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台灣、#多元發聲
今天很開心,我推動的「母語問政」公決案,排入立法院院會討論事項第6案,現場無異議,其昌副院長裁示,本案逕付二讀、交付黨團協商,由民進黨團召集協商。
我深愛的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多族群多語言。
每種語言背後都代表文化與回憶,這也是母語必須獲得重視的最主要原因。為發展我國各族群母語,台灣在2018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內容包含「對於面臨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政府應優先推動其傳承、復振及發展等特別保障措施」、「強化公共服務資源及營造友善使用環境。」、「國民參與政府機關(構)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選擇之國家語言」
也就是說,母語不只是在家講,也可以走出家門,來到公共空間與正式的官方場合。任何人在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都可以選擇使用他覺得較為熟悉、或者期望使用的國家語言。立法院就是其中一個,也應該可以好好使用母語問政的空間。
我們有了《國家語言發展法》,但目前實務上來看,還沒有好好的落實。
我從上任以來,問政多半用台語,但為了尊重母語不是台語的其他族群,我也會在詢答前,確認對方能夠理解台語。
當我們在立法院使用母語時,會面臨到的問題是,對方聽不懂、民眾可能聽不懂。
所以雖然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所說的營造友善的國家語言使用環境,光以母語問政這點來看,可能還不是很及格。
那我們缺少的是哪個環節?
早期台灣,原住民要和漢人交易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叫通譯,原住民和漢人不需要學會對方的語言,也不用強迫統一語言,但透過通譯,扮演了溝通的角色,兩方可以順暢溝通,也仍可以保存彼此使用母語的自由。
所以通譯非常重要,特別是通譯的程度好壞,更大大影響溝通結果。
台灣人很重視國際語言的能力,之前也有快譯通之類的翻譯機,就是希望跟世界溝通交流,讓其他人理解我們。
但我覺得不只對外,我們 #對內也需要母語人才快譯通!
身為多元文化社會,我們不僅要積極培養溝通對外的各國語言人才,國內各種國家語言間的翻譯人才也非常重要。
《國家語言發展法》也同樣有規範:「政府機關(構)應必要時提供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並積極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人才。」
有法為據,接下來就應該推動它、實現它。
因此我主張,此時應該是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好好正式培育國家語言通譯人才的時刻。
這件事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有很多國家跟我們一樣,也是多元語言的國家,例如:
1.加拿大,他們規定,任何人在加拿大的上下國會,和魁北克省上下議會,都可使用英語或法語辯論,這些機構的正式刊物與紀錄必須同時使用英語或法與,在法院也可以自行選擇英語或法語。
2.瑞士的國會有四種官方語言,國會內配有翻譯。
這些例子都顯示,尊重多元語言、多元文化,不只是紙上談兵,是可以落實,在國會殿堂,透過翻譯,可以保障每個人使用母語問政與母語聽政的權利。別人做得到,我想台灣是NO.1的台灣,也應該可以做到。
目前國會已經有很優秀的手語老師,他們幫大家進行手語翻譯,很辛苦,非常感謝他們,我希望我們接下來不只手語翻譯老師,也能有個國家語言的翻譯老師,成為一個更優質的立法院。
請立法院提出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及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含口譯)人才之短、中、長程計畫。一起打造一個立法委員可以母語問政、民眾可以母語聽政的環境!
#自由台灣多元發聲
#謝謝同事前輩們支持此案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