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小學生 情緒管理課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這是我推薦的《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自學」一詞,在台灣比較接近在描述一種「在家學習」而非在學校學習的制度。但從本書的概念來看,「自動自發學習」或「自主學習」比較接近原意....
開學一段時間了,特別請出版社授權,把下列能幫助家長思考的文章,分享出來跟各位朋友討論。
我想,是國情的不同,在台灣的寫功課時間,遠遠多於研究中所建議的時間。在某些幼兒園,大班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可能就差不多半小時了。尤其是調查美國老師的講法,更讓我覺得有趣,
「老師普遍同意每年級增加10分鐘的時間在家庭作業上很合理,超過時間就應該停下來,但沒有一位老師認為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應該超過這份研究的建議。」
不過,我贊成這段文章的最後一句話,
「讓孩子放棄運動、親子互動、社交活動、跳舞課等等,就只為了在學業上獲得好成績實在不是個好主意。這會導致孩子生活失衡,學業表現與社交技能也會跟著下滑,孩子在情緒上也會出現許多問題。」
一個人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其實是從學生時代開始。懂得過平衡的生活很重要,特別是從情緒管理的角度來說。期待這篇文章,讓我們從家庭作業的角度切入,對於如何幫助孩子有更多元的思考方向。
.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131
---------------------------------------------------
【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 瑞貝卡.傑克森, 羅柏特.普斯曼】
寫作業應該花多少時間?
哈里斯.古格(Harris Cooper)是德克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他發表了超過60份主題為家庭作業應該佔多少時間,可以達到最佳效果的研究報告。他在其中一篇二○○六年發表的論文中,建議每個年級可以增加10到20分鐘作業時間,因此二年級生可以坐下來專心地寫上20分鐘的作業,而六年級生最多可以寫上一個小時的時間。
◎ 一年級生:10到20分鐘的作業時間
◎ 二年級生:20分鐘的作業時間
◎ 四年級生:40分鐘的作業時間
◎ 九到十二年級生:90向上增加到120分鐘的作業時間(國三到高中生)。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與美國教育學會也同意以上的準則,他們建議每年級增加10分鐘,但是一年級可以達到10到20分鐘。當然,國高中的孩子需要更長的寫作業時間,但是若能夠提升時間管理與調度的能力,他們也可以在建議時間內完成學校作業。
***************************
更好的作業習慣
這份家庭作業的花費時間依據的不僅是科學家的研究,我們還調查了美國近一百位積極參與新課程的制定與推動的中小學教師。老師普遍同意每年級增加10分鐘的時間在家庭作業上很合理,超過時間就應該停下來,但沒有一位老師認為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應該超過這份研究的建議。
不過老師們並沒有按照這個十分鐘的建議時間安排家庭作業,一位國小三年級的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每個孩子完成作業的速度不一,我的做法就是出一張作業單,學生有盡心努力最重要,完成與否並不是首要目標,特別是教到新課程的時候。」
建立良好的作業習慣,第一步就是要決定寫作業的時間與地點,然後採用每年級增加10分鐘的規則。也就是說孩子得好好坐下來,專心在完成學校的功課。但沒有寫完是可以的,若是提早寫完,剩下的時間可以閱讀課外讀物,直到規定時間結束後才能離開。家長可以為孩子多準備一些書籍。小學生的作業時多時少,也常發生完全沒有回家功課的情況,這時候可以讓他們閱讀課外讀物。若是孩子精神狀況很好,想要寫久一點也別讓他們這樣做。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逐步地引領他們達到目標。孩子只要瞭解每天都有固定的寫功課時間,不會沒完沒了的寫,就能放鬆地學會專注。
一旦建立起固定的寫作業習慣,孩子就不會因為不想寫功課而謊稱沒有作業,不管老師出多少作業,他們每天都得坐下來寫功課。他們也不能因為想玩或打電動而草草寫完。若是故意拖延,慢吞吞地不寫完,明天還是得自己承擔後果。
但小學生每天都得要閱讀20到30分鐘的規定並不能和寫功課的時間混為一談,現在美國正在倡導「觀念學習」(theoretical learning),導致學校實驗性的課程變化快速,這已經是一個常態現象,而鼓勵孩子多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好的表現。
家庭作業現在需要家長、學校與社區的共同合作,家長與孩子都需要全力參與,才能做到最好,老師需要家長的支持,若是家長抱持著回家作業不重要的態度,這對老師與孩子來說都沒有幫助......如果讓孩子花好幾個鐘頭在不適合的作業上,會導致他們不喜歡學習、不喜歡上學,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會生氣。而花在作業上的時間選擇適合他們的年級即可,然後要獎勵他們的付出與努力,這個方法真的很管用。
......
讓孩子放棄運動、親子互動、社交活動、跳舞課等等,就只為了在學業上獲得好成績實在不是個好主意。這會導致孩子生活失衡,學業表現與社交技能也會跟著下滑,孩子在情緒上也會出現許多問題。
小學生 情緒管理課程 在 張慧慈 --- 從平淡到精彩的人生! Facebook 八卦
慧眼看世界——培養生存能力
2013-08-02
著名管理專家大前研一能協助企業成長,卻在教育兩名兒子上遇到挫折。他的孩子無心向學,更在中學和大學階段輟學。後來大前研一明白,與其強迫他們走父母認為成功的路,不如培養兒子掌握生存能力,有堅韌意志去選擇自己的未來。今天,他有一子創業成功,另一子則成為軟件公司總監。雖然他們好像在人生路中拐了很多彎,卻無阻其出人頭地。
日本的教育競爭素來激烈,香港和內地也不相伯仲。例如幼教要準備小學的課程,小學生就要盡早掌握中學的語文能力和其他可發揮的技藝。這種越級催谷的學習方法,真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嗎?
最近看到一項調查,發現歷來諾貝爾得獎者中,有一半竟是德國人或德國裔。全球有七十億人,為何一半諾貝爾獎金都落到人口只有八千二百萬的德國人手裏?
當大部份人認為孩子要早教,愈早訓練就愈早成才時,德國卻禁止學前教育,只容許教生活禮貌、做手工、情緒智能和社交能力。幼稚園要混齡編班,不用學習寫字計數,最重要學習互相照顧的友愛品質。
其實這樣才會令孩子具備主動學習,迎接挑戰的生存能力。愈是安排子女學習甚麼?將來要他們成為甚麼?子女只會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讀書機器,卻沒有主動思考和實現創意的能力。
張慧慈
小學生 情緒管理課程 在 兒童情緒治療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的八卦
在小學生情緒管理課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diosnonino也提到與課業、社團、實習、打工你追我趕,你累了嗎? 在壓力情緒管理團體,澄清紛擾的思緒情緒, ... ... <看更多>
小學生 情緒管理課程 在 20200418-【線上情緒管理課程】 情緒別這樣 - YouTube 的八卦

【鼎愛文化 情緒管理課程 】→ https://bit.ly/2PDNUjv---關於鼎愛:鼎愛是一個以「思想」為教育主軸的品牌,我們成立於2006年,一直致力於用思想的力量 ... ... <看更多>
小學生 情緒管理課程 在 兒童情緒治療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母嬰生產 的八卦
在小學生情緒管理課程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diosnonino也提到與課業、社團、實習、打工你追我趕,你累了嗎? 在壓力情緒管理團體,澄清紛擾的思緒情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