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到70%,桃園人辦到了!
從去年開始,久旱不雨,水情吃緊。到了今年5月,#石門水庫 蓄水率甚至只剩7%,是有史以來第二低,幾乎要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將會嚴重影響大家的生活用水。面對歷史上數一數二困難的,市府從去年9月開始,提早啟動抗旱整備,開源節流全市水源,避免市民朋友面臨無水可用的狀況。到了今年6月,終於供水無虞,感謝大家的努力,我們順利完成任務了!
市府去年啟動抗旱工作近9個月,超前部署整備措施,這段期間水情燈號曾經從「綠」變「黃」再轉「橙」,警示也從提醒到減壓供水,再到減量供水,今年6月30日水情燈號轉為提醒綠燈。我想,抗旱是中央與地方努力合作的可貴經驗,包括北水南調、加強開源節流等,再加上6月梅雨鋒面降雨挹注石門水庫,才能讓桃園順利度過缺水危機。
水是桃園的生命線,民生、產業都需要水,市府抗旱超前部屬,2020年9月16日桃園水情轉為提醒綠燈,就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監控水情,經濟部10月14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並調整水情燈號為黃燈,隔日我們也成立「#桃園市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即將展開節省水資源大作戰。
抗旱要面對問題、找到方法,桃園邀請中央單位參與市府抗旱應變會議,一起研擬抗旱對策,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已召開34次,包括水源全力調度、抗旱整備、農業節水,及產業節水措施等,提早整備可調配用水,減輕對桃園的衝擊。
我們配合中央政策,包括2020年第二期作及2021第一期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停灌,並實施停灌補償措施;桃園第三灌區一期作今年2月21日開始供灌,市府協助在新街溪、老街溪設置抽水機抽水到桃園大圳,可以減少石門水庫水耗。
水也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北水南調」讓水源調度更有彈性,也提升桃園的供水能力,大漢溪畔 #頂山腳加壓站 是樞紐工程,每天可以從大漢溪調水40萬噸到桃園大湳水廠;#板新二期 讓翡翠水庫主要供應新北板新地區用水,每日最大達81.6萬噸水,板新給水廠回供桃園每日最大51萬噸水,可以減少石門水庫供水量;桃園再透過 #桃竹備援管線 送水22.5萬噸到新竹,讓北部地區水資源可以共享。
市府開源水源,多元利用埤塘、河川、地下水、放流水等,包括將埤塘及地下水抽水返送淨水廠、桃三灌區支援6台抽水機每日抽水6.91萬噸、7座水資源中心放流水每日供水7.8萬噸,提供民生及產業次級用水,核發 #全國首件自行取用放流水同意書,鼓勵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每天開源出水量約70萬噸,占石門水庫出水量1/2,可以延緩蓄水量下滑。
桃園配合中央和災應變指揮中心政策,產業節水須達7%以上,我們加強節水措施,每日用水量1,000以上的廠商專案輔導24家、節水宣導130家,並鼓勵使用水資源中心放流水。另外,透過有線電視、社群媒體發布節水資訊,校園舉辦節水5%以上的抽獎活動,以及垃圾車廣播呼籲大家一起珍惜水資源,達到民生及產業節水率6%,總節水量1,223萬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省水的成果。
進入水情紅燈分區供水前,桃園提早完成整備可使用的水源,包括24口民生備用水井、增購199個水塔、681處取水點、98輛水車、5706箱礦泉水,並盤點民間水井5,202口、學校水井78口並採樣水質,增加民生可用水資源,我們必須提早演練下階段限水前的準備工作,不能讓用水成為市民朋友生活最大的煩惱。
中央地方齊心合作抗旱,謝謝經濟部、水利署、農糧署、台水公司及工業局、市府等各單位同仁,每週參與會議研擬抗旱政策;另外,感謝陸軍第六軍團五三工兵群從3月19日動員整備清淤、加強陸挖共計73天,石門水庫清淤量達成20萬立方公尺的目標,增加水庫儲水量,目前蓄水量超過70%,比去年同期更多。
去年下半年石門水庫蓄水量維持在4成以上,今年2月到5月降雨偏少,水量降到個位數,我們請桃園游泳池、三溫暖、洗車業者等配合節水,謝謝大家落實政策。桃園水情目前為提醒綠燈,我相信,這些抗旱應變措施都是重要的經驗,也可以成為其他縣市參考的範例,也期盼大家養成節省用水的好習慣,一起珍惜水資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粒方不插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要來跟 @旅行YJ @諾斯Nox @後撤步 一起來玩密室逃脫桌遊《大搜查》! 真的是被這個遊戲搞到腦細胞死一堆啦! 以下介紹來自https://kknews.cc/zh-tw/news/oane6rp.html 謎題,從人類文明誕生之際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比如經典的斯芬克斯之謎:「什麼動物...
面心立方配位數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八卦
【2030+/東大嶼/新界北】
雖然係假諮詢,都記得要表態呢
今晚截,電郵致 : enquiry@hk2030plus.hk
民間聯署反對《香港2030+》
《香港2030+》有別2007年發佈的《香港2030》,不設規劃年份,反而提出多項大型基建,盡快與珠三角和大灣區接橋鋪路,似乎把2047年後香港的規劃權拱手交讓至區域層面,而不是把香港城市規劃看作為內部事務。《香港2030+》提出,繼續助長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虧損,長遠埋下基建超支轉嫁民生的問題。
政府也沒有提出具體政策如何改善現有經濟、社會和環境設施,反而借用東大嶼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把個別地區的「宜居」、「具抗禦力」、「創造經濟機遇」美好想像,硬說是全港性空間規劃,也隱瞞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根本無法處理《香港2030+》跨部門的協調工作,已預料出現目標性誤差,把這次每十年一次的全港性規劃檢討,更加脫離市民日常生活的關係。民間聯署提出反對,原因見如下︰
原因一︰基建超支,市民承擔
政府提出發展東大嶼和新界北策略增長區,涉及發展1,720公頃發展土地,東大嶼都會的成本最保守也要4,000億元以上。年前發展局曾提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需耗資1,200億元,成為香港歷來已啟動最大型的基建項目;若加上對外交通設施的基建成本,新界北發展的成本相信最保守也要2,000億元以上。換句話說,《香港2030+》提出的兩大策略增長區,合共將耗費高達逾6,000億元、相當於目前特區政府財政儲備的三分二以上,也是2016年學者提倡設立「全民退保」種子基金的6倍金額。
同時,發展出一個「資本旋轉門」的現象:與土地有關的收益撥入上述基金,而基金內的公帑再度投放予土地有關的工務工程,形成一個恆常不斷開發環境、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系統。既興建鐵路催谷租金樓價,亦協助不少新界地產項目造渠鋪路,三十年間不斷的賣地與基建投放,不但並未有解決房屋等問題,反而成為加劇土地房屋投機的共謀。
原因二︰擴充容量與解決房屋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現時香港人口為730萬。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估計,到2043年將上升至822萬,2064年則回落至781萬。至於住戶數目,2014年的數字為243萬,預計高峰將為2044年的293萬,並於2049年回落至291萬。但兩個發展區落成之期,已錯過政府預測的人口高峰期(2043年),發揮不到分散人口的作用。
即使沒有東大嶼都會,政府也能達成建屋目標。根據房協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香港現有267萬住屋單位。政府2015年12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2015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出要在未來10建造46萬個新單位,將總住屋單位數目增加至313萬。新建單位中,10.6萬是為目前身處惡劣居住環境的住戶而興建,9萬個輪候公屋單位也可以滿足。新單位將分佈於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元朗南及將軍澳的新發展區及重建區,以及多個將改變法定用途成為發展用地的地方,完全可以滿足2044年高峰期的293萬戶住屋需求。
原因三︰樓價泡沫同步形成
港英政府制訂了首份《全港發展策略》,當時的主要建議是,推動北大嶼山一帶發展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其後演化出赤鱲角新機場「玫瑰園計劃」,成為回歸前香港最主要的大型基建項目,而當年的地產泡沫亦同步出現,形成了1997年前後的樓市狂潮。及至2006年《香港2030最後報告》發表,2007年曾蔭權宣佈十大建設計劃,新一輪的大型基建潮又告展開,近十年的樓市泡沫則同步形成。由基建投資帶來的乘數效應,客觀效果是刺激經濟的總體需求,以及為各階層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因此亦為樓價的持續向上構成了「實質」支持。
原因四︰棕土擴張,引發環境危機
近年熱錢流入,樓價飛升,政府未有對症下藥,反而透過大量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作發展用途,更進一步考慮發展郊野公園,令環境變差。事實上,過去5年,已有合共98幅「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綠化地帶」用地改劃作房屋或工商業用途,約為120公頃。
鄉郊農地的棕土化近年有惡化趨勢,隨著政府不斷開發新市鎮及堆填區收取傾倒泥頭費,令新界農地地主肆意破壞鄉郊環境,收費入場費供給平價在農地傾倒泥頭,到處出現泥頭山。《香港2030+》未正式上馬,反而提供了囤地的誘因。
原因五︰製造離散城市,生活質素倒退
政府以換湯不換藥的新市鎮發展模式,硬套於兩個發展區。問題的核心在於,第二代的新市鎮(大埔、粉嶺、元朗) 比第一代的新市鎮(荃灣、葵涌、沙田),與市區的距離普遍愈來愈遠,這個趨勢一直延續至現時洪水橋、古洞及新界北新發展區的選址,令香港逐漸進入「離散城市」的狀態。而且作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的相關工種及工作機會高度集中於市區,尤其金融、保險、地產、飲食、酒店、進出口貿易以至零售批發等行業。由於區內工種嚴重缺乏多樣性,製造「孤島效應」,於是居住於新市鎮的市民唯有到市區尋找工作機會,同時製造大量的跨區工作需求與交通流量。
原因六︰人口遷移和人口大洗牌的迷思
新界北需先耗費數以百億計的公帑作收地補償,相當部分將直接進入囤積土地的地產商口袋裡,而長期居住在該區的基層居民,則面對失去家園的厄運。
諮詢文件中又提及另一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便主要由七個港深邊境口岸,以及毗連的洪水橋、新界東北和新界北新市鎮串連而成。曾預料新界東北規劃人口為17萬,而區內就業職位就提供不到4萬。洪水橋規劃人口也跟新界東北相同,但就業職位卻大幅提升至17萬,幾乎是全民就業。現在《香港2030+》揚言,新界北人口25-35萬,職位供應也可達21萬。不過,回望過去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新市鎮經驗,均未曾做到「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的初衷。未知政府是否高估了新界北和東大嶼的就業預測,還是考慮將來大規模開放跨境工作人口。如是,未來香港人口和人力有機會出現洗牌,不會存在港人優先的城市規劃政策。
原因七︰「低效益,高成本」的土地利用
為了貫穿和連接新發展區與其他區域的交通連接,政府估計預留700 公頃土地作為道路興建。參考過往經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為40平方公里(即4000公頃土地),相關道路興建及維修成本正日漸上升,過去20年的道路維修開支,已經大幅增加59.1%。推算香港道路的總面積,幾乎可以容納香港所有的公營房屋和私人住宅用地(16+26=42平方公里)。
數年前,發展局將新界東北規劃稱為「香港人的新市鎮」,公眾焦點難免落在住宅供應。當大家以為新界東北發展是為了解決房屋問題,但發現僅有90公頃土地(佔612公頃的發展範圍不足15%)留作公營房屋。差不多300公頃的土地卻用作綠化、休憩和市容美化,也就是接近新界東北總面積的一半。
另外,政府預留超過310公頃土地作為堆填區擴充。堆填區屬於不可持續的地景設計,即使修復,土地重用性低。香港有一半已關閉的堆填區長期閒置,年份長達22至42年。政府反而持續加強堆填區的依賴,而不是考慮連結農業地景,分擔堆填區壓力,把廢棄資源轉換為堆肥及其他附加增值的產品。不過,政府似乎有意淡化農地作為地景系統的討論,在規劃署公佈的「藍綠資源」文件裡,農地在官方的景觀和綠色資源分類上被剔除,只包括郊野公園、公園、海港、河流、濕地、水塘等。惟具備人為干預特質的休憩用地和康樂空間,則榜上有名。
另外,政府也打算預留土地作為建築及拆卸物料處理設施(30公頃)和為廢物管理及處理設施(40公頃),但工程預料會發生在農地和綠化帶,觸及國際土壤保育的問題。優質土壤形成的時間漫長和過程複雜,估計一釐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需要最少1000年形成,故跟石油和煤等資源一樣,有存庫上限,故聯合國把土壤定性為不可再生的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原因八︰加劇本地空氣污染
近年香港車輛數目,尤其私家車數目有增無減,而市區土地有限,道路擴展的幅度和速度均遠遠趕不及、亦無可能追得上車輛的增長。領牌車輛數字(即是在路上行走)由2012年的653, 010輛增至2016年的745, 677輛,4年間增加92, 667輛(14.2%)。領牌私家車由2012年的454, 697部增至2016年的536, 025部,4年間增加81,328輛(17.9%),按年有3-4%增長,比人口按年只有0.8%增長更多。反觀由2003年至2013年,香港整體公共道路總增長大約是0.8%,而政府估計由2014年至2020年,道路總增長只可達0.4%。從數字可見,私家車增長不合比例地佔總車輛增長近九成(87.8%),比人口增長多好幾倍,即是愈來愈多比例的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爭奪非常有限的道路資源。
以2016年空氣污染超標日數為例,一般監察站錄得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超標日數最高地區達到173天(屯門),而路邊監察站更高達227天(銅鑼灣),全年超過一半日子的空氣污染物超標,危害市民身體健康,情況令人憂慮。但政府沒有檢討過時的空氣質量指標 (air quality objectives),反而採用舊指標作為環境評估,已有環保團體發現本港路邊廢氣問題比珠江三角洲區嚴重。香港的兩個子站,包括東涌和荃灣的NO2均超出安全標準,分別是43和64微克/立方米,幾乎比中山和深圳等地高出60%至2.5倍,其路邊污染較佛山和肇慶等較差的地方更嚴重NO2含量更為急切。
原因九︰挑戰生態穹頂
發展兩個新策略增長區,須啟動鄉郊收地程序,並在生態敏感的地方造城。在東大嶼都會區的項目,政府需要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興建超級人工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建造多條柱躉,連接多個島嶼的運輸網絡,將摧毀周遭一帶的海岸生態。
除了因為填海和人口眾多城市化的結果,影響中央水域,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此外,東大嶼都會是建立在海平面上,位置是在海中距離陸地三到五公里,是處於極其危險和脆弱的境地。世界上沒有一個有70萬人口的海平面上城市,位於海中,在全球暖化情況之下,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天氣將會加劇熱和極端, 變得不穩定,並加劇風暴潮等威脅,海水平面上升。根據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在珠江三角洲上升達1.2米,可能對香港和澳門造成災難性泛滥影響, 在香港的夏季暴雨和颶風, 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
原因十︰無歷史輪廓的城市規劃
《香港2030+》只提出「棄舊迎新」,未有重視民間歷史,報告沒有保育的願景,亦無策略回應近年社會對保育的期望與要求。當非法定古蹟以外的建築物遇上新發展或市區重建,很可能會遭拆毀。為何城市的建築保育,不可像發展藍圖般,就不同的保育對象:如歷史建築物、現代建築物、社區地標等,配合不同的建設類型——例如住宅、學校、招牌等,有不同的保育框架和處理方法(譬如原址保留、非原址重置、活化改造等),並每隔一段時間作全面檢討和公眾諮詢?《香港2030+》似乎活生生地終斷民間歷史。
聯署團體(按筆劃排名)︰
土地正義聯盟
守護大嶼聯盟
姚松炎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健康空氣行動
面心立方配位數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八卦
【尚欠1200公頃土地?根本高估!】
條數咁大,謎底解開!
📌所謂的1,100公頃私樓土地需求,當中預了70%是中低密度!
📌難道要搞多幾個九肚山同半山區?
📌集中在中高密度發展土地建屋,就能減少自然郊野開發,預計供應已夠晒數!
📌還有骨灰龕、污水處理廠、康樂用地、商業用地等需求包含大量水份!
[全文]
建2,200公頃東大嶼人工島好不好?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處理三個層次的前設。前設未處理好,這問題就多餘。首先,香港到底尚欠多少土地?政府估算的1,200公頃短缺是否準確?二,即使需求估算難以準確,就當需要增加土地供應,但比較了所有可行方法下,填海是否必需?三,就算要考慮填海,這個選址及如此規模是否適合?
團結香港基金重金禮聘專業顧問做技術及生態評估,但顧問只是集中回應第三條問題中的一部分,而非第一二條。不如先搞清前設基礎好嗎?
#私營房屋土地逾半低密度
所謂的1,200公頃土地短缺,當中230公頃屬房屋土地,此數如何得來?政府《2030+》以當年《長遠房屋策略》估算基礎,估計至2046年要新增一百萬個單位,當中公私比六四。要建一百萬個單位,就要1,670公頃土地,減去預計供應1,440公頃,尚欠230公頃。但雖然公私房屋單位數目六四比,其公私房屋土地需求卻調轉,分別為560公頃(公)及1,110公頃(私),即34:66。
為何分別如此大?《2030+》只列出公私營單位假設平均單位面積分別是50及75平方米,但到底私營房屋土地假設地積比為多少?有市民幾經追問規劃署,終得回覆(見表一👇)。
規劃署提供了各類私營單位類別的假設單位比例及地積比,我再以其資料推算各類位類別所需土地面積,但加起來只是約1,000公頃,現暫且假設預多10%作內街或其他規劃上需要,以得出《2030+》預計的1,100公頃私樓土地需求。就上表所見,原來地積比1至3的單位類別,預計總單位供應只是35%(14萬個),但足佔私樓土地需求面積70%(775公頃)。
就此公私房屋土地需求分配不均,我曾屢次向土供組提出質疑,但主席黃遠輝只辯稱,因有些土地偏遠,如遠離市區或新市鎮,沒有鐵路接駁,難建高密度。這個當然明白,但問題是政府計了40萬私樓單位的需求,要填補此需求竟用到只能建低密度住宅的土地?如果能集中在適合發展中高密度的土地建屋,那就大大減少低密度住宅地需求,減低將自然郊區改造成住宅的威脅。即九肚山已建成不用拆,但我們不需要再建多幾個九肚山。如將平均單位面積80平方米一類的地積比定為4,而C至E歸納為單位面積120平方米、地積比2.5的一類,那私樓佔地需求只是約818公頃。其實已足夠讓目前住得逼的「住大啲」(見表二👇)。
連帶那公營住宅土地需求560公頃(地積比約6),住宅用地只需1,378公頃,政府預計可供應的1,440公頃住宅地已供過於求,甚至可將部分已規劃作住宅的土地撥作其他用途。
#不明不白的特別設施需求
除房屋土地需求含水份,1,200公頃中佔700公頃的其實是「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及運輸設施」。當大家以為是一般交通基建及社區配套等,理應必須,但其實當中包含大量需求成疑的設施。如靈灰安置所75公頃、污水處理廠多過130公頃、石礦場及岩石加工設施90公頃等,所有加起來總需求約2,600公頃,減去約1,900公頃預測供應就尚欠約700公頃之多。
為何以上值得質疑?就以靈灰安置所為例,黃遠輝曾提及該75公頃需求包括25公頃作為沙嶺墳場擴建。按近幾年公營骨灰龕項目規模,每一公頃地盤面積可建約6萬個龕位,包括了地盤內骨灰龕大樓、車路、泊車位、花園、輔助設施等。目前香港一年死亡人口約4萬,至2035年也不過約一年6萬。如此推算,75公頃足建約4百萬個龕位,夠用到世紀末,何況近年大力鼓勵採用海葬和紀念花園呢。
再論污水處理廠,如目前沙田污水處理廠佔地約28公頃,屬二級,每日可處理34萬立方米,足以應付沙田約60萬人口所用。何以預計未來新增100萬人口要多近五個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土地?何況政府現正計劃將幾個現有污水處理廠搬入岩洞以騰出土地作其他用途,為何倒過來要為污水處理廠覓更多土地?
#奇怪估算多不勝數
還有商業用地,有些人以商業核心區寫字樓租金不斷上升來合理化供不應求,但按政府數字,非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及一般商貿區的用地估算至2046年有盈餘約43公頃,即供過於求,但政府沒打算用以應付其他商業用地需求;工業村需求估計約157公頃,這大約是兩條現有工業村之規模,為何還要建多兩條工業村?康樂及消閒設施又要地多過250公頃,但聲稱能舉辦國際大賽的啟德體育園佔地只是28公頃,另一邊廂數百公頃私人會所土地若能全面開放予公眾已能滿足康樂需求,也無須破壞本有康樂意義的自然郊區或郊野公園以迎合所謂需求。資源錯配、政策偏袒少數、選擇性作估算,才會造成所謂「土地短缺」的表象。
若每項估多了點,加起來就估多數百公頃。估多了不是無所謂,留作土儲就算;而是意味著要從大自然掠奪更多「共有資源」,以改造成更多不必要、私有化資產或政府鎖住不讓公眾享用的土儲。連估算本身都透過數字遊戲進一步加劇土地分配的失衡,這並不是冠冕堂皇的「未雨綢繆」,而是巧立名目的「土豪掠奪」。
最後,若必要增加土地供應,新發展區外棕土730公頃、軍營土地(除青山靶場較難以發展外)約550公頃、私人遊樂場地契約土地400公頃、低用量政府土地最少200公頃,以上多管齊下已夠填補短缺,東大嶼根本無需要。
林芷筠 影子長策會成員、本土研究社成員、城市規劃師
信報財經新聞 2018-09-17 A17 | 時事評論 | By 林芷筠 影子長策會
#你有公開我有真相 #估大咗唔緊要? #唔講唔知咁多低密度住宅地 #呢盤數相當有嫌疑 #有地起私樓無地起公屋居屋
----------------
🏝【民間土地公】第二波:個海咁大,填吓無壞?!
http://bit.ly/2vE46ne
😉《好誠實研究》全文下載
http://bit.ly/2IFQvoV
💰月捐支持土地研究、一齊踢爆官商謊言!
https://goo.gl/8K6xZE
面心立方配位數 在 粒方不插電 Youtube 的評價
這次要來跟 @旅行YJ @諾斯Nox @後撤步 一起來玩密室逃脫桌遊《大搜查》! 真的是被這個遊戲搞到腦細胞死一堆啦!
以下介紹來自https://kknews.cc/zh-tw/news/oane6rp.html
謎題,從人類文明誕生之際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比如經典的斯芬克斯之謎:「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從公元前400年左右被創作出來至今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到了21世紀,這個人類最為傳統的興趣愛好也與時俱進的以遊戲的姿態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在當代,解謎遊戲一直是遊戲中的一個重要分類。從網際網路萌芽時代的《逃離紅色房間》,到剛推出不久的《銹湖》系列遊戲,雖然表現的形式稍有改變,但一直占有自己的角落,靜靜的發出璀璨的光輝。
在桌遊的世界當然也不會缺少解謎遊戲的身影。比如最近在摩點大熱並籌得了超過兩千萬人民幣的話題作品《迷宮·如意琳琅圖籍》就是一個圖書的形式將謎題呈獻到玩家眼前的桌遊。不過他並不是今天筆者要介紹的遊戲(畢竟還沒正式發貨並沒有辦法介紹)。今天真正要介紹的桌遊是另一個頗受推崇的解謎遊戲,也就是近期剛剛推出中文版的《大搜查(Unlock)》
《大搜查》是一個推出於2017年的系列作品,遊戲由一系列的卡牌組成。玩家在遊戲中的最終目標是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得出一個四位數的密碼逃離「密室」。在不同的劇本中密室所代表的意義也有所不同可能是個封閉住的房間也可能是一個荒島。這根據劇本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個劇本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目前推出了中文版的是大搜查的第一季。打開遊戲外盒就可以看到作為劇本象徵的整整齊齊的三刀牌,但這其實還並不全部的遊戲配件。
《大搜查》在實際的遊戲進行中,除了需要這些卡牌之外,還有一個不在遊戲盒子中,但地位舉足輕重的額外配件,也就是APP,大搜查的遊戲無法脫離這個APP來完成。APP在這個遊戲中扮演的角色遠遠大於一個單純的計時器,他除了用於記錄一個小時的時間經過了多少之外,還負責驗證密碼正確與否,機關的破解方法是否正確,玩家錯誤嘗試扣除時間以及玩家提示。
這個提醒的作用要比想像中大很多,解謎遊戲中出現卡關再正常不過了,如果只是需要時間還好,但很多時候玩家卡關的原因是與設計師的腦迴路對不上,或者說沒有理解到設計師的用意,因為這種原因而造成的卡關往往無法通過時間來解決。比如《時間守望》基礎劇本的最終謎題筆者就因為這層原因卡了一個多小時,如果不是看了網上大神的攻略恐怕就要強行開門了。但在《大搜查》遊戲中,因為有了這個提示功能,雖然失去了些許懸念,但至少遊戲能順利的進行下去。
遊戲規則
遊戲中的主要卡牌分為四類:地點,物品,機關,密碼。
地點即是遊戲中的我們所處在的密室,在遊戲中起始卡背面必然是地點卡,地點卡上會有許多數字和字母代表著在遊戲中我們可以調查的事物(當然有些會隱藏起來,如果不仔細觀察是找不到的)。物品卡就很直接的是遊戲中我們獲得的物品了。物品的頂端通常會分為紅藍兩種,如果你覺得兩件物品組合在一起可能會發生奇妙的效果時,可以將這兩張卡的編號相加並打開對應的卡牌。機關卡意味著一個機關,我們需要在APP中輸入對應的號碼來開始挑戰機關,機關的正確解法可能就在機關自身之中,但也可能是需要在其他卡牌上尋找線索。密碼卡的意義就簡單了,它代表了這個地方有一道鎖,當玩家獲得了正確的密碼之後輸入APP,就會得到相對應的內容,如果這就是最終要打開的門的話,玩家也就通關了,遊戲會根據玩家在遊戲中的表現(耗時,錯誤嘗試,尋求提示次數等)給玩家得出一個最終得分,當然對於筆者這樣的體驗向玩家來說,只要能通關就好了(笑)
遊戲劇本
遊戲的第一季里包含了四個劇本,一個教學劇本和三個正式劇本。教學劇本由十張卡組成,但包含了正式遊戲中的所有內容,它會手把手帶著玩家了解這個遊戲如何進行,實際上可以起到一個代替說明書的作用——當然正式的說明書還是存在的。
遊戲的其他三個劇本就是正式的遊戲內容了,他們分別出自三個作者之手,每個作品的風格各不相同,劇情上也沒有什麼連貫性,應該算是獨立的。因為作者不同的原因,謎題的傾向也有所不同,比如第二個劇本「香腸鼠俠」就和其他兩個劇本迥然不同,不僅畫風無厘頭,很多謎題也十分的無厘頭。不過為了保證玩家的體驗我就不多講了,此間真意就留給玩家朋友們自己去體會吧。
作為一款A社漢化的劇本類遊戲,就不得不順便聊一聊它的翻譯,畢竟A社再翻譯上有著很多不光彩的過去。不過這次A社的翻譯還是做的不錯的,至少在筆者遊玩的時候並沒有遇到什麼嚴重影響遊戲進行的BUG,大家可以安心購買。不過倒是有一個非翻譯問題帶來的BUG嚴重影響了遊戲。那就是教學任務中的67指的實際上是69,這個問題是英文一版就有的,並且在二版進行了糾正。而A社在推出中文版時是根據英文一版來的,這個錯誤並沒有糾正,而是完美的繼承了下來,讓大家可以體驗「原汁原味的錯誤冒險」。大家在進行遊戲的時候千萬要多留意一下。
小結
《大搜查》是我目前玩過的最好的劇情向遊戲之一,他在遊戲體驗上十分靠近電子遊戲的解謎遊戲和真人的密室逃脫。和電腦上的解謎遊戲相比在一些設定上還是有不同的,比如隱藏數字。在卡片上沒找到就是沒找到,可不存在靠亂點矇混過關的可能性哦(笑)。另一個不同在於可以和小夥伴們互動,小夥伴們群策群力逃出生天的感覺是電子遊戲里無法獲得的。
而且在《大搜查》的後期一些劇本中甚至還會出現一些需要兩組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謎題,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電子遊戲的能力範圍里,充分發揮了桌遊的優勢(雖然這個劇本真的很難)。而相比與真人的密室逃脫相比,《大搜查》的最大特點就在於體量,遊戲的本體只是一刀牌,攜帶方便,開局也方便。不過這三類遊戲體驗各不相同,難分伯仲,各種取捨還是要看玩家自己的傾向了。
《大搜查》比較創新的採用了APP來輔助遊戲,這個模式曾經很少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漸漸變的多了起來,比如《瘋狂詭宅》第二版就也採用了APP輔助遊戲的這個模式。不過實際上最初看到這個模式筆者是不太喜歡的,畢竟桌遊的一大特點在於可以不插電的進行遊玩,用插電的設備來輔助本應不插電的桌遊讓人不由得覺得有些失去本心。但是實際體驗下來,APP的表現確實非常好,讓筆者不由得說一句真香。APP的加入能提供很多一般桌遊配件很難給予玩家的東西,比如時限步步逼近的緊張感,比如說用聲畫和遊戲的配合,不採用這種模式的話是絕難做到的。另一方面還可以封印一個玩家的手機讓他專心投入到桌遊當中,更是妙不可言(笑)。
《大搜查》的外文版目前總共推出了五個季度十五個劇本,這對於一個2017年推出的遊戲來說算是比較誇張了,不過作為一個以劇情為賣點的遊戲,擴展多意味著玩家可以體驗到的內容多,實際上也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文只推出了第一季度的中文版,但是開坑的畢竟是A社,至少應該不會出現挖坑不填的現象。如果你是一個密室愛好者,又或者是一個愛好思考愛好解謎的玩家,這都是極為合適的遊戲,不妨趕快去入手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oane6rp.html
Unlock! is a cooperative card game inspired by escape rooms that uses a simple system which allows you to search scenes, combine objects, and solve riddles. Play Unlock! to embark on great adventures, while seated at a table using only cards and a companion app that can provide clues, check codes, monitor time remaining, etc.
Unlock! Escape Adventures includes three separate scenarios for you to explore:
In The Formula, you enter a secret laboratory to recover a mysterious serum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scientist. Will you solve all the riddles and get out in less than an hour?
In Squeek & Sausage, you need to thwart the plans of the despicable Professor Noside!
In The Island of Doctor Goorse, you must visit the island of an eccentric antique collector billionaire and overcome its traps!
An included ten-card tutorial allows you to learn how to play without reading the game rules.
Use the link below in order to download the Tutorial and a demonstration scenario, both in print-and-play!
This box is not distributed in the U.S
Note: Unlock! requires a free application to be downloaded from the App Store or Google Play. Once downloaded, an internet connection is not required during game pla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6DLhJP5aCU/hqdefault.jpg)
面心立方配位數 在 [心得] 配位數、晶體讀得霧沙沙請入內- 看板SENIORHIGH 的八卦
我一直有個印象,就是高中時晶體結構讀得超混亂的
但也有可能是我記錯了,所以才有前一篇文
雖然看板上消息,離子晶體其實好像沒在考了?
算了,反正一些傳統名校和補充教材八成還是會教,所以還是來講講
---以下正文---
首先,配位數到底是什麼?
配位數在高中時,如果是金屬,指的是一顆原子旁邊相鄰原子數
如果是離子晶體,指的是以一顆陽離子為基準,圍繞在其周遭的陰離子數目
這邊其實還不至於混淆,不過到大學後,有再特別討論這塊的話,會寫陽:陰離子配位數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關於結構的問題
沿用上一篇的圖
以及推文
推 elvis533: 左邊是金屬,右邊是離子化合物,都是BCC
高中時我這邊唸得很混亂,只能靠死背
不過實際上,大學後碰到這塊,是有能有效處理的系統在的
在大學,左邊一樣是BCC沒有問題
右邊的話,其實不只是國內,我去查國外的一些教材,也是有分歧出現
毫無爭議的講法的話,右邊的晶體結構名稱是叫Cesium Chloride,絕對不是叫BCC
(不過在高中,作答時還是叫它BCC比較安全)
或用化學式簡稱為CsCl結構
在這裡,結構的名稱即是用同結構中具代表性的離子晶體來稱呼
例如氯化鈉,高中時稱面心立方結構,但這邊稱為Rock Salt結構
但如果是在牽涉到陰陽離子堆積(packing)的討論時,至少有兩種以上的說法
不過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在描述離子晶體時通常有以下規則
「先決定陰離子的架構,再來描述陽離子」
與高中相比,就比較不會混淆了
但這規則也秉持著化學這個科目的優良傳統,有規則即有例外
像是反螢石結構,因為它陰陽離子的排列等於與螢石結構互換,就不太適用於這規則
下面是補充
依據J.Lima-de-Faria定出的規則,化合物AX,在陰離子X半徑大於陽離子A的半徑下
X分別有三個上標來配合表示:c、h、sc分別指的是CCP、HCP、simple cubic結構
A也有三個上標可用來表示:t、o、cb分別指的是T-site、O-site、8-fold site
高中的大家應該對A的表示法比較陌生,但在這裡不做太多說明
總之,BCC和FCC各自有不同的T-site、O-site位置
而這是一套先決定了陰離子X堆積的結構後
再來決定陽離子A會堆積填充在結構中的哪種位置的系統
(注意,陽離子A不一定會把該結構中的該種位置全部填充完)
以CsCl為例,即A(cb)X(sc)結構
在Cl(-)以simple cubic堆積的架構下,Cs(+)會填充在8-fold site(100%填充)
註:括號中內容為上標
而Rock Salt,即A(o)X(c)結構
在Cl(-)以CCP,即FCC堆積的架構下,Na(+)會填充在O-site(100%填充)
最後舉一個沒有完全填充的例子:
Zinc Blend,即A(t)X(c)結構 (β-ZnS)
在S(2-)以CCP,即FCC堆積的架構下,Zn(2+)會填充在T-site(50%填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4.137.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604727023.A.3CB.html
※ 編輯: fragmentwing (42.74.137.91 臺灣), 11/07/2020 18:19:51
如果高中為了避免講到T-site O-site而這樣講就還能接受 因為這樣至少不是錯的
當然到大學再碰到的話還是要往精確的說法修改
※ 編輯: fragmentwing (42.74.25.59 臺灣), 11/13/2020 22:56: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