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隘門遺址 2011 vs 2020
左圖為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翻攝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23巷口的艋舺隘門遺跡「艋舺記憶」馬賽克創作下方之舊時照片,該照拍攝於2011年8月24日,記錄了艋舺隘門遺址建物拆除前的最後樣貌。
右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在左圖中同地拍攝。
艋舺隘門建於清代嘉慶年間,作為聚落防禦之用,而隘門內的彎曲巷道則是為了避免敵人能夠直搗黃龍。今臺北市廣州街223巷在300年前的清代即已存在,早年為淡水河碼頭進入艋舺的必經道路,巷口所設置的隘門,乃是保護艋舺的第一道防線。
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此隘門之防禦功能已不復需要,於是當地居民集資在隘門上方的瞭望台建造了一座福德正神廟,以將原本棲身於隘門底下的土地公迎至廟中供奉,而成為臺灣少見的懸空式土地公廟;該廟供奉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艋舺龍山寺籌建之初,由一名泉州的雕刻師父隨身攜帶來臺,為泥造金身,其歷史超過300年。
當地居民世代供奉這尊高坐隘門上方的土地公,每逢節日都會備置牲品以祭祀祈福,而在經過隘門時,也會仰望合手一拜;每年農曆8月15日的土地公誕辰時,整條巷子會被信眾擠得水洩不通,蔚為壯觀。
艋舺隘門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暫定古蹟,是萬華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然而在2011年,基於交通安全的整體規劃,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隘門所在巷道拓寬,使得隘門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此消息傳到地方後,激起了保存文史的聲浪。
但臺北市政府還是決定在2011年9月拆除艋舺隘門,將此巷拓寬為6米寬的雙向道路。由於隘門曾在1993年重建過,早已不是臺北市列管的文化資產,而且其存在影響了居民基本生活,例如有人家裡沒自來水,就是因為巷道太窄使得新管線拉不進去,另外消防車和救護車皆無法進入此巷,阻礙了救災救難的工作,因此非拆不可。
然而,位於隘門上的土地公廟亦面臨了拆除的命運。在拆除之前,信徒持筊請示土地公想遷往何處,但土地公就是不肯點頭,堅持留在老家不走,於是信徒向青山里里長李昭成求助,
於是,李昭成里長在臺北市長郝龍斌主持的萬華區100年區里發展座談會上,向市長正式提案,表示為了串聯隘門沿線之剝皮寮、龍山寺、仁濟院育嬰堂碑、學海書院等人文歷史觀光動線,希望市長能同意以重建舊城門方式重現「隘門」原貌。
當時,在郝市長的指示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將在拓寬工程完成後,於原地以原貌重建隘門和土地公廟,以兼顧歷史和信仰。
2011年9月14日,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開始進行此巷的拓寬工程,從廣州街一路打通到桂林路,令其成為寬6公尺、長百餘公尺的雙向通行道路。
2011年9月底,隘門和土地公廟已被夷為平地,整個拆建過程由市府都發局指派專人拍成紀錄片,土地公神像則由信徒重整金裝後,暫時擺在陳姓廟公住家奉祀,打算等待翌年隘門和土地公廟重建完成後,再迎回繼續守護當地居民。
後來,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學者與地方人士積極溝通,雖受限於法令規定而無法按里長的提議重建隘門,但最後還是經由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而達成了共識,決定以馬賽克拼貼設置壁畫的方式,來保存大眾對艋舺隘門的記憶,盼能創造雙贏。
2013年8月22日,位於艋舺隘門遺址巷口東側牆上,由簡明輝創作、名為「艋舺記憶」的馬賽克拼貼壁畫,正式對外公開。
以下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1975年夏天在艋舺隘門遺址設置的「艋舺隘門沿革記略」石碑之內容:
艋舺隘門沿革記略
隘門為我國固有建築,以泥土或磚石砌成,隘門有單門、雙門,中加木門,或設頂樓之分;其作用乃在入暮後或急變時管制出入,並供瞭望示警之用。艋舺隘門遺址已廢,其頂樓亦經改放福德正神,但舊市區存此古蹟,信足證明臺灣為我漢族開發而無疑矣。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夏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撰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
1993年農曆 在 旅飯 PanTravel Facebook 八卦
今天(2014年12月11日)是農曆十月二十日,為艋舺地區「迎青山王祭典」活動的第一天,亦即「迎青山王」首日暗訪,而每年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則是艋舺一年一度的「迎青山王祭典」的重頭戲,當地民眾把這一天稱作「艋舺大拜拜」。
這段影片完整地紀錄了21年前(1993年)的「迎青山王」首日暗訪(農曆十月二十日),同時亦捕捉到位於艋舺龍山寺對面,在1993年底被拆除的第一代龍山商場的最後身影,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影像紀錄。
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艋舺青山宮,坐落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聖誕日(農曆十月廿三日)的前夕(農曆十月二十至廿二日),皆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暗訪與遶境),令整個艋舺地區熱鬧非凡,因此被稱為「艋舺大拜拜」。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格局,廟身與鄰屋毗連,前方緊臨鬧街,為一縱深狹長的街屋。建築本身以石雕雕工細緻著稱,華麗壯觀,廟規模雖然不大,在建築藝術價值上,並不亞於鄰近的艋舺龍山寺;正所謂「廟不必大,有仙則靈」,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傳說靈安尊王原是三國時代孫權裨將張梱,為福建惠安的地方官,十分勤政愛民,死後葬於青山山麓,因為經常顯靈照護百姓,有一次甚至為朝廷擊退敵軍,因而被敕封為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而青山宮的創建則是源於清朝咸豐4年(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艋舺聚居著許多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中國大陸移民,面對災病來襲手足無措,其中一名惠安漁民帶著大家的期望匆匆返回福建,請來家鄉長年信奉的青山王神像,希望藉助祂的神威弭平瘟疫。而就在經過現今青山宮廟址時,神轎突然「定格」再也無法前進,罹病者聞訊紛紛前來祈禱求助,據說頗為靈驗,民眾當下決定集資在此設廟,兩年後完工,信徒倍增。
人們從此深信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與城隍爺同樣是掌理陰間法律的「司法神」,因此配祀的神也相似,除了范謝將軍,還有將人間縣衙巡捕官「神格化」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以及枷將軍、鎖將軍、八家將等,在艋舺地區是深具影響力的地方廟宇,特別是在每年青山王壽誕的前三天,都會舉行夜巡等「迎青山王」祭典,是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更是當地最有特色的節慶活動,連外國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迎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蟾蜍精與1904年的鼠疫等說法之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顯靈除疫鎮煞,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族群衝突,於是在艋舺青山宮舉辦廟會活動以酬謝神明;另一方面,亦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加強其神格印象,後來更演變成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迎青山王祭典從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為期三天,在祭典前夕(農曆十月十九日)會先迎請艋舺青山宮附近的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台北天后宮天上聖母等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然後在農曆十月二十日、廿一日兩天,分別於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所謂「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一般相信「深夜問題多」,黑夜裡的人慾特別浮動,因此神明在夜間出巡,才能真正察惡揚善,除暴安良。暗訪隊伍約從夜間六點多出發,每晚遶行半個萬華區,鑼鼓喧天的陣勢用以張揚神威、掃除邪惡瘴癘,隨行護駕的部將牛頭馬面、家將判官、七爺八爺個個姿態威厲;傳說中,不管是驅魔平妖還是鋤奸去惡,只要青山王親自出馬,沒有擺不平的。暗訪之夜,為了恭迎青山王出巡,艋舺青山宮附近街頭四處搭起了臨時舞台,高掛燈綵,除了各種民間遊藝陣頭與樂隊,連信眾也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隨香遶境,一邊迎接暗訪的同時,老老少少亦濟濟一堂吃喝笑鬧著,彷彿像是過年一般洋溢著喜氣。
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是祭典的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比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而是直接前往集合點,於上午十點出發。踩街遶行萬華區全境的隊伍大致包括: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等,有時候藝陣數目可達兩百多個。
在以前,遶境沿途的家家戶戶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非常盛大轟動,俗稱「十月二二」或「艋舺大拜拜」,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註:台北三大廟會包括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以及艋舺青山王遶境)
經過了連續三天的迎青山王祭典後,在農曆十月廿三日的靈安尊王聖誕日,廟方會在廟埕為當天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然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而艋舺青山宮這項已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於2010年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
1993年農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2016.10.1 台北市萬華區長沙街與環河南路口,直擊艋舺龍津宮慶典活動。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給,超精彩的!(請點擊畫面右下角之 HD 以播放高畫質影片)
1825年建廟的艋舺龍津宮歷經多次遷建,目前坐落在台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184號(正面對艋舺福德宮)的仿古建築乃落成於1993年,主祀順正府大王公,組織型態採管理人制,祭典日期為順正府大王公之誕辰~農曆九月初五。
艋舺龍津宮舊名「王公宮」,創建於清道光丙戊年(西元1825年)由福建晉江縣五店市經商者,自祖廟分香至艋舺帆寮口(今長沙公園)建廟。日治末期,1944年,日軍以須建構防空設施為由,將廟堂拆遷,俟於二戰結束後,始由先賢會聚地方紳士商行集資,將廟堂重建於當時的台北市環河南街147號。
1973年,配合台北市政府「萬大計畫」拓寬道路,奉仙指示再度遷移至第二水門堤防外。14年後,1987年,為配合市府之築堤防政策,該廟第三度遭到拆除。
嗣經執事委員及信徒聚會以達共識倡議,擬定與聖德宮(福德正神)一併覓地重建方案;尌以有限之遷移補償費,召募四方虔誠信徒以及地方紳士商行捐助,集腋成裘,於現址重建宮廟。
遂於1987年破土興建,歷時6年,至1993年落成,廟貌堂皇,殿宇華麗,永典奠基。
艋舺龍津宮主祀「順正府大王公」,亦稱「護國武惠尊王」,姓黃名志,廣東潮州人(祖籍江夏宗派),生於南宋淳熙13年(西元1186年)農曆九月五日,隨父遷居青陽洪圖村,16歲時異於常人,逢遇仙人相助,習得道術仙法,文武雙全,扶助大宋有功。
宋寧宗庚辰年(西元1220年)正月初四,昇天成道,得年34歲。後人以「御冠彌盜」、「護國保民」稱之,顯化於貴陽山「石鼓廟」。成道後屢屢顯靈感應,護衛晉江一帶百姓,深受百姓景仰並稱之「大王公」。
宋恭帝已亥年(西元1275年),大王公受封「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及「武惠王」。元世組辛已年(西元1281年),受封「殿前太尉」。明成祖甲辰年(西元1424年)受封「慈濟顯烈明王」。
西元1631年,明嘉樂年間,內監三保大人征琉球時,戰艦多次岌危,幸其佩帶之大王公香火顯應,凱旋奏上勒封「順正府大王公」乃賜帽袍並帶劍印之勳祿。
1993年農曆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在嗇色園的「五行」建築佈局中,照壁屬「土」格局。照壁於1938年興建,為水泥建的重簷藍綠琉璃瓦頂建築物,照壁上刻有「朝佛」、「清靈寶洞」乩筆及四邊的對聯。座落於「照壁」之後,是該園供奉佛教「燃燈聖佛」的殿堂。1933年初建,經1961、1974、1993、2007年重修,「亭」的建築外貌,四周以八支紅柱襯托,與其他的小殿堂連成一線,乃五行的「火」格局。新近2010年初於亭外的四周走廊加放了佛教「四大護法」的瓷器神像,使盂香亭顯得格外的神聖莊嚴。1897年間,梁仁庵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偶然得到黃初平(黃大仙)降乩教導「普世勸善」,自此就成為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當時據說,只有梁仁庵道長能得到仙佛的感應,使箕筆移動和辨認沙上的箕字,所以成為普濟壇的主持。清末民初時期,黃大仙祠成為廣州著名宗教勝地,吸引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善信到來參拜。梁仁庵後得黃大仙乩示,指廣州必有動亂,於是在1901年返回故鄉廣東省南海縣西樵山稔岡村,再成立「普慶」壇,並出錢出力,該祠約在1903年竣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梁仁庵到香港後,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1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黃大仙祠於2010年5月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殿內設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祠方稍後會再將善信的上表燒予太歲。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黃大仙祠內亦新置了月老銅像,以應不同善信的需要。
1993年農曆 在 【momoPTT推薦】 【新韻傳音】富貴紅鹽燈2-4kg|大理石座 ... 的八卦
[公告] 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超過3個月以上 ... [公告] PIXgoods 網站服務將於2020 年11 月4 日終止營運. 超過3個月以上. ... <看更多>
1993年農曆 在 [新聞] 訂不到飯店獅隊台灣大賽被迫住新竹- 看板Baseball 的八卦
訂不到飯店 獅隊台灣大賽被迫住新竹往返台中
作者:謝岱穎 ‧ 2021年11月20日 20:22
https://www.tsna.com.tw/tw/news/show.php?c=1&num=42516&fbclid=IwAR3BXcu02RdV7AxE
1PtQBhWYZd_IQAcAy1f2l01hDTLMMNea8QKtWBWCzZU
統一獅今天(20日)輸給味全龍,全年度勝率無法超越中信兄弟,台灣大賽只能在拿下第3~5戰
(11月30日~12月2日)的主場,更無奈的是第1、2、6、7戰的台中場訂不到飯店,很可能得被
迫住新竹。
或許是因為疫情把國人「關」太久,再加上五倍券、國旅券加持,近期只要每逢假日,中、
南部重要景點和城市的住房率就爆滿,中信兄弟與統一獅確定將在台灣大賽交手後,兩隊搶
年度勝率第一固然是因為想要有更多主場,另外還有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中信兄弟在台中、統一獅主場在台南都有宿舍,在客場才得另外找飯店入住的情況下,兩隊
都不希望在周六和周日得面臨客場賽事,據了解,中信兄弟球團曾先探詢11月26、27日、12
月4、5日的台南住宿,發現幾乎已經找不到飯店可住。
既然中信兄弟保住年度勝率第一,就不必擔心台灣大賽的假日住宿問題,周二到周四的台南
訂房難度不高,反而是統一獅出狀況,球隊出賽需要40間房間,假日訂不到台中與周邊彰化
等地的飯店,只能往到新竹,比賽當天得從新竹移動到台中洲際球場。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2 Pr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4.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637411402.A.C0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