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Mesasilla團購 #幼兒自主家具 #影片2Y4M
給孩子一個機會「相信他做得到」將會看到無限可能!
相信、尊重孩子的能力,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調長大,卻又在自由中有紀律,紀律中有自由,是 #蒙特梭利 的中心思想。
許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孩子搗蛋行為,其實只是因為他們跟隨本能,重覆鍛練當下的技能,因為還不成熟所以造成成人認為的困擾行為。
📍單方面的制止是不行的,必需滿足他內在的需求~這就是預備好的環境重要之處。
MesaSilla Taiwan是我在挑選幼兒傢俱的首選,實木圓潤厚實質感美觀不怕受傷~尺寸適中很適合有小小孩的家庭。
🌟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生活自理能力,提供「預備好的環境」讓幼兒加入家庭,而非一昧配合/保護是很重要的。
所謂預備好的環境是指符合孩子需要的居家擺設,可以提供身心發展所需活動練習的環境。
🔸家裡是最好的蒙特梭利教室,你則是孩子最棒的老師!在家庭中呈現整潔的、有秩序的、有材料的環境,勝過擁有昂貴的蒙特梭利教具。
📍佈置時要注意👉一個玩具房或是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不等於「#自主」
從桌椅、洗手台、書櫃、衣櫃、置物櫃,不論是高度、重量、設計全部都應該要符合孩子可以「自己」操作、取物、歸位才能從小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來看我使用mesasilla應用在居家蒙特梭利,創造預備好的環境二年心得 #團購下單也在這👉http://bigv.com.tw/mesasilla/
記得看留言有聖誕老公公活動啊~~
🔸下面來宣導蒙特梭利理念,來複習一下吧!
【過度提醒扼殺信心】你有過剛開始學習一件事,旁人卻過度提醒的經驗嗎?
💡舉個例,開車時副駕忙著對你下指導棋,欸~趕快打方向燈啊,紅燈了踩煞車,吼~提醒好多次了你反應怎麼這麼慢!
一次兩次十次,要嘛你不再跟這個人一起開車,不然有很高的機率你會放棄開車。
被提醒久了~自信心降低,連自己都懷疑難道我真的是馬路三寶開車白癡嗎?
#我就是考完駕照被說到不敢上路的那個人
在陪伴孩子練習也是,沒有人一開始就做得好的,尤其是孩子小肌肉不成熟,做不好理所當然。
🌟許多媽咪都能接受孩子做不好,但很難不去「提醒」孩子~忽略了「提醒」可能滋長「反正我就是做不好」的心理狀態。
💡舉個蒸蛋工作的例子👉
你可能會先告訴孩子,輕輕敲哦~當孩子用力時也許會抓住他的手,帶著他輕輕敲;蛋殼不慎掉入大人會比孩子更著急的暫停打蛋工作想先把蛋殼拿出來;攪拌時孩子力道沒拿捏好噴灑出來後接手做攪拌;調味時不敢讓孩子決定鹽巴的量;出爐後怕孩子燙到放涼才給他享用。
哪裡錯了?
📌#失誤控制是蒙特梭利重要的一環,不需要刻意提醒孩子,每次事情開始前由大人示範,孩子操作時盡可能「觀察不提醒」
🔸孩子會發現,原來用力敲蛋會破在外面,蛋殼掉入成品會吃到硬硬的,用力攪拌會打翻沒有蒸蛋吃,太多鹽巴會好鹹,剛出爐的時候好燙!經由多次且重複的練習,方能達成目標。
孩子天生勇於挑戰,對於有興趣的事一試再試就算有可能被大人處罰也阻擋不了他的心(ex玩插頭、爬高高)
試著允許孩子有限度的犯錯,保有樂於嘗試不放棄的精神吧!
⬇️舊文重貼的蒸蛋工作⬇️
李國修說: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我想黃亮亮這輩子做最好的事就是做蒸蛋吧😂
標記你不會做菜的爸爸/媽友,只要有心兩歲的小小孩每天都能幫自己做一份蒸蛋,還不快跟上😝
蒸蛋是小小孩普遍喜歡的菜色,藉由練習做蒸蛋,可以訓練到手部大肌肉(敲擊)手腕肌肉(攪拌)精細動作(挑蛋殼/灑鹽巴)觸覺(黏黏的)專注力(謹慎的走)對自己負責(收拾善後)
還能練習不同蛋的型態(生雞蛋、蒸蛋、水煮蛋、炒蛋的差異)
🌟小小孩蒸蛋🌟
材料:
小孩一位(就跟阿罵滷肉飯必備阿罵一樣)
蛋(外殼洗乾淨)
水
鹽巴
眼睜睜看著孩子犯錯的心
作法:
示範正確步驟,重複N次後某天孩子就記得了,過程中打翻都是正常的,不需要責備他,帶著他一起整理就好囉,今天狀態不好下次再做即可!
💡鹽巴失手怎麼辦?
教他只能放1/2湯匙。
如果下手太重送來廚房時,我會趁他沒看到再多打一份蒸蛋平均起來。
失手可以提醒他太多了(但不要否定他,偷偷幫他修正就好)
💡打翻蛋液或是灑出來太多剩下一點點怎麼辦?
🔸打翻👉一起整理並告訴他今天不小心打翻了沒有蒸蛋吃了,要不要洗一份水果吃呢?
🔸灑出來只剩下一點點👉照樣蒸給他,孩子如果問怎麼這麼少,輕聲告訴他因為剛剛打翻了一點點,如果下次想吃很多~要更小心的端噢!
💡有人問我怎麼能讓孩子做的好嗎?有沒有小秘訣?
🔸放手練他的身,用愛練他的心。
🌟我是蒙特梭利實踐者加上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是我的目標,歡迎大家跟我交流育兒生活囉!
亮亮是蒸蛋控,他最少做過三十次蒸蛋了😂
#mesasilla #舊友回娘家 #一年一次錯過別敲碗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八卦
一早看到某社團聊真的有不打罵不吼叫的家庭嗎?我們的媽咪很多都是啊!同溫層實在好重要啊~
我可以理解成人也會有情緒失控對待孩子的時刻(通常都會覺得內疚反省,但又可能會不小心失控)
不能理解在這樣對待孩子後覺得很正常,還指責是孩子個性使然,不得不這樣管教他。
🌟教養方式是成人的選擇(選擇沒有好壞)
但請不要掛在孩子身上,好像成人無法正向教養是孩子造成的一樣(這年頭流行檢討被害人嗎😂)
正向教養的家長常揹負著寵溺孩子的罪行,這就像是親餵母奶的媽咪就得掛奶一樣不合理!
📍親餵不等於孩子黏人/沒有作息/副食品吃不好/夜奶。
如果你深受其苦請檢視自己哪裡錯了,我家雙寶都是全親餵而且兩個月/三個月晚上連續睡眠12小時。
正向教養並不會一昧依照孩子意願,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尊重孩子~但尊重跟放縱的分界許多人分不清,就像有人自詡親密派,但壓根就是隨便派(隨便孩子想要怎樣就怎樣)
我不知道我是虎媽還是溫柔媽,可以肯定的是堅定媽!
🌟小小書蟲必備的BenQ護眼檯燈5/26訂起來
🔸https://pse.is/救救手機記憶體
🔸 https://pse.is/STEM洗澡玩具
🔸 https://pse.is/昌信收納好拿又省時
📍延伸閱讀:【以愛之名行放縱之實】
昨天V友跟我分享一篇柚子醫生的文章👉 案例網址在blog
大意是A同學多次欺辱B同學,幾次家長面談後並無改善還日益嚴重,A家長號稱家裡是「愛的教育」相信他的孩子一定會改,並真心感謝B同學陪著A同學成長balabala..
WTF🙄️憑什麼要我家孩子陪你家「練等級」要是我遇到這種事肯定告上對方!大概一年前我很熱衷想替亮亮找共學團,後來參與到一個滿知名的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的共學團,只去一次就放棄了(攤手)在我來看多數人是放縱啊😅
回顧當時的心情紀錄~
今天好早起,亮亮還沒起床來聊聊共學吧!
我期待共學好久了,昨天第一次參加聚會,卻發現跟我的育兒理念有出入(有V友告訴我每團不太相同)
我認為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不恐嚇的大方向是對的,但不是一昧的順從孩子。許多媽咪都很尊重孩子,但要孩子尊重家人倒是很少見。
大家會說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很多事情不做或是做不好好像都是應該的?我並不這麼認為。
舉個例子~孩子不想吃飯吵著要下餐桌,還要拉著媽咪陪玩不給大人吃飯,我覺得這樣就是孩子不尊重家人的表現。
又或者,孩子就是想要爬高高,照顧者已盡量佈置居家環境仍有可能危險之處,也常外出滿足孩子爬高的渴望,但無論你聲聲勸導孩子還是硬要做;想摸熱湯、想吃插頭⋯族繁不及備載~
📍以我家來說,只有觸擊到人身生命安全,無法讓孩子以事發的後果體驗犯錯之時我才會處罰他。
但這次參加的共學團不是,他覺得不該因為任何原因處罰孩子(包含安靜角都算是處罰)就算是「怕危險」只要有大人看著,一直將孩子搬離危險就沒問題了。
我認為沒有人應該24hr緊繫著在另一個人身上無法喘息~就算他是我的孩子。
📍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一個清楚,明確的規範裡,給予孩子獨立發展、探索的自由,是瑪麗亞 蒙特梭利「自由與紀律」的中心思想。
🔸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孩子想做都可以做、都可以得到;成人有責任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是不應該的、是不被允許的~
「愛」他不是事事順從他。
我們用溫和的語氣、堅定的表情、明確的態度對孩子說「No」,讓他明白在環境裡面準則是什麼,在即將要偏離的發展軌道,回到正常的航向。
在規矩的保護之下孩子可以自由飛翔,他知道這是安全的,知道在犯錯或是危險之際大人會告訴他「No」在限度內可以大膽自由探索。
💡設想,今天你開車在一條看不到速限的道路上,你會有點焦慮不知道到底能開多快,但在限速100公里的公路上卻可以安心的開在合理時速內。完全的自由反而讓人不自由!
🔸Tag你的神隊友,教養同步事半功倍!
📍覺得有幫助請分享文章或是留言給我喔❤️
#正確的事就該從零歲開始_壞習慣從一開始就不要養成才是正解
#以後果代替處罰➡️午餐吃很少的亮亮得等到晚餐才有飯吃,你問我亮亮會鬧嗎?不會~因為我從來沒有妥協過,他會等到晚餐然後好好吃飯!
#孩子太聰明不會浪費眼淚在百分百沒用的事上
#溫柔且堅定的替孩子做正確的選擇
#蒙特梭利
#好亮育兒日誌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八卦
好好拆掉柵欄後貼著牆邊睡很怕滾下來的樣子。
這兩天各別滾下來一次,可能是床很矮掉下來也能繼續睡欸!(亮亮小時候只滾下來一次過)
📍今天有人跟我聊關於「稱讚孩子」就來複習「不過度稱讚」吧!
在育兒路上很容易誇獎孩子,有時候連一點點小事(ex多吃一口飯)都會大肆讚賞加上誇張的語氣動作。
我相信多數人是真心覺得孩子很棒😆但也有許多人是「言語利誘」孩子再做出這類行為,希望藉由家長的正回饋~讓孩子更願意去嘗試。
🌟但是,我先前跟大家聊過蒙特梭利的「獎懲無用論」舉個獎勵的例子:
一群熱愛打棒球的孩子每天下課都到球場報到,有一天一位先生跟他說,以後你只要來打棒球我就給你十元,一開始孩子都很開心能打喜歡的球又有十元拿耶!
過陣子後,先生說從今天起你來打球我給你五元,孩子開始唉聲嘆氣。
再過一陣子,先生說從今天起我不會再給打球的孩子錢了。
你猜怎麼了?
原先那群熱愛打球的孩子就不來打球了。
🌟原來,這些孩子在過程中已經將原來喜歡打球的心情轉移到金錢上去,沒有辦法在單純的打球中找到樂趣了。
這是我們要的嗎?我們原以為會加強孩子更喜歡打球的心,殊不知卻扼殺他對於打球的熱情。
🔸那我們該怎麼加強孩子做對事情的回饋?
人們得到稱讚、被賦予期望,會想要回應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我們應該要稱讚「努力過程」或「行為」較容易培養孩子長期的自信,以及不怕失敗勇於挑戰的能力。
🌟英國心理學家卡蘿 杜薇克曾做過實驗,被稱讚「你真聰明」的孩子要比被稱讚「你好努力」的孩子,不僅面對挑戰的動機降低,就連平時表現也都有退步的現象,由此可見稱讚的重要性!
💡家長們常有下列四種錯誤的稱讚方式:
1⃣️稱讚孩子的外在來用詞,ex「好漂亮」、「好聰明」等,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天賦」,結果造成面對困難「眼高手低」,或者不想面對挑戰,以免自己的地位被破壞。
2⃣️過度稱讚:這類稱讚常把孩子捧上天,ex:「你是第一名」、「只有你會,我們都不會」等。
現在家中孩子人數少,所以孩子是第一名,其實也是家中「最後一名」,但是孩子卻因為「第一名」而認為自己已經頂尖,再也沒有人比得上他,造成孩子不願意再精進。
3⃣️互相傷害:父母們會希望孩子有個學習上的「假想敵」,不僅作為努力的目標,甚至作為超越後的成就感來源。
父母對於孩子身邊可以比較的對象,通常就從其他孩子開始,因此會對孩子說「多學學你姐姐」,孩子表現好會說「你比你姐成績高!」
父母稱讚或鼓勵的美意雖好,但是孩子們卻開始跟手足之間開始負面競爭,缺乏彼此欣賞,到頭來孩子或許進步了,卻得為手足之情的重新建立傷腦筋。
4⃣️隨便稱讚:當父母找不到該如何稱讚孩子時,就會使用一些看似稱讚卻無實質含意的用詞,ex「你好乖!」「你好棒!」「你好厲害」
這些用語會讓孩子高興一陣子,但是漸漸地會「無感」!尤其隨著孩子年紀越大越能分出是不是真心稱讚他噢。
🔸加入大V的line不漏掉好康訊息,教養跟食譜也會發送噢,有私人問題再留言給我(狀況請描述清楚)👉 https://line.me/R/ti/p/%40llw9795o
📍好亮的床都是 孩記得
亮亮(右):FunHouse 遊戲木屋
好好(左):Woodpecker 四合一遊戲成長床
#大V聊教養
#好亮育兒日誌
#別用稱讚抹煞你的孩子
#稱讚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在 【預告】這樣我怎麼教小孩|另一種注目 - YouTube 的八卦
在傳統觀念中,存在著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迷思,但打罵教育真的有效嗎?有一群家長,他們練習對孩子「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不恐嚇」, ... ... <看更多>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在 Re: [爆卦] 全國議會正副議長當選名單PTT推薦Gossiping 的八卦
jeffky 12/25 20:20不過這篇白藍八卦眾不喜翻。 推. sgaor 12/25 20:24這篇有料竟然這麼少推,嘖嘖. ... <看更多>
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 在 [寶寶] 我朋友生了四個男生的不打罵教育生活- 看板BabyMother 的八卦
看了這篇文章
覺得po的文章是自己想學習的目標
希望能做到
不打、不罵、不利誘、不威脅、不恐嚇
因為是新手媽媽
所以樂意參與課程學習如何當父母
並希望能了解並引導孩子
和另一半都很努力學習並討論如何教養孩子
也希望有人能交流類似想法
互相討論育兒及生活
有沒有媽媽有類似po文章想法
並努力學習做到
也希望有人能一起陪伴一起努力?
引述《allen771115 (王小傑)》之銘言:
: 很久以前就想幫我朋友分享她「精彩」的育兒生活了,每個朋友對於她養育四個男生還
能
: 昨天的新聞關於一個媽媽帶三個孩子出門因為其中一個不乖所以有不適切的舉動,底下
的
: 先上圖
:
: 我朋友帶著小六、小一、2歲雙胞胎,一個人帶四個一起去駁二玩,她說走在路上非常
顯?
: 那我朋友很輕鬆嗎?才不!
: 出門前準備一堆東西玩具、奶粉、水、尿布,光準備就費了一番功夫(這個各位父母應
該
: 就這樣完成了一打四的旅程。
: 臉書的留言充滿讚美
: 「真的難以想像你怎麼熬過來的?」
: 「除了強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 「其實想創造很多這樣的回憶!還蠻樂在其中,只是體力上會累一點囉 XD」
: 可能有人會說,你朋友的孩子是不是都很天使很乖?才不!
: 老大老二我都見過,老大非常好動活潑停不下來,老二非常害羞高敏感小時候超黏媽媽
,
: 我問她說為什麼妳堅持不打罵小孩?很多人覺得這樣是放縱。
: 我朋友覺得非常值得,她在孩子小的時候的確會為了管教很辛苦,但講不聽就再想怎麼
講
: 聽她講我真心覺得一切值得。
: 並且也佐證我接觸不少家長的經驗,只要家長堅持用好的方式對待孩子(並非不管放任
呀
: 那我朋友是怎麼辦到的?她天生愛小孩有耐心?很會教小孩?
: 不是,我跟朋友就是在親職課程認識的,她在六年前只有兩隻的時候就在上父母班了,
然
: 我認為親職教養是一種「能力」,就像英文不好去補習去看書一樣自然,有些人很快上
手
: 有上課真的有收穫,理解孩子的發展、怎麼聆聽、怎麼講孩子才聽的懂、什麼是你自己
的
: 最後我簡單一下講一下那個新聞以及哪裡有資源可以上課
: 從父母效能訓練PET(有書有工作坊)的觀點,衝突可以簡單分成需求衝突和價值觀衝
突?
: 資源︰
: 各縣市親子教育中心(但有些講師是雷XD)
: 張老師基金會(多數是專業課程但有些也歡迎家長)
: 人本基金會(有各種父母班,近期甚至有針對過動好動的講座)
: 呂旭立基金會(屬於自我探索覺察的類型,也有心理諮商服務)
: 各國中小的課後講座(我自己曾經去聽過幾次,真的要挑老師,有些只是應付找人來講
)
: 感謝看到這邊。
: 再附上一張我朋友家的塗鴉牆
: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24584680.A.D54.html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
我也有在發摟
希望能找到機會去參與看看
只是希望看看有沒有志同道合的媽媽朋友
能夠分享彼此生活或經驗或育兒想法之類等
或是能互相分享上課資訊之類的
只能想說自己要儘量做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