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術都失了格調,大學教育還剩下甚麼?
中原大學一躍佔據搜尋排行榜與新聞話題,並不是學校有了多特殊的成就,還是學生站上國際舞台,而是一名副教授招名威遭到學校脅迫,要求向全班同學特別是陸生致歉,起因是上課時提到「中華民國」、「武漢肺炎」等字詞引起陸籍學生的不滿,校方兩度要求教師當眾道歉,事件遭踢爆後,迅速引起社會軒然大波。
我上學期正巧在世新大學授課「網紅經濟與實作」選修時班上有四位陸生,學期末時仍有兩位陸生,我想以我的經驗來談談學術的界線,連帶提一下大學講師所需準備的內容與資料,換算薪資值得不值得。
去年的九月,我正式回到我的母校世新大學教課,雖然我是廣電系畢業的,但後來我經營個人頻道與品牌,加上對行銷產業的熟悉,前往到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擔任講師,其中除了解析當代的社群媒體的運作,也教導學生如何掌握時事脈絡,培養敏銳度來成為一名優秀的行銷人才。
在2019年的9月到2020年的1月,這段時間有將近七成的社群熱門討論內容與政治有關,我在課堂上也會分析國民黨、民進黨、綠黨、時代力量、民眾黨等社群布局,做不同的分析與內容,我自己大學時很討厭講師有其鮮明的政黨色彩,所以我特別在課堂上不會特別講說哪個政黨好,只是單純以素材來討論。
其中第一堂課時我除了自我介紹外,就特別在課堂上中提到,台灣是一個多元且具包容性的國家,所以社群上激烈的討論也是交流的一環,千萬不要害怕與人有互相往來的衝突,不論任何議題皆是如此,後來持續地分享平台的變革歷史,當時最成功的案例分析與熱門影片。
第一堂課下課後,便有兩位陸生同學表示要退選,認為與其想像的內容不同,我沒有多問後便繼續我的課程,而後分組演練,我要求每位同學都必須要與組員開設屬於自己的社群,題材不限,有美食、創作、迷因、時事等都有,其中還留下來的兩位陸生也分散到不同組別。
不得不說,能夠來到台灣的陸生們,無論在家中的經濟條件或是本身擁有的學術涵養都是相當不錯的,既然想要來台灣學習,一定代表他們有不同的期望,曾經我也問過他們,來到台灣是不是會有甚麼不習慣的?
「許多事情與我們所認知的並不相同,唯有親眼目睹,實際感受才是真的。」還記得那位陸生的女同學是這樣跟我說的。
【很開心你願意來到台灣,台灣的一切必然與你原本的環境有所不同,但也正因如此,正能替你的心中帶來不同的刺激,無論是文化衝擊、政治體系、經濟規模、學術研究等,你千萬切記,來到這邊學習就要讓自己成為一杯空無一物的杯子,你才能真正地吸收到東西,否則你既有的東西就滿出杯子後,我們再怎麼灌輸學術都是沒有用的】
後來這兩位同學都在我的課堂上拿到相當高的分數,並且在第三周的課後,我發現班上多了很多沒有選修的陸生來我班上旁聽。
過去提到世新,許多人心中的想法就是世新是藍到不行的學校,我念書時也有老師會帶著學生前往中國參訪,價格很便宜,旅程很值得,不過我當時窮到也沒去就是了,但世新好歹也是傳播領域的代表學校,特別是傳播學院,大家對於媒體識讀有批判都相當有自己的想法,學校一律給予教師相當大的自由。
因為我的課程不是一般的普通課程,我是以業師的身分進去講課一學期,所以我的鐘點費比一般的大學講師一小時700多出不少,如果正常一位老師一個學期兩學分的話,一學期大概可以拿到25000左右,過程中除了交通往來耗費的時間外,還有大量的備課時間,像我住在桃園前往世新教課,我中午出門,基本上到家都晚上八九點了,這還不包含我準備教材的時間。
但我仍然很感謝,當時我的課程後方還坐著一位學校的老師,從未干預我的教學內容,更是給予我許多鼓勵,學校也有配給我一位助教來協助我完成行政庶務,讓我能夠專心在教學上。
但每次上課,我得要先閱讀各式各樣資訊,我自己的創作也不能停,每天還得解決同學各式各樣的問題,當時我開了一個賴群,全班40幾位同學,天天都有不同組別面對到的執行問題、同學們的糾紛、情緒低落等內容,有實習或是工作機會還順帶介紹給他們。
說真的,以大學目前的教育環境,我認為老師們真的是以一種作育英才的心態才有辦法留存,以相同的內容與薪資,我真的寧可在家睡覺或是去接個一兩場業配,都比我整個學期教課輕鬆太多,我今天運氣好,遇到的學生素質都挺不錯的,萬一遇到學生狀況很差,毫無學習心態,我想過程中我可能也心態爆炸了。
我常在想,大學的教育究竟是帶給我們甚麼?
我認為是獨立思考與學會對話,這兩件事情都是對於未來人格發展上非常重要的,今天中原大學之所以令人詬病,就在於校方完全放棄思考與對話,全班95%是台灣學生的情況下,竟然得要因為5%的陸生,犧牲掉自己的國格、降低學術的價值觀與認知,只為了不小心觸碰到少數的玻璃心陸生,甚至不願意接受副教授的溝通,只強烈要求一定要當眾道歉。
早上我更是看到一篇內容中寫著 - 取自 高度台味
中原現任校長張光正之父張靜愚,曾任國民黨蔣中正身邊的英文翻譯,官拜中將,為中原大學創始人之一。張光正接任中原大學校長後,獨攬董事會大權並控制校內行政任命權。更不顧外界眼光,修改校長任命資格,將年齡限制上修,意在佔據中原山頭成就一方霸業,永不退休。
張光正在公民運動期間,屢次打壓參與學生,並於太陽花學運、反課綱、同婚等社會議題,利用校方名義或與「其他友校」發聯合聲明,召開記者會反對及譴責當事人。曾說出「學生搞學運以後工作會沒公司要」之脅迫性言論。
張光正的惡行蔓延校園,教職員也無一倖免。常態性無視教育倫理、大學自治及學術自由,任意開除、打壓與其意見不合的教授與行政人員。此次更限制教授課堂言論,將其已染色的魔爪深入課堂。
-------------------------------------------------------------------------
我常在想,過去這些打著反共大旗的人,看見自己的後代舔共媚共比誰都兇,甚至要求教師們當眾道歉,只為了能夠得到中國給得更多利益,不知道心裡會怎麼想?
至少我就非常欣賞黃秋生,戲裡是人渣,戲外是英雄,歡迎你成為台灣人。
訂閱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NRWL5
IG : Awater0911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在家沒事想看水哥直播聊天 -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勾選「搶先看」並且「加入水哥社團」
會更容易看到我的文章與內容喔~
早上九點更新文章
晚上九點更新影片
時事議題不定時更新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 關於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東吳大學科系分數 :: 藥局地圖 的評價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台灣 Taïwan】驚!高閔琳洗學歷抓到了?
我是因為興趣申請入學考進第四類組第一志願台大昆蟲系*,大學部學號開頭是B,畢業取得農學士畢業資格。後來報考台大碩士招考(純筆試),榜眼考進台大國發所憲政組;學號開頭R,一般生*。
不知「本來就台大再洗學歷為台大」之「台大洗台大」之所云?
啊是在空氣洗衣機噢?洗學號還差不多。
#高閔琳大方承認有洗學號
#台大也沒什麼了不起
#有國際觀的人會看學校世界排名
#行行出狀元也不是唯有讀書高
是說當年碩士畢業,本人原先確實有規劃要考個公費留考、出國洗個學歷無誤,還鎖定了留美或留法攻讀博士。
可惜當時2013 Bumbler馬英九執政後期毀憲亂政親中舔共,我幾乎每天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直到發生太陽花;很遺憾的,在同一個時間點,我也發生了一些不幸腦波弱的症狀。
#腦波弱的下場
2013年,當時本人一時腦波太弱,一時XX衝腦;我就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啊不是,是沒啥家世背景就從天龍國跑回父親故鄉,跟著人家出來選議員、拚議會過半關鍵一席高雄翻轉⋯⋯誤以為這樣的我,頭頂就會自動發出神聖的光芒*。
#開始懂了
#難道是由愛生恨
中間在地方六年認真打拚的故事略。直到現在,學歷沒洗成的我整天被韓粉、各路網軍和對岸的外國小粉紅恐嚇威脅騷擾抹黑和霸凌,說我都沒在質詢(咦?)、都沒在做事(蛤?),辱罵我沒讀書我台灣之恥台獨井蛙(喔喔?),包括各種超級低級超級難聽歧視女性的髒話、各種問候生殖器官⋯⋯甚至還有性騷擾。
此外,可愛的鋼鐵韓粉們也在我曾經會勘爭取道路改善的巷口大概100公尺的地方成立了「罷琳總部」要罷免我。積極地找國民黨里長幫連署;甚至也幫我設計開發了有3種顏色的T shirt 週邊商品 ⋯⋯可謂相當有心。
看見韓粉們的用心與真情,別出心裁的創意和獨特的美學,真的常常讓我喜出望外,感動到無法自拔。
#深夜時段肥宅鄉民孤單寂寞覺得冷
說真的夜深人靜時,「洗學歷未遂」的我,也會經常自我感覺不良好。
我覺得自己學歷低、不如人、花拳繡腿學藝不精、無專長無專門領域經歷、知識背景不夠雄厚、學術研究能力不足、沒競爭力、中斷了學習和學術研究的道路⋯⋯;有時,我也會思考,當初若不是腦波太弱,要是真的去了法國美國洗了洋學歷有個專門領域,回來當個學者教授噴噴口水誤人子弟,說不定還比較有前途*。
#國民黨選舉撇步密技傳授㊙️
不過說實在的,繼威力彩頭獎摃龜之後,沒洗到學歷只成功洗了學號的我,跟「涉嫌找槍手代寫和整本論文抄襲」還一直硬拗說謊的國民黨市長候選人相比⋯⋯
我真的覺得輸人慘慘!
我也再次覺得哽咽覺得悲傷覺得藍瘦香菇*,要寫十個慘字啊⋯⋯
有人問,藍營是不是不潑髒水、不扯爛污不抹黑就不會選舉?
我是覺得,「國民黨不倒,台灣真的不會好」啦。
#國際巨星等級禮遇
最後我也嚴正抗議,雖然說我也不是天仙美女,又生得一副下午才會消水腫的大餅臉,總是很不上相,上鏡難看到自己都不想看;但也請藍營側翼韓粉社團,不要成天用那幾張張紅媒中時刻意超近距離詭異角度拍攝的醜照或截一些醜圖,甚至還變造我的照片改圖來人身攻擊、外貌羞辱等等的,那格調水準實在很低、相當之low。
人家疑因舔共飽受批評的國際巨星蔡依林在《蘋果日報》、《壹週刊》⋯⋯照片都沒這麼備受禮遇過。
總之感謝厚愛但受寵若驚啦我。
——————————————————
備註:
〔註一〕台大昆蟲系。
我小時候的夢想成為藝術家,但因為從小就對不同領域各種學科都很有興趣,對於學習到了高中階段就要開始分什麼文組、理組,不能同時學習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覺得討厭。
小學時我參加過台大昆蟲營,長大後依據興趣「申請入學」(筆考、實驗考+口考)進入台大昆蟲系;我喜歡螞蟻,每次做錯事被媽媽罵完,我都會溜去後面巷子撒糖餵螞蟻找牠們玩 XD。
另外,台大昆蟲系/植病系是第四類組第一志願,可謂農學院一方之霸。想學「歷史超差的舔共過氣政客祭止兀」蔡正元酸昆蟲系的,奉勸你最好再三思。
(高閔琳宣稱,不排除放隱翅蟲或紅火蟻出來咬人)。
〔註二〕台大國發所。
一直都沒有停止對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的興趣;本來我想故意再延畢,研究所階段直接跨領域來報考考試科目較多的政治所;但後來因特別對憲政體制和民主化有濃厚興趣,便想說不如改報考台大國發所憲政組。
當時我參加了台大碩士一般生招生考試(純筆試)。
大考前一天我又赫然驚覺,這麼愛參與街頭運動又批判性超強的我其實是考城鄉所或社會所比較適合我;但還是想說硬著頭皮去考考看好了,結果最後榜眼考進台大國發所。
既然考上,那就先進去讀了。反正一樣也能到政治所和其他所修課,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註三〕頭頂發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頭頂發出聖光有不少益處:
一方面,能夠吸引眾人的目光和注意力,未來也還有「高雄發大財」、「全台灣人民都很安全都很有錢」之斂財的說服力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二方面,夜晚微服出巡時能充當移動式路燈探照社區治安死角,減輕各里各社區巡守隊的負擔與辛勞。三方面,還能吸引一些夜行性趨光性的昆蟲,抓捕來做標本不送人、送學校教學使用⋯⋯堪稱是一舉數得,又順做功德做公益。
此外,頭頂發光,還有可能官拜行政院院長(噢他今天下午要來高雄了)。
另依照每人修煉程度的不同和頭頂發出光芒的顏色來分等級,最高不只是擔任副總統而已,還有可能榮獲梵蒂岡冊封為聖光充滿的「聖大額我略教宗騎士團勳章爵士」成為一名經過專業認證的聖騎士。
〔註四〕關於噴口水誤人子弟的事業:
雖說做研究找教職忙升等也不輕鬆,但好處是生活至少比較單純清幽、保有隱私、忠於自我⋯⋯也還算有寒暑假可言;而遇到異次元平行宇宙拒讀台大的韓粉柯粉各種粉、翻牆共匪小粉紅的機率,也會比較低。
〔五〕藍瘦香菇:難受想哭。
——————————————————
後記:
1、我和高嘉瑜都是碩士一般生。她除了會唱歌,她也是個專業的洗學號代表。
2、鄭文燦,野百合學運世代要角,他當年是台大電機轉台大社會系畢業。本來也是相當清瘦一表人才,但中年發福以後,人稱胖周瑜,並也加入了洗學號代表團。
3、其他同黨不同黨無黨的政治工作者,原本的大學學歷,有成大、東海、東吳⋯⋯本身本來也都出自頗有名氣的國立大學、私立大學。
而在許多前輩的年代,當年大學錄取率是多低?出生率多少?有少子化嗎?大學有這麼多間嗎?以為閉著眼睛劃個幾題選擇題就能上大學嗎?還洗學歷勒~
這張圖上的人,是哪一個的論文「整本抄襲」的啦!
4、還在「負債3000億」、「氣爆貪污」和「蔡英文留英洗學歷假博士」?人家民眾黨蔡壁如「在沒有網路的年代」都知道要「上網自學」了,加油好嗎?
5、本篇文章走反串反酸自嘲風格,盼能凸顯藍營政治操作之手段拙劣以及low。
本人寫作「無意」冒犯任何洗學歷之人,畢竟我自己也是「洗學歷未遂」。
如有得罪,還盼讀者別「有心」了。
——————————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T7YyX6IaQ/hqdefault.jpg)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2LxHXn9Jvo/hqdefault.jpg)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今天的故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浮橋〉。
開始前,伊格言先為讀者打了支預防針──他說,孟若的作品向來有點「難」。
問題是,難在哪裡?
伊格言說,難在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往往非常幽微而隱秘,不甚明顯,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解答。
這種寫法很容易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感覺困惑:這些人究竟在幹嘛?下一步要做什麼?
但這種迷霧正是孟若埋下的線索:將情感的幽微轉折,包裹壓抑在樸素而冷調的筆法之中。
以本篇小說〈浮橋〉為例,題材上是個(疑似)小三介入婚姻的故事;
但其實想討論的並非「外遇」一事,而是另有主題,偷偷躲在情節表面的巨大冰山之下。
故事講述尼爾和金妮一對夫婦,丈夫尼爾比太太金妮大16歲,但金妮得了癌症,已做過幾次化療。
她比丈夫年輕這麼多歲,所以從沒想過自己有可能會比尼爾先死。
而尼爾的職業是一名社會運動者。
在金妮眼中,尼爾幾乎處於死當邊緣──他既不事業有成,對妻子也不怎麼體貼。
舉例來說:金妮化療出院,尼爾開車去接她,陰錯陽差卻到了不太熟識的,麥特和珠恩夫婦位於玉米田中的家裡。
那是個樸實的農家,女主人珠恩盛情力邀二人入內作客。
但罹癌的病人金妮身體孱弱,不想作客,只想趕快回家。
尼爾顯然沒有體貼到這一層。他將箱型車停在屋外的空地,和金妮起了小爭執:
「可是剩了好多豆子濃湯。」珠恩說:「你們一定得進來幫忙清掉那豆子濃湯。」
金妮說:「哎,謝謝。可是我什麼都不想吃。這樣熱時我什麼都不想吃。」
「那就改喝點東西。」珠恩說:「我們有薑汁汽水、可樂。我們有桃子酒。」
「啤酒。」麥特對尼爾說:「要不要來罐藍牌?」
金妮向尼爾招手要他過她車窗來。「我沒辦法。」她說:「就跟他們講說我沒辦法。」
「你知道你會傷到他們的面子。」他低聲說:「他們是好意。」
「可是我沒辦法。不然你去好了。」
他彎身更近:「你知道若你不去會怎樣。看來會好像說你比他們尊貴許多。」
「你去。」
「你一到裡面就好了。冷氣真的會讓你舒服些。」
金妮搖頭。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感受到夫妻間的意見不合。
再扣回尼爾的特殊身份,我們發現,尼爾是個「社運份子」,或說「社運領袖」──在新聞和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社運領袖拋頭顱、灑熱血,為理念奮戰;但往往無從得知這些社運領袖背後妻子的心情。
尼爾比金妮大16歲,金妮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給了他;
他們之間顯然有愛,但尼爾沒給金妮等值的回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尼爾具備組織能力,善於社交,嫻熟於人際關係與應對進退;
但這樣懂得瞻前顧後、察言觀色的「世故技能」,在他們面對農家夫婦過度熱情的邀請時,反而為金妮帶來困擾。
換言之,尼爾總是在照顧「外人」,卻不怎麼顧慮自己的「內人」。
金妮終究獨自留在了戶外,沒有進屋裡去。
但她突然有了尿意──夕陽西下,彩霞滿天,她偷偷躲進玉米田裡去小解。
伊格言說了件有趣的事;他說,在小說情節中,凡是遇到小解,那麼大概百分之七十都帶有「自由」或「解放」的寓意;
此處也不例外──金妮的小解不僅是生理上的放鬆,更預告了下一刻,情感上更大的自由。
因為當她小解結束從玉米田出來後,就遇上了男主角瑞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J7n0nwRsR4/hqdefault.jpg)
東 吳 大學 社會 系 榜 單 在 東吳大學科系分數 :: 藥局地圖 的八卦
採計:國文、英文、社會.,108年大學指考登記分發查榜-依校系榜單查詢.(005).東吳大學.回其他大學.校系代碼.系名.錄取分數(平均).採計科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