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主流化
#後疫情時代數位新政要接軌國際
進入立院後我推動成立數位治理委員會,因為,我認為數位時代下妥適的數位治理是台灣接軌國際,壯大國立的重要工程。
今天趁著院會審查前瞻三期預算,特別建議蘇院長應該即刻 #啟動數位主流化、#加速數位轉型!
很高興現場蘇院長答詢表示他很同意我的觀察與建議,承諾會來加速推動數位轉型,這會期也會把 #數位發展部組織法草案 送入立法院!
#後疫情時代數位新政要接軌國際
當武漢肺炎衝擊全球,各國因為疫情衝擊而不得以必須啟動轉型時,台灣有幸能防疫成功、衝擊較小,但也可能因此錯失了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
我舉了韓國、歐盟、以色列三個例子,提醒蘇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應該即刻啟動數位主流化,整合部會資源加速數位轉型,維持台灣的數位實力優勢!
🇰🇷 #韓國啟動數位新政
譬如韓國,文在寅總統已經宣布啟動五年的 #韓國新政計畫,其中 #數位新政 就預計投入台幣1.45兆預算!而我國 #前瞻數位建設 預計四年954億元。
當然韓國的GDP規模更大、人口更多,但如果換算成每年人均分配到的數位預算,韓國高達我國5.6倍。
韓國自2013年就已啟動組改,從未來科學部到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提出三大戰略因應數位轉型,跨部會整合產業、科研、教育、職訓、經貿、基礎建設、金融、交通等不同面向。
雖然台灣另外也還有公務預算、特種基金投入數位建設,但韓國的數位新政計畫,顯示的是政府盤整動員全部預算,設定最全盤有效的戰略。
🇪🇺 #歐盟檢討數位教育
歐盟上月底才重新擬定 #數位教育行動計畫,以因應 #後疫情時代的數位轉型需求。歐盟在報告中提到,從遠距教學、在家工作到產業升級,疫情迫使歐盟各國的政府、企業、人民,在數週內迅速接受過去已推動了多年的數位轉型!
所以他們設定兩大戰略,要讓教育體制的生態能根本轉型,要建立歐盟公民的數位素養。
🇮🇱 #以色列從小培養數位公民素養
我也看到以色列2016年便已有七成小學在教育部的經費、教材、師資協助下,自主辦理機器人課程,最重要的是,他們這些課程的目的,不在於把每個學生打造成機器人工程師,而是要為學生建立 #數位公民素養,養成足以思辨數位轉型變遷的能力,知道新科技將如何改變經濟、改變人與人的關係,甚至帶來甚麼新的倫理問題。
#啟動數位主流化讓台灣接軌世界
所以我今天特別要求,我國的預算規模不如人,更需要專責部會確立戰略目標、運籌帷幄,提高預算效益。而且推動數位轉型,不只要提升硬體建設,更要建立培養全民數位素養的軟體建設、
感謝蘇院長今天願意接納我的建議,除了承諾這會期盡速將數位發展部組織法草案送到立法院,也會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
台灣過去一直在數位實力上領先全球,但當各國急起直追,希望# 啟動數位主流化 能讓我們保持優勢、接軌全球!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ding vs Programming 軟體工程師在 編碼 or 編程? | 5 Differences between Coding and Programming【電腦說人話】 - 軟體工程師到底在幹嘛?內行外行怎麼說? Coding? Programming? 程式設計?編碼編程?想到電腦...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陳繼宇 Jason Chan Facebook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大屏教案範例|國小國語、社會|科技融入教學教與學大躍進2 的評價
-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評價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陳文茜專訪MIT開放式課程副總裁Sanjay Sarma教授·記者呂怡青撰稿·彭智宏攝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以能成為國際頂尖學府 開放的心態與校園是重要關鍵 董事會延攬委內瑞拉人成為校長 印度人成為開放式課程心副總裁 日本人成為媒體實驗室主任 只要是人才都是MIT需要的 MIT只有1/3學生是美國當地人 但他們認為還有太多天才在其他國家 因此將人工智能課程開放網路免費學習 今年更在700位獎學金的錄取者中從開放式課程選擇了40名學生 包括一個蒙古共和國來的孩子】
麻省理工學院強烈地相信,應該向所有人提供知識。
相較於其他大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強調個人價值而非家庭背景。即使你父母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亦不代表你可以順理成章被錄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你得證明自己的實力。
因此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造就了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獨特風格?毫無疑問是對人才和個人價值的重視。
波光粼粼的查爾斯河,全長一百二十九公里,在廣納麻薩諸塞州二十三個城鎮的支流後,不疾不徐貫穿首府波士頓,開展並注入大西洋。這不只是活躍的水上交通要道,更如孕育知識和靈感的繆思。眾多頂尖高等學府傍河而立,培育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密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位於北岸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創校一百五十年,辦學主張知識的普及性、信奉「唯才主義」。在這兩個理念支撐下,多年來吸納各種背景菁英加入,造就校園活潑和多樣化氛圍。2001年,MIT發起極富前瞻性的計畫,創立將課堂資源免費置放在網站上,供大眾取用的「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獲得近兩百五十所教育機構仿效。
2011年,MIT的開放式教育邁入另個里程碑,提供名為「MITx」網上課程系統用戶學習證書,並開發「edX」技術平台,納入哈佛大學的「Harvardx」系統,共同對公眾提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隔年秋天,「edX」正式啟動,獲全球五十二所高等教育機構參與。來自印度的化工系教授Sanjay Sarma,被任命為首任MIT數位學習中心執行長,負責評估並確保這套創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完整體現該校的中心思想和價值。
開放式學習的目的,是要發掘全世界各地的人才。鑽石需要被擦亮,才能變身成璀璨的寶石。我舉兩個故事。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委內瑞拉籍的Rafael Reif。他曾告訴我,他年輕時在委內瑞拉念書,手中抱著MIT教授寫的書,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竟然會當上MIT校長。另一個故事來自於MIT開放式學習系統。我們常透過這個管道尋覓到世界各地的人才。最有名例子是來自蒙古的年輕男孩Bartusiak。我們透過MOOC發現了他。Bartusiak後來獲許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今年六月剛從資訊科學系畢業。
MIT最開始的動機,是要讓教育回歸到初衷,廣開知識大門,撤除學術高牆,同時發掘千里馬。Sanjay Sarma指出,拜科技日新月異,結合線上和遠距的開放式學習,讓這個理念得以加速實現。透過重新設計課程與友善教學環境,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大學教育更有效率、無遠弗屆,不只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階段、以任何節奏吸收新知,也拆除經濟、社會、文化和性別藩籬,讓資訊走入印度窮鄉僻壤、傳入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家中、滲入拉丁美洲許多藏著不為人知天才的角落。開放式學習翻開了現代教育新頁,然而在無意間,挑戰衝撞現有大學課堂授課體,而且無從抵擋。
現今人口結構已出現巨大轉變。年輕一輩學生學習方式已大不相同,他們從Youtube學習,從飛行模擬器或透過虛擬實境,學習如何開飛機,他們喜歡動手實作,他們成長於新創企業盛行的時代。如果他們想出一個點子,會很樂意去嘗試,這樣的世代進入到大學殿堂,如果你還讓他們坐在課堂上,以單向溝通,過程中沒有互動,他們是不會理你的。就好比你不可能對聽饒舌歌或爵士樂的人,播放古典音樂的道理,你必須適應他們的需要。不然你就會被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內有群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的腦神經科學家,在積極研究大腦運作的方式,結果呢?他們發現既有課堂方式並非理想的學習環境。因此不只是大環境人口結構改變,如今科學研究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根本不合用。如果你讓一群人坐在課堂裡,連續對他們講九十分鐘的話,他們在短暫專注後一定會徹底分心。因為這就是人腦的特質。
如果你上Youtube,會找到大量有趣的內容,從物理到數學、複雜到簡單的,有趣的內容,不論是經濟或科學等,都製作地非常精緻且生動有趣。坦白說,我不認為世界上有很多大學會把教材編製得那麼有趣,這些線上影片製作地比很多大學教材都好,為什麼學生不能以這種方式學習呢?
在這個教育改革口號被喊得震天嘎響的年代,MIT走在先驅,從校園內做起,大膽實驗各種可能性,全面重新設計更符合人腦學習模式的課程,同時鼓勵做中學。
對我而言,線上教育還只是整個教育拼圖的其中一塊。在大學教育中,訓練實務操作同樣重要。所以如果將教育比喻成硬幣,線上學習是一面,另一面就是實務操作,這將改變徹底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
學生從做中學,這是MIT的座右銘。亦即知行合一(Mens et Manus)。我們給學生機會接觸線上學習,讓他們跟著老師,透過一對一教導他們如何實作,而不是讓一群學生一起在課堂上睡成一堆。這就叫做翻轉教室,鼓勵主動學習的教室。
MIT帶動了一場史無前例寧靜革命。Sanjay Sarma大膽預測,MIT一小步,在不久的將來,已無可避免對既存教育體制造成顛覆。
MIT推動開放式學習以來,我們最大的成就,在於啟發大家開始願意去思索學習的真諦。如果你能好好問自己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就表示你能處理好教學中很多刻板的教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好比生病就必須吃藥,吃藥前要照X光和生化療法。學習科學在最近二十年、十年、五年內加速受到重視,過去四、五年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件事,得到的結論是,改變已無可避免,因為我們過去開的藥方已不管用,而我們已知道為什麼不管用。
我深信十年內,當我們回頭看今天的教育體系,我們會對這一切感到難以置信。就如同有了彩色電視機後,黑白電視機必須遭到淘汰的道理。
Sanjay Sarma最後告訴我們,對教育的飢渴和急迫感,是推動改變的動力,而挑戰則來自於整個社會和文化是否願意勇敢地擁抱改變。在解決全球貧富差距的道路上,MIT的創舉,為徬徨的人類社會,點亮一盞明燈。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陳繼宇 Jason Chan Facebook 八卦
#香港理工大學 #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 與 #Microsoft 香港攜手合作 利用 #虛擬實驗室 實踐 #混合學習模式
#PolyU #CPCE and Microsoft Hong Kong Launch #VirtualLabs for #LimitlessLearning
https://news.microsoft.com/zh-hk/2021/04/13/%E9%A6%99%E6%B8%AF%E7%90%86%E5%B7%A5%E5%A4%A7%E5%AD%B8%E5%B0%88%E6%A5%AD%E5%8F%8A%E6%8C%81%E7%BA%8C%E6%95%99%E8%82%B2%E5%AD%B8%E9%99%A2%E8%88%87-microsoft-%E9%A6%99%E6%B8%AF%E6%94%9C%E6%89%8B%E5%90%88/
PolyU CPCE #資訊科技總監 #陳繼宇博士太平紳士 表示:「#Azure Lab Services #為課堂提供更大的彈性,並促進教學人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表示,可以更自由地安排時間,多加進行實驗,同時省卻往返學院的交通時間,在家參與測試並完成作業。整體而言,#ALS #令實體及虛擬學習環境無縫過渡,無論是學生或教學人員均對此感到滿意。」
#在混合模式下開創學習的新可能
展望未來,PolyU CPCE將繼續拓展 ALS 的應用,並延伸至恆常的課堂中,以應付虛擬資訊科技實驗室逐漸上升的需求。同時,學院亦正計劃評估提供混合教學模式的可能性,利用 ALS 結合實體及虛擬課堂,提供更具彈性的學習體驗。
陳博士續道:「我們期望未來能混合現實及虛擬實驗室的學習環境,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提供最優質的教與學。對於得到Microsoft的持續支持,能為學生提供全天候服務和一致的用戶體驗,我們也感到無比雀躍。這次是個轉危為機的好例子,讓我們的學生在 #新常態下繼續進行實驗室課堂。」
Dr #JasonChan, JP, Hea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PolyU CPCE, said “Azure Lab Services provides more flexibility in classes and allows the faculty to engage better with students. We spoke to students and found they enjoyed their freedom to access hands-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more frequently, and they value the time they save by not needing to visit the campus to test or finish their homework. Overall, ou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are happy with this seamless transi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provided by Azure Lab Services.”
Expanding learning possibilities in hybrid mode
Looking ahead, PolyU CPCE has committed to expan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LS to a broader range of regular classes, especially as the demand for virtual IT labs expands over time. There are also plan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complementing physical classes with online ones in hybrid mode supported by Azure Lab Services to allow for greater flexibility i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Coding vs Programming 軟體工程師在 編碼 or 編程? | 5 Differences between Coding and Programming【電腦說人話】
-
軟體工程師到底在幹嘛?內行外行怎麼說?
Coding? Programming? 程式設計?編碼編程?想到電腦科學就會想到這些詞,但是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差別又在哪呢?
讓凱心琳告訴你這兩個詞的5大層面的差別!
(Tools 使用工具, Expertise 專業知識, Approach 方法途徑, Outcome 成果產出, Learning 學習過程)
在這個人手好幾台電腦的時代,實在是有好多電腦的詞聽不懂。Cookie 不再是好吃的餅乾,Class不再是學生上的課,Bug 因為非常不一樣的原因而令人討厭。Coding, Programming 兩個詞表面上好像一樣,但是實際上卻截然不同。好多詞不懂~沒關係!讓 Untyped 為你解惑!
【電腦說人話】這個系列是希望透過口語化的方式,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去介紹一些看似艱澀像外星語但實際上卻不難懂的電腦科學專有名詞。希望能讓曾經對這些詞彙充滿畏懼與疑惑的妳,能夠不再害怕,勇敢學習Computer Science!
【㊫ 電腦科學/軟體工程 學習資源 📖】
全端工程師密技 Full Stack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niTwLN
前端工程師密技 Front End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2K1eql
用Scala學習函式程式設計
https://bit.ly/2IF0Thv
Scala 函数式程式設計原理
https://bit.ly/3kBQXTb
平行程式設計
https://bit.ly/3pCeaZf
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 專項課程
https://bit.ly/3lGCUwW
普林斯頓大學 電腦科學 演算法 基礎理論
https://bit.ly/3nxomAh
Go 語言學起來
https://bit.ly/35AWhlv
Parallel,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Programming in Java 專項課程
https://bit.ly/2IGnlH4
Java 軟體工程基礎課程
https://bit.ly/3fa4gJi
全端開發 跨平台手機app 開發 完整課程
https://bit.ly/2UCGWum
#程式設計 #Programming #電腦說人話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相關連結】
Coding vs Programming
[https://www.codementor.io/@edwardbailey/coding-vs-programming-what-s-the-difference-yr0aeug9o]
[https://www.educba.com/coding-vs-programming/]
[https://www.goodcore.co.uk/blog/coding-vs-programming/]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女工程師。
-
This video contains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that if you click on one of the product links, I'll receive a small commission.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pngwave.com][freesound.org][soundbible.org]
【Disclaimer 聲明】
Some links are affiliated.
上面有些連結是回饋連結,如果你透過這些連結購買商品,我可以得到一些小獎勵,但不會影響到你購買的價格,甚至會是更低的價格!謝謝你的支持💕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評價
API? IPA? 應用程式介面是什麼? API種類介紹 | What is API? REST? SOAP? 【電腦說人話】
-
API、IPA 傻傻分不清楚?某個app又發布了新的API?你知道應用程式之間是怎麼溝通的嗎?API好多種到底怎麼分?
公司的工程師同事又在討論新的API,啥?API是什麼?查了一下發現API的中文是應用程式介面。字都會唸但就是不懂。相信不論你有沒有接觸過Computer Science 電腦科學,可能都有聽過API這個詞。
凱心琳我曾經也被API這個詞搞得一頭霧水,大家都說它很重要它很棒,但是很少有人講得清楚他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的。一下REST一下SOAP的,到底在講什麼?甚至很多寫過API的工程師也無法解釋API的本質,以為所有的API都是同一種形式。這次要透過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介紹鼎鼎大名的API。並且分享Open API, Internal API, Partner API, Web Service, REST, SOAP 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
【電腦說人話】這個系列是希望透過口語化的方式,透過生活中的例子去介紹一些看似艱澀像外星語但實際上卻不難懂的電腦科學專有名詞。希望能讓曾經對這些詞彙充滿畏懼與疑惑的妳,能夠不再害怕,勇敢學習Computer Science!
#API #REST #電腦說人話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四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相關連結】
*What is an API? In English, please.*
[https://www.freecodecamp.org/news/what-is-an-api-in-english-please-b880a3214a82/]
[https://www.howtogeek.com/343877/what-is-an-api/]
[https://apifriends.com/api-management/what-is-an-api/]
*Types of APIs*
[https://rapidapi.com/blog/types-of-apis/]
[https://stoplight.io/api-types/]
[https://www.cevgroup.org/what-is-api/]
【What I used to make this video】
個人電腦:Apple MacBook Pro [https://amzn.to/2HKgI2T]
拍攝錄音錄影: iPhone X [https://amzn.to/3c0s6Fu]
相機: Canon 80D [https://amzn.to/2VVmiYz]
錄音: Rode [https://amzn.to/3aqnzL2]
鍵盤: Logitech MX Keys Wireless Keyboard [https://amzn.to/3awqi5L]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untypedcoding/]
合作邀約 👉 untypedcoding@gmail.com
-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凱心琳: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女工程師。
-
This video contains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that if you click on one of the product links, I'll receive a small commission.
圖片影片音效:[giphy.com] [pngwave.com][freesound.org]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哈克翻過來看世界》系列工作坊(三)~為生命整地,結出新果實~03/09(六) & 03/1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85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就在上個月,我們才剛剛結束的2018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有一個獎項,叫做『最佳貢獻』的得主,叫廖慶松先生。
或許你知道他是一個剪接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沒有顯赫的學歷。然而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在二十多年前,在國內的各大專院校,電影的相關科系,卻都有他教學的身影,至今桃李滿天下。
一般來說呢,在大專院校裡面,無論擔任講師啊、助理教授,最起碼都要有碩士以上的學歷。
那特別是在二十多年前,那個時代仍然是很重視學歷,而有一點輕忽實作,那「廖桑」的例子,還是很令人感覺到意外。
其實呢,廖桑他以長年投入在剪接工作,的實際的操作經驗裡面,他的「實務」早就超過了那些「理論性的知識」。那麽究竟「實際操作」的一個價值跟理論,到底要怎麼樣去看待?
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面裡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來幫自己,安排一個更適當的腳步?我就透過這個例子,作為一個開頭。今天要跟你講一個,你可能都知道,但是,你從來沒有這麼想過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喔,飛機的發明者,是萊特兄弟嘛。那他們的「飛行者一號」這個航空器,是絕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在地球上第一架有自己的動力,而且試飛成功的飛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萊特兄弟,他們其實連高中文憑都沒有拿到。而他們能踏上研發飛機,的這樣的一個契機,是從一八八八年開始。
那個時候呢,萊特兄弟為了幫他們的父親,去趕製教會所需要的手冊。他們呢,就合力把一台舊式腳踏車,絞鏈啊、彈簧啊,這些機械設備拆下來。
然後,再按照自己對機械的熱情,跟「動手做」的精神,找了一堆破銅爛鐵,組合出一台很陽春的影印機。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台影印機運作的非常好。他們不僅幫自己的父親,解決了問題;他們還順勢開了自己的印刷廠,做起了生意。
就這樣子過了幾年,那個時候世界上,推出了第一輛現代概念裡面的腳踏車、單車,這讓萊特兄弟熱愛機械跟改造的創作魂,有了發洩的新出口。
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想,怎麼樣讓這個單車,變得更容易操控、更符合機械的力學,去提升騎單車的整體體驗。
甚至於,他們打造單汽缸的引擎,作為動力的來源,還成為那個時候業界競相學習的一個指標。
可是呢,發明飛機跟改造腳踏車,這根本是天差地遠的兩回事嘛!尤其在十九世紀末,那樣的一個背景底下。
那個概念就像是喔,我們現在一般人,沒有經過特殊的學習跟訓練。你要開始去想、你要開始動手,去設計AI人工智慧,差不多的邏輯啊!
這不僅是全新、未知,而且那個知識領域的跨度,真的是非常非常大。那對於沒有任何學術、理論知識的萊特兄弟來說,這真的非常的困難,有如登天一般啊!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第三個契機來了!一八九六年的時候,萊特兄弟,他們看到一個滑翔翼的設計師,墜落死亡的新聞。這對於當時,還沒有征服天空的人類來說,這是一個很震撼的新聞。
他們初次見到,這個滑翔翼的飛行器的這個照片,這讓他們想到,史前巨鳥的那個翅膀。那事實上呢,會出現滑翔翼的設計師,這代表當時正是一個在航空領域,大家要去做軍備競賽,那樣的一個時代。
各方面的人馬跟專家,他們都想要奪得,率先發明出人工飛行器,這樣的一個桂冠,史上留青史嘛。那熱衷機械跟研發的萊特兄弟,他們當然也想要參與,而且也想要贏啊!
這一個競賽,開什麼玩笑!成為史上第一人。於是呢,他們就開始想辦法找資料,每天埋首在物理啊、數學啊,這些領域。
他們甚至於因為滑翔機的靈感,然後,開始把鳥類的書籍,也納入了參考書目裡面。而且實際的去觀察、研究鳥類是怎麼飛行的,他們怎麼振翅?然後,怎麼樣起飛、怎麼樣降落?他們用土法煉鋼的方法,默默的參與這一個競賽。
那個時候跟本沒有人知道他們,也沒有人認為,他們會是拔得頭籌的人。那個時候,多數投入這一場競賽的,都是一些滿肚子的專業知識、這些理論大師,這些叫的出名號、顯赫文憑的這些專家。
那他們都認為,飛機的原型一定是要用某種強力的引擎,先把飛行器送上天空,然後在天空上保持穩定,然後用這樣的一個概念跟邏輯,維持長時間的飛行。
但是事實上的結果是,這些理論跟知識來打造出來的飛機,他們導致了很多失敗的結果。墜機的墜機,死人的死人喔;讓飛機的一個研究,陷入了很大的膠著。
這個時候呢,我就想起一句話喔,這句話我也常說,叫做「別在錯的地方裡,想找對的答案;否則喔,你做的一切努力,只會讓你愈努力愈挫折」。
萊特兄弟他們知道了,這些實驗失敗的原理跟理論之後,他們對照了自己親手打造、改良單車的這樣的經驗。從高級知識份子的這些理論裡面,他們發現有一個邏輯上面的重大錯誤跟盲點。那就是喔,他們都太過重視飛行器的穩定度!
在那個時候的專家、學者,他們把飛機想像成飄浮在半空中的船隻。他們用這樣的類比,所以他們會覺得船隻的設計,是要維持在水面上的平衡。因為這樣的概念,飛行器就必須要保持平穩的直線移動。
對照於我們真實在騎腳踏車的時候,會「左搖右晃」這樣的概念,在這些所謂的專家,他們的判斷裡面喔,會在空中造成非常大的危險。
但是,萊特兄弟從觀察鳥類的飛行,再加上他們本身,對於改造單車多年的實作經驗,他們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這些專家、這些學者,他們原初的假設,他們認為這種所謂的「左搖右晃」,這樣的動態平衡。是不是這樣的思考,才是對的;而這些專家,原本的相信才是有問題的呢?
因為他們認為呢,鳥類的飛行和單車的原理其實是很像的。鳥類跟騎單車,從來不是追求四平八穩,而是必須在動態當中保持平衡,是一種「不穩定的動態平衡」。
就像是我們騎單車,或者是鳥類的飛行,都是隨著路況或者是氣流,利用傾斜來靈活控制轉彎,而不是死死的釘在那裡不動。我們轉彎是不是這樣子轉彎?不是這樣子轉彎嘛!
那有了這樣的「重新假設問題」的概念,萊特兄弟他們很實際,他們先設計各種風箏,然後去釐清怎麼樣的形狀,是最適合做為機翼的。
然後按照他們實驗的結果,去做出一些原型,不斷的測試。他們試飛的次數,其實遠超過在同期,那些很有錢、很有理論架構的個人,或者是那些研究機構。
最後我們都知道喔,他們發明出了飛機。這樣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個沒有相關文憑,沒有任何資訊背景的人;他去設計出一個AI的跨時代的運用。成為殺手級的運用,而且遍及全世界的運用。
你會覺得這哪有可能嘛!他是不是最起碼,要有一些資訊科技的能力?對啊!在萊特兄弟他的時代裡,那些研究機構,或者是那些很有名、學問很高的人,看起來他們兩個就是這樣的感覺。
他們完全想不出來,這兩個完全不懂得工程學和航空學的傢伙,他們是怎麼樣能夠拔得頭籌、製造出飛機的?!
所以,透過萊特兄弟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實際操作的經驗結晶,絕對不比理論架構來的低階的思考。相反的,這些務實操作它反而是很多的新科技,和創造力的最重要的源頭。
正在觀賞影片的你喔,如果正好是一般世俗所謂的,功課好、聰明的那些「學霸級」的人物,或許你可以思考一下,太會讀書、考試,到底帶給你的是助力,還是阻力呢?
當你已經先「假設」了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是不是就很容易忽略「實作」的價值。甚至於呢,在錯的前提底下,進行很多其實是徒勞無功的「思想討論」。
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永遠是實作的價值!透過實作的回饋,你才會知道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哪裡才是你需要在乎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有什麼原本的假設,需要被挑戰、甚至於被推翻?就像是把飛機當成是「漂浮在空中的船隻」,這個假設顯然是錯誤的。過去也因為這個假設,很多人投入了很多錢而不成功。
然而萊特兄弟,就是沒有被這個假設困住,所以他們才發明出飛機,這個劃時代的產物。
所以呢,無論你想要從事任何創造,或設計的工作,請你務必記得「實作永遠比知識來得更為重要」,否則喔,你會看不見整體的真實狀況,滿頭滿腦的讓你的專業知識,變成是框住自己的天敵,阻礙了你成功的可能性。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我今天談的,這個主題『學霸的天敵』,我們談實作的重要。
很多東西不是靠思考,不是靠看書就能夠幫助你前進;你得行動,你得真實的踏入教室,透過我們面對面、手把手的前進,你才會有真正的前進。
而且我更知道一點,就是畢竟喔,進教室會有一些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所以,我在這邊也答應大家,我會很努力的製作一系列的「線上課程」;透過網路的工具,你我可以在線上相會。
那如同今天談到的「實作」的價值,我在這一點,已經開始在「實作」了。沒有意外的話,我們會在2019年1月份,推出相關的課程。
希望透過我們線上的學習,能夠幫助你生命到達另外一個高峰,不斷的創造生命的可能性。
在這邊做一個小小的預告,請期待明年1月份,我們推出的關於怎麼樣進入實作、怎麼樣管理你的效率?這樣的一門線上課程。
所以無論你是會進啟點的教室,還是在線上跟我相會,我都很期待,你能夠在你生命當中,透過實作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八卦
最後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文獻探討與推行經驗,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參考,並進行...教材庫的內容多樣化,而且以多媒體的網頁呈現,可以將其擷取整合到教案中,對老師 . ... <看更多>
資訊科技教學例子 在 大屏教案範例|國小國語、社會|科技融入教學教與學大躍進2 的八卦
【BenQ 酷客師塾EdTech 線上課程】 #大屏教案範例#教案範例#大屏 教學 #大屏#電子白板#白板軟體EZWrite #edtech #國小國語#國小社會#大屏備課·課程 資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