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逝世三十週年】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明明是一片陌生的大地,卻似前世回憶的鄉愁在呼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三毛。
第一本看的三毛作品,就是《撒哈拉的故事》(典藏新版又名:撒哈拉歲月)這本在當時掀起「三毛熱」的撒哈拉故事,被譽為流浪文學最經典的代表作。
除了異域風景的描寫深刻又迷幻,相信讓最多讀者思念的,也是一篇篇浪跡天涯的生活散文中,她與丈夫荷西的朝夕相伴。
看似浪漫實際辛苦的日子,時而神秘、時而危險,在沒有花的荒漠裡,二人的日子在彼此的生活情調中,可以過得燦爛鮮明,也可以簡樸淡漠。直到摯愛驟然離世,近乎窒息的思念,是否又在夢中揚起了流浪懷鄉的飛沙?
❏ ❏ ❏
▍選自《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歲月)https://bit.ly/3pZLg57
▍更多三毛作品集>> https://bit.ly/3oU6GiN
▍宅家過好年 生活指南 (即日起~2/9)
📣 全站單筆滿$1288現折$128,滿$1888現折$200
📣滿$1388贈【好願如年】手繪插畫紅包袋組
{特別加碼}滿$2500再贈德國小豬撲滿(市價$450,多款隨機出貨)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https://bit.ly/39yZVhI
▍年度Top100書籍推薦(即日起~2/28)
※參展書3本75折起
※影音商品85折起 >> https://bit.ly/2JIvED0
▍2020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即日起~3/31)
※全台誠品書店暨誠品線上同步開展
※參展書單本79折三本75折 >> eslite.me/3aeplu
#中文書 #文學 #中文現代文學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新加坡聯合早報》5/30
* 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魯格強調,迅速推廣疫苗至關重要。他說:「疫苗接種作業速度仍然太慢;我們須要加速,須要增加疫苗的數量。」
(日內瓦綜合電)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在全球至少七成人口接種疫苗後,2019冠狀病毒疫情才有望結束。世衛歐洲區域主任也批評歐洲的疫苗接種作業進度「太慢」。
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魯格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一旦我們的疫苗接種率達到七成的最低覆蓋率,疫情就會結束。」
克魯格說,他主要擔憂的一點是變異的冠狀病毒傳染力更強。他說:「例如,我們知道最先在印度發現的B1617比最初在英國發現的B117更具傳染力,而英國變異病毒已經比之前的病毒株更具傳染力。」
克魯格是來自比利時的醫生。他解釋道,疫情關乎病毒的傳播速度。克魯格說:「在世衛組織將傳染事件定調為全球大流行後,許多國家仍在觀望,我們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時間。」
自2020年2月起擔任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的克魯格強調,迅速推廣疫苗至關重要。他說:「疫苗接種作業速度仍然太慢;我們須要加速,須要增加疫苗的數量。」
根據法新社統計,世衛組織歐洲區域涵蓋的53個國家和領地(其中數個位於中亞)中,26%人口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歐洲聯盟成員國則有逾36%接種一劑疫苗,近17%完成兩劑接種。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28日批准將輝瑞疫苗使用範圍擴大,讓12至15歲的青少年接種。輝瑞疫苗是第一種獲准在歐洲用於青少年的疫苗。
世衛:全球七成人口注射疫苗 疫情才有望結束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30-115032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分享前線防疫經驗 新加坡醫生建議台灣封城引熱議】與台灣淵源甚深的新加坡醫生林韋地,建議台灣馬上全面封城,以阻斷病毒傳播,讓當下超載的醫療體系獲得喘息空間。他也呼籲台灣參考新加坡經驗,盡速利用體育場和展覽館等公共空間,規劃出輕症防疫中心。
針對林韋地的建言,台灣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會好好留意相關批評,以作出改善;台北市長柯文哲則回應「與其封城不如加速買疫苗」。
* 美國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透露,美國正在認真考慮為出國旅行的美國人推出「疫苗護照」。
美國考慮為出國旅遊者推出「疫苗護照」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30-115032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見到訪的印度外長蘇傑生時表示,美國和印度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冠病疫情,美國決心協助印度克服這場危機。
布林肯與蘇傑生週五在華盛頓國務院開會前會見媒體。布林肯說:「在冠病疫情初期,印度幫助了美國,這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現在,我們要確保我們也能幫助印度。」
印度外長到訪 布林肯承諾美將助其克服疫情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30-115033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菲律賓衛生部週六(29日)確認在更多社區居民和一些海外回國公民的檢測樣本中發現變種冠病病毒。
菲律賓更多社區居民和回國公民感染變種冠病毒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9-115029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菲律賓總統府週五(28日)發佈公告,菲新發傳染病機構間工作組(IATF-EID)週四批准擴闊疫苗接種人群範圍,允許正規民宿恢復全面運營。
隨著疫苗不斷抵達菲律賓,菲政府優化防疫計劃,將疫苗注射人群,從一線醫護工作者、長者、基礎病患者、政府主要官員,擴闊到在住所以外的指定地點工作的私營機構僱員;中央政府機構僱員,包括中央政府擁有和控股公司僱員和地方政府僱員;在戶外工作的工人、個體經營者,以及家政工人等。
菲擴闊疫苗接種人群範圍 允許民宿恢復運營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9-115028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新加坡新增一個冠病感染群,總數現為37個,其中六個出現新病例;宏業集團清潔工感染群增加八名病患,使得這個感染群的累計病例增至17個,幾乎翻倍。
新增一感染群達37個 當中六個出現新病例 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10530-115030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烏拉圭公共衛生部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在接種第二劑中國科興疫苗14天後,可以減少97%的新冠死亡病例。
烏拉圭報告顯示科興疫苗可減少97%死亡病例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530-115042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印尼一艘客船星期六(5月29日)上午發生大火,船上274人獲救,一人失蹤,搜救行動仍在進行中。
印尼客船大火 274人獲救一人失蹤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30-115042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埃及法院星期六(5月29日)推遲了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向巨型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船東索賠案件的聽證會,讓雙方有更多時間進行談判。
埃及法院推遲審理蘇伊士運河長賜號擱淺賠償案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30-115041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中國廣東5月29日新增13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越秀區定於5月30日至6月1日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廣州增13例無症狀感染者 越秀區全員檢測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530-115040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2021新加坡書展暨第二屆早報文學節昨天(5月29日)開幕,讀者接連九天可上線參與精彩活動,進行思想的交流,開拓「新視野」。
這兩項文化活動昨天上午在報業中心禮堂,以簡單而隆重形式在線上揭開序幕,讓海內外書友同步觀看與參與。由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主辦的新加坡書展邁入第36屆,因冠病疫情關係,連續第二年全程線上舉辦。
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致辭時指出,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更有推動閱讀、充實生活的必要。她說:「在一個科技發達、‘未來’意識很強,並且‘未來’彷彿已經急速到來的年代,我們又緩緩地在生活中,體認未來的不可知。冠病其實不單與醫藥科學有關,冠病的文學感很強:恐懼與勇敢並存,自私與大愛同在,很多對比,很多矛盾,很多反諷。
「我們不知道此刻什麼時候會結束,會如何結束。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把此刻裝滿。而裝滿的方式之一,是閱讀。在放慢的生活中,自在地閱讀。」
《聯合早報》發佈新書《文字現象2020》
昨天的儀式上也發佈《聯合早報》出版的新書《文字現象2020》,該書收錄51篇刊登在《早報副刊·文藝城》的文學作品,文選分五個部分。主編余雲致辭中引述書中序言:「2020年是疫情元年,而文學,是大疫年的精神疫苗」。
儀式後,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胡文雁續主持「文學圓桌」,展開本年度書展的第一場直播節目。
由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思仁博士、戲劇盒藝術總監及導演郭慶亮,以及同是劇作家、散文作家的余雲,齊聚談論上世紀80年代余雲等中國劇作家創作的《三祭》一書。
去年10月於本地出版的《三祭》,取材「愚公移山」「誇父追日」與「姜嫄」三個古代神話原型,寫入現代劇本,點出信與疑、誠與真、虔敬與袪魅等主題。
李慧玲:面對疫情不確定性 應推動閱讀充實生活 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10530-115031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張曼娟 Facebook 八卦
小學的最後一個暑假,親朋好友都把眼光放在我的身上,不!是放在我的長髮上。國中註冊前,母親耗用更多時間,為我梳理。若干年來,洗髮吹風則是父親的工作,那必須要有耐心。不知道他們是否已覺疲憊,我是早就已經不耐煩了。
剪髮之前,同伴們都預測我將流多少淚,並且說他們同學曾在剪髮時,如何傷心的哭泣。但,這些都影響不了我;我有自己的想法。剪去長髮,對我有個不凡的意義:小女孩長大了!不是值得歡慶的嗎?
坐在美容院,還向一旁看熱鬧的同伴眨眼睛。當所有的頭髮裏在泡沫中,並攏在頭頂上,看著鏡中的自己,突然想起過往的幾個夏日。炎熱的黃昏,沐浴以後,母親將我的髮盤成髻,固定在頂上。露出光潔的額頭,天生成不必妝點的一雙鳳眼,大而明澈。紮不住的絨髮掛垂頸上,武俠片正風行時,鄰居的爺爺奶奶,總說我像那個可以飛起來的俠女。
聽見剪刀響起來的聲音,驀地感覺心慌。剪髮師笑盈盈地把剪下的辮子舉起來給我看,我勉強牽扯嘴角,一點也不開心;倒是腦後輕鬆多了。
拿著黑亮柔軟的那截髮辮回家,清楚地知道,我的童年,就這樣結束了。一股難喻的惆悵,揉在暮色裡,層層加深。
搬離村子好些年了,偶爾經過,才發現昔時覺得無限寬敞的廣場、草地,其實只是那樣狹隘的空間。可是,仍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因它曾容納色彩繽紛的孩提夢想。
有風的季節,便想起緩緩上升的風箏,總像旗子一樣,掛滿在電線上,經風一夜吹襲,紛紛不知去向。童稚的我,甚至癡心地想,風箏也許化為蝴蝶,在黎明時刻,破空而去。
誰知道呢?也許,真的化為蝴蝶。飛在小女孩的髮梢上,成一個美麗的、永恆的結。
──節錄自張曼娟〈髮結蝴蝶〉,《緣起不滅》
※作品賞析:
以蝴蝶的多彩自由與童年時光互為映襯,髮結的剪去則象徵童年的消逝。作者以甜美聲調追憶往事,所謂「緣起不滅」應是作家永恆的信念,至於日後創辦小學堂,莫不是張曼娟對於美好童年的另一種致意。
──石曉楓導讀,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這是我們「過好人生」系列的最後一集。
接著我們上一集談到的兩種舊思維,它分別是「太需要正確答案」和「只要認識自己,一切就都會沒問題」。
在這之後啊,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第三種要命的「思想遺毒」,那就是「單一視角」。什麼叫「單一視角」呢?
我來講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這就像是有些人一直認為,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公務員」。
所以不管自己在學校裡,讀的是什麼樣的科系,只要工作幾年不順利、賺不到錢,腦子裡就會跳出這個「終極的選項」,那就是去考公務員。
其實我們都知道,公務員早就已經不是爽差了,他們也有業績壓力,而且退休金、福利各方面一直被砍;過去那種「鐵飯碗」,甚至於「金飯碗」的光環早就不在了。
這種一遇到挫折,就想要去考公務員的想法,真的能夠讓自己過一個好人生嗎?
更可怕的是喔,這種「單一選項、單一視角」的習慣,很容易讓我們的眼界,沒有辦法打開,慢慢的變成了「自我侷限」!
就像是讀了法律就要當律師,讀了諮商就要當心理師,否則就叫做「失敗」,真的是滿臉黑人問號啊!
到這裡,你聽出關鍵了沒有?這第三種致命的「思想遺毒」,就是讓你沒有辦法幫自己打開可能性,你會越活越累、越活越茫然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對於生涯、對於工作仍然有「只要怎樣,從此以後就可以怎樣」這種邏輯跟想法;那麼你就是頂著20世紀的腦袋,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活在21世紀,甚至於根本有沒意識到,21世紀其實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假如我們把過去習以為常的好工作,像是醫生、老師、公務員這些部分喔,比喻成職場上的一種「物種」。那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過去認為的「好物種」,到今天他的優勢還存在嗎?
今天的醫生,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薪水大不如前,而且還經常超時加班。今天的老師,在面對恐龍家長的時候,常常搞得沒有下班時間,好像呢是這些家長孩子的貼身保姆一樣,連一份基本的尊嚴都沒有。
所以如果就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要是你把注意力,侷限在「物種」的思維上,那當然就繞不出眼前的死胡同嘛!
無論在未來的世界裡,醫生和老師這種傳統職業,會面對怎麼樣的挑戰;我想邀請你想一想,現在的你,會覺得上個世紀那些馬車伕、接線生他們失業了,他們好可憐啊;所以要去保障他們的工作權、捍衛他們的生計嗎?
當然不會嘛!因為在時代的變遷下,這些工作失去了市場的需求,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不管接下來會消失的職業是什麼,我們都肯定一百年後的人,不會因為我們現在即將要被淘汰的產業,感覺到任何的惋惜,這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這也像是我們面對「全球暖化」這樣的議題,大家都很擔心北極熊即將瀕臨絕種,這件事情我個人很難過,而且覺得很可惜,也努力的想要替環保盡一份心力。
但是如果跳開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氣溫繼續上升,不只是北極熊,很多物種都會跟著消失,這是你我都很難阻止的趨勢。
可是就在此同時,新的物種他產生新的生態,也會一直同步的發生;這就是地球生態運行的規則。就像是恐龍滅亡了,整個地球的生態圈,仍持續不斷的繁衍出新的物種,不是嗎?
如果把這個道理,轉換到工作跟人生來看,你現在堅守的單一職業,無論是銀行的人員,或者是老師;隨著科技或少子化的發展,這些「物種」你覺得會不會滅亡?他其實是會滅亡的。
但其他的新工作也會同時跑出來,形成新的產業,只要你能夠長出「生態圈」這樣的思維,你就能夠確保自己的生涯,是欣欣向榮的。
事實上呢,我們現在所處的21世紀,它已經是個「生態圈」的世界了!
而能夠讓你在21世紀活下來的新思維,就是抓緊自己的「核心能力」,你才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態圈,擺脫「物種」他可能會瀕臨滅亡的命運。
說到這裡喔,你一定會很好奇,什麼叫做「緊抓自己的『核心能力』?」簡單來說呢,假設你讀了醫學院,那麼你的核心能力就是「醫學專業」。
除了醫生這個「物種」之外,你可以成為一個醫學作家、醫學企業家、醫學攝影師,甚至於還能當市長、當總統;而不是擁有醫學專業,就只能當醫生這種「單一視角」的選擇啊!
我再舉個例子,假設你的專業是「編劇」,那麼你的核心能力是「說故事」。所以你輸出的形式,就可以有小說、散文、腳本…等等等,而不是認為當了編劇,就只能寫劇本,被這種單一的發展型式困住。
你過去所有的經驗都是你的資源,而不是你的負擔。很多人的生命會過得不好,就是一直死守著這種「過去如何,現在就只能那樣」,這其實就是一種「物種」的思維!
而抓住自己的核心能力,其實是一種看透本質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夠掌握自己的核心,多打開眼界、在不同的領域之間勇敢的去嘗試,就會有機會發展出,一個更適合你過好人生的生態圈。
在這裡跟你分享一個冷知識,不曉得你知不知道,在20世紀以前的人,一輩子只做一個工作,這叫做正常。
但在不久的未來,到了21世紀中期啊,一個工作者在38歲的時候,換第14份工作,那才是正常!
這些年來呢,在我的專業工作裡,陪伴很多人走過他們的生涯議題,經常讓我感到很心疼的一點,那就是喔,他們不自覺的帶著20世紀的腦袋,但是卻想過21世紀的生活。
更露骨一點,那就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們卻用工人智慧的腦袋面對人生」。
這就像是很多計程車業者,看不懂Uber、滴滴打車,這些軟體帶來的產業規則改變,所以被瓜分了市場,現在才會撞得滿頭包,還帶傷追趕得很辛苦。
你一定聽過一句話,「人生是選擇的結果」。只要你活在世界上的一天,人生裡的選擇問題,就會不斷的發生。
我們沒辦法控制未來的模樣,但我們可以掌握的是,讓自己先具備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思維,如此啊,就能夠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沒有辦法代替你過好你的人生,但是我可以跟你分享對於未來的洞察。就像是現在每個人經常使用的「Google map」一樣。
在你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時候,陪伴你建立「過好人生」的關鍵能力,活出你想要的滿足,過個好人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喔,「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我的【過好人生學】線上課程裡,我會幫你打破「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的迷思;就像今天提到的各種例子,打破這些僵固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讓你一步步的學會跟不確定共處。
此外呢,你還能夠學會「創造結果的能力、建立生態圈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以及創造意義的能力」。
這些都是過好人生的前提,所以呢,請你幫自己一個忙,加入【過好人生學】,因為你值得過個更好的人生,歡迎你踏上屬於自己的英雄旅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就如同今天內容所提到的,要過好人生,有時候考驗我們的,並不是在於有沒有機會掉到頭上;而是在於我們有沒有具備好相關的思維,我們有沒有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所以【過好人生學】這是一門為你準備的課程,如果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曾經不止一次的問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麼歡迎你加入這一門課。
這一門課能給你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找到答案的思維方式。因為你值得過一個更好的人生!
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歡迎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35F1MrQUk/hqdefault.jpg)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前幾個月,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事實上,類似事件並不罕見──生活中有許多笑話原本就源自於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近日一波以「客家人生性吝嗇」為題材的笑話創作風潮,其實也是這樣。
這總令我們好奇:藝術是嗜血的嗎?藝術能否歧視他人?
藝術創作是否可能是對他人苦難的消費?藝術創作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倫理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文章開頭,伊格言帶我們進入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劇情。
這部2005年的電影由已故的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e Hoffman)主演;
改編自美國同志作家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真人真事──1965年,Truman Capote完成了一部述說真實罪行的「非虛構小說」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這本書的題材是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兇手潛入農場主人赫伯特‧克拉特(Herbert Clutter)家中意圖偷竊未果,遂殺害了克拉特夫婦和他們的兩名子女。
Capote對血案兇手和案發過程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監獄,採訪落網兇手。
探詢真相之餘,也希望實地經驗能為此書增添血肉。
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甚至互生情愫。
然而這樣的權力關係卻將這件事拖進了一個曖昧無比的泥沼中──Truman Capote希望能在兇手幫助下獲得素材,儘快完成曠世鉅作;
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願望: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成名、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使二人的關係越趨緊張。
Capote原本的預期是,兇手將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高峰。
然而另一方面,站在兇手的立場,當然並不希望判決對自己不利。
結果是,司法程序複雜漫長,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
因為結局尚未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
在故事尾聲,當Truman 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非常複雜──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
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之一,正是藝術冷血、藝術嗜血的問題。
Capote與凶手之間,是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也是平常人與犯罪者的關係;他們確實是朋友,甚至產生了友達以上的曖昧。
所以,回到電影的標題,這其實不僅僅是滅門血案的「冷血」,甚至也可以說是作家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的「Cold Blood」──
我們以為冷血的只是那個犯下滅門案的兇手,但作為藝術家、採訪者的Capote,是否也在冷血地透過剝削他人、剝削朋友,來獲得藝術上的成果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伊格言提醒我們,事情還沒結束。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習於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對象(也就是滅門血案本身,以及血案兇手),它尚且剝削了作者本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oOmtxk_h0/hqdefault.jpg)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T7YyX6IaQ/hqdefault.jpg)
文學散文線上看 在 紅樓文學線上影音 - 全球華文寫作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的八卦
紅樓文學線上影音. 現代詩組. 現代散文組. 現代小說組. 舞台劇劇本組. 全國高中散文組 ... 第21屆紅樓文學獎線上影音 現代詩組首獎陳妍希〈The art of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