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
#范雲提出立法院唯一版本
#納入家庭看護工和幫傭
#照護補助醫療給付升級
最近有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下星期三終要準備要排審 #勞工職災保險及保護法 草案,除了行政院版本外,還有我領銜與 林宜瑾 、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 莊瑞雄 委員所提出的版本,希望能在今年五一勞動節前三讀通過!
#原本的職災保險是綁勞保
#範圍有限 #基準不同 #給付不足
目前台灣勞工的職業災害保險是與勞保綁在一起, #無法單獨投保。然而,勞保只有強制僱用5人以上之公司為其員工納保,所有4人以下小公司、自由業者、受雇於自然人的員工,以及其他非典型勞動者,若雇主沒有為其投保勞保,這些眾多的勞工完全沒有職災保險。
職災保險,和勞保的性質以及目的不同。
勞保主要作為老年保障,所以以年資作為給付標準。勞保內的職災保險,明明是 #意外險 的概念,卻也以勞工年資作為失能年金、死亡的遺屬年金的計算基礎。
因此在舊制下,年資9年以內的勞工如果因職災導致永久失能,每月只能領4000元,但他的狀態卻是終身再也沒有工作能力。
此外,現行 #職災保險給付不足,導致職災發生後,雇主常常為了逃避責任不願認定職災,勞工又需要向雇主求償高額補償金,進而造成 #勞雇關係破裂。
#感謝勞工團體倡議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蔡英文總統納為勞動政見
#行政院上週提出版本
為了完善職災保險制度,讓職業災害保護網涵蓋到更多勞工,勞工團體已經倡議多年,希望將職災保險 #單獨立法,這也是蔡英文總統競選時,主要的勞動政見之一。
我肯定行政院提出的草案,對於職災勞工的保障有大躍進。除了將職災保險從勞保中獨立出來,並且:
1⃣擴大納保對象:
受僱於企業的勞工,#不論企業規模 均強制納保;受僱於自然人等其他勞工則提供 #簡便自願加保管道。
2⃣提升給付內容及投保薪資上限。
3⃣整合災前預防及災後重建。
4⃣從申報制改成 #法定債:
參考國際經驗如日本,職災保險的效力在勞僱關係開始的那一刻便已生效,若雇主應為勞工加保而未加,一旦發生事故,保險仍需給付,政府再向雇主索賠。
#我提出立法院唯一版本
#參考勞團意見
#重點升級
#勞工權益保障 向來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這次我的版本,針對行政院版本又做了一些升級,跟大家報告重點📣:
❶ #家庭看護工 及 #家庭幫傭 一律納保
台灣社會以外籍家庭看護、幫傭為主要家庭內照護服務提供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台有超過23萬名外籍家庭看護工及幫傭。
外籍移工除了因身處異鄉、語言隔閡所以本來就屬弱勢群體之外,看護工作本身也很高的職災風險。
雖然現行家庭類外籍勞工的勞動契約內容,規定雇主如果沒有幫勞工提供勞保或商業意外險,勞工發生意外時雇主需理賠30至50萬元,但實務上往往因其弱勢處境求償困難。
家庭類勞工因為受僱於自然人,屬於自願加保範疇,沒有強制要納保;所以如果雇主沒有加保,他們最多只能在因為職災而失能、死亡時,領到 #慰助性質 的補助金。
我的版本將家庭看護工和幫傭納入,雇主納保一個月的保費僅為 #41元,一年 #不到五百元,對雇主來說是小成本,卻能將23萬多名外籍類家庭勞工都納入職災保險,#雙向保障 雇主及勞工,也降低整體社會成本。
❷ 場所責任附加保險(工地險)
大家都有聽聞,最常發生職災的當屬工地工人。尤其是臨時被叫去做工、缺乏經驗的工地打工仔,更容易在上工頭幾天就出事導致重殘,甚至死亡。
營造工地等工作場所,勞工勞雇型態複雜,常同時存在僱傭、承攬、無一定僱主及自營作業者。再加上工地業務層層轉包、人員流動快速,政府監管不易,許多工作者依新制也並不是強制加保身分。
為了確保如此高工傷風險場所沒有任何勞工成為漏網之魚,我的版本要求特定事業單位或工作場所負責人,辦理 #場所責任附加保險,俗稱 #工地險,讓所有在工地工作的勞工都有保障。
❸ 暫時失能期間的照護補助
現行和行政院版提供的是職災勞工在確認永久失能後,請看護所需的照護補助。然而,許多職災勞工其實更需要職災剛發生、住院醫療時所謂 #暫時失能 期間 的照護服務。所以我的版本主張職災勞工暫時失能期間,也應能請領照護補助。
❹ 無證移工職災墊償制度
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無證移工,既是職災風險最高的族群,又是職災保護網外的孤兒。不論無證移工存在的原因為何,台灣社會中都確實有這麼一群人。
基於人道考量,我的團隊努力設想如何提供無證移工職災保護。他們實際上無法加保;遇上職災時,更難向雇主求償。
為了解決這些難處,我的版本提出了針對無證移工的 #職災墊償制度。無證移工一旦遭遇職業傷病,應由其主管機關先行墊付與職災保險給付等同的給付金額,再向雇主代位求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不會讓無證移工領得比合法移工更多,另一方面不會變相降低僱用無證移工之雇主的補償責任。
❺ 提升醫療給付內容
過去,職災保險中的醫療給付僅有支付健保給付的項目。但是許多職災勞工必須的醫療開支,例如燒燙傷時所需的人工皮、住院費的自行負擔部分等,則不在保險給付範圍。
勞動部雖然表示新制上路後,勞保局可會商健保署另行擬定職災保險支付標準,但為了確保醫療給付的 #實質升級,我也在相關法條內直接新增條文,要求職災保險應給付更多職災勞工必須的醫療費用。
#保障勞工權益
#職災保險專法一定要三讀通過
職業災害是職場工作中的地雷。也許顯而易見、也許難以察覺,但任何工作場域都有職災風險,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以2019年為例,一整年來總共有超過五萬個職災傷病給付人次,平均約每10分鐘就有一件職災案件發生,每天有6名勞工因職災失能、 1.4名勞工因職災死亡。
職災保險新制上路後,不但對勞工的保障大幅提升,對於雇主來說,每個月每個員工平均用 #銅板價 就可加保,萬一不幸出事,職災保險便可以幫忙分攤雇主的職災補償責任,也有助於 #穩定企業營運。
下星期三,我和其他委員們會開始在立法院審理草案,針對還能補強之處做討論。
最重要的是,廣大勞工期待的 #職災保險專法 一定要儘速三讀通過!職災保險新制能早一日上路,就能多惠及一日在危難風險中的勞工朋友!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十大麻雀館點做生意? 你要知》相信是香港歷史上最詳盡關於麻雀館點做生意的影片。 第十: 香港麻雀館的歷史 第九: 麻雀館行業現況 第八: 麻雀館如何出牌? 第七: 麻雀館內設施 第六: 麻雀館規則 第五: 麻雀館員工如何分工? 第四: 麻雀館點賺錢? 第三: 麻雀館最大成本? ...
「業務負責人風險」的推薦目錄: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Facebook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那一年我們在曼谷 - 曼谷幫 Facebook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陳靜敏 Youtube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業務負責人責任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 ... 的評價
- 關於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業務負責人責任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 ... 的評價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那一年我們在曼谷 - 曼谷幫 Facebook 八卦
🇹🇭這是一篇寫給 #準備在泰國辦理各項簽證或是開辦公司的人看的貼文
#曼谷幫泰國公司新業務ˍ代辦各項簽證ˍ公司營業登記註銷以及各項法律問題處理👇
﹏﹏﹏﹏﹏﹏﹏﹏﹏﹏﹏﹏﹏﹏﹏﹏﹏﹏﹏﹏﹏﹏﹏﹏﹏﹏
從去年疫情發生後,對只單做泰國旅遊的曼谷幫來說,所受到的衝擊絕對是核彈等級!
但秉持著曼谷幫服務人群的精神,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前提下,曼谷幫在台北及曼谷兩地的負責人開始有了各自轉型的計畫👇
台北新創了台灣國旅品牌「#有GO台」( 👉https://goplaytravel.com.tw/ ),
曼谷這邊則轉型做起了 #泰國國旅( 👉https://bkk.com.tw/thailand-domestic/ )、ASQ、代購等業務。
而為了滿足更多泰國在地華人的需求, #我們開發了更多新型態業務 :
✅ #簽證代辦:工作簽證、依親簽證、養老簽證、學生簽證、結婚簽證、移民簽證…
✅ #企業開辦:營業登記、營業註銷…
✅ #法律顧問:各類民事、刑事法律問題諮詢及處理…
詳見👉https://bkk.com.tw/thailand-domestic/
為什麼會選擇做簽證代辦這項業務呢?因為在泰國多年的我們發現很多人有簽證方面相關問題,卻沒有管道可找人幫忙處理;或是希望省一點費用,打算自己辦理各項簽證,但是這樣的辦理方式卻存在著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風險 👇
✔自己辦理你能保證一定能通過簽證嗎?
✔自己辦理要花上許多時間申請文件,但你有這個美國時間嗎?
✔自己辦理要跑移民局、國稅局、勞工廳…等,甚至還有可能被承辦人員刁難(住在泰國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你有準備好被找麻煩了嗎?
✔自己辦理還可能會有語言方面問題,你難道還要為此再多找一位翻譯人員嗎?
以上這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曼谷幫都能一一幫你解決👇
1. #事前工作準備周全:泰國簽證規定不是年年都一樣(而且還要看承辦人員的心情),我們的專員會經常查看最新的簽證規定,了解第一手資料,提供給申請者最正確的申請方案
2. #量身規劃申請文件:
一對一的專屬承辦人員,可以詳細理解你的個人需求,準確告知你需準備的各項文件,並快速向申請單位遞交完整資料。
3. #協助簽證申請通過:泰國簽證不是申請就一定會通過,尤其有些申請者如果是第一次辦理簽證,更可能會有被拒簽的可能性,但曼谷幫會全程協助至簽證通過為止。
4. #中泰文精通的員工:我們的承辦人員都是精通中文及泰文,不管是文件審核或是對話溝通等等都可讓你順暢無礙。
5. #提供專業法律諮詢:曼谷幫聘請了泰國知名律師為法律顧問,提供各類民事、刑事法律問題諮詢及處理。
可能有人會覺得代辦只是曼谷幫為了疫情而不得不開發的新業務,等到疫情結束之後,我們就會回歸本行(旅遊業)並且捨棄代辦業務!
但是,請不用擔心!只要有各位的大力支持,這項代辦業務就算疫情結束 #還是會一直一直延續下去的!🙇♂️🙇♂️
﹏﹏﹏﹏﹏﹏﹏﹏﹏﹏﹏﹏﹏﹏﹏﹏﹏﹏﹏﹏﹏﹏﹏﹏﹏﹏
📍LINE ID: @692tigns
📍線上客服:FB 私訊
📍客服信箱:gm@go-play.com.tw
📍聯絡電話:+66-2-539-9303
+66-63-825-9286
(請於週一至週五 9:30 ~ 18:00 來電)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0403紐約時報
*【有1000張床位的醫療船,原本該對紐約有幫助,但目前只收20個病人】
美國海軍醫療艦舒適號扺達紐約協助救治當地醫院救治病患,卻無視群聚感染,引來大批民眾聚集迎接。而目前送上醫療船的病患也只有20人,大多船員都無事可做。除了阻止被病毒感染者登船的嚴格規定外,海軍還拒絕治療其他多種疾病。此舉引發紐約最大的醫院系統Northwell Health負責人Michael Dowling的不滿,他表示這真是個玩笑。雖然外界感謝開放這麼大的空間, 但目前大家正處於危機之中,是在戰場上。
https://www.nytimes.com/…/…/ny-coronavirus-usns-comfort.html
《法國將食品市場改為臨時停屍房》
法國警方稱,隨著該國新冠死亡病例數不斷上升,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批發市場——巴黎附近的Rungis市場的一部分將被改建為臨時停屍房。
法國目前有近5400人死於新冠病毒感染。近6萬人病毒檢測呈陽性,其中超過2.6萬人已住院,6000多人正在接受重症監護。在巴黎等疫情最嚴重地區,醫院正接近滿負荷狀態。
警方稱,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加,醫院和殯儀館“持續緊張”。據稱裝有遺體的棺材將被暫時放置在獨立於市場其他部分的冷藏庫房中。
警方稱:“從衛生角度出發,這一地點將有可能在最體面和最可接受的條件下保存死者的遺體,以等待在法國或國外進行葬禮或火化。”
停屍房預計將於週五投入使用。這不是法國第一次將Rungis市場用於嚴重的衛生危機。2003年,酷熱造成成千上萬的老年人死亡,同一地點的冷藏庫房內保存了700具遺體。
*【為什麼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
對病毒的恐懼阻礙了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人們越來越擔心經濟低迷可能更嚴重持久。即使疫情平復,經濟復蘇可能也需要數年時間。發展中國家情況尤其糟糕
https://cn.nytimes.com/busi…/20200402/coronavirus-recession/
*【新冠病毒讓世界陷入封鎖,科學家卻在打破國界】
面對關乎生存的問題,科學家建立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研究人員鑒定並共用了數百種病毒基因組序列。200多項臨床試驗已啟動,將全球醫院和實驗室聚集到一起。
https://cn.nytimes.com/…/coronavirus-science-research-coop…/
*【為何新冠病毒檢測會出現“假陰性”? 】
目前的檢測可能存在很高的漏檢率,結果呈陰性不代表沒有感染。如果你可能接觸過病毒並出現相關症狀,即使檢測結果是陰性,也應該堅持嚴格洗手、不摸臉和保持社交距離。
https://cn.nytimes.com/…/coronavirus-symptoms-tests-false-…/
*【簡報:全球確診病例破百萬;CIA發現中國資料嚴重漏報】
#CIA發現中國新冠疫情資料存在嚴重漏報
至少從2月份開始,中央情報局就一直在告知白宮,中國的新冠病毒病例統計存在嚴重漏報現象,而這可能會對衛生專家預測病毒的傳播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官員一直在以懷疑的目光審視中國的病例數字。中央情報局擁有自己的衛生專家和流行病學家,他們研究大流行傳播的分類模型,而情報人員則尋求新資訊來對這些模型加以改進。但是美國情報機構在很大程度上並未獲得有關中國死亡病例數的準確數字,因為中國政府本身也並不知道該病毒的危害程度。
現任和前任情報官員稱,病毒起源地武漢和中國其他地區的中層官員一直就感染率、測試量和死亡數量撒謊,害怕如果報告的數字過高,他們會遭受懲罰。
白宮官員認為,在這場流行病的蔓延方式上,中國比美國領先一個月左右。更準確地瞭解中國的新冠病毒病例數,對於應對第二波大流行至關重要。
https://www.nytimes.com/…/politi…/cia-coronavirus-china.html
#全球確診人數破百萬,美國兩周內失去1000萬個工作崗位
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即時統計資料,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已突破100萬,達到1014673例,死亡人數52973人。其中美國確診人數超過24萬,是全球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
美國已有至少38個州宣佈了禁足令,而那些並非從事“必要業務”卻仍在開放的商鋪和企業正面臨嚴厲的處罰。週四,負責協調應對冠狀病毒的黛博拉•比爾克斯表示,保持社交距離是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的關鍵,懇請美國人遵循政府的規定。但《紐約時報》對手機定位資料的分析發現,在美國東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尚未頒佈禁足令的地方,人們仍在繼續活動和出行。隨著疫情暴發的加劇,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被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中。
→ 美國兩周內失去1000萬個工作崗位,這一速度和規模史無前例。不過,在川普稱他預計沙烏地和俄羅斯將宣佈削減石油產量後,標普500指數上升超過2%,原油期貨價格飆升,石油天然氣公司的股票也有所上漲。但週四下午,特朗普表示,該協議尚未實現。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預計將建議所有美國人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川普在白宮簡報會上表示,關於佩戴口罩的指導完全是自願的。他說:“如果人們想戴口罩,就可以戴。”數周以來,主管部門一直在口罩問題上發出互相矛盾的資訊。https://www.nytimes.com/…/health/masks-coronavirus-cdc.html…
→ 美國聯邦政府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做客時報播客節目The Daily, 稱病毒捲土重來的威脅將一直持續到疫苗被批准使用為止。這一威脅是“我們需要確保為之做好準備的事”,福奇說。他還談到了導致美國人在3月初之前對即將到來的災難視而不見的檢測延遲等問題,歡迎收聽。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在該國使用的首個新冠病毒抗體測試。此前,抗體測試已在中國、新加坡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英國英國公共衛生部已購入數百萬個抗體測試,以用於對該國民眾進行檢測。此外,紐澤西州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稱,一種源自人類胎盤的實驗性幹細胞療法將開始在冠狀病毒患者中進行早期試驗。
→ 紐約州呼吸機儲備將於六天內耗盡:州長古莫表示,該州目前僅剩下2200台呼吸機,而確診病例達到92381例,其中13383例入院治療,3396例接受重症監護。川普表示,他已命令衛生部長使用《國防生產法》來幫助六家美國公司獲得生產呼吸機所需的材料。
→ 西雅圖地區一家與數十名冠狀病毒死亡病例有關的養老院面臨超過60萬美元的罰款。聯邦官員上個月報告稱,這家機構未能向州官員通報居民中呼吸道感染的增加情況,未能快速識別和管理生病的住戶,且在機構內的主要臨床醫生生病後,未能制定應對計畫。
→ 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被推遲。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宣佈,將把全國代表大會從7月中旬延至8月中旬。這是迄今為止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的最重大的美國政治事件。
→ “羅斯福”號航母艦長遭解職。國防官員稱,海軍已撤下“羅斯福”號艦長的職務。幾天前,由於病毒在該航母上暴發,艦長寫信向上級官員求助,這封信於週二被洩露給了新聞媒體,這激怒了國防部高級官員。目前,“羅斯福”號上已有大約100名水兵被感染。
→ “贊丹號”獲准停靠在佛州港口。在當地官員就郵輪是否會佔用當地資源爭論數日後,週四下午,這艘載有1200名乘客、在海上被困數周的郵輪停靠在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該郵輪上已有四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另有數十人患病。該船原定于兩周前停靠智利,但智利關閉了邊界。佛州州長此前也不歡迎這些乘客。在靠岸後,佛州居民將乘坐專車回家,其他乘客將等候包機,出現症狀的45人及船員將留在船上。
→ 俄羅斯向美國運送抗疫援助物資。1990年代初期,美國曾為貧窮的蘇聯提供食品援助。而週三,一架滿載口罩和呼吸機等設備的俄羅斯軍用運輸機降落在紐約,這次改為俄羅斯向美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不過隨著俄羅斯疫情加劇,克里姆林宮的宣傳機器似乎在避免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批援助物資,以免俄羅斯人認為政府無視本國的困境。在運輸物資計畫在大西洋兩岸均引發了批評後,莫斯科外交部週四表示,兩國實際上已經均攤了醫療產品的費用,俄羅斯今後也可以依靠美國的援助來抗擊新冠病毒。
#厄瓜多爾死亡人數激增,官員擔心病例數存在大量漏計。官方數字顯示,厄瓜多爾有98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其中大多數來自與西班牙和義大利往來密切的港口城市瓜亞基爾。但該市議員安德列斯•古斯默週四表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了。他說,瓜亞基爾現在一天的死亡人數是平日的三或四倍,他還補充說前一天的死亡人數約為320人。古斯默稱,病例數被少計的部分原因是聯邦法規要求每個死亡病例都必須在被移走前由犯罪調查人員評估,但調查人員人手不足。目前,拉丁美洲的病例數正在迅速增加,許多領導人正為病毒大暴發做準備。
#官員接連感染,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再次居家隔離。由於該國衛生部長及其妻子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總理辦公室的一份聲明稱,納坦雅胡需要進行居家隔離,直至4月8日。此前,由於一名助手確診感染,納坦雅胡已開始隔離,隔離本應在週三晚上結束。目前,以色列有6000多例確診病例,至少32例死亡病例,該國正處於封鎖狀態。
https://cn.nytimes.com/morning-brief/…/coronavirus-briefing/
*【觀點:韓國是如何解決口罩緊缺問題的】
作者E. Tammy Kim認為,韓國政府對生產和分配進行了大規模市場干預,採購了全國口罩產量的絕大部分,這確保民眾可以在藥房和街角商店按配額購買到口罩。
https://cn.nytimes.com/o…/20200402/covid-face-mask-shortage/
*【川普樂觀看待全球油價會上升能解決美國石油公司的窘況】
美國總統川普本週與兩位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和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進行協商,促請他們通過削減國內石油產量來提振價格。川普發表兩則推文表示,他預計,俄羅斯和沙烏地將會削減至少1500萬桶產量,川普稱,此舉“將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大有幫助!”
https://www.nytimes.com/…/trump-russia-saudi-arabia-oil.html
*【國會將採取行動監督川普政府對新冠病毒的處理反應】
裴洛西積極採取行動,關注川普政府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處理方式,並尋求建立一個特別的兩黨委員會,來監督政府應對措施的各個方面,包括政府如何分配超過2兆美元的緊急資金援助,此舉引起川普及共和黨不滿。建立特選委員會的計劃將需要眾議院投票,這反映出民主黨人的一種特殊緊迫感,即密切關注川普如何執行他上週簽署的2兆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
https://www.nytimes.com/…/coronavirus-congress-oversight-tr…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李根興 Edwin商舖創業及投資分享 Youtube 的評價
《十大麻雀館點做生意? 你要知》相信是香港歷史上最詳盡關於麻雀館點做生意的影片。
第十: 香港麻雀館的歷史
第九: 麻雀館行業現況
第八: 麻雀館如何出牌?
第七: 麻雀館內設施
第六: 麻雀館規則
第五: 麻雀館員工如何分工?
第四: 麻雀館點賺錢?
第三: 麻雀館最大成本?
第二: 麻雀館如何防範老千?
第一: 麻雀館賺幾錢?
全文內容:
(旺角卡門電影開端) 這樣的電影已過時了! 已是30年前了。我並不是鼓勵你去賭錢,不過真的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揭開麻雀館這個神秘面紗。我走遍港九新界七間不同的麻雀館,與不同的負責人私底下了解過他們如何運作。今天就跟你分享一下《十大麻雀館如何經營? 你要知》
第十: 香港麻雀館的歷史
麻雀館每月從中抽取利潤(俗稱抽水)超過千萬,是真的! 但成本高到你不能相信,為了留住客人,什麼都會送,成本十分驚人。一旦計錯數,隨時會蝕本。但要記住,是麻雀館,並不是麻雀會! 麻雀會只是普通「會所牌照」,不能抽水,牌照並不值錢。麻雀館就不同了,並不是有錢就能夠買得到。要了解麻雀館,先跟你講解一下相關的歷史。
麻雀館的歷史一定要先提雞記,與他的始創人:麻雀業鼻祖—林坤。1933年他於廟街經營了雞記士多專門售賣零食,當時如果沒事幹,便會於門口擺放幾張麻雀枱供街坊打麻雀耍樂,每人每日收一毫子。怎料來打麻雀的街坊越來越多,麻雀生意越來越好,便索性關閉士多業務,而其他士多又效法,法例又沒有監管,從此越來越多的麻雀館相繼誕生。
後來由於太過盛行,1955年港英政府決定立法全面禁賭,頭號目標就是要打擊全港成行成市的麻雀館,令麻雀業瀕臨滅絕的危機。
人稱雞叔的林坤,就組織了一個「港九麻雀商會」跟政府理論,指出打麻雀乃中國國粹,亦是平民百姓的消遣娛樂,有錢人可以去賽馬,但窮人又可以到哪裡消閒呢?
他認為香港人打麻雀就如外國人玩啤牌一樣, 如果要禁麻雀,不如一併禁啤牌。 再者,啤牌可以安安靜靜於家中耍樂,但麻雀噪音比較大,容易影響鄰居,因此於麻雀館內有規範的情況下會更好。經過他一連四個月的游說,終於能夠說服港英政府,於1956年刊登憲報,宣佈麻雀業合法化。並以一副麻雀牌的總數144隻作上限,發出144個牌照。 油麻地雞記亦因此而成為香港第一間持牌麻雀館。
當時港英政府為免鼓吹賭博,牌照上英文名稱是以Mahjong School (麻雀學校), 因此輸錢會被取笑為交學費。
第九: 麻雀館行業現況
麻雀館的現況? 以前麻雀用竹製造,因此麻雀館又名竹館。麻雀館一向予人感覺是江湖人物的生意—品流複雜,烏煙瘴氣,粗口橫飛,龍蛇混雜,打架霸地盤,刀光劍影,無法無天,動不動就拉去後巷拳打腳踢,沒有監管的九反之地。加上七八十年代,很多警匪/英雄/江湖電影中,麻雀館內的暴力情節為大眾洗腦,如果你未入過麻雀館的話,以上全部都可能是一個假像。
因此,2007年起業界就團結起來,全行通過不能夠再將麻雀館外借拍江湖片,免得形象再受損。
但老實說,形象已經負面便很難改善,令很多第二/三代皆不願意接手,再加上顧客群老化,最衰落的時候是2003年沙士一役令到很多間麻雀館倒閉。新牌又難以申請,舊的相繼倒閉,現在全港就只剩下大約六十間持牌的麻雀館。
沙士後鹹魚翻生,多謝 (1) 自由行,(2)新移民,(3)很多麻雀館都放棄廣東牌, 引入深圳牌的碰槓牌玩法,亦即全沖牌,俗稱「跑馬仔」以鬥快食糊為目標, 只可碰,不可上,不再浪費時間造牌及計番,除食糊能夠收錢外,開槓亦有錢收,以及 (4)自動麻雀機的盛行,縮短時間至每局三至五分鐘就完成,立刻付款。減少出千的機會。新玩法吸引了不少年青人以及大陸客,現在可以說是從返麻雀業界的黃金歲月。
第八: 黃金歲月? 麻雀館如何出牌? 現在的牌照正式稱為「麻將/天九牌照」,由民政事務總署發出。出牌條件包括:
. 不得於中午12時至午夜12時以外的時間營業
. 18歲以下人士不得內進
. 不能向客人提供任何貸款或賒帳
. 抽佣不能多於牌照列明的上限,一般是5%
. 持牌人必須親自經營管理,不能轉讓牌照等。
以上項目都比較容易執行,以下3項條件才是最難以執行:
(1) 你需要證明申請人是合適經營麻雀館;(2) 地區有確實的需要去開設多一間麻雀館(public demand);以及(3)充分考慮區內人士可能會提出的反對。如果我家樓下突然開了一間麻雀館,我也一定會反對。
難怪行外人想申請麻將/天九牌照根本上是不可能。即使是行內人,也起碼要申請一年至一年半。期間還要納空租,所以麻雀館若非自己的物業是相當難申請的。
還有請你留意一下,中環/上環/西環/柴灣/小西灣/赤柱/ 將軍澳/九龍灣/青衣/東涌/沙田/上水等等地方,皆沒有麻雀館。 並非因為以上各區均沒有public demand,而是政府根本不願意通過申請。
第七: 麻雀館內有什麼設施呢?一進入門口,先見一見關公。記住營業期間要持續上香,避免得失意頭而導致輸錢。除了傳統祭品之外,最緊要擺放足夠的生薑,何解呢? 因為「夠薑」(夠膽)。 我錄這一條片都可以算是夠薑了。
茶水間,全場閉路電視,當然是以防有人出千,以防員工中飽私囊。牌例介紹, 若然不明白便可以問人解釋到你明白為止。牌種吊牌則顯示每張枱的注碼,當抽水後員工會拍一拍吊牌表示已經抽水。牆上面會有水兜,兜著已抽水的細額面鈔及銀幣;而水箱則用來裝金大額面鈔。
賽馬有分草地及泥地。而打麻雀亦一樣。舊式廣東牌用的是酸枝木檯面,因是啡色,故行內稱之為「泥地」。而新式的全沖牌(深圳牌)改用的電動麻雀枱,一般是綠色絨布檯面,故行內稱之為「草地」。 由於流轉量快及抽水量多,因此絕大部分都會選擇「草地」。
第六: 麻雀館規則
不要想得太複雜,比起廣東牌簡單得多。Really?! 我是麻雀門外漢,但我去了七間麻雀館打麻雀,一入去我就會選擇最細注碼的枱,通常100/200,與另外三個陌生人打牌,並說明我是初哥,會比較慢。他們都是很友善的,還會教我打牌。如果不夠4人呢? 沒關係,他們還有「檯面」,即是穿著制服的「戥腳」,方便幫人客湊夠4人開枱。
我雖然前後支付了一千多元的學費,但其實我都有食糊的。再加上其中幾間,一進去便給我利是,足足100元,對於我這個「運吉」的客人來說也算不錯。
牌例? 打法為大陸碰槓牌(即跑馬仔),以鬥快糊牌為目標。不用造牌或計番數,只準碰牌(例如三隻九萬),不準上牌(例如一二三萬)。開槓即收錢 (例如4隻四萬)。以100/200為例,自摸明槓每位收100,自摸暗槓每位收200,打牌給對手槓,一人輸300,如槓後自摸或再槓就三家均需付款。出沖,一人輸200。自摸食糊每位收200,自摸之後再中獎馬,每位再收多200。何謂中獎馬呢? 意指你食糊後,會有一次機會,按你的位置要抽到以下的牌就可以贏雙倍錢。所有牌例要說也說不完,但基本上沒有什麼技巧可言。行內人會形容為八成靠運氣,兩成靠技巧。
試想想,我這個初哥,去了七間,也只是輸了一千多元。如果去澳門絕對不只這個數。與澳門不同的是,你是與賭場對賭。而麻雀館則純粹抽水,誰贏錢就抽水5%,可以說是沒有風險可言。
第五: 麻雀館員工如何分工?
持牌人—即是最終負責任人,任何責任均需由他來承擔。
頭排—即係店舖總管,通常會站在舖中間,一眼關七。
巡場—負責看守自己範圍內左右兩邊的麻雀枱
檯面—即是穿著制服的戥腳。麻雀館給他們的指引,一般都是「贏少少或是打和」,避免大輸大贏,以吸引客人繼續打下去。
圍場—即是穿便服的戥腳,又稱「特約客戶commissioned player」。免得讓人客有被三個制服人員包圍的感覺,好大壓力的!
後生—即是跑腿,幫人客買零食/交電費/買餸等等
茶水—即是斟茶遞水
水袋—即是拿著錢袋到處走,負責幫人客找零錢及抽水
櫃面—負責現金收支
庶務—即是打雜
賬房—即是管數
以一間三十張枱的麻雀館為例,員工足足有六十人以上。麻雀館的工作,一般都被認為是「筍工」。每一位員工都入職數十年都不願意辭職。何解呢? 雖然上班12小時,但通常都包括膳食時間及小息時間。零售業通常上班六天才放假一天,但麻雀館則是上班兩天便放假一天。
何謂資本主義? 我現在就展現一個最完美的典範給你看。麻雀館行規,如賺錢呢? 老闆分六成,員工分四成。我重複,老闆分六成,員工分四成。基本上除底薪以外,按職級分份數多少,頭排分兩至三份,後生分半份。以二線區的麻雀館為例,每月每份花紅約七千元至萬蚊,如果旺區,如旺角,一個普通女工的月入隨時高達六至八萬。 以前就會日日結帳分紅,不過由於太麻煩了,現在已改為每個星期分紅。是否好過一般上班族要等到年底才有分紅呢?為什麼我會知? 不是我編的,而是「鷄鳴報喜」這本書有寫!
第四: 麻雀館如何賺錢呢? 了解完行內的術語你便會明白了。
銀頭—每日開店時做生意的現金
水份—麻雀館每日抽水生意的收入,一般都是抽贏家的5%。
上數/下數—即是指員工落場戥腳,贏錢就是上數,輸錢就是下數。行內人士稱,一般都是輸錢的, 因為一家對三家,卻只玩一會,輸錢的機會率當然比較大, 平均約10-20%。
看看這張「上下數」更紙。最頂的數字就是員工圍客編號,上半紅色字是「上數」,下半藍色字就是「下數」。
還有:
大閘—就是每日固定支出,例如人工,租金,水電等
小閘—就是每日不固定的支出,例如人客的餐飲費,利是,日用品等
哪麼麻雀館如何賺錢呢? 好簡單,你就要睇「收實」。
收實—就是水份(即是5%抽水)減去大閘、小閘(即是固定支出及雜項)、再加/減上下數、即等於每天的盈利或虧蝕。
但要緊記,老闆只收六成,其餘四成會分給員工,這樣才能夠上下一心,真是良心企業。我還未做得到!
第三: 麻雀館最大的成本是什麼? 店舖通常都是自己的物業,因此並無租金可言。員工人工? 賺錢才會分多點給他們。
要吸引新客,留住舊客,最大的成本當然是顧客服務。來到麻雀館打牌,舖內固然有免費茶水及小食,想叫跑腿幫手買零食或者叫外賣都無問題,想吃得比較好?魚翅/鮑魚/燕窩,都無問題。交水費/電費/去街市買餸兼接小朋友放學呢? No problem! 最緊要是你留低打得開心。當然大家做生意,如果你打得細,便不要要求太多了。
對於大陸豪客而言,正! 專車口岸接送,包飲、包食、包住、包shopping。聽說,人客撞壞了別人的車,麻雀館都會負責維修費。成本是否很高呢? 行內人士稱,這些貼身客戶服務的成本已佔了水份的二至五成。但如果你不是這樣做,而其他行家做,你便會流失客人。真是生意難做,這也是業界最擔心的成本失控。
第二: 麻雀館如何防範老千?
這些情節,過氣了。雖然間中都有報道,稱麻雀館有人出千。但近年真的不太多。如何防範呢?
(1) 麻雀館的麻雀牌一般比較大隻一點,較難用掩眼法。現在碰槓牌的新玩法, 簡單,快,亦都比較難出千。
(2) 一般幾個朋友入去,都要分開枱坐,免得幾個串通。四周圍都是閉路電視, 加上幾十對員工的眼睛望實哪個熟口熟面的老千出現,一見到你打牌的方法出現問題,就會馬上請你走並跟你說:「外面有人找你」,你便明白了。
最後,第一,麻雀館賺多少錢呢?
現在香港最大的麻雀集團就是瑞興麻雀,包括瑞昌、瑞豐、誠興麻雀館等。由前探長石鑑輝創立,人人都知道他身家幾百億。代表麻雀館,肯定賺到錢。新玩法、新移民、新遊客、新設備,成為麻雀館近年的四大新動力,但政府現在又難發牌, 我自己親身去了好多間麻雀館,都要排隊打牌。往往旺足12小時。現在就要跟你計數。
以一間麻雀館有三十張枱為例,每局玩三至五分鐘,即是一小時就能夠玩12局,三十張枱,12小時,全場全日就有4,320局。我明白,未必由朝旺到晚,就打個七折,即是每日3,000局。
注額平則街坊100/200,貴則旺區10000/20000,開槓馬上付款,自摸三家付,中獎馬又雙倍,就當每局平均係300/600,明槓每位300,再自摸食糊每家收600,合共2,700,抽水5%即係135。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和921說再見 #Yahoo奇摩新聞
《再見,921》時間繼續,與Yahoo奇摩新聞團隊一起將傷痛療癒。
👉回到那天,她想對媽媽說:不要下樓 → http://bit.ly/2lERdrD
👉1999/9/21 最溫暖的聲音 → http://bit.ly/2kuxFWW
👉每家必備!「緊急避難包」完整清單 → http://bit.ly/2k5oCeW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勘誤】
02:21 :此照片並非 921 大地震時的大樓倒塌照,而是 2018 年初花蓮大地震時倒塌的雲門翠堤大樓。
各節重點:
01:22 九二一大地震那天
02:37 為什麼九二一大地震災情會這麼嚴重?
03:54 921地震後,政府做了哪些調整?
05:07 類似的災情曾再度發生
07:01 在下一次地震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保護自己?
08:31 我們的觀點
10:27 提問
10:42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影像畫面引用來源 】
00:43:BBC News
01:50:Twitter / @TheGlobalNewss
01:53:地球圖輯隊 / 照片源於路透社
02:06:BuzzOrange / 螢幕截圖照片 翻攝自南韓國民日報
02:22: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Chad Hsu
02:25:中央大學集集地震專頁--野外調查--土壤液化 / 李俊延攝
02:40:維基百科
03:28:民視新聞
03:51:地球圖輯隊 / 照片源於路透社
04:20:美美網
04:38: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重要政策
04:51:內政部營建署 / 安家固園計畫簡報資料截圖
05:11:風傳媒 / 李文宗攝
05:39:鏡週刊 Mirror Media / 賴智揚攝
05:45:Yahoo奇摩新聞 / 照片源於好房資料中心
06:10:公視-有話好說
06:44:高雄好過日臉書
07:08: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07:51:Rti 中央廣播電臺 / 照片源於中央社
10:14:TVBS新聞網 / 達志影像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圖輯回顧】17年前驚天動地的921地震 感謝全球協助重建:http://bit.ly/2kttB9s
→ 【老照片說故事】那一夜的天崩地裂: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http://bit.ly/2kTMdPV
→ 「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http://bit.ly/2krTeYf
→ 車籠埔斷層:http://bit.ly/2kRLUoU
→ 你知道嗎?台灣百年來人口增加2007萬人:http://bit.ly/2kSunwS
→ 鄭錦桐/測不出老建築的脆弱 是沒能力還是姑息?:http://bit.ly/2kp8rJz
→ 921地震:http://bit.ly/2lYPIVx
→ 淺談台灣歷史上的大地震:http://bit.ly/2kTKN82
→ 地震再現週期分析:簡介臺灣的古地震研究案例:http://bit.ly/2kRM5R6
→ 921大地震:台灣學習到和沒學到的教訓:https://bbc.in/2kp8EMR
→ 921後的房子真的安全? 2003年才是關鍵時間:http://bit.ly/2mq57i5
→ 營建改革牛步 台南重演九二一悲劇:http://bit.ly/2lWemWY
→ 921後房子較耐震?2003是關鍵:http://bit.ly/2kttN8G
→ 地震百問-58.台灣一般建築物耐震標準的分區情形如何?:http://bit.ly/2lV6Ifx
→ 花蓮強震4棟樓傾倒 17死282傷:http://bit.ly/2lYkVs5
→ 花蓮地震究責!建商、技師遭起訴 漂亮旅店負責人無罪:http://bit.ly/2kRaaHC
→ 板塊運動 | 我們的島:http://bit.ly/2mhOPHJ
→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bit.ly/2kIEgxd
→ 演習還是告別式?與現實脫節的防災演練:http://bit.ly/2lYQhi7
→ 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https://bit.ly/2kqZQpL
→ 【921災難醫學篇】20年前救災「有熱情、沒組織」,20年後「有專業、沒法源」:https://bit.ly/2lWWLyb
→ 【921地震20週年】重建進行式7,300天,大破大立的未竟與傳承之路:https://bit.ly/2lWWPhp
→ 【921防災篇】斷裂的防災網:世界級地震研究帶頭,建築規範、應用產業慢半拍:https://bit.ly/2kmjTFE
→ 不同情境下避難原則:https://bit.ly/2kqFUTQ
→ 防震宣導:https://bit.ly/2m3DxXq"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評價
出事要扛、被打活該…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
去年造成15人死亡的護理之家大火,昨天偵查終結,潘姓代理護理長與陳姓護理師因沒有制止護理之家住民自行攜帶「超長波床墊」進入病房,也未依規定按月檢查住房內是否有人使用私人電器,#遭到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
💥💥消息一出,馬上在護理界掀起軒然大波,病人與家屬的物品屬於私人財產,請問基層護理人員真的有管理權限可以「強制檢查」並「沒收床墊」嗎?甚至是冒著被罵、被打的暴力風險前去勸阻?#難道違法攜帶私人電器的民眾與醫院負責人都不需要負起一點責任嗎?就這樣讓這兩名無辜的護理師背上15條人命的陰影與責任,成為「業務過失致死」的「加害人」,實在有失公平!
護理師總是弱勢犧牲者!許多機構為了節省經費,#都讓護理人員兼任非自己專業的角色,以這次事件為例,護理人員便還兼任了防火管理權人,一肩扛起安全管理責任、場所管理責任、防火責任,在沒有受到完整專業訓練的情況之下,出事了又都算在掛名的護理人員頭上,這合理嗎?以後誰還敢擔任沙包基層護理人員呢?
不僅身兼數職、業務包山包海,#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專業職責還備受質疑,在許多人眼中,醫師才有專業,護理師只是服務業,只有資格做打針、換藥、換床單等雜七雜八的工作,甚至連「打針太痛」也會被視為不專業的一種表現遭到客訴,非常不合理😡😡
在護理師的業務範圍不明確、專業不被重視的情況之下,護理師的權益被嚴重侵害,醫療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即使政府在103年修正《醫療法》,將醫療暴力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範疇,並列為非告訴乃論之罪,但成效仍然有限。106年的醫療暴力通報件數有353件,107年有400件,#平均每天都有一件以上的醫療暴力事件發生,其中有高達60-70%的通報案件沒有移送司法、完全沒有被處理,結果令人心疼。
國際護理協會(ICN)早在2001年就報導指出,護理師是醫療機構中最容易被攻擊的對象,#遭受職場暴力的機會是其他專業的三倍。然而我國卻沒有保護醫護人員的通報系統,只有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還不須通報「非關病人安全之異常事件」。
我強烈建議醫院要確實落實建立「需特殊關懷名單」,讓系統在具有潛在暴力風險的病人、家屬或訪客掛號時,通知相關人員,並立即採取防範措施,#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避免無辜的醫護人員再次陷入醫療暴力之中。
根據某醫學中心急診室針對工作滿三個月以上的護理人員所做的研究報告,有高達94.3%的急診護理人員都有經歷過暴力事件,其中以言語暴力事件最高佔94.3%,威脅行為其次佔65.8%,身體暴力事件則佔32%。
這些護理人員在遭受到暴力事件後,皆感到生氣、委屈及無力等情緒,#繼而產生職業倦怠,相繼離職,造成護理人力短缺的狀況,而這也是護理師執業率僅有60%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正視並解決。
📌📌為此我再一次請勞動部輔導各醫療機構成立工會,並偕同衛福部研擬「在民眾教育部分對於預防醫療暴力」的具體可行方案,同時調查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在落實「警示訊息」的執行成效。
#部長竟然不知道護師節幾號
#質詢
#醫療暴力
#護理師
#護理之家大火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業務負責人責任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 ... 的八卦
業務負責人 該承擔什麼風險,透過本課程以案例的方式去探討居家服務可能發生哪些法律風險及訴訟因應原則,是照顧服務員的責任?還是居家督導的責任. ... <看更多>
業務負責人風險 在 業務負責人責任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 ... 的八卦
業務負責人 該承擔什麼風險,透過本課程以案例的方式去探討居家服務可能發生哪些法律風險及訴訟因應原則,是照顧服務員的責任?還是居家督導的責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