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來了~~~
它從山坡上輕輕地滾下來了~~
1.
前幾天的某個晚上,
羅比已經睡了,
彼得突然穿起球衣,
抱著一顆球,
我問他要幹嘛,
他說:
我想要出門去公園投投球。
然後他就出門了。
過了十分鐘,
彼得又回家了,
我不明白地問:
啊你不是要去投球,
怎麼這麼快就回來?
他放下球恨恨地說:
我跟鄰長起衝突。
因為彼得的模樣,
好像剛剛去械鬥回來的青少年,
我從沙發上坐起來,
關心他發生了什麼事。
彼得說:
我就一個人在公園投籃,
才投沒兩球,
就有一個老阿伯跑過來,
說這裡晚上不能投球。
我:
是喔。
彼得:
我問他,你是誰?
他說他是鄰長。
我:
哈哈真倒楣,你居然遇到鄰長。
彼得:
我跟那個鄰長說,
我只是投一下,
不會運球也不會讓球落地,
他還是說不行就是不行。
我:
然後咧?
彼得:
我就頭也不回的走了。
我想了一下,
疑惑地問:
等一下,
你剛剛不是說你跟鄰長起衝突嗎?
彼得瞪大眼睛,耍狠地說:
對啊,
我直接走掉,
沒有跟他說再見,
是不是不給他面子!!!
#鄰長你給我小心一點
#彼得沒有跟你說再見
#你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2.
因為這個跟鄰長起衝突的事件實在太好笑,
我早上跟彼得一起吃早餐的時候,
又再度提起這件事。
彼得還為了這個有點懊惱,
因為他覺得自己當時太兇了不太應該。
我誇張地搖著腦袋:
拜託,你只是沒有跟鄰長說再見而已,
你根本就不明白什麼叫做起衝突好嗎!!
但是彼得還是堅持自己跟鄰長起了衝突,
並且覺得自己沒有禮貌。
我們走在路上,
爭辯著關於起衝突的定義,
彼得突然轉過頭,
對著旁邊正在裝潢整修的小店裡面的油漆工人,
熱情打招呼說:
嗨伊~~~
#彼得燦爛笑
#我親眼看到油漆阿伯大傻眼
#想說我認識這個花襯衫男子嗎
3.
承上。
我問彼得:
你幹嘛沒事跟油漆工打招呼???
彼得也慌了:
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剛剛我突然跟他對到眼,
我就想說要有禮貌......
我:
啊呀你這就是過度補償心理啊,
你心裡對鄰長太愧疚了對不對?
彼得:
對,因為我頭也不回的走了,
我從來都沒有頭也不回的走了啊。
我:
哈哈哈哈,
你有沒有看到那個油漆阿伯的臉,
你剛剛嗨伊了以後,
他不能再更疑惑了......
#其實旁邊還有另一個油漆工人表情也超疑惑
#裝修這麼多年大概沒有路人熱情招手過
#彼得嚇傻做工的人
4.
說到走在路上這件事,
我就想到羅比。
前幾天我跟他走在路上,
看到一間很舊的透天厝。
我開著玩笑說:
羅比,
你看這個房子在賣耶,
你覺得我們要不要買?
羅比疑惑地問:
可是這個房子好舊喔.....
我:
舊也很好啊,
有些舊房子,
到時候決定重蓋,
只要路段好,
會更有價值耶。
羅比又看了一眼那個房子,
嘆了一口氣。
我在旁邊瞎興奮,
推著羅比的肩膀:
怎麼樣嘛怎麼樣嘛,
你覺得我們來買一間怎麼樣?
羅比搖著頭。
我:
你是覺得這房子太舊了不好嗎?
羅比繼續搖頭:
舊也沒關係.....
我:
那你幹嘛不想買這間?
此時總裁抬起頭,豪氣表示:
我,我覺得不要買一間,
要買,也要買一排!!!!
#咦我口袋有連到地心嗎
#原來是只有一間在賣總裁覺得太少
#帥哥你已經轉世在普通人家
#我只有買乒乓球跟書會買一排啊
#文人真沒用
後記:
我說:
羅比,其實你說得很有道理,
因為買一間要等都更還要等別人同意,
買一排比較好。
總裁點點頭,
一臉這個道理我早就知道了的臉。
我問他:
不過吼,你要是遇到釘子戶就慘了。
羅比:
釘子戶,是什麼?
我:
就是大家都想要重新蓋房子,
可是有一家人不願意,
就沒有辦法蓋了......
這種就叫做釘子戶啊。
你說說看,
如果遇到這個狀況怎麼辦才好?
羅比:
這時候,你要給他名片。
我:
給他名片幹什麼?
羅比立刻用總裁的臉,
對著我循循善誘地說:
讓,讓他拿我的名片想一下,
等他知道我是好人,
他就會給我蓋。
我笑出來:
是喔,
你願意這樣等喔,
你人這麼好.......
接著總裁又開示說:
要,要給他時間,
知道我是好人
或者是,
要,要給他時間,
我看看那個房子什麼時候倒!!!!
#原來時間可以解決一切啊
#給你名片就給我蓋不要不知好歹
#總裁真英明
#真的耍狠長這樣彼得你學一下
#照片是我們一家的無聊周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11點熱吵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完整內容請看:https://youtu.be/bnmPBvSkB6Y 【上班這黨事】 TVBS歡樂台(42台) 每週一到五晚間11點首播 主持人:陳建州 徐薇 【上班這黨事】整集精彩內容官網看! http://work.tvbs.com.tw/ 【上班這黨事】facebook粉絲團:htt...
過度補償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八卦
#內疚的爸媽容易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
有一種親子關係,看上去是愛,實則卻是傷害,那就是父母帶著愧疚的心態育兒。
孩子不需要完美,恰恰相反,孩子需要學會接納人生的不完美。有些媽媽需要去工作,孩子需要遵守規則,這些不完美也許會讓孩子不開心,#但這就是生活的現實。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不完美並不等於不正常。
如果媽媽能夠平靜且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媽媽愛你,但媽媽需要去工作,因為 #媽媽除了照顧你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不過媽媽一定會回來的......↘↘
#未來親子
--
☺教養路上不孤單!快將<未來Family>加入"搶先看" ➡ 讓我們和您一起在教養路上並肩作戰!
過度補償 在 Facebook 八卦
#可是 #是逃避還是事實
一位學生過來找我諮詢。
學生:「老師,我對未來感到很迷茫,你能不能幫幫我?」
我:「嗯,感到很迷茫,是因為你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嗎?」
學生:「我有目標啊。我想學程式設計,然後去做遊戲開發。最終,我想開發出一款超級棒的手遊。」
我:「哦,不錯,很有野心嘛!那你既然有目標,為什麼還會感覺迷茫呢?」
學生:「可是,像我們這種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優秀的公司啊!如果不能進入優秀的公司,就沒有辦法和優秀的團隊一起開發遊戲了啊。」
我:「哦,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是不是普通大學的學生就真的沒有辦法進入優秀的遊戲製作公司了呢?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你是否能夠找到例外的情形呢?」
學生開始陷入了沉默。我沒有刻意去打破這種沉默,因為我知道沉默就意味著思考和轉變正在慢慢發生。過了一小會兒,學生打破了沉默:「也許普通大學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好的遊戲公司,可是這種機率太小了啊。」
我:「想要有所成就,走哪條路都不容易。你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在這一點上你已經超越很多人。要不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如何才能逐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遊戲軟體發展人員?」
學生:「可是,老師,我根本就不是主修電腦的啊!」
我:「哦,據我所知,學校有相關的轉系政策,你可以考慮轉系啊?」
學生:「可是,老師,轉系很難啊,需要參加轉系考試,同時對第一年的學業成績也有很高的要求,萬一轉不成該怎麼辦?」
我:「轉不成,你依然可以在不耽誤所學科系的前提下,參加相關的培訓或者是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啊。」
學生:「可是,老師,這種考證培訓通常需要花很多錢,而我只是一個窮學生啊!」
面對這麼多的「可是」,我一時語塞,感覺自己的心好累。
***
曾經,有人在網路上向我請教問題。
提問者:「老師,我是一名鄉鎮上的小學老師,工作五年了。我感覺周圍的環境太封閉,沒有任何挑戰性。我對教學也沒有什麼興趣了,因此想去市區重新找一份工作,您覺得可行嗎?」
我:「你有一顆想要追求更好生活的野心,說明你不甘平凡,這一點很好。既然你已經掙扎五年時間了,相信你各方面應該考慮得都比較成熟了。而且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工作五年的你,也一定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即使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也不會過得太艱苦。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以大膽做出決定,去市區找份工作,慢慢起步,去過你想要的生活。」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對自己的能力沒啥自信。我擔心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去了市區之後根本就沒有辦法養活自己,該怎麼辦?」
我:「哦,那你就再多給自己一段時間,騎驢找馬。利用業餘時間去學習或培養自己的一項核心技能,等到有了一技之長之後,再跳槽吧。」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培養哪一項技能啊?我曾考慮過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但又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這一行,我該怎麼辦?」
我:「哦,適不適合做諮商心理師,要根據你的個人情況決定。我建議你去讀一些心理諮商方面的書,然後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再做決定。當然,你也可以報一個諮商心理師的培訓班,接受一些專業的指導,建立一些這方面的人脈。這種方法或許更加直接一點,可以更加快速地解決你的一些疑惑。」
提問者:「可是,老師,我聽說報諮商心理師的培訓班通常都會很貴。萬一我不適合做諮商心理師,培訓費豈不白白浪費了!」
面對這麼多的「可是」,我一時語塞,感覺自己的心好累。
***
各位,不知道讀到這裡,你是否有和我一樣的感受?當我在和這些喜歡說「可是」的來訪者進行交談的時候,每當來訪者說完一個「可是」,我就會覺察到心裡產生了一種無力感,或者是一種深深的疲憊感。因為我替他們的種種積極嘗試,都被那麼多的「可是」給拒之門外了。
在長期做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這種感覺並不陌生。這種善於說「可是」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兩種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首先,善於說「可是」的背後,是一種自卑的心理在作怪。
那些善於找藉口的人,骨子裡往往有一些自卑。那麼多的「可是」背後,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卑的人在透過找藉口的方式來維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找藉口的潛台詞就是:你不能怪我的能力不強,我之所以無法實現目標是由於某種客觀條件限制所造成的。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善於找藉口的人,好像都有很大的野心,看起來並不自卑啊?其實,我們可以把野心看成是自負的一種表現。自負和自卑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沒有辦法客觀地認識自己。而自負只不過是對自卑心理的一種過度補償罷了。
其次,善於說「可是」的背後,是「逃避問題」的思維方式在產生作用。
只要認真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總是在說「可是」,不停地在為自己找理由的人,根本就不想真正解決問題,他們總是在逃避問題。
不管有多麼好的策略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總能快速找到理由去否定這些策略。他們排斥採取任何實際行動去改變現實。
「逃避問題」的思維模式,實際上是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指出:「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有的問題逃避者,寧可躲藏在頭腦營造的虛幻世界裡,甚至完全與現實脫節,這無異於作繭自縛。」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才能擺脫總是喜歡說「可是」的思維方式。
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人生有兩種痛苦——「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和「直面挑戰所帶來的痛苦」。總是喜歡說「可是」的人,必須要從這兩者之間選擇一種痛苦去承受。
下面,就讓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種痛苦吧:
第一種痛苦是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痛苦,這是一種消極的痛苦。為什麼說這是一種消極的痛苦呢?因為當你逃避問題的時候,問題會一直擺在那裡,無法得到解決。雖然你可以不斷地說「可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做出改變,但最終的結局就是,你退到無路可退,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這種痛苦甚至會演變成心理問題。
第二種痛苦是直面挑戰所帶來的痛苦,這是一種積極的痛苦。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積極的痛苦呢?因為你已經開始動手解決問題了,雖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的潛力得到了發揮,你的能力得到增長,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成了生活的強者。
面對這兩種痛苦,你會選擇哪一種呢?是不停地說「可是」?還是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作者宋曉東為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xjrwpczn
過度補償 在 11點熱吵店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完整內容請看:https://youtu.be/bnmPBvSkB6Y
【上班這黨事】
TVBS歡樂台(42台) 每週一到五晚間11點首播
主持人:陳建州 徐薇
【上班這黨事】整集精彩內容官網看!
http://work.tvbs.com.tw/
【上班這黨事】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BS42.works/
TVBS官網:http://www.tvbs.com.tw/
TVBS新聞網:http://news.tvbs.com.tw/
職場甘苦、「血汗工廠」都在【T博客】專欄!
http://talk.tvbs.com.tw/blog/

過度補償 在 寫在亂世的心理學|阿德勒自卑與補償情意結|樹洞 ... - YouTube 的八卦
你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對關係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棄,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我們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我們有多優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