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的問題】
我知道,和時代力量的諸多委員、黨公職比起來,我對於社會以及這個黨的貢獻是遠遠所不及,但,黨裡一直有些問題,也一直都存在,很久了,既然沒有人要撕破臉攤開來講,那就我來吧。
這些話,是我從2015年加入時代力量參與選戰,歡欣鼓舞進入國會到現在,一路以來目睹的黨內矛盾,寫出來,一來是我對黨還有最後的感情,二來是希望黨內所有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要處理,現在吃力不討好,或許還會掉票,但我認為如果這個黨還自詡理念型政黨的話,這是必須承擔的重量、必須跨越的關卡。
本文總共9632個字,總共分五個段落,覺得太長我下面會附上連結,可以直接選子題閱讀。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https://reurl.cc/7go91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https://reurl.cc/AQ818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https://reurl.cc/bLR6l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https://reurl.cc/Mad7W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https://reurl.cc/kR05K
-------------
以下全文
前言:
許多朋友曾在私下聊天時,半調侃半認真的問,「時代力量」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一般政黨都會以所要表彰的價值融入黨名,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社會民主黨、綠黨、建國黨,都可以很清晰地在自我取名中看見該黨的意識形態,那麼時代力量呢?時代力量四個字本身沒有與任何價值連結,你們的自我定錨究竟是?
殊不知,「時代力量」恰恰精準反映了這個黨的內涵,名實相副。
時代力量,就是在這個「時代(當下)」,有「力量(聲量)」的人,合起來組了一個黨,就叫做時代力量,這正是時代力量的生辰八字,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
【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
近來時代力量的路線問題再次受到外界激烈的質疑與批判,過去同樣的情形已發生數次,一次比一次激烈,日前我就已對黨公開呼籲過,時代力量過去四年動輒面臨是不是「小綠」、「與柯文哲合作」等質疑,就是因為時代力量沒有路線,即便有,本身也從未被明確定義與說明過,不要說外界,包含時代力量內部都常有人對路線提出疑問,但從未被解決,根本原因在於時代力量的權力結構與組織問題。
過去時代力量屢次流出內部分歧的消息,媒體常以「分裂」、「派系鬥爭」下標解讀,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時力內部從未有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鬥爭,頂多「不和」,這代表黨本身沒有堅硬的外部框架,主要成員間缺乏明確的共同利益約束,致使各方都不願花費撕破臉翻桌的成本在內部收攏意見。黨內部無法透過衝突解決問題,導致當核心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往往流於議而不決,甚至不議讓問題擱置,或索性各幹各的,多頭馬車。
外人或許覺得殊難想像,但這確實是時代力量一直以來的問題,或至少在勞基法二修,時代力量至凱道前抗議後,路線問題就成為黨內房間中的大象,無人觸碰,或是被認定無法解決,不知從何解決起,只能讓問題靜靜地躺在空氣中擱置,等待時間自然淘洗出結果。
這並不是黨中央同仁或黨主席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時代力量要面對的結構困境,時代力量黨中央從未有過凌駕幾位立法委員,特別是三位區域立委的權力,因此無法以中央決策強力主導黨的方向,就算真的想這樣做,恐怕也要面臨如何執行的問題。
檯面上主流政黨的權力結構,國民黨是早年接受俄羅斯共產國際扶植的政黨,黨組織完全繼承共產黨,也就是所謂權力集中的「列寧式政黨」,民進黨在成立時高度參考國民黨的組織架構,而時代力量的黨組織架構再同樣高度參考民進黨黨組織架構,三者殊途同歸。列寧式政黨或許聽來陌生,其實台灣人非常熟悉,因為幾乎每個人所認知的政黨樣貌,就是列寧式政黨,它的特色是類似政府或軍隊的科層化組織,由上而下,中央到地方一條鞭領導 ( Chain of command ),我們以為政黨就是長這樣,其實列寧式政黨是一種特殊模式,在世界上並非常態。
時代力量雖然引進若干網路參與的機制,但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封閉式政黨,在黨內部產生決策後由上而下,一層一層傳達,這在包括提名程序等各項黨務運作方面都可以很清楚看出來。對缺乏經驗的後進者而言,模仿既有制度是最快速也最低成本的方法,國民黨的全代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進黨的全代會、中執會、中常會;時代力量的黨代表大會、決策委員會,基本上是同一套運作邏輯,當指揮中心無法有效決策時,黨就會陷入癱瘓。
要能夠揮動軍旗、號令部隊,背後當然要有權力支撐,國民黨過去有槍桿子和黨產,無須多說。民進黨則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給予即是支配」,這分兩個層面,一是民進黨自黨外至今的多年發展中累積了穩固的群眾基礎,在地方公職選舉中,被黨提名即有相當高機率能夠當選,「民主進步黨」這個招牌就是黨紀約束力的來源;另一部分是能夠匯集社會公信與資源的頭人,透過自己的分配管道建立系統,頭人在系統內部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後來也發展出民進黨獨特的派系文化。
回到時代力量,時力黨中央的權力基礎呢?時力財務本身相當吃緊,候選人基本上都要自己想辦法募款打仗,而在社會支持方面,時代力量的政黨認同度大約都在10%上下,對於當選門檻和這個數字差不多的縣市議員來說,黨的招牌的確有相當的價值,因此必須尊重黨的決策,但對於當選門檻是過半的單一選區立法委員來說,狀況就不盡然相同,更何況是對2016年時力首戰告捷的三巨頭來說,更是如此。
當年號稱理念型的政黨,除了時代力量之外,還有其他小黨,例如社民黨與綠黨合作的綠社盟。時力與綠社盟在意識形態、政策方向上均差別不大,為何最後時代力量贏下三席區域立委,外加政黨票74萬票,斬獲兩席不分區立委,突破政黨補助款門檻,而綠社盟鎩羽而歸?除了社會的期待,當然也和洪林黃三人當年的社會光環與背景資源脫不了關係。
權力只向它的來源負責,對時代力量這樣原本沒有基礎的政黨來說,是因為有了黨,才有這三名立委;還是有了這三個人,才有後來的時代力量?這是一個很難釐清的問題,但也因此注定了黨組織無法凌駕開國功臣的命運。試想,如果今天黨強制要求區域立委某事而得不到配合,那麼黨有什麼後續手段嗎?黨能夠承擔得起損失這三位立法委員其中一位嗎?有任何一位黨主席擔得起這個政治責任嗎?
這舉例雖然極端,但只要一想就能明白黨的癥結何在,決策參與機制可以擴大,但至今仍未突破這個權力結構的硬傷。與其說黨中央向外下達命令,不如說從進入國會開始,諸侯共治才是它的真實樣貌,顯智主席雖貴為黨主席,但在幾位委員之間權力不會超過民間的調解委員會。
時力雖有剛性政黨的制度設計,但從未備齊運作這套機制所需的權力集中,也不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內部鬥爭,來凝聚黨的路線以及釐清政治責任歸屬。沒有共同利益、也沒有更高的權力作為桶箍,一旦這三人無法互相退讓合作,也不試圖以強制手段逼迫對方妥協,那就注定黨陷入失能的分歧狀態,大家各走各的路,美其名為柔性政黨,其實黨不像黨,這幾年時力各種狀似精神分裂的內部邏輯矛盾,其根本源於此。
------------------
【立法委員黃國昌與時代力量】
本文目的不在聚焦個人,而是釐清時力作為一個新生政黨,過去四年運作有哪些弊病,然而黃國昌這個名字之於時代力量,連結實在太強,談時代力量如果完全繞過國昌,也就失缺了一部分,因此這個段落必須談黃國昌和時代力量的關係。
*
國昌最近因私菸案,引爆台灣社會對時力定位的強烈質疑,我不認為這是他的刻意操作,今天換作藍營執政他依然會是戰神,廉能和行政墮落間的二元抗戰,本就是他一直來的主軸,但私菸案不是本文重點,這裡就不多談,國昌的路線後面會再提到。
國昌作為政治明星,一言一行最終仍會回到社會如何看待,但對時力來說,目前受到的強烈批判並不是國昌的問題,而是這個黨的問題。
國昌在非常早的時候,幾乎是甫進入國會不久就跟民進黨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關係很早就已經決裂,他也持續在言談中釋放對與「綠」合作的高度排斥,以一個政治工作者的角度,在執行層面我非常尊敬黃國昌,他是工作狂,對公共事務懷抱高昂鬥志,他的專業知識與揭弊能力不要說在時代力量,在整個立法院都是數一數二。
從黨的角度來說,國昌這幾年的工作成果更是時代力量聲量得以維持不墜的關鍵,他雖然一直自己走自己的路,但既然黨未曾明確定義黨的方向,那麼自然也沒有衝突問題,在工作上,他將他的工作發揮到淋漓盡致,何錯之有?
對黨內來說國昌最大的問題大概是他鮮少談及他對政治的遠程想像,使人無從捕捉他的藍圖,也無從跟隨或討論利弊,這或許是他的謹慎性格使然,然而綜觀他這幾年的路徑,國昌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實證主義者,他不常直接談論純政治的觀點,特別是卸下黨主席的職務毋需代表黨後更是如此,他只在持續的行動中實踐自己的路線,但我們仍可從他累積的行為中,包括他偶而使用的隻字片語,例如「藍綠不過半」等,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這個路線我在第五段會另外專門討論。
國昌的實證主義性格,也反映在他與黨內的溝通上,國昌不太和黨內同仁爭辯政治路線與對錯層次的問題,除了第一段提及的時代黨內衝突沒有檯面化之外,背後隱含的態度是「說那麼多沒有用,打出個成績再說」。時代力量的民選公職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無不戰戰競競、戮力奉公,但對「新政治」「素人參政」「各行各業來從政」來說,本就鮮有人能與中研院研究員出身、早在社會運動征戰多年的國昌的戰力旗鼓相當。
所以,時代力量的問題不在於國昌路線凌駕黨,而是黨在這幾年間並沒有在國昌路線之外另立出黨自己的路線,也沒有透過路線之爭來處理黨內蘊含的兩種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政治想像,致使國昌個人完全代表也詮釋了這個黨。
年輕的面孔、良好的形象可以得到選民一時的喜愛,但一個黨若要長期發展,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明確的路線來爭取選民長期的信任。試問,如果今天國昌離開了時代力量,那麼這個黨的招牌是什麼?還剩什麼?時力還能夠吸引、抓住諸多對新政治高度期待的中間選民嗎?
請各位同仁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時代力量的小綠魔咒】
時代力量的內部分歧,最大程度體現在對民進黨的態度上,我在第一段中已經說明過這是因為時力內部從未統合的緣故,政治上同陣營不同勢力各執己見時,就都去打,看結果誰的群眾多,這是簡單又實際的方法。但僅限於大家都處在同一個政治框架內時,如果連基本的大方向都各搞各的,那麼黨就會呈現高度精神分裂的詭異狀態,當前的2020大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時代力量在選舉中與民進黨的競合關係,不論是以時間軸橫切或縱切,都呈現高度的不一致,以橫切來說,目前時代力量在區域立委的提名,有選區明顯需要和民進黨合作,卻又有選區直接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和民進黨究竟是要合作還是不合作?
以縱向時間來看,更是無比矛盾,各位還記得2015年時代力量中和立委候選人胡博硯老師為何退黨退選嗎?不就是因為在專訪中說了「如果民進黨不協調,不排除不支持蔡英文」,引起輿論譁然後迅速被黨部切割,翌日自己退黨退選為時代力量切割止血?
當時是2015年5月底,如今已是2019年8月,時代力量至今仍對是否支持蔡英文總統連任曖昧不明,在當年蔡英文對國民黨有壓倒性優勢時,時力早早就內部定調支持蔡英文,2019面對韓國瑜與蔡英文,時力這樣高舉理念的政黨,竟遲遲無法在兩人間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無非是怕被扣上小綠的帽子,但不論如何對外說明,恐怕都很難不給人2016害怕得罪泛綠選民,2020害怕被執政包袱拖累的觀感。
再以新北市第一選區為例,同樣的選區、同樣的呂孫綾、同樣的時代力量,兩次卻有截然不同的策略,上次面對國民黨的資深立委吳育昇,代表時代力量出戰的馮光遠最後和呂孫綾整合,退出選舉。當時黨內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去勸馮老師,甚至因此被他怨懟,埋下日後退黨種子?難道不是因為怕選到底馮呂分票讓國民黨撿了便宜嗎?現在卻又主動再次走回這條路,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小綠」這兩個字的陰影是如此壟罩在眾多時力黨人心頭,但究竟什麼是小綠?怎樣才算是小綠?這樣的定義卻從沒有被談清楚過,似乎小綠是一個外界與媒體貼上的標籤,只要一但貼上就要使勁把它甩掉,這個黨是不是小綠竟處於被動狀態,小綠成了故事中的惡龍,人人都知道山谷的背後有條惡龍,卻從沒有人真正看過。
這樣的焦慮,來自於時代力量本身和民進黨的關係一直渾沌不明。時代力量成立之初的政黨定位非常單純,就是時代力量吸引中間、理念派選民,整合傳統綠營群眾的支持,來扳倒國民黨連霸選區。在國會裡民進黨加上時代力量區域與不分區的少數關鍵席次突破半數,促成立法院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這是2016的主軸。
但這樣的想像迅速在時力成功進入國會後破滅了,因為民進黨單獨取得了過半席次,時力戰略想定中的關鍵少數高地不存在,自此後黨內再無成功凝聚共識去定義時代力量的政黨定位,將詮釋權拱手交出,也就注定了在第九屆國會剩下的時間不斷面臨大綠小綠的困擾。
時代力量在這四年與民進黨關係惡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台灣的選制本身就對小黨極為不利,在時代力量成長為第二大黨之前,永遠在單一選區:總統、縣市首長、立委都必須面對是否支持民進黨和合作與否的問題,也就產生小綠陰影;而堅硬的執政邊界也使時力無法參與治理過程,無從分享執政紅利,白話講就是雖然時力本身也喊要和民進黨一起打倒國民黨,但民進黨做得好那選民自然集中支持民進黨,時力反而必須在民進黨的缺陷中證成自己的價值,制度本身的框架註定了時力與民進黨的衝突。
在國會內,當黨的戰略定位消失,就變成必須單純在戰術層次取勝來鞏固黨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沒有定位上的不同,只有誰比較優秀,「更左更獨」是為代表。因此除了國昌個人強力的揭弊表現之外,時力黨團自然走向激進化的道路,在各個重大議題上必須踩得比民進黨更前緣,使民進黨人抨擊時力不務實、加蔥等指控。兩黨難以合作,因為給民進黨比讚就是在掏空自己地基,這都是黨沒有處理路線問題的後遺症。
坦白說,在我的觀點,所謂大綠小綠事實上是史觀的問題,一個黨要建立長期穩固基礎,必須要在歷史中刻劃國家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中鑲嵌自己的價值,這樣黨才有核心,才有穩定的方向;對外而言,黨的核心論述必須要能夠回答選民三個問題:
1. 我們從哪裡來
2. 我們該往哪去
3.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這樣的論述給予了人在共同體中、以及台灣在世界地景中的定錨,才有渲染力跟說服力。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史觀和民進黨的台灣史觀便是兩黨的群眾來源,即便是黨內最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也無法違背這個框架。對時力來說,如果順著國民黨228屠殺台灣人、白色恐怖、黨外運動、民主制度成熟這條歷史軸線走,那最終必然導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終點;也就必然面對應該跟民進黨合作共抗國民黨的道德結論。
這是大綠小綠之爭真正的源頭,也是我認為時代力量目前應該和民進黨採取的戰略位置,但倘若時力真正想走出一條長久、穩固、與台灣土地相連的第三條路,那麼應該回頭在既有史料中重新爬梳,尋找並建立一條全新的歷史切入面,在這個軌跡之上闡釋台灣的發展。
我認為長遠來看,這是時力真正應該去發掘的路線,最近也跟一些黨內朋友討論了想來著手進行這個論述工作,可惜不論時間與我的能力皆太不足,未能在時力遭逢當前危機前將這個工作產出一點初步成果,力有未逮,非常、非常遺憾。
-----------------------
【時代力量與柯文哲】
時代力量作為一個高舉價值和理念的政黨,且批判性如此之強,還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台獨政黨,理論上理當對柯文哲市長的種種親中言行作出反應,但很奇怪,時代力量遇到柯文哲似乎就變了一個人,要馬避而不談,要馬雙重標準輕聲細語,這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舉例:今年三月韓國瑜市長訪香港中聯辦,時力在官方粉專以「主權零分」嚴詞批判,到了七月柯文哲訪問上海與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會面,時力粉專的措辭就變成了「我們支持柯市長所謂的對等公開透明,更希望一旦對等公開透明不被中國接受時,柯市長能夠堅守立場,拿出態度。」一來一往之間,為何轉變如此之大?
事實上也不用答案,路人皆知當然是因為柯市長的支持者,所謂柯粉,與時代力量支持者高度重疊的關係,一旦抨擊柯文哲,便會引來柯粉憤怒的回擊,流失選票。
一個政黨,面對有風險的政治後果不可能完全迴避,就算如此久了也會被人看破手腳,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要決策時就有個問題跑出來:誰來負政治責任?
我在第一段說過,時力內部本質上更接近諸侯共治的狀態,因此在2018的選舉採取分區負責的做法,也就是台北主委操盤台北選舉,新北主委操盤新北選舉,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可說是時力裡的西伐利亞原則。
在去年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在台北市提名了包括我在內五位市議員候選人。當時在內部大家對於支持柯文哲與否各有判斷,林昶佐做為台北市主委因不欲強勢主導方向影響大家各自最後選舉結果,於是發表了兩篇文章談論柯文哲,希望從中拉開空間,後果並不成功,而候選人也於選舉末段各自表態,台北在柯文哲這一題於是沒有統一的立場。選舉過後,對黨來說,柯文哲問題就變成誰要來扛政治責任的問題。
許多人批評為何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國昌鮮少談及台北市政或柯文哲?一來是基於對上述原則的尊重,二來,站在國昌的角度,為何他要來為黨扛這個擔子?比起時粉跟柯粉,昌粉與柯粉更是高度重疊,這在各個政治網路社群都能明顯觀察出來這個趨勢。以去年來說,如果說時代力量支持者中有七成支持柯文哲,那麼至少八成支持黃國昌,而在支持者外,兩人的政治路線除了主權方面以外,也有許多重疊之處,例如柯的「藍綠一樣爛」與國昌的「藍綠不過半」。既然台北沒有處理這一題,那麼他何須耗損自己的政治能量來接這個燙手山芋?這是人之常情。
既然時代力量檯面上的政治明星都沒有為黨承擔這個站在理念上理當批判柯文哲的責任,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時代力量這個招牌的集體責任,所有人共同承擔。既然共同承擔,那麼似乎又好像沒有人需要承擔,且黨內凝聚共識成本如此之高,這個問題就被持續拖延到現在。
許多時代力量的成員對民進黨抱持高度敵意,認為時力與民進黨有選票競爭壓力,泛民進黨支持者又常在網路上嘲諷、攻擊時代力量,因此民進黨是時力的最主要競爭者,這一部分來自於上屆政黨票被民進黨招喚流失的陰影,一部分也是前線戰士在戰壕中的視野。
但我認為,柯文哲才是在政治上,時代力量當前的最大競爭者。
道理很簡單,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才會互相搶業績,而舒跑與可口可樂則否。這是經濟學替代品的概念,時力與柯就是互為替代品,所以柯文哲一直以來也對時力相當客氣,甚至將時力黨主席與時力切割,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現階段雙方駁火對彼此的政治發展都不是最理性的選擇。
以台灣社會來看,藍綠各自有其政治軌跡與社會基礎,國民黨以黨國意識形態、侍從分配體系和軍公教打造自己的群眾板塊,民進黨則以台灣主體意識、台灣本土社群、和農、勞工階級為基礎出發,但隨著時間發展和大環境變化,雙方都面臨越來越多群眾傳統網路接不住,例如被經濟成長遺落的小生意、大公司裡的社畜,一但你照顧不到這些人,也無法為他們發聲,人民自然會尋找新的政治代言人,這是第三勢力的群眾來源,這個群體我認為還在持續擴大中。
廣義上來看、時代力量、柯文哲、黃國昌、館長等人都是這個社群中的聲量品牌,彼此間擁有重疊但不完全相同的支持者。第三勢力群眾還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邊界,最大的共通點大概就是素樸的正義感與對傳統體制的不信任、被背棄感。
如同去年我在選舉中對柯的批判,我認為柯文哲市長利用他廉能、親民的形象,吸引了許多對新政治有期待的第三勢力支持者,卻因為自己的政治利益,屢屢用民粹的手段發起鬥爭,破壞民眾對社會體制的信任,甚至弱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邊界,倘若有朝一日柯徹底掌握了第三勢力群眾,勢必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不只是時代力量自身的存續,這個黨能否成為第三勢力裡的中流砥柱,建構出理性、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第三勢力道路,這是我對時代力量現下最深的期待,也是我之所以還留在這個黨的原因,可惜目前為止看來,選舉太近、理想太遠。
-----------------------
【時代力量總路線檢討】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是時代力量在2016標榜的口號,也是這個黨最原始的目標:打倒國民黨。然而,在洪慈庸、林昶佐、黃國昌三人分別拉下楊瓊瓔、林郁方、李慶華後,四年過去,這個目標是失敗的,因為顯然國民黨並沒有被打倒,反而絕地大反攻。而究竟在進入國會後,具體要怎麼實踐打倒國民黨這個目標,政治上的進程如何規劃,黨也沒有藍圖來執行。
這是所有時代力量成員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到底『打倒國民黨』還是不是我們政治上第一優先的目標?」
是的話,怎麼做?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目前,黨內明顯蘊含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根本的差別就是時代力量與藍綠兩黨間的距離。一種,是認為時力應該與民進黨合作,共同對抗國民黨復辟;第二種,則是在藍綠兩黨間保持等距,就個案與政策監督批判。
這是時代力量真正的路線問題,長久以來被埋在檯面下、隱而不鬥的衝突。
不論是柯文哲的「藍綠一樣爛」,或是國昌在立法院拉出的「清廉 vs 弊端」都是一種在藍綠兩黨之間中立的形式。「藍綠一樣爛」,任何對台灣民主歷史以及政治現實稍有理解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句去脈絡帶風向,與事實違背的話。即便站在最嚴格檢視的立場,馬英九執政與蔡英文執政,何者實現比較多時代力量支持的價值與政策方向,難道我們分不出來?
而以監督對抗權貴結構,創造一個新的政治分野,這樣的路線,或許有機會能夠突破既有的藍綠板塊,讓時力繼續穩定成長,但這個路線本身是由不斷不斷的戰鬥串連起來的,無法預測事件,政治上也沒有明確的遠程方向。我認為,政黨的功能,終究還是要給支持者指引一個方向,告訴大家,我們究竟希望把這個國家開往什麼方向?更何況,以時代力量如此重視台灣獨立這四個字的政黨,主權議題、中國威脅,我們怎麼能夠不視為優先問題?
如果將視角拉出立法院、拉出台灣政府部門之外,拉出台北市、拉出台灣,我們會看到,中國正在殘忍的壓迫周邊民族的生存空間,上個禮拜,香港23個公部門發表聯合聲明,嚴詞批判港府,港人已經幾乎要走到了武裝抗暴的前線。我們能獨善其身嗎?台灣能置身事外嗎?
反紅媒,多少人在雨中走上街頭,不就是因為真切感受到這是正在發生的威脅?國民黨與共產黨勢力結合,加上韓國瑜捲起的民粹風暴,眼看就要對台灣民主構成最強烈的威脅,時代力量這時候難道還要猶豫嗎?還能不採取行動嗎?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Elie Wiesel 曾說:「我們必須選邊,中立只會幫助壓迫者,而從非受害人。」
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中立,就是選擇站在威權,在藍綠間中立,我認為同樣亦相去不遠。
赤裸地講,我至今仍打從心底相信「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以我所學習的台灣的歷史發展,以我這幾年在政治圈工作的所見所聞,我依然認為國民黨是阻礙台灣進步,邁向下一階段的最大障礙。
過去國民黨阻擋台灣民主化,民主化後阻擋轉型正義,阻擋各項社會改革,現在要阻擋台灣在美國幫助下真正脫離中國勢力影響,阻擋台灣建構成一個更成熟更穩固的自決共同體,國民黨永遠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危害台灣的那一端,這就是這個1949年來到台灣的殖民政權和台灣本土社會間永恆的衝突。
這樣的政黨,如果時代力量如果不能夠讓時力的支持者們明白:台灣必須先面對這些歷史的沉痾,花費更多時間解決檯面下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後,才有可能向真正公平、效率的社會更邁向一步,那麼這個黨,我認為有愧於諸多對時代力量推動台灣寄予厚望的人,也辜負了當年時代力量創黨的精神。
如果時代力量怯於小綠的心魔,怯於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差異說出來,怯於指出台灣應該要走的方向,那麼即便時代力量本身成長了,但國民黨執政完換民進黨,民進黨執政完再換國民黨讓它復活,這樣台灣社會會變得更好嗎?容我提醒大家,台灣打從有總統和國會直選以來,歷史上只有一次真正政黨輪替就是2016年,這是一個多麼艱難不容易才走到的下一階段,難道我們要讓它倒退,所有努力都變成白費嗎?
這不是什麼用大局綁架、或是某些人口中嘲諷的芒果乾吃太多,真實處境就是如此,大家知道台灣在世界上其實是相對富裕、安全、穩定的地方,那麼也應該要了解,這樣的狀態有多麼不容易,它需要這個社會付出力氣、付出汗水維護,即便過程發生一些問題,也不該因此中斷。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環境裡,就是因為有國家的壁壘幫我們擋下中國的入侵,如果讓國民黨重新上台自毀長城,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勢力因此滲透進台灣。用積木堆起城堡要很久,推倒它只要一瞬間,時代力量在這個關頭還有模糊的空間嗎?
這不是時代力量哪個人,或是黨主席要獨自處理的問題,而是時代力量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
我在此向所有時代力量的夥伴沉重的提問:
時代力量到底有沒有勇氣說出:「對,我認為現階段民進黨繼續執政,時代力量作在野黨監督,這才是對台灣有幫助的。」?
時代力量能不能夠和民進黨合作,讓台灣歷史開向我們期待的方向?
自2015年入黨至今,儘管一路上諸多質疑,基於政黨倫理,此前從未公開批判,今天到了這一步,實非我所願。如果時代力量還是無法面對自身的矛盾,還在困於選票計算,迴避應該承擔起的社會責任,那麼我對這個黨的期待、在這個黨的路,或許也走到了盡頭。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在 YY Lam Facebook 八卦
各位中六同學:
以下是文字版本的重點精華,詳細重點請看上載至遵理學校網頁之片段。
卷一:閱讀理解
1. 注意時間分配:閱讀卷分秒必爭,切忌糾結於個別題目,適時取捨。
2. 注意題目指示:尤其留意多項選擇題可否選取多個答案,勿犯低級錯誤。一般而言,除非有特別指示,三式判斷和選項題不要填寫多於一個答案。
3. 重溫閱讀理解題型的作答方向與策略:筆記已拆解不同題型,包括比喻題、矛盾題、重複題、刪文題等。距離考試所剩時間不多,同學不必苦苦糾纏完成每個練習。重看筆記,掌握拆題思維、作答方向與長短答答題步驟就夠,考試時要特別留意題目有沒有隱含預設立場。
4. 字詞訓釋:切忌大包圍,一條橫線最好只填一個答案。同時,要注意配詞是否有矛盾的地方,例如「之」解「前往」,曾有同學譯作「到往」,「到」與「往」之間有矛盾。
5. 文言譯句:作答前先考慮該句用了什麼句式。以2011「其不孝孰大焉?」一句為例,此為問句是毋庸置疑的,但問句也分設問、反問等不同種類,孔子剖白為何自己不願意接見曾參,是由於他「委身以待暴怒」、「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認為他的不孝是最大的。因此,這一句應當以「反問語句」作答,以表示孔子肯定的意思。同學作答時宜多加注意。
6. 掌握題目提問範圍:答案須與題目字眼對應,例如題目用「異同」兩字,就必須涉獵相異及相同兩方面;同樣道理,問「相異」或「相同」,則毋須談及另一邊。又,問及「寓意」,即指作者帶出的道理、深意,同學所作答的內容應緊扣文章的深意,不應只表面複述一遍故事情節,未能對應題目。
7. 長問答:答題時要明確表達立場,清晰寫上主題句。答案用字宜具體,解說亦不能空泛。例如題目問及寫作手法,不少同學雖選中了正確答案,但在說明部分卻未能具體解釋,例如只寫「作者正面描寫了郭義官的人物形象。」另外,只提出立場,沒有任何闡述並不會得到任何分數,即使時間不足,亦應儘量簡略說明。
8. 短答題:忌用大包圍方式作答,欠缺歸納,特別是表格題,題目往往只要求同學填寫簡單的字詞或單句作答。同學為求保險可能會答多於一個答案,須避免答案之間出現矛盾。
9. 分段題:最多用10-15分鐘作答,忌過度抄錄原文,宜加以轉化組織。
卷二:寫作能力
1. 扣題是王道:宜在題目重點字眼旁填上數字,再在文中逐點回應,緊扣題目各項字眼,即使文筆平平,分數上亦不會有太大危機。
2. 立意:記敘抒情文不必強求立意非凡。嘗試以小見大,取材生活,加強對細節的鋪陳敘述,以情節的安排和人物的描寫「呈現」個人的體會和啟發更佳。
3. 取材:忌誇張(TVB式故事)、忌寫愛情,因為鮮有中六同學的文筆能妥善拿捏上述題材。關於「死亡」,這的確是容易抒發情感的題材,但若文筆無法駕馭,往往會過於造作,同學可衡量自身能力。
4. 鋪排:轉折不宜突兀,起承轉合鋪排須合理,亦當注意首尾呼應的使用。不少同學喜歡以首尾呼應串連文章,但必須注意首尾兩段與文章中間的主線內容有否割裂,顯得格格不入,須注意首尾兩段與正文的關係。
5. 論說文論點:各段宜有清晰主題句,掌握筆記所授的思維技巧,注意論點之間的鋪敘,段落之間的過渡是否流暢自然、有層次,方向可以是先後(步驟)、輕重(影響)、大小(個人至社會)等,具體視乎題目而定。
6. 論據:宜準備不同例子,詳參《古今例子集成》及《中外例子集成》。引用語例宜特別小心,忌生硬或牽強附會,亦不宜杜撰語例,以免用例不成反而削弱文章的論說力度。
7. 論證:闡述例子時注意側重點,與論點有關的部分才多加解釋,須解釋例子與論點之間的關係。
8. 表達:務必注意字體,不求美觀,但筆劃必須清晰可辨,尤其注意簡體字的書寫是否正確。關於四字詞及成語運用,避免為用而用,甚或自創新詞,堆砌成文。同學無須刻意運用生僻艱澀的詞句,文氣欠連貫只會使文章顯得生硬造作,用詞不當更會窒礙表達。
卷三:聆聽能力
1. 審題意識:必須看清楚題目,掌握題目所有關鍵字眼,勿因大意失分。以我們的自擬聆聽卷334學制為例,其中一題為「以下哪些並非xxxxx的原因」,收到多於10位同學詢問某選項如何得出,一看之下,原來同學看不到題目「並非」二字,以致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2. 「綜合聆聽內容」:近兩年雖沒有出現「綜合聆聽內容」的題目,但不代表這種題型將絕跡考場,同學如有時間,不妨稍為重溫我們的自擬練習卷(Alevel也較多此類題型)。
3. 三式判斷:仍有很多同學混淆心理感受與非心理感受的用詞(如「指出」、「認同」、「認為」之分別),考試前夕可重溫相關筆記的思維與技巧拆解。又,宜小心留意題目「根據內容,判斷以下陳述;每題只可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的指示,有時候題目會在首句收窄錄音範圍,這樣能夠有助同學針對性地擷取相關資訊。
4. 語氣題:基本上這類題型不難,同學只需掌握相關字詞解釋,考前可略略重溫筆記,不肯定的字詞宜自行查字典,效率高之餘印象亦會更深刻。
5. 溫馨提示:考試時打醒十二分精神,將重點抄錄,注意題目不一定順序。
卷五:綜合能力
1. 準備時間:宜仔細閱讀的data file內第一及/或第二項資料。參歷屆試題,重要的資訊(如寫作任務)通常會在第一或二項資料披露,其他內容則可速看,例如剪報、數據,掌握當中要點則可,其餘可待錄音後仔細研讀。
2. 妥善分配時間: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不能顧此失彼,太多同學花極多時間雕琢整合拓展的內容,這不可取,留意我課堂和錄影所述的理想時間分配。
3. 語境意識:自行溫習筆記所載之格式,有時間看一看筆記歷屆範文示例,掌握何謂「謙遜有禮」、「不卑不亢」……
4. 整合拓展:須同時摘錄男和女之言辭內容,彼此的論點有可能互相補足。整合亦須有所歸納,不宜只把資料羅列,詳細之拓展方法可參筆記內容。
5. 見解論證:不必使用抽象字眼,也不必使用修辭。例子:「跟隨個人興趣,相信必會在路上不斷付出,得到自己心中的勝利」;「同學如無興趣,遇到困難時,又怎會有動力去解決呢?就如你明明喜歡吃糖,卻偏再你吃巧克力,你也會覺得不開心或難以接受吧!」同樣不可取。
6. 見解類型:常見的見解論證有評論或建議,審題要小心,注意題目要求,例如題目要求論述甄選準則,若同學寫作時變成了論述甄選方法,等同離題。寫作時要高度集中,以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如見解論證屬建議類,則要全面回應資料陳述的問題(多為整合拓展內容),不宜偏頗。過去有同學詳寫三項建議,但只能解決一項問題,結果因時間不足,未能針對其他問題提出建議,這樣失分太多,不可取。
7. 加紙:不宜等到最後關頭才舉手,畢竟綜合加紙的情況比較常見,如你尚有200-300字便寫滿答題簿,便要預先舉手,等待監考員把補充答題紙送上,謹記綜合考試最後15分鐘絕對是分秒必爭。
各位中六同學,態度是關鍵,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給你們最後的話:誰在考場先放下壓力,誰就是勝利者。好好加油!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前陣子我們才報導過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訪談時發表了他對台灣地位的看法,他說「台灣非中國一部分,過去35年美國兩黨政府所遵循的政策也承認這件事。美國對台承諾跨越黨派,兩黨都了解台灣是民主典範。」這是第一次美國國務卿公開表態「台灣不屬於中國」。
.
而最近,國務院的政策規劃處主任伯科維茨(Peter Berkowitz),也在當地時間週三(25日)在參與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s for Defense of Democracy,FDD)座談時表示:「在我看來,維護台灣的自由與獨立是當務之急」(It seems to me preserving Taiwan’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s a priority)。這個座談主要是討論國務院近期公布的一份針對中共各種行為的研究報告:《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報告的重點在於闡明中共的野心是全球性的,且對美國構成嚴峻的挑戰。
.
以上這兩段談話的意義極為重大,因為一直以來,立場偏保守(和國會相比)的國務院官方不曾這樣就台灣地位表態過。
.
尤其是科維茨所在的單位:國務院政策規劃處(Policy Planning Staff),來頭可不小。基本上這個單位就是國務院的中樞神經,以往該處的主任都是由最能綜觀全局、最全面性的人來擔任,負責所有國務院的文稿、政策大綱規劃。像觀測站之前文章提到過的余茂春(蓬佩奧首席中國政策和規劃顧問)就是在這個單位底下。過去一些制訂美國重要外交政策的人士,像是提出圍堵策略的肯楠(George Kennan),就曾是該單位的主任。現在即將擔任拜登政府國安顧問的蘇利文(Jake Sullivan),十年前也在這個單位待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追蹤這個單位的人士任命,該單位主任常常會出來說話)。
然後其實我們政府也有這個單位的對口,就是外交部底下的研設會(冷知識補充一下)。
.
➤ 更新:關於政策規劃處,本站成員的最新文章補充更多相關的背景脈絡以及討論
推薦大家閱讀
https://pse.is/3avumz
.
那我們要怎麼去理解這些發言呢?當然,你可以從字面上解釋說美國挺台獨(這樣說也沒錯,而且我們知道北京一定會跳腳),但這其實要放在美國對台戰略方向轉變的背景來看。近來,由於近來中共武力侵台的態勢逐漸明顯,華府政策圈的熱門議題即是美國傳統對台的「戰略模糊」策略是不是需要改變。
.
我們要知道,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元素:雷根時期的「六項保證」、台美關係基石的《台灣關係法》,以及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其中,六項保證和台灣關係法中的文字,其實都有提到美國對台灣安全防衛的保障,但都保留模糊解釋的餘地,使得美方行政當局在制訂政策時有揮灑轉圜的空間。
.
但自從香港事件爆發後,美方、甚至國際都已經見識到中國威權、漠視人權,以及無法遵守國際條約規則的本質。除了有了一連串美國對港政策的檢討與法案提出,連帶的,許多人也開始討論美國對台是否有改變的必要性,尤其是在香港國安法之後,中共武力犯台的風險逐漸升高。
.
今年8月31日時,AIT解密了過去有關對台軍售的電報文件,包含當時美國總統雷根著名的對台「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以及美國對《八一七公報》的闡釋(註:這兩份文件都和美國對台軍售有關):「美國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取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持續承諾。倘若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更為敵對的態度,則美國將增加對台軍售。」且強調,並沒有答應當時鄧小平逐步終止對台軍售的要求。外界認為AIT此項解密動作,意味著美國已向對台「戰略清晰」邁出了第一步。
.
伯科維茨此番發言的前一天,剛好是總統蔡英文宣布啟動「潛艦國造」(IDS)計畫的動工日,且AIT處長也高調出席,這段鞏固美國協防台灣承諾的談話可以說是來得正是時候。大約在兩三年前觀測站就開始說美國政策圈風向開始轉變了,但當時的轉變主要是對中政策;而如今,這股風也終於吹到了對台政策這塊了。目前已經有不少人,包括智庫學者、國會議員、甚至行政單位官方表示美國對台政策應往「戰略清晰」的方向發展,但也還是有人認為,若以美國利益為首出發,還是要保持戰略模糊才是上策。但不管是哪一邊,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都會較以往更加清晰,只是到底要保留多少程度的戰略模糊,還有得爭辯。
.
➤ 國務院報告《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https://rb.gy/7j4avd
➤ FDD智庫座談:https://rb.gy/e6lgtn
➤ 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政策的三個層次:
https://pse.is/whu55
.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在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初階課程-10自我提問 - YouTube 的八卦
1、最新消息請見閱讀 策略 師資培訓-區域人才培育中心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ntnu/ 2、教案下載請見課文本位 閱讀理解 教學‧教學 ... ... <看更多>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在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八卦
... 理解策略教學ppt 高年級閱讀策略 閱讀理解策略學習單 小學中文閱讀策略練習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ptt 賽局理論生活例子 線上課程平台推薦 語言學 ... ... <看更多>
閱讀理解策略三種理解層次 在 陸怡琮博士融入式多層次問答策略 的八卦
... 理解的定義延伸,從操作性的向度界定閱讀理解。 二、NAEP 閱讀架構的認知目標. NEAP 2009 閱讀評量架構及試題設計聚焦在測驗學生閱讀不同類型文本. 時,所涉及的三種不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