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會忘東忘西,但如果大人用對方法教,就可以幫助他們早點成熟。有媽媽問:「那為何不讓孩子接受自然後果,他如果不自己記,最後就會有不好的結果,久而久之不就會自己修正行為?」
其實,有些孩子的確可以讓他自然後果,但有些用自然後果去教,反而會更糟。例如,孩子忘記帶作業回來,大人跟他説:「你明天自己去面對老師,那是你自己的事!」表面上是在教,但孩子卻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就算經常被處罰,也不會改變他忘東忘西的行為,因為他依舊不知道自己錯在那,依舊沒有方法去改正。
所以,我覺得在教養上面,父母還可以多學點一些方法,教忘東忘西的孩子,就是Rap教養策略:
R(repeat)複誦任務:
當我們跟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以為孩子全部都聽到,要請他馬上重覆説一遍,或在一天內再練習做一次,可以抵抗大腦的遺忘曲線,
A(ask)開放式提問:
當孩子愈大,父母的命令語氣反而要愈少。常問孩子事件發生的順序、問他時間、問他東西該放的位置、問他東西該有的數量,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可以增加孩子思考,減少情緒反彈。
P(practice)習慣練習:
每個孩子都可能忘東忘西,最重要是要用鼓勵及練習的方式,把好習慣養成。「不忘東忘西,好習慣訓練卡」的設計,利用紅綠燈,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行為;利用遊戲,讓孩子離好習慣目標愈來愈近,是很值得一試的練習法。
今天直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孩子責任感,無法靠父母耳提面命培養起!」,媽媽真的要裝笨,孩子的能力才會變強~大家認不認同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140的網紅Mama Colleg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而家呢個年代嘅小朋友 係咪真係唔罰得唔鬧得? 咁如果佢哋有壞嘅行為 家長應該點處理呢? 恐嚇佢等同於體罰? 應該對小朋友處罰嗎? -賞和罰都是一種藝術,每個家庭理念不一、文化不一,做法不一。 不如聽聽睇吓擁有 幼兒教育學位及家庭教育及輔導碩士學位嘅 Teacher Fiona 嘅分享 賞罰的原...
自然後果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很多孩子都會忘東忘西,但如果大人用對方法教,就可以幫助他們早點成熟。有媽媽問:「那為何不讓孩子接受自然後果,他如果不自己記,最後就會有不好的結果,久而久之不就會自己修正行為?」
其實,有些孩子的確可以讓他自然後果,但有些用自然後果去教,反而會更糟。例如,孩子忘記帶作業回來,大人跟他説:「你明天自己去面對老師,那是你自己的事!」表面上是在教,但孩子卻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就算經常被處罰,也不會改變他忘東忘西的行為,因為他依舊不知道自己錯在那,依舊沒有方法去改正。
所以,我覺得在教養上面,父母還可以多學點一些方法,教忘東忘西的孩子,就是Rap教養策略:
R(repeat)複誦任務:
當我們跟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以為孩子全部都聽到,要請他馬上重覆説一遍,或在一天內再練習做一次,可以抵抗大腦的遺忘曲線,
A(ask)開放式提問:
當孩子愈大,父母的命令語氣反而要愈少。常問孩子事件發生的順序、問他時間、問他東西該放的位置、問他東西該有的數量,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可以增加孩子思考,減少情緒反彈。
P(practice)習慣練習:
每個孩子都可能忘東忘西,最重要是要用鼓勵及練習的方式,把好習慣養成。「不忘東忘西,好習慣訓練卡」的設計,利用紅綠燈,讓孩子覺察自己的行為;利用遊戲,讓孩子離好習慣目標愈來愈近,是很值得一試的練習法。
今天直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孩子責任感,無法靠父母耳提面命培養起!」,媽媽真的要裝笨,孩子的能力才會變強~大家認不認同呢?
自然後果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八卦
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自然後果 在 Mama College Youtube 的評價
而家呢個年代嘅小朋友
係咪真係唔罰得唔鬧得?
咁如果佢哋有壞嘅行為
家長應該點處理呢?
恐嚇佢等同於體罰?
應該對小朋友處罰嗎?
-賞和罰都是一種藝術,每個家庭理念不一、文化不一,做法不一。
不如聽聽睇吓擁有
幼兒教育學位及家庭教育及輔導碩士學位嘅 Teacher Fiona 嘅分享
賞罰的原因:
讚賞是希望孩子能夠重複發生期望的行為
懲罰是希望孩子減少不恰當的行為
A. 懲罰需要具體理由
B.成人不應加入個人情緒
C.需充分明白孩子的表達和理解能力
D.切勿使用恐嚇孩子
總結: 緊記教導孩子面對自然後果,經歷和學習對所做的事情負責任
今次係要聽下點樣去做得獎罰分明㗎
記得留意埋 www.youtube.com/mamacollege
有更多video等緊大家
#mama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