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心理話
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每天都以「把行程表排滿」為榮,覺得自己這樣就好棒好有用,很積極努力的在生活,太陽公公都會為我微笑的那種。可是可能是年紀越來越大,或者是耳鳴的提醒,我突然發現這樣子匆忙的人生似乎並沒有讓我過得更快樂,只是更焦慮而已。
大概是從聽到《只道尋常》這首歌開始之後,嘗試種花、嘗試放慢步調,嘗試在生活裡面留白,雖然沒有做事情的時候還是會覺得自己很罪惡,但至少,可以感覺到日子過得比較緩慢了一點。
今天要分享這個故事,是河合隼雄(Hayao Kawai)在他的《童話心理學》裡面談到的「三個懶惰蟲」**,故事非常短,就是國王的三個兒子比較誰比較懶惰,最後就可以繼承王位。小兒子最後「獲勝」了,因為他就算要被殺死,也還是懶得移動。這故事聽起來沒頭沒腦,也不知道要講的是什麼,倘若是寓言故事,應該要比誰比較努力才對啊,怎麼是比誰比較懶惰呢?
河合隼雄的想法是,童話故事跟夢境一樣,有些時候反映的並不是我們該做什麼,而是我們心裡的渴望。換句話說,倘若你已經好多日子以來好努力、好拼命的做了好多事,你心裡面其實會有一種聲音是:「我想休息」,而這個聲音,其實是你最好的提醒。你可能會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一直在一條長長的路上面奔跑,然後很渴望可以停下來;你也可能在夢境裡面看見自己躺在長灘島上,享受著夏日的陽光——這些就是夢境的補償作用。
作為一種補償,「三個懶惰蟲」的故事其實要給我們一種提醒是:練習在生活當中留白,有品質的生活才會留下來。換句話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告訴我們難度有多棒,而是要適當的休息,有些時候不要過度的付出、不要做界線以外的事情,你的「好」才會變得珍貴。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周慕姿*
你最近也覺得自己太拼命了嗎?
那麼拼命背後,是不是很害怕空白來臨時,會有一些自我批評的聲音湧現呢?練習在空白的時候,給自己一些溫柔的問候,或許那個批評的聲音還是會在,但因為有另外一個溫柔的你陪伴,這些空白似乎就不會那麼難捱。
#聽今天的故事
https://reurl.cc/KA0gLy
*《過度努力》這裡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5064
**《三個懶惰蟲》故事可以看這裡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43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一郎人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熬夜 #報復性熬夜 #補償作用 每個禮拜三晚上六點發片,禮拜六不定期更新。 ‣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 專頁很多很多東西:...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經典阿德勒,一次整理
非常樂見,心理學開始成為大家能夠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門知識,
從“被討厭的勇氣”連貫暢銷後,書店各大櫃位紛紛擺上“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著作,
也許正是因為他理論概念的平易近人以及貼近人心的實用性吧!
幾本近期閱讀與推薦的阿德勒取向書籍,一併幫大家分類整理。
--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出自“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如果你想看,帶起台灣“阿德勒心理學運動”的書籍,不能錯過“岸見一郎”以哲學家角度出發的心理學對話:“被討厭的勇氣(圓神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
如果你覺得“岸見一郎”的寫作方法實在很酷,想要多看看他更深入對阿德勒的詮釋與人生應用,那麼就參考:“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一定可以實現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木馬文化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2181
如果你想看,阿德勒心理學的經典思想與人生詮釋,請看“小倉廣”所整理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遠流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197
如果你曾經看過“被討厭的勇氣”,想快速了解2014年後席捲台灣書壇的阿德勒到底是何方人物?請看:“勇氣心理學:1小時讀懂阿德勒(天下雜誌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2480
最後,最最重要的,如果你想真正貼近這位與佛洛伊德同為心理學領域重要前鋒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請千萬不要錯過他稀少遺留於後世的親筆大作:“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出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256
--
阿德勒心理學,幫我們拿回創造人生的鑰匙@新書:“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學的理論研讀中,崇尚人類深度心理探索如我們,對於人們童年記憶的了解總有一種渴望,我們知道年幼經驗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但在從事助人工作或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卻又免不了被一股聲音所惑:理解人、理解自己的黑暗與過去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對我而言,這正是阿德勒心理學讓人感到最受滋養的地方:他從不避諱談論人性中最為不堪的部分,他總是正面迎接所有天生的缺陷與成長的挫敗,他把這些「不美好」當成人生的資產,告訴我們「面對脆弱的自己」是為了迎向在生命路上勇敢前行的希望與力量。
是的,這就是我認識的阿德勒。
第一次認識阿德勒這個心理學家,是我進入諮商領域就讀的第一年,我被分派的第一份作業就是阿德勒理論的探討,而我接受這份分派的原因則是:阿德勒的書單比較少,概念似乎「比較精簡」?!
然而,當我沈浸到這位心理學大師的成長背景和理論之後,阿德勒概念中那五個閃亮的大字「自卑與超越」便深深地鑲進了我的內心深處。我認為這並不是在宣揚一種正向的思考方式,而是鼓勵人深入自己的內在,去省思心理上所感知到的自我缺陷如何啟動「人」這個系統去主動創造「自己」生命的故事。阿德勒童年的體弱和手足的過世,都讓這些經典思想早早就在他心裡萌芽。更不容易的是,他從未放棄「社會性因素」與「個人」本身的交互作用:他以「家庭排行」的概念讓我們看到家庭與人的關係,「社會興趣」的概念讓我們理解保持與人的關係如何幫助我們產生無所畏懼的勇氣…
而這些經典深刻的心理學概念,都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本書中被重新呈現與剖析。然而,這樣的一本書卻不生澀難懂,而是用豐富的臨床故事舉例,一步步地帶我們理解「生而為人」可能面臨的困境與為難,然後在阿德勒「勇氣」與「豁達」的加持下,我們終將發現,所有複雜的人生問題:不管是讓父母師長困擾不已的孩子、讓成年人常感煩惱的人際關係、讓夫妻可能失和的性議題……只要有心,我們手上都握有足以改變生活的主動性!
是的,人生,似乎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阿德勒的著作精簡,概念相當具有邏輯與系統。然而,對我這個既為行業內的「諮商心理人」、又生而為世界上滄海一粟之「人」者,這些鑲在心裡閃閃發亮的心理學概念,已足夠讓我用許多年的時間和經驗來體會。正如同我年輕時閱讀阿德勒,將其視為一種「技巧」;從事諮商工作多年後,我開始將阿德勒的心理學,視為一種「生命態度」。
咀嚼,體會,實踐。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中,祝福我們都能重新拿回創造人生的鑰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256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不要獎勵孩子寫作業?
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父母不當的給予過多獎勵,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覺得作業是可以換取獎勵的資本,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一種工具。
摘錄自《#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文章,大概會勾起不少父母的不安。
到底要怎麼陪伴孩子寫作業,是這本書的重點,可以在書裡找答案。只是說,用獎勵引誘孩子寫作業,對某些父母來說,已經長久這麼做了,現在如果要馬上停下來,會有一段陣痛期也是很自然的事。
我想說,不管最後父母能做到什麼程度,請記得,很多時候各種壓力都在,有些父母自己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或者正面臨自己的人生困境,沒辦法用最周全的方式照顧孩子,都請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用便宜行事的方式,或許造成後面不是那麼如預期的結果,但我們都盡力了。
祝願您,記得多肯定自己,那是肯定孩子的根本!
... ... ... ... ... ... ... ... ... ... ... ... ... ... ...
為什麼不要獎勵孩子寫作業?
【文/ 王莉】
面對鮮花和讚美,所有人都會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在針對孩子做作業這件事情上,是用「鮮花」這樣的物質鼓勵好,還是用「讚美」這樣的精神獎勵,更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對於親子教養來說,也許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都採取過很多嘗試,我歸納為如下幾種:
• 量化評價:製作表格,用評價表的方式,量化孩子的作業品質,最終讓孩子在量化的標準上獲得成就感。
• 補償機制:以「孩子能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當作補償的標準。
• 物質誘惑:只要能夠很好地完成作業,就給予孩子最渴望的物質。
• 精神誘導:只要能夠很好地完成作業,就給予精神上的撫慰。
• 願望滿足:只要在一段時期內能很好地完成作業,就滿足孩子的願望。
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體現在父母給予孩子物質或者精神上的獎勵。
在職場裡,管理部門也會採用類似的獎勵機制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但是孩子的勞動付出是為了誰呢?他的效益獲得者是誰呢?誰該為這份效益買單呢?想要回答這一串問題並不難:孩子是作業的主人,他是勞動的付出者。作業是對他一天學習的檢測和提升,他才是最大的收穫者。根據獎勵機制誰付出誰受益,自然是孩子為他的作業收益買單才對,可是我們看到的現狀卻是父母成為買單者!
父母樂於看到孩子為了寫作業而付出努力,他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做為孩子,他們也欣然接受一切的獎勵機制帶來的收益。但是,父母們試想,孩子今天要個小熊,買!明天要支冰棒,買!後天要臺電腦,買!當我們給予了一切他所渴望的東西之後,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什麼?當我們不能滿足他的需求的時候,孩子是否還會對作業抱有熱情呢?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葉杜二氏法則」(Yerkes–Dodson Law),它說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型曲線的關係」。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準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準,對行為反而會產生阻礙作用。套用在學習上,適度的焦慮和壓力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但太強的動機、太多的焦慮和太大的壓力反而不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會降低學習的效率,干擾記憶和思考活動。
一般而言,父母會在以下兩種情形採用獎勵機制:一是孩子寫作業品質太差,父母內心非常焦慮、著急,希望通過鼓勵來激發他寫作業的熱情,從而提升成績;二是孩子作業的品質還可以,但父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希望他可以完成得更好,因此想通過獎勵機制激發孩子的潛力。不管哪一種,背後都有強烈的動機,就會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在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中進行「獎勵」,不僅會「欲速則不達」,還會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
我始終認為學習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懂得學習有其規律的父母,首先要學會不把過強的動機和壓力放到孩子身上。一個習慣的培養固然需要鼓勵,但是如果作業品質完全依靠於獎品的激勵,那麼孩子所獲得的學習動機雖強烈,效果卻未必是最好的。
思睿的爸爸媽媽工作非常繁忙,在成長過程中,陪伴他更多的是外婆和奶奶。外婆和奶奶每天輪流負責接送思睿,回到家後還要看著思睿寫作業。思睿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可以得到奶奶和外婆的隨時關愛,對此也感到非常滿意。
每天放學後,兩位老人家都會幫思睿背書包、拿水壺。從學校到家門口,如果是媽媽接送,二十分鐘就足夠了,可是兩位老人帶著思睿就要走上一小時才可以到家。他會一邊走一邊用小腳丫踢地上的小石子,看到別人家的小狗會蹲下來看看,撿起在地上的樹葉,反覆地擺弄。即使一路上沒發生什麼有趣的新鮮事,他也會蹲在地上告訴外婆或奶奶他累了,需要休息一會兒;或者他餓了,想吃點東西再走。當然,老人也總是給他備好了零食。因為在路上磨蹭得太久,老人會不停地催促他:「快點走,一會兒回家還要寫作業!」、「快點走,你媽媽一會兒又要打電話唸你了。」、「快點走,奶奶累了。」但是思睿總會悠哉悠哉地按照自己的節奏走。
因為在路上他耽誤了太多時間,到家寫作業的時間就少了,媽媽還安排他練琴、背詩,所以奶奶也好外婆也罷,會不停地說:「你快點寫作業吧!」為了讓他更快一點,就會習慣性地加上一句:「你快點,奶奶等等給你炸雞腿吃。」、「你快點寫,外婆等下讓你去玩滑板。」總之老人家總會不自覺地主動給思睿各種獎勵。在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的一剎那,思睿的動作會加快一些,但持續的時間只能用秒來計算,一會兒他就又放慢了節奏。這時,奶奶就會又補充一句:「你快點吧,等等我讓你吃根雪糕。」
外婆也會補上一句:「你快點吧,晚點我讓你看一下卡通。」因為自己的緩慢而換得獎勵,思睿會開心的立刻加快速度,但之後他寫作業的速度卻一天比一天慢,有的時候卡通都播完了,奶奶煮的飯都已經放涼了。短短幾十分鐘的作業,思睿卻要用上幾個小時完成。
獎勵真的能夠激發孩子寫作業的興趣嗎?也許這種短暫的動力是強烈的,但是未必可以帶來好的效果。最後思睿養成的習慣反而是:要想讓他寫得快,必須有附加的條件,一旦失去條件,他的速度就會超級慢。
家庭作業是什麼?我們必須不斷反覆思考這個問題:家庭作業是孩子檢測學習的活動,是對學校課程的查漏補缺,那麼可以說,家庭作業是孩子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孩子必須承擔的任務,身為學生必須承擔的責任。既然寫作業是責任,他就應該自主獨立地完成。而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父母不當的給予過多獎勵,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覺得作業是可以換取獎勵的資本,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一種工具。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101
采實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cmebook01/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一郎人生 Youtube 的評價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熬夜
#報復性熬夜
#補償作用
每個禮拜三晚上六點發片,禮拜六不定期更新。
‣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 專頁很多很多東西:http://www.facebook.com/ichirolife/
‣ 相機 | CANON M6
‣ 鏡頭 | SIGMA 16mm F1.4 DC DN∣C FOR EOS-M
‣ 麥克風 | RODE Wireless GO
‣ 影片剪輯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 合作邀約
ichirolife@gmail.com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心理學教學園地/一般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 的相關結果
潛抑作用│佛洛依德認為潛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防衛機制│ │ repression │。 ... 補償作用│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受挫或因自身的缺陷、弱點而│ │ compensation │不能 ... ... <看更多>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心理分析:補償心理| 林震醫生 -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的相關結果
所謂心理防衛機制,指的是我們潛意識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減少因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帶來的焦慮。「補償」(Compensation) 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 ... <看更多>
補償作用心理學 在 補償作用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補償作用 (compensation)補償作用,是因生理或心理上某些方面有缺陷或不合意願, 自我便特別努力發展其它方面的特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以減輕內心的不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