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版第二多讚數的貼文。謝謝大家捧場。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這是我對台灣文壇50年的總答覆。原文很長,只摘要其中三分之一。)
(略)
思想和情感交織出品味。傳統文學還在雅字中浸淫,引經據典。馬克吐溫用最簡白的少年語彙,和既生動又無厘頭,充滿想像力的鬼心思,創造新的文學語言風格。文學審美的新里程碑。
「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威廉福克納說。福克納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所有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恩的冒險。」海明威說。海明威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坦貝克在「俄羅斯紀行」A Russian Journal中說,美國和英國的優秀作家是社會的監督者,批判者,質疑者。「這正是美國社會和政府都不怎麼喜歡作家的理由。」幽自己和美國一默。史坦貝克是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美國文學名著幾乎都充滿強烈的社會批判。
1850年,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像用強力水柱洗臉波士頓Boston。這是個當年集美國光榮於一身的城市,也是歐洲移民夢想建立的許諾之城。
1852年,史托夫人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或譯「黑奴籲天錄」,敘述黑奴的悲慘生活和命運,被譽為「替美國南北戰爭鋪設好舞台」。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或林中生活」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拒絕繳人頭稅的三十幾歲青年男子的「公民不服從」,反都市,反政府,反奴隸制度。
1926年,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犯罪致富的大亨費盡心思,奢華營造,想重拾早年的愛情美夢,終不可得。一場豪華,虛偽,墮落的夢碎。批判美國東部腐敗的都市價值。
1929年,福克納的「喧鬧和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控訴黑人受歧視。
1940年,海明威的「鐘為誰響」For Whom the Bell Tolls,呈現戰爭的荒謬。
1951年,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的「麥田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男主角霍登被退學的故事,批判教育的教條和守舊。
1957年,傑克凱羅亞克Jack Kerouac 的「在路上」On the Road。幾個美國年輕人,橫貫美國東西部,自由自在做各自想做的事,反傳統價值。美國「垮掉的一代」,嬉皮運動的經典代表作。
1960年,哈波李Harper Lee的「殺了一隻仿聲鳥」To Kill a Mockingbird,美國南方小城的種族歧視,塑造一位反歧視的公正白人英雄。
「麥田的守望者」台灣譯為「麥田捕手」,好像是在麥田苦練棒球。「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譯成「戰地春夢」。海明威鮮明的反戰意識和直白風格,竟宛如文藝小說。「瓦爾登-林中生活」強調簡單simplicity,回歸自然。把「公民不服從」的梭羅,譯成「湖濱散記」的優雅修飾風格。跨文化的風格謀殺。
「信雅達」的翻譯準則早就過時。現代小說充滿常民思想,情感和語言。俚語,髒話,口頭禪都有。雅則不信,雅則難達,信達已足。該雅則雅,該俗則俗。
殖民地的統治者鼓勵人民拼經濟,思想和品味跟著母國走。文學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技術和藝術。風雅是殖民地統治者,謀殺殖民地人民思想和情感的招數。
殖民地時代的文學價值,貴重在反抗統治體制。潘恩的「常識」稱英國和歐洲的貴族是「一種從腐敗社會生長出來的霉菌」。「先烈的熱血和天理之聲在召喚,獨立的時刻到了。」「常識」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的聖經。華盛頓深受震動。民間和軍中都在讀。識字的讀給不識字的聽,長官對著部隊朗誦。
「紅樓夢」是中國在大清帝國殖民時期臣服的經典顛峰。殖民風的舊文學價值和品味已在中國終結,卻在台灣成為文學主流的傳承。從文學就可洞悉台灣的殖民地本質。殖民地的品味和性格,就是風雅和馴服。
批判是現代文學的核心價值,帶來獨立思考和反省。批判是起點,原創是核心。原創就是對傳統批判的最具體表現。批判和創新同時進行。
跨領域和跨界的緊密結合,從二十世紀下半葉就開始,已是二十一世紀美國文學主流。小說和非小說,虛構和非虛構的傳統界線已被打破。非虛構小說中充滿真人真事的成分,以及科學和歷史等知識。創造性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或稱文學性非虛構Literary Nonfiction,使用文學性的風格和技巧表現知識,閱讀趣味像在讀小說。
文學之旅就是國家心路歷程。人生不是朝露,人生從母親最勇敢的那一天開始。
(摘自新書「磅礡美國」序篇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Agnes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詳細資訊&更多照片➡️ http://cestagnes.com/english-major/ 嗨大家!雖然昨天才剛發系上老師的訪問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5caPJnB4Q), 我還是把我和朋友這四年的心得影片趕出來囉(歡呼)!!! 因為我覺...
美國文學 在 幾米S.P.A. Facebook 八卦
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
也是人生的止痛藥
-Ralph Waldo Emerson,美國文學家
美國文學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八卦
📖週三舉辦的首場AIT美國中心讀書會大成功!活動訊息一公告,預約座位立刻被秒殺!參加讀書會的民眾非常多元,有搭高鐵從雲林來的愛書人士、在書店工作的員工,還有活到老學到老的退休族群。大家一起渡過了一個閒適的下午,和AIT英語教師Bubba一起閱讀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看到這麼多人對美國文學充滿熱情,令人非常感動。未來我們還會安排類似的活動,有興趣的朋友請密切注意活動公告,也歡迎大家多多走訪自家附近的美國資料中心:https://bit.ly/34mbXZ8
📖Our first American Center Book Club program held on Wednesday was a great success – and we knew it would be, since seats were reserved very quickly! A really diverse group of readers made it to the event, including someone riding the High Speed Rail from Yulin, a bookstore clerk, and several retired people. We all spent a leisurely afternoon reading Mark Twain’s Huckleberry Finn with Teacher Bubba. It was really touching to see so many people enthusiastic about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we will arrange similar events so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 are interested. And please visit an American Space near you: https://bit.ly/34mbXZ8
美國文學 在 Agnes Wu Youtube 的評價
* 詳細資訊&更多照片➡️ http://cestagnes.com/english-major/
嗨大家!雖然昨天才剛發系上老師的訪問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95caPJnB4Q),
我還是把我和朋友這四年的心得影片趕出來囉(歡呼)!!!
因為我覺得老師的觀點和學生的多少會有不同,
所以有興趣的同學我建議兩個影片都看一下會更清楚唷!
雖然我們已經有先規劃好要怎麼分享,
但由於內容比較繁雜(但也因此我覺得滿豐富的)所以影片較長,
我把幾個重點秒數打在下面給大家,你們可以挑自己有興趣的下去聽:)
*文學課程(西洋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1:18 開始
*語言學(語言概論、華語教學、漢語語法、語意學、句法學等):6:36 開始
*語言訓練、第二外語(英文、日文、法文、口語訓練、發音練習、作文、聽講課等):11:21 開始
*應用課程(筆譯、口譯、商用英文、辯論等):29:46 開始
*總結四年來學到什麼:39:40 開始
*同學未來都去哪工作:44:37 開始
------------------------------------------------------------------------------
* FTC: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 本頻道影片著作權皆為 C'est Agnes(Agnes Wu)所有,
非經正式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份內容,以任何形式變更、轉載、再製、散佈、出版、展示或傳播,違者將採檢舉等法律途徑。
-
* 有興趣的話,歡迎一同參與字幕的製作唷😊謝謝您!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cxWIjBJL-zkZr4EM8rJM8A&tab=2
-
* Music in this video is by Bensound
(http://www.bensound.com)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By Attribution 3.0 License
-
* What I said in this video is my PERSONAL opinion, please just take it as a reference.
影片內容皆為我個人的想法,僅供大家參考:)
* 非常歡迎有禮貌且理性地討論,但惡意批評及態度不佳的謾罵者一律封鎖唷!有話不能好好說的人在我的頻道是不被歡迎的😊
*「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分享自己花時間、金錢、精力所得到的資訊,
一切都出自於自願,因此希望大家能一同創造友善的環境,以維持大家一同分享與討論的熱情唷!
* 惡意留言前請三思。網路裡代號暱稱或ID都視為代表行為人本身,均在法律限制之下。
* 私訊通常僅看過,歡迎善用留言區以及部落格搜尋工具。YouTube頻道與部落格並非我目前的專職工作,因此投注在這方面的時間有限,不過留言還是會盡量回覆,或以按愛心表示看過,沒有回到的話請見諒囉!
-
*合作邀約請洽(Business inquiries): http://cestagnes.com/contact/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wktn02Ul10/hqdefault.jpg)
美國文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T7YyX6IaQ/hqdefault.jpg)
美國文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2LxHXn9Jvo/hqdefault.jpg)
美國文學 在 2022美國文學課程簡介 - YouTube 的八卦
由國立臺東英美語文學系張雅蘭教授授課#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美國文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