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的父親跟他完全不是一類人,是一個嚴肅、不苟言笑的上班族。有天小羅賓發現父親坐在電視機前面盯著喜劇演員喬納森.溫特斯(Jonathan Winters)的秀,笑得合不攏嘴。
.
他心想,這個人是誰?竟然逗得自己正經的父親如此捧腹大笑?
.
羅賓.威廉斯追求喜劇表演的動機就此深根,他不僅希望能夠讓父親發笑,也希望能讓所有疲憊的、拘謹的觀眾們卸下心房。
.
當羅賓.威廉斯後來成為世界一等一的喜劇演員時,即便他依然是派對裡的焦點,像是永動機一般不斷噴射笑料給旁人。但這種超乎常人的表演慾,卻也經常讓人感到不安,因為他的表演看來似乎不像是真的有感而發,而是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他深怕自己沒有朋友、失去觀眾、無法引來笑聲。
.
尤其當他一旦選擇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知道,事情肯定不對勁了。
.
2014年8月11日,羅賓.威廉斯在家中自縊身亡。而且死意甚堅,發現割腕無法結束生命,便取來了繩子。在第一時間,各家媒體都以羅賓.威廉斯深受憂鬱症所苦作出結論。但後來驗屍報告公布,才知這位喜劇泰斗生前深受「路易氏體失智症」所苦。
.
路易氏體失智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會導致患者產生認知功能障礙、情緒不穩、焦慮與自我懷疑,在睡夢中,他們的肌肉不會完全放鬆,會具體地將夢境演出來,對枕邊人拳打腳踢。但由於比較明顯的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走路不穩、手抖或肢體僵硬等,與帕金森氏症相似,因此羅賓.威廉斯生前誤以為自己罹患了帕金森氏症。
.
直到死前,他都不知道真正困擾自己的原因為何。
.
任何熟知羅賓.威廉斯的人,都知道他不可能會想要讓自己的觀眾失望,看似即興的表演,其實背後的準備工夫,遠超過外人想像。但世人對他的了解,除了透過他的表演與節目訪談之外,也沒有別的了,我們所看見的,終究是他最想讓我們看見的樣子。
.
在紀錄片《羅賓威廉斯:我心深處 Robin Williams: Come Inside My Mind》(2018),觀者難得有機會看見一部將其生涯脈絡完整呈現的影像作品。除了他對家人的追憶,還有他早期即興表演、劇場演出的精彩花絮,一路到他以影集《Mork and Mindy》(1978)躍升為家喻戶曉的喜劇之星,再到他以主演《大力水手 Popeye》(1980)惹人嫌棄,以及他生涯最重要的轉變──好友因吸毒過量致死。
.
《羅賓威廉斯:我心深處》 CATCHPLAY + 線上看:https://bit.ly/3kGMv9A
.
你也會很驚訝地發現,這位一代笑匠出身的學校與《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1989)裡的私立中學竟是如出一轍,令人不由得聯想,或許他在片中對同學們的啟蒙,正是在對過去的自己對話。尤其珍貴的一個片段,還有當他在影評人協會獎當中成為唯一被排除在外的入圍者,他如何上台展現羅賓本色,搶盡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和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的風采。
.
羅賓.威廉斯已經走了七年了,我常常想,如果他還在,會不會登台戲仿川普(Donald Trump)?在近年續集電影的潮流之下,他會不會願意拍攝續集《大力水手2》來一雪前恥(沒想到在本片中竟然還提到了)?又會不會在《野蠻遊戲:瘋狂叢林 Jumanji: Welcome to the Jungle》(2017)再顯身手?又或者他還會出演哪些精采之作,讓新一代的觀眾也能認識他的名字?
.
在五年前的現在,我與好友詠雙在新竹市兒童影展擔任影片策劃,堅持要做的單元,就是「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我有點私心,因為我說羅賓.威廉斯是陪伴我長大的一個人,我想讓孩子們也能認識他。雖然版權洽談經常碰壁,但我們最後還是邀請到了《虎克船長 Hook》(1991)、《阿拉丁 Aladdin》(1992)、《野蠻遊戲 Jumanji》(1995)、《家有傑克 Jack》(1996)、《飛天法寶 Flubber》(1997)等作。
.
永遠難忘,放了幾天之後,有個小朋友觀眾笑著對我說:「羅賓.威廉斯演的電影都好好看!」
.
如果他還在,今天就是他的70歲生日了。羅賓.威廉斯,生日快樂。
.
各位,一起分享你最愛的羅賓.威廉斯電影以及對他的回憶好嗎?
.
.
https://www.catchplay.com/tw/search/person/robinwilliams
除了上述作品之外,在 CATCHPLAY+ 也還能看見許多羅賓.威廉斯的作品,包括他顛覆喜劇形象的《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1997)、《迴光報告 The Final Cut》(2004)與《白宮第一管家 The Butler》(2013)。此外,兩部同樣也存在羅賓「身影」的《A.I.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I lntelligence》(2001)、《超能玩很大 Absolutely Anything》(2015),猜猜看他演的是什麼角色?
#羅賓威廉斯 #RobinWilliams #RobinWilliamsComeInsideMyMind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呼吸練習 #助眠法 #大腦放鬆法 嘿!你會呼吸嗎?你知道自己究竟是怎麼呼吸?腦科學證實呼吸練習對大腦功能、自主神經影響巨大!想要提升專注,穩定情緒,好入眠,我認為靠正確的呼吸練習可以辦到,我在影片中分享了自己做呼吸練習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如何透過呼吸抒壓,改善失...
失智症情緒不穩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八卦
這篇文章,寫給父母慢慢變老的朋友。
安養院門楣的燕子窩/王文華
我帶媽媽出去吃飯,起身離開時,20幾歲的男服務生,注意到我媽行動不便,主動來幫忙攙扶,甚至一路走出餐廳。
我說:「麻煩你幫我扶一下,我去叫車。」
我走到人行道,回頭看他扶著我媽,不走只有三階、但陡的樓梯,而繞遠路走輪椅通道,緩慢、細心,彷彿是自己的媽媽。
我招了一輛車,車停下。我打開車門說:「對不起,麻煩等一下後面那位老太太。」
司機搖搖手,揚長而去。
不同人,不同年紀,對衰老,有不同的態度。
這些年,我爸媽年紀大了,相繼生病,所以我一直關心老人照顧。同齡朋友都到了這階段,因為交換照顧父母的經驗,而變得更親近。
幾年前,我辦了一個活動,義賣自己的收藏品,把所得捐給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一位匿名的朋友透過第三者,用9萬2千1百元(921是國際失智症日),買下我收藏的《征服情海》海報。一年後,他又透過第三者,把海報還給我,並寫了一張紙條:
「送回你最喜愛的海報,你為了做好事送它出門,它為你又回來了。希望你像Jerry Maguire一樣,一個人(加上一隻魚),影響另一個人,再影響一小群人,再影響一大群人。」
他匿名,但我知道他是誰。事後我和他見面,彼此心照不宣。今年,我第一次見到他90幾歲的媽媽,用我那破台語,跟她聊了一下午。
他媽媽說話緩慢、聲音微弱,但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會在台語中突然夾雜一句 “wonderful”!當她說“wonderful”時,我看到的是19歲。
大多時候,90歲的長輩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的就是90歲:身體上遲鈍、心理上固執。
但朋友媽媽的“wonderful”告訴我:當你看得更深,會看到90歲的外表下,有19歲的影子。他們在身體、心理、情緒上都不再有任何顧忌,對社會、朋友、家人的眼光也完全放下。人生第一次,他們完全做自己。
當然,這個自己,做起來並不輕鬆。照顧他們的人,也同樣辛苦。
因為對老人照顧有興趣,我到日本參觀了一個安養院。
大家去日本都會買藥妝或家電吧?他們設計產品時的細膩,總令人歎為觀止。
同樣的細膩,表現在老人照顧。他們仔細觀察長輩在食衣住行上的不便,設計出各種輔具。
比如說湯匙有各種弧度,手腕無力時也好用。握的地方用特殊材質增加摩擦力,拿得比較穩。
兩根筷子中間有夾子連在一起,不容易掉。
起床時可以抓著床邊一個支架,輕鬆撐起自己。支架上還有夜燈。
坐輪椅洗澡時可以圍個「帳篷」,防水濺出。
臥房地上放個除臭墊,專門擺尿壺。
自動門設定成手動、關關在高處,預防坐輪椅的失智者擅自離開。
病房的門橫著沿牆壁滑開,而非拉開或推開,以節省空間。
還有些工具不需設計,只需細心。復健者練習走路要看鏡子。照顧者在長方形立鏡中間懸掛一根垂直的繩子,作為中線,讓復健者走路時比對姿勢是否端正。
當然,這些工具只是照顧最膚淺的層次。重要的還是使用這些工具的照顧者。
在台灣,照顧長輩的工作,常是外勞在做。在復健中心,外勞站在長輩的輪椅後面,自顧自地滑手機,或跟別的外勞用母語聊天。長輩坐在他們前面,像一面牆壁。
我參觀的日本那家機構,照顧者都是20幾歲、有型有款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像健身房教練,身上戴著專業的護具,把照顧長輩,當作一份嚴肅的工作。
態度嚴肅,但表情可以輕鬆。除了協助食衣住行,他們還跟老人家說笑談心。為了預防失智,他們帶長輩用吸管、色紙,做出照片中的貓頭鷹和史奴比。
為銀髮生活注入創意和生命力,才是好的照顧。
看到他們,我想起餐廳那位攙扶我媽的服務生。他們雖然年輕,但對歲月有成熟的態度。那種態度,來自於對生命的尊重、對缺陷的包容,和覺悟到自己也會老而產生的謙卑。
尊重到什麼程度?
安養院接待我的日本醫師說:「病床兩邊如果要加上欄杆,需要本人或家屬簽同意書。」
我說:「為什麼?這不是在保障病人安全嗎?」
因為欄杆是一種限制,任何限制都侵犯人權。
佈告欄上,長輩的名字後面的稱謂是「神樣」,尊敬他們就像尊敬神。
能走到這一步,都吃了很多苦,當然有神性。
我想起台灣的醫師也提醒我尊重的重要:「爸媽如果聽不到你的話,未必是重聽,不要自動就大聲。沒有人喜歡被大聲。跟爸媽講話時,正眼看著他們,讓他們看到你的嘴型,講慢一點,也許他們就聽懂了。」
心理師告訴我:「對於有失智徵兆的爸媽,要顧及他們的尊嚴。不要說『你怎麼又忘了』。而是可以假裝我們自己也忘了,而說『吃過藥了嗎?我也不確定。讓我們一起來查一查!』」
我點點頭。我知道現在反應變慢的媽媽,年輕時也曾耳聰目明、健步如飛。打我從不手軟,打牌從不放砲。我所有的聰明才智,都來自於她。
現在她老了。老了,不是她的錯。慢了,就跟著慢一點。忘了,就再講一遍。煩了,就休息一天。一切都有方法應對。
我離開日本那家照顧機構時,頻頻回頭…
因為我看到年輕時意興風發的爸媽,和未來步履蹣跚的自己。
我看到餐廳那位攙扶我媽的服務生,也看到那位搖手揚長而去的司機。
然後我注意到安養院的門楣有個燕子窩,跟現代建築格格不入。
我問醫師:「沒想要清理掉?」
他說:「既然有緣相聚,就讓他們好好活著。」
是啊,有緣相聚,好好活著。 這句話獻給燕子、「神樣」,和有一天都會老去的我們。
-完-
失智症情緒不穩 在 寶總監的寶之國與他的狗王子 Empire of Director Bao & Niku & Baku Facebook 八卦
每天都跟神禱告說
只求讓阿嬤舒服即可
(出血性中風失智無法完全康復只求不要惡化)
日落症候群讓有需要的人參考:
我和看護安娜都會保持安靜
偶爾回應和肢體碰觸即可
黃昏症候群或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or sundown syndrome)
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
指的是在傍晚或是夜晚來臨,甚至也可能在白天,患者出現行為以及意識上的混亂,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行為;常較出現在罹患阿爾茲海默氏症的失智症長者以及急、慢性意識混亂的長者身上;也可能因為季節的變換而有不同的發生頻率,有些學者就曾提出長者在冬季傍晚比秋季時間更容易出現日落症候群的現象。
造成日落症候群的確切原因,目前仍不清楚。目前有幾種可能的影響因素:
1. 生理:失智症患者由於腦部產生病變,可能影響患者的生理時鐘,改變正常的睡眠與活動周期,而導致日落症候群的行為。
2. 心理:失智症長輩的大腦衰退,導致壓力的閾值(臨界值)下降,而容易出現躁動的行為問題。
3. 環境:由於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患者的視聽力、空間認知能力出現障礙,再加上傍晚昏暗的光線,讓患者無法辨識周遭的人或物件,可能因此感到混淆,出現日落症候群的現象。
如何預防日落症候群
失智症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面對失智症長輩的日落症候群,有下面的做法可以嘗試:
(一)檢視長輩的生理需求
先詢問失智症長輩是否感到飢餓、口渴、疼痛或想上廁所等。先排除長輩因生理需求而產生的異常行為,以安撫長輩的情緒。
(二)注意室內光線
保持室內有充足的光線,尤其在傍晚或夜間時段,協助長輩打開所有的窗簾、加強室內照明;夜晚睡眠時也可放夜燈,避免長輩醒來時對環境感到陌生,也能預防長輩跌倒。
(三)白天安排適度的活動
很多失智症長輩在白天精神不好,就會選擇去躺床,導致晚上睡不好。建議盡量避免長輩在白天小睡,必要時才讓長輩在中午時午睡。
至於在白天,可安排適度活動,例如到日照中心、社區活動中心上課,或請照服員陪同聊天、做簡單的遊戲,來消耗長輩的體力,有助於夜晚的睡眠。(照服員能陪長輩做哪些活動?益智遊戲、關節活動都可以!)。
(四)營造舒緩、安全的環境
可以播放輕音樂、使用香氛蒸氣,或掛上懷舊照片,讓長輩適度放鬆情緒,製造溫馨與懷舊感;另外,環境也要保持整潔,並在桌腳等長輩容易撞傷的地方貼防撞條,避免長輩躁動時受傷。(如何打造失智友善環境?這些都要考慮!)
(五)避免長輩攝取刺激性飲料
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刺激中樞神經、進而影響睡眠,失智症長輩應該避免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包括咖啡、巧克力、茶、可樂、能量飲料等。
(六)小心處理長輩情緒
許多失智症長輩會出現「妄想」行為,而妄想是「堅定不移的錯誤信念」,所以要用邏輯來說服、否定失智症長輩,是不會有用的。避免與長輩爭執,可用其他話題轉移長輩注意力,有空可陪伴他們到戶外走走、聊聊天、並且有眼神的接觸,來安撫長輩的情緒!(與失智症長輩相處,請遵守三不三要原則!)
四、照顧失智症長輩辛苦了!
俗話說「返老還童」,正好能用來形容失智症的長輩。照顧他們,就像照顧小孩子一樣,要用哄的、給點樂趣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要隨時注意他們的安全。對照顧者來說十分辛苦,也需要相當大的愛心和耐心。
若您是照顧失智症長輩的家屬,也要記得尋求專業協助。例如長照2.0的居家照顧、喘息服務協助,或利用【家天使】預約彈性照顧服務,幫助長輩穩定狀況,也減輕您的照顧壓力!
文章在這
https://ghsha.com/articles/52
失智症情緒不穩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呼吸練習 #助眠法 #大腦放鬆法 嘿!你會呼吸嗎?你知道自己究竟是怎麼呼吸?腦科學證實呼吸練習對大腦功能、自主神經影響巨大!想要提升專注,穩定情緒,好入眠,我認為靠正確的呼吸練習可以辦到,我在影片中分享了自己做呼吸練習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如何透過呼吸抒壓,改善失眠?
🔸正確呼吸練習怎麼做?
🔸呼吸練習是宗教活動嗎?
🔸為什麼我們會煩躁不安?
🔸呼吸調控,如何影響腦神經運作?
🎙🎙呼吸練習引導音頻:http://www.chunyuchengmd.com/2018/09/mindful-breathing-brainfog.html?m=1
#專注力 #學習 #呼吸 #靜心 #腦霧 #自主神經 #自律神經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brainfog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vqxrWqn3r4/hqdefault.jpg)
失智症情緒不穩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評價
認知障礙症 - 李常威腦神經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善忘=認知障礙症? 00:08
(二)認知障礙是什麼? 00:51
症狀 00:51
成因 01:24
(三)如何改善認知障礙症? 01:57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hiu et al. (1998)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 Neurology 50(4): 1002-1009.
2. 基本認識. (n.d.). https://www.jccpa.org.hk/tc/facts_on_dementia/what_is_dementia/index.html
3.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sGTBiZGwVM/hqdefault.jpg)
失智症情緒不穩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評價
認知障礙症 專題 - 黃璐璐精神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年紀大就會有腦退化症? 00:06
(二)認知障礙症會惡化嗎?有甚麽症狀? 00:34
(三)阿兹海默氏症對生活有什麽影響?又應如何處理? 01:46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認知障礙症成因及分類(n.d.).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 https://www.hkada.org.hk/types-of-dementia
2.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3. Bianchetti, A., Perotta, D., Cravello, L., Ranieri, P., &Trabucchi, M. (2018). Effectiveness of a specific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cognitive ,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symptom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 ’ s dementia : caregivers judgments . 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survey, 68–74.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ObSeQZAbZ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