坐在客廳沙發上挑一部電影來看。 如何把經驗從好的變的更好, 就是 UX Designer 的工作。
UX 在科技業包含了幾個部分:
1. 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2. 視覺設計 Visual (與設計的流行趨勢影響密切)
3. 轉場 Motion
4. 使用者研究 Research
5. 工程 Engineering
UX Designer 廣義來說包含以上這五種工作類別,目前比較大的業界需求偏向 1 & 2,如果能同時兼備多樣專長 (Hybrid Designer) 在就業市場上會更有競爭力。 美國的科技產業, 產品和終端消費者比較直接相關,讓設計師比較被視為一個專業。 UX Designer 依照公司規模的狀態, 小公司 3~5人, 第一個 designer 職責可能就是包山包海,連 UX Researcher 的工作也要做, 拿到結果再來自己測試。
什麼是好的 UX Designer?
視覺設計要不錯, 有基本的美感及程度、並且有邏輯思考的能力,這樣就會是很有競爭力的設計師。
UX designer 過往在矽谷還是會希望有寫程式的能力,5~7 年前的一些公司設計師面試還是會考程式, 但到目前, 專業被更尊重及細分, 就比較沒有被考程式了。 當然,找工作的時候, 如何讓自己比別人突出, 如果你是設計師,有程式的經驗,還是會很有競爭力及賣點。
設計的本質: 1. 對事務的好奇心、2. Iteration 迭代 的容忍度、接受度、及執行力,3. 合作、溝通的能力。
提升能力的方式: Nick 相信做中學,產品一個階段之後, 把專案相關人員聚集起來, 討論 Start、Stop 、Continue 。 什麼事情是不該繼續做的? 什麼事需要持續做的? 什麼事情需要開始去做的?
Designer 的工具: 從之前 Photoshop、 Illustrator, 近幾年因為設計潮流變的扁平, 所以 Sketch 因為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 也變得更流行。 當然, 因為團隊協作的部分, Figma 讓設計師在合作上有像 Google Doc 有一份網上的檔案讓大家協同合作,也是常用的工具。
Designer 面臨的工作挑戰:
如何用研究方法,把主觀的設計,用客觀的方法、數據來解釋、說服團隊。 所以設計師和 UX 研究員的合作緊密,用值化、量化研究來找出好的設計。
UX designer 在整個產品週期都參與,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及任務。 產品比喻成的 3 隻腳的椅子的話, 分別是 Designer 、 Engineer、 PM, 少了一個產品都沒辦法順利運行。
UX 常常會被說要有同理心,其實每個產品的角色應該都要有同理心。
質化 vs. 量化研究: 質化是要找問題的本質,比如說 5~8 人的研究就可以找出 85% 以上的錯誤或是設計不好的地方。 量化就是要多的樣本數、找到公正、大數據、可信賴結果的研究。 UX 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來證明、並讓案子往前推進。
最後是一些提問及資源分享:
有什麼好的線上資源可以學習?
dribbble (https://dribbble.com/)
behance (https://www.behance.net/)
UX Design Weekly (uxdesignweekly.com)
經典的 UX design 準則, 不僅僅是 designer 適用、工程師及 PM 內化這些準則後也可以發現產品做出來可以避免許多不好使用者經驗的問題: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by Jakob Nielsen in 1994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ten-usability-heuristics/
推薦閱讀的 2 本書:
Nick 的啟蒙書 Don’t make me think (https://amzn.to/2Zq9Xti) 中文版翻譯為“ 如何設計好網站”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https://amzn.to/2zmRNhA),用了許多生活化的例子。Affordance 在使用者經驗領域佔有相當的一席之地,例如:旋鈕、橫桿、直桿、握把的門,大致上會讓使用者理解該用轉的、推的、還是拉的。
找工作的建議:
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先釐清自我的興趣、想要做的方向,因為每個 UX 細分領域看重的技能都不太一樣。 許多人都願意分享,可以找到願意分享的前輩,得到一些建議。
職場上爬升的建議:
首先, title 是公司衡量是你是否有值得那個等級、影響力的結果,所以要著重於你對與展品的影響力是什麼。再來是要有耐心,培養自我能力、提升競爭力,最後就會自然而然走到你該得到的位子。 最後, Nick 覺得 designer 最要有的能力是溝通能力。 好的設計能力可以變成好的設計師。 強的設計師就是厲害在溝通方面。 Design 在 Nick 心中就是解讀 (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如何解決問題)、解釋(如何解釋你設計出來的東西), 最後解釋就是溝通。 所以對於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溝通是個很值得培養的能力。
溝通能力加強的方式:
上課培養。如果簡報 (presentation) 角度著墨,從聽眾聽完後,你想要讓他們知道哪 3 件事情反向思考,來幫助架構簡報,3 是個很重要的數字,讓這 3 個有相關、又各自著墨重點, 就可以涵蓋很大一部分思想理念。
最後分享一下UX 設計師大概的面試流程:
如果你有 portfolio,很多時候會被找到, 這是一個門票, 讓你可以開始面試,接下來可能會有 take home exerecise , 讓你做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被公司審核通過的話會邀請到 onsite interview 。 onsite 需要介紹你自己的作品, take home exerecise 的作品。 如果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白板來解釋思考過程、思考邏輯、及最後的提案是什麼,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 面試官其實很在乎你面試過程中展現的思考能力 (其實和軟體工程師的面試的精髓也是一樣的)。
第一段影片在: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492317728266537/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書名如此白話也如此切身 我在學生時期就真的很不喜歡上課 比起聽課 我更願意舉手參加校園環保義工 為了每天少上一堂課 我參加了田徑隊 但是等等 為什麼從電影中獲得新知是如此雀躍的事 但場景轉到了校園卻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這本《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課?》的作者 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教育問題 先從教育方...
設計心理學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八卦
這次邀請到的特別來賓是型男設計師 Nick。 Nick 現在在 Google 總部擔任 UX Designer Manager,這次的直播會聚焦在如何成為頂尖的 UX 設計師上。
本次訪談內容皆為個人意見立場,不代表 Google 或任何公司的立場。
直播影片的大綱內容:
Nick 大學是師大的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主要偏重寫程式、學習網路、資料庫架構相關的學科。 因為他從小學開始就對美術相關的比賽很有興趣,大學畢業後想持續的往設計方面發展, 於是進入交大的應用藝術研究所就讀。
他研究所方向偏向視覺傳達、心理學,學習如何把 coding 、或是邏輯相關的知識應用在藝術、設計方面。 研究所畢業後先工作, 工作幾年後申請美國學校, 來到 CMU 卡內基美隆大學唸 HCI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是 3 個領域的結合, Computer Science + Design + Psychology (電腦科學 + 設計 + 心理學),也都剛好是 Nick 接觸過的領域。
Nick 在大學就讀的過程中, 有和另外兩位朋友一起創業, 那時適逢 2000 年,他們想把許多服務及一些內容辦到網路上, Nick 負責把網站做設計、並架起網站、運行。 大學因為有拿到教師資格,所以畢業後去高中教了一年的生活科技課。
隨後 Nick 決定還是回到設計, 先做了網頁 Desinger , 再到 HTC 做 User Usability Engineer , 再來開始做手機的 UI, UI 做久了開始會思考產品要如何設計可以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從介面的安排位置、顏色、到和使用者的互動等等, 就開始進入 UX(User Experience) 領域 。
探討 UX 前先來確定 UX 使用者經驗的定義是什麼? UI 是被包含在 UX 裡, UI 比較偏向視覺的元素, 而 UX 是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體驗。 ex: 車子的按鈕、儀表板可以比喻成 UI , 而打開車門、開車、停車的整個體驗是 UX。
比如說去迪士尼玩,從買票到在遊樂園裡玩的所有經驗、排隊買演場會的票、坐在客廳沙發上挑一部電影來看。 如何把經驗從好的變的更好, 就是 UX Designer 的工作。
UX 在科技業包含了幾個部分:
1. 互動設計 Interaction
2. 視覺設計 Visual (與設計的流行趨勢影響密切)
3. 轉場 Motion
4. 使用者研究 Research
5. 工程 Engineering
UX Designer 廣義來說包含以上這五種工作類別,目前比較大的業界需求偏向 1 & 2,如果能同時兼備多樣專長 (Hybrid Designer) 在就業市場上會更有競爭力。 美國的科技產業, 產品和終端消費者比較直接相關,讓設計師比較被視為一個專業。 UX Designer 依照公司規模的狀態, 小公司 3~5人, 第一個 designer 職責可能就是包山包海,連 UX Researcher 的工作也要做, 拿到結果再來自己測試。
什麼是好的 UX Designer?
視覺設計要不錯, 有基本的美感及程度、並且有邏輯思考的能力,這樣就會是很有競爭力的設計師。
UX designer 過往在矽谷還是會希望有寫程式的能力,5~7 年前的一些公司設計師面試還是會考程式, 但到目前, 專業被更尊重及細分, 就比較沒有被考程式了。 當然,找工作的時候, 如何讓自己比別人突出, 如果你是設計師,有程式的經驗,還是會很有競爭力及賣點。
設計的本質: 1. 對事務的好奇心、2. Iteration 迭代 的容忍度、接受度、及執行力,3. 合作、溝通的能力。
提升能力的方式: Nick 相信做中學,產品一個階段之後, 把專案相關人員聚集起來, 討論 Start、Stop 、Continue 。 什麼事情是不該繼續做的? 什麼事需要持續做的? 什麼事情需要開始去做的?
Designer 的工具: 從之前 Photoshop、 Illustrator, 近幾年因為設計潮流變的扁平, 所以 Sketch 因為可以勝任大部分工作, 也變得更流行。 當然, 因為團隊協作的部分, Figma 讓設計師在合作上有像 Google Doc 有一份網上的檔案讓大家協同合作,也是常用的工具。
Designer 面臨的工作挑戰:
如何用研究方法,把主觀的設計,用客觀的方法、數據來解釋、說服團隊。 所以設計師和 UX 研究員的合作緊密,用值化、量化研究來找出好的設計。
UX designer 在整個產品週期都參與, 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及任務。 產品比喻成的 3 隻腳的椅子的話, 分別是 Designer 、 Engineer、 PM, 少了一個產品都沒辦法順利運行。
UX 常常會被說要有同理心,其實每個產品的角色應該都要有同理心。
質化 vs. 量化研究: 質化是要找問題的本質,比如說 5~8 人的研究就可以找出 85% 以上的錯誤或是設計不好的地方。 量化就是要多的樣本數、找到公正、大數據、可信賴結果的研究。 UX 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來證明、並讓案子往前推進。
最後是一些提問及資源分享:
有什麼好的線上資源可以學習?
dribbble (https://dribbble.com/)
behance (https://www.behance.net/)
UX Design Weekly (uxdesignweekly.com)
經典的 UX design 準則, 不僅僅是 designer 適用、工程師及 PM 內化這些準則後也可以發現產品做出來可以避免許多不好使用者經驗的問題: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by Jakob Nielsen in 1994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ten-usability-heuristics/
推薦閱讀的 2 本書:
Nick 的啟蒙書 Don’t make me think (https://amzn.to/2Zq9Xti) 中文版翻譯為“ 如何設計好網站”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https://amzn.to/2zmRNhA),用了許多生活化的例子。Affordance 在使用者經驗領域佔有相當的一席之地,例如:旋鈕、橫桿、直桿、握把的門,大致上會讓使用者理解該用轉的、推的、還是拉的。
找工作的建議:
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先釐清自我的興趣、想要做的方向,因為每個 UX 細分領域看重的技能都不太一樣。 許多人都願意分享,可以找到願意分享的前輩,得到一些建議。
職場上爬升的建議:
首先, title 是公司衡量是你是否有值得那個等級、影響力的結果,所以要著重於你對與展品的影響力是什麼。再來是要有耐心,培養自我能力、提升競爭力,最後就會自然而然走到你該得到的位子。 最後, Nick 覺得 designer 最要有的能力是溝通能力。 好的設計能力可以變成好的設計師。 強的設計師就是厲害在溝通方面。 Design 在 Nick 心中就是解讀 (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如何解決問題)、解釋(如何解釋你設計出來的東西), 最後解釋就是溝通。 所以對於設計有興趣的朋友,溝通是個很值得培養的能力。
溝通能力加強的方式:
上課培養。如果簡報 (presentation) 角度著墨,從聽眾聽完後,你想要讓他們知道哪 3 件事情反向思考,來幫助架構簡報,3 是個很重要的數字,讓這 3 個有相關、又各自著墨重點, 就可以涵蓋很大一部分思想理念。
最後分享一下UX 設計師大概的面試流程:
如果你有 portfolio,很多時候會被找到, 這是一個門票, 讓你可以開始面試,接下來可能會有 take home exerecise , 讓你做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被公司審核通過的話會邀請到 onsite interview 。 onsite 需要介紹你自己的作品, take home exerecise 的作品。 如果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白板來解釋思考過程、思考邏輯、及最後的提案是什麼,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 面試官其實很在乎你面試過程中展現的思考能力 (其實和軟體工程師的面試的精髓也是一樣的)。
第二段影片在:
直播訪問: Google Design Manager 談如何成為頂尖的 UX Designer 【02】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512324412847952/
設計心理學 在 東森財經 Facebook 八卦
金融業臨革命❗
金融創新教父:銀行員將消失😱
科技業挑戰重重,金融業也面臨革命了!金融創新教父布雷特金恩點名,隨著科技創新,傳統銀行員將會消失!
不只信用卡將會被APP取代,連ATM都可能像公用電話,不再有跨行交易問題!專家更點出,未來懂大數據、系統設計、心理學跟社群經營,才是金融業主流!
#金融業 #革命 #教父 #布雷特金恩 #銀行員 #消失 #APP #ATM #大數據 #系統設計 #心理學 #社群經營
設計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書名如此白話也如此切身
我在學生時期就真的很不喜歡上課
比起聽課
我更願意舉手參加校園環保義工
為了每天少上一堂課
我參加了田徑隊
但是等等
為什麼從電影中獲得新知是如此雀躍的事
但場景轉到了校園卻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這本《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課?》的作者
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教育問題
先從教育方法與學生的感受層面做深度的分析
再講到哪種學習方式才是比較適合大腦吸收的
最後更補充了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遵循的建議
我得說
這是我看過教育類書籍當中數一數二精彩的著作
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s16Gt0WZuM/hqdefault.jpg)
設計心理學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上癮 #設計心理學 大家都愛 #無印良品 的設計,逛街時會莫名被MUJI吸進去而無法自拔!果粉們為什麼一定非Apple的產品不可!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成為某一個品牌的愛用者?今天雅惠就來談一談上癮的腦科學~!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與大腦直覺有關的設計心理學!
🔸 我們為什麼會上癮!?
🔸 讓人潛意識愛上的設計秘訣?!
🔸 未來的設計哲學?
#Zona阿長的乾貨時間 是神經很有事的影片系列,收集外號「書蟲知識狂人」-汪雅惠護理長的分享精華片段,內容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有說書、影評,也有新聞和時事剖析,不定期持續上新!
#MUJI #Apple #潛意識 #無印良品 #直覺 #示能 #Affordance #設計心理學 #深澤直人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CNC會議側拍 #乾貨時間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GR_CDs4v6o/hqdefault.jpg)
設計心理學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評價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精美的設計品,對於被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Don Norman來說,設計應該「以人為本」而不是藝術炫技。設計,甚至應該是一種思考方式。
曾出版設計心理學一書,也曾為蘋果公司用戶體驗架構師的Don Norman,2月25日晚上8點半,將與我們一起聊聊「設計」這件事。
在此之前,第一集與前彭博首席財經主播的Angie Lau專訪,也值得你再看一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Nikntoq3I
關於Don Norman 你可以從這邊更了解他:https://www.nngroup.com/people/don-norman/
以及主播路怡珍:https://www.facebook.com/cateinbigcity/
https://www.instagram.com/catethesi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5amRxYEr-4/hqdefault.jpg)
設計心理學 在 設計心理學 - 中山大學板 | Dcard 的八卦
請問各位大大~有沒有人上過人科學程的[設計心理學],可以分享一下上課的方式嗎?或是有沒有作業考試報告,會很難修嗎,請大阿拯救一下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