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
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
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些老人家會用身體的不舒服,來表達心裡的不舒服,或者吸引他人的關心。有些孩子在無意識中,透過生病得到大人的注意,或者因此減少父母的爭吵。生病可能會有附帶的好處,讓當事人不自覺地想保持在生病的狀態。
再舉一個之前書中談到的研究。一位童年曾被性侵的女性讓自己保持肥胖,或許是在無意識中,希望自己變得比較沒有吸引力,藉此保護自己。
罹患疾病跟自我認同交纏在一起,在這篇文章的解析之下,變得脈絡分明。能夠讀完最近這幾篇文章的朋友(晚上還有最後一篇),我真的要給您拍拍手,是需要花些心神,但我自己感覺很值得。
祝願您,能透過生病,來認識更深層的自己!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當患病成為身分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扮演許多不同角色。有時候,疾病可以帶來你迫切需要的喘息機會。也許你的生活中出現無法控制、難以招架的壓力,因此身體停擺,讓你能趁機休息。對許多人來說,患病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受到照顧,他們終於可以把自己置於第一優先。病人不必自己做決定,甚至可能無法主動要求受到照顧,疾病直接為他們安排這個選項。這可能是疾病的意外優點,這部分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但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也有時候,疾病可能與我們的身分認同交織交纏,成為自我知覺的一部分,使我們難以區隔自我與疾病。我每天都會在醫院看到類似的情況,不論是在一般醫學或精神醫學科,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你該捫心自問:疾病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我們常輪替換上不同的身分角色。請想像一個玻璃稜鏡:小巧、透明,看似簡單。不過對著光看,稍稍旋轉角度,稜鏡就會接連變換不同的顏色:粉紅、藍色、紅色。你有眾多不同版本,你是某人的先生或太太、兒子或女兒、兄弟或姊妹;你也是某人的老闆、愛人,或是童年老友。你對待小孩的方式和對待爸媽非常不一樣,但這不代表你沒有做自己或不真誠──這只是人類生活的正常樣態,這是長時間與他人經營不同關係所必要的深層互動方式。我們的身分會隨情境而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故意旋轉稜鏡,呈現出特定的身分樣貌。比方說,我注意到有時候患者會希望我擺出權威醫師的角色,展現出膽識與嚴厲,不過也有時候,我會察覺到他們需要我暫時脫下醫師的白袍,以友人的身分和他們對談,展現我自己的擔心與害怕。我執業多年才逐漸知道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拿捏平衡。
有時候我們會自動變換不同身分,但不會特別意識到這個動作。比方說,你可能哄小孩睡覺後走下樓陪伴配偶,這時候你無意識地從媽媽的身分轉換為妻子。我和患者相處時,我會稱呼這個動作為變換面具。我們身分的個別面向就好像面具,露出一部分,隱藏另一部分:露出我們身分中的某一個特定面向,隱藏其餘所有面向。
我們身分的面向也像是世界為我們貼上的標籤,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不論你把身分中的各個面向當成面具還是標籤,一定要謹記的重點是,這不是你的全貌,也不能準確表現出你這個人。疾病可能會變成我們脫不下來的一副面具、撕不掉的標籤,長期的慢性疾病或絕症更是如此。治療身分認同的先決條件在於看穿表層的標籤或面具,了解這之下你真正的本質。稜鏡雖然有無限多個面向,但最終仍是一個美麗的物件,你也是如此。
眼睛所見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我們,靈性傳統長期以來試圖以心靈的文字來捕捉這個面向。著名的神經外科醫師懷爾德.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描述他進行腦部手術的方式:移除部分顱骨後,這時患者保持清醒,他會以小型電擊觸碰患者的腦部,刺激大腦不同部位掌管的觸覺、味覺、記憶、感官知覺、動作。潘菲爾德醫師研究出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關聯,繪製所謂的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腦功能圖像。但另一個為人所知的軼聞是,潘菲爾德醫師沒有找到掌管自我的部位。醫師刺激大腦不同部位引發各種動作與感官知覺時,患者總是說:「那是你弄的,不是我。」
當前文化中,我們的身分認同常受他人觀感左右,最後反而讓別人來定義自己,不過實際上我們真正的身分認同更為深層、完整而根本。我們的所作所為或過去的行動都不能定義我們;我們也不一定是親密愛人眼中的我們,我們更不等於疾病。真正的自我看不見、摸不著,隱藏在所有標籤與面具之下,那我們要如何經歷到所謂的前景背景變換,看見並體會到真正的自我?我們該如何改變感知,祛除一切面具(尤其是疾病的面具)並看見真正的自己?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 在 姐死姐還在 Facebook 八卦
《細路唔好過份進化,我覺得係一件好事》
話說因為一個朋友有飛, 於是今日睇咗套「如果要我畀錢, 我應該唔會睇」嘅俄羅斯 劇作家筆下嘅 默劇, 《下雪了 - 斯拉法的布蘭詩歌》, 睇呢套默劇之前,我係無睇過任何簡介,因為我睇戲, 都唔鍾意先睇trailer,我最鍾意以一無所知嘅狀態去觀賞任何嘅戲劇, 因為我覺得咁樣,先至可以最真切嘅感受戲劇嘅內容, 唔受trailer或者所有commentary嘅影響
入場前係見到數以百計嘅細路, 嗰啲細路, 都好細個, 有啲係細到好似幼稚園咁嘅歲數.....
朋友話呢一套默劇建議觀看嘅年齡係8歲或以上, 其實未開場我就已經覺得, 要咁細嘅細路睇默劇, 忍耐個幾兩個鐘頭, 簡直係越級挑戰
朋友拎到嘅飛係最貴嘅飛, 於是我哋坐得好前好中間......
圍繞住我哋嘅觀眾, 好多都係 好細好細嘅小朋友, 當時我已經深感不妙,我心諗,呢班細路中場應該一熄燈,就會嚇到瀨屎瀨尿,或者呢班細路, 一嚇親, 就喊到好似畀人綁架勒索一樣。但朋友同我講,佢對呢班細路有信心, 因為畀得起貴蚊睇默劇嘅中產家庭, 啲細路應該有好多exposure, 平時睇慣呢啲高級嘢, 見慣大場面, 唔會輕易畀人嚇窒 。
以我一個 知識比較貧乏嘅觀眾來講, 我覺得呢一套默劇係一套悲傷嘅默劇......
我唔知自己有無over interpret, 不過從主角小丑嘅表情, 我感受到 呢一套默劇並唔係單純令到小朋友快樂嘅兒童默劇。睇完呢套默劇, 我翻查呢套默劇嘅背景資料, 見到麥曦茵導演嘅一篇「睇後感」,佢解釋,呢套默劇嘅主角, 係想演繹貧窮、逃亡、被監控、被消失等信息,默劇以幽默嘅手法, 訴說社會無稽嘅暴力。
套默劇已經公演咗二十幾年, 呢套默劇得到好評嘅其中一個原因, 除咗因為佢深層次嘅意義之外, 仲包括咗同台下觀眾嘅互動, 同極具感官刺激嘅道具同場景。佢會無啦啦落大雪, 無啦啦有蜘蛛網 經過你個頭, 無啦啦有演員灑水, 無啦啦有個非常非常非常大嘅ball喺劇院度穿梭。
我其實唔知啲細路get 到幾多, 但班細路好樂在其中.....
由於平時訓練有數, 我嘅笑點係高過恆指嘅新高, 好難有嘢令我覺得好好笑, 但我見到身邊嘅細佬係笑到 「喘不過氣來」。
然後我終於明白一個道理 有時我哋太過慮細路嘅感受, 成日都over interpret咗 細路嘅感覺.....
而家呢個社會好多兒童嘅專家, 成日撲出嚟講, 我哋應該點點點去關顧細路嘅感受, 細路如果做某啲行為, 就代表佢哋有啲乜嘢潛意識。大人好可能係將簡單嘅細路複雜化。的確有啲細路有唔開心嘅情緒, 但我哋都唔需要 over interpret佢哋嘅感受, 每一秒詮釋佢哋究竟開唔開心, 每一個活動都想像佢哋get 唔get 到。其實佢地唔明, get 唔到, 無咩大不了, 睇默劇唔明, 笑下都好架。正如我第一次睇小王子嘅時候,都唔明有咩咁好睇,但其實唔明咪唔明囉, 無咩大不了。
我其實唔係好理解, 帶細路嚟睇呢一套默劇嘅家長有乜嘢intention.....
但如果個細路得到快樂, 咩intention都唔係咁重要, 當一個休閒消遣活動, 增加exposure都未嘗唔係一件好事。其實如果個細路話俾你知, 佢get到呢一套默劇嘅悲傷, 你先驚。
呢兩日, 見到嗰個 celine妹妹, 因為贏咗比賽接受廣大傳媒嘅訪問....
見到celine妹妹對答如流, 其實都幾恐怖。佢喺學校點同其他無知嘅小朋友溝通?有人話可能celine妹妹天生就係咁成熟, 唔關佢父母培訓嘅事。妹妹成為老人精最恐怖嘅係,童真呢樣野,一旦無左,就呢世都無架啦。
人情世故同成熟,大大下就會得到,童真就係一生一火花......
用一生一火花嘅童真, 換大左就會有嘅人情世故同成熟, 值唔值呢? 有人用celine妹妹嘅個案, 去討論小朋友嘅自主權。我覺得討論呢個問題有啲太複雜, 你呢個問題係等於莊子嘅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太哲學啦。妹妹係咪真係唔快樂呢?佢鍾意表演定佢畀佢爸爸訓練到以為自己好鍾意表演呢?呢個問題太複雜.....只能夠話 佢爸爸, 係有刻意咁將celine妹妹一生一火花嘅童真, 壓縮到 幾乎唔存在,佢極積極咁令celine妹妹變得成熟。 咁成熟同老積即係唔係一件壞事呢? 呢個又係非常深層次嘅哲學問題。 本人就prefer比較低b嘅細路, 但我嘅感覺又唔可以represent 全部人嘅, 最少幫celine妹妹 宣傳嘅蕭定一, 就非常樂見celine妹妹比一般細路老積同成熟。
PS. 朋友同我講, 睇完呢套默劇, 佢深深感受到乜嘢係貧富懸殊 , 貴飛嘅觀眾可以同小丑互動, 可以正面迎接 成個地球咁大既波. 但係坐喺balcony 嘅觀眾就只可以 喺高空俯瞰貴飛觀眾嘅快樂。有錢入場睇劇嘅中產家長, 畀到小朋友嘅exposure, 同無錢入場睇到默劇嘅低層家庭小朋友截然不同 。最少中產家庭小朋友 得到嘅exposure, 比我早得到廿幾年,我諗呢啲就係江湖上 聞風喪膽嘅輸在起跑線上。
最後係,我無同佢賣廣告,因為今日已經係最後一場,同埋,我其實唔覺得好似外界講到咁好睇。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拒絕罐頭遊具,實現兒童遊戲權!
明天(11/12)下午2點, 在我的競選總部,將會有一場由市長候選人、議員候選人、以及公民團體三方政策對談的活動,主題是「推動特色多元遊戲場,實現兒童遊戲權」。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是長期倡議此議題的公民團體。公園到處都有,所以特公盟的夥伴也是遍佈全台。明天將要代表與談的是葉于莉與黃思涵。
之前與于莉等特公盟夥伴接觸時,第一印象是:「這就是地方的媽媽呀!!!」說話慢條斯理,有耐心,身邊總是跟著幾隻跟屁蟲,三句不離「小朋友」,這些媽媽的訴求很明確,就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多、更好玩的遊戲空間。因為,玩,對孩子來說,從來都不只是「玩」而已,這更攸關孩子的發育與成長。
柯文哲 市長過去四年來的一項重要政績,是在台北市改建多座「共融式遊戲場」。共融式遊戲場的精神,是讓無論老人、小小孩、或是身障的小朋友都能玩在一起。
特色公園、特色多元遊戲場的精神,與共融式遊戲場略有差異,但重視兒童的價值是一致的。特色公園更加強調,不同年紀、不同背景的孩子需要透過玩不同的遊具,來得到不同的知覺、感官刺激,所以在公園的設計上,就會格外重視刺激、挑戰性。
從幾個月前拜訪了特公盟之後,我就決定要在選舉期間,同時進行「士林北投特色公園大盤點」的專案。明天的三方政策對談會,可以說就是這份盤點報告的成果發表。除了批判罐頭遊具的問題,我也將與大家分享目前士林、北投一帶的特色公園有哪些可改善之處。
雖然還沒選上市議員,但我認為有很多事情是現在、此時、此刻就能開始做的。歡迎大家明天下午來跟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對下一代而言,非常重要的議題!
【政策對談:推動特色多元遊戲場,實現兒童遊戲權】
時間:11/12(一)14:00-15:00
地點:黃郁芬競選總部(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328號 https://goo.gl/maps/xvLCNqn5k5G2 )
電話:02-2831-5775
立刻填寫本表單報名活動:https://pse.is/C22PQ
交通方式:
a.石牌站-公車902-士東國小站
b.劍潭站-公車612-士東國小站
c.士林站-中山幹線-士東國小站
d.芝山站-YouBike-士東國小站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 在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 ... | [PDF] 多重感官治療用於失智症老人[相容模式]– 最初應用在為學習障礙 ... ... <看更多>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 在 老人感官刺激活動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 ... | [PDF] 多重感官治療用於失智症老人[相容模式]– 最初應用在為學習障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