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虛假的保證常常更能穿透人心
最近「心靈導師」這個詞很紅,上了新聞,不少人討論。別說用「心靈導師」這個詞,光是用「專家」來形容我,我都會莫名惶恐,我在版面上多次提到。
我舉一個我這兩天看到的案例,我稍作改編。家務事之難,難到我自己都頭痛,不管我有什麼頭銜,受過什麼訓練,我也只能在困境中掙扎。
她有一部分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不顧媽媽的反對,走進婚姻。結果,因故離婚,又很沒面子地回到原生家庭,因為她做了單親媽媽,需要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此外,她靠自己也沒辦法養活她跟孩子,所以還是要原生家庭的支援。
結果當然是跟她關係最緊張的媽媽,主要負責照顧她的孩子。那真是糾結啊,她媽媽喜歡恐嚇孩子,常用的句型就是「你如果…,你就完蛋了」。教訓孩子的時候,還會順便把大人的恩怨夾雜進來,「…你不要以後像你爸爸一樣」。
她如果好言規勸,她媽媽就會覺得自尊受損,然後難聽話、酸言酸語就容易出口。像是曾說過,「如果妳那套行得通,妳現在還會離婚嗎?」
她後來選擇壓抑,因為她媽媽也會把氣出在孩子身上。她不得已,只好常請她爸幫忙,可是,這會激怒她媽,她完全明白,可是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爸從小就一直站在她這邊,可是,她媽媽的強勢,完全壓過她爸,她跟她爸走得近,她媽媽就會不高興,這也是她想逃離原生家庭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後,她媽媽也會在孩子面前,數落她爸爸,這又是負面示範。左右為難,她自己也常氣自己的無能為力,讓孩子面對這種環境。
這時候,有個宣稱自己有神奇效果的「心靈導師」,對當事人來說,很容易感覺像是茫茫大海裡的浮木。而且常會帶著神秘的色彩,夾雜著宗教儀式,更是引人好奇。
我最常有的建議,是照顧身體健康,基本上,精神好心情會比較好。已經干擾生活功能,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像是張老師基金會、醫院…。然後,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調整自我對話,懂得靜心。而且我常強調,如果是人格改變,常要用「年」為單位。
對她這種身心俱疲的當事人,我如果請她先照顧身體健康,睡好覺、規律作息,吃健康食物,她大概覺得我在開玩笑。我如果請她寫日記,好作為調整自我對話的依據,或許被認為緩不濟急。我如果請她練習靜心,學習放鬆與呼吸,她可能動機不那麼高…
當一個人身心能量低迷的時候,請她改變自己,通常她都會覺得很難。我當然也知道,以她面臨的狀況來說,她媽媽如果哪一天突然被菩薩摸過頭,開始變得慈悲和善,整個局面就會有最大的翻轉。可是,現實狀況是,通常這樣的人,很不容易改變,不要說到我面前,就說要看懂我的文章,恐怕也有難度。
她就算一點一滴持續改變,什麼時候能牽動她媽媽的改變,能緩解多少孩子受到的負面衝擊,何時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開始有良性循環,我們都不知道。可是,我們知道的是,她身上所承擔的負面情緒如果不處理,那其他都很難談了,畢竟她是最有動機,也最有機會改變的人。
她越痛苦,心就越急,這種心情我們都能理解。如果因此病急亂投醫,「心靈導師」們就有機會吸金、性侵,甚至還會有當事人出面幫導師們辯護。
心理治療也分很多治療學派,彼此也不見得互相認同。我看的書不少,所以很多講法,我也不清楚到底哪裡來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上醫學文獻資料庫查證,不過,至少要在邏輯上說得通,能對應到我們的生活經驗,這就需要清楚的頭腦。
「清楚的頭腦」這個概念真不吸引人,對當事人來說,說不定強調快速有效,更能讓當事人買帳。虛假的保證,常常更能穿透人心。簡單的是非選擇,常比複雜的真相,更能得到擁護,在很多領域常是這樣。
當然,我也不排除是我的能力有欠缺,所以沒辦法更快地幫到人。不過,再怎麼說,「心靈導師」這個詞,對我來說,實在太沉重。我自己都還學不夠,跟大家都是同行的人,有時或許走得快一點,如此而已。
最近在youtube上開開玩笑叫自己「心靈偵探」,但其實連自己都還沒完全看透。我在此聲明,我目前不收會員,看文章與影片都免費。如果以後有人在我的臉書上,向各位借錢,那絕對是帳號被盜。我如果找大家到汽車旅館進行什麼奇怪的治療,那大概是我頭腦壞掉,千萬別報名。
.
--------------------------------------------
「因果關係的假象」與「關係本身的重要性」《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TVQ2sAw8E&feature=youtu.be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http://0rz.tw/PCzPS (79折)
2.金石堂: http://0rz.tw/vCsPh (79折)
【靜心療癒2書:靜下心去愛+跟自己和好 79折】http://0rz.tw/qvsUv
3.誠品: http://0rz.tw/UllK6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0rz.tw/M8sn2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最近在直播正向教養青少年篇,特別推薦大家看這本補充教材。這本是正向教養理論的緣起,當然,中間經過了不少重新詮釋與修正。
這本書會需要比較有耐心看,而且看這本書的時候,最好了解一下當時的時空背景,如果能進一步對阿德勒博士的生平有粗略的瀏覽會更好。如果是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那我是強烈建議要看這本阿德勒博士本人的經典著作。
在阿德勒博士當時,能有如此宏觀的系統觀點,在看待脈絡中的個人,是我相當佩服的事。阿德勒博士很重視整體社會的氣氛,如果當時有臉書直播,我猜阿德勒博士也會有興趣吧!
我會跟出版社針對一些細節討論,是否能讓這本書成為下一次直播前的贈書。畢竟這本書跟正向教養的關係實在很密切,如果各位真的把直播當成一門課在修,我想,還真要花不少時間念書。讓我們一起當學生,一起跟阿德勒博士學習。
**********************
鼓勵是邀請孩子合作的主要方法【推薦序】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inferiority)。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激勵他嘗試透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會緩和自卑感。」
阿德勒博士是一位相當具有社會意識的心理學大師,在他的個體心理學,把一個人視為一個獨立而統一的個體。然後,在社會、學校、家庭等系統與脈絡裡面,看待一個成長中的兒童,如何超越其自卑感,形塑人格與生活型態,並持續一生地追求優越感與實現自我價值。
擁有自卑感本身,不代表心態上不夠健全。我們常常會為自己設定比較高遠的目標,相對於現況,有自卑感也不意外。像是孩子出生之後,會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會羨慕嫉妒父母、大人所擁有的權力,也可能跟手足之間比較競爭,自卑感的出現,反而可以是一種讓自己更好的動力。
所以藉著鼓勵,讓孩子將彌補自卑感的力量,用在對家庭、學校、社會產生貢獻,可以建立其自我價值感。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做到的,是給予孩子合適的任務,透過完成這些任務,讓孩子的自信得以穩固。
孩子能建立自信,此自信來自於共融於群體,孩子便能跟他人建立良善的關係。同時,孩子能逐漸地藉著對自己的信賴,慢慢擺脫對他人評價的依賴,從而獲得勇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寬待他人的不完美。
於是,個人便不至於輕易陷入錯誤目的,不需要使用不當行為,來確立自我價值。
鼓勵是一種在關係中的作為,那麼,良好的關係,便是協助孩子的基礎。當一個孩子的自卑感,源自於關係,由此推展開來,許許多多的煩惱,都可以視為一種人際關係的挫折。那麼,良好的關係品質,在關係中孩子感覺被愛,便是療癒的開始。
「許多教師認為,和問題兒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與問題兒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難。…教師必須有這樣一個概念,即家長並不需要為其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所有毛病負責。畢竟,他們不是富有技巧的專業教育者,通常也只有按照傳統來指導和管理孩子。當他們因為自己孩子的問題而被召喚到學校時,他們常感到像是被指控的罪犯。這種情緒也反映他們心裡的內疚,…教師應該盡力把家長的這種情緒轉變為友好、坦率,使自己成為他們的一個幫助者,使他們理解自己的善意。」
阿德勒博士的態度相當一貫,站在教師的角度,也用鼓勵來邀請家長合作。如果教師能以謙和的態度,贏得家長的支持與協助,放下正確與優越的證明,那能讓家長傾向友好與保持內心平靜。
再進一步來說,家長得到尊重,教師也同時要能同理孩子的處境,孩子常常會在學校接受一次處罰之後,回家再被家長處罰一次。這種雙重處罰,真的對孩子能有積極有益的影響嗎?這能讓孩子有建設性地學習嗎?
「女性是受害者,因為我們的文化更有利於男性發揮主導作用。不過,男性實際也深受其害,因為這種虛幻的優越感,他們便喪失了對最基本的價值的關注。」
阿德勒博士在這本書裡,特別有一個章節,談青春期與性教育。他在意青少年孩子的友誼,期待兩性能平等互重。他對於兩性平權的思想,超越當代。
他期待學校與家庭,能在職業、愛情、婚姻方面,跟青少年有足夠的討論。這種說法其實大部分人大致上不會反對,可是在執行面上,即使是資訊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環境也已經相當民主,大人跟青少年的互動,依然是在課業成績上花了最多的時間。我甚至認識有家庭,除了課業成績與生活中的必要瑣事,基本上親子不太聊天。
所以我看阿德勒博士的書,常有感嘆。將近一百年前的良好思想,而且並非難以執行,至今仍然進展有限。
然後又想到,時至今日,各種心理疾病、人際問題的比例攀升,包括兒童青少年,我們依舊對於心理健康相對忽略。我們現代人,到底要等到付出多大代價的時候,才願意清醒?
不過,阿德勒博士是一個相對樂觀的人,他的行動力非常旺盛,真的活出了自己的理論,積極地參與社會。他透過演講,以及出書,提倡減低兒童壓力,並期望學校改革。
不但在維也納的時候,阿德勒博士便已開設三十幾所兒童輔導診療所。到美國之後,也在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
阿德勒博士過世後,他的學生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把阿德勒的精神運用在兒童教育方面,對於近代歐美及世界各地的兒童教養觀點,影響深遠。目前廣泛流行的正向教養,即延續阿德勒的思想,並加以發揚光大,發展了不少具體可行的教養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博士其著作多為演講稿集結,所以在系統性上,會較為鬆散。此外,器官缺陷的界定與認識,在現代已經有了新的面貌,對兒童青少年期常見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也有更多具實證性的新理論。
然而,對心理學或兒童人格養成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得回到這本阿德勒博士的經典,來追溯許多概念的初始樣貌。如果進一步配合阿德勒博士的生平傳記閱讀,可以更清楚,他想藉著兒童教育達到社會改革的心意。
還有,當時正值世界第一次與第二次大戰之間,猶太人處在正遭遇迫害的社會氛圍,阿德勒博士對權力者的不滿,跟他所提出的團結合作、社會情懷,祈求和平共好的精神,息息相關。從世界、社會,再回到家庭,我們就不難理解,阿德勒博士捍衛兒童人權的倡議,或許心中有個更大的藍圖。
如果孩子在平等、尊重的家庭中長大,不以損害他人權益作為克服自卑感的手段。那麼,等這些孩子們長大,以後的世界會不會和平一些,人與人相處能不能和諧一點?
現代阿德勒取向的心理治療,已經開始整合其他治療學派的概念。期待未來能有更豐富的樣貌,提供個人與社會服務,以實現阿德勒博士的理想。
.
以上文字取自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486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阿德勒學派的基本概念 在 阿德勒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1902 年他參加弗洛伊德周三討論會,是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 ...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基本概念之一,指人具有一種為他人、為社會的先天思想準備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