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情緒平衡的六大步驟
我們部分的情緒調節能力,是透過學習而得來的,並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的性格。儘管基本行為模式的建立從出生時就開始了,但這樣的過程會延續一輩子。因此,即便是成年人,仍然可以重新建立有效的調節系統。想做到這點,當然不是透過聽幾句心靈小語,或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就能達成。當我們的調節風格趨向頑固與僵化,想要產生深層且持久的改變,就得為它勾勒出清楚的畫面。
很多人會控制、迴避或直接忽視自己的情緒,並認為若是不這樣做,便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在他們腦中,感受情緒意味著混亂、超載和失控;是一個只會導向痛苦的深淵,而且是沒有任何效益的事。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便是抑制、迴避或壓抑任何與感受有關的蛛絲馬跡,而且絕對不會放棄他們自認為重要的機制,因為他們並不明白,其實有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可選擇。有些人則認為情緒無法控制,因此也就無法控制它們,他們完全不願嘗試,只會尋求外界的解方,像是藥物,或是找身邊的人安慰自己。而那些對自己的情緒絕望,容忍度又低的人,不管用什麼方法,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都想立即消除他的不適感。最後,他們非但無法啟動能改善情緒狀態的過程,連稍微平復情緒都難以達成。
有鑑於上述這些情緒管理方式的災難性觀點,我認為更實際的觀點如下:
1.想改變自己的情緒運作模式,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但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2.關於情緒,雖然有一些事情是自然反應,但也有很多是我們能透過意識訓練來改變的。
3.對於情緒,最好進行中長期的投資。修復與學習,勝過病急亂投醫。
4.必須在日常的糟糕日子不斷練習,以便遇到更大的逆境時能有應對的工具。
5.比起每天嘗試不同的方法,專注於一種方式,計畫整套步驟更為重要。
6.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同,因此需要做的改變也不同。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描繪看看,建立一個健康的調節系統,其中需要包含的步驟。為此,首先我們必須真心想做這件事,並設立實際的目標、把沒用的想法拆除、制定路線圖、用理解的心看待路途中的艱難,並在改變的過程中保持動力,以及選擇可以專注進行的時機。
#步驟一:先了解自己為什麼想改變
了解自己有多想改變很重要。你可以想想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曾帶來的損失,以及若是完成改變,所能獲得的好處。照理說,若是我們曾想過這些問題,那便代表我們其實覺得自己目前的系統並沒那麼好,但「好」是一個過於模糊的目標,可能無法引發我們的動力。
當一個人開始面對以往所逃避的事情,能獲得什麼呢?他會清楚,當他走完這條路時,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平靜,也更幸福。當他逃避時,想達到的其實是一樣的效果,但結果卻恰好相反。當我們決定去面對一切時,首先感覺到的會是恐懼,但我們若持續下去,接下來便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動機,然後將它牢牢記住,因為調節情緒這條路很漫長。我想,在這條改變之路的盡頭所能獲得的豐盛成果,就是我們之所以進行這些改變的原因,任何人都不該錯過它。
#步驟二:理解正確的情緒觀念
實際上,人體的機能永遠都會自動恢復平衡。情緒調節,和心理以及人際關係的平衡有著密切關係。然而這種平衡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情緒並非永遠保持不變,而是會隨著周遭發生的事情而有所變化。情緒好,不代表活在天堂之中,彷彿所有的事物皆影響不了自己;情緒好也不代表將永遠保持幸福,不會受到任何痛苦。人們的情緒,有強有弱,有時開心有時難過,但我們相信,所有的狀態最終都會恢復。
有時,特別是當某些情緒超載了,或困住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將平靜想像成一個中立或平坦的狀態,但這和真正的健康相去甚遠。健康的狀態更像是大海,有時平靜,有時狂風暴雨,有著不同強度的海浪與潮汐,但最後總會回到最初的狀態。
#步驟三:捨棄無用的情緒機制
想要恢復情緒的平衡,不代表得做一大堆事情來平復自身情緒,而是要學會捨棄無用的機制,然後重新相信自己的情緒。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無須控制每個動作,不斷思考身體該傾斜多少、龍頭該轉幾度。若真的這樣騎,你可能馬上就跌倒了,或是會騎得很緊張而無法享受。當我們騎腳踏車時,只要讓平衡感,以及對操作的記憶自動導航,不用特別去注意,單純地享受風景就能騎得很好。學習騎腳踏車,和學習調節自身情緒一樣,重點都在於如何放手。
#步驟四:建立調節情緒的正確順序
許多管理情緒的方法,都和迴避、抑制及控制無關。這些方法,會在情緒處理的不同階段上發揮作用。如圖表2所示,想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就必須意識到它就在那,觀察並探索自己的內在。再來,無論發現了什麼,它的強度與長度如何,都必須允許自己去感受。第三階段,必須傾聽情緒想傳達的訊息。它們會發現有關於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祕密,讓所有的感受相互交織,為我們描繪出現實的完整畫面。
第四階段是連結,你要和自己的身體與感受連結,以感知到這個情緒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也要和自己的過去做連結,以便透過了解過去來理解現在怎麼了。你當然也要和他人連結,並分享他的情緒,但必須注意要能辨別出自己的情緒。第五階段,我們必須透過自身感受來幫助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什麼有幫助、尋求能調節自身情緒的方法,並接近能夠給予這些方法的人。最後,我們必須所有行動,找出支撐這個情緒狀態的需求是什麼?它將我們導向什麼結果?將把我們帶向哪裡?
#步驟五:辨認過程中的困難之處
改變是可以達成的,但在過程中也是困難的。這時,能夠諒解自己便非常重要。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停下來了解為何會如此,便能從自己身上學到很多重要的東西。當我們越了解情緒,則越有改變它的可能,而這更新、更寬廣的觀點也能夠幫助我們調節自身情緒。以下是一些人們在調節情緒的途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正確看待的觀點:
● 若我們嘗試了許多次,卻只有其中幾次能意識到自身情緒,這都是很正常的。
● 儘管我們的理性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好的,但只要看到生命中重要的人處理不當一次,從中吸取到的經驗,就可能會在其他時候間接變成我們的負擔。沒關係,這時我們只需理解它,並將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區分開來就好。
● 我們可能會覺得,和自身或他人的情緒連結會拖累自己,但其實只要多加練習,這樣的情況就會減少。
● 認知到自己才是需要改變的人,或許有點困難,甚至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便習慣等待其他人先改變。當然,要是其他人也能改變的話,事情便簡單多了。但我們必須認知到,若能在這過程中專注於改變自己,成功的機會便會大很多。
● 情緒感受本該幫助到自己,但我們卻為此和自己生氣,或感到羞愧。縱使我們知道照顧自身情緒很重要,也努力這樣做,但舊有的習慣仍會牽制我們。這些都很正常,只要我們繼續努力,這種情況便會越來越少。
● 改變可能讓我們感到恐懼。例如:因為擔心得面對衝突,而不想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太怕犯錯而不敢嘗試等。我們必須不斷嘗試,最後將發現它的結果其實沒那麼糟。
即便遇到這些困難,也不應該讓我們放棄嘗試改變。當困難出現時,我們應該將它們視為一種重要的學習。唯有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為未來設計出更好的演練機會。當你能用理解的心看待自己,便能幫助自己突破困難,並對於如何改變有更實際的期待。
#步驟六:改變,從今天開始
前面談到了許多的困難,以及為了掌握新事物,可能產生的失敗狀況,藉此我們更能明白,想要能持之以恆需要多大的毅力。了解調節情緒能有所收穫,並且人人都能做到,這件事很重要。正如同鐘錶裡的複雜機械構造,我們的調節系統也能夠自行調整、重新設定,並成為一種精確且有節奏的自動裝置,告訴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況,以及接下來的生活會面臨什麼。
前面幾個步驟總是比較辛苦的。只要我們的調節系統建立的越好,就越不需要去關注它,因為它將能夠憑直覺自動運行。但一開始,我們必須將整個裝置拆開來,把每片零件散開,了解它是如何組裝的,並仔細評估系統的每一個部分。這需要耐心,但這個過程很值得。
就從今天開始吧!情緒調節系統的改變,並非巨大的變動,更像一個耕耘的過程。若我們開始做一些微小的改變,例如:每天花一分鐘來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腦袋中閃過的想法以及自身的情緒等,那麼這顆小小的種子便可能結出大大的果實。想等待最適當的時機再開始進行,那麼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那個時刻。
.
本文摘自《#壞情緒_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
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
作者:安娜貝爾.岡薩雷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因為之前有朋友在留言的時候,提到如何平復自己情緒的問題,我特別找了這本書,也請出版社授權比較完整的篇幅,加上圖表,希望能幫到版面上朋友的忙。另外,這也是昨天直播講到的非認知能力,歡迎參與昨天的贈書直播。
照顧自己的情緒,也要長期養成習慣。尤其如果我們小時候不被允許表達情緒,長大之後,就更要靠自己把情緒找回來。
我自己是把情緒視為好朋友,理智很重要,但情緒的聲音也要兼顧。越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理智與情緒也越能走向平衡。
祝願您,能允許情緒自由,試著讓它來幫助我們生活!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傾聽的過程包含哪五個階段」的推薦目錄:
傾聽的過程包含哪五個階段 在 Facebook 八卦
▍有彈性的父母,才有影響力
═════════════════════════
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團隊合作,但升學制度靠的卻是個人的用功。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課業之外的性格培養。
═════════════════════════
其實我很喜歡雨,有時候是坐在窗前看雨,聽雨聲。有時候是雨中散步,整個象山公園裡一個人都沒有。這時候,我會想起一些平常很少想到的事。其中包括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甚至有一點自鳴得意的事。
幾年前,我們為約二十位高階領導人舉辦了一埸研討會,這些人大多來自高科技產業,也有來自學術、企業界的,像盛治仁教授等。
■ 現代人每天都在變換角色的路上
這次研討會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領導人們最感興趣的活動,是「角色扮演」,盛治仁教授還為此在《聯合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
當時研討會開始時,我請每一位寫下現在所擔任的角色。不停的寫,直到我按鈴才能停。約一分半鐘後我喊停,然後問他們寫了多少?有好多人寫:領導人、同事、部屬,父親、丈夫、供應商、客戶、兄弟,還有好多不同的角色。
每天,每個時刻都在扮演這些不同的角色,真不容易。當總經理剛剛交待副總一件事,接著董事長的電話就來了,角色立刻從領導變成部屬。剛剛有零件廠商來推銷他的產品,接下來自己就要向客戶做簡報,銷售自己的系統了。
下班了,回到家裡,又要立刻轉換為先生、父親的角色。家裡有老人家的,還要擔任兒子的角色。
人不但要轉換角色,還要轉換得夠快。
■ 巴菲特兒子的最好玩伴就是父親
通常我們下班回家多半已經很累了。吃完飯,洗個澡,看一下電視,滑滑手機,就什麼都不想做了。孩子呢?要做功課、要補習,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還能怎樣?
有人可能看過巴菲特的兒子,彼特.巴菲特接受訪問時的一段影片。小時候彼特常留意,別人的爸爸下班回家時常愁眉苦臉,累得不想說話。他卻記得,自己爸爸下班時常常非常開心,總是面帶笑容,手上還拿著公事包,上衣還掛在肩膀上時,就會在前院草地上牽他的手,跟他說話,或一起玩球。
我不相信巴菲特的工作一直很輕鬆,或沒煩惱,尤其是五、六十年前他還沒那麼富有,還不到呼風喚雨的時候。那他為什麼和其他要打拚事業的父母有那麼大的不同?為什麼一下車就能和孩子玩在一起?
我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像巴菲特一樣,讓家人跟我們在一起時很快樂,特別是孩子,巴菲特是怎麼從總經理轉換成玩伴的角色?
原來他有彈性,會迅速改變角色。而且能很快從投資人、老闆的角色,轉換成父親的角色,還要立即轉換成玩伴的角色。而彈性與角色轉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學習,或練習才會。
■父母最不需要的,就是把上班角色帶回家
上班時,我們同時要擔任的角色包括:主管、部屬、同事、供應商、客戶,能否在這些角色調整自如,不要一直停留在某一角色上,決定我們上班是否快樂,事業有多成功。
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的時候,還感覺不出課程中練習彈性的部分有多麼重要。對課程中角色轉換的練習,只是覺得很好玩,後來看到很多人因這練習而起了改變。原來僵硬的、一板一眼的、冷漠的人,開始變得有笑容,會跟孩子耍寶,會喜歡動漫,成為電動遊戲(那時還沒線上遊戲)高手,我開始領悟到有彈性的父親,才是最快樂的父親,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父親。
■ 晚安前的親親、擁抱,祝福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能當他們的玩伴多好!
現在我要在這裡坦承,那就是四個孩子從小時候,我便常常擁抱他們,親吻他們。不管是私底下,在家人或朋友面前,都常常如此,其實,我不太在乎別人會怎麼想。
老四黑立行小時候,他每天睡覺前,我都會去親吻他的額頭和兩邊的臉頰,我並不是行禮如儀的快速動作,而是情人式的親吻(除了嘴唇以外)。還有就是,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會幫他畫十字聖號,會像神父那樣給他降福。
每次要離開的時候他會伸出雙手,擁抱我的脖子。我離開他的小床時,每次都會聽到他說:「Good Night!」我回頭看他,他好像知道我會轉頭看,常會閉著眼睛微笑,他那時大概才兩歲多。
他後來在幼兒園,從園長、老師、清潔的阿姨都喜歡他。園長曾親口告訴我,黑立行是他們園裡的寶。我不太確定,還有他後來的好性格,或許這一切都從他小時候與我們的親密度多少有關聯!
到了小學階段,我就像巴菲特一樣,成為他的玩伴,多陪伴他。
■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好朋友
時間過得很快,再過幾年,孩子進入青春期或所謂的叛逆期,我又要轉變角色成為他們的好朋友。好朋友,一定不是常常教訓或管教的朋友;這個角色要會溝通、會傾聽才能做好朋友。不知我們有多少人做到了?
再過幾年,角色又變了。當他們進大學,讀研究所,或開始工作,要結婚了,有福氣的父母會享受那種諮詢顧問角色的樂趣。成年的子女會回來找爸媽談心、諮商。我現在就身處這階段,雖然是空巢期,子女都飛了,但我們兩老一點都不孤單。
這樣看來,如何做一位好父親、好母親,已經不是一種工作或責任了。父母會擁有一種成就感、使命感,並樂在其中。
我建議父母,這一切最好從孩子小淘氣時期就開始,再不然就從現在開始,扮演好每一種角色。我的感想是,重要的事情,只要開始了,就永遠不會嫌晚。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的玩伴、好朋友和顧問。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我非常非常榮幸,跟各位朋友分享這本書。黑幼龍老師的慢養哲學,可以說是我在學習教養方面的啟蒙。
我自己學習教養的過程中,經歷過四個大的派別或派典,也曾輪流在版面上分享:正向管教、腦科學教養、覺醒教養、行為改變技術。
然而,黑幼龍老師的書與相關影片,這麼多年來,一直停留在我的腦中。黑老師自己如何被教養長大,那種「無為而治」的教養,帶著道家色彩的黑媽媽身影,也都不斷影響著我。
所以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慢養」的重要,別忘了,我們要成為自己的父母,沒有孩子都可以學。
祝願您,能在不同情境,順利轉換自己的角色!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傾聽的過程包含哪五個階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世上沒有永遠的獨一無二,只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片刻。
希望單獨被愛沒什麼不對,因為愛的本質就是對等的交互關係,在彼此感情流動當中自然容不下其他人。但是錯就錯在對時間的感受上,如果我們不僅希望單獨被愛,同時還要求永遠這樣持續下去的話,那麼就錯了。
獨一無二的片刻是不容否定的,而重拾這些讓人懷念的時刻,雖然短暫卻是真切的。隔著餐桌對坐,為寶寶單獨哺乳,兩人在沙灘上追逐,一同尋找貝殼,或是分享彼此的寶藏等等,這些單獨相處的片刻都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它們並非永遠。
取自《來自大海的禮物》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其實很驚訝這本書蘊含的智慧,平實的文字,但擋不住文字裡透出的光。
林白夫人的思想相當深刻,那種片刻即永恆的概念,她用不同的文字重現。我們專注在每個片刻,每個片刻便只剩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便如同永恆。
每個當下,都可能是獨立的存在,只有我們的記憶,把這些幻影串起來。我們的記憶,便是我們誤認為的時間的存在。
但回到地球上,兩個地球人讓自己片刻回到關係的最初,這是重新連結的重要儀式。藉著這個儀式,重新確認過彼此的承諾,是否願意繼續遵守,以愛意為基礎,承擔責任與義務。
自己跟自己獨處,伴侶之間的獨處,父母的某一方跟某個特定孩子的獨處,這些都極其珍貴。每一段關係都珍貴,每一段關係都獨一無二,難以比較,或者相互取代。
不過,真的進入家庭,有些家庭成員彼此之間,難以獨處,我們也可以接納這種事實存在。譬如說,因為很多家庭中的父親不擅經營關係,所以如果沒有母親在,其他家庭成員可能難以單獨跟父親相處。
關係常要取捨,難以每段關係都圓滿。有時候,關係最美也就是侷限在某個時刻,好像有賞味期限,過了期限,也就失了風味。
都好啊,舊的關係不一定回得去,但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就會有新關係來臨。祝願您,多看見關係中的自己,還有自己跟自己!
************************************
【文/ 安妮.莫羅.林白(林白夫人)】
像櫻蛤殼這樣單純美好的關係一旦褪色之後,是否還能夠再回復到原先的樣子呢?當然,有些關係一旦變質之後就再也無可挽回,因為問題的關鍵不再只是彼此需求不同那麼簡單。在兩個人角色逐漸變化的過程中,可能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彼此以不同的速度成長,使得兩人只能夠維持短暫的櫻蛤殼關係,卻不能以它做為基礎而有更深刻長久的發展。事實上,在一段不斷成長的關係裡,最初的美好本質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埋藏在生活的重重負擔之下,而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將它挖掘出來,並且再次予以肯定。
重新找回櫻蛤殼關係的方法之一,就是複製從前的環境。丈夫和妻子不僅應該各自擁有獨處的時間,同時也應該偶爾兩個人攜手去度假。因為既然女人可以在獨處的時間中找回自己,那麼夫妻也同樣能在屬於兩人的假期中尋回最初的美好。許多已婚夫婦確實都在這樣的假期中發現無比的樂趣,也許是一個月、一個星期或者只是在小旅館共度一個晚上,把孩子、家庭、工作及生活中的種種責任與義務拋在身後,兩個人隔著桌子和自己當初相戀的人共進早餐,完全不受外界干擾,而櫻蛤殼的旭日便這樣神奇地再次重現。
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家裡的餐桌不知不覺地擴大了,四、五個孩子圍繞著,電話在一旁不時鈴聲大作,一方面要注意學校公車,一方面要留意上班趕車的時間。這種種紛擾的事務在無形中擴大了夫妻之間的隔閡,同時也導致單純關係的改變。而現在,單獨和另一半相對而坐,彼此之間除了咖啡壺、麵包、果醬之外別無他物。這樣簡單易得的愉快,卻沒有幾對夫婦能夠在忙亂的生活中真正享受。
除了夫妻之間,我相信暫時回復到最初關係的純淨,對親子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我在手掌中一邊把玩著這只櫻蛤殼,一邊想著:如果我能和每個孩子在一天之中、一個月之中、甚至一年之中都有一段時間單獨相處的話,那該有多好!這樣一來,孩子們不是會更快樂、更堅強,同時也因為更富有安全感而變得更獨立嗎?哪一個孩子不暗中渴望能夠重溫那段依偎母親懷裡、獨自擁有母親的純淨時光呢?如果我們能實踐這個信念,花更多的時間與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話,那麼孩子們不僅能夠更堅強、更具有安全感,同時也能學習到他們在往後成年時期重要的人際關係第一課。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被單獨地愛著,就像一首流行老歌的歌詞寫著:「除了我之外,請別和其他人依偎坐在蘋果樹下。」也許正如詩人奧登(譯註2)在詩中描述的,這正是人類最基本的錯誤。
在每個人的骨子裡,不論男人或是女人 都深藏著一種錯誤 渴望一個他們得不到的東西 不是博愛 而是獨一無二地被愛
這種渴望難道真是一種罪過嗎?我曾經和一位印度哲人討論過這個問題,獲得了一個相當具有啟發性的答案。這位印度哲人說:「希望單獨被愛沒什麼不對,因為愛的本質就是對等的交互關係,在彼此感情流動當中自然容不下其他人。但是錯就錯在對時間的感受上,如果我們不僅希望單獨被愛,同時還要求永遠這樣持續下去的話,那麼就錯了。」是的,人們不僅一味浪漫地堅持獨一無二的愛、獨一無二的終身伴侶、獨一無二的母親,以及獨一無二的安全感,同時還冀望這種「獨一無二」持續不變、永遠存在。我想這種渴求永遠存在的欲望,才是根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的錯誤。誠如一位友人曾經說過:「世上沒有永遠的獨一無二,只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片刻。」
獨一無二的片刻是不容否定的,而重拾這些讓人懷念的時刻,雖然短暫卻是真切的。隔著餐桌對坐,為寶寶單獨哺乳,兩人在沙灘上追逐,一同尋找貝殼,或是分享彼此的寶藏等等,這些單獨相處的片刻都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它們並非永遠。
到後來人們終究會了解,世界上根本沒有、也不應該有永遠存在的純淨關係。我們不該奢望永恆純淨的感情。因為那樣單純美好的關係,不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受到限制,它的本質原來就隱含著排外的性質。這樣的關係排除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排除了其他的人際關係,排除了個人人格的其他層面,排除了其他責任,排除了未來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也排除了成長。但是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當一個母親在房間裡單獨為寶寶哺乳的時候,她同樣也愛著在房門外吵吵鬧鬧的其他孩子;隔壁房間傳來電話鈴響時,她也希望透過話筒和朋友聊聊天。收拾了早餐的杯盤殘羹,我們也必須考慮下一餐或是明天吃些什麼。這些都是生活的真實面,無法被排除。
無論如何,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然而,這並不表示暫時重溫過去單純美好的關係就是浪費時間,相反的,這些獨一無二的片刻不僅帶給兩人煥然一新的感受,同時讓感情更加穩固。夫妻對桌而坐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灑落在小餐桌上面的燈光卻足以照亮兩個人一整天、甚至未來的許多日子。在海灘上追逐、泡在海水裡,這些都足以讓人重返年少天真的時光,但是我們畢竟已經長大,人生也不只是一片小小的海灘,這樣的回歸畢竟是種暫時的調劑。
漸漸地,人總會學著去接受這個事實,明白我們不可能永遠回復到過去某一時期的關係,或者更深切地說,我們不可能將一種關係永遠停留在某一種狀態裡。不過,這並不是什麼人間悲劇,而是生命與成長中不斷循環的微妙現象。所有存在著的人際關係都同樣持續地變化、擴展及更新。但是它們的變化並沒有一定的模式,也許應該說每段持續成長的關係裡都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形式。也許這趟旅行結束之後,我將在家中的書桌排上各式各樣的貝殼,提醒自己婚姻關係和其他任何人際關係裡的不同狀態。
我的這只櫻蛤殼會排在這一列貝殼的最前端,因為它反映每一段關係最初階段的實際形象:兩半邊完美無瑕的貝殼相互連接,全然對稱,將初昇的旭日反映在彼此臉上,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這不正是詩人不斷試圖描述的景象嗎?
讓我們向甦醒的靈魂道早安 它們彼此相視,沒有恐懼 因為是愛、相互之間的愛掌握了一切 它在每個地方都空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讓海洋探險者出發航向新世界 讓導引至其他世界的地圖從此展開 讓我們擁抱一個共同的世界;同時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 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
然而,櫻蛤殼畢竟只是一方小天地,正如詩人鄧恩在上面這首詩中所寫的「小小空間」一樣,它必須繼續而且快樂地成長擴大。不過,縱然櫻蛤殼美麗、脆弱而易逝,但是它絕非虛幻不實,我們不必因為它無法持久就將它視為虛假不實,而落入憤世嫉俗的窟窿裡。事實上,持久與否並非判斷事物真假的關鍵,就像紅蜻蜓只存在世上一朝、天蠶蛾只停留世間一夕,但這並不代表牠們不存在。這是因為事物的真實性與時間的長短之間並沒有關聯,兩者分屬於不同的層面,必須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所謂的「真實」,也只能就一時一地來看,確確實實地存在過,便是真實。我深深知道所有美麗與易逝的一切,在這只櫻蛤殼之中早已成了永恆的真實。
譯註 2.奧登(Auden, 1907~1973):著名詩人、批評家、戲劇作家及歌劇作家,西元一九○七年出生於英國,一九三九年移民美國,並於一九四六年歸化美國籍。出版多集詩作,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
以上文字取自
來自大海的禮物:在紛擾世道中,重溫簡單生活的慢步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685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