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書隨筆03》
慢食理念(Slow Food)經常被誤認為慢慢吃飯,其實這是天大錯誤,慢食理念是源自於義大利的一種飲食哲學,主要在反思速食文化(Fast Food)的觀點。速食文化以連鎖方式詮釋了全球化的趨勢,慢食理念以傳統為名提倡在地飲食文化的價值。我曾到慢食組織設立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攻讀碩士,透過課程設計,深深佩服義大利人對待自身飲食文化的態度。
當時教授告訴我,慢食組織認為傳統食物如同國家的另類名片,在全球化時代,透過在地食物,往往能彰顯國家個性。譬如義大利披薩、法國香檳、韓國泡菜、日本抹茶等,一提起食物的名字,你就能透過食物的定義或論述,聯想該項食物和生產國間的關係。
「用傳統飲食行銷你的家鄉。」這是慢食組織建立學校的初衷,期待透過教育探究飲食文化,找出相對於全球化的在地特色。
拿到學位回到台灣後,我一直想著自己該由哪個項目開始,有天蒐集資料時,讀到西漢史游寫的《急就篇》,裏頭提到「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這段話語讓我開了悟,談菜之前應該先談醬料,那是味道的領軍者,台灣菜餚中最重要的醬料就是醬油了,因此推廣台灣菜餚就要以台灣醬油做為帶路先鋒,再進一步想,醬油是款有風土感的發酵調味品,而「發酵」與「風土」,正是型塑在地文化的最好推手,因此台灣醬油責無旁貸,必需將台菜率領進導之。
帶著這樣的理想著手研究台灣醬油,第一件事就是搞懂台灣醬油的定義,所謂的台灣醬油是指在台灣生產的醬油,或是指特殊的風味或製程?查了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法(CNS)對於醬油的規範,內文提到;「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依釀造法、速釀法或混合法製得之調味液,得稱之為醬油,包括加食鹽、糖類、酒精、調味枓、防腐劑等製成者。」將這段規範讀了兩遍,沒提到地域、緯度的限定,針對原料、釀製法和添加物的論述也很寬鬆,完全符合台灣追求多元表述的精神。
站在推廣的角度,定義寬鬆會讓人困惑,這樣可不行,假使有台灣廠商到中國大陸設廠釀製醬油,釀製的方式一如台灣,然而出品的醬油能稱為台灣醬油?或者日本廠商到台灣釀製醬油,釀製的原料和方式都源自日本,這樣釀出的醬油能稱為台灣醬油?
(待續)
#購買釀醬油一書請到水牛書店官網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醬油書隨筆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醬油書隨筆04》
若要將台灣醬油當成台灣菜餚的名片,想要率領進導之推廣飲食文化,就要先取得大眾對於台灣醬油的共識,畢竟醬味即鄉味,自己的家鄉味道自己定義,我乾脆仿造法國推廣法式葡萄酒或義大利推廣橄欖油的方式,直接用眼睛舌頭嗅覺自己辨識,也就是舉辦品嘗會,以官能測試的方法進行「味道認知」,成就大眾對台灣醬油的味覺共識。
既然做出決定,我開始四處舉辦醬油品嘗會,其中一場在台北的南村落,當時的師傅就是阿豐兄。他用廚師的角度,詮釋了醬油和台菜的關係。譬如在冷前菜的設計中,他以酸甜苦辣鹹等人生五味作發想,突顯當季的番茄、牛蒡、苦瓜、大白菜、筍子和不同醬油的醃漬味,創作出酸「永蔭蕃茄(永興蔭油)」、甜「黑龍蒡絲(黑龍蔭油)」、苦「瑞春白玉(瑞春蔭油)」、辣「丸辣泡菜(丸莊蔭油)」、鹹「蔭泉涼筍(喜樂之泉蔭油)」。
醬味果然可以引領台菜滋味,看著菜單興奮不已,內心同時忍不住思考,假使廚師是我,我應該怎麼開菜單?
身為飲食文化研究者,開菜單時不僅注重菜餚滋味,還追求「土地」或「文化」的連結感。假使由我設計台灣醬油菜單,必然特別在意「在地醬味」,譬如烹煮台南式的食物時,醬油要挑滋味偏甜的品牌,若是烹煮客家式菜餚,醬油則要選擇偏鹹的品牌,若是煮宜蘭的菜餚,那一定要用宜蘭在地釀造的醬油,因為此地醬油的釀製時間較短,醬味不同於其他縣市,如是種種酸鹹甘香,不同的醬味表現出各地菜餚的差異性,才能突顯台灣醬油的意涵。
接下來數年,我除了繼續舉辦醬油品嘗會,只要時間允許,我便會四處探訪醬油廠,慢慢漸漸,我對醬油有了不同的特殊看法。當多數人驚嘆醬缸的古樸美感時,我思考醬缸壁的厚薄對於發酵品質的影響。當多數人看到了釀醬者努力照顧麴菌的態度和用心時,我在意製麴室的設計和麴菌的品種,如此這般不斷分析探索下,我記錄著、觀察著、經歷著、體會著,開始有些心得。
研究是種抽絲剝繭的水磨工夫,把簡單複雜化,要拿著放大鏡看世界,視野越小越能找出差異處。探討台灣醬油時,我主張原料可以區分為黑豆、黃豆、小麥、鹽巴、麴菌、酵母菌、乳酸菌和水質,每一項原料都可以繼續分析品種、產地或差異性,藉此找出醬油風味的極細處;純釀醬油的釀製工序可以分類為原料儲存、蒸煮技術、冷卻方式、製麴技術、洗麴喚醒、加鹽入缸、入缸發酵、發酵熟成、陳年醬油、煮醬原理、壓榨滴漏和分級裝罐,每一個步驟都有著獨特的故事和差異;醬油釀完後的後製風味,可以探討各種常見的添加物質,諸如色素、甜味劑和鮮味劑等,對於醬色、醬香和醬味的可能影響。
研究歸研究,辦理醬油品嘗會面對群眾時,還是要將複雜資訊簡單化,不然台下的出席率就會直白地教導你什麼叫做聽眾喜好。我喜歡以條列式整理資料,每回辦理醬油品嘗會,我總是把台灣醬油分為「釀醬原料」、「製醬工序」和「後製調整」三個項目,用最簡單的方式,說說談談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盡量在輕鬆中描述深遠,在生活中表現台灣的醬味文化。
(待續)
#購買釀醬油一書請到水牛書店官網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醬油書隨筆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醬油書隨筆。後製調味11》
不論「釀醬原料」和「製醬工序」對醬味的影響,以結果論來看,「後製調整」才能真正決定醬油的風味。當醬油加入各式添加物後,風味自然百變又多元,譬如鹹味、甜味、酸味、豆味、鮮味、焦糖味、麥味等,很難妥善歸類。假使粗略劃分,我會將台灣的醬油分為「甜醬油」和「鹹醬油」兩大類。原理說穿了就不複雜,所謂的甜與鹹,就是醬油添加糖量的高或低。
「甜醬油」的添加糖量較高,大多分佈於雲林、嘉義、台南的黑豆醬油廠,講究鹹味中的甜韻,尤其是台南的醬油廠,總怕醬油不夠甜,所謂的番茄切盤、台南肉燥飯等,必須用帶著甜味的黑豆醬油,這才是台南味。
「鹹醬油」內含的糖量較少,多數豆麥醬油廠都屬此類,講究用醬鹹提出食物中的滋味。尤其是煮客家菜餚時,不論薑絲大腸、封肉、冬瓜封或高麗菜封,都強調偏鹹的醬味,用錯醬油就不是客家味了。
醬油當然不只鹹甜兩味,還可加入甘草、柴魚粉、香菇、辣椒或其他風味。以往的廚師會直接到醬廠,購買自醬缸中取出的醬油原汁,再拿到廚房親手調整,因為一家餐館的秘訣往往在於醬油的調整配方,所以有總鋪師的祕密就是醬油的說法。時間來到現代,總鋪師的調醬工作早被醬油廠取代,針對醬色、醬香和醬味,不同的醬油廠各有調整的手法,譬如原汁的濃度比例,混合不同發酵法的醬油,添加蔗糖、鮮味劑或甘草的份量等。達到理想的鹹甜甘鮮後,才會成為商品販售。經過消費者認可後,就成了品牌的印象風味,假使再經過某些鄉鎮地區的認可,連結了「土地」或「文化」後,就成了所謂的「家鄉味」。
這就是台灣味的關鍵,畢竟醬味對了,一切就對了。
(待續)
#購買釀醬油一書請到水牛書店官網
#購買我推薦的醬油請到台北一號糧倉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醬油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