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要接納自己,做到在內心與自己和解。所謂與自己和解,指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善待自己和關懷自己的一種心態。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意味著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從而更有效地改變和成長。
執意去改變一些不在掌控範圍之內的事情,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有時候,可以接受現實本來的樣子,反而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內心力量。
#真正的接納其實是和現實及自己和解。
接納不等於放棄。放棄指的是做事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相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與現實,指的是無論現實困境有多難,我們依然選擇把關注力放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並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去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是以個人期望去強求自己掌控範圍之外的事。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和現實,指的是不加評斷地接受自己的缺點,以及當下所處的現實環境,同時不讓它們束縛和定義自己。這來自內心深處對個人價值的認可和對標準及目標的尊重。
接納和容忍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個概念。
容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並不理想,但還是選擇不作為,允許它繼續發展下去。接納一件事,指的是我們意識到這件事已成事實,無法被改變,懊悔或抱怨已無濟於事,因此選擇把關注力放在我們可控的因素上,盡量讓全域對我們更有利。
拿減肥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人明明要減肥,但又忍不住吃了一頓速食,那麼容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我對自己簡直失望透頂了。我的自控力這麼差,減肥計畫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了。算了,反正已經開戒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然後,繼續吃了N頓不健康的速食,同時依然在內心因為體重而感到自卑,因為沒有實現減肥計畫而自責。
相反,接納的心態是:「我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減肥計畫又中斷了。當時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無處排解,才沒管住自己。但是,現在飯已經吃進去了,事已至此,繼續懊悔對我沒有任何好處。我現在需要看看該如何能重新走回減肥的正軌上來。同時,我也應該好好想想該如何幫助自己學會排解壓力,這樣下次就不會再出現同樣的問題了。」
▍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它意味著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事情是否按照我們的心願發展,我們都接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並選擇以愛和關懷的心態來善待自己。
只有我們學會如何在內心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它才能給我們帶來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驅動有效率有目標的健康行為。只有我們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尋快樂,我們才能體會到真實的長久的快樂,而不是基於物質生活的短暫的空虛的快樂。
當我們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時,我們反而會因為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想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去做出改變。這樣的改變,來自我們對個人價值和夢想的尊重,而不來自於恐懼和焦慮。因此,只有當接納了自己時,我們才能去改變。自我接納其實是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並與自己建立一段新的關係。它不是一個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待辦事項,而是一個過程。
.
摘錄自《#其實你很好》
作者:考拉小巫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我曾經在某次直播,談「接納」與「接受」。接納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嵌合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脈絡裡面,難以獨立分開。
具體作法,常使用「可以」作為內在對話的開頭,包括「我可以生氣……」、「我可以做不好……」。這允許我們接納自己與現實,但同時保持觀照,也能對自己慈愛。
並且能在自己還有餘力的時候,實現自我價值,滿足自己。不過,「接納」帶著某種體驗性,跟「高我」的狀態,有相當的關係。我之前直播說過了幾次,常感覺文字語言有其侷限。
但我猜版面上的朋友,長久學習,或許早有體驗。能進入這種狀態,喜悅就能由內而外,不必刻意追求。
祝願您,能體驗接納與改變,兩個看似相反的概念,能同時存在與發生!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y_tYtWKQq/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其實你很好》0331新書上市
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和死纏爛打的焦慮Say Goodbye!
👍博客來 https://reurl.cc/5oXvv6
👍誠品 https://reurl.cc/OXQMrg
👍金石堂 https://reurl.cc/YWmEYO
👍momo https://reurl.cc/Gdgjn3
方舟IG🌠歡迎追蹤:https://reurl.cc/bRy5av
作者: 考拉小巫
方舟文化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速食文化定義 在 BrianCuisine Facebook 八卦
食物交流是種人際關係 | Food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大部分的人都愛吃吃喝喝,且享用美食也是人類的天性,美食可以在家裡廚房、在巷口小吃攤、在街角的便利商店、在旅行地圖上被旅人推崇的餐廳,但或許我們也發現了,食物之所以好吃,很多時候並不在美食本身,而是空間環境、是對的時刻、是虛無飄渺的氛圍,更多時候是因為這食物的獨有價值,是來自於做菜人的手。
泡在咖啡館裡享受咖啡,很多時候並不是受到一杯咖啡的吸引,而是那個空間讓人有情緒,是那個研磨或炒咖啡豆的氣味讓人心神嚮往,也很有可能是吧台裡做出那杯咖啡的人,它的肢體動作、眼神讓人迷戀。這是一種由多種因子所組合出來的飲食體驗。有時就算那杯咖啡不盡人意,但我們的情緒卻能在那短暫時光裡、隨著香氣、音樂被療育、撫慰。
以上的描述或許很有畫面,但如果所有的場景、氛圍都到位了,但那一杯咖啡是由膠囊咖啡誕生,是不是突然有點殺風景。你會突然間覺得,自己所交流的是一台沒有感情的機器,但它很精準,喝一百次,它能給你一百次一致香氣,浮在濃縮咖啡上的黃金泡沫Crema也忠實呈現,但體官感覺就是走味了。這時你的選擇是機械性完美或是咖啡師手藝可能的些微差異?或許某些餐廳經營者而言,它們會選擇傾向機器,而不要有喜怒哀樂的咖啡師?
便利商店、超市貨架的商品一定不會難吃,能夠賣得出去、且還存在著即表示它有大眾水準,這些食物或許難以讓人懷念,除非你跟我一樣身處異國,會突然對朋友送來幾包家鄉花雕雞麵或炸醬麵,出現感動情緒連結,這已經不是那碗麵究竟有多好吃,而是吃到一股親土家鄉味。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媽媽手藝最好 (但或許不是真的那麼好.....噓),但她是唯一無二,是懂你的人為你親手料裡的。有人願意花較高的金錢,選擇特定餐廳享用美食,是因為喜歡或知道,那盤菜是廚房裡的某個師傅炒出來的,或許常去吃的人嚐得出口味鹹淡變化,但這不會很快、直接的影響我們對這家餐廳的好、惡,即使這些細微變化會發生在每一盤菜裡,但我們依然很享受那當下,出鍋上盤的鮮活滋味。
到特定的麵包、甜點店選購麵包或甜點,吸引人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名氣與好吃的口碑或經驗,但我們也相信,那些產品就是師傅們的手做出來的,就算不一定是原本那位知名的麵包師、甜點師親做,但這街角麵包店,賣的就不是那種生產線上的印壓模具點心,很多時候我們愛上不見得是麵包本身,而是下午4點鐘經過麵包店時,經不起那麵包大量出爐的香氣誘惑,我們跟喜愛食物的連結可以是人 (如母親)、也可以是氣味 (街頭麵攤下麵時的蒸氣),爾或是時代滋味 (如眷村菜),這就是多元化裡人與食物之間的自然關係。
你可曾想過,對食物的鑑賞能力或特定的味覺,也可能屬於另一種社會地位階級分層?紅酒鑑賞家、松露鑑賞家....,這些能夠指出特定食物不同、好壞、經濟價值高低的專家們,其所代表的可能是另一群生活菁英才能進入的飲食世界殿堂,不可否認這些對於特定食物的辨識技能,需要投入相當專精的訓練,也須連結到深厚的文化、風土背景才能辦得到,或許只能定義,從該領域主觀角度評斷,這瓶酒的好壞,它連結了酸度、甜度、色澤、氣味....等,而專業人士或甚至能根據該產區紀錄的年份降雨量、日照天數,來說出個什麼所以然,然而過了一定基準線後,以大眾客觀角度來看,很多時候只留下喜不喜歡,難以用好壞來區隔。
自己對於特定食材迷戀這件事一直很存疑,例如我自己就吃不出發酵奶油或特定國家產區的一般奶油,在同一道食譜上表現的不同,如果拿來盲測?我一定舉手投降。好不好或喜不喜歡,大多是比較所得,與前面提到的『菁英口味區隔』有點類似,沒吃過魚子醬的人,你給他一杯,他只能說出喜不喜歡或好不好吃,至於價值多少錢?Who Knows?如香草豆莢、巧克力....等等這些經常被用在烘焙的食材,如果不是行銷人員刻意的告訴大眾,它們的產區與價值,對於只吃過超商布丁的來說,眼前貴鬆鬆的布丁相比,要讓人誤以為裡頭怎含有『砂』的尷尬也是可能會發生。過度形容的術語或吹捧,可能換來更多失望,還有什麼能比『吃』這件事更主觀?試著把貴到不型的頂級黑巧克力,拿給青少年試試,便知道答案。
商業運作體系裡要求的是一致化的標準,然而同時人們也似乎更愛一種有人味的連結。於是連鎖速食店要刻意告訴你,這漢堡裡的蕃茄,是來自苗栗某個有機農栽植,這蛋糕裡的雞蛋,是如何地讓雞隻自由地奔馳在山野林間,所產下的健康雞蛋。這正是在商業巨大化下、行銷人員試圖放入人味以提高價值的魔法。他可以是要你喝了一杯咖啡或買了一包咖啡豆,感覺幫助到某個國家,公平交易市場裡的小農成員,巨大化底下的行銷,就是需要建立起這樣的情感連結,才能凸顯它的價值所在。
自己身邊有些朋友極度排斥,這樣的企業化農場品牌,他們不進任何連鎖店,幾乎拒買國際品牌食品、甚至到整個社區都聯合抵制這樣的品牌進駐,我能完全能理解,他們要的就是一種小而美的親近感,讓願意在街上開店的人,賺到自己的未來、以自身的投資風險與勞力所換取的財富,而不是把大家都推向領固定時薪,去幫大企業累進更多利潤的社會化。
居住在加拿大幾年後,難免會讓人想想台灣與北美在飲食文化上的不同,撇開街頭食物的衛生、健康與否的問題,我總覺得台灣在吃的這個領域裡,享有更多口味自主權,同樣一盤臭豆腐,各家都能做出自己的味道,連泡菜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然而北美對於食物的銷售管理就極為嚴格,不可否人,這是一種健康把關,例如在Montreal大街小巷根本見不到街頭食物,就連政府在3~4年前突然興起,模仿紐約中央公園的快餐車,一路從執照申請到把餐車弄到符合衛生標準,已經先要投資超過百萬台幣,更慘的是,還要被被指定近能在特定地點販售 (因為不能與商業稅不同的店家彼此競爭),馮談這裡有高過5個月冷死人的下雪天,不了生意,這們餐車生意,害慘了一批有理想的年輕飲食創業者呀!這就是這裡專屬的另一幅特有飲食生態風景。
雖然北美的大型超市裡,那些包裝食品的種類,其多樣性頗讓人目眩神迷,但多大多數都是極不健康、內含大量添加物的高鹽、糖、脂肪食品。偷偷告訴大家,不萊嗯在1999年初次來到Montreal進修語文班時,那時街上真的很難找到胖子,如果有,一聽口音就知道多是從美國而來的周末遊客,現在....哈,胖子真的變多了 (噓),這裡的連鎖咖啡館、速食店也多了很多,一些自己懷念的當地品牌咖啡館都已被擠掉,換上的是全球化底下的連鎖店招牌。
以上的發想來自 「吃的美德 - 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速食文化定義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醬油書隨筆03》
慢食理念(Slow Food)經常被誤認為慢慢吃飯,其實這是天大錯誤,慢食理念是源自於義大利的一種飲食哲學,主要在反思速食文化(Fast Food)的觀點。速食文化以連鎖方式詮釋了全球化的趨勢,慢食理念以傳統為名提倡在地飲食文化的價值。我曾到慢食組織設立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攻讀碩士,透過課程設計,深深佩服義大利人對待自身飲食文化的態度。
當時教授告訴我,慢食組織認為傳統食物如同國家的另類名片,在全球化時代,透過在地食物,往往能彰顯國家個性。譬如義大利披薩、法國香檳、韓國泡菜、日本抹茶等,一提起食物的名字,你就能透過食物的定義或論述,聯想該項食物和生產國間的關係。
「用傳統飲食行銷你的家鄉。」這是慢食組織建立學校的初衷,期待透過教育探究飲食文化,找出相對於全球化的在地特色。
拿到學位回到台灣後,我一直想著自己該由哪個項目開始,有天蒐集資料時,讀到西漢史游寫的《急就篇》,裏頭提到「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這段話語讓我開了悟,談菜之前應該先談醬料,那是味道的領軍者,台灣菜餚中最重要的醬料就是醬油了,因此推廣台灣菜餚就要以台灣醬油做為帶路先鋒,再進一步想,醬油是款有風土感的發酵調味品,而「發酵」與「風土」,正是型塑在地文化的最好推手,因此台灣醬油責無旁貸,必需將台菜率領進導之。
帶著這樣的理想著手研究台灣醬油,第一件事就是搞懂台灣醬油的定義,所謂的台灣醬油是指在台灣生產的醬油,或是指特殊的風味或製程?查了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法(CNS)對於醬油的規範,內文提到;「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依釀造法、速釀法或混合法製得之調味液,得稱之為醬油,包括加食鹽、糖類、酒精、調味枓、防腐劑等製成者。」將這段規範讀了兩遍,沒提到地域、緯度的限定,針對原料、釀製法和添加物的論述也很寬鬆,完全符合台灣追求多元表述的精神。
站在推廣的角度,定義寬鬆會讓人困惑,這樣可不行,假使有台灣廠商到中國大陸設廠釀製醬油,釀製的方式一如台灣,然而出品的醬油能稱為台灣醬油?或者日本廠商到台灣釀製醬油,釀製的原料和方式都源自日本,這樣釀出的醬油能稱為台灣醬油?
(待續)
#購買釀醬油一書請到水牛書店官網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醬油書隨筆
速食文化定義 在 快餐文化起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八卦
提供快餐文化起源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快餐意思、快餐定義、快餐文化有關娛樂/明星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娛樂頭條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速食文化定義 在 快餐文化起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娛樂頭條 的八卦
提供快餐文化起源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快餐意思、快餐定義、快餐文化有關娛樂/明星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娛樂頭條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速食文化定義 在 [討論] 速食的定義- 看板fastfood 的八卦
我已經/定義 爬文看過兩篇過往的定義文的討論了
看完之後,我想速食大概也不會有個精確的定義,
但是我認為速食有幾個元素在前兩篇文章沒有被提出來,
所以就再發一篇,希望能夠引起一點小討論囉!
1.出餐速度快
Fast Food 從字面上來說就是能夠很快就準備完成的食物,
所以「出餐速度快」通常就是速食的一個基本元素,這一點應該是大家都認同的。
MOS較缺乏這個元素,因此我是覺得MOS不算速食,
MOS只不過是因為賣的剛好是漢堡與炸品,所以才被歸類到速食。
2.自助
通常是指櫃台點餐,且候餐時間短到能夠讓你願意站在櫃檯一邊等待餐點備齊,
然後自己把餐點拿到你想坐的位置。
3.低價
速食的本意就是希望能夠降低各種成本,把產品低價並大量地販售給消費者,
雖然這一點在早期台灣的漢堡炸雞店完全不是這一回事,
(因為當時漢堡炸雞與西方文化引領潮流劃上等號,麥當勞也因此超賺)
但是現在79元超值午餐與丹丹漢堡的出現,
才讓速食通常是低價的這個元素突顯出來。
4.免洗餐具
速食業者為了儘量壓低人力成本,所以在洗餐盤這個步驟勢必儘量省略,
而漢堡炸雞飲料就是所有外食中最適合全面使用免洗餐具的食品類別,
像吉野家、IKEA(或是大陸的真功夫)這類餐點因為都是整份熱騰騰的飯與菜,
所以無法使用免洗餐具所造成的成本負擔,也自然反應在售價上。
5.射後不理
這一點是我認為大部份想要定義速食的人都不會特別提出的一點,
速食餐廳通常都會有一整片的用餐區,而且沒有任何服務員,
消費者拿到餐點後,就不會再接受到其他服務,
但可以在用餐區內自行處理任何可能產生的需求,
而且沒有服務員來回穿梭,對部份消費者而言也倍感輕鬆。
6.連鎖店
速食店大部份都是連鎖店,因為要做出低價又有品質的餐點,
必須仰賴規模經濟,所以進貨量與生產量都要夠大才能壓低成本。
7.標準化作業流程SOP
前面講到的大部份都是從消費者的角度觀察到的,
而標準化作業流程更是速食業的精隨,
舉個例,為什麼沒聽過百元熱炒店開連鎖速食餐廳?
原因有非常非常多,但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廚師無法快速複製。
就連大漁熱炒,雖然各分店是掛一樣的名稱,
但是由於廚房內SOP難以執行到如漢堡炸雞等食品的程度,
所以擁有較優秀廚師的分店,做出來的菜就比爛廚師掌廚的分店好,
各分店間的品質參差不一,對於品牌的形象就會造成傷害,
因為消費者不認品牌,而是認分店。
8.簡易的製作流程與工讀生
速食店的所有食物製作流程通常都非常簡易,可能上班第一天教一次就會了,
不只是會了,而且還可以做出與資深員工同等品質的餐點,
因為速食業者愈是將餐點製作的技術含量降低,
就愈能以法定最低薪資來求才,因為就連打工的學生都可以製作好吃的餐點。
9.舒適的廚房工作環境
低廉的勞動力流動率很高,但有些人卻願意領取較低薪資,
做一份有較好工作環境的工作,所以收銀櫃台的工作才會一堆人做,薪水卻難升,
但有句話說:如果你忍受不了酷熱,就別進廚房。
傳統的廚房工作環境都非常酷熱,但麥當勞肯德基MOS漢堡等廚房則通常能夠保持低溫。
題外話:日式速食
那吉野家是怎麼快速地做出好吃的丼飯呢?
甚至節目上有人計時過,一個丼飯從點餐到拿到手,只需要不到20秒,
因為丼飯其實就是從一整大鍋的"肉汁"中舀起一匙淋在白飯上而已。
另一種速食是咖哩飯,白飯佐咖哩醬汁就完成了,
但若是只有白飯+咖哩變化則太少,所以通常會加上主菜,
COCO 壹番屋的咖哩就有幾十種口味,但為了製作這些主菜及成本考量,
咖哩連鎖店的價位較難真正降到百元以下。
題外話2:中式速食
有可能做出中式速食嗎?可能,而且已經存在。
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中式速食大概就是大陸的「真功夫」,
而他們的訣竅就是「蒸」,所有的餐點都是用蒸的,包括白飯與各式的湯。
所以真功夫的廚房就是整排的「蒸籠」,顧客點餐後拿出來就能給了,
漢堡至少還需要組合,薯條炸雞還要現炸,
但是真功夫的員工只要將餐點從「蒸籠」裡拿出來就可以了。
那用炒的呢?
中式餐點最有特色的還是用「炒」作為烹調方式,
但是大鍋熱炒,有可能可以擁有以上9點元素嗎?或至少部份元素?
坦白說,我一個禮拜多前剛開了一間店,就是想要做第一間熱炒速食店,
也就是因為想要成為一間速食店,所以才能寫出上面那些淺見與心得。
這邊分享我將熱炒作成速食的方法。
熱炒餐點裡,燴飯是最容易標準化的一種食物,我店裡面兩位員工,
上班第一天看我示範炒個燴飯之後,馬上在1分鐘內就做出完全一樣口味的燴飯了,
因為製作燴飯時所需的調味料我都用量杯與量杓幫他們精準地測好了。
而且還能無痛變化出63種口味,符合消費者喜歡嚐鮮的消費習性。
醃肉的配方則是我的秘密武器,所有醃過的肉下鍋炒都不再需要任何調味料,
例如蔥爆牛肉這道菜,我只要熱油、放肉、放蔥,攪拌到熟了就可以呈盤了,
但老實說,我並不敢對我的顧客說這件事,
例如前天有一位第一次來的老伯伯稱讚我們賣的炒牛肉很好吃,
如數家珍般地點名高雄好幾間老牌的牛肉專賣店,然後問我的廚師哪裡找的,
而我實在沒有勇氣告訴他,我的廚師是時薪100,剛拿鍋不到一個月的廚房助手。
其實速食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快速、便宜、好吃、品質穩定、用餐環境舒適,
所以從小外食慣的我,對於速食店非常有好感,
後來西式速食吃膩之後,偶爾也會很想吃中式速食,
但是為什麼總是很難找到一間平價,同時用餐空間又舒適的中式餐廳呢?
所以在文章的最後,我要為速食店加上最後一個元素,
就是「10. 用餐環境舒適」,具體一點講就是,整潔、明亮、冷氣、音樂,
而這也是我當時想開熱炒速食店的重要原因。
一定還有我漏掉的重要速食店元素吧!
再麻煩大家給點意見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254.26.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