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聽演講
推薦大家去聽這個演講,一個與攝影、台灣俗民文化、台灣人的想像力有關的演講,我曾經在北美館看過昭良的攝影展,真的是天殺的美天殺的震撼
【哲學星期五@台北】─「鏡頭下的絢爛轉化-沈昭良的庶民攝影」 2013 / 05 / 17 (五) 19:30 @ Café Philo(慕哲咖啡館)
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不只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並且成為人手一機隨手可拍的常民實踐,一方面我們對於四處留影自拍已經習以為常,令一方面我們拍的照片和各種廣告和創作早已在我們的生活中擺滿了一個又一個的框框,從臉書圖案到手機電腦螢幕到小吃店的螢幕和LED廣告螢幕全被占滿,我們貨真價實地活在被影像淹沒的世界。
與此同時,台灣的文創產業喊得驚天動地(當然這又少不了影像的推波助瀾),從政府到社會都充滿了期待或是呼喚,不管是對文化、創意、還是產業。似乎對品味、藝術的要求中便包含了某種希望,但又隱含了某種建立、鞏固文化與品味的高低位階並拾級而上的慾望。
但是在這一切的過程中,我們的眼睛會不會不自覺地習慣了對許多在我們生活四週鋪天蓋地的畫框視而不見,同時又不自覺習慣性地尋找某些與我們的生活擁有某種距離的特殊品味的畫面展現,最後習慣性地對我們的生活世界視而不見?
本周的【哲學星期五】,我們邀請到長期從事紀實攝影的沈昭良,來和我們分享攝影和庶民社會的關係,透過分享他的創作歷程與作品,重新發現在我們生活中被輕易地忽視而過的社會地景,並一起思索藝術、文創與我們的距離,是否真如口號與廣告給我們的印象中一般──有距離。我們也請到台灣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姜麗華老師為我們評論。歡迎大家一起在沈昭良的庶民影像,為一幕幕的絢爛驚嘆。
【時間】 2013年 05月 17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梁家瑜│紀錄片工作者
【主講】 沈昭良│攝影家
【與談】 姜麗華│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博士
【主辦】 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洪崇晏、丁宇徵【摘要】洪崇晏、陳廷豪、凃京威【攝影】林鼎盛、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Tina【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李明恩
【參考資料】
沈昭良介紹http://www.shenchaoliang.com/CHINESE/C-PROFILE.html
姜麗華
http://arts.ntua.edu.tw/people/bio.php?PID=681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八卦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影音檔:
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
粉絲頁: 雷雷的快樂木雕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 Yuting Huang 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6/09/03-2017/01/08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在 趙德胤 Midi Z Facebook 八卦
主題感覺好廣大。
一直聽趙德胤 Midi Z導演講過許多故事,不曾聽過他的任何「評論」
他常說:我是說故事的人。
【哲學星期五@台北】─「回去『說故事』─趙德胤談台灣電影的浮華與現實」 2014/11/28 (五) 19:30
2014年第51屆金馬獎之後,中國電影的突出表現,帶出了各自不同的設想與隱憂。此時,似乎更值得來思考台灣電影的問題:重點可能不僅是大家關心台灣電影是否得獎、得多少獎?而是去思考長期以來,台灣是否在電影的人才培育、制度設計上,足以讓創作者拍出好電影?也就是檢視標榜以文創產業的台灣,國家整體制度是否提供支撐創作者良好的環境,還是在台灣的創作者只能夠依賴不斷地自我激勵與自力救濟?
我們看到「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不可能,因為電影政策本身就是政治性、國家性。但這種政治性,不是讓政策走向去指導電影創作,或淪為政令宣導,而是在制度面,將政策制定指向保障創作的獨立性及豐富性。缺乏國家對電影工業的積極思考時,是否會讓位給弱肉強食的商業邏輯,而迴避了政府應有的責任?
全球電影產業已進入一個高資本、高技術門檻的賽局,在這個充滿競爭門檻中,我們看到一位異數。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很高興請李雪莉小姐主持,趙德胤導演主講,做為一位台灣新生的電影導演,趙德胤過去以獨立製作和小資本方式打出一片天,他怎麼來看這遊戲規則?這個規則對台灣電影和創作者的影響為何?他如何看待台灣這十年來台灣電影的沒落、復興與瓶頸?我們的機會與挑戰為何?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 2014年 11月 28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李雪莉│文字影像工作者&台灣記協執委
【主講】 趙德胤│導演
【主辦】 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陳廷豪、洪崇晏、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攝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江博緯【摘要】賴韋蓁、林安冬【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林士傑、李濃
【參考資料】
●主講者介紹
趙德胤出生於緬甸靠近中國邊境的小鎮,十六歲赴台求學,開始用鏡頭帶著自己和觀眾看世界。三十二歲的他,以《冰毒》這部電影,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連續三部與緬甸有關的劇情片:《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更讓世界注意到,在翁山蘇姬和軍政府外,還有一個深受全球化影響的,庶民觀點的緬甸。
●李雪莉:別在乎別人的定義──專訪《冰毒》導演趙德胤│2014.08.18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2/article/1750
●[人物] 被迫移動的孤獨靈魂碰撞 — 專訪《冰毒》導演趙德胤、演員王興洪、吳可熙│2014.07.16
http://hypesphere.com/?p=33746
●《冰毒》趙德胤:重點不是怎麼拍,而是故事的敘事核心是什麼│2014.07.16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3021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在 「小古碎碎念」藝術行政心酸血淚史 - YouTube 的八卦
歡迎大家來到《小古碎碎念》 我是台北愛樂音樂總監古育仲,a.k.a. 小古老師在這個園地裡,小古會用輕鬆愉快無負擔的方式跟大家聊合唱、聊音樂、聊生活 ... ... <看更多>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在 原木木材行台北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八卦
大安金普頓酒店是請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來操刀設計,用了經典的綠、銅色調 ... 專訪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