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摘錄自《#創傷照管》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之前我在贈書直播的時候分享過,深呼吸是一個跟身體連結的方式之一,很值得養成習慣。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472008306433911
倒過來說,當我們身心難以放鬆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正在憋氣而不自知。呼吸的品質,跟身心目前的狀態有關。而影響呼吸,也能影響身心。
再進一步說,沒有呼吸,也就沒了生命。生命的進展,便在一呼一吸間,能觀呼吸,就回到了生命的當下—這不只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實務。
呼吸又跟能量的流動有關,透過運動、調整呼吸,我們淤積的能量便有機會鬆動。有人一深呼吸,反而會心悸緊張,這也不用過於勉強,能注意到自己正在自然呼吸即可。
我個人得益於深呼吸許多,我尤其喜歡用鼻子吸氣,再慢慢用嘴巴吐氣,這是我長年的習慣。但少數時候,我也會只用鼻子吸吐,這似乎是無意識的過程,我就任它自然。
有時候,我會搭配動作,特別是在比較空曠的場地。吸氣時,雙手張開成擁抱狀;吐氣時,雙手慢慢合掌。這時會特別注意雙腳腳踏實地,成站姿,想像腳底有樹根牢牢抓住地面。
祝願您,能好好呼吸,能隨時靜心!
... ... ... ... ... ... ... ... ... ... ... ... ... ... ...
讓能量流動
【文/ 蘿拉.李普斯基, 康妮.柏克】
…
我從上個禮拜開始就沒好好呼吸過了。
──正在處理危機的社區診所執行長
…
我們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取得身心靈平衡,確保內在能量像風一樣流動,而非身陷在壓力過大的狀態。
傳統中醫相信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能量停滯鬱塞。這裡的能量指的是生命力、活力等讓你能活得像自己、展現內在本質的力量來源。它讓你在早晨時願意起床開啟新的一天、讓你感受到他人走進房間、在想到過世的人或動物時湧現感覺。中醫特別強調,健康的關鍵在於促進能量流動,而非停滯在某個感覺或問題上。這種做法對於那些照顧受創傷者的人來說尤其寶貴,能夠幫助他們察覺痛苦輻射出來的影響力,並學著放任其漣漪效應自行消散,而非一味吸收、累積這些痛苦。
彼得.列文鼓勵我們向野生動物學習,從中了解為什麼人類如此容易受到創傷,但動物卻很少有這樣的問題。從數十年的研究中,他發現人類和動物面對威脅都有三種基本回應方式:逃跑、戰鬥或靜止不動(凍結),這些回應方式都由原始的爬蟲腦主宰。我們感受到威脅時,會發揮巨大的能量,並在戰鬥或逃跑時釋放這些能量。如同在野生動物身上所見,牠們可以再回復到遭受威脅前的生活狀態。然而,若無法戰鬥或逃跑,我們的生物本能會收縮(凍結),盡最後一份力來試圖自保。野生動物則是透過靜止不動度過威脅,並於恢復活動時,釋出累積的能量,然後繼續餵養、照顧其後代、過正常生活。
但是,列文發現,人類卻不容易透過這種方式釋放能量。只要我們進入收縮、凍結的回應方式,就會積攢巨大能量,對神經系統造成沉重負荷。如果我們的爬蟲腦可以按照自然方式運作,就能在度過危機後加以釋放能量;然而,我們高度演化的新皮質(理性腦)通常會干擾這段過程。其所感受的恐懼與欲望,會強大到抑制恢復訊號釋放的能量。身為人類,卻困在讓動物維持健康和成長的神經系統循環。對我們來說,未釋放的殘餘能量會成為根深柢固的創傷源頭,許多創傷接觸反應症狀,都包含為了制服這些堆積能量而衍生的生物反應。
列文在《喚醒老虎》一書中總結:「新皮質沒有強大到能取代我們面對威脅與危險時的直覺防禦機制,也就是戰鬥、逃跑或凍結等反應。在這方面來說,人類還是有相當大的程度受到動物本能約束。然而,由於動物不具備高度演化後形成的新皮質,身體藉由釋放能量自然回復正常的功能不受影響;但對人類來說,我們在面對威脅時,卻會啟動永無止境的直覺反應循環,直至形成創傷。」
列文用他的研究做為「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基礎。奉行者相信:「創傷反應的核心為生理反應,我們也必須從生理下手才能開始康復。」列文的方法應用多種技巧,釋放因創傷而凝結的能量,若能成功,就可以使神經系統恢復原有的彈性、達到能自我調節的狀態。
學習如何與內在能量互動,是支持身體內在復元力的第一步。我們可以溫柔地探索讓身體內部能量保持流動的方式。當能量流通受阻時,便能找到解開阻礙的方法,進而創造長期維持健康的基礎。
…
我彷彿能感覺到身體中累積的一切毒素。如果不去衝浪、騎單車或跑步,我就沒辦法繼續好好生活。
──馬克.泰納西(Mark Thanassi),加州聖塔克拉拉急診主治醫師
…
在猶太傳統中,有人過世時,大家會「坐七」守喪。對於大多數猶太人來說,他們需要在這段時間與痛失至親者密切接觸和對話,以提供支持。在某些東正教社群中,坐七的其中一項規定,就是只有在喪親者主動搭話時,訪客才能與他們對話。其中一個原因是見證他人的痛苦本身也有巨大的力量。我們做什麼、說什麼或是以什麼方式觸碰對方並不重要,而是要讓這些承受痛苦的人了解自己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本質上彼此緊密連結,就算什麼也沒做,見證他人創傷者也可以分享喪親者經歷的痛苦。
如果我們要保持身體、情緒與心靈健康,就不能把分享痛苦當成吸收痛苦,因為痛苦的能量必須持續流動。如果放任自己見證的掙扎和苦難在身體扎根、積累,就會使其過於蓬勃發展,遮蔽內在的一切光明。將這種累積的痛苦連根拔起,比預防痛苦在內心扎根要困難得多。
傑克.康菲爾德說:「別人託付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回應?答案很簡單,當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接受他人的痛苦,我們會擔心、感到不安、不自由。既然一切都改變了,我們需要找到放下的能力,讓自己的心得寬慰。」
對不少人來說,要實踐這種概念,可能得先大幅度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放下痛苦聽起來很被動、很艱難,因為想到要減少對事情的掌握程度,就讓人充滿恐懼。畢竟從小到大,被教導的都是「採取行動等於實踐、等於成長、等於生存」。於是靜止可能等同放棄、軟弱,甚至是死亡。雖然最終這些聯想可能會遭到質疑,但也不必一夕之間丟棄一切既有想法。
不一定要靜觀問題,才能使能量流動,但可以透過有意識且自律的方式,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排毒,並放下重擔。有些人能透過跑步這種快速的動作來讓能量流動;其他人則可能會更傾向透過靜止方式達到覺察、連結、行動,最終促進生命平衡。這些人可能會練習專注呼吸、靜心、散步、園藝、念經、頌唱禱文等。
釋一行曾對一位詢問應該把腳步放多慢的門徒說:「你從來沒看過僧侶跑步吧?我們總是慢慢走,如果你動得太快,就無法聚焦在當下。」
讓能量流動,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維持在最佳狀態,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有意識地呼吸。很多人可能會很訝異,專注呼吸居然是讓我們維持平衡的關鍵。但幾乎所有古老傳統都認為,有意識、刻意的呼吸非常重要:北美原住民舉辦日舞與汗屋儀式(編按:Sweatbox,以蒸氣浴導致大量出汗,象徵排出體內不潔淨之物以達到淨化目的)長達好幾世紀;北美塔拉烏馬拉人把跑步視為健康的核心;印度自有史以來就有瑜伽的傳統,也開始舉辦大笑集會。
世界各地的冥想傳統發展出各種做法,透過呼吸為主要指引,使心思覺察力更敏銳,並培養慧眼。呼吸是最平常,且維持生命所須的動作。而這也提醒我們,萬事萬物,連同生命都服膺於「無常」的普世法則,讓我們了解自己必須與各式各樣的抉擇和諧共存,且對生命有更深入的覺察。
…
一般對於暴行的回應,就是將其從意識中驅逐。有些暴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力過於可怕,以至於無法明言⋯⋯然而暴行卻拒絕被掩蓋。和企圖否認暴行欲望同樣強大的,就是掩蓋無用的信念。普羅大眾都知道,除非我們公開談論暴行,否則其影響力將陰魂不散。
──茱迪.赫曼,《從創傷到復原》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
…
卡崔娜風災過後,許多城市的居民深陷痛苦當中,眼神空洞不已。我在紐奧良主持創傷照管工作坊,並有幸能與風災紓困人道支援基金(People's Hurricane Relief Fund)合作,並看到兩位容光煥發、與眾不同的女性:金伯莉.理查茲(Kimberley Richards)與卡妮卡.泰勒墨菲(Kanika Taylor-Murphy)。她們都是社區組織者、倡議人士與教育家,風災侵襲、河堤垮掉時也都不在紐奧良,且度過了身為緊急救難人員帶來的創傷,其中一位更是僅存一幢位於密西西比州皮卡尤恩的磚房。兩人都在源源不絕的創傷接觸後續影響中,繼續堅強生活,更為生存與重建人道協會(People's Institute for Survival and Beyond)等機構服務,並與親朋好友一同努力重建紐奧良。
我幸運地能有機會問她們如何有效照顧自己,金伯莉說:「風災過後,我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完全沒有照顧自己,之後我開始生病,精神方面開始出問題。自那時起,我每天早上都會花一、兩個小時散步。現在有其他七位女士也加入了我的行列。我們會在社區中行走,而我會在這時候好好呼吸。這很困難,因為我會想,要是我有時間散步,就應該去幫助別人。這念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我依然堅持下來,繼續散步。」卡妮卡則說,練氣功以及和金伯莉與其他朋友一起散步,讓她得以克服創傷。
比莉.羅森的整個職涯都在第一線對抗創傷,且在全華盛頓州各地投入創傷心理減壓活動。她會在一天中找幾個時間點,提醒自己要記得深呼吸。在工作時,每當電話響起,她就會先深深吸氣、吐氣一次,才接起電話。
其他讓能量流動的方式有運動、寫作、唱歌、念經、頌唱禱文、跳舞、武術、散步與大笑,只要你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同時運用正念即可。有位在基督徒和睦行動中負責協助北伊拉克空襲受害者的同事說:「我喜歡能夠放空的活動,像是靜心、深呼吸、接觸大自然,還有思考自己能如何不緊緊抓住東西不放。」
……
試一試
一、以舒適的姿勢或站或坐,在手舉過頭時吸氣,放下手臂時吐氣,慢慢重複此動作二十次。
二、在工作時,堅持每小時要起來走動、跑步、旋轉或到戶外騎腳踏車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在慢慢深呼吸,同時也注意周遭美麗的事物,並一起吸收這些美景。
三、與一位可以固定聯絡的同事或朋友建立互助諮商的關係。你們必須同意為彼此提供諮商幫助,就算只有五分鐘也好。讓朋友先開始講話,並平靜地注意聆聽;接著再換你講。你可以將所有心聲都說出口,排出心中一切想法;而朋友也要專注聆聽你說話五分鐘,你們可以經常反覆這麼做。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創傷照管》
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傷
圓神書活網 https://bit.ly/T0400052
博客來 https://bit.ly/T0400052-B
金石堂★選書 https://bit.ly/T0400052-K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馬太福音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什麼是溝通? #講了就一定會通嗎? #為什麼對方總是不懂我?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對人的疑問, 今天我們禱告主,讓我們改換一新, 用耶穌的眼光,重新看待「關係」! 其實耶穌非常有智慧, 當耶穌這樣問的時候, 就是在告...
門徒效應 在 洪雪珍 Facebook 八卦
【越是貧窮,越是被欺負,這是他們失志的原因】
有一個年輕人進公司剛滿一年,現在要為一張「聯合徵信紀錄」,認真思考是不是要離職?
去年面試時,公司並未問到有沒有學貸要還、家裡有沒有欠錢未還的紀錄,可是報到時,卻要他交「聯合徵信紀錄」、良民證。好不容易熬到畢業,以為從此可以靠著努力工作來翻身,卻被潑了一身冷水,來不及證明自己是個上進的年輕人,就巳經被貼上標籤,成為一個可能盜用客戶信用卡的「嫌疑犯」。
即使如此,為了保住工作,這兩樣都乖乖交了。問題是,公司還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他,要他寫報告,說明欠款的經過,以及還款計畫。他也寫了,老闆還是非常生氣,指責他:
「面試時,你為什麼沒說?」
「主考官沒問起,我不知道要說呀!」
「就算沒問,你也要自己主動說,不能故意隱瞞。」
多年前,年輕人的父親經商失敗,還不起銀行,差點讓他連書也讀不成,逼不得已申請學貸及半工半讀才得以勉強畢業。而父親也從零開始,什麼工作都去做,在五年前和銀行協商,開始還錢。所以年輕人自認為,他們全家未曾被失敗給擊垮,也願意擔起還款責任,不懂為什麼還要受此羞辱?
雖然一時腦門充血,很想立刻離職,好在主管居中協調,並且安慰他、鼓勵他,硬是把他留了下來。但是他知道,在老闆的心裡,他從此黑了,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更別想升遷加薪、前途看好。而且老闆連正眼都不想瞧他一眼,凡事都是經由主官代他向老闆報告。
一年過去,這幾天人資部又通知他要再交最新的聯徵紀錄,給公司追蹤是否有異常狀況,又惹得他理智斷線,表示拒絕提供。因為他認為,雖然工作上看得到客戶的信用卡資料,但未經手金流,不至於有大礙。每一年都要交一次紀錄,對他是凌遲,不斷提醒他是個低人一等的窮人、令人害怕的嫌疑犯。
其實,在金融業任職的人都知道,每年11月15日主管機關都會要求調聯徵紀錄,過去是公司去調,現在則是請員工自己去調。只要是有「不良紀錄」,比如有學貸未還,或信用卡逾期未繳,或房貸有拖延等,都會拉低分數。公司即使沒有說什麼,也會悄悄加以關注,留意這些「高風險」員工。
這是政府規定、業界常態,無可厚非,問題是出在於他的老闆缺少悲天憫人之心,不去想想員工也是無辜的受害者,在成長過程吃過比同齡者更多的苦,今天還能不放棄地繼續努力工作,不論意志力或向上心都是值得敬佩。也不具同理心,理解到這些員工比一般人敏感脆弱、自尊心強,還不斷揭瘡疤、在傷口上灑鹽。
如果這年輕人一時吞不下這一口冤氣,每份工作都是憤而求去,就會陷於長期不穩定,生涯發展每下愈況,最後真的發生貧窮世襲。
再講一個同樣是ptt上面的真實例子,也是因為貧窮帶來職場上的困窘。有個年輕人由於母親病逝,過幾天要出殯,但是家裡窮,辦不起喪事,沒有公祭,也沒有家祭,所以沒印訃聞,於是以死亡證明申請,結果公司只肯給兩天喪假,因為他們只認訃聞,不認死亡證明。
這年輕人的哥哥向當地政府請教,得到的答案是政府未明文說清楚要憑什麼請喪假,因此請依公司規定辦理。
你能想像嗎?越是貧窮,受到的待遇越是非人,真是令人憤怒與悲痛!心理學有個「馬太效應」,說的就是這個普遍的現象。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有一段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富者恆富、窮者恆窮,原因並非出在於窮者不努力,而是社會奪去他們的尊嚴與希望,使得再堅強的人,都會人窮志短、放棄上進與努力。
因此在職場上,面對苦難的人,多一點理解、多一點細膩、多一點關懷,可以讓他們更有勇氣與命運搏鬥,擁抱希望,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讀者補正如下~
有的:是心中有神的門徒
沒有的:心中無神 自滿的法利塞人
***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s
門徒效應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八卦
上篇回文還是有人堅稱振興券會創造比較多的乘數效應,這篇供參考囉!
『有人以為消費券「不能存」、刺激消費效果會比發現金好,其實未必。消費券大可透過減少等額現金支出的方式來「儲蓄」,挪至以後消費。』
門徒效應 在 子是駿了點 IT's JUST JUN's LIFE Youtube 的評價
馬太福音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什麼是溝通?
#講了就一定會通嗎?
#為什麼對方總是不懂我?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對人的疑問,
今天我們禱告主,讓我們改換一新,
用耶穌的眼光,重新看待「關係」!
其實耶穌非常有智慧,
當耶穌這樣問的時候,
就是在告訴門徒,
會不會有許多時候,
其實我們看待別人也是這樣?
為什麼我們看人,
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最正確,
我們似乎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無意間忽略了...
# 溝通時的六種訊息轉換過程
#沒錯是六種不是一種
#不是聽到就明白這麼簡單
重新來說,確實,
我們可能不會花太多心力,
去掛心那些我們根本不熟悉的人,
但問題是,我們與人之間的摩擦,
我們會感到懊惱、憤怒或沮喪,
常常是因為「我在意對方」!
這篇信息,
正是要給這樣的朋友們,
如何能夠在關係之間,
留意「#確認偏誤」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到底 #光環效應,
是怎麼一點一滴讓關係變質的!
祝福你,在愛中重新得力!
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領受從神而來的 #恢復 與 #更新!
#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
#駿信息 #子是駿了點
#愛吃榴蓮的朋友不要受傷
門徒效應 在 門徒訓練(一):門徒- YouTube 的八卦
「 門徒 訓練」好像給人一個印象,把一個「信徒」變成是一個主的「 門徒 」,但是這卻完全不合乎聖經的觀點:.耶穌一呼召已是叫人作 門徒 . ... <看更多>
門徒效應 在 Pin by 老沈OS | 自我提升、習慣改變、時間管理on 理論觀點分享 的八卦
門徒效應. 透過指導別人,我們用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重新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除了能看見自己知識上的漏洞,還能因此提升自己的專業深度。 #教學相長#互助#看見自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