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今日零確診!WHO台灣昨單獨電聯1小時;紓困個人,在職勞工可申請第一年免息10萬貸款;黃金週長假前,日本緊急狀態擴及全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今日再度出現零確診。目前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維持395例,其中6例死亡、155例解隔離,其餘治療中。而所有案例中,340例屬於境外移入、55例本土案例。
此外,今日行政院也針對「個人紓困措施」召開記者會,包括:勞工提出在職證明就可透過App申請第1年免息的貸款10萬元,可分3年償還。個人貸款部分,信用卡可申請緩繳3至6個月,期間免繳違約金與循環利息;千萬元內房貸降息兩碼(0.5%),消費性貸款降息三碼(0.75%),公股銀行全面參與,民營銀行則有19-20家。正式申請措施預計下週公布開放。
■連續4天0本土案例,陳時中:疫情情勢變化太快,仍不能鬆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這幾天確診案例數量下降,代表邊境這條防線守得越來越好。全球死亡率從早先的4%,上升到6.5%左右,台灣則維持1.52%;全球病患康復率約為24.5%,台灣則是39.2%。從數據可看到,台灣不管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康復狀況都做得相當好。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有狀況,變化速度會愈來愈快,要提高警覺。
陳時中提到,目前台灣10個未查出感染源的本土個案,幾乎都過了14天觀察期,剩下4月2日確診的社區女保全(案336)、4月8日確診的酒店女公關(案379)仍在持續疫調檢驗中。
而清明連假的14天觀察期到這週結束,陳時中表示目前還沒完全過關,因應的策略仍會不斷滾動式檢討,根據不同狀況做相關調整,不過現在防疫的基本架構都完備。他也剖析目前防疫效果不錯的原因,「我們維持政策透明度、給予專業尊重,也有很好的CDC防疫團隊,還有人民配合,這讓基本的防疫戰線可以守得好。」
面對未來的防疫政策方向,陳時中表示,「民眾要正常生活不反對,但最基本的,希望民眾能維持勤洗手、保持衛生環境、注意吃飯、咳嗽等禮節的習慣,如果疫情較緩,社交距離規定也能變得比較短。」但什麼情況會解除隔離警戒狀態?陳時中說,會根據快篩、疫苗、治療藥物以及國外的盛行狀況,以及台灣的本土案例狀況,來做一個綜合判斷,無法用單一指標來決定。
■通話一小時:WHO好奇台灣防疫作法,台灣望加入疫苗研發會議
今有媒體向指揮中心確認,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冠狀病毒部門的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於昨日記者會上表示,2月與稍早有與台灣聯繫,是否真有此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昨(15)日台灣與WHO確實進行一小時的電話會議。「他們(WHO)對我們狀況非常好奇,想了解我們是如何能做出好的(防疫)結果。」
張上淳說,WHO派了專家,以及另一位應是法律顧問,與台灣交換疫情資訊與細節。一小時的電話會議,目的是讓彼此都能有更多瞭解和認識。WHO做了目前全球的疫情簡報,台灣則提供國內疫情狀況、個案情況、本土傳播現況,以及過去至今所做的防疫措施等訊息。
同時,台灣也向WHO表達意願,第一,希望能參與更多WHO活動與會議。目前針對疫情,WHO有3個專家小組電話會議,其中一個是關於疫苗研發的會議,台灣始終被排除在外。WHO並未立刻答覆,但表示會回去研議。
第二,希望台灣能參與更多技術性會議與一般正式會議,有機會向更多國家交流、分享經驗。「尤其我們這麼好的防疫成果跟經驗,不應該只對他們的單一專家分享,如果有機會跟更多國家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直接學習到經驗成果。」
目前對話僅此一次,張上淳也表示,會議中並未提到接下來是否還會有類似型式的對話。
陳時中則說,台灣一直希望加入WHO,是因為全世界有很多專家投入其中,WHO可以把各地、各方、各國訊息都囊括起來,做綜合性的研判參考。台灣若能加入,就能直接與全球對話、得到第一手訊息,對傳染病、慢性病、預防保健,到世界環境氣候變遷,都能有更清楚的暸解。
「只是,近來這裡面(WHO)有一部分變了調,但他的體質是好的。如果可以回歸專業,依然是一個非常好的衛生組織。」陳時中也表示,這次WHO終於願意跟台灣對話,比起過去WHO完全看不見台灣,如今已經往前了一大步,之後要如何一起努力,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國際情勢嚴峻,日本宣布擴大全國實施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國際的情勢確實愈來愈嚴峻,目前全球確診人數超過206萬,死亡人數約13萬7千人,擴及全球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
由於日本黃金週長假即將於4月29日開始,到5月6日結束,日本政府於今(16)日宣布,將擴大實施緊急狀態,由原先的東京、大阪等7個都府縣,擴展到全國共47個都道府縣,將持續到5月6日。
之後隨即召開諮詢委員會聆聽流行病學專家意見,日本經濟復興大臣西村康稔指出,在北海道、茨城縣、石川縣確診病例總數已超過百例。預見人們從城市遷移至其他地區,可能擴大疫情,基於種種考量,判斷降低長假期間人員流動是必要的措施。
日本截至16日下午3時為止,不含郵輪的確診人數為8753人,死亡人數181人,重症者168人。
■超前察覺中國COVID-19疫情,警訊來自PTT,羅一鈞:感謝鄉民
台灣之所以能早在去(2019)年12月31日就警覺到中國傳出不明肺炎案例,並且上報疾病管制署、向WHO提供資訊,關鍵來自於PTT。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1日凌晨兩三點,疾管署的防疫醫師在PTT上看見訊息,轉傳到疾管署群組,提醒署內同仁,中國武漢可能出現類似SARS的不明肺炎。當時自己時任發言人,看到訊息便去了解,並發現這篇PTT文章不單純是爆料,裡頭有幾項重要的訊息。
羅一鈞說,這篇PTT文章中有幾個重要的截圖,第一個是來自COVID-19疫情最初的「吹哨人」,後因感染而不幸死亡的中國醫師李文亮。他的截圖有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中有傳出7例SARS確診個案,以及病人檢驗報告與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畫面。
羅一鈞說,自己再去搜查原圖發現,檢驗報告來自於民間檢驗公司,報告內容標明,病人身上有檢驗出SARS、綠膿桿菌等幾個病原體,羅一鈞表示,自己去查詢檢驗方式,發現這是大規模「撒網捕魚」式的篩檢,可能會驗出各種不同的病原體,不一定致病,「但看到SARS就覺得致病性高的病原體」。雖然報告中沒有檢驗日期、官方戳章,研判是醫院醫師手機拍照、於醫院內部群組討論而外流,但羅一鈞仍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可信度。
羅一鈞說,除了PTT之外,他再進行更多資料收集後,也有發現其他中國醫療人員討論醫院內案例,並相互提醒可能出現院內群聚感染、需將病人隔離、注意自身安全等。他因此趕快將訊息提供到疾管署的群組。「非常感謝吹哨人李文亮醫師,還有收集資料,並在凌晨就po出來的PTT原po,讓我們可以很快找到這些訊息,成功阻絕疫情。」
■避免疫情期間政策出現法律爭議,指揮中心單獨成立法務組
近期某些確診個案,因上飛機前就已有症狀,卻仍可搭機入境,引發撻伐聲浪。陳時中表示,經過這次經驗,確實認為在飛機上應該要有一些作為,不過這些因應做法可能會牽涉法律爭議,因此決定交由法務組去研議,如何精進作為,但又不違背相關法律規範。
陳時中表示,本週已成立新的法務組,並在指揮中心會議中通過且正式啟動。他說,在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三級開設時,法律問題是由疾管署的法務單位負責;二級開設則是衛福部的法務參與;一級開設時,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都有來參與會議。「現在覺得很多相關事務都與生活限制、基本權利相關,可能會需要更細緻且迅速的安排,因此特別將原本在行政組的法務,拆開來成立法務組,並由陳明堂主持。」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也補充,過去法務部一直都有參與開會討論,這次只是從原來編制中隔開,讓法務單位能更獨立來處理疫情相關的事宜。
此外,陳時中也呼籲民眾,不要刻意針對旅外回台的人。因為「病毒不分國界、不分人種;最高層的國際領導者,或一般的市井小民,得到的機會都一樣。是人跟病毒對抗,而不是不同區域的人相互對抗。」各國的目標都是讓確診者康復,並且阻止再傳播。「將人分類不是目前要做的事情。」(文/陳潔、楊之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攝影/楊子磊、蘇威銘、陳曉威 )
#延伸閱讀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完整呈現疫情中心說明及專家解析】https://bit.ly/2V4612r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膿胸死亡率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八卦
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有一些老病人,所謂的「老」是指跟著我五年以上,有些甚至是多年前我在其他醫院服務時就認識。這類病人都有一個特點,要不是開過很多次刀,就是當年千鈞一髮救活。基於長期培養的信任感,所以大小事都找我,或者是病情錯綜複雜,其他醫師想接手,也不知道怎麼幫忙。
這些病人都不必替他們預約,沒事他們都不會出現,反正有事就會自動到門診報到,或是掛急診要找傅醫師~~
壞死性胰臟炎就是其中一種,死亡率超高,就算救活也非死即傷,病人常會有各種大大小小併發症,會一直需要來醫院。
有個病人(太多年已經算是朋友了)2013年因為壞死性胰臟炎開了好多次刀,救活之後一直在我門診,但這些年當中陸續又發生過出血、感染、各種大大小小莫名其妙的併發症。
每一次都在驚濤駭浪中治好,我已經算不清他到底幾進幾出加護病房,病危通知書到底簽過幾張?
最後一次回診已經是半年前,我以為暫時沒事了。
前不久他來掛急診,這次可不得了,是很罕見的後腹腔膿瘍合併縱膈膿瘍。胸腔外科同事幫他開刀引流之後,病人一直想轉到我的病房。
和胃腸科醫師討論過,我希望能從十二指腸放一枝胰臟支架,或許可以讓膿瘍改道流回腸子,否則從胸腔引流管每天源源不絕流出來,永遠都不會好。
坦白說,我沒有把握這樣會有用。
胃腸科醫師說他可以盡量幫忙,但也沒把握是否有用。
我和家屬談了好幾次:「如果保守治療失敗或無效,就只剩下手術了。但是他過去已經開過七八次刀,這次要做壞死胰臟切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要做會死在手術檯的心理準備。」
我幾乎可預期,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手術,無法想像要在無止盡的沾黏中找到腹部深層的標的物,還要克服出血與腸道破裂......
內視鏡室,腫脹的胰臟怎麼樣都放不進導管,胃腸科一試再試,我也在檢查室裡跟著著急(多年來的習慣,有些病人的重要檢查,雖然我不是執行醫師,但我都會到檢查室裡關心進度)。
「再試一次,不行我也沒辦法了!」執行的胃腸科醫師是我認識多年的學長。
「拜託你!」
最後一擊成功了,當我看到導管順利放入那一刻,有種快要哭的感動。
病人在接下來幾天,有戲劇性地進步,因為我跟病人太熟了,熟到可以挖苦他:「你真是命大~~又讓你過一關!」
感謝進步的醫療,感謝有團隊的幫忙,讓一個直接威脅生命的問題,用一個看似很普通的處置就解決。
但這其中是醫師多年的功力與經驗。
關關難過關關過,病人雖然很感謝我,但我更感謝這個強大的團隊。
膿胸死亡率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八卦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婆婆媽媽的愛心魚粥,但是一不小心,結果是一場惡夢的開始!
家中有小嬰兒的家長們,當小嬰兒可以吃副食品時,家長們也會適時給小嬰兒加副食品 ,當然免不了會吃魚。
今天的故事裡有一位7個月大的寶寶,寶寶送入小兒急診前一星期,婆婆及媽媽很有愛心,準備給寶寶餵食魚🐟粥,魚🐟粥是用米加上魚骨熬燉成之高湯所煮成的,寶寶當時吃完並無症狀,但是寶寶吃完魚粥之後1週以來,出現逐漸嚴重的呼吸急促,吞嚥困難和發燒。
所以寶寶先被送至住家附近的兒科診所後,兒科醫師評估需轉診,故轉送來我們醫院小兒急診,我當時經評估後,先給予寶寶氧氣及輸液後,開立抽血醫囑及胸部x光。
胸部x光顯示,寶寶有皮下肺氣腫,縱膈腔氣胸,咽喉後有空氣存在,並懷疑食道破裂。
我馬上安排寶寶住進加護病房,安排後續的檢查及治療,小兒腸胃科醫師用內視鏡夾出一個魚刺(下圖1)。
但這一位7個月大的寶寶因為食道鯁到魚刺,造成「食道破裂、氣胸、膿胸(圖2)、縱膈腔炎、敗血症」經歷手術及抗生素治療,總計住院治療2個多月。
唉,真的像是作一場惡夢般!
#魚刺的危險
相信大家應該或多或少給魚刺鯁過幾次,但我們大人能表達不舒服,但是對於不會說話表達的嬰幼兒就沒有這麼幸運,嬰幼兒照護者需要警覺性高,及時送到醫院,找到專業醫師將魚刺移除,才能免除一場災難。
小於1%的誤食異物病童會導致嚴重的疾病病程,大多數病童只需要觀察。
根據文獻上的臨床經驗統計,魚骨(刺)是第二最常見誤食異物類型,硬幣則是最常見的。如果延遲診斷,死亡率非常高。
#治療結果取決於
1. 食道破裂的大小。
2. 破裂之後到治療開始的時間。
3. 患者的潛在健康情況狀態。
#完全成功的治療是非常困難的。
#我在這裡呼籲嬰兒照顧者在餵食嬰兒副食品前須慎重篩選食物。
膿胸死亡率 在 台灣膿胸的危險因子及其對預後的影響 的相關結果
然醫學持續進步,但死亡率並沒有顯著地下. 降,因此仍然是個威脅健康的重要疾病4。膿胸. 的膿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細胞、發炎物質、細胞. 殘骸以及病原體,聚積在肋膜腔裡 ... ... <看更多>
膿胸死亡率 在 膿胸| 本科介紹 -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的相關結果
在抗生素發明之前,膿胸往往造成病患死亡,少數免疫力強的就是因為將膿包圍隔離慢性化而能存活,但常有嚴重的後遺症產生。 症狀肋膜炎最典型的症狀是胸痛,前胸貼 ... ... <看更多>
膿胸死亡率 在 死亡率比肺炎高!壯男染「膿胸」狂咳痰醫示警:4類人注意 的相關結果
死亡率 比肺炎高!壯男染「膿胸」狂咳痰醫.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雋表示,膿胸是指肺部與胸壁之間的肋膜腔受到微生物感染所發生的疾病,大 ... ... <看更多>