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劇團徵才囉!
「阮」是臺語中「我們」的意思,立基於嘉義的阮劇團,由一群嘉義子弟於2003年成立,十六年來,致力發展不同於都會觀點的劇場美學,朝向建立「新鄉土/新臺語劇」的目標努力。阮築夢踏實,也吸引一些與我們有相同想望的年輕人願意回嘉、甚至來嘉駐足、耕耘。
2019年開始,阮劇團抱著更大的企圖心,立志讓嘉義成為一個想像與創意的實驗基地,讓更多精彩的藝術家在此催生。因此,我們持續擴大規模,本次將公開招募:
◎ 新嘉義座 營運經理
◎ 藝術行政
◎ 專案執行
◎ 2020儲備團員(報名12月23日截止)
◎ 2020草草戲劇節學員(報名9月30日截止)
歡迎對劇場有熱情的夥伴加入阮劇團的行列!
👉 詳細徵才條件及應徵方式請至:https://pse.is/LUDW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襲園美術館」介紹 專訪:謝欣潔 藝術行政 襲園美術館的發生,是從一個很小的念頭落下種子,從襲園裡一個小廳開始。 如今,這一顆從小廳發芽的種子,開花結果,枝繁葉茂,支撐起一片人人都樂於親近、攀附、掁翅翱翔的藝術天空。 回到我們對於建築、設計的堅持,以「自然、人文、藝術、...
藝術行政 發展 在 魏廣晧Stacey Wei Facebook 八卦
在我的朋友圈裡,大多數都是跟藝術相關的朋友,滑滑臉書看到大家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文字、訊息或是影片,無非都是希望傳遞些正面的訊息,相互鼓勵讓我們對未來繼續懷抱著希望,幸運的我們即便身在相對安全的台灣,心裡也不斷感覺無論我們在哪個國家,或是什麼人種,我們所擔心、期待的也都一樣。
這兩個月,幾乎所有的演出停擺,很多身邊的朋友因為這樣,工作機會與收入頓時減少許多(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行業一樣慘重),我們都期待著表演藝術產業鍊能快速恢復,但當風雨過後,生活逐漸回歸正常時,你對表演藝術還是樂觀嗎?以長遠看來我是樂觀的,雖然會需要不少時間跟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好官腔,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但是似乎就是這樣),以下是我的幾個想法與觀察,跟大家分享,純粹是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是哪一台?),藉此也鼓勵我的學生們千萬不要放棄你的藝術之路。
▎對參與「現場」表演藝術的更渴望。
我們都希望傳遞情感,表演藝術就是最能「當場」傳達情感的一種型態,在劇場/音樂廳裡透過空氣傳遞的氛圍很難被螢幕與音響取代,這陣子許多藝術家透過錄影/直播來繼續傳遞作品,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得已的方式,如果可以再回到劇場/音樂廳裡,讓彼鄰而坐的觀眾們一起感動,那將不只是表演者的渴望,也是觀/聽眾的渴望,一但你曾在那裡感動過,就會渴望再回到那裡,我期待這些需求,長時間看來能讓表演藝術的人才需求量更多。
一個人在家看電影跟一堆人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爽度就是不同。
▎人類情緒在壓抑過後的釋放,會讓作品更有共鳴。
我粗淺的認為,藝術之所以叫藝術,就是情緒累積後的具體表象,無論是音樂、戲劇或是舞蹈,這段期間我相信藝術家雖然不能聚在一起,但腦子應該沒有休息,甚至是有更多沈澱、自我練習、創造的時間,當疫情過後,這些累積的能量有可能發展成另一波不曾出現的型態。另一方面,因為這些曾經被恐懼、未知佔據的感受,人的情緒也需要被釋放,一種透過觀賞、聆聽而產生內心的共鳴後得到的釋放。
▎無國界的合作與創造
這陣子人跟人真的比較疏遠嗎?我反而覺得好像更近。
我們因為害怕失去彼此、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而彼此問候與關心,透過網路的便利,經過各種社群軟體不斷的被傳遞,當然這個傳遞沒有國界的限制,最近越來越多的音樂或藝術家們發起了網路合作上的作品,完全不受國籍影響,甚至大多為跨國的合作,雖然都是小品,但在這些作品製作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埋下了日後「真實」合作的種子,你知道的,大多的藝術家都很藝術家,感覺對了,什麼也都對了,這些作品將會比以往更”We are the world”,不是很好嗎?
▎知識傳遞的習慣被強迫改變
這兩個月,除了讓生命可以延續與生活必須的事情之外,最令人重視的應該是怎麼正常的進行「教育」了,我們都知道,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是那麼珍惜我是老師的身份,但我想你也知道,體制內的教育永遠趕不上這世界的變化,現在學生(或想得到知識的人,包括我自己)的學習的方式,通常不是在教室裡或是從老師口中,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任何的知識,所以我認為現在的老師比較像是coodinator的角色,經過了這段時間,你不難發現網路上的教學或是分享影片除了更多之外,也更有系統或更精準了,那麼,老師或學校的角色就會被迫改變。
一年前,我曾經多次跟學校開會,希望能把音樂系跟國外老師視訊上個別課時數認列入主修時數中,也就是說,如果我的主修學生一個學期要跟我上14-15堂課,裡面也許有4-5堂課可以跟國外喜歡的老師視訊,然後可以計入上課時數,把本來應該給我的鐘點費,給國外老師(不夠的學生自己補),成為學生的上課選項。教務長很重視我的意見,也覺得很好,教務處的同仁很努力的去查了法規之後,發現全部都不適用,讓我們燃起的希望又熄滅了,常常認為很容易的事,在龐大的組織中卻變得很困難,需要的除了努力去改變之外,也需要一點時機與方法,這當中牽扯了很多細節與利益重新分配,但會改變的終究會改變,等多久而已。
▎藝術行政的更被重視
一場演出舞台上發生的事只是一半而已,還有看不到的另一半也很重要。農曆年到現在,最煎熬的應該是藝術行政人員,演出要延期的、取消的、不確定可不可以做但卻要繼續策劃的,決定繼續演出但是需要符合規定與政策的,這些藝術行政全包了,通常做好沒人提,做不好要被譙爆,就拿「延期」來說吧,光是場地與所有人員的檔期就夠你頭痛了,附帶的硬體、票務、宣傳等工作更改,那真的不像約朋友吃飯臨時有事要改別天一樣簡單,一個好的藝術行政團隊,在這時候就更顯得重要,經過這一仗,我們更要肯定他們一直以來的默默努力。
當一切雨過天晴後,我深信藝術就是讓人類情感回歸,甚至昇華的一種最好方式,我們都加油。
藝術行政 發展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八卦
#快訊 #台北當代藝術館新任館長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新任館長經公開招募遴選,最後定案由世新大學 #駱麗真 助理教授出任,盼能借重其本身具備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行政及學院教師等跨域經歷,帶領台北當代藝術館邁向開館20年後的發展。
藝術行政 發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襲園美術館」介紹
專訪:謝欣潔 藝術行政
襲園美術館的發生,是從一個很小的念頭落下種子,從襲園裡一個小廳開始。
如今,這一顆從小廳發芽的種子,開花結果,枝繁葉茂,支撐起一片人人都樂於親近、攀附、掁翅翱翔的藝術天空。
回到我們對於建築、設計的堅持,以「自然、人文、藝術、平民化」回應我們對於「家」的無盡想望。
家,不應該只是用一面面牢不可破的牆,築疊而成一個個四方盒子,它除了滿足使用需求,也應該是家人一起共同創作的藝術空間,
哪怕只是一件器皿小物、一張塗鴉,都是一段銘刻情感、寫錄情感的記憶,是可父傳子、子傳孫的甜蜜家傳。
自然地,在青埔襲園這個大家庭裡也是如此。
襲園,不僅為我們堅持的建築設計觀現身說法,作為傳承學習的基地,更具體說明"空間、藝術、生活"三者之間的互動相依,於是有了襲園美術館的發想,結合美術館在藝術交流與學習教育的發展、藝廊審選藝品的特點,催生襲園美術館系列。
空間小,確實渾身是藝術魂。
讓人打從心底,樂於親近它,感受它,擁抱它。 藝術的本質就在每個人心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感,應該被分享,被了解,透過學習、分享、交流,提昇個人的美感,增進自己對藝術的知識。
襲園美術館提供了這樣的創作平台,藝術交流園地,而且專注於生活藝術領域,從你我每天所見、所看、所用的尋常裡,挖掘令人感動的美好。
透過藝術家駐村計劃、實作活動、講座教學等,透過藝術家的眼睛、現身說法,引領我們向藝術生活靠近,喜愛用藝術來調劑生活、佈置居家空間。
就讓藝術回歸生活吧!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家為起點,將藝術渲染力擴展至周圍的人,慢慢幅散出去。
襲園美術館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青埔九街57號
參觀預約電話:03-453-388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dCfyLWwptE/hqdefault.jpg)
藝術行政 發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ujEbbfDTYo/hqdefault.jpg)
藝術行政 發展 在 藝術行政初探與節目企劃撰寫 - YouTube 的八卦
藝術行政 初探與節目企劃撰寫. 中國文化大學職涯 發展 與校友服務組. 中國文化大學職涯 發展 與校友服務組. 53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