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願意,每天都很蒙特梭利✨
【家裡是最好的蒙特梭利教室,你是孩子最棒的老師】請提供適合孩子小手的工具,跟孩子一起過生活吧!
🔸小小孩最希望的事,就是讓心愛的大人開心~比起獎勵他給他禮物,不如換成能幫上忙你給予的肯定的啊。 #獎懲無用論
好亮使用的是我建議廠商的18*18cm手帕,花色是耐看美觀的日系風格,加上好安心有機棉四重紗~吸水快,觸感好,加上紗布易乾的特性不怕有抹布悶過的異味。
市面上的尺寸都是25-30的,對孩子而言太大了,很難自行清潔扭乾,擦拭時也很容易皺成一團啊😓
🔸現正團購中:https://mami.pops.tw/ic8jx
📍延伸閱讀【一句話看蒙特梭利】Mom,help me do it myself;媽媽,幫我,讓我能自己做。
某位V友轉分享我的一篇蒙特梭利文底下與友人探討到傳統教養法很像蒙特梭利(?)今天來聊聊蒙特梭利。
除了標題提到的~還有另一句很重要的話👉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如果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幫他做。
🌟簡單來說在蒙特梭利裡👉成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協助孩子的獨立。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遇_只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以下漏漏長~都是你們常問的QA⬇️
蒙特梭利有幾個重點:
📌預備好的環境
⚠️家裡不是蒙特梭利教室,不需要跟教室一樣提供「正統教具/傢俱」盡可能在家裡的限度內配合孩子即可。
我們將危險物品收起來,將環境佈置的更適合孩子,像是在沙發下提供凳子孩子就能自由上下沙發(也是一個很好消耗體力的運動😆)
提供適合孩子身高的桌椅,沒用到的插座加裝安全鎖,容易碰撞的傢俱直角防撞條等等等..
噢,就算這樣也不可能做到100%完美,剩下的部分就是要讓孩子拿捏分寸的地方。
💡舉個例子~孩子拿到剪刀把玩是誰問題👉成人;孩子吃收不起來的電器電線是誰的問題👉孩子
將危險物品收好是成人的責任,而沒辦法收起來的地方就是不屬於孩子的,只要每一個人每一次都一樣的堅持孩子很快會懂某些事不可以做。
💡來個我家的例子👉
1⃣我家沒有柵欄亮亮可以自由探索,唯獨貓房他不能進去,只要一爬進貓房門就會馬上被抱到落地窗前,不記得執行多久後有成效,後來亮亮只會坐在門口喊貓貓了。
2⃣幼幼亮很愛咬空氣清淨機的電線,每次咬就把他抱到椅凳上坐五分鐘,之後就不會再咬了。
🌟附上我家常見狀況的應對方式給你參考✨
1⃣不吃飯👉可以不吃飯但不能影響家人用餐,收餐到下餐前只有水喝
2⃣不睡覺👉可以不睡覺但不能影響照顧者得趁這段時間整理家事沒辦法陪他,在時間到達前半個小時待嬰兒床上
3⃣打翻水👉一起整理,小小孩不整理也不額外處罰
4⃣亂丟食👉收餐,在遊戲時間提供適合丟的物品給他
5⃣不合意就哭哭👉坐在他看的到的地方試著說出孩子的感覺,跟他說如果想抱抱可以過來媽咪這,或是你也可以自己發洩情緒。哭完再給個抱抱
6⃣不收玩具👉小小孩是活在當下的不收很正常,平常跟他說一起收吧,如果孩子不收成人也能幫忙收
7⃣坐汽座哭👉那就哭吧,我沒有習慣再汽座上給零食的習慣,不然台北高雄往返要餵多久啊,餐跟餐之間不吃零食是我的規定。玩具我只給三個丟光就沒了!
8⃣不想刷牙或吃藥👉沒辦法一定得做~十字固定奉上😆
9⃣吃東西得在餐椅上👉一旦決定下餐桌就沒得吃
———
📌跟隨孩子
全世界的孩子都有一模一樣的成長規律,作為大人,我們必須承認規律的存在,尊重這些規律。
但是~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發展模式和不同的速度,我們需要觀察他們正處於怎樣的階段、內在有怎樣的需求進而去協助他。
———
📌觀察
蒙特梭利最重要的職責不在於教,而是在於「觀察」許多時候不做什麼比做了什麼更難。
失誤控制是蒙特梭利重要的一環,不需要刻意提醒孩子,每次事情開始前由大人示範,孩子操作時盡可能「觀察不提醒」
🔸孩子會發現,原來用力敲蛋會破在外面,蛋殼掉入成品會吃到硬硬的,用力攪拌會打翻沒有蒸蛋吃,太多鹽巴會好鹹,剛出爐的時候好燙!經由多次且重複的練習,方能達成目標。
孩子天生勇於挑戰,對於有興趣的事一試再試就算有可能被大人處罰也阻擋不了他的心(ex玩插頭、爬高高)
試著允許孩子有限度的犯錯,保有樂於嘗試不放棄的精神吧!
🌟放手練他的身,用愛練他的心。
———
📌有限制的自由
在蒙特梭利裡自由與紀律是正相關的,而「放縱」就是缺乏規範的自由。
🔸現在許多人號稱「尊重」孩子,實際上可能誤會了尊重的定義不知不覺的放縱孩子,這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而我們成人的責任之一就是教會孩子「責任」在哪裡。
紀律簡單來講就是「規範」,是培養孩子瞭解「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的約束。
🌟蒙特梭利說:「自由必須以獨立為基礎」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已達到獨立的目的,而孩子的吶喊更需要被大人聽到:「我不希望別人伺候我,因為我並非無能。」只有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並被滿足的孩子,才能感覺自己是自由的。
蒙特梭利裡的紀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主動」與「積極」的紀律,那些看似乖巧的孩子,如果只是被動的配合服從,或是因出於害怕(怕被罵、怕大人囉嗦、怕不被喜愛…)才遵守規則,是稱不上有紀律的。
對小小孩而言規範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因為這時候是他們「透過外在秩序,來建立內在秩序」的時期。
🔸環境的規範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上有所依循、並做出預測,孩子都喜歡固定的作息重複的行為,在有變更的時候要提早告訴孩子(秩序敏感期)幫助他們瞭解環境、適應環境。
教養孩子時如果可以掌握自由與紀律的原則溫柔且堅定的執行,會發現孩子的情緒相對穩定,大大減少孩子跟父母摩擦的機會。
舉個先前V友問我的例子👉外出快來不及孩子堅持要自行更衣。
🔸「有限制的自由」意思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不能是無上限的提供。
早上起來家人急著要出門,孩子鬧脾氣就是不肯由大人更衣但自己又穿不好,我們要做的是遵守讓孩子獨立的紀律(自己練習穿衣服)
如果想減少早上著衣的時間可以前一天睡前就讓他挑選兩件中的哪一件衣服是他想明天穿呢?並約定好明天早上給他多少時間自行穿著,超過則有父母接手~
有時很奇妙的,當孩子擁有自主權時,他的配合度就會忽然提高了。
———
📌吸收性心靈
蒙特梭利認為0-6歲兒童獨有的心智特徵「孩子對環境中所接觸到的影響跟刺激都不會加以分辨的全盤吸收」將其轉換成人格特質一部分經驗。
蒙特梭利曾用海綿跟照相機來描述兒童這種心智全盤吸收與不加以區分的特質,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告訴孩子正確及對的事情噢!
舉個例,當看到美麗的環境時,他們會吸收這個環境,將其作為自己心智的一部分。
所以,你給他美麗,他以後就會創造美麗,因為那是他構建心智時的一部分原材料。
而如果你給他看到醜惡,他也會吸收醜惡,醜惡也會成為他身上的一部分。
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是他們吸收的原材料,我們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首先必須是那樣的人。
🔸不卡縫好舒適純棉小褲/大V特製蒙特梭利幼兒手帕(18*18)/純天然精油隨身洗手皂:http://bigv.com.tw/minihope/
🔸自主進食必備餐具跟好方便煮食:https://pse.is/QGHKY
#好亮育兒日誌
#蒙特梭利
獎懲無用論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八卦
【後果不是為了懲罰孩子】 #好好案例
我家一日三餐,餐跟餐之間沒有點心,若想給點心會緊接在餐點之後上(上學日學校才有給點心)
早上亮亮吃完早餐,好好拖拖拉拉時間到我就收起來了,請雙寶去更衣穿鞋,我則去準備亮亮一人份的葡萄乾。
好好發現亮亮有葡萄乾,自己沒有,哇的一聲大哭。
「我也要葡萄乾,我要去吃光早餐,請給我一個葡萄乾~~嗚嗚嗚」
▶️孩子會試圖拉扯界線
我提醒好好『下餐桌後就不能上去吃了,沒有吃完早餐的小朋友沒有點心,穿上鞋子我們要出發囉。』
▶️溫柔堅定的執行
好好扁嘴穿上鞋子。
▶️當你總是很堅定,孩子就不會浪費眼淚~他們是最懂得不白費力氣的聰明人啊。
『謝謝好好很配合,這樣我們就能準時出門了!如果想要吃點心,下次要吃完早餐喔』我摸摸他的頭。
▶️有意義的讚美孩子,提醒規矩
上車後好好笑瞇瞇的喊著「亮亮~亮亮~~」
▶️二寶超擅長撒嬌😅
亮亮想都沒想就回他「這是我的葡萄乾,你下次要吃早餐才有啦」
被拒絕的好好認份的看康軒,偶爾轉頭看著亮亮吃葡萄乾好羨慕的樣子。
「好吧,我有很多葡萄乾,可以分你一個」
好好拿到葡萄乾,開心的說「謝謝亮亮~這是一個很好吃的葡萄乾」
之後亮亮又給他第二個,第三個,後座一直傳來嘻笑聲,以及亮亮叮嚀好好下次要吃完早餐,不然他的葡萄乾就會變得很少耶!
💡在這個時刻,你覺得要站出來阻止亮亮給好好葡萄乾嗎?
好好沒有吃完早餐,沒有點心這件事情,到底是後果,或是懲罰呢?
如果是懲罰,沒有吃早餐的小朋友,就不能夠「吃葡萄乾」
假使是後果,已經做到沒吃早餐=「沒有得到」自己這份葡萄乾了。
🌟我們想要讓孩子理解的是後果,用意在於告訴他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對應的後果,而不是刻意的懲罰他。
亮亮今天可以決定他要或是不要分享,並不會因為他的分享而改變沒有給好好這份葡萄乾的後果。
願意分享這個火苗是很難能可貴的,孩子必須先理解自己擁有的,在心中衡量怎麼樣是自己要的,最後選擇一個自己不委屈的方式分享,在分享後得到對方的感謝或是笑顏做為正向回饋。
我不會去介入「要求孩子願意分享」更不會去打斷「孩子願意分享的心」
老實說,好好當下跟我說「只是想要一個葡萄乾」時,真的要用盡全力抵抗他的自然魅力耶(左手拉右手😂)
🔸亮亮的點心盒是這個,推薦他的雨傘點心盒便當盒跟水壺可愛又好洗:https://reurl.cc/52kQk7
🔸美型又好用的幼兒分隔餐盤:https://reurl.cc/oxDxEQ
🔸買多少都不夠用的百寶袋王補貨啦:https://reurl.cc/Yj7eYn
🔸Lingumi 月費最優惠,輕鬆學英文~只有大V團獨有:https://bigv.com.tw/lingumi/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xulgl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康軒好朋友Kidsread點讀筆跟基本配件,需要的夥伴私訊蒙芽助理協助!
📌來複習一下, #獎懲無用論 裡的 #懲罰
曾經我以為獎勵跟懲罰是最快速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對「好像聽不懂道理」的孩子而言更是這樣(?)
蒙特梭利提出「獎懲無用論」的論點,小小孩只會順從他的心,在犯錯當下不會想到處罰。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通過情感,通過眼淚、懇求、憂鬱的眼神,甚至通過他的「自然魅力」來獲得成功。(要抗拒孩子好難啊)沒有任何東西能糾正兒童的隨心所欲,規勸和懲罰都無濟於事。
孩子的佔有慾和權利慾是成人讓步的結果,兒童意識到他若能用成人來活動,他的力量就會變大,因此他開始利用成人。
🔸那麼要如何遏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在蒙特梭利裡孩子做的每一個行為都該發自於「心」
我們當然應該要如同蒙特梭利所強調的: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儘可能不去破壞他們的節奏,但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事事讓步,我們可以做的是用「後果」來教導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什麼叫做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指行為本身導致的結果。
Ex,不吃飯會餓,衣服穿反會不舒服等~把權力交給孩子,讓他體驗行為帶來的不舒服,是養成自律的極佳方法。但並非所有事都有「自然後果」,這時就由照顧者創造「邏輯後果」。
🔸什麼叫做邏輯後果?
Ex:靠近爐火會被燙傷,孩子沒有被燙過怎麼會懂呢?所以當孩子靠近滾燙的鍋子時立即將他抱開到安全地方。
邏輯後果的訂定必須相關且合理👉
孩子不收玩具時由父母收拾則沒收玩具三天,比要他罰坐五分鐘合適。
🌟無論是自然或是邏輯後果要記得👉提前跟孩子說明可能會有的結果,讓孩子選擇判斷;並且後果都要是成人能接受的(不要孩子選另一個你又不滿意)
⚠️事發後也不跟孩子算帳(孩子已經由後果學習教訓無需更多處罰或是叨念)
🌟在育兒路上常常「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要辛苦。用事發來體驗後果學習不是忽視或不管,相反的,必須要有溫柔且堅定的內心,在事發時保持鎮定,並在事後給予孩子同情和理解(非說教)帶著愛的放手。
⚠️不要問我多大才能這樣教孩子,我的理念是正確的事就算只有0歲也該做!沒有小時候可以長大不可以的道理,再問我這個我會翻白眼到後腦勺喔🙄🙄🙄
#用愛練他的心放手練他的身
#大V聊教養
#獎懲無用論
#自然後果 #邏輯後果 #蒙特梭利
獎懲無用論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八卦
好好拆掉柵欄後貼著牆邊睡很怕滾下來的樣子。
這兩天各別滾下來一次,可能是床很矮掉下來也能繼續睡欸!(亮亮小時候只滾下來一次過)
📍今天有人跟我聊關於「稱讚孩子」就來複習「不過度稱讚」吧!
在育兒路上很容易誇獎孩子,有時候連一點點小事(ex多吃一口飯)都會大肆讚賞加上誇張的語氣動作。
我相信多數人是真心覺得孩子很棒😆但也有許多人是「言語利誘」孩子再做出這類行為,希望藉由家長的正回饋~讓孩子更願意去嘗試。
🌟但是,我先前跟大家聊過蒙特梭利的「獎懲無用論」舉個獎勵的例子:
一群熱愛打棒球的孩子每天下課都到球場報到,有一天一位先生跟他說,以後你只要來打棒球我就給你十元,一開始孩子都很開心能打喜歡的球又有十元拿耶!
過陣子後,先生說從今天起你來打球我給你五元,孩子開始唉聲嘆氣。
再過一陣子,先生說從今天起我不會再給打球的孩子錢了。
你猜怎麼了?
原先那群熱愛打球的孩子就不來打球了。
🌟原來,這些孩子在過程中已經將原來喜歡打球的心情轉移到金錢上去,沒有辦法在單純的打球中找到樂趣了。
這是我們要的嗎?我們原以為會加強孩子更喜歡打球的心,殊不知卻扼殺他對於打球的熱情。
🔸那我們該怎麼加強孩子做對事情的回饋?
人們得到稱讚、被賦予期望,會想要回應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我們應該要稱讚「努力過程」或「行為」較容易培養孩子長期的自信,以及不怕失敗勇於挑戰的能力。
🌟英國心理學家卡蘿 杜薇克曾做過實驗,被稱讚「你真聰明」的孩子要比被稱讚「你好努力」的孩子,不僅面對挑戰的動機降低,就連平時表現也都有退步的現象,由此可見稱讚的重要性!
💡家長們常有下列四種錯誤的稱讚方式:
1⃣️稱讚孩子的外在來用詞,ex「好漂亮」、「好聰明」等,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天賦」,結果造成面對困難「眼高手低」,或者不想面對挑戰,以免自己的地位被破壞。
2⃣️過度稱讚:這類稱讚常把孩子捧上天,ex:「你是第一名」、「只有你會,我們都不會」等。
現在家中孩子人數少,所以孩子是第一名,其實也是家中「最後一名」,但是孩子卻因為「第一名」而認為自己已經頂尖,再也沒有人比得上他,造成孩子不願意再精進。
3⃣️互相傷害:父母們會希望孩子有個學習上的「假想敵」,不僅作為努力的目標,甚至作為超越後的成就感來源。
父母對於孩子身邊可以比較的對象,通常就從其他孩子開始,因此會對孩子說「多學學你姐姐」,孩子表現好會說「你比你姐成績高!」
父母稱讚或鼓勵的美意雖好,但是孩子們卻開始跟手足之間開始負面競爭,缺乏彼此欣賞,到頭來孩子或許進步了,卻得為手足之情的重新建立傷腦筋。
4⃣️隨便稱讚:當父母找不到該如何稱讚孩子時,就會使用一些看似稱讚卻無實質含意的用詞,ex「你好乖!」「你好棒!」「你好厲害」
這些用語會讓孩子高興一陣子,但是漸漸地會「無感」!尤其隨著孩子年紀越大越能分出是不是真心稱讚他噢。
🔸加入大V的line不漏掉好康訊息,教養跟食譜也會發送噢,有私人問題再留言給我(狀況請描述清楚)👉 https://line.me/R/ti/p/%40llw9795o
📍好亮的床都是 孩記得
亮亮(右):FunHouse 遊戲木屋
好好(左):Woodpecker 四合一遊戲成長床
#大V聊教養
#好亮育兒日誌
#別用稱讚抹煞你的孩子
#稱讚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