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第61場 脆弱世代:自卑解剖入門課】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圖片來源: 好樂團 GoodBand )
這是 好樂團 GoodBand在今年七月底發表的新單曲,以慢板民謠打底,長出來的卻是某種螳臂擋車的壯烈。年輕人高舉纖弱的臂膀,擋住死水微瀾的現在,以及日復一日的未來。
但其實,大人們也一樣脆弱,一樣擋不住現實,被碾壓都是日常,不同之處在於,年輕人勇於展現自己的脆弱。
絕望而成的自卑感,我們都熟悉,但卻非年輕世代所獨有,而是人類終其一生的研修。今年八月,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 便以「脆弱世代」為題,集結專業人士探討自卑的養成肌理,以及在整個世代的擴張勢力,而我有幸受邀。
畢竟對我而言,自卑並不陌生,看我有多在意被讀者退讚就知道!因此我決定從大腦機制與心理因素起手,仔細解剖整件事,但在此之前,先發揮一下想像力吧。
那是一間百貨公司。
你推開門,走進類似員工休息室的房間,裡頭有一名化妝師、一位西裝男。你一坐下,化妝師開始上妝,座位前沒有鏡子,根據招募訊息顯示,她要在你的眼角和嘴角各畫上一道傷痕。完成後,她會拿個小鏡子讓你確認妝容,再進行最後補妝。
西裝男是實驗主理人,他說整個過程很簡單,你只要帶著臉上的傷,到同樓層的排隊名店買份套餐就好。但那間店平均要等半個鐘頭,期間你不能離席、不能低頭玩手機、不能遮蔽妝容,即便有人過來攀談也不能迴避(當然他們都是暗樁),你只能待在等候區和各種眼光正面對決,記錄自己的感受。
他們之中有人眼神帶著憐憫,有人迴避與你對望,你想理直氣壯地面對世界,卻又顧忌這些傷痕如何被審視。家暴是最糟糕的選項,因為這會讓形象顯得軟弱,然而你越是擔憂,神態越符合受虐形象。
目光如刺,讓你在30分鐘裡坐如針氈,傷痕逐漸剝奪你的自信,讓你重新解讀旁人的神情,甚至降低對自己的評價,而你不知道的是──
那些傷痕早就在補妝時被抹掉了。
上述實驗,脫胎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勞勃.克萊克(Robert Kleck,1980)教授40年前的實驗,當時旨在研究「負面生理特徵對社交互動之影響」。
自卑成因很多,僅僅是生理外觀的變化,便可能改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但最有影響力的,不是他人的評價,而是我們去「想像」他人如何評價我們。
這才是讓自卑感運轉的軸心。
【自卑的本質與表現是什麼?】
舉凡跟人有關的一切,都可能引發自卑,包括內在(個人資質、疾病)、外在(生理外觀、成就),以及環境(家庭社經地位、種族)等附加因素。這些因素會伴隨日常活動,透過自我覺察或外界回饋,進入「自我評價」系統,影響一個人的自卑等級。
這套系統在腦中的位置,大約落在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及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附近,簡單來講,就是眼窩後面那一片區域。
它的功能跟Google評分一樣,用來幫別人和自己「打分數」。當每次社交互動結束,或完成某件事後,它會根據以下幾個參數,綜合評估自己的表現,這些參數包括:事件成果、因應策略、自身資源、周邊回饋,及前述的附加因素,最後決定給自己幾顆星。
星星數所代表的分數,就是「自我價值」。
自卑的源頭,大抵來自長期「低分」或「落差」,不管何者,這都是一種失落。即便自評分數不錯,但在與某項「參照標準」比對後,產生了落差,就有可能造成自卑。這些參照標準包括:對他人的高評價、對自己的預設期望值,或是權威對自己的期待。每次都輸給這些標準後,我們就會覺得:
「再怎樣都不會改變了。」
這幾個字,說的是無望或無助感,衍生的是憂鬱。憂鬱久了,便會出現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人們對自己的負面預期,會影響我們後續的行為動機,最後導致災難成真",通常預言的內容就像「別搞了,反正最後都會搞砸。」
負面預言一旦定型,大腦便會自動地將失敗歸咎個人,成功歸功環境,這種歸因法俗稱「自我挫敗歸因」(Self-defeating attribution),如果濃縮成五個字,就叫做做「都是我不好」,於是最後通往自卑。
總結上述重點,流程歸納如下:
長期失落 → 無望 / 無助感 → 憂鬱(含厭世感) → 負面的自我實現預言 → 自我挫敗歸因 → 自卑 → 脫離社交活動,避免自卑 / 過度尋求關注,避免自卑
【過於自傲其實是自卑?】
自傲成因不一而足,若以自我評價的角度,或許能為過度自傲訂個粗略的公式。
過度自傲=自我評價高+低估對他人評價+外顯言行輕蔑
自我評價高,有以下幾種可能:
● 天賦異稟:出世至今未逢對手,因此真心覺得自己值得高分,此類將才有可能走向謙卑,也可能走向自傲,但無論如何,他就是有本錢威風。
●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將成功歸因於自身,失敗歸咎於環境,人生自認零負評,也就是俗稱的「自我感覺良好」,而這種歸因風格也是養成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的條件之一。
●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無法接受自己低分,為了維持自尊,只好強行調高評分,而這也是「過於自傲其實是自卑」最有可能的出處。
若想對抗自卑,我們需要進行「補償」。補償一般會透過「行動」與「想像」,行動包含了分析與改變,這是一條比較吃力的路。想像則是在缺乏事實根據下,逕自在腦中翻盤,認知失調正屬於後者,因為這樣做省力多了。
● 戒慎恐懼:覺得自己的分數還行,但缺乏「穩定的信心」,隨時擔心跌落神壇,只好搭配外顯言行墊高分數,也藉以掩蓋輕微的焦慮與自卑。
因此過於自傲,可能是真心覺得自己超凡入聖,導致言行輕蔑。但也可能是無法接受自己不太行,只好手動調整自我評價,再搭配外顯言行幫自己加分(或壯膽)。
【家庭或社會氛圍,如何塑造或加強自卑心?】
除了先天氣質,家庭或社會等後天環境,也會把自卑捏進一個人的身體裡,可能因素如下:
● 優勢忽略:提醒孩子的優勢(strength),給出鼓勵,是提升自我價值感最有效的方式,遺憾的是,家長經常忽略這個舉動。畢竟在競爭中落居下風時,我們會傾向看到孩子的劣勢,忘了允許他受傷。因此當家長習慣了糾錯,而不是提醒孩子哪裡做得還不錯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數落自己。
● 期望代償:意思就是「你一定要比我強。」當孩子被迫繼承家長的意志時,他便陷入了兩難。即使幹得好,也是父母鋪的路;搞不定,就是浪費父母給的料,不管怎麼做,想到的都是上一代的遺憾。對孩子而言,無法貼合父母的期望,等著他的就是失去認同,而這件事往往是自我否定的開端。
● 語權剝奪:溝通的重要性除了協調,更代表了一種「接納」的姿態。一旦家長強勢包攬話語權,無論是採取忽視或否定,都會讓孩子失去聲量,回饋無法往返,只有無能為力的感受被留下來。因此除了噤聲,孩子大概也只能厭世地用一句「我就爛」來替自己發聲。
● 社群焦慮:自媒體是一種伸展臺,除了討拍取暖,沒人會把糟糕的一面搬上檯面。因此當尋求認同的青少年,看到了他者的光鮮,折射的卻是自身的窘迫時,示弱心態便自然浮現(相信我,其實大人更玻璃心)。誰的生活花俏,誰的聚會滿檔,按讚數讓較量變得透明,勝負沒有轉圜餘地,欣羨之餘,只能哀悼自己矮人一截,然後忘記眼前都是包裝過的門面。
【改善自卑的自助策略】
● 接納自我:當你覺得自己的牌面很糟時,其他人說不定也好不到哪去,但你只能接受。重要的是,「爛牌有爛牌的打法,越爛的牌越要用心打」,有時候,成就感不一定來自贏得多,而是輸得少。
● 清點資源:當表現得不如預期時,別急著自責,花一點點時間,客觀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條件,清點手邊的資源。這樣做,不是用來提醒現況有多糟,而是提醒自己:「在我擁有的條件中,我能做到多好?」
● 優勢提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場,可惜人生時常跑錯場,因此很多時候並非我們彈藥不足,而是根本抄錯傢伙。所謂優勢,並不一定要跟其他人比,更多是跟自己比,這項優勢或許是某種嗜好、技能,甚至是人格特質。認清這些優勢,不一定能幹大事,但只要偶爾不自卑,人生就不絕望。
● 動起來:誠如阿德勒(Alfred Adler,1931)所言,自卑是一股促使改變的動力,人只有知道自己缺少什麼,才知道要克服什麼。它就像深蹲,可以是癱坐的連續動作,也可以是躍身的預備姿勢。採取行動,試著解決問題,自卑才有意義,不管是改變現狀或尋求協助,都比困坐原地來得有希望。
我們不一定要超越什麼,能爬出泥沼就很不錯,好好吸口氣,比什麼都重要。
參考文獻:
● Adler, A. (1958).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A. Porter, Ed.). New York, NY: Capricorn. Books, G.P. Putnam's Son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
● Kleck, R. E., & Strenta, A. (1980).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negatively valu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5), 861–873
延伸閱讀:
● Adler, A. (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吳書榆譯)台北: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1927)
● Nelsen, J. (2018)。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葉霖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1)
● 鄭芬蘭(2003)。技職大學生自卑感受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大學報教育類,48(1),67-90
( 全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20年8月號,第512期,未包含開頭樂團內容)
阿德勒過度補償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八卦
#綠豆爸和粉圓媽與YOTTA合作的阿德勒父母學線上課程
#11月29日開始募資喔
在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親子教養一陣子之後,就會不自覺地開始探尋自己,而我意外地發現,最近很火紅的薩提爾和阿德勒心理學,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心得,並且參考了旭立文教基金會的網頁,將薩提爾的求生存姿態、與阿德勒學派所談的教養類型進行類比。
註1:這是我的個人心得啦!提供大家參考
註2:若想要更深入瞭解薩提爾,可以參考旭立文教基金會:
http://www.shiuhli.org.tw/development/str_center_2_1_3.jsp
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在我們談論人際關係時,有三個面向要納入考量:
・自我
・他人
・情境(除了自我和他人以外的人、事、時、地、物)
然而我們卻很容易「顧此失彼」,或是習慣性的只考量部份的面向,這可以說是源自我們的生命經驗,但也同時代表我們擁有改變的可能性!
阿德勒父母學談的「溫和且堅定」,所謂的「溫和」是指對於「他人」的尊重,而「堅定」則是代表對於「自我」和「情境」的尊重。
過去的我,若以薩提爾的求生存姿態來歸類,是屬於「打岔型溝通」的方式,對於這個類似的說明,讓我很有感觸:「打岔的人的存在,使人覺得愉快,不被認為有問題而常得不到幫助」。
對照阿德勒的教養類型,也的確過去的我,是「偶爾溫和、偶爾堅定;偶爾有自由、偶爾有秩序」的「變動型亂愛」呀!難怪孩子「必須」經常的測試我的界限,因為他們不知道今天的我,會不會和昨天不一樣。
現在的我,則是往「一致型溝通」邁進,我覺得能夠一致性,不需要人前人後、朝令夕改、表裡不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也邀請大家,一起往薩提爾「一致型溝通」、阿德勒「民主型寵愛」前進喔!
--
【阿德勒父母教養類型】民主型寵愛
民主型寵愛,指的是在「溫和且堅定」的親子關係中,無條件的愛孩子。溫和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堅定表示對自我和情境的尊重。無條件的愛,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事、犯了什麼錯、成就到哪裡,都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認定、看法、眼光。自由與承擔責任、平等與互相尊重,四件事情缺一不可
—
同時有溫和、同時有堅定
同時有自由、同時有秩序
--
【薩提爾求生存姿態】一致型溝通
「一致」是讓人更趨於統整且富有人性的另一種選擇。是一種存在狀態,也是一種與我們自己、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當我們決定一致地回應時,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贏、想控制別人或情況、想保護自己或忽略別人。選擇一致意味著選擇做我們自己、與別人接觸建立關係,以及直接與別人聯結
--
【阿德勒父母教養類型】放任型溺愛
溺愛,呈現的則是「自由但不用承擔責任;平等但沒有互相尊重」有二缺二的狀態。愈來愈多父母,希望走出自己童年被打罵的陰影,想要學習新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但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了溺愛的陷阱當中。父母忽略「自我」的需求,對孩子「他人」百依百順,形塑孩子「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的性格
—
只有溫和、沒有堅定
有自由、無秩序
--
【薩提爾求生存姿態】討好型溝通
當我們討好時,我們不顧自我價值的感受,而將我們的權力交給他人,或者來者不拒。當我們的討好成功地取悅某人時,我們會感到心滿意足,直到另一個人的不悅打破這一切為止
--
【阿德勒父母教養類型】威權型錯愛
錯愛,往往呈現的是「不自由也不用承擔責任,不平等也沒有互相尊重」三不一沒有的狀態。如此的錯愛,比不愛更加傷害孩子的內心與性格發展。父母只考慮到「自我」與「情境」,卻忽略了孩子「他人」的需求和發展,型塑孩子「乖乖聽話,照我說的去做」的性格
—
只有堅定、沒有溫和
有秩序、無自由
--
【薩提爾求生存姿態】指責型溝通
指責型溝通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蹂躪別人或環境。由於指責的爆炸性特點,老是指責的我們也常常切斷和他人親密的聯結。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自我懲罰的放逐裡。我們只在獨處時暗自哭泣,因為我們不承認自己的脆弱;我們內心深處相信,一旦揭開低自我價值,我們就會死去
--
【阿德勒父母教養類型】高期望型無愛
高期望型無愛的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孩子通常感覺不到,孩子會認為外在的情境(例如:分數、名次、同學、鄰居⋯⋯等)都比他來得更重要
高期望型的父母,習慣將孩子的時間表塞滿,把孩子交給其他的專家,卻沒有時間和孩子累積親子存款
—
只有堅定、沒有溫和
有秩序、無自由
--
【薩提爾求生存姿態】超理智型溝通
超理智最突出的特徵是毫無人性地客觀。當我們用超理智時,我們不允許自己或別人注意感受。我們處理衝突的方法是引用研究或數據來證明我們永遠是對的。這反映出社會規條:成熟就是不受動搖、沒有七情六慾,而這常被誤解為理智。當我們超理智時,我們從人群裡退縮,且受苦於孤單
--
【阿德勒父母教養類型】變動型亂愛
變動型亂愛的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教養的模式太容易隨心情起伏不定,在外人面前往往呈現人人稱羨的親子樣貌,但卻很容易在私底下對孩子暴怒、責打,然後又會因為愧疚而過度補償孩子,造成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界限與常規,也因此失去安全感,活在恐懼當中
—
偶爾溫和、偶爾堅定
偶爾有自由、偶爾有秩序
--
【薩提爾求生存姿態】打岔型溝通
打岔是超理智的反面,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一直改變想法,想同時做無數的活動,無法把注意力專注地放在同一件事上。打岔的我們相信,只要可以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就可以生存下去。打岔的人的存在,使人覺得愉快,不被認為有問題而常得不到幫助
阿德勒過度補償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八卦
有一則汽車廣告,我每次在演講當中都會和家長分享。
廣告中的小敏,被三位騎摩托車的男士約去看雲海、露營、泡溫泉,都沒有經驗的小敏,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的邀約⋯⋯;接著小敏的爸爸驚醒,原來是一場惡夢,於是趕緊約女兒去體驗生活⋯⋯。
雖然我自己沒有女兒,但從其他家庭爸爸們的分享,我能瞭解對於女兒未來的「想像」,真的是很多爸爸們的「惡夢」呀!
在可能教育的親師生團體中,我們經常談到「青春期前的異性親子關係」:
在孩子三歲之前,核心的依附感相當重要,此時對孩子來說並沒有性別的差異,爸爸或媽媽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核心依附對象。
三歲以後到青春期之前(約十歲左右),異性的親子關係就很重要了,母親和兒子、父親和女兒的「異性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性格、交友、生活、甚至未來組成家庭,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而青春期之後,重要性則交換了:由母親帶女兒、父親帶兒子,學習如何從女孩/男孩,邁向女人/男人的歷程。
所謂的「異性親子關係」,除了心理上的充份依附需要滿足之外,對於身體上的接觸也要在很自然、很自在的情境下大量的互動。
不少父母在孩子三歲左右,就會希望孩子「獨立」,但對於獨立的期望設定,是孩子不要來「煩」爸媽、可以自己玩、自己睡覺,對於會「黏」爸媽的孩子,父母甚至會以為孩子是不是有病⋯⋯(沒病啦!只是依附的質與量還不夠而已)
接著到了五歲左右,也有很多父母礙於傳統的價值觀,所以媽媽不再和兒子一起洗澡、爸爸不好意思和女兒相擁入睡。
從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其實孩子都會「發出警訊」,有的孩子會提出要求;有的孩子會用更黏人的方式獲得父母的關照;有的孩子則以對抗、不配合、顯示無能來表達抗議⋯⋯
許多家庭會誤解孩子的「警訊」,反而用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要求,要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然而,這只是把孩子推得更遠、讓親子關係更加疏離,然後到孩子青春期前後,就會像是廣告中的小敏一樣,去尋找另外一個可以依賴的對象,這不只是女生會發生的事情、男生也會如此喔!
我們建議每個家庭,如果有兒子,就請媽媽溫柔地對待他、包容他、接納他;如果有女兒,就請爸爸好好地呵護她、照顧她、陪伴她。
然後安心地、放心地、自在地、帶著親子之愛,跟孩子擁抱、遊戲、一起泡澡、讓孩子碰觸你的身體、真誠地分享爸媽在心理和身體的一切⋯⋯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在生理上並不會像成人一樣,有過度的遐想、更不會有大人擔心的「性衝動」,所以父母不要過度的擔心。反而在此時,讓孩子有機會對於自己的身體、異性的身體,都有著很自然而然的認識,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反而會有正面的幫助。
好好的重視這段生命中最珍貴的時光(最多不過十年而已),某一天,當孩子跟你說:「跟你擁抱、跟你遊戲、跟你泡澡,我會很不好意思」的時候,就是孩子準備要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此時父母就要交棒囉!
(註:我們所談的異性親子關係,是在一種親子的健康互動狀態下,前提是大人自己不能有非份之想喔!)
http://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_article.php?w=2963
・・・・・・・・・・・・・・・・・・
😔 孩子開始叛逆期,出現情緒暴躁、被動甚至頂嘴行為,講不聽真傷腦筋...
💔 不瞭解現代的民主教養方法,還在用上一代的權威管教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其實,教養並不只侷限於兒童,家長也要在這個階段與孩子彼此成長,建立互信與勇氣!
大家好,我是綠豆粉圓爸趙介亭,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實踐阿德勒心理學已經8年了,成立「阿德勒父母學」與「可能非學校」,邀請親子共同學習成長,並讓孩子們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這次和 YOTTA -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 合作,將開設〖和阿德勒談親子關係〗線上課程,以「阿德勒父母學」為藍圖,引導家長循序漸進實踐親子關係的經營:
🚩觀念篇: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看懂孩子的行為目的。
🚩實務篇:用鼓勵、自立與共好,搭配案例實際探討。
🚩挑戰篇:以阿德勒父母學觀念,破解現代父母的教養挑戰。
對於課程還有更多想瞭解的地方或建議嗎?歡迎填寫問卷,讓我更瞭解您的想法!
・・・・・・・・・・・・・・・・・・
✐ 立即填寫問卷| bit.ly/2yKwMg3
▲活動獎項:
①綠豆粉圓爸「和阿德勒談親子關係」線上課,共抽3名
②填問卷拿課程折價券 $200,課程募資後統一email寄送
▲活動時間:即日起~2018/11/02(五)
▲得獎公佈:2018/11/6(二)公佈於 YOTTA -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 粉專
備註:如課程因故無法開設,恕不另行補償其他贈品
阿德勒過度補償 在 寫在亂世的心理學|阿德勒自卑與補償情意結|樹洞 ... - YouTube 的八卦
你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對關係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棄,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心理學家 阿德勒 提出我們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我們有多優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