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贈書)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大雁出版基地 贊助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那天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就很想介紹給大家,剛跨越40歲關卡的我,父母的身體也漸漸開始時有微恙,而我自己在40歲(老來得子?),令我想到當我開始老後生活時,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能夠自立嗎?我要怎麼樣才不會造成他們的困擾與負擔呢?
書裡列入六種「老後難相處」父母類型
【依賴型父母】
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
要與子女分離時,立刻表現出身體不適或明顯不安
【潑冷水型父母】
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
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
不講理,總要別人先讓步
疑神疑鬼,充滿戒心,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
【自戀型父母】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一下自認高人一等,一下又覺得矮人一截
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卻自以為寬厚慷慨
嫉妒別人的生活,見不得別人好
【控制型父母】
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
生活方式不容挑戰,無論是一般瑣事或重要的價值觀
若子女的回應不如預期,馬上展開報復行動
【自毀型父母】
曾有酒精或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等問題
曾有自殺傾向,或威脅有此打算
曾有某些強迫行為,像是賭博、不停清洗身體等
不配合醫療,不遵守飲食限制或不肯服藥
【恐懼型父母】
杞人憂天,容易恐慌,擔心個不停
一天到晚覺得身體不適,也許是真的,也許是想像
有許多莫名的恐懼,害怕人群、細菌等
不敢看醫生、害怕住進醫院就再也出不來
你身旁的父母,是不是也中了其中幾項呢?
書中說: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
聽聽這些父母說的話,你是否覺得熟悉?
「你有空做這做那,為什麼就是沒空關心我?」
「忙到沒時間接電話,我要你這種女兒幹嘛?」
「我為你付出一切,最後換得了什麼?」
「你要送我去安養中心,我乾脆去死算了!」
「你爸丟下我先走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聽聽這些子女的心聲,你是否心有同感?
「每次只要電話一響,我超怕又是我媽,指責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每次想出國度假時,我媽就會『剛好』生病。」
「我媽成天跑醫院、換醫生,不料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年紀越大越固執,看誰都不順眼,什麼都要他說了算。」
「父母老後變得性格負面,我好怕自己也受影響變得負面。」
還有科普心理學作家海苔熊的推薦語:「面對難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決。」
我們比父母有更大的調整空間,讓我們一起來努力理解老後難相處的父母,不要讓這些變化,凍結了家庭的溫情。
公開分享本文並留言『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理解並陪伴他們走過晚年,不再彼此傷害』可抽書喔!名額2,2018年6月15日
同時也有4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我過去分享的許多心理學作品裡面 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就是這本《快思慢想》 在這世界上也活了幾十載 但我是怎麼做決策的我心中卻還沒個譜 而這本書就為這個疑問給出詳盡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在很有自信時 做了一件明顯不理性的決策? 為什麼早上看見別人在吃薯餅 晚上的宵夜就像吃鹹酥雞? 為什麼我們被問今年工作...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的推薦目錄: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律師娘講悄悄話 Facebook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Facebook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冏冏子 Youtube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疑問] 請推薦習慣或行為心理學的書籍-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艾爾文- 珍藏!2020年我最喜歡的10本書:心理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心理諮商課外書單分享(2022年更新) - 考試板 的評價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經過網路一翻推播,我相信大家不會去喝油了。但針對底下的留言我有一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醫師又不一定是對的」「醫師都出來打臉了、還不相信醫師嗎?」針對醫師專業正反兩面留言,讓我很有感觸。我一直認為醫師本來就不可能萬事都精通,但正是因為頂著醫師的身份發言,要更加小心,尤其涉及到「健康」的議題。
好比曾有節目邀請我分享怎麼做可以避免肩頸痠痛、避免脊椎受傷等等,我馬上推掉,因為這也不是我的領域,我並不是復建科醫師。也曾有記者認真地詢問我「如何
保養子宮」,很可惜沒有就是沒有,我真的無法為了讓內容華麗就硬想一些不著邊際的作法好比少喝冰水、適時結婚生育。(真的有看過這種,我眼白翻到後腦勺),硬要講,不就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的老生長談。
如果扯到業配等商業利益,我一直覺得醫師就得更謹慎了,尤其這個產品和健康有關。為了業配兒童成長鈣片,竟然在廣告內容寫到「關於什麼是均衡營養呢?絕對不是補鈣、喝牛奶就夠的」。這比網紅介紹民俗療法更讓人生氣,首先兒童的身高大多取決於基因遺傳,飲食和運動皆為輔助。國健署和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都建議牛奶就是最好的鈣質來源,另外豆乾、小魚乾、起士也都是很好的食物。怎麼會直接告訴民眾,光喝牛奶是不夠的?
更何況,一昧的傳遞補鈣才能長高的訊息,若補過了頭,還有可能造成兒童尿路道結石。另外弔詭的是,他只要說自己孩子吃了有長高有效,純經驗分享就完全不會有問題,但當眾多兒科醫師在門診發現孩子吃了相關保健食品造成生長板提前癒合,醫師又因苦無證據,無法指控一定是某產品造成,再加上這類產品都是旋風式的來,無預警地消失。簡單來說,吃出問題時,根本找不到人負責啊!講得更長遠一點,這種行為根本就是在磨損醫師的專業,讓民眾對我們的信賴度降低。
我完全認同知識和專業是有價的,所以除非公益我也不會提供免費的演講。醫師當然也可以業配自己喜歡好用的產品,但藉由專業形象做違反專業的事來賺錢,我真心無法接受!
另外好多人把這件事定調成文組 v.s醫科,我倒是認為這和學歷科系無關,純粹是人的問題。暗示文組人就比較不科學實在太不公平,就拿我最愛的社會學來講,從問題意識,到田野的設計,訪問的角度,提出觀點和理論對話,都是邏輯和科學的堆疊和自然科學並無不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無止盡的學習,單純拿大學學歷比較也太狹隘了。
回到這件事本身,我忽然想到一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不過現代人的書也太多種類了,從臉書、YT、 podcast到CH實在令人眼花撩亂,各種資訊來源真真假假。關於這個議題,我在這邊推薦一本有趣的書「另類事實」作者利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從哲學、心理學的角度區分析現代人為何容易被假新聞吸引,又輕易相信陰謀論,找到容易被誤導的關鍵。
然後,在這邊預告一下晚上十點我將會和外科醫師、蔡醫師就這件事情來聊一聊。
關於膽結石何時要開刀,以及各種排毒迷思,探討為何民俗療法是如此的經典不敗!
我們線上見喔!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喔!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Facebook 八卦
這陣子都在唸書,常常覺得很悶,很少感覺到真實的快樂。今天從三重騎單速車到三總研習(民權大橋那一段真的搞死我),一邊聽 哇賽心理學覺得非常有趣,一個機車騎士看我在單車上笑出來,還一直盯著我看,我好想告訴他我在聽什麼。不然他一方面看我方向是往三總,又看看我在那裡傻笑,可能以為我有 hallucination。
.
我記憶力很不好,趕快筆記一下今天聽的《過度努力》,周慕姿和 蔡宇哲的組合真的超好笑,我聽到「腦內唱衰魔人合唱團」的時候笑得東倒西歪差點撞到人XD。
.
1.過度努力的人通常不會感覺到自己過度努力,那是因為大部分的時候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不去感覺到痛,既然沒感覺到,也常常會跟別人說「我覺得還好」。
.
2.過度努力的人背後經常有一種害怕,怕如果不努力的話就會失去一些東西、或者是不會被愛了。所以過度努力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最完美的逃避」。逃避的過程當中,還撿到一些寶物,例如成就、別人的喜歡,你說,要這些過度努力的人怎麼敢放手?所以,你可以有時候放手、有時候不要放手。
.
3.這本書不是要跟你說「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而是希望能夠提供努力以外的B選項(同場推薦《擁抱B選項》),有時候你可以很拼命、但也有一些時候你可以選擇放鬆。魚與熊掌,通常B選項一定比不上A選項(例如離開大學教職,就可能會少了穩定的收入),但也代表你會獲得「執著於A選項的時候」你沒有獲得的東西(例如健康和自由)。
.
4.很多人都會問說心理學是不是什麼都怪給童年創傷和幼時經驗,慕姿舉了 「認知基模」(Schema)的例子來說明,這不是說我們什麼都要怪給父母。小時候你因應壓力的方式在腦袋裡面形成了一些「洞」(聽到這裡,腦袋裡面想像的是夜市的彈珠台),所以不論你人生發生什麼「彈珠」,都會掉進已經預設好的洞裡面,於是你會習慣負面思考、自我苛責、重複過往的劇本。為了讓你的劇本有所改變,所以把這些洞拿黏土補起來、另外鑿出新的洞,是很辛苦的過程,所以有的時候你的彈珠(新發生的事件後情緒)還會掉到原本的洞裡面,這很正常。
.
聽完這一集之後還聽了與喝酒的謬誤、助人行為等等(因為我過度努力,所以每次聽Podcast都開兩倍速),發現哇賽心理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真的是一個走正向心理學的節目,你可以聽到很多有趣的東西、而不是挖掘自己的黑暗面,而是一邊學知識的同時,充滿歡笑和快樂。
.
最後我想提一個沒有提到的概念但實際上也談到的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 esteem ),如果你是過度努力的人,可能要思考一下你努力的背後是來自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為了「避免焦慮」(anxiety driven)。倘若你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別人給你的稱讚和喜歡上面,你的自尊很容易跟著別人的喜好、討厭而起起伏伏。
.
可惜的是,這世界上就是會有人喜歡你,也會有人討厭你,如果你想要追求所有人的喜歡,有一天你會過勞死。
.
那該怎麼辦呢?比起追求別人的喜歡,不如想一想自己在做的是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話你的「自尊遙控器」就會在你自己的手上,然後你會慢慢看見你的好,而不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見你的好。
.
就像昨天我在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 上面分享的一樣:「做你喜歡的事情,讓喜歡的事情成為你。」
.
希望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你,都能在生命當中找到空隙休息,也希望每一顆想要被愛的心,都能夠在擁抱裡安穩的棲息。
#過度努力買起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88663
#哇賽心理學這一集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00162537?i=1000513470452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在我過去分享的許多心理學作品裡面
最常被引用的書籍就是這本《快思慢想》
在這世界上也活了幾十載
但我是怎麼做決策的我心中卻還沒個譜
而這本書就為這個疑問給出詳盡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會在很有自信時
做了一件明顯不理性的決策?
為什麼早上看見別人在吃薯餅
晚上的宵夜就像吃鹹酥雞?
為什麼我們被問今年工作如何時
卻只想到這幾個禮拜如何?
如果你想知道心智上的系統性錯誤
這本《快思慢想》我超級超級推薦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你是不是在看到一個陌生人時
就會立即對他產生出第一印象
然後你就會拿這個第一印象去審視他的所有行為?
如果有,你並不孤單
從一張臉孔立即變成一個印象
這是人類的本能
它能有助於我們社交或是生存
那...我要上演化課摟
我們現今所習慣的群體社會
大概在距今7500年前形成的
如果用24小時來看
這段時間只佔據人類演化的5分鐘
在這五分鐘之前的人類
大多都是小群體社會
每個人彼此都熟識
毋需倚靠外表來評估一個人
這就表示啊~~
人類開始依靠臉來評估一個人的性格
這個能力
非常沒有經驗
但我們又認為...自己很會看人!?
所以這就會導致
我們太常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當中擁有太多自信了!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冏冏子 Youtube 的評價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圓神 先覺出版) 書籍介紹 https://goo.gl/mIUhVg
訂閱頻道 ▶ https://goo.gl/ZZNqvj
臉書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hintaroReview
囧星人是一個真性情(X) 任性(O)的獨立節目製作人
YouTube 頻道作品大部分為興趣之作
囧星人官網 ▶ http://kyontw.com
支持囧說書 ▶ http://kyontw.com/pressplay.html
■■■■■■■■■■■■■■■■■■■■■■■■■■■■■■■■■
看更多的囧星人影片
囧說書 ▶ 播放清單 → https://goo.gl/d0jP02
電影點評 ▶ 播放清單 → https://goo.gl/IyJAsz
喜歡看輕鬆逗趣的東西,可訂閱頻道 2 號 ▼
『囧星人今天沒吃藥』▶ https://goo.gl/KuTUok
■■■■■■■■■■■■■■■■■■■■■■■■■■■■■■■■■
本頻道只有簡單的聊天規範,犯以下行為者直接封鎖:
1. 打廣告的 2. 來吵架的 3. 侮辱其他觀眾的
4. ……我覺得以你的智商不適合待在這裡。
為免你被其他人霸凌,我要保護你,所以你不要再說話了。
就這樣啦
■■■■■■■■■■■■■■■■■■■■■■■■■■■■■■■■■
關於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法條聲明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美國法律】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中華民國法律】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首次制訂。現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六十五條規定了著作財產權的限制,除了第六十五條規定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外,第六十五條前各條規定需在合理範圍內得使用,而著作財產權人之權利受限制的各種狀況,是屬於廣義範圍中的合理使用概念。
第52條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艾爾文- 珍藏!2020年我最喜歡的10本書:心理學 - YouTube 的八卦
2022年硬擠出來的 推薦 書單 . 大餅好書•3.9K views · 14:20 · Go to channel · #PSY|人生最重要的十本書! 心理學 /哲學/創業書推介 樹洞香港是怎樣煉成的 ... ... <看更多>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心理諮商課外書單分享(2022年更新) - 考試板 的八卦
大家好,我是從學獨立出版社的總編,由於自己是朋友圈大家公認的讀書狂XD,也有一些心得,及有許多初學者或考生會問我有什麼推薦的讀物, ... ... <看更多>
行為心理學書推薦 在 [疑問] 請推薦習慣或行為心理學的書籍-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不知道標題這樣下對不對~~
因為我不是讀心理學的學生~
會來想請教各位書籍是因為
我們想做一個系統(我是資管系)
大致的概念是
用人類每天選擇衣服的習慣(就是一個行為機制)
進而去幫每天不知道要穿什麼衣服的使用者選搭配的衣服
可能不懂的人會覺得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系統
因為這是我們的作業啦(說起來有點汗顏...)
總之老師要我們看有關 人類行為心理學 和習慣心理學的書籍
想請問各位有什麼書籍推薦的嗎??
麻煩知道的人回答我吧~~先謝謝你了
(如果有違反版規 請告知謝謝v( ̄︶ ̄)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48.227
先謝謝樓上兩位的推薦~~下午去圖書館找了一下
覺得內容寫的不是我想要的東西~~
(都有提到一點點 但可能還不夠多)
也可能我找看的不夠多~~因為小圖書館~~所以只找到了兩三本
想再問問看 有沒有那種 比如說~
人大致分幾種~EX:大而化之的人 堅持己見的人 隨性的人~
然後~~什麼樣的人~大概會做什麼行為~~研究這種的書籍
我說的有點亂~~但我找不到好的解釋來表達我想要的東西啦~= =
再麻煩各位了!!!非常謝謝^^"
※ 編輯: nina1234586 來自: 220.135.48.227 (02/08 18: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