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新加坡男生對台灣女生的印象是好兇喔
對啊 怎樣
#姐是少數跟英文人在一起還是硬要用中文的人
中文是未來強勢語言 我在幫你打基礎
#新式英文flowerplace是吊花場
搞甚麼 我以為是花店
#吊花場是男生去了會很happy的地方
被我抓到你去一次 就打斷你的腿一次
強勢語言 英文 在 算命先生說我會在新加坡發光發熱 Facebook 八卦
#有些新加坡男生對台灣女生的印象是好兇喔
對啊 怎樣
#姐是少數跟英文人在一起還是硬要用中文的人
中文是未來強勢語言 我在幫你打基礎
#新式英文flowerplace是吊花場
搞甚麼 我以為是花店
#吊花場是男生去了會很happy的地方
被我抓到你去一次 就打斷你的腿一次
強勢語言 英文 在 張之豪 Facebook 八卦
台灣要建立起獨特的主體性,日常生活很重要。
這事情可以很簡單,可以很輕鬆,可以每天都有一點點累積。
比方說,用西元紀年。
日常的台灣獨立性,必須被實踐。而且,就是這種微小,也並不困難的東西。
另一個,是語言。
長遠目標,當然是台語、客語、原語的復興。(但也不用對中文特別做什麼,強勢語言的存在本身就是正當性)
但目標設太遠大,就會有一個問題:無法馬上開始實踐。
簡單一句,今天晚上,到睡覺以前,你可以做什麼,讓你更「有台灣主體性」一點?
就是要在社會中簡易上手,門檻不高,但可以持續推動,升溫的東西,就是日常用詞。
我要說的,是多使用外來語、英文用字,而且,是直接使用。
舉例來說,有「晶晶體」的存在,這雖然讓人討厭,但生活中有英文混雜,是存在的,是ok的,只是也許每個人頻率不同,有人密度很高,比如說晶晶本人,有人密度很低,但是以總total來看,就是「比較多台人會英文用字夾雜在日常用語中」。
其他歷經過現代化的語言,多少都有這樣的發展。日語中的外來語,多到要一個使用現代日語的年輕人,試著用純日語講話,已經很困難。
但這種夾雜,是要自然的,是要漸進的,尤其不能聽起來太硬,聽起來太刻意。像韓國瑜那樣,就是深怕別人不知道他會這些英文字那樣,就有點,太強迫了,不自然。
為什麼要強調偶爾運用英文詞彙的重要,因為剛好有個對立面:中国。
中国的中文,熱愛把一切都翻譯為中文,有如戒嚴時代的台灣一般,不只意譯,還要字譯,音譯。不論如何,就是要把一切漢字化。
所以就連今天新聞裡的中国 ikea,在中国,他們可能就硬要叫「宜家」。台灣的正式合約、文件裡,也許也是叫 ikea 為宜家,但多數人生活中,就是叫他 ikea。
要怎麼讓自己生活更英文?也非常簡單,看新聞,看資訊,養成逼自己不要閱讀習慣跳過外文,而是在心裡默念著那個字。
如果看到新聞、字幕上寫著「東京歌舞伎町第一牛郎 ROLAND」的時候,心裏真的跟著念著 ROLAND,而不是自己自動跳回來念「羅蘭」。
另外,最近有點熱門的話題,lo-fi house,我看他們就連自己都自稱「摟ㄈ一」,這個是錯的。
Lo-fi 就是念「摟ㄈㄞ」。這真的很簡單,就連豬哥亮都會唱「hi-fi 音響頭一家」了,為什麼還會把「ㄈㄞ」唸成「ㄈㄧ」呢,不懂。
當越多中国用詞滲透台灣生活的時候,來自另一個非漢文化圈的英文,也一樣在台灣生活中遊走。既然如此,我寧可台灣更多元、更國際一點,也不要台灣支支支付宝。
PS。照片為今早在基金三路交通號誌的會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