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
.
上面這短短的一句話,要能夠由衷的相信它,相當的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
#關係中的信任
在過去成長的經驗當中,我們可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分離,在幾次的受傷之後,我們可能會培養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包括:
.
A.不信任愛我們的人會始終愛我們
B.不信任當自己受傷的時候,重要的人會在
C.不信任當自己呈現脆弱的時候,仍然會被接納
.
這三種不信任,形成了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當中的糾結(Fusion):焦慮依戀為了「確保對方一直在」,用「抓緊對方」來獲得在乎的感覺;逃避依戀為了避免「如果我太依賴你,有一天你還是會走開」,一開始就和對方保持距離,這樣不會受傷了;矛盾依戀的狀況相對複雜,表面上很渴望對方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但當對方真實關注、想要去呵護這個脆弱的時候,自己又會跑走——因為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麻煩,然後有一天對方會看見自己很爛、最後把自己丟掉,這種矛盾的感覺來自於,在過往的經驗當中,自己最在意的那個人,往往也是傷害自己最重的那個人。
.
#關係中的控制感
不論是上面哪一種情形,其實說穿了都是一樣的:不相信關係可以一直繼續。形成這個信念的來源,大家早就知道了——在早年的依附關係當中,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你需要的時候忽略你的需求,或者在你不需要的時候過度插手介入你的生活,讓你對於關係的界線感到恐懼、沒有控制感,所以焦慮依戀者透過抓住對方來獲得控制感;逃避依戀者把對方擋在外面,避免被吞噬;矛盾依戀者一方面渴望對方愛自己,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會傷害自己,所以反反覆覆,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煩。
.
回想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陌生人情境」實驗,在這個研究當中,關鍵並不在於「媽媽離開嬰兒之後嬰兒會不會大哭,」,而在於「媽媽回來之後,這些嬰兒的反應是什麼」。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可能會大聲哭鬧、假裝不在乎、或者是呈現非常複雜的反應,沒辦法再跟母親好好相處,這個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嬰兒不會講話,我們只能夠透過觀察法,但有個解釋,我覺得可以作為其中一種參考:這些嬰兒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反映出了他們「是否相信媽媽會回來」。如果他們心中懷抱著某一種相信,這種堅定的信念,就能夠在媽媽不在的時候安穩他們的情緒,也能夠讓他們在媽媽回來的時候,好好地擁抱母親。在我的理解裡面,心理學把這個信念稱做「依戀圖像」(Attachment Figures ),翻譯成一般人的語言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媽媽(或主要照顧你的人)在離開之後,還會回來?你相不相信你的伴侶,在忙碌、不讀不回一陣子之後,還會回你訊息?你相不相信他注意力沒有放在你身上一段時間之後,你仍然值得被愛?
.
#好的依賴是為了讓彼此能夠分開
記得我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遇到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個案,有些時候談一談,他們會超過原先規定的時間,那時候我都很心軟,覺得再多談5分鐘10分鐘沒有差別,直到有一次我問了我的督導,為什麼設定時間界限這麼重要,他告訴我一句驚為天人的話:「其實時間的界限,也是訓練你和個案之間的人際界限。除此之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開、再見面、再分開、再見面的過程當中,建立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當然,在實際的操作上,還是要維持一點時間的彈性)
.
換句話說,如果我無限制地延長時間、甚至是當個案講某一些話,他就知道講這些話會讓我不忍心打斷的時候,我也是在訓練他的「不安全依戀」:以後他就會學會,某些言語、某些字詞、某些表情跟眼淚,可以打破這個界線。那麼下次他可能就會有另外一種信念是——是不是我沒有講這些話、流這些眼淚、展露出這些情緒,你就不會繼續認真的聽我說話?
.
發現了嗎,你的心軟是滋長對方不安全依戀的養分。一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伴侶的互動關係當中。真正好的依賴並不是兩個人永遠黏在一起不分開,恰恰相反,當兩個人能夠適當的分開,並且在每一次分開的時候仍然相信,彼此還有機會再重新遇見,這個「相信」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
#從嘗試裡找回控制感
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一個在感情裡面充滿不安和擔憂的人,要嘗試去「相信」對方不會把自己吃掉、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需要很漫長的旅途。那該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從每一次的嘗試裡面找回控制感。
.
A.焦慮依戀者——在對方沒有回覆訊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分鐘,和心中的焦慮相處。如果你都不願意陪伴自己,又如何奢望別人來陪伴你?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過後對方回覆你訊息,你要告訴自己:你看!就算是這樣,對方也沒有走開。然後從每一次的這個嘗試裡面,建立一點點的相信。
.
B.逃避依戀者——在對方打電話給你、或者是好像要「侵犯」你的領域的時候,「先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對方要對你做什麼讓你窒息的事情,跟梁靜茹借勇氣,打開你緊閉的雙眼,深呼吸仔細看看,眼前的這個人他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你。然後或許你會發現,眼前這個靠得很近的他,並沒有你想像當中那麼可怕。
.
C.矛盾依戀者——先試著接納自己是矛盾的,然後在矛盾的聲音裡面,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要的是什麼」。有些時候你講出來的話和行為、推開對方或者是抓住對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反而是你在逃避的東西,一次就好,不要輸給自己的恐懼。嘗試在下一次和對方互動的時候,說出「心口如一」的語言、做出「內外一致」的行為,然後同樣的仔細觀察,結果是否如你想像當中可怕。
.
#悲觀的樂觀
不安全依戀的人經常會想像糟糕的結果,想像對方終究有一天會不愛我、想像感情終究不會長久、想像對方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後,一定會離開我,所以我不如先離開他。的確,我必須承認人生很多時候會發生糟糕的結果,但並不是每一次。改變你對於這些想像、這些信念的「頻率」,依戀風格的改變,也可能在此發生:
.
——對呀,他沒有回我訊息,很可能是劈腿,但也有可能是他在忙。前面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是一種可能。
——對呀,所有的感情最終都會走向墳墓一般的結局,但也有可能會一起扶持走到最後。前面的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有微小的機率會發生。
——對呀,幸福美滿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有些時候我也會有一些好運、遇到一些愛我的人。前面的這種可能佔據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但後面這種可能也可能會發生。
.
正所謂等不到天黑,煙火不會太完美,你也可以讓黑暗先出現,再允許光明的乍現。我把這種想像,稱之為「悲觀的樂觀」,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全然的正向,甚至你可以99%都是負向,但允許一點點陽光,照進你生命的裂縫。
.
然後在這個裂縫裡,安全感會慢慢地萌芽,開出一朵小花。就像你一樣美,就像你一樣珍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依戀風格 #海苔熊 #童話心理學 「如果我走了怎麼辦?他有時候還是對我很好啊......」「不要愛我,可是請你愛我。」「你有沒有想我?為什麼不理我?你不愛我了嗎?」你是否曾經有過這些感嘆?😖你知道你的 #戀愛風格 是什麼嗎? 《小紅帽》、《拇指姑娘》、《睡美人》,這些聽...
依戀風格 在 Facebook 八卦
以前我總覺得很奇怪,如果焦慮和逃避的人個性如此迥異,當初為何會在一起?後來我發現,所謂的「焦逃配」之所以能配成一對,可能來自於下面兩個原因:
.
1.在剛開始戀愛的時候兩個人都不會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樣子。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談戀愛要偽裝(好吧這句是我說的),缺乏安全感的人,在還沒有確定對方就是能跟自己穩定在一起時,往往會表現出「大家覺得適宜」的樣子,焦慮的一方會給對方多一點空間,逃避的一方會表現出溫柔體貼和傾聽。
.
2.兩個人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一直以來所渴望的那一塊。
雖然兩人非常不同,但卻有非常崇拜對方的部分。對焦慮依戀的人來說,他心裡想的可能是「他怎麼可以有這麼獨立有條理、邏輯這麼清楚、做事這麼勤快?各方面都很有魅力,都不會受到情緒影響⋯⋯」對逃避依戀的人來說,他們其實默默羨慕著對方「怎麼可以有人這麼勇敢地把全部的愛都給出來,難道不怕受傷嗎?難道不怕被對方吞噬嗎?」
.
簡單地說,逃避的人在焦慮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種「奮不顧身的依賴」,焦慮的人在逃避的人身上看見了「滴水不漏的獨立」,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某種勇敢,所以互相吸引,互相分不開。
如果能夠這樣一直下去就好了。但當兩個人的感情繼續發展時候,就會表現出「真實的一面」於是,兩個人都會出現下面這樣的心情:
.
逃避依戀:我需要更多的空間,我需要休息,一開始你沒有那麼黏,為什麼現在變了?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就是像朋友一樣可以各自做自己的事,不需要24小時都一直想著對方⋯⋯而且我已經給你很多時間了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夠?
焦慮依戀:你一開始不是這樣的,剛在一起的時候你會關心我體貼我照顧,認真聽我說話,可是為什麼一切都變了?我覺得我的要求不過分,已經給你足夠的空間了,兩三天都不聯絡,你到底還愛不愛我?
.
這個時候才是考驗的開始,也就是所有感情都會遇到的「權力爭奪期」。焦慮依戀者渴望找回當初有很多照顧和聆聽的關係,逃避依戀著渴望對方能像一開始一樣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因為兩個人都沒辦法讓對方用「自己想要的方式」來愛自己,最後終於形成「一個追逐,一個逃跑」的關係。
.
當然,依戀風格也會隨著你跟不同的對象、關係的不同階段互而有所改變,所以或許一開始你們都是很有安全的人,只是到了最後他的冷淡和疏離,勾起了你「害怕不被愛」的焦慮。這也意味者,你的狀態不會一直如此,而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動。或許你只是在這段感情中被他勾起焦慮,而不會「一直焦慮下去」。當你遇見讓你感到安穩的人時,內在的安穩也會被啟動。
.
如果停下來對現在的你來說很不容易,那麼或許你可以先嘗試的是「靜下來」。靜靜的思考這些日子你在追逐的是什麼?或許你會發現,一直以來你愛的並不是他真實的模樣,而是你腦海當中的想像。
.
你不需要再責怪自己,因為你已經做得夠多了,他的不回應,恰恰只是說明這段關係已經不同於當初而已。告別與放下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相信你有勇氣,找回那個遺失,卻又純真美好的自己。
晚上10點在這裡有開一個房間,我大概會談一些我最近唸的比較新的有關於焦慮跟逃避依戀的研究,大概是2015年以後的,大家也可以舉手談一談自己在感情當中有關於不安的一些問題,一起來玩吧!
__
海苔熊專屬邀請碼:【HAITAIBEAR】,數量有限,搶完就沒有了喔~
使用步驟:
1. 下載/更新 SoundClub:https://www.soundon.fm/download
2. 輸入手機號碼、取得簡訊認證
3. 輸入邀請碼【HAITAIBEAR】或HAITAIBEAR100
4. 設定個人姓名、照片等資訊
依戀風格 在 Facebook 八卦
#給矛盾依戀者的第一堂課
你有以下的症狀嗎?
1. 一個人的時候常常覺得孤獨,所以總想要人陪伴
2.但真的有人要陪你,你又覺得擔心,怕造成其他人的麻煩
3.有時候你很想要人關心你,但你不想要主動提起,因為開口就是你要的溫柔,不是對方主動
4.你總是能夠很貼心的看到別人的需求,也希望別人能夠同樣細微的感受到你的需求,但你卻經常失望
5.其實對感情已經不抱期待了,於是埋首於工作。可是閒下來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寂寞。
倘若你有上面五個狀況,那麼你就像這張圖片「帶刺的電線桿」一樣,想要透過上面的喇叭或者是路燈用某種方式跟人靠近,但同時又因為很害怕受傷,所以在身上綁了重重的荊棘。
在荒野當中,你很孤單,渴望有人能夠愛你;但奇怪的是,你也很不相信有人可以真正愛你,所以你會把一些人推走,看誰會留下來(雖然很弔詭,但我相信有些人聽得懂這樣的心理歷程)
其實在你的內心的深處,渴望被別人愛跟接納,可當身邊的人給予關心的時候,他們又不願意相信這個關心是真的。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有一種困境是:我一個人好孤單,但我又不信任有人可以讓我靠。
把自己弄得很難搞,可是又不甘心自己就這樣一直到孤老,所以把自己卡在渴望被愛又抗拒被愛的中間,就像一隻刺蝟,內心有個黑洞,卻不敢和別人靠得太近。
過往的課程我經常介紹逃避和焦慮依戀,每次都有人敲碗什麼時候才要來講「矛盾依戀」,報名這次課程的人有福了,兩個小時的課程都會聚焦在這個特殊的依戀風格上面,在這個課程當中,我們會分析:
1.缺乏愛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2.為什麼無法讓自己信任別人?
3.怎樣知道他會不會傷害我?
不論是哪一種不安全依戀,其實背後的機制都是「焦慮」;因此,我們也會討論幾個處理這種「矛盾式焦慮」的方法,包括:
1.定錨自己的安全行為
2.以正向活動代替思維
3.化被動為主動
對於在感情裡面有種種矛盾的你來說,你經常會有一種感覺是,如果我先傷害對方,對方就不會傷害我了,但奇怪的是,幾次曖昧的感情下來,你依然還是受了傷。
所以,如果你希望跳脫過往這種你猜我、我猜你的循環;如果你不想再讓自己這麼疲累的在感情當中擺盪,那麼相信這堂課會給你許多不一樣的啟發,了解你內心真正的擔心是什麼,或許暫時還沒有辦法安撫這個擔心,但我們可以牽著手,一起經過。
#講座時間 本週日下午1:30到4:30
#講座地點 線上課程報名後會給予連結
#報名連結 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10815/
#矛盾依戀 #安全感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依戀風格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評價
#可能性調查署第二季 #依戀風格 #海苔熊 #童話心理學
「如果我走了怎麼辦?他有時候還是對我很好啊......」「不要愛我,可是請你愛我。」「你有沒有想我?為什麼不理我?你不愛我了嗎?」你是否曾經有過這些感嘆?😖你知道你的 #戀愛風格 是什麼嗎?
《小紅帽》、《拇指姑娘》、《睡美人》,這些聽到快爛掉的童話故事,原來也隱藏著戀愛困擾的解答?!👸🤴
❤️【章節重點】
01:35 童話裡的共同記憶
03:10 你是哪種依戀關係?
06:35 焦慮依戀--拇指姑娘
10:00 逃避依戀--睡美人
12:39 你是自己童話的主人
❤️【追蹤我們】
如果你喜歡我們💙
除了按讚影片、訂閱頻道,開啟小鈴鐺🔔
還可以到這些地方和我們一起聊生活中📱、時事裡📰、課本上📚沒有的科學 ↓↓↓
PanSci 科學新聞網|https://pansci.asia/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nSc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pansci/
Telegram|https://t.me/pansciasia
💻【新增工作人員】
助理剪輯|楊詠鈞
助理美術|陳紫含
❤️【參考資料】
👉海苔熊
(1)網頁|https://haitaibear.tw/
(2)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itaibear/
👉論文
(1)Shared everyday decisions and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Protective factors in long-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https://reurl.cc/20zqqr
(2)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Delineating a Risk Factor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https://reurl.cc/V6NVVZ
(3)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 (ECR)-Short For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https://reurl.cc/j730np
(4)大學生親密關係中依附類型、衝突因應與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https://reurl.cc/20zqn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w_yXx0484o/hqdefault.jpg)
依戀風格 在 四種依戀風格你是哪一種- 感情板 - Dcard 的八卦
四種依戀風格你是哪一種 ... 有一堆配字但是沒什麼迴響⋯⋯⋯⋯⋯⋯ 還請大家告訴我難看的地方另外以依戀風格來說我個人是恐懼逃避型經過很多努力是越 ... ... <看更多>
依戀風格 在 [疑問] 有人靠自己改變依戀風格的嗎- 看板PSY 的八卦
我目前的依戀風格是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
但這並非由專業諮商師鑑定...而是做線上測驗測出的
來源網址: https://www.yourpersonality.net/attachment/index.php
這個網站可以記錄依戀風格隨著時間的變化,還有對不同重要他人的依戀方式
常覺得,一對人信任就太過開放,但有時又會世界充滿恨意與恐懼
一般聽到的說法是,與安全依戀的人形成關係,或者進行心理治療
,都可以改善不安全依戀
但這兩者目前對我來說都有難度,很想問問看這裡是否有人知道如何靠自力更生改變依戀
風格呢?目前聽過的是Cognitive Reframing,改變過去經驗所形成的偏差信念,但是希
望能聽到更具體的故事及作法
如果不方便回文可以站內信,我會很感謝的
另外我不是心理專業,如果文章有謬誤也請不吝指正,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3.122.173.21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472145586.A.CCF.html
謝謝,我不太確定我想不想去除依附的迷戀。對我來說,只是想要自然、正常的依附狀態
我很害怕自己喜歡上他人,甚至曾經因為喜歡他人而自殘(對方並沒有做出拋棄等情事)
互有好感的對象會對我的行為模式感到非常困惑及受傷
之前也對諮商師產生移情,諮商師有試著引導我探索同時也有維持界線
但是探索得出來的部分似乎不多,可能有很多東西依然沒有浮出意識
到了諮商結束必須離開諮商師,我哭到雙眼浮腫有有自殘的念頭了
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
當體驗到被信任的人拋棄時,有時我會直接脫離情緒...那種感覺就好像大腦正在關機
暫時對所有情緒免疫,但是同時也無法接收他人的感受
想當然耳在這種情況下我也沒辦法去探索自己內心的感受
回過頭來那些領域就像模糊一片讓我非常困惑,但是卻又無法克服。
謝謝Z大的解說,我猜依戀的問題應該很多人有興趣,能得到的解答卻不多。
目前有看到的一些例子都是焦慮依附者在關係中轉變依附風格,
或是本來偏逃避的人在關係中變得主動積極
好像沒看過我這種類型的例子
要找到secure base真的很困難,再加上我的行為模式連我自己都無法了解
但我還是會繼續嘗試,也會找找看禪修的方法
※ 編輯: Belieeve (51.6.173.65), 09/10/2016 02:49:16
謝謝你的解說跟同理,本來很擔心諮商做到想要自殘這樣以後還可不可以嘗試諮商><
開心禪的資料似乎不少,由於現在人在國外所以決定先自修
以後如果遇到問題可能會再請教Z大,謝謝喔^^
雖然attachment style好像真的不好改變但是感謝大家依然努力回應我的問題,
也有版友站內給我。我會繼續摸索。
※ 編輯: Belieeve (51.6.173.65), 09/11/2016 06:11: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