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王嘉平主廚的名聲已久,所幸有好友James做東,終於在Solo Pasta品嚐到嘉平主廚的好手藝,認識許多經典的義大利料理。
用餐過程很有感觸,跟老台菜好像呀!每一道義大利老菜色背後都有著深厚的地緣故事與傳承,首先登場迎賓的前菜是「音樂餅乾」,吃在嘴裡喀呲作響的清脆聲,真的就像在演奏樂器一樣清脆響亮,在嘴裡綻放的味道單純卻又討人喜愛。
而後端上幾道經典道地的海鮮料理,一邊品菜、一邊聽著嘉平主廚訴說著在義大利與這些菜色邂逅的故事,從中好像自己也神遊了一趟義大利菜的食材之旅,各種想像奔然而生,搭配在嘴裡綻放的滋味,呀!這是不是偽出國了呢?
席間嘉平主廚說今日天氣寒冷,應該要端出一道「熱水澡」應景一番,霎時間還真是一頭霧水,想不到原來是道醬汁濃郁的溫沙拉,各種蔬菜在溫熱醬汁襯托下,冬日的嚴寒瞬時變得浪漫許多。正當虛幻神遊於北義大利高山之處,突然上桌的一道筆管麵瞬間將思緒拉到羅馬,主廚以羅馬偏鹹的口味帶出嚼勁十足又迷人的筆管麵,這真是一場精彩的餐桌旅遊,隨著菜色轉換,似乎神魂已到異地旅遊一番。
最後上桌的燉牛尾更是讓我流連忘返,即便胃已填飽,仍然抗拒不了誘惑多嚐幾口。此時嘉平主廚神秘兮兮的端出一道讓我怎麼也猜不透的驚喜,上桌時直感覺奇怪,怎麼餐盤中躺了一隻雪糕?謎底揭曉,原來核果裡頭包覆的是鵝肝呀!真是絕了!咬下一口,鹹味溫婉迷人又帶些清甜後韻,要說這是鹹食,好像糟蹋了那美好甜味,若說是甜食,似乎狹隘了這道菜色,滋味與創意讓我佩服不已。
的確,用菜談文化不僅不沈重,還讓人更貼近,透過這餐我更認識義大利菜一點,這讓我想到老台菜的推廣,讓更多朋友認識老菜餚的滋味與背後豐富的文化典故,或許舊時代對大家而言距離將不再遙遠,藉由味蕾與想像,神遊古早歲月不是難事,在這一刻,我們與老祖先的距離更近,這應該就是最美好的傳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吳恩文的快樂廚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郭宏徹和焦哥,去過金山的都知道理事長郭宏徹的兄弟食堂,我們全家人到現在都還念念不忘,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推出一個品牌叫做「請客」,這一次的主題是「好呷。辦桌」,這個是台灣辦桌四大師傅,會到各個地方去藉由「辦桌」美食跟大家交朋友,12月14號在新竹內灣老戲院辦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
台菜 典故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八卦
在時代巨輪轉變之下,很多事情都在變化著,超出我們的想像,「阿舍」這兩個字,有些不解的人會認為這是揶揄人、不好的話語,好友怡蘭有次跟我說,她收到網友的抗議,為什麼提倡「阿舍宴席」?認為阿舍兩個字是貶義語,怎麼會堂而皇之的推廣?
事實上,「阿舍」這兩個字沒錯也無罪呀!是句好話也是種恭維,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就用「舍」字,在關漢卿的戲曲裡也如此使用。時移事易,在早年的台灣,有錢、有閒、對社會有所回饋的人才能稱為阿舍。母親家族的第五世祖先劉德元,他曾在台南柳營地區建了一座德元埤,而那一年家族又出了兩位武舉人,從那時候家族才出現阿舍的稱呼。阿舍這兩個字承載著歷史的烙印,也反映當時的生活背景與禮儀,這應該是現代社會少見的。
台灣的庶民文化推廣得非常成功,小吃的名揚四海就是庶民飲食文化成功推廣的一例,但曾有人質疑台灣沒有大菜,其實台灣有著豐富的仕紳文化,
在傳承老菜餚的過程中,最容易傳承的是「辦桌菜」,畢竟一輩子中參加喜宴的機會總是有,接觸辦桌菜不是難事。較難傳承一點的是「酒家菜」,非得有閒錢才能上酒家品嚐一回佳餚,但這也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上門。我小時後聽過一個故事,一位憨厚的商人生活極為節儉,存了一筆錢後就上酒家好好品嚐一番菜餚,過足奢華的一天,當時的酒家並不一定是聲色場所,這位商人就一擲千金的享受一日美味,他的論調是當一天富豪總比沒當過好。
至於阿舍家的菜宴,是台菜推廣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阿舍家個性保守、規矩多,很少請外人進家門用餐,也因為如此,想要一探阿舍家的餐桌菜色可是難上加難,所以阿舍菜時常有神秘色彩,也伴隨著強烈的失傳危機。
此時你若問阿舍家的後代,這些菜色失傳怎麼辦?他們只會說「可惜呀!不能吃到了!」但不會有社會使命感想將這些菜傳承。我致力於阿舍菜的推廣,是因為阿舍菜最能表現台灣飲食文化的經典,中間融合了福州菜系、日本菜系與創新菜色的各種色彩,但若以今日眼光來看,當年的創新菜可一點也不創新。
學習阿舍菜的過程中,母親家族的菜色學習歷程最為順利,其他阿舍家的菜色多數是因為姻親關係可以登門拜訪;有些老廚師歸隱田園,也還能夠登門請益;另有些得從阿舍後代口中拼湊出老滋味,但從他們的拼湊中可吃足苦頭,畢竟這幾位阿舍後代完全不懂廚藝、只懂品味,講得出菜色的大廓口味,但連蒸、煮、炒、炸都不懂,一道菜嘗試一、二十次的製作可是稀鬆常事,每當從他們口中說出「有點像」就知道烹調方式對了!
搶救阿舍菜的過程,或許可說是生命中最挫折的一段旅程。現在在教室裡,利用每週六的時間推出「阿舍宴」供大家訂桌享用,做起一個笨商人,說虧本也沒人相信,但看著銀行存摺往下跌時,心還真有點痛,但今日不做,我日後一定後悔,只是能推廣多久?我也不知道,子彈用盡就是曲終人散。
阿舍宴的菜餚有些得花上22小時的製作,不像餐廳,客人上門時再動鏟做菜即可上桌,阿舍菜其實就是「磨人菜」,窮極奢華、追求完美,人力、時間無上綱的使用,一場宴席下來得耗費8個人力分工才能完成,在現代社會來看一點都不符合成本效益
細品阿舍宴可說是人生中至少要有一次的體驗,細細咀嚼菜色走向,工法精緻程度會令人訝異,坊間仿效的做法此時會讓人莞爾,原來箇中典故與手法盡是如此繁複,我想做的是早年的高檔宴席重現,邀請現代人一同品味。
阿舍宴跟現在大家詮釋台菜的方式完全不同,滋味上完全依靠食材撞擊所迸發的淵遠滋味,適合幽婉淡雅的佐茶搭酒品菜,然而酒酣耳熱之際的吵鬧喧嘩不是阿舍宴該出現的狀況,在裡尋回的是過往的仕紳儒雅,用「雅」字貫穿阿舍宴最適合不過。最後可以悄悄的告訴各位,我們將在農曆新年推出頂級版的阿舍宴,只有短短四天;但反過來說,平日推出的菜單也夠令人驚訝稱奇,阿舍宴在這裡等著你上門分享。
台菜 典故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八卦
在時代巨輪轉變之下,很多事情都在變化著,超出我們的想像,「阿舍」這兩個字,有些不解的人會認為這是揶揄人、不好的話語,好友怡蘭有次跟我說,她收到網友的抗議,為什麼提倡「阿舍宴席」?認為阿舍兩個字是貶義語,怎麼會堂而皇之的推廣?
事實上,「阿舍」這兩個字沒錯也無罪呀!是句好話也是種恭維,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就用「舍」字,在關漢卿的戲曲裡也如此使用。時移事易,在早年的台灣,有錢、有閒、對社會有所回饋的人才能稱為阿舍。母親家族的第五世祖先劉德元,他曾在台南柳營地區建了一座德元埤,而那一年家族又出了兩位武舉人,從那時候家族才出現阿舍的稱呼。阿舍這兩個字承載著歷史的烙印,也反映當時的生活背景與禮儀,這應該是現代社會少見的。
台灣的庶民文化推廣得非常成功,小吃的名揚四海就是庶民飲食文化成功推廣的一例,但曾有人質疑台灣沒有大菜,其實台灣有著豐富的仕紳文化,
在傳承老菜餚的過程中,最容易傳承的是「辦桌菜」,畢竟一輩子中參加喜宴的機會總是有,接觸辦桌菜不是難事。較難傳承一點的是「酒家菜」,非得有閒錢才能上酒家品嚐一回佳餚,但這也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上門。我小時後聽過一個故事,一位憨厚的商人生活極為節儉,存了一筆錢後就上酒家好好品嚐一番菜餚,過足奢華的一天,當時的酒家並不一定是聲色場所,這位商人就一擲千金的享受一日美味,他的論調是當一天富豪總比沒當過好。
至於阿舍家的菜宴,是台菜推廣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阿舍家個性保守、規矩多,很少請外人進家門用餐,也因為如此,想要一探阿舍家的餐桌菜色可是難上加難,所以阿舍菜時常有神秘色彩,也伴隨著強烈的失傳危機。
此時你若問阿舍家的後代,這些菜色失傳怎麼辦?他們只會說「可惜呀!不能吃到了!」但不會有社會使命感想將這些菜傳承。我致力於阿舍菜的推廣,是因為阿舍菜最能表現台灣飲食文化的經典,中間融合了福州菜系、日本菜系與創新菜色的各種色彩,但若以今日眼光來看,當年的創新菜可一點也不創新。
學習阿舍菜的過程中,母親家族的菜色學習歷程最為順利,其他阿舍家的菜色多數是因為姻親關係可以登門拜訪;有些老廚師歸隱田園,也還能夠登門請益;另有些得從阿舍後代口中拼湊出老滋味,但從他們的拼湊中可吃足苦頭,畢竟這幾位阿舍後代完全不懂廚藝、只懂品味,講得出菜色的大廓口味,但連蒸、煮、炒、炸都不懂,一道菜嘗試一、二十次的製作可是稀鬆常事,每當從他們口中說出「有點像」就知道烹調方式對了!
搶救阿舍菜的過程,或許可說是生命中最挫折的一段旅程。現在在教室裡,利用每週六的時間推出「阿舍宴」供大家訂桌享用,做起一個笨商人,說虧本也沒人相信,但看著銀行存摺往下跌時,心還真有點痛,但今日不做,我日後一定後悔,只是能推廣多久?我也不知道,子彈用盡就是曲終人散。
阿舍宴的菜餚有些得花上22小時的製作,不像餐廳,客人上門時再動鏟做菜即可上桌,阿舍菜其實就是「磨人菜」,窮極奢華、追求完美,人力、時間無上綱的使用,一場宴席下來得耗費8個人力分工才能完成,在現代社會來看一點都不符合成本效益
細品阿舍宴可說是人生中至少要有一次的體驗,細細咀嚼菜色走向,工法精緻程度會令人訝異,坊間仿效的做法此時會讓人莞爾,原來箇中典故與手法盡是如此繁複,我想做的是早年的高檔宴席重現,邀請現代人一同品味。
阿舍宴跟現在大家詮釋台菜的方式完全不同,滋味上完全依靠食材撞擊所迸發的淵遠滋味,適合幽婉淡雅的佐茶搭酒品菜,然而酒酣耳熱之際的吵鬧喧嘩不是阿舍宴該出現的狀況,在裡尋回的是過往的仕紳儒雅,用「雅」字貫穿阿舍宴最適合不過。最後可以悄悄的告訴各位,我們將在農曆新年推出頂級版的阿舍宴,只有短短四天;但反過來說,平日推出的菜單也夠令人驚訝稱奇,阿舍宴在這裡等著你上門分享。
台菜 典故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郭宏徹和焦哥,去過金山的都知道理事長郭宏徹的兄弟食堂,我們全家人到現在都還念念不忘,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推出一個品牌叫做「請客」,這一次的主題是「好呷。辦桌」,這個是台灣辦桌四大師傅,會到各個地方去藉由「辦桌」美食跟大家交朋友,12月14號在新竹內灣老戲院辦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電洽02-2277-9596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報名。
12月14號當天就有紅蟳米糕拼八寶米糕卷,這道菜是整組菜裡面的一道主食,現場可以吃到十道好東西,焦哥會在現場把每一道菜的典故來由說給大家聽,希望大家對於台灣傳統料理跟台菜辦桌料理有更多的支持跟喜愛。
#台式料理 #請客 #好呷辦桌 #辦桌料理
關注吳恩文的快樂廚房YouTube
開啟小鈴鐺通知 https://goo.gl/p7SmmD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粉絲專頁 https://goo.gl/jJdSPD
台菜 典故 在 大廚說菜:到底什麼是台菜呢?|臺菜課程|青青餐廳阿發師 的八卦
臺菜|青青餐廳阿發師|四菜系中的料理難度-最易 跟阿發師相處的每一分鐘,我都是相當珍惜的從他的身上,你能感受到老師傅「千錘百鍊」的氣場令我 ... ... <看更多>
台菜 典故 在 [問卦] 究竟什麼是台菜? - 看板Gossip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