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後, 搬了出來住, 為見爸爸, 有時便約他出來飲茶.
老人家嘴碎, 也喜歡提及過去, 但我喜歡聽.
一邊聽, 一邊滿有興趣地向他問這問那, 他也樂意地細心為我解釋.
‘老豆, 你細個時食咩架?’
‘吃番薯囉!’
‘有無零食架?’
‘鄉下很窮, 哪會有.’
這幾年, 聽下聽下, 得知我們是來自潮州的一條叫葵嶺的鄉村.
祖先在那裡世代務農, 然多年仍是十分清貧, 用現代講法可謂根正苗紅就是.
‘十一, 二歲, 才第一次穿褲子!’
‘窮到咁嘅?’ 我不忍心問老豆怕唔怕醜.
‘是的, 我爸爸, 即你呀爺, 在我兩, 三歲時便走了. 我也不曉得他是什麼樣子的.’
聽到’你呀爺’三個字, 我本想笑, 但這時笑不出.
不少人, 當爸爸還在跟前時, 永遠不珍惜;
偏偏有些人, 求見爸爸一面而不得.
小時侯的我, 曾怨爸爸不懂和我玩;
看到爸爸和媽媽吵架時, 也永遠覺是爸爸的不是.
事實上, 他小時候哪有爸爸去學習及效法?
鄉下的生活, 也是現今的人永遠不能想像的.
爸爸提起祖母時, 常用潮州發音‘呀摩’(即母親).
可能, 他從小到大便這樣喚娘, 改不了口.
‘阿摩一個女人, 便這樣養大了七個子女.’
‘種菜及番薯, 自家不敢吃多, 都拎去賣給人, 或換些米回來.’
‘平時都是吃粥的, 但很稀的, 插不上筷子.’
‘我們七人, 嚷著不夠吃, 阿摩便叫我們去睡.’
‘後來, 才發現, 呀摩自己沒有吃, 都給了我們子女.’
‘咁你點知架?’ 我插嘴問.
‘有一日, 我們嗌呀摩, 呀摩正坐在椅中, 但腰伸不直, 雙手也不夠力撐起身來, 我們才知道她幾天沒吃東西.’
沒有祖母, 沒有爸爸, 更沒有我,
這樣親的一個人, 我未曾親過.
我聽著, 眼濕濕.
留在鄉下, 是死路.
爸爸在十多歲時, 偷渡來港.
臨離開鄉下時, 阿摩只給了爸爸一個像饅頭的東西, 好讓他沿途充饑.
這個又乾又硬饅頭, 卻已是阿摩的所有.
‘每天, 只敢吃一點點, 然後揣在懷中, 不敢丟掉.’
赤腳小子, 一個饅頭, 便如此走過來.
‘走呀走呀, 怕人, 更怕野狗追殺.’
‘忍痛爬過鐵絲網時, 後面有人發現了, 追過來, 我不顧一切地跑.’
‘終於, 入了香港境內, 只覺腳下濕漉漉, 還道是汗水, 原來是血!’
‘老豆你中槍呀?’ 我緊張地問.
‘不是. 不過爬過鐵絲網時, 腳甲被倒勾勾了出來, 當時太緊張, 完全不覺痛, 這時才殺豬價地叫痛……’
我聽落, 腳趾都不自覺地感到有D痛……
從此, 努力工作.
沒有技能, 只一身氣力, 日日去送貨.
‘一年只休年初一至三! 日日七時開工, 夜晚收八九點!’
‘試過踩單車運幾十斤貨, 由九龍城車去調景嶺, 上山時單車上不到, 唯有揹貨在背由山下徒步上山!’
我對斤兩沒有什麼概念, 但從九龍城到調景嶺的距離總算是知道的.
‘那時候, 個個都是如此, 人人靠自己, 死慳死抵, 渾無娛樂!’
老實說, 初時和爸爸說話,
只道是膝下承歡, 有點應和他的成分;
但後來, 覺得從與他說話中, 我覺得有些東西, 是我們這一代所缺乏的.
‘每月出糧, 九成寄回鄉下.’
‘第一封從香港寄返鄉下的信, 是”命令”阿摩從此要吃飯, 不准再吃粥!’
‘腰要板得直一直的!’
每一年, 他總回鄉下.
‘回去時, 總要買數十包大米, 送給葵嶺的窮人.’
‘我窮過, 知道沒有得吃的苦.’
現在, 不少年青人覺得回鄉是老土乏味, 接濟貧苦是自找苦吃時, 其實這種人情味我們又知道得幾多?
‘在那裡小學的老師, 每人也要一兩套衫褲.’
‘為何買衫褲給老師?’ 我問.
‘因為他們教小朋友識字, 但收入不多.’
尊師重道, 不是只在嘴上說的.
阿摩之前走了.
爸爸說, 他來香港後, 這是第一次哭.
那晚, 淚水不停湧出.
那時候還小, 我看不到, 這是爸爸說的.
我問他, 有沒有第二次?
他說, 第二次的哭, 是因為我.
‘那一天, 在電話聽到大學取錄了你, 我便哭了.’
‘當時我在VAN仔上, 淚水也不停湧出, 我怕其他人看到, 不停抹, 但淚水不停流, 很肉酸呢.’
‘因為那時我覺得, 我終於培養了一個兒子成材了, 我對得住呀摩了!’
可能是, 我一直不了解爸爸.
小時候, 家窮, 但窮得硬正.
後來, 他不單是一個滿分的爸爸,
更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那個小小的饅頭,
雖乾又硬,
卻代代傳承.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萬的網紅張媽媽廚房Mama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張媽媽【炒十菜】,有益健康!請Like我的Video和訂閱我的頻道呀! 如喜歡的話,請分享給朋友家人。謝謝。 MamaCheung's "Stir fry vegetables", simple and nutritious! 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subscrib...
自家 種菜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公共電視《農村的遠見》於12月3日週二晚上十點播出
【在五十年前的70年代,由舊金山餐飲界幾位先驅的率領下,開始了有機飲食的浪潮及其衍生出的生活態度,影響了全世界。製作團隊回到這股思潮的發源地,帶領觀眾走入有機農民的生產與生活,造訪經典人物與故事。在今日事事都在改變的現代社會中,他們如何堅持信仰、擁抱自然、並實踐慢活哲學。這一集也是一個「從農田到餐桌(Farm to Table)」的精采故事。】
{內文}
今天,我們談美食。以舊金山灣為中心的都會區與鄉村地帶,面積共約兩萬平方公里,正進行一種"建立在地食物系統"的生活革命。"建立在地食物系統"一個我們常聽聞卻不太知道,背後龐大的代價和影響力的詞語。
(巴特琪\美國有機貿易協會 執行長)
數十年來,加州以及灣區一直是引領食物運動以及有機飲食運動的先驅
(克隆馬克\ICA廚藝學校 主廚教授)
60年代的嬉皮運動,很大的一個訴求是要吃更天然的食物不要浪費,自己的菜自己種,但那只是很小的起點,產地到餐桌蔚為風潮,是這10到15年發生的
(珍妮塔特\Belden Barns農園經營夫妻)
建立在地的食物系統,勢必要有很多農夫,才有辦法支撐永續食物的推廣,所以我們從自己開始,就是身體力行,讓雙手實際觸碰泥土
加州人說,他們身為美國有機運動"領頭羊"的啟示是,談氣候變遷或如何減碳,感覺太遠,但是談"吃"或談"在地食物",反倒讓人想認真的身體力行,於是"食物"成為成功環境運動的關鍵。這五年來,舊金山興起了各式各樣,不同型態的環境農園,成為全球"建立在地食物系統"的示範。
<2對夫妻就經營起來的葡萄.葡萄酒.蔬果開放式農莊>
(蘿拉貝爾登\Belden Barns農場主人)
我想打造的不是正經八百的品酒室,你喝完酒一離開就什麼都忘了,我想要的是把整個農莊打造成一個品酒國度,大家進到這個農莊穀倉來品嚐好酒,散步穿過葡萄園 認識不同的葡萄品種,在這常常會看到20多個家庭聚在樹下野餐
(貝爾登\Belden Barns農場主人)
讓來這的人不只認識葡萄和葡萄酒,也認識不同蔬菜,跟土地產生更多的連結,告訴你永續農業是可行的,是有趣的,是能獲利的,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從零開始的教育Earthbound有機農業推手>
"Earthbound"中文意思是"回歸土地",從全美第一家在賣場賣"有機沙拉盒"的公司,出乎意外的,卻推動了美國農業部於90年代制定有機標章,更刺激了今天美國有機市場佔全球市場的1半。
(記者旁白)
這裡是全球最大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商的誕生地目前,他們通過有機認證的耕作面積超過120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台北市
(葛德曼\Earthbound農場 創辦人)
在1986年,我們是美國第一家成功把預先洗淨的沙拉盒推到零售市場的公司
(巴特琪\美國有機貿易協會 執行長)
有機成為飲食文化,用最好的食物把人們都串連起來,曾經在產品上標示有機就會很難賣出去,但那只是時間問題,那時公民意識還沒形成,所以要教育 教育 教育 再教育
<城市內更需要教育"環境農園"都市農業的重要基地>
(戈登\環境農園 講師)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教學課程,有些短期課程是提供給自家有農園的民眾,有些是提供給學校教農事的老師
(紀錄片記者)
上午是基礎課程,下午就是實際動手操作,學員要學會自己製作有機蔬菜床
(戈登\環境農園 講師)
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教育,我們想要培育老師 公民 社區行動者,讓城市可以更友善環境,我們在這種菜,但更重要的,我們種更多的「農夫」
原來,種菜只是過程"種人"才是舊金山,"建立在地食物系統"真正的企圖。加州人的經驗是,當越來越多人想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有機就變成一種積極改善氣候變遷的生活方式,是政客或川普都無法動搖的生活方式。
<對抗氣候變遷的示範農莊 Stone Edge Farm 石緣農莊>
(紀錄片記者)
「石緣農莊Stone Edge Farm」的創辦人,是一位使用數據分析股票的金融市場專家,透過架設鳥巢,以自然的方式抑制害蟲,農莊的太陽能發電不只自給自足,還能供應附近的社區使用,農莊靠自己的力量投入研發生產氫燃料,氫燃料的排放就只有水,未來農莊裡每一輛車子,都將以氫燃料作為能源,24小時監控用水狀況,這裡的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口上
(貝克\Stone Edge農場合夥人&釀酒師)
我們以不消耗地力的方式耕種,因為我們希望這片土地可以繼續這樣耕作下去一千年,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創辦人覺得,這其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須做的事
經營「從農場到賣場」Farm to Grocery Store的有機商店,或者是在加州納帕實踐「產地到餐桌」的頂級美國烹飪學院,各種繽紛的農作實驗場證明了一件事,亦即一旦有人和群體開始"建立在地食物系統",就有產生環境運動的爆米花效應。
(紀錄片記者)
這裡是一座繽紛的農作實驗場,也是一座美麗的方舟,心懷遠見的經營者將各領域的人才帶進農莊,一起面對氣候變遷的巨大挑戰
這是動人而美味的加州經驗,"食物是強力關鍵",透過食物能改變整個社區的飲食習慣,能把各種人才帶進農莊,再藉由不斷的再教育,將面對氣候變遷的巨大任務,落實到永續的生活美學裡。
自家 種菜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莫內花園】🌸
1883年5月初,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和未來的第二任妻子愛麗絲(Alice Hoschedé,1844-1911),帶著兩人各自的孩子,總共8個小傢伙,其中年紀最小才5歲,一大家子浩浩蕩蕩搬到巴黎近郊吉維尼小鎮(Giverny)。
由於食指浩繁家當繁雜,你可以想像拖著8個孩子再加上畫具和家庭雜物,會有多少家當;導致整個搬家過程耗時6天,出動了4艘船迤邐行過塞納河才算大功告成。
繼1871至1878年與第一任妻子卡蜜兒(Camille Doncieux,1847-1879)待在阿壤特伊(Argenteuil)的時光之後,莫內終於又能夠在某處安居。當下他可能還不曉得,這回來到吉維尼,一待就會待到1926年他與世長辭的那個歲末霜冬。
--------------
吉維尼的家有個長形房舍,深度約5公尺,長度約40公尺,和一大片蔓生植物花草的庭園。開闊的空間不僅可供取景作畫、讓孩子們嬉戲,最重要的是,足以滿足莫內對於園藝的興趣,和他講究(挑剔)的味蕾。
愛麗絲出身富家,又曾是巴黎百貨業鉅子夫人,處事幹練圓融,無論大小場面早已嫻熟應對,總能把全家事務打裡得井井有條。事實上,她自己生養6個孩子,後來還要幫莫內照顧他兩個孩子,外加歷經前夫1877年宣告破產,家運衰落等種種磨練,初來乍到吉維尼,儘管租來的房舍庭院需要一番整修,都只能算是蛋糕一小塊。
他們在屋角種下爬藤玫瑰🌹,期待它來年春天熱鬧綻放點綴牆面。為了供應一家子所需蔬果,也在花園裡開闢菜圃,灑下多種菜籽,好做成餐桌上必備的蔬菜湯,以及莫內最愛,裹滿黑胡椒的生菜沙拉。當然,能夠將花季從初春延展至秋風起時的各式花苗更是必要。
花草、樹影、水池與陽光,自然而然理所當然成為莫內畫作中重要的組成。💐🍃🌞
--------------
另外,莫內或許還是位被繪畫耽誤的園藝專家。
他總是翻遍目錄,從四處買來植物種籽,與許多園丁交換心得,試圖以古法培育罕見的花卉和蔬果品種,就連眾多園藝工具也是親自研究訂購。看起來大畫家不畫畫時,常就這麼一頭栽進植物型錄裡,如此鍾愛又費心,難怪花花草草在他的筆下特別抒情有感。
廣大院子當然不會只養花種菜,成排的李樹結果時便可以拿來釀李子蒸餾酒,無論自家小酌會宴客談笑都派得上用場。畢竟莫內發達前,已常有友人來訪,之後慕名而來的訪客更是絡繹不絕。
再者,莫內對於家禽料理有著莫名任性與堅持,小鎮居民粗鄙品味無法滿足他,這下子除了研究植物型錄之外,他又丟下畫筆,四處尋覓美味的雞、鴨品種進行繁衍,於是乎自家雞舍就養了具有AOC認證的法國名雞-布列斯雞(Bresse)。🐓🐓🐓
基於法式料理對於風土條件的絕對要求,雖然離開布列斯地區就不能稱為布列斯雞,不過一切遵循傳統培育方式的莫內,可能還是會想辦法讓這些名貴布列斯雞飽食美味的玉米麵包糊,以求盡量符合原來條件。
你看,布列斯雞自己養自己抓是不是超酷!✌️✌️✌️
--------------
1886年4月10日,莫內創作生涯最強力後盾-畫商杜朗・呂耶(Paul Durand-Ruel,1831-1922)嗅到美國市場商機,為印象派畫家在紐約舉辦畫展。展出內容包含48件莫內、38件雷諾瓦、23件竇加、17件馬奈和42件畢沙羅等總共300多件作品,整整裝上43箱聲勢浩大地從巴黎運抵紐約。
印象派繽紛多彩又極富資產階級品味的風格,深深吸引新興美國藏家,透過這場盛大畫展,正好為印象派畫家打開海外市場,謀得重要生路。1889年,與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共同舉辦聯展之後,莫內的身價更是水漲船高,翻了再翻。
當年因生活所逼,差點要跳進塞納河自盡的窮畫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如此一來,莫內終於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砸進他熱愛的花園造景,順便再把原本租賃的房舍土地給豪氣買下又陸續拓展,然後重新開挖水池,種植來自法國本土和南美、埃及等不同品種睡蓮,成為他畫布上最美的風景。
為了好好照料心愛的庭院,從1901年開始,莫內便聘請5名園丁專職照顧花園,另有一人照料睡蓮池。從這等陣仗就知道莫內家花園規模並非爾爾。
--------------
吉維尼花園遠離巴黎塵囂,一步步被打造成莫內理想中的天堂。無論起居或創作,即使一戰期間外頭煙硝烽火,他皆安適此地靜心作畫,與他前半生輾轉四處流連遷徙簡直天壤之別。
為了追逐最重要的陽光,與轉瞬即變的光影,莫內通常清晨時分天色未亮時便起身,洗過冷水澡,用過有培根蛋🥓和烤香腸的豐盛的早餐之後,便帶著畫具走進花草叢間,或到河邊開始觀察環境思考構圖。
此時,院子裡的鳶尾、罌粟花、玫瑰或百合花瓣上還有點點朝露,在迷濛晨曦裡晶瑩,因徐徐輕風而盈動。💐🌻🥀
接著莫內會以快速寫意筆觸捕捉光線最美的時刻。那絕美色彩與光影就是這麼透過畫筆流瀉,輕敷勻染上畫布,牽引我們的視線,進而觸動了心緒。
#莫內花園 # ClaudeMonet
#吉維尼 # Giverny
圖片來源:Junie Wang,攝於吉維尼莫內花園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自家 種菜 在 張媽媽廚房Mama Cheung Youtube 的評價
張媽媽【炒十菜】,有益健康!請Like我的Video和訂閱我的頻道呀! 如喜歡的話,請分享給朋友家人。謝謝。
MamaCheung's "Stir fry vegetables", simple and nutritious! 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give me a thumbs up and share this recipe to other foodies! Thank you.
請大家幫幫忙做不同語言的字幕, Please help translate my video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http://www.youtube.com/timedtext_cs_panel?c=UCXwdv_B9WPSqOmi5EARYknA&tab=2
跟我聯繫 Connect with m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amacheungcooks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mamacheungcooks/
Blogger: http://mamacheungcooks.blogspot.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amacheungcooks
Pinterest: https://www.pinterest.com/mamacheung
Tumblr: http://mamacheung.tumblr.com
豉油皇炒麵食譜 Chow Mein recipe: https://youtu.be/QC5HSt6Ki6o
自家種芽菜 Grow your own bean sprouts: https://youtu.be/5G58cGpMbZ0
材料 Ingredients:
一百克芽菜 100g bean sprouts
一百克韭菜 100g Chinese chives
一粒蒜頭 1 clove of garlic
一湯匙菜油 1tbsp vegetable oil
六分一茶匙鹽或魚露 1/6tsp salt or fish sauce
六分一茶匙麻油 1/6tsp sesame oil
https://mamacheungcooks.blogspot.com/2017/11/stir-fry-vegetables-easy-recipe.html

自家 種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本地正菜 街市加租轉戰WhatsApp賣菜 打鼓嶺孝順三姊妹守護老豆種菜
這家「菜檔」並不是疫情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網店,陳家本來也是街市一員。姊姊仨的爸爸陳少輝本來在粉嶺華明邨經營菜檔,寶號輝記蔬菜,去年年初大財團業主翻新街市,借機大幅加租,輝記這種家庭小店被迫結束經營近三十年的檔口。豈料街坊依依,就是要買輝記的蔬菜。三姊妹便記下捧場熟客的電話,在通訊軟件開了數個群組,接受訂菜。每周兩天,把瓜菜直接送到熟客手上。何以輝記有這種吸引力?原來他們並不只是做買賣,陳少輝本身是農夫,菜檔既有進口貨,亦有招牌「老豆種」瓜菜。即使自家菜定價較貴,亦深受歡迎。街坊李小姐說,輝記的薑常備家中,偶感天旋地轉,口含一小塊即清醒過來。另一街坊Carol則說,輝記的瓜菜總是整齊乾淨展現人前,看出店家的細心。
Facebook:輝記蔬菜
足本訪問: https://bit.ly/2RAGdZi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相關影片: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香港農業 #本地菜 #打鼓嶺農場 #輝記蔬菜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自家 種菜 在 台日浪速毛family Youtube 的評價
日本藥妝直送這邊買
https://easyfun.biz/2n7-P
在經過採收波菜,番茄之後,
終於輪到小毛最喜歡的秋葵了!
秋葵放著越長越大,大到平常超市都沒有賣的size了。
很開心小毛採收完,好像有點怕。
但是,
吃的時候不手軟,
全部一個人吃掉了!
很棒。
更多日本日常生活vloghttps://pse.is/QFRA8
大阪腔學日文 https://pse.is/P6XA2
ig:https://www.instagram.com/mao.family
facebook : https://reurl.cc/pdbG4e
小毛亞馬遜:https://www.amazon.jp/hz/wishlist/ls/2U1IM4BTRRI4I?ref_=wl_share
謝謝您點我們的影片。
如果覺得不錯的話請不要吝嗇給我們一個讚吧~!
大感謝:D
聯絡mail :chenya0407@gmail.com
楽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referral/bbwnvx/
★★★ 請 訂 閱 我 們 的 頻 道↓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I0Wj4J2WiBRkP2PUSzuvQ
★★★ Please Subscribe ↑ ★★★
#日本日常生活vlog #自家蔬菜 #秋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